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气候变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范文1

调查

我用走访法访问了周边的人。他们有的说因为工厂排放的废气,有的说因为人们乱烧树木和垃圾,有的……

我把几点都记了下来,留着以后用。

一次偶然,我发现汽车和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很热,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还有,炒菜和烧烤等用油的事物制作时都会发出又呛又热的烟。吸烟大便还有放屁也一样。

分析

1.炒菜和烧烤冒出来的烟不是很热,即使一天做四顿饭冰川也不会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但烟和屁还有大便等有烟有热量的东西增进了它的速度。使化掉的速度快乐三四倍。

2.还有,汽车和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多,大概加快了两倍三倍的速度使气候变暖。若吧上述所有东西排出的烟按一年积累起来,数字大得惊人。

结论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有:

1.工厂和汽车排出的废气,使温度变高.

2.现在烧烤的商贩很多,烧烤冒出来的烟也是"罪犯"之一。

3.人类打屁和大小便等产生的热气和烧垃圾等冒出的烟同样是“罪魁祸首”。

从以上可以看出,气候变暖大部分就是人类自身的问题。

建议

全球气候变暖范文2

关键词:全球气候 海平面 二氧化碳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得不提前预警,提前采取措施,以防未来的不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会怎么样,好多人做出预警;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70米。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是大方向的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要下降,提出来大家讨论。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用两个烧杯,在烧杯中倒一半水再放入质量相等的冰块,一个烧杯自然消融,另一个烧杯用酒精灯加热消融,并同时记下两烧杯的刻度,在冰全部融化后,看刻度的变化,当加热消融的烧杯中冰全部融化后刻度不会变化,继续加热到自然消融的烧杯中的冰也完全融化时,对两个烧杯进行记录,并对比,会得出和阿基米德定律一样的结果,而加热烧杯中的水位反而会下降,这是水被蒸发的结果。

众所周知,地球的冰90%是在海水中浸泡,这90%的冰融化后对海平面的升降没有一丁点影响,只有10%在高山山顶的淡水冰.而这些冰的消融会对海平面有所影响,这个影响只是有微弱的上升,这是一种因素;而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一直到达平衡点时,海水就不会再上升了,蒸发的海水大大增加,大气中的水分子增多,雨、雪量水增大,洪水,内涝,台风,飙风,暴雨,暴雪会大大增加,大部分沙漠会变成绿洲,地球植物变厚,黄河会因沙漠的绿化,不再冲刷泥土,会变的清澈,也就是黄河水不黄的由来。

大气层中的物质分布,空气中的成分有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平时我们看到的产生的烟是向上升起的 所以一直以为SO2 ,CO2是在大气的最上层,是大气的保温层,就把二氧化碳当成温室气体,认为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得地球保温层加厚,全球气候变暖,以为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对二氧化碳的污蔑,那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地球大气层的分布情况。空气和水是一样的,也有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质会以质量的轻重,由高到低分布,轻的上,重在下,因为一摩尔气体体积是相等的,而重量是不等的,因此得出,地球大气的分布:从地球表面开始气体的分布顺序是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层,也就是SO2 CO2 存在的地方为地球的低凹处和地下洞穴,所以在地球的地下洞穴中有大量的硫酸盐与碳酸盐溶洞,由于二氧化碳在最低层,地面植物才能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来维持生长,然后就是氧气层,可供人和动物呼吸,再向上是氮气层,在两层的交界处氧气的浓度低,因此人们会感觉到呼吸困难(高原反应),再向上是水蒸气层,再向上是氢气层,最上面是臭氧层,此气虽然比重大,但在上层,是由于电离层的作用,这点可参考《电磁场、重力场的关系》,平时我们看到烟雾上升,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热运动的结果,当这些气体的分子冷却后就会降落到地表,所以二氧化碳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如果二氧化碳分子增多,地表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加厚,氧气层会上升,一旦超过我们人类的身高 这时我们会感到呼吸困难,大批的陆地小动物和水中的动物会因缺氧而死亡。人类可以活动的空间会缩小。

实例1:早在7000年前,在阴历九月初九这一天,由于在地球上可以看到2个太阳, 所以中国叫重阳节,这一天,天空有两个太阳,(由于木星 地球 太阳 为 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一个太阳西边落,一个太阳东升,这一天地球没有黑夜,24小时都有太阳存在,也就是两个太阳,两个白天,所以才叫重阳节,而当时因两个太阳的热量,地球的温度最少比现在高出10度,恐龙,剑齿虎,猛犸象,生活在这个时代,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与温带地区基本上与现在热带的温度相同,所有地球40度纬度地区是热带雨林,由于物质不灭定律,海水蒸发量增大,蒸发的水存在于大气中,这些水以淡水的形式存在于大气 湖泊 河流之中,这些淡水都是把海水分配到地球大气层、表面与地下水,海平面要比现在低的多,(所以人类的金字塔才建立在当时的沿海地区,而现在已经在海平面以下,现在已发现被淹没在日本海域下面),后来,做为地球的第二个太阳(木星)停止燃烧,气候温度猛降。大气中水蒸气立即变冷,冷凝,变成暴雨降落地面,形成全球性的大洪水,这就是人类传说中的巨大洪水,这次洪水毁灭了大部分生物,人类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遇难的人很多,由于温度巨大变化,大批热带雨林在温带消失,退缩到赤道附近,大批生物灭绝,恐龙由于没有适合的温度和孵化期,恐龙灭绝,而不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惹的祸。

全球气候变暖范文3

关键词:气候变暖;影响;农业;对策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据美国科学家(1979)估计,如果大气CO2浓度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1.5℃~4.5℃。进一步研究指出,如果人类继续按照目前速度释放温室气体,那么CO2的有效倍增将出现在2060年左右。如此之大的增温幅度和速度,是我们这个星球近十万年来所没有经历过的,换言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们这个星球的气温将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点。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见下图)。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农林业的影响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提高中国各地的有效积温,使无霜期延长,因而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并造成喜温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延伸以及作物产区的地理位移。这意味着我国目前的各种作物气候区划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的一些作物适宜种植区将变得不再适宜,并出现一些新的适宜种植区。各地农事安排都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动。种植区的北移固然有利于农用土地的扩大,但新开垦的土地因土壤贫瘠或水源不足,大多不易获得高产。而北移了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突降低温的威胁。

2.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公里)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来说,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地下水位提高,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海水倒灌,大片良田将盐渍化。

3.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增暖,气候变率势必也发生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研究表明,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变化与极端事件(灾害)发生概率的变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即使温度、降水平均值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的显著增加。这意味着干旱、洪涝、台风、暴雨等发生频率将会增加。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就没有间断过:1991年的特大洪水曾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更是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了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 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4.由于全球气候增温,寒冷季节将会缩短,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这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某些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但对那些夏季原本就很炎热的中、低纬地区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的灾难。高温将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使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明显缩短,高温逼熟,极端高温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均有显著的减产效应,还会造成水稻花粉败育。

5.随着全球气候增暖,作物的各类病、虫、草害将会流行、激增和蔓延,出现范围也将由目前的中低纬地区向高纬延伸。增温将为各种害虫的生长、发育和大量繁殖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因而其越冬存活力将大大提高,雌虫产卵数将急剧增加,繁衍代数亦将明显增多。大气CO2浓度的增加还会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碳氮比,从而刺激昆虫的食欲。大气环流的改变更为风播病原的大范围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

6.气候增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将会加快,积累量将会减少。长此下去,会造成地力下降。在某些降水量可能增多的地区,径流增大还会加剧坡地土壤可溶性养分与表土的流失。在某些降水量可能锐减的地区,植被将减少,表土易沙化,耕地更易于受到风蚀侵害,一旦遇到暴风袭击时,将产生“尘暴”效应;而遭遇暴雨冲洗时,又会造成严重的水蚀。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崭新的课题。

二、从农林角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如何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前者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后者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发展低碳农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林业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种植业主要是通过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在地球大气碳循环中发挥重要的碳汇功能。但在水稻田及沼泽地、动物粪便要释放一定的温室气体甲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机械、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要消耗大量的石化能量。农业秸秆等废弃物焚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因此,提倡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低碳农业是我们的选择。

农业节能减排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

1.革新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节约型农业关键要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工、节能等七个方面下工夫。“节地”,就是要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充分挖掘土、水、光、热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率。“节水”,农业特别是水稻,是高耗水产业,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70%。要加快培育新的耐旱品种,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加强现有节水技术的集成推广,大力推广覆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滴灌施肥技术等节水技术,节约用水。“节肥”,就是要加快建立科学施肥的测土、配方、示范、推广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制度,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改善养分投入结构,优化肥料运筹,改进施肥方法,发挥养分协同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总施用量。“节药”,遏制不合理的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大力开发抗病虫良种、进一步完善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形成高效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节种”,就是提高种子质量,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穴盘育苗等技术。 “节工”,即大力推广少免耕等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技术,减少手工作业量,既可节约工本,又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节能”,大力开发农村太阳能,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2.切实解决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产量大、分布广,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其含氮、磷、钾、碳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0.3%、10%、45%。据统计,中国年产农作物秸秆6.2亿吨,资源拥有量居世界首位。江苏省秸秆年产量3 700多万吨。但是,近年来焚烧秸秆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最近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年产农作物秸秆中30%用作农用燃料,25%用作饲料,2%~3%作工副业生产原料,6%~7%直接还田,还有35%约2.2亿吨剩余秸秆被白白焚烧了。笔者认为,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全面发展的时期,各种能源消耗量与日俱增,当务之急是要开展秸杆的回收利用。政府部门不仅要禁止农民焚烧秸秆,更要组织科研部门开展相关技术的攻关,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挖掘秸秆利用的新途径。植物纤维可以通过汽化成为农用能源,也可以运用生化技术加工成肥料和饲料,植物纤维还可以作为包装材料、建筑材料、一次性餐具、家具等的替代资源。

3.加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目前农村畜禽粪便产生量巨大,但未得到有效利用,其污染日益严重,重污染区域在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水体和农田环境质量。据江苏省农调队调查,2004年全省畜禽粪总量已达7475.7万吨,尿总量达3 477.4万吨,粪便总量折合成猪粪当量为12 340.5万吨。畜禽粪便的大量排放,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近年来江苏省水体N、P等含量超标,除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有关外,畜禽粪便污染已上升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最直接途径,是发展商品有机肥产业。加强有机肥无害化生产技术与施用技术的开发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大力扶持商品有机肥行业和培育商品有机肥市场,对于推进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和农民收益、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4.大力开发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种植养殖一体化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人为地把原本互为上下游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割裂开来,导致“资源—产品—再资源—再产品”的物质循环利用链断裂,不仅造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利用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这些可利用资源的不当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推进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必须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纳入到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中,按照资源互补循环利用机理,合理配置种植养殖规模,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使种植业生产的秸秆等废弃物成为养殖业的饲料,养殖业的牲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成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解决秸秆焚烧和粪便污染的环境问题,又大大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提高。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多次增值,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沼气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一体化循环的关键。通过发展沼气,上联养殖业快速发展,下促种植业优质高效,中改村容村貌,维护生态平衡。随着沼气技术体系的完善,沼气在农业生产乃至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它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农业生产各要素,促进农业生产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同时,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据日本《木材工业》报道,全球木制品碳储量每年约增加6 000万吨。三是替代功能。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

要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要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强林木种子区划和良种基地管理,抓好区域性、示范性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增加混交林和乡土树种比重,注重封山育林,强化自然恢复。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

(二)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农业是露天工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威胁越来越大。要根据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制定防旱抗涝、抵御高温寒潮、台风、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应急预案,确定农业生产避灾减灾的种植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完善灌溉体系,提高农田防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建设成为节水型现代高效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选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抗病、抗虫、抗旱、耐涝的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研究在新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剑锋.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94.

全球气候变暖范文4

1 全球气候变暖与我国气候变化的预测

全球气候变暖(也称地球温暖化)是指由于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其中二氧化碳占90%以上),由此而造成的地面温度上升。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致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使全球温度上升。除此之外,还有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森林砍伐、城市化、植被改变和破坏等造成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最近100年全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日本平均气温上升了1℃,韩国平均气温上升了1.5℃。我国根据不同的地区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在最近50年我国温度上升显著,平均气温增加了1.1℃(尽管每年的平均气温有高有低,但每3年的平均气温是上升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明显增高,日较差减小,最高气温显著增加。

根据2007年发表的“气候变动政府间对策会议”(IPCC,AR4)的第4次评价报告,因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与1990年比较,到2100年,全世界依不同国家和地区平均气温将上升1.1~5.8℃。日本气象学家和科学家预测:日本的平均气温到2060年平均气温将上升3.1~3.6℃,韩国的学者推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是现在的2倍,到2040年韩国的平均气温可能上升3℃,到2100年韩国的平均气温依不同地区将增加2.0~5.0℃。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2007年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预测:中国“温室”现状今后将有所加剧,到2030年我国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5~1.8℃(其中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将上升1.9~2.3℃;西南地区平均气温将上升1.6~2.0℃。);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3~3.3℃,由南向北递增,西北、东北地区上升明显,北方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南方。今后50年灾害性天气将频繁地影响到中国的农业,其中由于气温的上升,地面蒸发量的增加,北方地区干旱可能会加重。

2 气温的上升与我国苹果适宜区的移动预测

由于苹果是多年生果树,一旦栽培一般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适宜气候的选择显得特别重要。日本将优势产区苹果的适宜气温确定为年平均温度8~12℃,由于北方的冻害和抽条等原因,我国将苹果的年平均温度确定为最适值9.0(8.5)~12.5℃,适宜值12.5~13.5℃,次适宜值13.5~16.5℃。目前我国苹果的主产区为渤海湾产区、黄土高原产区、黄河故道和西南高海拔产区,除此之外还有西北内陆地区。随着今后全球气温的上升,这些产区有些地区的苹果栽培将会发生变化和移动,有些地区仍然是最适宜区或适宜区。现将其基本趋势预测如下,供生产单位新建苹果园时参考。

2.1 黄土高原苹果产区

陕西的苹果现在主要分布在延安、铜川、咸阳、渭南、宝鸡5市27个县,占全省苹果面积的82%。其中延安地区年平均温度为9.2℃,到2050年按平均气温上升2.7℃计算,这一地区仍然是苹果的最适宜区,此外榆林地区的部分县(市)由于今后气温的上升,将有可能成为苹果的最适宜区;铜川地区年平均温度为8.9~12.3℃,咸阳地区年平均温度为9.0~13.2℃,到2030年,现在年平均温度低于10.6℃的地方是苹果的最适宜区,10.6~11.6℃的地方是苹果的适宜区,高于11.7℃的地方按平均温度最低上升1.9℃计算可能会变成次适宜区,为了保持苹果的品质和竞争优势,这些地方新建苹果园时需要考虑向高海拔地区转移的时间,即何时向高海拔地区转移。渭南地区年平均温度为11.3~13.6℃,这一地区到2030年基本变成苹果的次适宜区;宝鸡地区年平均温度为13.0℃,这一地区到2030年均变成了苹果的次适宜区。因此,这两个地区今后新建苹果园时更需要考虑向高海拔地区转移。

甘肃的苹果主要分布在平凉市(5个县,年平均温度8.6℃),庆阳市(6个县,年平均温度10.7℃),天水市(5个县,年平均温度10.4℃),陇南市(2个县,年平均温度9.9℃)。到2030年,这4市18县的苹果产区仍然是苹果的最适宜区,2060年有些地方可能变成苹果的次适宜区。

山西的苹果目前主要分布在晋南和晋中,其中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的苹果面积占全省苹果面积的83%,苹果产量占全省93%,富士苹果主要分布在晋南。由于运城、临汾盆地年平均温度在12~14℃(临猗年平均温度13.5℃,平陆年平均温度13.8℃),一些地方已是苹果的次适宜区,富士苹果表现出着色和贮藏性较差,今后这一现象会进一步加剧。到2030年由于气温的上升,无霜期的延长,山西苹果的最适区和适宜区将整体向北移动,其中晋中市、太原市、长治市、吕梁市(4个市年平均温度为8.9~9.7℃)将成为山西最有气候优势的苹果产区,也可能成为优质富士苹果的主产区。

河南西部苹果主产区为三门峡的3个县,陕县(海拔400米)年平均温度13.9℃,以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计算,二仙坡苹果园(海拔1000米左右)年平均温度可能在11℃以下,二仙坡苹果园到2030年是苹果的适宜区。

2.2 渤海湾苹果产区

辽宁苹果主产区在辽西和辽南,其年平均温度均在10℃以下,到2030年按平均温度上升1.8℃计算,辽西和辽南的苹果产区仍然是最适宜区。在东北气候变暖明显的条件下,辽宁苹果的适宜区可能向北扩大,到2030年沈阳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可能达到10~11℃,有可能成为苹果的最适宜区,但由于秋季温度上升,苹果的生长期延长,树体进入休眠晚和休眠准备不足等问题,该地区仍需进行抗寒栽培。

胶东半岛的烟台地区目前是山东苹果的主产地,其年平均温度12.7℃,到2030年按平均温度上升1.8℃计算,烟台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可能在14~15℃,许多地方可能成为苹果的次适宜区。

河北的苹果在山区、丘陵、平原均有分布且较为分散,有些在最适宜区,有些在适宜区,有些在次适宜区。到2030年,现在年平均温度低于10.6℃的地方仍是苹果的最适宜区,10.6~11.6℃的地方是苹果的适宜区,高于11.7℃的地方可能会变成次适宜区。

2.3 黄河故道和西南高海拔苹果产区

川、云、贵的高海拔苹果产地中,以四川面积最大,川西南的苹果主产县盐源县(年平均温度在12.8℃),苹果主要栽培在海拔2500~2700米的地区,川西北的苹果主产县小金县(年平均温度在12.0℃),苹果主要栽培在2300~2400米的地区,按平均温度上升1.6℃计算到2030年这两个县均变成苹果的次适宜区。

全球气候变暖范文5

2015年5月1日 由20个国家组成的“易受气候影响脆弱国家论坛”(Climate Vulnerable Forum)发表的三份最新报告确认,将全球气温升高的平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的范围内,不足以使气候变化不对人类的生活、权利等方面构成严重威胁。该论坛就此呼吁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之内。

“易受气候影响脆弱国家论坛”在当天的报告中详细阐述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可对人权、劳动生产力、移徙等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

报告的主要撰写者之一、联合国人权与环境问题特别报告员约翰・诺克斯(John Knox)指出,哪怕是升温幅度从1℃变为2℃都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们不能全面享有生命、健康、食物等诸多基本权利。

根据报告,当平均升温幅度达到1.3℃至2℃之间的水平时,极端高温天气给热带国家带来的劳动时间损失可增加一倍,从而使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受到影响。

“易受气候影响脆弱国家论坛”就此呼吁即将于今年下半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重新考虑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的目标,并敦促国际社会通过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气候变化协议,制定出更具实质性的减排计划,把全球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

成立于2009年的“易受气候影响脆弱国家论坛”致力于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及其造成的社会和环境脆弱性进行研究,并积极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其成员包括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哥斯达黎加、埃塞俄比亚、马尔代夫、尼泊尔、菲律宾、图瓦卢和瓦努阿图等。

May 1, 2015 The Climate Vulnerable Forum constituted by 20 countries releases three latest reports, confirming that controlling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within 2 centigrade is not adequate to ensure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not threaten life, rights and other aspects of human. The forum calls on to control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within 1.5°C.

Climate Vulnerable Forum elaborates and analyse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climate to human rights, labor force of production and migration.

John Knox , one of the main writers of the reports and Special Reporter on human rights and environment of UN points out that, even the rise from 1°C to 2°C will bring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making people unable to enjoy the basic rights of life, health, food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reports, when the average rise of temperature is between 1.3°C to 2°C, the extreme hot whether will cause double the loss of laboring time of tropical countries, affecting the GDP of these countries.

Thus, the Climate Vulnerable Forum calls on the Contracting Countries Confere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to think twice about the objective of controlling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within 2°C and urg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pass a more ambitious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formulate an emission-relief plan to limit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within 1.5°C.

全球气候变暖范文6

关键词:气候变暖 行为方式 影响

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将大大改变当代人传统的行为方式。从内外环境的刺激影响来看,与人的客观需求相联系的各类因素是刺激人类行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人类行为影响着气候变暖,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也起着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将刺激人改变行为方式。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低碳生活是人类就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一、个人行为对气候变暖的影响

随便人口的增加与人类活动的频繁出现,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界系统被打破。工业革命后由于人类大量的能源消费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人类其他活动减少了各种碳吸收源。在此相互作用下平衡被破坏,气候状况也随之发生改变。个人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气候的变化,导致气候变暖。

二、气候变暖的反作用

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气候变暖对农林业、生物方面、水资源都起着一定的反作用。除此之外也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及各国的政治关系。这些反作用的日益突出都将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的选择。

三、气候变暖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

当今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因为高碳消费和过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1、低碳生活的内涵与行为方式

为实现人类社会在环境系统工程的单元中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的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其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1消费过程中就采取可持续发展方式,消费过程中注意生产、生活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生活上采取低排方式,生活中注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3生活中采取经济消费,生活中注重节约能源和资源,尽量减少消耗。

2、低碳生活是历史与现实的客观要求

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之间会有一定的平衡。但随着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人类活动日益增加,对资源、能源等高度的开发和利用,已经严重影响到后来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代人留下必须的资源和空间。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在生资源都是有限的,从目前来看,人们的部分不良消费模式和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浪费现象仍大量存在。因此,树立节能、环保为特征的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3、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为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要求,人类对煤炭、石油、天然气、森林等为代表的能源开采也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这种高碳消费是以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生产与消费模式。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公众必须要关心的问题。理念是行为的前导和驱动力量,现实物质生活是理念形成的基础。要中止一种行为方式必须首先消除它的理念驱动力量,消除错误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理念。现今我们已经知道只有低碳生活的实现才能实现从高碳消费到低碳消费的转变。

随着人们理念的转变,低碳生活不仅仅只是一种设想,更是值得公民践行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能提高人们对环保的认识,同时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对全球变暖提倡低碳生活,只有让更多民众改变目前的高碳生活方式,才能向低碳经济转换,真正的实现低碳生活,改变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提出生活中的低碳建议,通过垃圾分类、节约能源、家庭绿化等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大力推动环境意识的宣传活动,将实用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的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举办经验交流活动,将生活中身体力行节约能源的经验、低碳消费的经验普及起来;大力倡导与培育全民族的环境道德意识,使人们低碳生活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充分发挥每个城市家庭与公民在践行低碳文明生活方面的作用,用规范指导全民的行动,才能真正的实现低碳生活,实现环境、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暖与人的行为方式是相互作用的,目前看来只有二者相互适应,在适应中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低碳消费方式就是在气候变暖反作用的影响下人类做出的行为选择。只有人们从观念上改变,从行为上践行低碳消费才能真正的实现低碳生活,实现环境、经济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世晓.人类不合理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J].人与自然.2001.06

[2]李国琛.便于气候变暖成因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5.05

[3]刘庆强.个人行为改善与减缓气候变暖研究 [J].四川环境.2007.08

[4]蒋有绪.减缓气候变暖危险须走低碳经济之路[[J].中国科技投资.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