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数学范文1
来到七年级,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入,我明显感到孩子们接受新知识是那么的吃力,毕竟六年级数学还是小学的内容,看不出孩子的真正实力,随着有理数的开始,整式到方程部分孩子开始慢慢听不懂了;现在几何知识的刚接触,让孩子们更是无从下手!现在我都怀疑我的能力了,教了十几年数学了,忽然感觉给孩子们讲不明白了:
1、第一节课的对顶角,邻补角,老师们集体备课时感觉只是比较简单,可能进行的比较快。但万万没想到找对顶角成了这一届孩子的难点,更不用说邻补角的2种情况了。于是课上我让金宏达详细地展示了如何去找邻补角(比微课更形象),但就是这样,仍有孩子找错了。从这里我意识到孩子们几何意识需要慢慢培养!接下来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就先让孩子们预习,课上展示,效果倒不错,思维好的孩子点的相当到位!
2、相交线2周后结束,第一节平行线进行的很顺利,但从平行线的判定开始明显感到孩子们反应慢了,这一课时现在10班上的,上完课,我做了一个调查:本节课学完知道我们学了什么,将要解决什么问题?10班孩子不到一半啊!9班稍好点(9班孩子脑子灵活啊)。为了能让孩子们有点做几何题的感觉,我们组被迫在此停了2课时,一课时根据角找平行线(最笨的方法:画角),第二课时,知道平行线和其中的一角,如何找另一角(根据条件找截线,再找角),一步一步领着孩子们找,一句一句引着孩子们说 ,一点一点 陪着孩子们写,但截止到现在昨晚的作业我都看了,孩子们逻辑思维还是不够严密!期待10班孩子周末顿悟一下,周一有大的改观!
七年级数学范文2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学习,取长补短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我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是这样做的:上好第一课,请学生用心阅读主编的话和本册导引,然后每人说一句对七年级数学的心里话。再加上我精心挑选的三到五个学习数学的有趣故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同桌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2.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2.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
2.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3.1 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3.2 培养预习习惯。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3 培养专心听讲习惯。要想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4 培养小结或总结的习惯。往年教学中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5 培养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的习惯。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七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范文3
那么,面对新教材教师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一开始对数学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教师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让学生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教师可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制作,画、剪、叠,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教师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在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保持数学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教师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数学知识的引入。在课堂引入中,教师应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我在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问: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自由合作进行制作,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我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在教学中,我通过实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精练、语调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根据“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都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我出示阅读题: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我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观察。教师可以采取边观察、边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提问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了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我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学生自己去归纳、小结,学生的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范文4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教学实践
一、教材的内容编排及实践
当前我国新教材已经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轻能力重知识的许多方面涌现出很多新的教育思路,并将教材内容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会儿是几何知识,而另一会儿又是代数知识,就好比一部机器,将所有的零部件全放到了学生面前。通过实践教学,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很有必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新教材有其独特的一面性,新教材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特点,进而更多更全面地考虑到学生心理和年龄,在七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还都喜欢色彩缤纷的画片,因而新教材编排进去很多剪剪拼拼、想想做做,这些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并且是在玩中学习的24点计算及火柴棒和排方桌等等生活常识中的数学,这些方法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了,这种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就是身边的事,使学生更大程度上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实践
当代教师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指导者,并且还是学习的设计者,就好比是机器零件的供应者一样,教师要从传统的只单独站在讲台上的“独奏者”改变成到后台里的“伴奏者”。教师不但要仔细认真地研究教材,还要准确地找出教材里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教师、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尽可能多地找出相关的数学资源及实物模型、图片等,创造出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以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待当今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现实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提高学生要把数学学好的
信心。
把生活中的常识融入数学教学中,用这种方式教学能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此时的课堂会热闹非凡,讨论的场面热烈而愉快,学生的思想集中,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使七年级数学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把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应用到教学上。比如,商品在销售中经常会出现商品打折销售,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商场里买卖服装是在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但是这里面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却是寥寥无几,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收集的资料上必须真实有效,学生才会很感兴趣地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在七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刻刻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广大农村学生,因为他们的课外读物不多,无法阅读到大量的读物,这时若看到有些数据没有办法用数学语言去表达,教师应当在讲课时尽量做到多让平时不爱说话不爱表达的学生发言,教师尽量做到多鼓励和少批评这部分学生,让学生之间也少指责,使他们在学习时不再沉默,让他们变得活跃好学。
参考文献:
[1]鞠金海.思考还给了学生 创新走进了课堂:谈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上的几个特点[J].中学数学月刊,2012,16(08).
[2]王素英.九年义务教育冀教版八年级上册:17.1平方根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13(04).
七年级数学范文5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转贴于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七年级数学范文6
关键词: 七年级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动力,数学教育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中有所发现才能学习兴趣,每一节数学课都应该成为学生愉快发现的旅程。新授课可以模拟情景,再现知识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踏着发现者的足迹去获得新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方法和发现规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发现,收获成功的喜悦。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时,如何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在教学中的摸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景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如果教师具备情境创设的基本功,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讲授《线段、射线、直线》这一节的“直线”概念时,一位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1)播放十分钟左右的电视剧《西游记》片段;(2)提问孙悟空的金箍棒是怎么来的;(3)提问金箍棒有什么特点;(4)定义直线概念。结束时学生强烈要求继续播放,还嫌不过瘾,对于金箍棒是怎么来的学生讲得眉飞色舞,而回答金箍棒有何特点时却仅止于“要多大有多大,要多长有多长。”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知识的含义及数学思想方法,恰当地组织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正是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不可随心所欲,故弄玄虚。以上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因被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课开始很久了,思绪却还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既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又阻滞了学生原本活跃的思维。在讲授《平均数》时,一位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前几天闽宁中学七(1)班和七(2)班进行了男生篮球比赛,请问:决定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是队员的身高起一定的作用。”教师马上切入主题:怎么求队员的平均身高?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以上两个情境的创设可以看出,教师创设的情境如果不能紧扣本堂课的目标,不能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副作用。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考虑对学生的启发性,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设计真实、丰富、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能诱发、驱使并支持学生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动力,实现教学情境的“信息化”、“生活化”,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及对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欲望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狠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如在教学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同学们认真积极地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土豆的方法,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设计如下问题: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很有趣?基础差的学生能不能学好?让学生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畏惧数学的心理,在提高学习兴趣上大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数学。
三、课堂以新、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部分学生的眼里,数学是抽象、枯燥而又乏味难学的。上数学课无异于把自己淹没在成串的定理证明和枯燥的模仿练习中,毫无趣味。因此,数学教学中应以新、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实际生活,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摸索,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制教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精炼、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四、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发生火灾时,只有一本书得以幸免,一位能识几个字的穷人买下这本书,书里有一张羊皮纸,上面写着,在黑海边上有点铁成金石的秘密,就是一块小圆石,能把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这位穷人到黑海边去找,为了不重复捡石,把捡的石头扔到海里,一天、一月、一年……他还是没有找到那块奇石,一天早上他捡到一块石头,一摸,是湿的,他仍然随手就扔了,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习惯性了,到头来一无所获。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就能发生作用了。”事实就是这样,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应使学生养成以下良好的习惯。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又如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推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地进行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造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让学生从简单入手,由易到难。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学生学得很认真,一段时间下来同学们养成了有耐心、肯钻研的习惯。
总之,应从低起点入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我们希望通过参与辅导活动,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爱好数学,学好数学,能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同时能通过对数学的学习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学习和发展,这将是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需要不断努力去做的。如何用好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每一个人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这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使自己能真正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