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1
有位刚工作一年的心理教师向其他心理教师求助:“开学了,学校开班主任研讨会,领导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给教师们做一次讲座,顺便进行自我宣传,以便开展工作。领导的意思是主要讲讲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或者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可是,我工作才一个学期,在那么多有经验的教师面前讲,不亚于‘关公门前耍大刀’。怎么讲,讲什么呢?”
其他的心理教师马上给予这个教师鼓励和心理支持:“很好啊,是次自我提高的好机会。”“我在学校里想给教师们讲讲,都没有机会呢。”“这是领导让你亮相啊。”……
这么一说,有任务的心理教师更惶恐了:“是啊,就是因为这样想,所以才要抓住机会啊。工作后头一次在各位教师面前亮相,不能太难看了……要不然以后更没办法开展工作了。大家给点好建议呀?”
于是,教师们七嘴八舌地建议开了——
第一种建议:用叙事的方式讲讲自身实践过的事,尽量不谈及理论。
第二种建议:把自己做教师之前,做教师之后,前后的想法和感受说一说。然后把话题抛给教师们,让教师们谈谈理想、人生等。
第三种建议:给教师们放一放视频“教师是什么”——郑辛遥老师的“智慧人生”,配上轻音乐,打动教师。
第四种建议:讲一讲一些和教师有关的专业理论,最好结合一点案例,让教师们有所启发。
建议之后,这位有任务在身的心理教师还是感觉到有困难:讲自己的实践是好,可是刚工作一个学期,好像没有值得一讲的实践故事啊!谈理想、人生,自己的资历是否太浅了呀?看看视频,是否显得太不专业了?讲讲理论,是否太枯燥了?
一、第一次亮相,心理教师怎么会感觉这么难
一般来说,学校内的这种讲座属于同伴互质,并不见得需要多高深的理论或者多全面的介绍,应该也不那么难。可是,心理教师怎么会感觉这么难?从上文的案例中,我们分析接到任务的心理教师的想法,可以发现,之所以他会感觉这么困难,可能的原因如下:
1.心理教师对首因印象的重视程度使他们对这次讲座的期待更高,觉得更难。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他人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这是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非常熟悉的理论。对刚入校的心理教师来说,作为新教师,他们希望给同事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在学校里立稳脚跟。他们可能比其他未必真正了解这一理论的新教师更理解:一旦第一印象的建立出现偏差,今后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因此,他们更为在意第一次“亮相”,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校同事面前建立一个专业、良好的形象,让学校教师们认可自己。
2.新手教师的教学专长水平的实际限制,使讲座的内容选择和方式深受局限。根据Berliner的观点,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各有特点:(1)新手阶段,课本知识丰富,缺乏经验,具有刻板性;(2)熟练新手阶段,课本知识与教学经验逐渐整合;(3)胜任型教师阶段,目的明确,能处理复杂的问题和情境;(4)业务精干型教师,已经接近自动化、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5)专家型教师,自觉性和自动化水平高。很明显,刚工作一年的心理教师属于新手教师,在心理学基础知识方面储备丰富,但很难实现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融会贯通,在讲座技巧方面也较为欠缺,因此,选择什么内容进行讲座、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讲座,都受到了能力和技巧的局限。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第一次亮相的效果
由于不知道案例中的心理教师选取了哪种做法,所以不敢贸然对上述建议给予评判。但在笔者多年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合作的经验中,有两个做法类似但是效果不同的故事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让笔者对影响心理教师“第一次亮相”成败的因素有了一定的思考:
有位心理教师应学校领导的要求,在学校教师沙龙活动的时候组织个小活动,让大家“轻松轻松”。于是,她准备了一个游戏活动“人际圈”。活动开始时,她让所有在场的教师围成两圈、手拉手,并宣布了游戏规则。这时,有教师嘀咕着:这么幼稚啊!自此,整个活动一直在一种奇怪的、不温不火的氛围中进行到最后。这位教师只得草草收场,感到非常尴尬。
无独有偶,大概八年之后,有位心理教师也是应学校领导的要求组织活动。这位教师在教师大会上,组织了“鳄鱼过河”的游戏,所有的教师分成几组,完成“过河”的任务。活动之后,心理教师让教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游戏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后来,教师们反馈很喜欢这次活动,希望下次还有这样的活动。
有趣的是,两位心理教师的第一次“亮相”都选择了游戏活动这一形式,对象都是教师,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对比分析两个案例,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因素影响了效果:
1.游戏内容的特点。“人际圈”是一个以人际交往方式为主题的活动,活动本身的运动量不大、互动程度不高——只需要动动手指头,但是对每个参与者的体验要求比较高——察觉不同的交往方式带来的影响;“鳄鱼过河”是一个以团体合作为主题的活动,活动本身的参与度、互动程度、对抗性都较高——需要组成小组,相互商议、协作,并在小组间进行比赛。相比来说,在人际安全氛围一般、参与者与带领者之间的关系不够熟悉和紧密的情况下,小组互动性高和参与度高的活动更能让教师们投入参与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2.形式的可接受程度。两位教师都采用了游戏活动的形式向教师们展现团体心理辅导的魅力,但是,两位教师操作的时间相隔了八年,这八年里,教师接受的培训形式日渐丰富,从过去的听听讲座、读读书、参观、论坛逐渐发展到体验式教育、参与式培训,教师们能够接受一些参与度高的活动方式,所以,八年之前,有些活动方式会让教师们感觉“幼稚”,八年之后,这些活动方式可能就被教师们接受了。
3.教师的预期与需求。教师们来参加活动,都或多或少地怀有各种目地,比如想从活动中得到些什么,想通过活动更多地了解授课者。而关于心理,也多多少少地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和认识,这些对心理、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授课者、授课内容的预期和需求,都会影响他们对活动的判断和接受程度。第一位心理教师的“亮相”是在教师沙龙时,参与的教师是一种松散的、放松的状态,教师们突然被要求按照一些要求做出各种“幼稚”的动作,自然容易抗拒;第二位心理教师的“亮相”是在全体教工大会时,参与的教师大多处于一种固定的、僵硬的状态,突然有一种参与度高、富有对抗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让他们参与,他们就会感觉到新鲜、有趣,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综上所述,要想让第一次“亮相”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态度要谦逊、准备要认真之外,还要注意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助于调动教师们积极参与,注意活动形式是否能被教师们所接受,活动操作的方式是否与教师的预期、需求匹配。
三、心理教师怎样亮相更合适
心理教师的第一次亮相,有些时候领导会有具体要求,属于“命题作文”,有些时候则可以“自由选题”,只要能够“让教师们认可”“以后好开展工作”即可,那么,心理教师可以怎么做?有些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已有资源,选题、设计内容,但在笔者看来,心理教师的第一次亮相,除了展示自己的长处,展现心理工作的魅力之外,还要注意另一个目标——“以后好开展工作”,心理教师如何定位“第一次亮相”将极大地影响这个目标的达成。
1.第一次“亮相”的定位
第一次“亮相”除了是心理教师作为教师的亮相之外,其实还是心理教师所负责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亮相。因为在学校里,教师们对什么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认识虽然不那么完整,但多少有些认识,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因此,心理教师的亮相,通常会让教师产生这样两个层次的认识:“心理教师会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教师)就是做这个的。”前者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让教师们认可”,后者就是通常说的“以后好开展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心理教师在“亮相”的时候,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教师们如何理解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如何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举个例子,笔者曾经遇到一个这样的案例:心理教师为了准备第一次亮相,翻阅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书籍和一些个案集,介绍了很多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和干预个案。介绍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心理教师自我感觉也很好。后来,有好几位教师找到心理教师说:“老师,你什么时候有空?我们班级学生不愿意学习(或纪律很差、有学生很逆反),你什么时候到我们班里来做个辅导呀?要不我把学生送到你这里来?”刚开始的时候,心理教师觉得很开心,后来她发现,教师们似乎把所有和“心理”搭边的工作都要交给她了。她突然感觉到一丝害怕:我应付得过来吗?如果什么地方没做好,同事们会怎么看?
这个心理教师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教师们都认为学生的心理疏导应该是心理教师的工作,姑且不论心理教师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是否足够完成这些任务,单从教师的做法来看,就已经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解得过于狭隘了。而这种狭隘的理解,多少和心理教师的“第一次亮相”有关系——集中介绍了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过于强调专业心理干预方法,的确会让教师们感觉到“心理辅导与咨询有用”“心理教师很专业”,但也会理解成“学校心理工作=问题学生咨询=心理教师的工作”。教师们的这种理解,和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以及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有一定偏差的。
美国施密特博士认为,21世纪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综合性工作体系。传统的心理工作是以心理教师为中心的,以提供信息为本质的,以治疗为重点的工作,而综合性心理辅导工作应该是服务于多种人群的,包括预防性、发展性和治疗性的目标,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是属于中小学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也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因此,施密特建议所有的心理教师“建立你工作体系的第一步,是寻求其他人或组织的加入,并记得与你的同事们合作。”要让学校里的大部分教师相信“你所提供的服务,以及这一工作体系中他们负责的部分,对于达成教育所有学生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吴增强教授也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完成学校心理辅导各种任务的主角,需要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咨询、顾问和指导等服务。对教师的工作职责包括:“为教师提供心理顾问服务”“给教师做心理辅导业务培训,指导教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学科教学辅导等”。在谈到和教师的合作时,吴增强认为:心理辅导教师要“强调并尊重一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校中的地位:他们是学校教职员中的主体,唯有他们的协助与合作,才能达成帮助学生的目的”。
因此,对心理教师来说,在第一次“亮相”之初,就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全面的思考,并且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在“亮相”之时,在展现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魅力之外,还能帮助教师们建立一个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教师角色定位的正确认识。
2.基于上述定位的一次“亮相”
基于上述角色定位,笔者接下来要分享一个“亮相”案例。
某位心理教师来到一所高中学校,两个月后,学校迎来了一次心理健康周活动,于是,她在这次心理健康周上为教师们开展了一次讲座。
她先汇报了一下自己近期的工作:最近在学校接待了几个学生个案,高三学生的主要困扰是压力较大,没有办法安心上课,也没办法考出好成绩。
接下来,她讲述了心理学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讲述了焦虑对人的健康、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影响;这时,心理教师适时地讲了自己看到有些教师承受压力的表现,并表示敬佩;然后,她继续讲述自己处理这些个案的过程: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向学科教师讨教学科学习方法、自己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调整和放松训练。
最后,她感谢这些教师的参与和帮助,并强调说:这些教师的方法符合心理学原则,而对类似问题的干预和治疗也有赖于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自己只是尝试着将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影响力只是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是需要教师们共同合作的。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心理教师并没有讲很多内容,似乎只是讲了一个小小的个案,但在讲述个案的时候,这位心理教师做到了这样几点: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生动,又专业。心理教师从自己的工作个案说起,“讲学生的故事”是最吸引教师们关注的方法,同时,心理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案,展示了专业功底,“有两把刷子”的感觉能让教师们产生认同感。
将团体与个人结合,既客观,又温情。这是最让笔者觉得这位心理教师有智慧、定位清晰、有助于教师们理解学校心理工作的地方。心理教师在介绍个案辅导过程的时候,是从一个综合干预的角度来介绍,而不是一个“单干户”的角度来介绍的,这种综合干预的介绍方式有助于教师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综合工作体系,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工作体系中的一部分;再者,心理教师对学校教师的感谢也让教师们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愿意帮助心理教师,也愿意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学校心理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精力和所学限制,也不是对心理工作的所有领域都擅长的,心理教师说明自己的“可为、不可为之处”也让教师们能够感觉到心理教师的真诚与客观,更能够接受、帮助这位年轻的心理教师。达到这样的效果,就为“以后好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2
有了想法,就要有行动。当我把同学当小老师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孩子好像一下子还不能接受,只有一些好同学有点蠢蠢欲动,于是我就顺水推舟,指定了四个好同学来给大家带个好头。选什么教材,我当然把选比较容易的教材给他们上,刚好有《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总体来说还是浅显易懂的,我就把自己的教参早早地给了他们,并告诉他们可以上网查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一个星期给我看教案。孩子们有点诚惶诚恐的,因为毕竟是第一次,我也放手让他们干一次。一个星期中,我总能看到他们在一起相互讨论的身影。等一个星期过后,他们也给我拿出一份像模像样的教案。接着,我让他们了解上课的流程,要求他们分工合作,每人讲一个环节,一个点,并手把手地教他们上课的一些技巧。我又让他们四人磨合了一个星期,在闪亮登场。为了不让这些孩子上台冷场,我在他们上课前一天,布置了相关的预习。其他同学听说是自己的伙伴来上课,也很惊奇,我乘机给他们扇了一下风:“如果你们能在课堂上问倒这些小老师,你的本事比这些小老师来得更大。”同学的劲来得更大了,台上的怕自己的老师当不好,都面子,就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面,台下的同学为了能超越小老师,认真预习。在这样新奇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的热情逐渐在激发出来。
正式上课时,其实孩子们对这首词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小老师上台,虽然有点紧张,但是还是能按照大体的思路讲下来,下面的同学对小老师有份新奇和敬重,也是一唱一和地配合得很好,举手发言的人还真不少。尽管下面的同学有几次发难,但是小老师还是能够应付下来。不过小老师毕竟是初次登台,他们不能对同学的回答做评价,有时问题没有给大家思考,就自己直接说出答案,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时一急于回答同学的问题,就把关键的给忘了。我做在下面当“小学生”,只能插嘴:“老师,我有个问题,“无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大家在善意的笑声中,就由回到重点上来了。一堂课40分钟,孩子30分钟就完了,于是我在上台对他们进行了点评,充分地肯定了他们的表现,然后把没有讲到的东西,在深入地点一下,比如词的意境的体会。还别说,这堂课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在默写这首词的时候,班里有80%的同学是100分。
有了这次尝试的铺垫,我的胆也大了,我也有了一些经验的积累,其实,指导学生上课,比我自己上课更加吃力,但是学生那兴趣盎然的样子历历在目,让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的。于是,我也在摸索一些有效的捷径,便于孩子能够很容易找到学习的快乐,于是,一开学就浅显易懂、有章可循的课文告诉大家,让大家自主招标,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合作,及早做好准备。如说明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诗歌等,让更多优秀的孩子走到“小老师”的队伍,激发出更强的学习兴趣。渐渐的,学生上台老练了,备课、讲解中能关注到课堂的重点了,我也顺势点拨,站在高位为他们的备课精简目标,或恰当课外延伸,把新语文的理念渗透进去。我们班五个同学执教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通过有章可循的出“三会法”:(会读、明意、悟理)学习整首诗,在字词理解的牵引下,层层深入,联系实际来感受具象,让学生课前预习的一些成语、故事、警句,在课堂上有了一个大交流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水到渠成地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层层深入地,并在最后进行了大容量地进行了课堂有效阅读,教厚了这首诗,丰厚了课堂,丰盈了学生。
这样的展示课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在教学的主角的转变,新在学生课堂出色表现的出乎意料,课堂容量的之大。如此标新立异为哪般?我想我们不仅仅是看表面的热闹,教案设计的精当之处,关键是在一种教学理念质的转变,关注学生体验成长的过程,学习能动性的一种转变。很多老师对孩子的表现赞赏有加,老师们评价:“由几位学生合作执教,而且教态自然大方,口齿清楚流利,过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不由深深钦佩他们不同寻常的能力,这应该离不开老师平时行之有效的扎实训练。”同时也提出了希望:“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展示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多一些时间让他们去阅读、理解、交流、讨论乃至辩论,这样的课堂更加精彩,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也就会更丰富。”“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不清晰、不准确、不透彻的地方,教师应该也必须站出来进行简单的提示、指导,使课堂成为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大家的睿智点评中,在这一方式的探究中又更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学生的体验,是对这种方式的最好检验。
前不久,我和其他五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智囊团,接受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同学们上一堂语文课,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在庆幸之余,我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3
记得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可是后来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我成为了一名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可儿时的那个梦想却一直都没有消逝。老师那高大的形象和伟岸的身躯,“好大一棵树”的优美旋律却依然在我脑海中萦绕,在身边回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一石三鸟”的经历。可以实现我的儿时梦想;能多一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完成学业。后来我发现不仅仅让我学会了这几种东西。而使自己更加清楚的了解了自身的能力和学到了许多课堂以外学不到的东西。
在假期前两三周我就找到了家教的工作。虽然做家教的地方离家很远,薪水给的也很少,我还有晕车的毛病,可是为了我的理想和追求,我还是欣然前往了。第一天是试讲,我给两位高中生补习数学,为了能做的更好,我又把高中时代的课本重新翻阅了几遍,走上了我的人生第一讲。尽管有些紧张,但是我还是通过了第一关。当时我心中唯一的感受就是做一名老师真的很不容易呀。
一回生,二回熟,就这样我便做起了我的“老师”了。可能是第一次给学生做家教吧,我格外认真,每次讲课的前一天晚上,我都很努力的备课,生怕讲错了那一道题。可是这样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次我讲错了一道题,当时要是有一个地缝,我恨不得钻进去。就这样我每天早出晚归,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却很充实,算是顺利的完成了我的家教任务。学生家长也对我很认可,那两个学生也对我很尊敬,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特别是他们管我叫“孙老师”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飘向了天,很自豪,很光荣。那时我才真正的明白人们为什么说老师是太阳低下最高尚的职业。
做了一个月的“灵魂工程师”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我的那两个学生在考试中,数学成绩提高了20多分,听到了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我好像觉得自己真的是一名人民教师了,两个学生的家长还让我下个假期继续去做家教,但是我婉言拒绝了,并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觉得我应该去体验更多的人生经历,更多的丰富自己的人生。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4
1.激发兴趣,让学生情感“活”起来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并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例如教学“数怎么又不够用了”这节内容时,我首先创设情境,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生讲后,我说:自从第一次兔子由于骄傲自满而输了那场比赛后一直闷闷不乐,总想再跑一次,乌龟和兔子就来到一个正方形的水池边,如下图,决定从正方形的一个顶点跑到与它相对的另一个顶点。比赛开始了。
(1)乌龟和兔子几乎同时到达终点,兔子说这次比赛很不公平。你认为呢?能说出道理吗?
(2)如果这个正方形水池的边长为1千米,你能分别算出兔子和乌龟各跑了多远吗?
我通过创设情境及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产生了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在第二个问题当中,我们可设乌龟走了X千米,根据勾股定理可得X2=2,但要求出X的值,学生很困惑,X究竟是什么数呢?从而引出第三个问题。
(3)X可能是什么数?
学生被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动了,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产生了自主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既能化解数学学习的难度,又能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感受自尊。
2.联系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程度就越高,建构新知识的思维就越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例如,在教学“日历中的方程”一节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一副日历,它是学生经常都可以看到的。我提问:那么谁平时注意观察到日历中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大家默然。我接着说:老师通过观察总结出了规律,你们现在从日历上看任意竖行相邻三个数字之和,只要对老师说出这个和,老师就能找出你所看的是哪三个数?就像魔术师玩扑克牌一样。经过几次轮回,学生很是信服。此时,学生急于想知道我为什么就能知其心中所想,这样就激活了他们的思维,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入本课内容。接着我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让学生交流思想,拓展思程,自主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关系,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乐趣之无穷,思维之活跃,促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3.体验学习,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口表达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教学时我注重学生感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用火柴棒摆正方形,并提出问题,一个正方形需几根火柴?两个、三个、十个、一百个呢?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就在思考其中的规律。如下图,学生很快就提出100个正方形火柴棒的多种算法,如下式。进而提出X个正方形需多少根火柴棒?我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X这个任意数,以及体现字母代表数字的优越性。
3×100+1 3x+1
4+(100-1)×3 4+(x-1)×3
4×100-(100-1)4x-(x-1)
100×2+100+1 2 x +x+1
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用许多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我让学生明白了要解决问题必须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乐于从事自主探索学习的数学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达到知情合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展示自我,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平方根”一节时,我从课本中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出开方运算及算术平方根概念后,接下来训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如果按步就班地讲,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所以我采用卡片的形式让他们的“口”动起来。我拿一叠卡片,让下面的学生来抽取,然后说出卡片上数的算术平方根,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参与进来,有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这样学生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与成就感,促进了学生乐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展示自我,既发展了思维,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5
关键词:数控;实践;操作
现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更新知识以适应相
应的行业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可能会经常变换职业,要求劳动者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能根据新的行业需求自学相应
的知识,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何进行实践课教学呢?
一、上好新课程的第一节理论课和实习课
1.上好新课程的第一节理论课
当学生们第一次接受数控学科学习时,他们存在着极强的好
奇心理。机床在他们眼中,由于未知而充满神秘,此时,我通常会这样去安排:
(1)首先介绍数控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然后播放一段数控加工视频,让学生比较数控加工与普通机床加工的区别,直观感受数控机床加工的高效率。使学生跃跃欲试,产生想学好这门技术的强烈愿望,为今后数控实习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工厂生产的相关视频,了解数控运用的重要性。
(3)利用现代化的数控仿真软件模拟零件的整个加工过程,让学生在电脑上的虚拟环境中直观地感受数控加工的全部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上好新课程的第一节实习课
第一节实习课,不仅要让学生对实习内容产生兴趣,还要让学生明确文明生产、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养成遵守实习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能保证学校实习工作的顺利开
展,而且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一个高素质劳动者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我通常在实习课的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安全生产制度教育,演示正确的机床操作步骤。这个环节,不可缺少,它对后面整个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作用。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合理安排技能训练
1.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讲理论的时间不能安排太多。多则学生易失去耐心。在进行教学时,我尽量去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代码介绍和仿真实践穿行,使学生能及时在机床上实践检验所学,既巩固了知识也提高了操作水平,信心和兴趣越来越浓。
例如:在讲解编程代码时,我通常会将代码学习融合到数控仿真中,通过对零件进行模拟加工、模拟走刀路线,使学生对编程和加工的关系形成明确的认识,再通过机床操作进行检验。这样,通过一讲二模拟三实践的方法,使绝大部分学生很快掌握了正确的
要领。
2.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实践课的好处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编程,自己加工,从中认识到自身不足,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操作中,学生会经常出现各种错误,每遇到出错,我都先让学生思考和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自己动手解决。当学生解决不了时,再指出问题所在。使学生记忆深刻,减少类似的错误,同时操作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例如:在编制加工程序G01 X/Z时,有同学会忽略了台阶和圆锥编程的方法,漏写X轴或Z轴坐标值,造成加工出的零件出错。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这样的反复,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灵活性也不断提高。
3.循序渐进地学好操作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需掌握的程序代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有些东西如每次加工都必须做的回参考点、装刀、对刀、程序输入、单段―自动加工等,这些操作通过一次次重复操作,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地去做好。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开拓启迪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的同时,我很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
为习惯和操作习惯,包括整齐排放自己的刀量具设备、要求他们精心清洁保养和维护机床设备等,有时候,也有意识地出一些工艺难题让他们思考,开拓他们的思维,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基础。
作为一名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把机床操作的方法传授给
学生,更重要的是把数控加工基本原理,编程基本技巧,加工工艺安排的思路传授给学生。当学生走上社会,走进工厂,也许操作的机械与所教的系统不一致,此时,就要求学生能快速利用数控系统说明书,结合老师所教授的编程方法,快速掌握新设备的使用。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为社会培养了合格的数控操作人才。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6.
[2]杨治良.实验心理学.10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范文6
吴念真经历坎坷,弟弟2001年自杀身亡后,身为长子的吴念真又接连失去了母亲和妹妹,重度忧郁症的妹妹也是自杀。五个兄弟姐妹中,有两人自我了断,加上吴念真的父亲,当年不堪硅肺之苦,从医院的病房坠楼身亡。吴念真自己也有严重抑郁症。就是这个备受打击,常年在抑郁阴影笼罩下无法快乐的人却是台湾最会说故事的人。
无论男女老少聆听吴念真讲故事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被理解的宽厚和被释放的轻松。他的温暖和包容,让每一个在他面前的陌生人都可以卸下武装。身为长子的成长经历,让他总是忍不住把责任和承诺,当作最重要的生命意义。
没有经营博客,只偶尔在微博上发言的吴念真,拥有四十万的粉丝。2013年年初还打败九把刀和宅神,被网友选为“网络上最被信任的人”。看到吴念真本人,也是一样的真性情、一样的妙语如珠。《人间条件》舞台剧闭幕时,全场观众轮流传卫生纸拭泪﹔去中学演讲后收到四百多封邮件是学生们不能和父母说的心事……
有朋友说吴念真煽情。但,每一个煽情背后都是真实的心痛。吴念真能懂得小人物生命中每一个琐碎的辛酸,是因为他自己的人生血泪斑斑。
心底最挂念的是家人,却在过去十几年中,父亲、弟弟、妹妹相继自杀,母亲也过世。身边有一大票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们,但处在生命困境时依然得要孤独面对。
今年六十岁的吴念真似乎有过人的能量,总能把过往的曲折变成生命的养分。身为长子、一辈子当大哥的吴念真,也是凡人也很累。但是从小父亲母亲的身教,让他总是忍不住看到“责任”横在面前挡住前路时就会喊:“我来!”
如今吴念真的儿子吴定谦也都到了而立之年。吴定谦从台湾大学戏剧系毕业,毕业后一直都在各个剧团里面,学习着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挑战。曾当过导演助理、排练助理、服装管理、操偶者,翻译过世界剧场 PROOF 的剧本,也参与过剧场、电影、电视剧的演出,是个全方位的艺人。剧场导演作品有绿光剧团《Rabbit Hole——出口》,影像作品有: 电影《一八九五》、《录鬼簿》、《比赛开始》。2012年底吴定谦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66号公路》。
说起与儿子的相处,吴念真感慨万千,他谈不上经验,也不是教训,就是他的亲身经历和来自父母,兄弟姊妹的重重影响。在抑郁阴影笼罩下,吴念真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法快乐的人,但是,他却要让孩子快乐起来,并为此不懈努力。
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和空间
我看到朋友的兄弟姊妹五六十岁了,还可以凑在一起煮饭,很想哭。我多么希望我也可以这样:爸妈不在了,兄弟姊妹还在。
弟妹过世事发当时会埋怨、生气。在那种最无助的时候,是责任在支撑我,让我走下去。即使每年忧郁症最严重、吃药最多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都不舒服、觉得没有意义,总要告诉自己,有很多事还没完成,必须去承担。
弟妹去世后,他们的小孩当然是自己的责任。有时因为这种责任,再悲伤也不能把自己弄倒,不管怎样都要好好的。我会觉得很辛苦啊,从十六岁离家辛苦到现在,好像很多事都为了完成别人的期待。像绿光剧团有时开会开到一半卡住,有些事没人做,我就说﹕“好啦!我来。”好像赶快把这件事情结束大家可以往前走。当然很累!但那就是你的承诺啊!那是一种动力,是自己的承诺,就要去完成。
我遗憾的是父亲很少跟我们讲话。妈妈很专制,觉得世界应该照着她的意思运转,所以他们两个常常搞不定。到老了才知道,爸爸原来是个很自在的人,十六岁从嘉义北上来工作,他心情很不好的时候去山上拜拜,会跟我说﹕“我好像是一只鸟,飞进笼子里。”
所以我一直觉得要给孩子、给人最大的自由和空间。以前家里穷,村里孩子小学毕业就去做工,我考上初中﹐校长叫爸爸让我念,但念完初中我也出来工作了。离家后父母从来没办法干涉我们要做什么,我是这样长大的,没有人管我,没有变成流氓。村中小孩也都是十三岁离家,也都正正当当地在这社会上活着。我儿子也可以啊!
如果父母是正人君子,孩子也不会变坏,我对这个有信心。他人生去选什么,我在旁边看,世代自有风景,你一定不能用这一代的价值观强加在下一代身上,而且也不一定是对的。
父母都以为天生理解孩子,其实不是
2012年,儿子吴定谦在三十岁的时候,出了人生第一本书。不是很多人清楚美国66号公路。这条从洛杉矶到芝加哥、全程约四千公里的公路,曾有很多美国文学书、电影以它为背景。它见证高速公路建好、沿途小镇衰败的现实。这条公路本身就充满故事。
儿子小学时,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这条公路的电影,我就跟儿子说,有一天你长大了,我会开车带你走这条公路,一路慢慢开,只有我们两人,可以有 men’s talk(男人之间的对话),讲生涯选择、恋爱经验,这时候妈妈就不能在场。
后来没有实现这个诺言,因为台湾的教育没有给孩子那样的空间和机会。初、高中阶段课业那么可怕。当他跟出版社提出,要自己开车去走一趟这条公路的计划时,我心里就很清楚,说不定小时候跟他讲过的他都记得。
我本来以为跟儿子很熟,但看完后,感觉却不太熟。他写出小时候的记忆,我和他妈妈跟他说过的话、一起做过的事,我们都忘了,但他都记得。
我很惊讶,因为我这一代人的父亲,大多不会跟孩子沟通。我一辈子跟爸爸讲的话不超过两百句。因为他不知道要跟我们讲什么,我们怕他怕得要死,什么也不敢跟他讲。我爸过世之后,为拼凑他的人生要问好多人,他是平面的,那么亲近的人距离却那么远。所以,我那时就跟太太说,我们要当儿子的朋友,像兄弟一样没大没小,这样他就不会怕你。也许这样会比较好沟通,不会出问题。
那时我说,若是有一天儿子失恋了会跑回来抱着我们哭,那我们就成功了。果真,他中学第一次失恋,晚上两三点跑来我房间抱着我痛哭,一方面觉得很心疼,一方面也很高兴真的做到了。
我一直以为这一辈的父子关系应该都是这样的。我的好朋友们都跟他们的孩子很好。直到有一天,我去一所很大的中学演讲,有一千五百位初中生、五百位高中生。我讲父亲、讲很多自己的历程、儿子的笑话……大家都听得很开心。
后来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要问一个问题,他说:“我不晓得要跟爸妈讲什么话,我不敢。例如:我今天不舒服,说不想去上课,我爸就拿棍子打我。”他一讲大家都笑了。我说,另外写 email 回答你,结果忘记自己拿着麦克风,就把email邮箱说了出来,没想到两个星期收到四百多封email,害得我的计算机中毒。
这些孩子信中都在讲父母亲。“我数学不好,被爸爸骂得很惨,但我语文很好啊,他为何不称赞我的语文?”或者,“爸妈很势利,不准我跟我的朋友在一起。”
天啊!他们的父母亲应该小我二十岁,但为什么都还不能跟孩子沟通?没办法当孩子的朋友?我吓一跳,这些孩子们对我没戒心,相信我这样一位陌生阿公。但是为什么他们不能、不敢跟父母讲同样的事情呢?这让我非常疑惑。
难以置信,和儿子从没有过冲突
讲出来你也许不相信,我和儿子真的从来没有冲突过。他是个很听话的小孩,我没有骂过他。平常我们都叫他“哥哥”,我最凶的时候是直接喊他名字“吴定谦”。他叛逆期跟妈妈讲话比较凶。我最多在旁边跟他说﹕“吴定谦,对我老婆客气一点!你有听过我跟阿嬷这样大声讲话吗?”
唯一一次很严肃跟他谈是他小学一二年级时。他那时成绩很好,老师特别安排一个成绩比较不好的坐在他旁边。那位老师很好,有一天他打电话来说,儿子做了一件让他非常惊讶的事,看我要不要跟他谈一谈。考试时我儿子举手告状:“老师,他偷看”。老师告诉那个孩子,考试不可以偷看。第二次吴定谦又举手说同学偷看,老师告诫后那个同学还是偷看。儿子竟然把答案全部擦掉写成错的,让同学抄,抄完再快速改为正确答案。
我吓一跳,这很奸诈,这是大人之间都无法原谅的事!我问儿子为什么?他说:“这样不公平!”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这样重视分数!我跟他讲很长的故事,讲当兵时,有错误发生,会有一个人出来承认犯错,一个人承担。这个人最后会被大家尊敬,这叫义气。这是唯一一次我认为他做错事跟他长谈。
我很清楚小孩的世界和我们的不一样,他们经历的不是我们能懂的。父母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儿子从小成绩很好,有一次数学却考了七八十分,老师在联络簿上说,数学要多加强。我太太就告诉他:“你数学要多加油啊!”我把太太叫到厨房,问她:“你数学有没有很好?”她说:“很烂!”我说:“我也很烂啊!大学联考才考10.18分!”我们这么烂,怎能要求孩子好呢?所以我很认真跟太太谈,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叫孩子替我们去完成。父母要孩子长成什么样的人,自己要先做成那样的人才行。
你不能决定他的前途,你不能只因为你认为从那系毕业会找到什么工作就叫他去念什么系。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以后他比较不会怪你。我儿子大学时只填两个系,社会系和戏剧系,我要他说服我。他说念社会系可以跟很多人在一起,协助他人、了解这社会。念戏剧系可以跟很多人一起工作,而且可以安慰很多人。我觉得他是真的认真思考过自己要做什么的。
《一一》里面的高中生本来由吴念真的儿子演的,演了一场戏之后,儿子不干了。导演杨德昌给吴念真发了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希望他去说服儿子。吴念真表示,我家不是靠说服的,我尊重儿子的想法,应该是你去跟他讲,而不是我去跟他讲的。杨德昌想约吴念真的儿子单独见面。儿子拒绝了。
吴念真后来有机会问儿子为什么拒绝出演。儿子说:电影里面跟他演对手戏的女孩子,为了拍这个戏休学一年,结果开拍没两个月,就被换掉了,这对女孩子是很大的打击。吴念真再问下去,儿子只是哭。有一天儿子对吴念真说:爸,我跟你讲,杨德昌伯伯爱电影大过爱人,我觉得还是应该爱人更多一点。
儿子后来念了台大戏剧系,他大学毕业那天,跑到我书房:“爸!你从今天起不用给我零用钱了。”我站起来跟他道谢:“从今天开始,你是独立的个人了,谢谢你,成长过程没有给我找麻烦。”
儿子已放飞,关注更多儿童
现在我年纪已大、没那么多责任了,好像慢慢进入一个比较喜欢自己的时候。年轻时觉得什么事都应该去做,现在清楚自己什么事做不到,可以挑选一些事认真去做。
有些事很难,但有意思就去做。做完“三一九乡村儿童艺术工程”,现在成立“快乐学习协会”做课后辅导。我希望能够陪伴孩子就好了。为下一代做点事,是我现在最想做的,能帮多少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