社会公德心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公德心培养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1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特色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开始恢复重建并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目前已有221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一方面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表现出“后发外生”的特点,另一方面亦在坚持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过程中,由于政治制度差异、社会需求差异、福利传统、经济转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但与国外及港台地区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适应本国社会服务与管理要求、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对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有关人才教育问题的综合体。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缺乏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导向

我国许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养导向上并不明确。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定位上缺少倾向和侧重。二是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面面俱到,既注重专业理论,又注重专业方法技能,但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优势和特色。

2、缺乏专业价值观教育

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迟滞,社会认可度低,高中毕业生在选择社会工作专业时往往是对本专业没有认识或者认识模糊,这与国外或境外社工学生完全不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专业价值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专业价值观的强调和实际教学中关于专业价值观的内容安排还远远不够,进而导致社工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专业志向,毕业生的流失率较高。

3、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学院化特征

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非常注重专业方法和技巧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我国可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实践的部门和单位非常有限。从事社会工作的非政府组织(NGO)发展缓慢,实力弱小,没有能力为广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另外,在我国民政部门、街道社区、社会福利部门等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准社工”,普遍缺乏社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从专业角度对学生实习给予指导。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虽然在社会服务理念、服务技巧方面都具有较强专业性,但他们并不是专职的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者,他们在实践中也会由于专业教育所赋予的理念与实际部门有差距而遇到一定困难,因此很多专业教师无法胜任实习督导的工作。专业实践的缺乏和不规范使得学生很难在学习期间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往往处于“纸上谈兵”状态,具有学院化特征。

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进行探讨。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我们根据地方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学校实力和本专业的教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强调培养社会工作实务型人才,“通才”培养与“专才”培养相结合,侧重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2、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

(1)设置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适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配置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几大知识模块。在基础知识课部分,开设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开展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更多社会科学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部分,在确保专业主干课的基础上,根据专业侧重的研究方向,设置相关的专业知识课和技能课,从而突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优势和工作能力。

(2)强化专业价值观教育

注重培养通识人才并不意味着对专业的淡化和抛弃。通识人才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必然在社会服务和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社会工作就业倾向的毕业生必然有施展专业技能的广阔舞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专业人才的价值观教育。一方面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福利思想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和伦理观,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理念和社会责任感。

3、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和实务性取向,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可以概括为教学目标的一贯性、形式的多样性、实践的全程性和实践的递进性。

首先,教学目标的一贯性。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始终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的合格人才。实践教学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实务型人才。因此,专业实践教学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增强毕业生与社会实际需求的适应性。

其次,形式的多样性。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实践包括集中实践、并行实践和假期实践三种形式。集中实践就是在学期教学实践周,由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统一参加社会实践。并行实践就是在第三学期至第六学期,安排学生每周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到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见习。假期实践就是要求学生至少有两个暑期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认真书写实习日记并在开学初提交社会实践报告。

再次,实践的全程性。实践的全程性就是实践教学贯穿专业教学全程。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连续性,从大一到大四都开展不同学时、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实践。随着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实践教学由易到难,由见习型到应用型。

最后,实践的递进性。专业实践的递进性具有两方面涵义,一是内容的递进性,二是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内容的递进性,是指专业实践教学的各部分内容依次展开,难度逐渐加大,与实际社会工作逐渐接近并尽可能实现重合。目前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依次由认识实习、课程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认识实习是学生对专业的认知阶段,课程实践是学生对专业的理解阶段,社会调查是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则是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阶段。素质能力培养的递进性,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特点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同时期培养的内容有不同侧重,在尊重学生成长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教学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即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素质培养阶段,文化业务素质培养阶段以及身心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阶段。三个阶段在素质能力培养的内容上各有侧重,但不是孤立的,这是因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不可能被简单地分割。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2

关键词:社会公德;大学生现状;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强弱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健康的、积极的

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非常强的,这是毋庸置疑的,2008奥运会中年大学生志愿者所展现的风采令世界瞩目,09年的湖北荆州长江大学的三名大学生为了救落水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中大学生的行为再次令我们看到了21世纪大学生的精神。这足以让我们见识到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较高的素质修养。

(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

首先,少数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认识不清,并不能较为理智的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公共领域出现一些不符合大学生面貌的失德行为。比如,集体意识淡薄,以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无视公共场合秩序,在公共领域出现失德行为,保护环境意识薄弱。

其次,大学生的知行不一行为。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大部分对于社会公德能够达到很好的理解,但是存在一些不符合公共领域秩序和规范的行为,其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知行不一的表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大学生所生活的校园层出不穷的各种“门”事件,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的不满和批判所以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出现很大的问题。以致在社会公德方面出现大学生不如小学生的问题。

最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薄弱。大学生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比比皆是,因此现代存在许多大学生逃避责任的是的现象,清华北大才子遁入空门 北大硕士出家父母跟随修行的行为令人惊讶不已。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成长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教育子女自古以来就是家庭的重要职责,在父权制社会中有着“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那么当今社会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个功利社会,有的父母忙于生计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代表精神上的富足,特别是现在令人担忧的高离婚率的速食社会,大学生在这个成长的敏感时期,其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发育。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缺失也就成为其严重后果。

(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学校教育存在失误

21世纪是一个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高速发展的社会,人才需求量急速增长,那么自然而然教育在其中就成为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从现实来看,现代教育体制并不能满足高速的社会发展,一味的追求高分的教育方式使得培养人才的初衷出现了偏差,学生的社会公德心的培养及素质的提高都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这就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智商与情商的不合理发展,当这个问题凸显时,一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已经出现严重的问题。总的来说,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学校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是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一个失误。

(三)传统社会思想的影响及现代社会的问题

社会学家先生在研究乡土中国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于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边,有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这种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那么个人行动总是以跟人利益为出发点,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竞争及生活压力特别大的社会,这种利己价值观很容易在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中占据主要地位,当个人利益与群体或社会利益相冲突时,社会公德心就被束之高阁,这也是社会公德心薄弱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随即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导致许多不良信息的泛滥,大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接受不良信息就导致其在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因此社会公德意识也会相应受到影响,这几年网上层出不穷的各类“门”事件也印证了这一点。

(四)法律制度不完善,不能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法律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致使许多人钻法律的空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自身的社会公德出发而采取的行动反而为自己惹火烧身,这就使得人们在采取行动时不得不慎重考虑,这不仅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的原因,也是社会上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的原因。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在缺乏经济收入的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大学生社会公德心的缺失并不只是主观意识上的,法律并不能保证有社会公德心的人的权益也是一定的客观因素。

三、提高大学生公德心的建议

(一)在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注重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初环节,也是初级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最早接受社会公德教育的场所。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注重子女自身的道德教育,不能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二)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监督机制

首先,完善在社会公德方面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政策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以强制手段使得大学生达到服从的阶段,使大学生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减少大学生的失德行为。同时在完善保障大学生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面也应重视,是大学生减少后顾之忧。

其次,健全对大学生的监督机制,完善奖惩措施。以激励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使大学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态度实践有益于社会的活动。

(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学校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加大在大学生中的社会公德宣传,营造良好的气氛,塑造有利于社会公德生长的环境。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开设社会公德教育课程,把社会公德纳入对学生的考核中,同时开设一些实践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认同社会公德教育并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3

关键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48-02

一、社会公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主要分析两种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两者相辅相成。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职业道德与法律》将法律定义为“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行为规范”。从法律的角度而言,我们国家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强制性地要求公民在危急情况下做何选择。这也就意味着,范美忠在地震来临时率先逃跑未对学生施救并不是一起法律事故,而是基于在危难时期个人选择的道德事件。《职业道德与法律》明确规定了社会公德的定义: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道德准则。我国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并且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中强调:遇难相帮,见危相救。如果说,在地震时,范美忠率先逃跑可以理解为本能反应,但是他在博文中强调的“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显然与我国提倡的社会公德中的“助人”、“相救”的理念是严重相背离的,从这一角度而言,范美忠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具有公德心的人,他的行为触犯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在社会中生存的,都需要他人的关心、爱护、支持和帮助,在接受的同时也需要给予他人爱护与帮助。这也就意味着,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要热情帮助,为其排忧解难;在别人遇到恃强凌弱、意外险情时,应该见义勇为,弘扬正气。社会公德是作为公民的道德底线而存在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活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通过道德与法律的对比分析“范跑跑”事件帮助学生掌握法律与道德本质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主要是借助于教育宣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非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的。对于个人而言,只有从内心真心诚意地接受道德要求、规则,并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良心和信念时,才能够作为行动指南,规范言行。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了解并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等基本规范并自我内化,同时掌握好提升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才能够在进入社会后继续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明辨是非,懂得取舍,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一个具有社会公德心的人!

二、职业道德与自由选择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行有行规,业有业德,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具体要求有乐于奉献、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榜样性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转变,在情感上有所升华。汶川大地震时,“范跑跑”的职业角色为教师,在地震来临时,其置学生生命安全于不顾,率先逃跑的行为首先有损自身“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以身作则的职业形象。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而教师在思想上和作风上必须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由此可以看出,“范跑跑”在地震中丢下学生率先逃跑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也成了教师行业中的负面教材;其次,有负教师爱护学生的职责。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基本要求。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有相似之处,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但是教师职业与其他工作又不一样,他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劳动在于培养、塑造一代新人,其一切行为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除了热爱自身的工作岗位之外,更应当热爱工作岗位对应的群体――学生,而这种爱的根本应当是爱护学生的生命!显然在地震中,“范跑跑”对于学生的爱、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捍卫是缺失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作为单一角色而存在的,在具体环境中,个人必定要受到特定角色身份的规范与约束。“范跑跑”的身上拥有多种角色:公民、儿子、丈夫、父亲、教师等。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在课堂上课的“范跑跑”最主要的角色是教师,如果说其在博客中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为公民在危难来临时的自由选择,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其职业角色、职业性质决定了“有意识地扶助弱者”、“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应当是其作为教师的良知与职业道德所在。

三、总结与反思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上运用“范跑跑”事例分析,从学生紧密联系的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了德育课教学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对实现有效教学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朱力伟,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地抓好青少年公德教育,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公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维护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公德心。据某校在一节政治课中对“看见发生车祸时你怎么办?”进行问卷调查时,初三级39名学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热闹或尽快避开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报警或救人的,仅占20.5%。可见,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公德观念是有待加强的。此外,社会上某些现象常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不但不听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青少年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可见,我们亟需要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转贴于 二、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三、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青少年公德教育工作一定要整体化、网络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圣地,又是磨炼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熔炉,倘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网络,是不可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熔局的。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既齐抓又共管,实施教学管理双管齐下,锐意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青少年公德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实行《德育量化考核评分制度》,通过标语、板报、校会、班会等形式宣传制度的内容,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落到实处。

当然,只强调学校教育的整体性是不够的,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心理发展时期。同时,他们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多,信息反馈面广,对社会上形形的人、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耳濡目染,而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相反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学校的教育,学校教师的说教,往往被社会上流传的一、两句消极的顺口溜就抵销了。为此,青少年的公德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公德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务界力量齐抓共管,从而提高青少年公德水平。如为取得家庭的配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家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手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约束和自我教育作用。另外,为了取得社会支持,可实行警校挂钩,共建文明校活动,各有关职能部门,也要把青少年公德教育作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认识,从而使青少年公德教育做到整体化、网络化,形成全社会对青少年公德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5

一、中职班主任要以系统化的德育理念为教育理念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只是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德育措施,导致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在整体上缺乏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引导。所以,中职班主任要树立系统化的德育理念,设计出系统化的德育方案,明确系统化的德育目标,对散乱的德育内容进行整合,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二、中职班主任要系统化地制订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既是对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规定内容之一。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要以德育目标为中心,并以此为指导来开展德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成才为出发点,系统化地制订德育工作目标。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点:①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和人民、为社会奉献的正确价值观;②珍爱生命;③培养学生感恩、诚信、有爱心的良好品质;④遵纪守法,有较强的纪律性;⑤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⑥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中职班主任应对德育工作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

1.社会公德教育

中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能积极维护祖国的荣誉,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2.私德教育

中职学生在接受私德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学会尊老爱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3.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的精神,让学生学会遵守行业规则,在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乐于奉献。

四、中职班主任要系统化地设计德育方法

1.认识场

认识场要以“爱心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主题班会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而传统的班会因为形式单一,不具备主动性和系统性,因此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班主任要按照德育工作的系统性目标来设置主题班会,明确主题班会的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体验场

班主任应在日常生活中发挥自身的管理教育职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道德体验场,以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方式来完善日常管理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3.实现场

实现场作为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道德的社会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另外,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校园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对道德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增强自我的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内容,中职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采用系统化理念来制订德育工作目标,明确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改进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社会公德心培养范文6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教学方法

一、当前形势分析

1.社会的观念

相关部门统计调查显示,有60%的家长、教师以及学生本人都以学生的成绩来取决学生是否优秀,近一半学生家长的幸福度取决于学生成绩的好坏。正是这种潜在的意识让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与突出。

2.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相比于其他大学生内心世界不稳定、不平衡,发展与成长往往有趋向性,自我意识增强、自控能力较差、有强烈的反抗和叛逆心理,往往会选择偏激的处理方法。学习兴趣广泛,但大都不太深入。

二、学校工作的开展

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上进心,秉承“修一身之德,学一技之长”的理念,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1.从细微处入手,注重学生个人品德教育

每一个教师在踏上班主任工作岗位之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由学校心理工作室的教师、资深的班主任以及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家、教授传经授道。我们坚信并坚持“德”字当头,学生自入校班级就建立德育电子档案,记录学生每天在校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有效的工作,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放大自己的闪光点。

培养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年龄阶段决定了中职生生理、心理发展迅速,他们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又不愿意主动与家长或教师沟通交流,因此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如遇到不满或不平之事,往往不经思考而出现突发性的情绪失控,因此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矛盾时,我们主张学生自己处理,班主任监督引导,让学生以恰当的方法和有效的解决方式处理自己犯下的错误,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

学校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文明礼貌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在校园里处处听到“老师好”“你好”“谢谢”等文明用语,同学之间的摩擦少了,班级的凝聚力提升了。

2.从管理工作中,建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处于一种对眼前和未来一片渺茫的状态,此时,班主任的引领非常重要。班主任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入手,以恳切的态度,把温暖、理解和信任带给学生,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学生自己建立职业规划,制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重点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一专多能,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劳动者。学校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课,每年召开两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

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加强,吃苦耐劳、坚守岗位、爱岗敬业的精神得到了很大的发扬,为此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学校毕业生就业均呈现了需求大于供应的良好局面。

3.从点滴着眼,灌注社会公德

学校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学校坚持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由各班级学生代表,各科室、各教学老师代表,各系部班主任代表轮流讲话,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关心学校发展。开展主题班会设立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然后引导、点拨,从而使学生疑问冰释,以活动为载体,把德智体美劳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健全人格,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如以班级为单位办班报、出黑板报;每年三月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五月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红色五月”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纪念会、报告会、演讲会、歌唱会、征文;组织学生参加建国文艺演出、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开展“法制教育”专题会等。

4.从长远做足工作,提倡学生发扬家庭美德

尊敬长辈、孝敬老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都是“皇帝”“公主”,缺乏生活经验,很少顾及父母家人的感受。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开展了家校通平台,密切与家长联系,关注学生在家情况,告诉家长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教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让家长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多关心子女的成长,主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提倡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知礼仪亲父母,做家庭的主人翁。

5.综合评价学生

学校对于一个学生的综合评价坚持先成人,再成才,不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指标,坚持全面、全方位的评价一个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班主任评价学生时,都是以朋友和严师的双重个身份提出中肯的建议,不讥讽挖苦学生,以品德、修养、学习等多层次评价学生,正所谓取己之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浅谈中职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J].中国科技博览,2010(12).

上一篇高中英语

下一篇市政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