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祭十二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祭十二郎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
《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属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教学篇目。这两篇文言文篇幅较长,实词虚词用法丰富,但学生手头有相关作者、背景资料,有翻译,还有内容分析,所以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两篇文言文时,设计第一步,就告诉学生要深入课本和资料,第二步将学生分组,整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第三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
这两篇课文的作者都属主张古文运动的散文大家,两文又都书写了对已逝世亲人的至痛之情,读来悲恻动人。无论是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都有可比性,所以在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之后,通过两文的比较,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抒情的方式。从比较中还可以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以下是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的教学片段。
师: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及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作者都是主张古文运动的大家。
生:都抒发了对已逝亲人的至痛之情。
生:都通过叙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情感相同吗?
生:不完全相同。
师:请说一说怎么不完全相同。
生:《祭十二郎文》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生:是的,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
师:这是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生:这是间接抒情。
生:总之,文章抒发了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宦海苦情,难怪有人说它是“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师: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生:作者先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师:哪些趣事?
生: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生: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生: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师:为什么记述这些趣事?
生: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师:两篇文章还有不同点吗?
生:《祭十二郎文》睹“书信”而忆事,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则以“竹”为载体。
师:为何以“竹”为载体?
生:文章开始写到画竹的技法,中间写到偃竹记的来历,最后写到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图,想起文与可,不由产生感伤悲痛的情怀。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竹子在组织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线索是竹子。
生:由我们还可想到文与可的为人。
祭十二郎文范文2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他的)
《鸿门宴》
②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
(《祭十二郎文》)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他们、她们)
(《祭十二郎文》)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师说》)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
(《游褒禅山记》)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你的)
(《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那)
(《祭十二郎文》)
②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
(《孔雀东南飞》)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
(《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这)
(《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的)
(《石钟山记》)
②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
(《狼》)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以加强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表示肯定,相当于“可”“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
(《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可能)(《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
(《祭十二郎文》)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游褒禅山记》)
4.表示婉商语气,相当于“还是”。
①汝其勿悲!(还是)
(《与妻书》)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是)(《烛之武退秦师》)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假如)
(《祭十二郎文》)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
(《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祭十二郎文范文3
而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连接两个成分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的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一般把“而”放在句首翻译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因果关系。可以译为“所以”“致使”, “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结果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目的关系。可译为“目的是”,“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其 假设关系。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且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若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版》)②若使烛之武见秦若,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②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
承接关系。可译为“至,至于” “若夫”,引导整个句子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与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可译为“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因 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便”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因果关系引导结果,可译为“因此”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②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看松庵记》)
以 并列关系。并列可译为“又”“并且”等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以致”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则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已经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祭十二郎文范文4
2、老苦:“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
3、病苦: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
4、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
5、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
祭十二郎文范文5
道教所奉的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神。相当于天界的值班神仙。这四神分别是值年神李丙 、值月神黄承乙 、值日神周登、值时神刘洪。
在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中,与之有关的神明很多,四值功曹就是其中之一。
四值功曹是道教所信奉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四位小神。功曹本是人间官吏的名称。在汉朝是洲郡长官的帮手,有功曹,功曹吏等名目。主要的工作是考察记录功劳,掌管功劳薄。后代沿用,到明代才废除。道教理论家在编织神仙天廷世界时,也给玉帝等高级神明配备了这一官职。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反出天廷后,玉帝震怒,既派李天王率四大天王、哪咤太子、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布下了18架天罗地网下界,来捉拿妖猴。不料,这一恶战四值功曹倒落下个轻闲,天兵天将被齐天大圣打得惨败,哪有什么功劳可记?后来还是请了二郎神,才拿住了孙猴子。
四值功曹除了是记功官,还兼作守护神将。西游记中,他们和护教伽蓝、六丁六甲、五方揭谛等,奉菩萨法旨暗中保护唐僧。此外,他们又充当传令官,唐僧师徒过平顶山时,就是值日功曹变了个樵夫,给他们师徒通风报信,让他们事先有个准备。
四值功曹以值日功曹最累,因为他每日当班司事,有叫当值功曹。古典小说中,写法师、道长作法时,动辄就是:“值日功曹何在?”必得随叫随到,躲不得懒,安能不累?
功曹本是书吏,道士们自然不会让他们闲着。他们宣称,凡是人间“上达天廷”的表文,焚烧后就是由四值功曹“呈送”的。金瓶梅中写西门庆玉皇庙打谯,道士们铺设了许多文书符命,其中就有一道是请功曹使者“捧奏三天门运递关文”。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大办丧事,僧道们念经作法时也有类似程序。
金瓶梅和红楼梦是明清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道教和涭俗对四值功曹的信奉,于此可见。今天,学校还保留“值日生”这一称号,但只借用了“值日功曹”的某些功能,而剔除了封建迷信色彩。
西游记中的传说
关于四值功曹的职能和事迹在明清小说中有诸多记载。如《西游记》第五回,孙晤空大闹蟠桃胜会,
逃出天宫后,玉皇大帝十分恼怒,命四大天王、托塔李天王、哪咤三太子,点拔二十八宿、九曜星君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五岳四滨等,布下天罗地网,捉拿妖猴。其中四值功曹并非冲锋陷阵者,而是专门为诸将记功劳的,无奈那妖猴神通广大,弄得功曹无功可记,后来终为二郎神记上一功,因为其拿住了孙猴子。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令莲花洞木母逢灾》中,功曹变成樵夫,给唐僧师徒报信,让他们做好准备对付妖怪。可见四值功曹除了任记功官外,还充当守护神。在《西游记》中,四值功曹和护教伽蓝、六丁六甲、五方揭谛等,奉观音菩萨之命,暗中保护唐僧。每当孙晤空不在唐僧身边,唐僧有难时,他们就成了唐僧的保护神。其实四值功曹中要数值日功曹最繁忙,每天都要恭恭敬敬地守在天上,人间的道士、法师施法时,总要向天上叫唤:“值日功曹何在?”还得随叫随到,少不了一番劳累,故值日功曹又叫当值功曹。
金瓶梅中的传说
又《金瓶梅》第三十九回中,道官为西门庆在玉皇庙打醮,设下许多符文箓命,其中一道就是请功曹充当送符神吏,“捧奏三天门运递关文”。又第六十六目写道:“金童扬烟,玉女散花,执幢捧节。监坛神将,三界符使,四直(值)功曹,城隍社令,土地祗迎,无不毕陈。”即为黄真人炼度时,斋坛上所奉之神位。如《红楼梦》第十二回,僧道为秦可卿超度的榜文上写道:“恭请诸位伽蓝、揭谛、功曹等神,圣恩普喝,神威远镇……。”自此可见,四值功曹还呈选人间“上达天庭”的表文(焚烧后),充当书吏。
纵观上述,四值功曹虽然官小,但责任重大,因而受到了天庭的重视,并受到了道教的信奉。
民间常有祭祀众神的活动。道教中的“四值功曹”是专管公文传送的官职,他也是凡人与众神灵间的联络者,所以必须祭祀,以确保众神灵通晓凡人的请求。如果还愿仪式中缺少了此环,那么整个仪式就毫无意义了。祭四值功曹跟祭物相差无几,但祭品却增加了一个,那就是红包。人们认为四值功曹在凡人与众神间游荡,需要路费。所以人们将其看得合情合理。
很多地方设有城隍庙或者祭坛祭祀四值功曹。泰州的城隍庙,传说始建于唐代。夏兆《吴陵野记》说,城隍庙四值功曹殿的四值功曹塑像,相传为唐代遗物。确否?已无从查考。此外,烟台会仙阁二层供奉有四值功曹神像,穿青人的傩戏第二场为发功曹,由掌坛师掌坛师登坛念颂,发烧文书请帖,派遣年月日时四值功曹前往各有关方面去请五显神的各路道友来共赴庆典圣会。由此都可见功曹四神在民间地位非同一般。
四值功曹是道教所信奉的几位时间之神,他们分别掌管着年、月、日、时四种时间。
祭十二郎文范文6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分析学情,寻找情感契合
语文课上,准确、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情分析是前提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师了解到身处信息时代的学生,他们深受网络和“快餐文化”的影响,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因此,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所抒发的离愁别绪,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容易将学生带入诗境,同时可以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二、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必修1至5册教材中,大多篇章都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故都的秋》。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祭十二郎文》《大堰河,我的保姆》《陈情表》等。第三类,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氓》《涉江采芙蓉》《孔雀东南飞》等。
1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枯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的伟大论断:“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作为语文教师,应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这一特殊心理,适时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
2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外,还需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加以“正面影响”。可明确针对现阶段高中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针对他们同亲人(特别是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长辈、亲人和睦、手足情深等传统思想,把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如《祭十二郎文》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叔侄问的挚爱、深情,让他们体会到一种难能可贵的亲密无间的“两代关系”,以使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3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语文教师正面、慎重处理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老师怎么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做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因此,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流行”。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从而达到正确引导的功效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应该视爱情问题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上这一类课文的时候,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样的字眼,而是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并发表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他们说:“焦仲卿如果真爱刘兰芝,就应该让她改嫁,得到更大的幸福。”学生自觉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发表见解,作为教师,不仅不要打压他们,相反的,应该鼓励他们。我们还要联系实际,比如谈到中学生早恋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白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这样处理,其效果是很明显的,语文教师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
三、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