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用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用水范文1

生活饮用水,作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其安全直接关乎生命健康。然而近日,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称,“1/4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报告指出,全国26%的地表水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

水污染隐患令人担忧。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另据专家透露,目前我国每年因饮用水不安全引发疾病的情况多有发生,造成的直接损失,已经超过当年GDP的1%。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我国绝大多数水厂却难以应对。

“国内90%的自来水厂,在加工饮用水时,仍然使用着传统工艺。”清华大学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教授张晓健告诉《北京科技报》,这套工艺已经沿用了百年,其基本流程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100多年前,人类第一次改革饮用水。1897年,英国流行伤寒,人们发现,氯具有杀菌的作用,可用来消毒饮用水。1902年,比利时开始采用氯气消毒供水,氯解决了水中生物污染问题,制止了瘟疫的流行。于是,人们开始兴建自来水厂,并在城市各处铺设输水管网,现代供水工业随之应运而生。

不过,氯气消毒主要靠生成的次氯酸盐来达到消毒的目的,次氯酸盐若食用过量,将危害人体的健康。1913年,伦敦第一次使用高锰酸钾,来净化饮用水,高锰酸钾的使用浓度在安全范围之内,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毒副作用。上个世纪60年代,高锰酸钾的作用被广泛接受,并在多个水厂单独或联合使用。

张晓健说,现在国内的水厂,主要采用高锰酸钾消毒。不过,传统的工艺,只能去除水源中的泥沙、胶体杂质、微生物,以及20%~30%的天然有机污染物,主要针对的是受轻度污染的Ⅱ类水质。而近几年我国水污染事故频发,有1/3的水源是不合格的,水中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传统工艺很难将其去除。

中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资料则显示,目前中国饮用水源地水功能不达标率达35.6%,其中河道不达标率44%,湖泊不达标率23%。中国1073个重点城市地表饮用水源地有25%的水质不达标;地下水源地问题同样严重,115个地下水源地中,有35%不合格。

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7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为劣Ⅴ类水质,巢湖为Ⅴ类水质。

卫生部的一份检测报告称,根据现有的检测技术,发现水中有2221种有机化合物,在饮用水中发现有756种,其中有20种致癌物,23种可疑致癌物,18种促癌物和56种致突变物,严重危胁国人的身体健康。

“如果水源不合格,要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水厂就应采取深度处理的方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分会给水委员会副主任、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长王占生说。

所谓深度处理,就是在传统的工艺上,增加臭氧活性炭。王占生介绍,活性炭可以吸附容易吸附的有机物,而臭氧可以将大分子量的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量的有机物,从而更加有利于活性炭吸附。经过臭氧活性炭处理的饮用水,可以解决20%~30%有机污染物的问题,使出厂的水质达到饮用标准。

日本的供水系统,目前正普及一种新的过滤技术――膜工艺。膜的孔径只有0.01微米,可去除残留在水中的污染物及细菌等小分子杂质。与传统的工艺相比,膜工艺可以提高1倍的过滤量,出厂的水质比较优良。

王占生告诉记者,目前北京的几个水厂,已经100%地采用了臭氧活性炭的加工工艺,一些水厂也正在考虑使用膜工艺。北京的饮用水,已基本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北京居民可以放心饮用。

但是,除了个别一线城市外,我国绝大多数水厂都尚未做深度处理,出厂的水质很难达标,当地居民饮水问题令人担忧。

去年2月19日,湖北襄樊双沟镇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在开机取水时发现,唐河的水质异常,水体呈现黄褐色,经水厂设备处理后仍不达标。为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不得不启用两口备用水源井,以保障水厂正常供水。

2010年,宁夏曾在5月份和8月份对一次供水单位末梢水、出厂水进行抽检发现,5家供水单位的水质均被检测出不合格,主要原因是供水单位在水源选址和水处理工艺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余氯、硫酸盐、硝酸盐、氨氮等指标超标。

“水厂不能做深度处理,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的投入。”王占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采用臭氧活性炭的加工工艺,1吨水1天要花费300元。膜处理工艺更加贵,1吨水1天要花费400元。采用这些工艺,势必要增加水厂的运行成本。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区县城镇的供水公司,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根本无法对工艺、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政府为老百姓提供饮用水,就有义务保障老百姓的饮水安全,否则就是失职。”王占生透露,建设部已经向发改委提议,向水行业中的供水部分投资300亿左右,目前还在考虑之中。“如果这300多个亿能够投资,并真正做到资金到位,将至少解决中等以上水厂深度处理的问题,让不合格的水厂变得合格。”

饮用水范文2

农村供水系指向广大乡镇、村庄和分散农户供水,以满足居民生活和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用水。农村饮水安全是指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干净的生活饮用水,其评价指标包括水量、水质、方便程度和保证率等四项指标。水是生命之源,发展农村供水、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居民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质问题,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已有的集中供水工程有一部分缺少处理设备和消毒设施;另一方面分散供水导致的水质问题更多。目前我国农村直接饮用的坑塘水、檐前水、沟道水、河道水等都存在着水质问题,水源污染比较严重,部分地下水有害矿物质成份过高,如氟、砷、铁、锰或含盐量超标,饮用水的水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农村饮水安全的首要问题。二是水量问题,水量问题也是我国农村供水面临的重要问题,有资源性水量不足问题,也有工程性水量不足问题。三是保证率低,即季节性缺水。

2.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成因

造成农村饮用水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水源污染严重。由于受工业“三废”污染,农业的化肥、农药污染,水面养殖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的垃圾污染和塑料制品废弃物污染,水源污染日益严重,水质越来越差,有些地方几乎到了“有水不能用”的地步。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改水改厕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多,资金投入大,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改水工程建设的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政府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民集资积极性不高,政策引导乏力和新的投资体制尚未形成。三是思想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意识不强,对饮用水安全程度仅凭主观判断,对水质超标问题,普遍都存在习以为常的麻木思想;乱扔乱倒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现象普遍。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观念极为淡薄。没有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喝水不花钱的思想根深蒂固。

3.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方法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要提高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认识。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工作的领导。三是要抓紧理顺水务管理体制。四是要广泛开展农村饮用水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3.2科学规划,分类实施。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水质安全问题。从长远考虑,规划要体现分质供水的理念,有条件的区域,在设计管网时,应该把饮用水系统和非饮用水供水系统,同时铺设设计,分步实施。

3.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农村饮用水工程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议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将农村改水改厕项目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并逐年增加。其次,对大型的农村饮用水工程,要积极组合包装立项,争取国家、省、市支持。第三,有条件的乡镇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第四,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政策,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介入改水改厕项目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多方筹措,解决改水改厕资金不足。第五,从村集体资金中提取一部分和由用户自筹一部分。另外,供水企业在管道安装费用上要给予适当优惠。

3.4强化服务,严格管理。水质监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加强疾控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和经费,更新仪器设备,尽快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定期不定期地对各类饮水系统进行水质监测,通报水质状况,指导农民饮用安全水,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对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要加强对农村打井取水的监督管理,禁止和限制任意打井取水。

3.5防治污染,保护水源。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的治本之策。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第一,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水源涵养。第二,大力防治工业污染。要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第三,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第四,抓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

【摘要】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安全可靠的饮用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保障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饮用水:农村饮用水:饮水安全

饮用水范文3

关键词: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匀。并且在广大的农场地区,有近乎一半的人目前还面临着饮用水水质不安全或是取水、用水不方便等问题。农村地区因地理环境复杂,饮用水多为分散式供水,通常都没有消毒措施,再加上家庭生活垃圾污染、乡镇企业生产经验污染、超标工业废水随意排放等污染,使得农村饮用水质量极差,居民在饮用过程中卫生安全情况难以得到保障。笔者曾参与建设三亚市凤凰镇妙林村自来水管道工程铺设项目,下面就以该镇为背景具体讨论农村饮用水的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饮用水源分类

农村饮用水水源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类。其中地表水包括湖泊水、河流水、溪水、坑塘水等,而地下水则包括了泉水、承压水、潜水等。而根据居民取水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地表水(沟塘取水) 、浅层地下水( 浅层井水) 、深层地下水(自来水)。据2013年三亚市政府统计调查,包括凤凰镇在内的全市共有300个自然村计10万多人存在饮用水水质不达标,或村民取水困难的情况。其中凤凰镇内各村庄因经济条件不允许,村民多依靠在自家开挖手压井来获取浅层地下水,也有的村庄靠村民集资打深井,然后各家铺设自来水管道获取井水;还有极少部分村民甚至依靠储蓄降雨来作为饮用水源。

二、农村饮用水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乡镇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方面,这其中饮用水的安全、便捷供应是首要的任务。现阶段农村饮用水安全供应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水源污染严重

在“十一五”期间三亚市采用了打井和引入山泉水来解决部分村庄饮用水安全的问题,但仅几年的时间就因为缺乏相应的消毒和净化设备从而使得水质不达标或水量供应不足,因此而受到水源污染的有近60个村庄12000人。水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①农业化肥污染;②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污染;③ 河道常年采砂导致水质浑浊;④生活垃圾、废弃物污染。

(2)供水系统老化

现有的供水设备、管道老化和破损严重,因没有专业工程人员维修或经费不足,导致许多乡镇水厂建造和投入使用几十年的时间几乎没有进行过一次维护,严重超过了设计年限。而且农村地区管网设计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多是村民凭经验估算水量和本着节约的原则来完成的,管径小且材质较差,常年埋设在地下容易腐蚀、堵塞等,给用户造成了不便。

(3)运行管理缺乏依据

农村水厂从建设到投入运营,常因职责划分不清而造成用水混乱情况,如部分村民认为自己作为村中一员理应享有水源而不必缴纳费用,另外一些村民则是集资参与了打井、管道铺设等内容,这样便在运行管理中形成了收费难、改造难的居民,最终导致系统破坏而无人愿意再出钱维护,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阻碍了全村的饮用水工程建设。

(4)建设及运行成本高

我国许多农村因地处偏远山区,乡镇的水厂管网难以到达而不得不采用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单位的村级水站来完成供水,这样的供水方式形成了农村供水不能完成一次改水或成本高而效率低的情况,造成了能源的极度浪费。在对三亚市现有的村级水厂调查之后发现经消毒处理过后达标的水质不到10%,而且水厂普遍采用低成本的漂白粉来消毒,漂白粉除了成本低之外,其效果也是消毒方式中最差的,再加上农村水厂水质的检验环节薄弱,最终使得饮用水安全供给效率低而难以保障质量。

三、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供应的对策

1.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加强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水源保护区并建立相关保护制度,严禁破坏涵养林和水资源保护设施的行为,从而因地制宜地进行水源的安全保护、水源涵养以及区域内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其次,要做好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对乡镇企业排污、排气的限制,打击违法乱排行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从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乡镇政府还应对水源保护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工作,对于违法、违规的会对水源造成污染的企业或单位,先期责令其停业整顿或搬迁,并且认真指导当地农业化肥、农药的实施,禁止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对污染水源加以管理。

2.完善饮用水工程建设

对于农村居住环境分散、调蓄地表水困难,难以开发地下水的村落,可以考虑发展旱井、旱窖集雨等微、小型水利工程。这样村子里修建蓄水池,而每户村民在自家内修建水窖,采用乡级供水与县级供水网络相连,县级统一规划,从水库或其他水源调水的形式,保证供水保证率。而针对具备集中供水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村庄,则可以修建自来水工程来保证安全供水,笔者所参与的凤凰镇妙林村即是通过自来水来供给村民用水。但在整个饮用水工程建设中,还应注意完善以下措施:首先取水建筑物应以简单牢固为原则,如以地面水为水源的工程可以修建小型的水库、岸边式取水建筑物、河床式取水建筑物及管道饮水等;如以地下水为水源时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选择大口井、机井、地龙(渗渠)等;在修建水池、水窖、配水管网等设备时,农村地区应尽量选择树枝状的管网布置方式,管网中尽量多设置调节建筑物,从而尽量利用地形修建高位水池来降低运营成本。总体而言,农村饮用水工程意义重大,且不像城市给排水那样能定期维修和管理,因此应该从规划和设计之初,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不仅对水源供水保证程度进行充分论证,还要注意结合供水区域内的环境特点和产业结构,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饮用水工程规划与建设。

3.积极研究针对农村环境的水处理工艺

现阶段农村饮用水的处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方面是自来水处理工艺不完善,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处理工艺仅应用了沉淀、过滤、消毒等环节,而乡镇水源污染物复杂,这种常规的处理工艺经常会遇到耗氧量、氨氮等指标超标的现象, 使得处理后的水不能达标。针对这一问题,在一些水厂改造或新建项目中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一些预处理工艺或是深度处理工艺,同时加强对消毒的管理,给水厂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 定期、不定期的检测水中的致病微生物, 保证出水效果。

结语

饮用水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基础保障,而在社会经济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供给无疑是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务必要积极关注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并且投入相应的精力、资金予以扶持,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曲亚斌, 戴昌芳.广东省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调查[J]. 华南预防医学, 2006, 32(6)。

饮用水范文4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天然有机物藻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质与水量的要求愈来愈高。但由于受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地表水成分逐渐趋于复杂,有机成分增多,给水处理难度增大。现行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多种微量有机污染物;此外,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水中天然有机物浓度也很高,不但对胶体产生严重保护作用,导致混凝剂药耗增加、水中铝的剩余量增高,而且产生大量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危害;由于水体受到污染,导致富营养化,藻类过量繁殖,产生难闻的嗅味和有害的藻毒素。如何经济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给水处理领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饮用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

饮用水中机污染物的来源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大气污染、城市与农田径流。我国污水处理率很低,加上现有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使约80%左右的污水未经妥善处理即被排放到附近水体。据统计,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国的主要水域,如海河、辽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等污染更为严重。大气污染造成的水源污染问题近些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汽车尾气排放的碳氢类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污染,随着降雨等途径进入到地表水体中。城市地表径流使一些有机污染物进入到水体,农田径流将农药和化肥等成分引入到水体中。虽然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很低(一般在ng/L~µg/L范围),仅占水中有机物总量的很少一部分(一般<10%,以总有机碳或高锰酸盐指数等综合指标计),但种类繁多、对人体危害较大,具有较高的致突变活性。据统计,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约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水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水厂仍采用传统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以溶解状态存在的微量有机污染物,致使一些有害物质,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微量有机污染物残留在饮用水中。

2大分子天然有机物

天然有机物是动植物自然循环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其中主要是腐殖质,它们是一类含有酚羟基、羟基、醇羟基等多种官能团的大分子缩合物质,其分子量一般为300u到30000u。通常根据腐殖质在酸和碱溶液中的溶解度将其分为三个部分:1)腐殖酸,溶于碱溶液但酸化后可沉淀;2)富里酸,既溶于酸溶液也溶于碱溶液;3)胡敏素,既不溶于酸溶液也不溶于碱溶液。三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似,但在分子量和官能团含量上有差别。相对于腐殖酸和胡敏素而言,富里酸的分子量较小并含有更多的亲水官司能团。腐殖质本身对人体无害,但由于其表面含有多种官能团,能够与水中金属离子络合,影响水处理效果。有机物可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形成有机保护膜,不但使胶体表面电荷密度增加,而且阻碍了胶体颗粒间的结合。这是由于有机物一般带有较高的表面电荷,如富里酸的表面电荷密度(10C/mgDOC~15C/mgDOC)远高于粘土颗粒(0.1C/mg~1.0C/mg)[1]。据报道[2],当高岭土或硅氧化物吸附5mg/L~10mg/L腐殖酸后,其在水中的稳定性提高1倍,或混凝过程中碰撞效率降低1倍;此种影响随有机物浓度升高或溶液pH值降低而更加显著。

水中有机物对胶体保护作用导致混凝剂投量大幅度提高。Edzwald[1]基于富里酸与无机颗粒所带电荷量的差异,指出如果向某个含有10mg/L无机胶体悬浮中加入3mg/L富里酸,混凝剂投量需增加6倍才能使之脱稳。姚重华和严煦世[3]通过试验测定,如果粘土悬浮液中的富里酸浓度增加3mg/L(以TOC计),硫酸铝投量将增加5.3倍;如果富里酸浓度增加7mg/L(以TOC计),硫酸铝投量须增加到原来的10.2倍才能达到同样的混凝结果。

水中有机物浓度高使混凝剂药耗增大、制水成本升高。由于我国多数水厂采用的是铝混凝剂,造成出厂水中铝离子浓度过高,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据报道,过量摄取铝导致神经纤维缠结的病变,也可抑制胃液和胃酸的分泌,使胃蛋白酶活性下降)。

此外,由于天然有机物在水中含量较高(mg/L数量级),会与加入的水处理药剂(如消毒剂CI2、O3等)作用,转化为有害的有机物或中间产物。

3氯化消毒副产物

氯化消毒是我国沿用多年且仍然在给水处理中普通采用的消毒技术。但近二十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在氯化消毒的同时与水中某些有机和无机成分反应,生成一系列卤代有机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胁。特别是传统的预氯化工艺,高浓度的氯与原水中较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直接反应,生成的氯化副产物的浓度会更高,因而氯化消毒副产物是影响饮用水水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挥发性三卤甲烷(THMs)和难挥发性卤乙酸(HAAs)被认为是两大类主要氯化消毒副产物,其在水中生成量取决于有机前驱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投氯量、氯化时间、水的pH、温度、氨氮及溴化物浓度等。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前驱物质主要是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和一些具有活性碳原子的小分子有机物。随着pH升高,三卤甲烷生成量增大,但卤乙酸生成量降低。当有氨氮存在时,在氯化曲线折点之前,三卤甲烷产率最低,当水中含有自由性余氯时三卤甲烷的生成量明显增加。近年来人们发现溴代三卤甲烷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更大。当水中有溴化物存在时,溴离子(Br-)被次氯酸(HOCI)氧化成次溴酸(HOBr),后者比次氯酸更容易与前驱物质作用,生成溴代三卤甲烷和溴代卤乙酸。水中溴代三卤甲烷和溴代卤乙酸生成量一般随着初始状态下的[Br-]/[HOCI]摩尔比和[Br-]/[DOC]比值升高而增加。由于过滤后水中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低于原水,而其中的溴离子浓度基本没有变化,因而滤后水的[Br-]/[DOC]比值高于原水,氯化后溴代三卤甲烷和溴代卤乙酸成分会增多。

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是潜在的致癌物质。现行的关于水中THMs的水质标准,一般是限制其在水中的总浓度,或限制水中三氯甲烷浓度。美国和英国的饮用水标准规定,自来水中THMs总浓度(TTHMs)的最高允许值为100µg/L。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标准中以氯仿浓度作为限制指标,将其在自来水中的最高允许浓度定为60µg/L,但对溴代三卤甲烷浓度没有限定。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致癌危险性水平为10-5下,自来水中三氯甲烷和一溴二氯甲烷的参考浓度分别为200µg/L和60µg/L;而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的参考浓度分别为50µg/L和100µg/L。美国在新制订的《消毒副产物限制草案》中,将自来水中THMs的允许浓度定为80µg/L;将卤乙酸(THAAs)的最高允许浓度定为60µg/L。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标准中仅对THMs中的氯仿进行了规定,而对溴代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没有进行规定,由于溴代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更大,其在饮用水中的限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卤代酚也是一种难挥发性氯化消毒副产物,在氯化消毒后水中主要检测出下列几种氯酚:2——氯酚、3——氯酚、2,4——二氯酚、2,6——二氯酚和2,4,6——三氯酚。氯酚是氯与酚类化合物反应的产物,也是某些农药的降解产物。在氯与酚反应过程中,当氯与酚的浓度比(CI2/酚,以mg/mg计)在1~4范围内,氯酚是主要的氯消毒副产物,几种氯酚的最大生成量均发生在氯化消毒副产物,几种氯酚的最大生成量均发生在氯与酚的浓度比为3左右。当氯与酚的比值大于4后,三卤甲烷生成量明显增加。由氯酚引起的问题主要是嗅味,氯酚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对水的感官性能影响较大。但某些氯酚如2,3,4——三氯酚和2,4,6——三氯酚的Ames致突变活较高,由于在氯化消毒过程中后者的生成量较高,其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

此外,人们还陆续从自来水中检测出多种其它氯化消毒副产物,诸如MX[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H)—呋喃酮]和其同分异构体E—MX[E—2—氯—3—(二氯甲基)—4—氧—丁二烯酸]及其甲酯形式Me—MX[3—氯—4—(二氯甲基)—5—甲氧基—2(5H)—呋喃酮],以及卤乙腈、卤代酮、卤乙醛、卤代硝基甲烷等。Ames试验结果表明,MX、E—MX和Me—MX是很强的致突变物质,某些卤乙腈(如二氯乙腈、溴氯乙腈)呈阳性,其中二氯乙腈引发皮肤癌;三氯乙腈和溴氯乙腈引发肺癌。一些卤代酮(如1,1,1——三氯丙酮、1,1,3——四氯丙酮、五氯丙酮、六氯丙酮等)在Ames试验中均呈阳性结果,所有氯乙醛均呈阳性结果,其中一氯乙醛和三氯乙醛使肝的酶活性下降。卤代硝基甲烷是一种间接的致突变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给出的自来水中二氯乙腈、二溴乙腈和三氯乙腈的参考浓度分别定为90µg/L,100µg/L和1µg/L。

我国饮用水源不但污染严重,而且由于受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地表面的腐殖物质随着地面径流进入水体,致使地表水中的有机物浓度普遍比发达国家偏高,滤后水中的有机物浓度普遍比发达国家偏高,滤后水中有机物浓度相对较高,这势必会增加氯化消毒过程中的耗氯量,影响消毒效果,同时由于耗氯量的增加导致较高的卤代有机物生成,影响饮用水水质。

4藻类及其代谢产物

受城市污水排放和农田径流的影响,大量氮、磷等营养成分排入水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量繁殖。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些湖泊和水库水,由于阳光充足、温度较高,藻类成为主要问题。

水中藻类严重影响给水处理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藻类一般带负电,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难于混凝;藻类比重小,沉淀效果差;此外,藻类会粘附在滤料表面,缩短滤池的过滤周期,造成滤池频繁反冲洗;藻类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嗅味,使水难于饮用;某些藻类尺寸很小,可穿透滤池进入到给水管网中,影响管网内水质;藻类也是典型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前驱物质,在后续消毒过程中与氯作用生成三氯甲烷等多种有害副产物、增加水的致突变活性。

一些藻类(如蓝藻)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藻毒素,严重威胁人畜健康。某些藻毒素可引起慢性病(如肝炎),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虽然预氯化可有效地强化现行给水处理工艺的除藻效率,但由于在预氯化过程中,氯与原水中较高浓度的有机物作用会生成一系列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卤代有机副产物,因而此工艺逐渐被各国所限制。

5嗅味

水中嗅味主要是由水中化学污染物和藻类代谢产物引起的。嗅味是人们评价饮用水质量的最早参数之一,属于感官性能指标。嗅味是人们对饮用水的安全性最为直接的参数,带有嗅味的饮用水使饮用者对水质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很多化学污染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嗅味,如氯酚、氧芴、氯苯、硝基化合物等,它们直接使水质产生嗅味;藻类的代谢产物引起的嗅味强度很大,嗅味种类也很多,其中地酶素(geosmin)、2—甲基异2—茨醇(MIB)、3—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IPMP)、3—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IBMP)和2,3,6—三氯苯甲醚(TCA)是典型的强嗅味物质。此外,水处理的某些过程还是可能使嗅味强度增加,如预氯化工艺不但不能使嗅味下降,且产生鱼腥味和刺激性嗅味。

6结语

饮用水源的污染对给水处理工艺提出挑战。水中有机成分增多,使给水处理难度增大,水质难于保障。考虑到我国绝大多数水厂在采用传统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经济高效地强化给水处理效果,拓宽现行给水处理工艺的净水效能,增加其除污染作用,适应不断变化的原水水质,保障良好的饮用水水质,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ekelMR.Thestabilizationofdispersedmineralparticlesbyadsorptionofhumicsubstance.WaterResearch,1986,20(12):1543~1554

饮用水范文5

1.1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向居民供应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饮用水,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特制订本标准。

1.2本标准由供水单位和规划设计等有关单位负责执行。各级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监督和检查执行情况。在新建、扩建、改建集中式给水时,供水单位的主管部门必须会同卫生、环境保护、规划、城建和水利等单位共同研究用水规划,确定水源选择、水源防护和工程设计方案,认真审查、设计,做好竣工验收,经卫生防疫站同意后,方可投入使用。分散式给水的水源选择、水质鉴定、卫生防护和经常管理,由供水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委派当地有关单位研究决定。

各级公安、规划、卫生、环境保护等单位必须协同供水单位,按标准规定的防护地带要求,做好水源保护工作、防止污染。

1.3本标准适用于城乡供生活饮用的集中式给水(包括各单位自备的生活饮用水)和分散式给水。

2水质标准和卫生要求

2.1生活饮用水水质,不应超过下表所规定的限量。

2.2集中式给水,除应根据需要具备必要的净化处理设备外,不论其水源是地面水或地下水,均应有消毒设施。取地下水直接供入管网的一次配水井,必要时,还应有除

砂、防浑浊设施。

有关蓄水、配水和输水等设备必须严密。且不得与排水设施直接相连,防止倒虹吸。

用水单位自建的各类贮水设备要加以防护,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污染。

2.3凡与水接触的给水设备所用原材料及净水剂,均不得污染水质。新材料和净水剂均需经过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审批,并报卫生部备案。

2.4各单位自备的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严禁与城、镇供水系统连接。否则,责任由连接管道的用水单位承担。

2.5集中式给水单位,应不断加强对取水、净化、蓄水、配水和输水等设备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放水、清洗、消毒和检修等制度及操作规程,以保证供水质量。

新设备、新管网投产前或旧设备、旧管网修复后,必须严格进行冲洗、消毒,经检

验浑浊度、细菌、肉眼可见物等指标合格后方可正式通水。

2.6直接从事供水工作的人员,必须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每年不少于一次。

如发现有传染病患者或健康代菌者,应立即调理工作岗位。

2.7分散式给水应加强卫生管理,建立必要的卫生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经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3水源选择

3.1新建水厂的水源选择,应根据城乡远、近期规划,历年来的水质、水文和水文地质资料,取水点及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同时考虑到地方病等因素,从卫生、经济、技术、水资源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便于防护的水源。宜优先选用地下水、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上游。

3.2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3.2.1若只经过加氯消毒即供作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总大肠菌群平均每升不超过

1000个,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工作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总大肠菌群平均每升不得超过10000个。

3.2.2水源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经净化处理后,应符合本标准2.1条的规定。

分散式给水水源的水质,应尽量符合本标准2.1条的规定。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项目标准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pH总硬度(以碳酸钙计)铁锰铜锌挥发酚类(以苯酚计)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色度不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不超过3度,特殊情况不超过5度不得有异臭、异味不得含有6.5~8.5450mg/L0.3mg/L0.1mg/L1.0mg/L1.0mg/L0.002mg/L0.3mg/L250mg/L250mg/L1000mg/L

毒理学指标氟化物氰化物砷硒汞镉铬(六价)铅银硝酸盐(以氮计)氯仿*四氯化碳*苯并(a)芘*滴滴涕*六六六*1.0mg/L0.05mg/L0.05mg/L0.01mg/L0.001mg/L0.01mg/L0.05mg/L0.05mg/L0.05mg/L20mg/L60g/L3g/L0.01g/L1g/L5g/L

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总细菌总数游离余氟100个/mL3/L在与水接触300后应不低于0.3mg/L。集中式给水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05mg/L。

放射性指标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0.1Bq/L1Bq/L

3.2.3水源水的毒理学和放射性指标,必须符合本标准2.1条的规定。

3.2.4在高氟区或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应分别选用含氟、含碘量适宜的水源水。否则应根据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3.2.5水源水中如含有本标准2.1条中未列入的有害物质时,按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有关的要求执行。

3.3若遇有不得不选用超过上述某项指标的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取得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的同意,并应以不影响健康为原则,根据其超过程度,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在限定的期间使处理后的水质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水源卫生防护

4.1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必须设置卫生防护地带。

4.2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带的规定如下。

4.2.1地面水

4.2.1.1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由供水单位设置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的告示牌。

4.2.1.2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或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物品的码头,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供生活饮用的水库和湖泊,应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取水点周围部分水域或整个水域及其沿岸划为卫生防护地带,并按上述要求执行。

受潮汐影响的河流取水点上下游及其沿案防护范围,由供水单位会同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监测站根据具体情况研究确定。

4.2.1.3以河流为给水水源的集中式给水,由供水单位会同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把取水点上游1000M以外的一定范围河段划为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污水时应符合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3838-8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有关要求,以保证取水点的水质符合饮用水水源

水质要求。

4.2.1.4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应明确划定并设立明显标志,在生产区不小于10M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剪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

单独设立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的不小于10M的区域内,其卫生要求与水厂生产区相同。

4.2.2地下水

4.2.2.1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形式和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进行确定,其防护措施与地面水的水厂生产区要求相同。

4.2.2.2在单井或井群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货剧毒的农药,不得修剪渗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如取水层在水井影响半径内不露出地面货取水层与地面水没有互相补充关系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较小的防护范围。

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影响半径的范围以及岩溶地区地下水的水源卫生防护,应由供水部门同规划设计、水文地质、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研究确定。

4.2.2.3在水厂生产区的范围内,应按地面水水厂生产区的要求执行。

4.3分散式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地带,以地面水为水源时参照本标准4.2.1.1和4.2.1.2的规定;以地下水为水源时,水井周围30M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

4.4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带的范围和具体规定,由供水单位提出,并与卫生、环境保护、公安等部门商议后,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书面通知有关单位遵守执行,并在防护地带设置固定的告示牌。

对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集中式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地带,由供水单位会同卫生、环境保护、公安等部门提出改造规划,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责成有关单位限期完成。

分散式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要求由当地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监测站提出,由使用单位执行。

4.5为保护地下水源,人工回灌的水质,原则上应符合本标准2.1条的规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得排入渗坑或渗井。

5水质检验

5.1水质的检验方法,应按GB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执行。并由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进行分析质量监督和评价。

5.2城镇的集中式给水单位,必须建立水质检验室,负责检验水源水、净化构筑物出来、出厂水和管网水的水质。

有自备给水的大、中型企业,应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的水质检验工作。

其他单位的自备给水,应由其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或报请上级指定有关单位负责本行业、本系统的水质检验。

分散式给水及农村集中式给水的水质,应由当地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监测站根据需要进行检验。

5.3检验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在水源、出厂水和居民经常用水点采样。

5.3.1城镇的集中式给水的水质检验采样点数,一般应按供水人口每两万人设一个点计算。供水人口超过一百万时,按上述比例计算出的采样点数可酌量减少;人口在二十万以下时,应酌量增加。在全部采样点中应有一定的点数,选在水源、出厂水、水质易受污染的地点、管网末梢和管网系统陈旧部分等。

每一采样点,每月采样检验应不少于两次,有条件时可适当增加次数,检验项目在一般情况下,细菌学指标和感官性状指标列为必检项目,其他指标可根据当地水质情况和需要选定。采样点和检验项目,应由供水单位与当地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监测站共同研究确定。对水源水、出厂水和部分有代表性的管网末梢水,每月进行一次全分析。

自备给水和农村集中式给水水质检验的采样点数、采样次数和检验项目,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上述要求确定。

以上水质检验的结果,应定期报送当地卫生防疫站、环境卫生监测站审查、存档。

5.3.2分散式给水水质的检验次数和项目,可根据需要决定。

饮用水范文6

【关键词】超滤;混凝;PAC 浸入式膜;饮用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废水排入水体,又给水体造成了新的污染,水中有害物质逐渐增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日益受到污染;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条件的改善,水环境和饮用水的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处理工艺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水质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膜分离技术开始应用于饮用水的处理,其研究的开始于80年代中期,以欧美和澳大利亚为主,80年代后期开始实用化。日本从1992年开始由厚生省牵头,以国立公众卫生院和水道净水协会为主组成“膜应用新型净水系统委员会”,实施所谓“MAC21计划”,对超滤和微滤膜应用于净水处理进行了3年的大规模研究。我国近20年来微滤和超滤膜在饮用水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饮用水处理传统工艺的弊端

目前,国内大部分水厂原水均为地表水。底边谁普遍存在有机类污染严重的现象,主要体现为化学污染。地面环境污染、原生动物污染等。传统的净化方式主要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最后加氯灭菌,水厂的占地和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常规情况下,其净化工艺进队一般性有机类污染物有效,特殊情况下效果不佳,例如:对原生动物污染;在水源水质突变的情况下,净化设施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处理后水质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1.1消毒副产物

近年来,饮用水经氯消毒后产生的有机氯化物,特别是三氯甲烷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而研究最多的是饮用水中最易产生、数量最大的氯仿。实验表明:水中的腐殖酸能在游离氯的作用下生成氯仿,饮用水中的氯仿对人体具有全身中毒和远期效应,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特别是对人体的致癌作用。

1.2对重金属盐类的脱除

常规的水厂处理工艺只能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含量,改善色度、浊度,而对降低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例如砷、氟、六价铬、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效果较差。所以,在水源中的重金属离子超标的情况下,不能采用传统工艺去的良好的饮用水质。

2.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超滤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发展非常迅速。由于超滤膜是悬浮颗粒及胶体物质的有效屏障,去除浊度和细菌都非常理想,也可完全实现对两虫的去除。与传统工艺相比,超滤膜的显著优点是对原水波动相对涞水适应能力强,可及时调节,并且经过超滤膜出水浊度一般都低于0.1NTU,远低于2006年颁布的饮用水新标准。但是,由于超滤膜的截留分子量大,使得去除溶解性有机物、金属离子、溶解性盐和一些小分子有机物效果较差。所以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超滤工艺与其他工艺组成的联合工艺、混凝-超滤联用工艺等在国内外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2.1 PAC-UF联合工艺

对于粉末活性炭-超滤联合工艺(PAC+UF),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它是很有希望替代常规水处理工艺并能有效去除有机物的膜工艺之一。C.Anselme等人提出将一定量的PAC(6~15mg/L)投加到UF膜装置的循环水流中,组成吸附-固液分离工艺流程来处理饮用水。PAC可有效吸附水中低分子量的有机物,使溶解性有机物转移至固相,再利用UF膜截留去除微粒的特性将低分子量有机物从水总去除。

同济大学的董秉直等人以PAC-超滤膜联合工艺对黄浦江原水进行了处理实验,发现PAC和超滤膜共同承担了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两者之间具有互补作用。对于叫小分子量的有机物,PAC的吸附效果好;对于较大分子量的有机物,膜过滤的效果好。

2.2混凝-超滤联合工艺

为提高超滤膜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减轻膜污染,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预处理来改变水中污染物的表面性质和存在形态。其中混凝预处理简便易行,其与超滤膜的组合去除水中污染物的工艺收到了极大的关注,但对混凝-超滤膜过滤联合工艺的特点和控制方法的研究尚不深入,尤其是在其去除机理上应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王晓昌等人以腐殖酸为研究对象,利用国产超滤膜进行了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试验,结果证明与原水直接超滤相比,混凝-超滤工艺对溶解性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较高,尤其是对分子量小于6000道尔顿的有机物的去除率有很大的提高。混凝预处理使小分子有机物粘附在微絮体上,降低了污染物在膜孔中吸附引起的膜污染,而微絮体在膜表面沉积形成滤饼层为主要过滤机理,从而使过滤保持高透水通量。

同济大学的董秉直等人研究了混凝对膜污染的防止作用,试验分混凝直接过滤和混凝上清液过滤两种工况进行。得出如下结论:混凝能否有效防止膜污染,取决于膜表面的滤饼层,过滤混凝液时,在膜表面形成的滤饼层能吸附中性亲水性的小分子有机物,而且这层滤饼层能容易的为反冲洗所清洗,从而有效的防止膜污染;过滤上清液时,膜表面滤饼层主要由中性亲水性的小分子有机物构成,他能紧密的粘附在膜表面,不易被反冲洗所去除,从而造成了膜污染。

同济大学的李伟英等人用混凝-超滤联合工艺处理长江地表原水进行中试试验。结果表明:此工艺对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质量浓度、化学需氧量和254nm处紫外吸光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与同期采用常规处理工艺相比,本工艺水质优且节约了2/3的混凝剂,处理系统连续运行6个月,膜压差增长缓慢,表明该工艺可实现长期稳定的运行。

此外,同济大学的董秉直等人采用微絮凝-砂滤-超滤处理淮河原水进行了中试规模的研究,重点考察预处理条件如滤速和混凝剂投加量的变化对后续膜处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工艺去除CODMn的效果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投加量(大于4mg/L)不变的条件下,滤速的变化不会影响砂滤出水的浊度和CODMn,当投加量为4mg/L时,较高的滤速导致砂滤出水的浊度和CODMn的增加,但由于后续超滤膜的截留作用,膜出水仍然满足要求。

2.3浸入式膜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浸入式膜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的较晚,加拿大的Zenon公司分别于1996年在Rothesay和Collingwood水厂简历了采用浸入式膜处理饮用水的工艺系统。浸入式系统可用于建设新水厂或者现有水厂进行改造,将膜直接放入澄清池或者砂滤池即可。

今年用浸入式膜处理微污染水的研究也逐渐增多。2003年香港大学的李晓岩进行了MBR-PAC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的研究,证明该工艺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3.结语

超滤膜工艺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具有传统工艺无法企及的效果。随着膜技术的进步和价格的下降,膜工艺完全可能替代常规水处理工艺,其不仅占地面积小,还可以实现自动控制、易于维护、耗能少,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因此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