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怎么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排比句怎么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排比句怎么写范文1

本学期本人主要指导学生用片段作文来装扮大作文。那么,如何用平时写的小片段来装扮大作文,使大作文变得靓丽起来呢?具体方法如下。

一、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装扮作文

1.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题记或后记,简洁淡雅

如,有个学生在写《我生命中的芳香》时,用了平时仿写的对比句“淡淡的芳香,浓浓的爱。”来作题记。又如,有学生用“生命如花,芳香四溢……”来作题记。

用对比句、比喻句来做题记,显得简洁淡雅。这样的优雅句子能随手拈来,如果不是平时常作仿写小练笔,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2.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使文章有诗意,也有深意

如,有个学生在《飘进心中的那股香》的作文中这样开头:冬天过了,春天开出了簇簇桃花,满林都是桃花香;春天过了,夏天送来了朵朵荷花,满池溢满荷花香;夏天过了,秋天捧出了丛丛,满院飘着香;秋天过了,冬天绽放支支梅花,满街散漫梅花香。生活犹如一朵花,散发奇异的芳香,为生命带来芬芳,向心中飘进一股芳香。

该作文的结尾为:我的生活很幸福,是因为有绵绵的毛衣香,振奋人心的墨水香,沁人心脾的手纸香……飘入我心中,为我的生命增添了芳香。

这个学生很聪明,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上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仿写句子,这样既点明了主旨,又使文章有了诗意。

3.用仿写修辞的句子在文章中间做每个小片段的引言,使结构清晰;也可做每个片段的结语,主题更深刻

如,在写题为《怎么能忘却,那未了情》时,有学生就是用三个反问式的排比句来做正文中的三个片段的引言,又用三个肯定式的排比句来做三个小片段的结语。

片段一:怎么能忘却,那一瓶花露水?(引言)

……

母亲多细心,一瓶花露水就透出了她对我的爱(结语)

片段二:怎么能忘却,那一把遮阳伞?(引言)

……

母亲多执着,顶着烈日为我送伞(结语)

片段三:怎么能忘却,那一个牵挂?(引言)

……

母亲多伟大,为我受伤也毫无怨言(结语)

如此的引言和结语不是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吗?而且用三个排比句来做结语,也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了。

二、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装扮作文,使文章衬情于境,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1.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来做题记或后记、做文章开头或结尾

如,有学生在《暗香弥散》中开头为:“在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总有一股暗暗的、淡淡的芳香伴随我左右,每心跳一次,它就会在空气中弥散,缠绵……”这样的开头既能点题,又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2.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在文章中间作为每个小片段的引言

如,有学生在写《让我走远看着你》中有关父亲的三件事时,在写每件事之前都是用环境描写的句子为开头:(1)清晨,熹微的阳光被玻璃折射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无助地落在窗前……(2)正午,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洒向大地,像是要烧毁一切东西……(3)夜晚,星星缀满了那黑色的帷幕,是那么安详,那么柔和……

这样的安排,让读者一眼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文章的,思路清晰,同时,也有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3.在文章中插入环境描写的片段,达到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排比句怎么写范文2

第一句话:展开段落首先理清本段落包涵哪几个方面。比如宣传工作包括宣传内容与方向、宣传平台载体活动;人才工作包括任用干部、干部培训、一般的人才工作、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培养的平台建设。这需要自己研究材料,做好归类。

第二句话:一个段落要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做,可通过叙述说明背景、议论等首先简单地概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然后可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一是;二是三是,四是;其一,其二,其三”;首先其次另外同时来表述,这可能是并列关系,也可能是递进关系。如果不用第一第二也可以用类排比句或相同的一个词语来显示逻辑关系(加强···,加强····,加强;进一步··;进一步····;进一步···;继续·····;继续···;继续···;强化··,强化····;强化·····;等等)

第三句话:每个大标题下,或小标题下,或段内最低级标题下,都可以注意用这样的逻辑关系展开: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总—分—总;先分后总也可以);注意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的逻辑思维运用,但未必用上连词。并列关系排比句,第一第二;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因果关系—因此,所以,因为所以;承接关系—上半句是铺垫,下半句继续;且,并。

第四句话:一个长句话可以这样表达:以科学发展观等中央理论或要求为指导,以什么为重点,以什么为主要抓手,采取什么重点措施,要达到什么目标或效果或目的。

第五句话:思维逻辑需要培养,更需要了解所写每段包涵哪些分类性的要点,归类要明确;同时文无定法,不能被所讲述的例子所体现的思维逻辑所禁锢,应该是先模仿,后天马行空自己设计,随心所欲,自成思维逻辑系统。

思考:1本段内容上如何修改充实?2本段形式上如何修改;不用一二三等连词怎么修改。3总分总,分总,总分三种格式上如何修改?

一、落实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对内鼓劲,对外造势,营造凝心聚力的舆论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精神是前进的动力,氛围是发展的保障(与标题是因果关系)。全区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两年争先、四年领先、六年率先”的发展目标,提神鼓劲,营造氛围。一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展成果。以迎接党的十召开为契机,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各条战线上创先争优、攻坚克难的新举措、新成绩,大力宣传一切有利于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积极因素,引导全区上下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营造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总要求,下面是并列句,类似排比句)镜头、笔头、视角更多地对准招商引资的前沿、项目建设的现场、科技创,充分展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场景,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激励更多的干部群众聚精会神干大事、创大业、促发展,在全区上下形成比学赶超、攻坚克难、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好新时期精神提炼总结活动,使新时期精神成为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宣传的正面引导作用,及时挖掘并大力宣传各条战线、各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优秀代表,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去鼓舞人、激励人。要大力开展“好人”、“十大孝星”等推荐评选活动,用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教育人、感染人,在全社会营造人心向善、人心思善的良好氛围。要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达标工作,积极开展市民文明道德巡访,实施文明礼仪普及、文明交通整治、文明服务提升等文明行动,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递进关系进一步说明)结合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诚信建设,放大“童声里的中国”示范效应,使文明新风洋溢大地。三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形象。XX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优势独特,载体优势突出,人文底蕴深厚,要高度重视挖掘这些资源优势,精心制作对外宣传资料,加强与各级主流媒体合作,大力推进文化外宣、旅游外宣、经贸外宣,把我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宣传出去,把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成效宣传出去,把一个科学发展、文明和谐的新宣传出去,提高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推动的各项工作,引导他们将宣传报道的注意力放在的建设和发展上,规避和消除负面影响和报道,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

今后如何去做的段落:可以简单论述阐述为什么要这样做,但重点是写今后该如何做,什么要求。

段内常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一是;二是三是,四是;其一,其二,其三来表述,这可能是并列关系,也可能是递进关系。不用连词的情况,可以用排比句,类排比句来显示层次。比如,组织方面,要··;纪检方面,要···;宣传方面,要·····;本段修改:加强发展成果宣传;加强先进成果宣传;加强某区形象宣传

3并接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

4若干句话或一大句话内部的逻辑关系:

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宣传的正面引导作用,及时挖掘并大力宣传各条战线、各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优秀代表,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去鼓舞人、激励人。要大力开展“好人”、“十大孝星”等推荐评选活动,用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教育人、感染人,在全社会营造人心向善、人心思善的良好氛围。要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达标工作,积极开展市民文明道德巡访,实施文明礼仪普及、文明交通整治、文明服务提升等文明行动,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递进关系进一步说明)结合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诚信建设,放大“童声里的中国”示范效应,使文明新风洋溢大地。

排比句怎么写范文3

一、脱离话题

例1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洋”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枝头斗妍的年龄最理想;月亮说:_______;海鸥说:_______;太阳说:燃烧的青春最辉煌。

误例:(月亮说)我放射的光芒最光洁;(海洋说)我雄健的舞姿最美好。

分析:前有“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已经规定了回答时必须以“心灵”和“人生”为陈述对象,而误例中“月亮”和“海鸥”的回答则分别是“光芒”和“舞姿”,这就脱离了话题。例如可以这样说,月亮说:我坦荡的胸怀最明亮;海鸥说:搏击风雨的人生最美好,

二、比喻失当

例2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误例:森林是大自然的一个小饭馆:绿色植物是工人,各种动物是食客,各种细菌是服务员。

分析:本题所给仿写对象中有四个比喻,一个层次较高的比喻领属三个层次较低的比喻,组成排比的形式;每个比喻都要合理贴切,还要满足这些要求。“绿色食物”是被“食客”吃掉的对象,怎么可以比喻为工人呢?由于比喻失当,领属关系也令人费解。可以这样作答,人生是时间的一部书籍:少年是童话,青年是散文,中年、老年是人生的哲学著作。或:家是人类的一个港湾,父亲是船舶,母亲是码头,儿女是准备起航的水手。此外,除了掌握比喻的本体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相似点的原则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四点:运用拟人要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运用对偶要注意句式相同、句意相近;运用排比要注意至少有三个分句或短语,且内容相关而不重复,字数大致相等;运用夸张要以生活为基础,但不能和生活距离太近。

三、盲目随意

例3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相近,句式相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例:1?郾希望是中午的太阳,既能看得见,也能感受到它发出的温暖。2?郾风是鸟的阻力,能把你吹到无底的深渊。

分析:从句式的角度考察,此题所给的语句有三个特点:“希望是地平线”属于“什么是什么”的格式,是个判断句,也是一个比喻句。“就算……也……”是具有让步关系的复句形式,“希望是地平线”,“地平线”没有定语。“风是帆的伙伴”,“伙伴”是领属性的定语,误例1中虽用了比喻,但太阳前加了定语,没有用“就算……也……”的句式,没体现出让步的关系。误例2是判断句,但没有用比喻。我们可以这样仿句:1?郾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面;2?郾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的深处。

四、格调不高

例4耙勒绽涞母袷剑萏峁┑目罚滦淳渥印?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舵的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

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例:一只无头的苍蝇,哼哼嗡嗡,到处乱撞。

排比句怎么写范文4

2010年底,再次审视我市的语文课堂才发现:目前我市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无法突破瓶颈,是因为我市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这实际上是语文教学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原来,是我们的语文课像思想品德课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究竟该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什么?该如何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还语文教学以本色呢?

一 感知语言特点,引导语言实践

第一,要借助意味深长的标点符号,悟其妙。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同一个标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显现的色彩不一样。由于表达的需要,教材中许多作者常在某些地方以略写带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有充分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标点,引导学生在品读精彩段落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补写文本空白进行言语转换,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赋予草虫以生命。以不同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一些草虫,文中第八段“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和第九段“我还看见许多许多……”留出了空白,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在草虫的村落里,还有许多怎样的草虫,它们会在干什么呢?教师在此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这样一个个的符号,展开想象,似乎目睹虫子的工作,聆听虫子的心声,自然就会想起我们人类的生活,在忙碌中得到充实。想象的空间也就被学生自然地放大。

还有一些特殊的标点运用手法,非常少见,甚至出人意料,使人产生“陌生感”,但却充溢着作者独特的认识、情感与思想。关注标点的“陌生”运用,能够帮助学生触摸人物隐匿的内心世界,感受语韵节奏的奥妙,引发学生对标点表达方法的探求。如《桥》中老汉沙哑地喊道:“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把三个感叹号与“沙哑”进行对比,会发现尽管老汉此刻声音已经沙哑,尽管已经很劳累,但是依旧喊出高亢激昂的声音。这声音是老汉威严、责任、人格的体现。这样的教学,将学生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形成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和方法。

第二,捕捉经典的词句,悟其韵。如《搭石》一文以“一道风景”为“文眼”来统领教学,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乡亲们的美好心灵,领悟作者是如何将“一道道风景”写得具体,从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仿写作文。

第三,把握精巧的构思布局,悟其特。不同的文体,在教学处理上也有侧重,因此,在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把握课文的文体风格,发掘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言语形式”。如《山中访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作为教师,认识到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叙述。显然,用第二人称称呼,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读来倍感亲切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最后还让学生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叙述。

第四,抓住精彩的人物对话,悟其意。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读父子俩重逢后的对话部分,问,从表达形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发现这是一段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请学生再仔细研读后,引导明白:当时情况危急,加了提示语,反而多余。这样紧凑的一问一答,符合当时的情境,更能让人感受到父子俩的惊喜与激动。

第五,了解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悟其情。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作为教师,应广泛研读作者相关作品,总结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应关注作品中语言风格发生变化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在《凡卡》一文中,一向力求语言简洁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却重复地写凡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一共有5次。让学生关注到这种反复的形式,并拓展联系契诃夫的写作风格后,产生这样的疑问:“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多次重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接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学生体会到了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更深切地理解了凡卡为什么5次在信中乞求爷爷接他回家,同时也明白了作家契诃夫这么写的目的,乃是“情到深处才反复”。

二 关注方法习得,实现言语转换

关注语言形式的最后归宿点在于运用。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语言形式的关注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悟”上,那么,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带兵杀敌”。因此,在明白了“教什么”之后,我们需要明白“怎么教”。我们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表达形式,还要指导他们习得语言方法,学习、模仿,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将别人的语言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首先,要比较对照,体会言语表达效果。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时,教师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来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时间的罗列,这几个句号将巴迪的焦急形象化,使学生充分感受句子带来的强烈的形象冲击和精神冲击,真正明白这种表达方式的妙处。通过这样的教学,在以后的作文中,学生一定能逐步把这种简单却情韵无限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其次,要品词析句,习得句式表达形式。品词析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自古就有贾谊的“推敲”、王安石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反复锤炼的佳话。通过品词析句,既可理解语言内容,更可体悟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独到之处,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品词析句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增”、“删”、“换”、“移”、“补”等。通过这些手法,引导学生将改过之后的词句与原句进行比较,感受作者的匠心,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力,同时,也加深对语言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内容理解与形式感悟的和谐统一。

再次,要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特点。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反复的诵读可以使语言产生“默会性”。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反复诵读,让学生发现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此方法最适合排比句的学习,因为排比句在排列上具有层递性,通过诵读可让学生体会到排比句增强语气、有力表现思想情感的作用。

最后,要仿写运用,内化语言形式。如:模仿文本、段落结构形式“总分总、倒叙、插叙等”仿写;模仿排比、拟人句式仿写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语言运用训练,促进学生将消极的语言转变为积极的语言;将典型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转化自己的语言表现方式。

三 整合语言习得方法,回归语文本色

排比句怎么写范文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人民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人民抗洪处境的艰难,感悟他们心系人民、英勇无畏、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师:我这里有一组图片,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这三个地方的景色非常美。岸边树木葱茏,水面如镜,人民生活悠然自得!

生2: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生3: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

师:这么美的地方在1998年夏季却面临着长江洪水的巨大考验。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压向长江。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严重威胁着长江两岸4亿黎民百姓的生活,请看视频。(播放视频。)

师:有什么想说的?

生1:洪水到来就像猛虎下山一样。

生2:洪水太可怕了!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98年,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师:齐读课题,可以读得有气势、有力量一点。

设计意图:先播放荆江、武汉、九江三地洪水来临之前的精美图片,再播放洪水到来之时的视频。洪水如千万条巨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所到之处摧枯拉朽,无一幸免。精美的图片、极具震撼力的视频,加上简单明了的叙述,既揭示了文章的课题,又渲染了课文的气氛,让学生一下子进入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场面。

2.保大堤,彰显英雄本色

师: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怎样保大堤的呢?我们一起看“活动一:保大堤”。

(1)按要求自主学习。

①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特别能表现战士们精神的词句。

②再读所画内容,选择体会最深的词句,读一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③想想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

生1: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画的是这一句:“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生2:我体会最深的是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洪水面前没有退缩,勇往直前,不愧为祖国的“钢铁长城”!

师:你觉得哪个字应读得最有力量?

生1:我觉得“一声令下”、“一条长龙”的“一”字要重读,最有力量!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也想读?

指一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棒,还有哪一组要汇报的?

生3:我们小组画的是这一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一个念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3:就是“众志成城”,就是“人心齐,泰山移”!

师:你的理解太准确了,还有要汇报的吗?

生4:我们小组画的是“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

师:从“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5:四百多名官兵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在跟洪水进行殊死搏斗!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这种力量足以撼动天地,足以挡住滔滔洪水啊!下面请看视频:战士保堤。

师:让我们把四百官兵拧成一股绳的力量读出来,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重点抓住含“一”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品读。通过播放视频和入情入境的品读,让学生体会四百官兵拧成一股绳,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师:同样是写保大堤,第4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2自然段写一群人保大堤,第4自然段写一个人保大堤。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以一个英雄的形象衬托整个群体的英勇。从一个铮铮铁汉身上,我们可以想象有无数这样的铮铮铁汉奋战在堤坝上。

设计意图:“点面结合”的写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截屏技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

师:下面来听老师读一读,好不好?

教师范读。(边读边播放视频:英雄特写。)

师:抗洪英雄站着是一根伫立的桩,倒下是拦洪的沙袋,无论是久经沙场的将军,还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他们都像黄晓文一样,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发出了“人在堤在”的誓言。

3.救群众,透露男儿情怀

师:滚滚的洪水挡住了,群众才有生存的希望。请看“活动二:救群众”。

(1)按要求自主学习。

①大声朗读第5自然段,围绕“救”字,想想每句各写了什么。

②再读。

A.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B.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教师周运兰;在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C.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D.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

生1:我来读……

生2:我来回答。围绕“救”字,第一句话写战士们前往各个地点搭救群众。第二句话写战士们救出了男女老少。第三句话写战士们出现在群众最希望他们出现的地方。第四句话写群众把战士当做大救星。

师:说得太好了!

生3:我还想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救人场景的视频。

师:感觉如何?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了战士们把群众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生5:我看到了军民浓浓的鱼水情!

生6:战士们不愧为人民的“守护神”!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读一读吧。

教师播放歌曲:《为了谁》。

设计意图:运用电子白板依次呈现排比句,指导学生读好排比句,读出如虹的气势,读出澎湃的激情。最后,通过赞颂英雄子弟兵的歌曲《为了谁》,进一步渲染学习的气氛。

4.检测反馈,流淌真情实感

师: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人民子弟兵,想说些什么呢?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排比句怎么写范文6

怎样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教学时,我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指导。

一、在诵读“鸟语”中享受言语情趣

课文虽以“鸟语”为题,但并非让学生探究鸟儿的语言,而是以此激趣,体会人们对“鸟语”的特有感受,并从中获得启示,激发学生热爱鸟儿,热爱自然的感情,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基于这样的目标指向,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注意选取文本中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反复吟诵,体会句子的音韵与节奏,培养语感。例如,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大肥羊。快快去背来,你吃肉,我吃肠……”这不仅表现了公冶长是个通晓鸟语的专家,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情趣。课堂上,我便以此为突破口,先示范读,然后充分调动孩子们耳、嘴、手等感官,在师生互动中享受燕子呢喃软语的美妙情趣和汉语言的优美。

(教师示范读后)请同学们评价老师的朗读,好吗?

生1:老师读得很有节奏。

生2:因为老师把“长”“羊”“肠”这几个字读得很押韵,所以听着好听,这个传说更有趣了!

师:谁也想读?

(生读,节奏不太明显。)

师:谁能指点一下,让他读得更有节奏一些?

生:可以打节拍读啊!

师:好啊!你先打着节拍为他示范读一遍。

生:×—|×—|×—|×—|×—|×—|×—|……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大肥羊。快快去背来……

(该生还没读完第一句,教室里便响起了“啪啪啪”的节拍声,张张小脸神采飞扬,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这个美妙的传说中了。)

师:你们知道“呢喃软语”是什么意思吗?

生:“呢喃软语”是形容燕子的叫声很温柔很动听。

师:怎样读才能既有节奏又温柔动听呢?

(学生改为轻柔地朗读,而且注意了节奏和韵脚。)

一段传说,通过读读、说说、拍拍、演演,学生很快融入了课文情境,走进了燕子的呢喃软语。教学情境、课文意境和师生心境有机地融通与契合,课堂成了交流的平台,言语的盛宴。

二、在猜想“鸟语”中发展形象思维

李吉林老师指出:“小学阶段,是儿童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有效情境,帮助孩子丰富想象,发展思维,培养创造力。研读《鸟语》这篇课文,你会发现,除了关于公冶长通晓鸟语的传说写得清新活泼以外,“布谷催工”、“喜鹊报喜”也写得简练押韵,留有想象的空间,是学生感悟“鸟语”、模仿表达的最好材料。为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分别画出直接描写布谷、喜鹊语言的句子,并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学生自读、互读,而后指名分角色读。)

生1:你做什么?

生2:种田织布。

生1:你喜欢什么?

生2:勤劳刻苦。

生3:喳喳喳喳,喳喳喳喳。

生4:喜事到家,喜事到家。

师:“小布谷”、“小喜鹊”读得特别有节奏有韵律。

教师播放布谷的叫声,要求学生先模仿叫一叫,再想想怎么回答。(出示填空)

你做什么?

_________。

你喜欢什么?

__________。

生1:你做什么?上课听讲。你喜欢什么?大胆猜想。

生2:你做什么?手工制作。你喜欢什么?科技创造。

生3:你做什么?课外阅读。你喜欢什么?练习写作。

教师播放喜鹊的叫声,要求学生先模仿叫,再练习说。(出示填空)

喳喳喳喳,喳喳喳喳。

喜事到家,喜事到家。

喳喳喳喳,喳喳喳喳。

_______,_______。

生1:喳喳喳喳,喳喳喳喳。生个胖娃,生个胖娃。

生2: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搬进新家,搬进新家。

生3: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海宝来啦,海宝来啦。

……

先聆听布谷、喜鹊的叫声,再模仿叫一叫,然后说一说,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言语小仓库被充分激活了,不仅句式工整,内容有趣,而且读起来很押韵,朗朗上口!接着,我又利用这个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拓展性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猜想,创编故事。一棵大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听,它们正在说话呢!(播放音乐)猜一猜,它们说了些什么?

(学生猜想,口头练说;指名说。)

生1:“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孩子们,快醒醒啊!太阳公公出来了,让我们去麦地里捕捉害虫吧!

生2:“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妈妈,你看远处的荒山上,人们正在植树呢?今年,我们又可以住上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了。

生3:“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孩子,人类这样关心我们,我们也要为人类多做贡献哟!

生4:“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妈妈,让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生5:“喳喳喳喳,喳喳喳喳”姐姐快看哪,那边油菜花开了,金灿灿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给大地妈妈穿了一件金色的外衣呢?这边绿油油的麦苗已喝足了春雨,正使劲儿拔节呢!

通过卓有成效的情境引领,进一步扩大了孩子们言语思维的空间,他们语言表达变得更加鲜活灵动。

三、在模仿表达中提升语言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用笔写写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再次细读《鸟语》,我发现在课文第7自然段中,作者从鸟儿特有的习性特点中明白了许多道理,文中运用排比的句式来表达这种心声,这不失为一个写作训练的着力点。我通过引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朗读这组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独特音韵与气势,然后进行表达的引领与指导。

师:仔细读读这些句子,想想前、后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前半句写鸟儿的习性特点,后半句写我从中受到的启迪。

师:从其他鸟儿特有的习性里,我们还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1:从反哺的乌鸦那里,我认识到孝敬父母的可贵。

生2:从捕捉田鼠的猫头鹰那里,我懂得了保护庄稼的重要。

生3:从送信的鸽子里,我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崔峦老师说:“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回’呢?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也就是要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的确,在《鸟语》一文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预设,用心引领孩子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趟”,不仅让学生深刻领悟了文章的思想意蕴,还让他们习得了语言表达的方法,为今后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奠定了扎实的根基,实现了语言的内化积累与表达运用的良性转化,从而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低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