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人口与人种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9102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中学的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落实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要素: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笔者在“人口与人种”设计和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首先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 ;其次,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再次是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交流、展示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相符合。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口与人种”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思想上的引领。
二、教学目标
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是设计的重中之重,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深度解读课程标准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将课程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人口与人种”的学习提出了最低的要求,H仅依照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很难达到笔者最初的教育理念:立“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德,树“具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因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通过看新闻视频,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在数量上和增长上的特征;②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人口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交流汇报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④学生结合地图,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及主要的分布地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笔者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期望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读图、议论、交流、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策略
1.重视地图教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地图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初中学生在学习完“地图的阅读”后,应掌握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在“人口增长”这一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引导学生掌握曲线图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自主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又如在“人口分布”教学中,设计学生探究活动:①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②结合世界地形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图、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③对照图例,找出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④分析这些地区人口稀疏的自然原因。这些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的阅读,获取地理信息并解决地理问题,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活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的案例和问题,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开展阅读、思考、议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教学在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素养的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人口与人种”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之后,笔者设计了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影响家乡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 该活动设计希望学生通过家乡南通人口密度的数据,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分析南通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将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出课标要求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实施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受到正面评价后,能够产生更强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更多的是对小组中负责汇报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点评,忽视了对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而点评的语言主要是“汇报得很好”,“对问题思考得比较深入”。笔者后来认识到这类语言的过度使用会使得教学评价失去意义。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聚焦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方面的表现,让学生能够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2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受到新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加以培养,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探索教学改革措施,为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合理培养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相关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能够让学生更为灵活的学习和应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学习难点,进而有效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奠定基础。其次,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创新,促使学生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应用研究能力解决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多方面知识储备,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系统认识,并掌握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的更新,进而掌握更为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可见对学生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价值,充分发挥出地理研究能力的作用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相关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措施
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来说,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对地理研究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地理研究能力主要包含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本文就结合具体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对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希望教师能够借助科学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选择合理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1]。如教师在针对交通运输网络中的点和线相关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京九铁路地形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铁路区位选择的原理和影响因素等知识点,对青藏铁路的区位优势进行拓展分析,促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良好培养,为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
2.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加以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W生自身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的强化,只有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才能够真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分析和实践能力的重视,让学生在不断的分析和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元路径,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相应的保障。
如在对“生物和土壤”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到自然界中对土壤的剖面进行直接观察,然后取回不同土层的土壤进行实验,探究土壤中的有机肥力。这样借助实践探究性教学,学生的分析和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在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
3.对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
学生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借助科学的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能力加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才能够最终形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2]。所以在当前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积极引入创新型教学思想,如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实验探索教学等,促使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强化提供支持。如在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总结相关地理知识的应用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中学生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3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主体
传统地理教学侧重对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空间演变规律的介绍,“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长期以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因而形成了“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本上介绍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书本以外的东西不想学、不会学;把课本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因而难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新课程则扬弃了这一传统的惯性模式,既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框架的构建,又注意让学生基于其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形成灵活的、系统性内化的、在多角度多层面丰富理解的基础上整合的经验知识系统,注意知识的应用性和发展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为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二、做有魅力的地理教师
初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快速期,而且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必须塑造自己的魅力,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的魅力包括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形象魅力、语言魅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人格的潜在作用。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学识渊博,上课常旁征博引,让学生大长见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之传道授业解惑,必借助于语言。教学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情趣横生。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老师常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知识。
三、采用直观教学
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地理知识,对初中生而言,抽象难懂,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如降雨的三种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将这些知识点用动画的形式点播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学结合实际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可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对若干地理现象赋予新的巧妙关系的内容。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有兴趣的材料来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中有利的地理”,“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只有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时才会产生求知欲,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如:学习“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时,就从当地的农业入手,分析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再让学生给自家的土地规划,选择适当的农业生产。教材是教与学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身边的地理密切联系,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地理学是在前人不断探险、考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是光背背矿产、山河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们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七色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而造成的。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不易被散射,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这也正是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的道理,它使人们在较远处就可看见,以减少交通事故。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同时结合这些实际,学起来会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还要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习,这对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如配合第一章,组织学生观察星座,寻找重要亮星,开展日、月食讲座,使学生懂得其形成原理及日、月食的过程,并适时进行观察。在讲第二章大气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站,让学生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节目。
五、引用资料,适当补充,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识掌握越好,兴趣也就越浓。在课堂上如果适当引用一些平时搜集的资料,就会促进知识的理解,提高趣味性。如讲地球大小及在宇宙中的位置时,引用以下一些数据:若把银河系缩小一万亿倍,那时太阳半径仅0.7毫米,地球半径则为0.0064毫米,日地距离仅15厘米,整个太阳系直径也只有12米,但银河系的直径仍有100千米之大;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仅观测到的就在十亿个以上。地球在银河系,以至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大小就可想而知了。但地球对我们人类来说,又是极其重要的星球。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也并非唯一人类居住的星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向月球进军,不久,人类可望移居月球。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计划分六步将火星改造成人类生存的又一故乡。补充这些资料不仅能提高兴趣,还能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探索宇宙奥秘,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欲望。在讲第五章生态平衡时,引用三类事实资料,一类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体数量变化引起生态平衡失调的实例,如棉花、蚜虫、蜻蜓与瓢虫的关系;第二类是在一定限度内,建立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实例,如澳大利亚引进专食牛粪的屎克螂,把压在草原上的牛粪推进土洞,使草原重新茂盛,促进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第三类列举国内外破坏生态平衡而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的事实资料,如日本水俣湾出现猫集体自杀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追问其原因,是由于猫吃了被污染的鱼导致神经错乱,人吃了被污染的鱼,精神受损伤,行动失控,以至死亡。这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危及人类本身,可见保护环境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六、实施学科综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