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的村落课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虫的村落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虫的村落课文

草虫的村落课文范文1

一、品读文题,彰显自然秀美风光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灵魂。文本的题目是经过作者三番五次琢磨、推敲而拟定的。有传递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感情的文章《山中访友》;有描绘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的文章《山雨》;有发挥丰富想象,描绘童话般草虫世界的文章《草虫的村落》;有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想象丰富,描绘索溪峪独特美的文章《索溪峪的“野”》;有描绘“山水甲天下”,突出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的文章《桂林山水》等等。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一“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地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难:1.“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说索溪峪“野”?并让学生通过读书后同桌或小组讨论:(1)索溪峪的山怎么“野”?(2)索溪峪的水怎么“野”?(3)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4)索溪峪的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通过以题析文,让学生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细读文本,感悟“朋友”深情厚谊

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大自然恩赐给人类青山绿水、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诗情画意的美景,令人赞美。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抒发了作者迈着轻盈的脚步,访问“山里的朋友”而表达的人与自然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可以从“四赞美”来理解课文内容。1.拜访老桥,赞美古桥的“德高望重”。“我”首先拜访那座古桥朋友,把古桥比喻成“德高望重”的老人,从它为人们“搭桥过河”做了许多事,赞美古桥无私奉献的精神。2.拜访“树”,赞美树的青翠。第3自然段用“知己”说明“我”与树是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用“无边的青翠”来赞美树给人类带来优美的绿色环境;并想像把自己当成树,脚下长出须根,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想像自己也要像树一样为人类服务,从而衬托、赞美了树的可贵品质。3.拜访多个“朋友”,赞美它们的用处。用“山中的一切”说明“我”的朋友非常多:山泉捧出明镜,瀑布是天生的金嗓子,悬崖挺拔的身躯,白云洁白的身影,云雀“叽叽喳喳”的响声。还有捡起一朵落花,拾起一片落叶,捧起一块石头来描绘它们的特点,赞美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4.拜访雷雨,赞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描写“雷阵雨来了”,用“像……又像……”来比喻雷雨的巨大响声和神威,还用“撑起的巨伞”来赞美天地给“我”的恩泽。最后描写作者拜访山中朋友的收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欣赏、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保护大自然的教育,并进行小练笔:写“我与树交朋友”的短文,在读写结合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奇异想象,抒发赞美喜爱之情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草虫世界,更是美不胜收。生物学家、文学家通过细心观察,发挥奇异的想象,揭示了草虫小生灵的奥秘。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旅游,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样发挥奇异的想象呢?1.想象丰富,彰显草虫迷人的世界。作者充分发挥奇异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想象成一位“游侠”;看到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甲虫的迷恋之情。2.运用修辞,突出小生灵高雅的艺术。作者巧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的眼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3.观察仔细,赞美草虫精灵的智慧。作者通过对草虫的仔细观察,以奇异的想象,巧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在草虫村落里,看到熙熙攘攘的甲虫村民;看到了“大街、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草虫小精灵勇敢、勤劳和智慧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欣赏、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用“蜜蜂、蝴蝶、蚂蚁”创编“勤劳村民”的童话故事,在小练笔中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四、欣赏山雨,描绘形声色美特点

美丽的山林郁郁葱葱,色彩斑斓,风声雨声,在作者的笔端下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一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用清新的笔调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林雨景图。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音韵美、色彩美和幽静美呢?1.描写声音,突出雨来时的音韵美。课文是按照雨来、雨中、雨后的观察顺序写的。第1~4自然段是描写雨来得突然。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而近,由轻而重的过程动态美。作者用“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突出雨来时的音韵美,表达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感情。第5自然段描写雨至山林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独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雨声联想成“优雅的小曲”,展示了一幅“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2.描写颜色,突出雨中的色彩美。第5~7自然段是描写雨中的色彩美。描写雨中的山林色彩层次多得难以辨认。同时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美。3.描写响声,突出雨后的幽静美。第8-10自然段是描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并用“丁――冬――丁――冬”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描写幽静美多么楚楚动人。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让学生用“嫩绿、翠绿、粉红、金黄、淡青”等词语来描绘草地上各种野花盛开的情景,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草虫的村落课文范文2

【关键词】读写结合 综合运用 迁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13-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可以说,阅读与写作两者相辅相成,是紧密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要学好语文,要学以致用,就要把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做到读写的有效结合,才有所获。

教师通过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组织运用有机结合,彼此交融,从而真正地做到读写结合,以读来带动写作,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 激发兴趣,多模仿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仿写是他们习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范文能示范性地把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达方法等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也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草虫的村落》(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写自己追随着一直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把读者带入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看得出,学生们很喜欢这篇文章。在引导他们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后,我让他们依照文本的表达方式记录和描述大自然。有一位同学创作出了《蚂蚁的王国》。小作者写到自己追随着找到食物的小蚂蚁来到了它们的王国;看到了熙熙攘攘的蚂蚁村民;看到了庞然大物的来访者――蜻蜓,乐于助人的蝴蝶;看到了蚂蚁们的劳动生活――大蚂蚁力气大,搬运食物。小蚂蚁力气小,为休息的大蚂蚁擦汗、倒水……小作者模仿课文的视角,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描述,赋予蚂蚁生命、美丽与智慧。学生通过模仿,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实践中,读与写的结合为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提供了渠道和路径。这样的练习,表达出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的收获也是独有和特别的。

二 寻找空白,善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有很多地方留有空白,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位引路人,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意犹未尽之地,让学生把含蓄的地方进行扩展,把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文章未尽之意按作者思路加以想象和延伸,或者对一些有意义的故事进行拓展想象,写出更丰富多彩的结尾……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定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金色的脚印》一文时,有一段写到正太郎不小心掉下了悬崖,当他醒来时,看到一只大狐狸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可是文章并没有写出他是怎样被救回家的。因此,我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同学们,请你想象一下正太郎是如何得救的呢?有的同学写道:“……一只狐狸继续温暖着正太郎,而另一只狐狸竟然撕下正太郎衣服的一角,然后跑向了正太郎的家,妈妈见到狐狸嘴巴上叼的是儿子衣服上的一角,赶紧跟着狐狸走了……”有的同学写的是:“一只狐狸在正太郎身旁静静地守候着,另一只狐狸跑向了正太郎的家,用嘴咬着正太郎妈妈的裤子,用尽全身力气向外拉。正太郎妈妈感觉不对劲,便跟了上去……”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课文之外,这种读写结合的学习,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方法的使用,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除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对语言的表达也更加形象和入神了。

三 品味情感,重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数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动人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教师要通过教学营造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如置身其中、置身情中,加上教师精当的讲解,学生的品读体会,他们与课文的作者或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与文同喜同欢,同乐同悦,同苦同悲。当学生沉浸在文中的意境中,就会有许多话要说,这时正是让他们练笔的绝佳时机。

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析,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老人对海鸥奉献了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更有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被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动了。此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小练笔:海鸥对老人的情感如此之深,对你又有什么启示呢?只见学生们纷纷埋头,挥笔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学生说:“人类关爱动物,动物将回报以爱,我们应该善待动物,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有的学生说:“善良的老人,深情的海鸥,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令人震撼,我们也应该与动物建立深厚的友情。”我当场一一宣读,并热情地赞扬了学生的善于思考。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纷纷举手。课堂中短短几分钟的小练笔,就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训练。

四 拓展思路,巧妙写

每册教学教材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内容精妙而且浅显易懂。写景的古诗将景物描绘得生动、细腻;叙事的古诗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这些古诗变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可以将它们变成一则则小故事写下来。有一位同学是这样来写《咏柳》这首诗的:贺知章和他的孩子来到了家门口的柳树下,他出神地望着柳树,不禁吟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边说一边折下几条柳枝给孩子编帽子。孩子看着那长长细细的叶子,忍不住问爸爸:“爸爸,那嫩嫩的叶片不知是谁黑夜爬在上面裁的呀?”贺知章听完后哈哈大笑,摸摸孩子的头说:“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训练,无疑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改写练习也可以尝试使用。如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叙述,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述同一个内容;还可以改变文章的篇幅,如把篇幅较长的的文章进行缩写,让学生运用凝练的语句进行描写和叙述,都能很好地锻炼和提高其概括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总之,读与写是个整体。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读写结合点,经常性地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富有个性色彩的练笔活动,就一定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草虫的村落课文范文3

一、课前预习,网络来开路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但如何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发挥预习应有的作用呢?这就很有必要把信息技术转变为学习工具,以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过去的语文教学,在陈旧观念的影响下,由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尽管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多么好,都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网络环境下构建自主研究式的课堂教学,则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前,我布置学生上网了解人们对生前的评价。有的学生在课上交流时说:我从网上知道当了27年的总理,他去世时很多人悲痛欲绝,联合国为他降半旗示哀。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为什么受到这么高级别的待遇?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铺路

教材受篇幅所限,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等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知之甚少,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课文的距离,课前查阅资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信息量,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胸有成竹。

二、课堂教学,媒体显神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对学习内容感觉抽象,理解掌握课文的效果不佳。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中生活情境再展示,如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1.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多媒体计算机既可以提供各种资料,还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气氛,让学生走进作品特定的氛围中去,实现 “披文以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时,我让学生随着动画片美妙的乐曲来到野外,和作者一起来到草虫的村落里,与勇敢的游侠左冲右突、与色彩斑斓的小圆虫开音乐会……夕阳染红了天空,红鸠鸟不断叫着,一切那么美好……这种特殊情境叩击了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了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2.有效运用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的高超能力,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帮助学生解决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使教学中的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课终升华,音像来点缀

在评价一堂语文课时,我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导入新颖与否,中间环节紧凑与否,却常常忽视了课堂收尾的艺术性。其实,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必定是扣人心弦的开头,环环相扣、巧妙衔接的过程,余味无穷的结尾三者完美结合的统一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结尾时创设一种“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带着回味离开课堂。

1.音像架桥,渲染延伸

从教学内涵来说,课堂教学的结尾并不意味课堂教学的中止和教学活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因此,讲述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情节的课文,讲述结束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围绕课文内容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求知欲望,让学生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这对父子创造生命的奇迹的了不起后,我播放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奥运会文化活动处处长王平久创作的歌曲——《生死不离》:“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无论你在哪里/我

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伴随着深情的音乐,配上专门从网上搜索到的一些关于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学生的情绪完全沉醉其中。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陶冶,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得到了燃烧,真正达到了课虽完而意未尽的效果。

2.视听撞击,发散思维

草虫的村落课文范文4

关键词:小练笔;阅读;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57-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对阅读的巩固和发展。如何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就意味着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即随文练笔。那么,小练笔的方法有哪些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种方法。

一、精彩篇章,仿写片断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学习的。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因为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可以说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我们的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句式精美,或结构精巧,或布局典范,或表现手法独特。在教学精彩篇章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经典的写法。

如《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对小家伙儿的外形有这样一段描述:“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一段外形描写,作者采用了由局部到整体的写作顺序,条理显得十分清晰。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写作方法之后,就可安排一个描写外形的写话训练。为了能让学生的写话有所依托,有具体可感的内容可写,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有学生就这样来描述画面中的小狗:黑宝石般的大眼睛,湿漉漉的小巧玲珑的鼻子,机警的耳朵,再加上又粗又壮的四肢,看上去就像一位威武帅气的警察在站岗值班。

二、文本补白,丰富内涵

文本中多有文笔含蓄之处,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在练笔的对话过程中,使孩子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了生命的灵性。

如《大自然的秘密》教学片段:“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或者是向导,回头去找一找,当时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用“我们(我)真是愚不可及啊!”开头,发表你的感受。

生1: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向导是生物学家,自然知道怎样处理合适,他都说这是“自然之道”不心去管了,我们却不信他,还无理取闹,甚至批评他是“见死不救”,真是太无知,太自作聪明了!

生2: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压根就不知道那只幼龟是探路的“侦察员”,强迫向导帮助它入了海,结果让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无端地牺牲了一大批幼龟,我们是隐形杀手!

生3:我真是愚不可及啊!身为生物学家,明明内心并不情感把幼龟抱向大海,可是偏偏又鬼使神差,违心地就把幼龟引向大海,幼龟的这场悲剧,“我“是十足的罪魁祸首啊!

生4:我真是愚不可及啊!他们一齐恳求我要想办法,批评我见死不救,我就顶不住了,就迁就他们了,完全丧失了科学家“捍卫真理”的基本品格,实在有愧于“生物学家”这个称号啊!

学生的练笔,神思飞扬,浮想联翩。鲜活的思想融进了童真、童趣,抒写着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放飞着自己的灵性。学生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在抒感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这样的练笔不仅是一次习作实践,更是对文本进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而这种更进的深入可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产生某种“顿悟”,升华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因而学生的内在积蓄将随之丰厚起来。

对余意未尽的文章进行续写,进一步深化主题。如《凡卡》一课,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这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写一下凡卡梦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及自己对凡卡想说的话,学生就会很投入地拿起笔对凡卡倾诉:“……凡卡,我想对你说,你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你是不幸的,我非常同情你。你知道吗,听了你的诉说后,我才真正地感到了我的幸福。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愿变成一间小屋,温暖你那瘦小的身心,我愿变成一桌美餐,填饱你那辘辘的饥肠,我愿变成一双魔鞋,带你离开那人间的地狱,来到我们这幸福的天堂,与你共享。”

这些练笔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空白点是挖掘不尽的,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备课时要想到这一点。

三、观察插图,想象描绘

草虫的村落课文范文5

关键词:朗读;对话;理解;体验

摘 要:让朗读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本精华、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学生产生独特体验的途径。

关键词:朗读;对话;理解;体验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看似热闹的朗读教学却收效甚微。那么如何让我们教学中的朗读和文本结合得更有效,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一、让朗读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

我们的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文章,自然也就能成为我们训练朗读最好的载体。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的训练,对理解文本、体验文本、对话文本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的“读”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王老师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解读智慧,在课堂中无声无息地施展“读”,以文中的八个“日”为纲,巧妙地变换朗读方式,一个“日”,一个“日”地读,在读的过程中顺势理解句中的重点字词。学生不觉得特别新奇,不知不觉中兴趣盎然地读了数遍。看似普普通通的阅读环节,隐含了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对文本的巧妙组合,点燃了课堂教学的精彩亮点,通过老师对话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对话文本,确实是我们语文教师学习的典范。

二、让朗读成为理解文本精华的途径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做朗读技巧上的指导,学生就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理解也基本没问题了。大胆、有效的取舍,使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让朗读成为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途径

每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内涵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那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四、让朗读成为学生产生独特体验的途径

草虫的村落课文范文6

我认为,这10分钟并不一定专指单纯的练字,即完成各地相应的写字配套教材中的写字练习或是教师布置的书写练习。这10分钟可以是一节课中各环节安排的书面练习,比如听写、课堂小练笔,或者其他教师设计的配套语文作业习题等。可见,将高学段写字教学随堂化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那么我们如何烹制这道“营养大餐”?

一、课始5分钟预习检查——写字教学的营养早餐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并且能够使用工具书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的猜测。这些都为识字、写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学段老师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的预习,并且能在一上课就有所检查、反馈,这值得学习。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写字教学还是有走过场的嫌疑,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扎实一些。

我们来看两个课始5分钟的案例设计。在《草虫的村落》一课的设计中,老师积累了四字的词语,但忽略了这一课要求书写的生字。如“静谧”的“谧”字,这个字虽然在四年级上册的选学课文中出现过,但这个字不是常用字,学生容易写别字。所以在积累完四字词语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在书写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抓住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的设计中,课始,老师请学生听写词语,所选词语也抓住了书写的难点,如“眷”“潺”“鹰”等,但遗憾的是,听写完后,老师问学生有没有错误,学生都说没有。于是,老师直接进入了阅读环节。学生真的没有一点错误吗?老师是不是应对课前预设到的难点“眷”“潺”等字的书写进行点拨指导?即便没有指导,是否可以抽取一两个学生的听写纸,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对书写的规范美观进行一定的指导?

上面的两个课例“课前5分钟的字词预习检查”,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少,高学段写字教学不能都指望学生的自学、课前的预习。教师应该全面收集整理学生课前自学反馈的信息,确认课堂教学中要重点检查、巩固的易混淆、易写错的字词,并设计好相应的辨析、比较训练点。做好这个步骤对提高课堂写字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至关重要。

学生预习后,老师在课堂上必须及时检查反馈,检查形式可以多样,不必面面俱到,虽然教材中编排的生字比中年级少,但课堂上也不可能做到逐一指导。容易的内容,老师可以一带而过,老师应重点检查学生易写错的内容。重点字不一定就是教材中规定的一类生字,也可以是文章中出现的常用二类字,还可以是容易写错的形近字。检查指导后,老师有必要让学生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一写或在“生字纠错本”中进行积累。

二、在课中感悟处批注摘录——写字教学的开胃点心

运用批注的形式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已经成为高学段老师的首选。批注是一种迅速的书写技能,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抽取知识要点,更便于满足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因为批注需要一定的速度,恰恰可以作为高学段写字教学要求有一定速度的训练点。批注是见缝插针记在课文的空白处的,没有格子,没有横线,而且不像低年级课文那样,课文文字一多,教材留白的空间就少了。因为没有书写上的指导,翻看有些学生的语文书,老师就会发现他们字迹潦草、杂乱,这对书写、学习都是不利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白板进入课堂,并充分显示出其优势。一位老师在设计《我的舞台》一课时,利用白板书写功能,先在表格中示范如何摘录关键词语,然后请学生照样子批注和摘录,这真可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举一反三,学生习得方法,课程很成功。

直击《我的舞台》一课,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领无疑是到位的,但是,学生的批注书写得是否规范美观,老师忽略了。老师在白板上示范批注时,更注重的是批注的内容,忽略了书写工整的示范引领,对学生批注的书写速度、美观也没有进行点评。如果老师能使用白板中的钢笔功能,用漂亮的书写展示,带给学生美感,学生会由内而外地产生想把字书写得漂亮的强烈愿望,那么在摘录、书写时一定处处用心。这种方法费时不多,指导效果明显。老师在学生进行批注讨论后,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自己的语文书,学生看到了老师的批注,不仅会肃然起敬,而且也能了解到如何书写批注才更美观,在窄小的空白处如何摆放批注的位置,箭头如何标记,较长的批注怎样利用便利贴……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书写习惯。

批注、摘录已成为高学段学生很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如果老师对学生批注、摘录的书写指导能有所为,那么无疑会成为一道美味的开胃点心。

三、阅读理解时串联渗透——写字教学的主食

在高学段阅读教学中,写字教学没有被摆在突出的位置上,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但是,如果凸显了写字教学,很多老师又生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的热情、个性的弘扬、对文本的解读会受到破坏。其实,如果运用得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训练学生的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给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如《草虫的村落》一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词“俏”“韵”“勤勉”在作者重点介绍的句子中,也在执教者的预设中,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只要稍加改变,写字教学就有了一席之地:1.感受小圆虫的俏丽。读句子,围绕“俏丽”一词跟进:作者是怎样写出小圆虫的俏丽的?理解和书写“驻足痴望”,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读出小圆虫的俏丽多姿,将这个词语漂亮地写下来。2.感受音乐家的音韵:用心书写“音韵”一词,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音韵。3.感悟村民们的勤勉。老师板书“勤勉”:从这两个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两个字都有“力”字旁)观察字形说说你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村民们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村民们是如何勤勉的?

这样的设计,生词融合阅读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书写。融合情境书写、带着情感书写和脱离文本的书写,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理解《浙江省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关于“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词语,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将生词的理解和书写在阅读理解时串联渗透,“家常主菜”才能色香味俱全。

四、至少8分钟的课内练习——写字教学的特色小吃

《浙江省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特别提到“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无论是赛课还是日常课中,老师都要努力将这8分钟运用得淋漓尽致。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留意,会发现现在不少孩子有一个通病:练字和作业脱节。他们认为,练字是练字,可以写得很认真,很美观;作业是作业,可以写得潦草些。课堂补充作业的评改,很多教师关注的是答案对不对,而极少关注页面整不整洁,字写得好不好。所以,老师在课上应领写课堂练习,既为学生做正确书写和美观书写的示范,又不断提醒学生匀速书写,保持自己一贯的速度,不断强化写好每一个字的观念,使学生养成在作业中保持一定速度和质量的习惯。

同时,课内8分钟的练习也不一定都是为阅读理解设计补白练习,有时也可以设计一些扎扎实实的随堂练字训练。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番茄太阳》时,最后一个环节的8分钟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习写字。于老师不仅逐字指导方格中要求书写的字,还请学生用钢笔描摹,让学生临帖书写,不满意的还可以写第2遍,然后让学生写词语、短语、句子。在请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时,他特别注重点评,发现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错了两个字——“茄”和“献”,马上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范写这两个字,边写边讲述要领。

上一篇网络策划

下一篇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