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水节气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水节气的诗词范文1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
所谓节令,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节气。而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节令诗中,作者借其所描写的不同节日与风俗,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教材中的节令诗(广义上词也属于诗歌,所以节令诗词可简称为节令诗),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教材中的节日诗词
苏教版语文教材写节日的诗词有五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均为七年级上册)。所提及的节日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有春节、中秋和重阳。清明既是节气又兼节日,虽为节日,但主要作为时令的标志,因此将清明归入时令一类,此处不再赘述。首先看古诗里对春节的描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是夏历的一岁之首。春节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时间为夏历的正月初一,后,为了与世界历法同步,我国开始推行公历纪年,定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夏历一月一日为春节。春节广义上并不是指正月初一当天,从祭灶到元宵约二十天期间皆可称为春节。从节俗看,春节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包括贴春联年画、吃团圆饭、放爆竹、亲友贺年等。教材中所选的北宋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四年级上册)就描写和反映了这一习俗。诗题《元日》所指的就是正月初一。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交代了当时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另一习俗是饮屠苏酒,诗人于是写到:“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的习俗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全家人先幼后长,来饮屠苏酒(美酒名)。[1]末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交代了古时春节的另一习俗,在正月初一这天,人们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是用桃木写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之来压邪,与现今的贴春联年画有些类似,王安石的诗歌说明在北宋时期民间便有这种习俗了。换新桃符表达了人们渴望新年万象更新的美好祝愿,也有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的寓意,其次是对中秋节的有关描写。中秋节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合家团圆的心愿,包括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但中秋成为法定节日的时间较晚,北宋太宗时才定为官方节日。具体时间是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亦称为“仲秋节”;又因为此节在八月,适逢秋季,所以又称为“秋节”和“八月节”。节俗有赏月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七年级上册)一诗,其中有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正说明了当时中秋赏月的习俗。北宋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序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开头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句已经家喻户晓。之前的小序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背景。此次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大约四十一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来山东密州做地方官,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此时正值中秋,作者醉酒诗兴大发,于是赋词表达与手足深情,又表现出中秋应当赏月和团圆的节俗,还提及了赏月时饮酒的习俗。古代,人们庆祝中秋由来已久。《周礼•春官•竽章》中云“中春、昼击土鼓,咏诗以避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2],即在周朝时期,其节俗已经初露端倪,当时每逢秋分会举行迎寒和祭月的活动。从汉魏到南北朝,中秋的节俗才从祭月发展到赏月。如汉代枚乘《月赋》、南朝梁沈约《咏月诗》等[3],都说明了当时社会赏月之风盛行,而现在的节俗是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最后为重阳节的民俗描写。在古人的观念中,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4],节俗有登高、赏菊和佩茱萸等。重阳登高大约萌芽在汉代,其原始意义是驱邪免祸消灾。登高野宴也成为了主要的内容。[5]届时,人们登临高山或其他高处,饮茶酒,插茱萸,形成复合型的节俗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王维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诗句后两句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佩茱萸和登高这两个重要的节日习俗。此外重阳节正值秋季,正在盛开,因此还有赏菊和饮菊酒之俗。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就说明了这一点。
2.教材中的时令诗词
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时令诗词有五首:《春夜喜雨》和《春晓》(均为二年级上册)、《清明》(三年级下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观刈麦》(均为七年级上册)。先看对“雨水”的描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历史上很早就有相关记载,《礼记•月令》中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6]时间是公历二月十九左右,物候是气候回暖,雨水连绵。杜甫的《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反映了这一节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明在雨水前后有大量降水过程,天气渐暖,预示春天已经到来。此外民间又有“以雨水为二月节”的说法,即把雨水作为农历二月的开始。再看“清明”这个时令。民俗节日中,节气兼节日的唯有清明,因此显得十分特别。由于还有插柳和祭扫祖先的节俗,因此清明节又被称为插柳节和拜扫节。时间大约是公历的四月五日,物候有气温升高,雨量增多,适宜春耕春种。晚唐的杜牧长于近体诗中七绝这一艺术形式,被选入教材的诗歌是《清明》(三年级下册),有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了降雨的物候。节俗有: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祭祖扫墓是清明时的主要节俗,包括坟前祭拜和培修坟墓两个方面。唐玄宗鉴于当时寒食上墓风气之盛,下令民间在寒食扫墓;又由于两者时间相近,所以寒食节的部分节俗与清明发生关联,后来清明扫墓就沿袭下来。[7]清明正值暮春,人们把扫墓和郊游巧妙地结合,使得踏青也成为一项重要节俗。踏青时有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杜牧所写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处,一语双关,说明人们祭拜祖先时庄严神圣而心情沉重;绵绵春雨又使人们更为愁苦,如同“断魂”一般,这是时令引起的人们情绪上的变化。最后谈谈“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因为此时适宜种植如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所以称之为“芒种”。[8]时间是公历六月六日左右,物候有:炎热潮湿,梅雨不断;节俗有:夏收夏种,饯别花神。白居易在《观刈麦》(七年级上册)中写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芒种时节小麦成熟,人们忙于在入梅前收割小麦。此处讲的就是芒种节气前后农民收麦时的农忙场景。此外,芒种节气过后,春花多凋谢零落,预示着花神退位,因此民间也有饯别花神的节俗。[9]
二.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节令诗都比较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而生动。虽然描写的节令并不相同,但是都描写了相应的节日或者时令所特有的风俗与物候。
1.写作手法:白描为主,借景抒情节令诗的描写相对应节令的物候和节俗,通常都使用白描手法,如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或是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都是直接描写物候和节俗,十分生动形象。此外,借景抒情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不同的物候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正因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因此“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抒感的目的,例如,“雨纷纷”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借雨天表达了对祖先的悼念崇敬之情。此外如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巧用对比,但相对白描和借景抒情来说对比的手法出现较少。
2.修辞艺术:使用多样,相得益彰节令诗喜用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夸张、通感等,都比较常见,这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精湛技艺。A.对偶:整齐悦耳,凝练和谐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对偶,如律诗的中间两联均要求对仗,节令诗中这种手法也有,如苏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句既朗朗上口,又起到了比较的作用,人的离合如月的圆缺,更好表达出对于手足分别、人生无奈的感慨。又如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手法。B.比喻: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在节令诗中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用本体、喻体的有关文字,找出了事物的相似点,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与“润物细无声”类似,但是以“酥”喻春雨,更能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使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强大力量,正因为如此,韩愈的这首七绝就令人耳目一新了。C.夸张:借助想象,引起共鸣夸张也是节令诗中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适当的夸大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既能表现出阴雨不断使行人心情沉郁,更能表现出扫墓时的庄严而神圣。D.通感:感同身受,真情流露节令诗中广泛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如苏轼的词句“高处不胜寒”,使用非常精妙,有空灵蕴藉之感。[10]作者虽未曾去过天上,但是通过想象之语使人如身临其境,通感能表达作者与笔下人物同样的情感。
3.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俗质朴中国古典诗歌历来注重典雅含蓄之美,通过描写景物,创造意境,为表达情感服务,节令诗也是如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借这种浪漫想象之语,表达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一般来说,节令诗多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语言不夸饰雕琢,而是朴实平易,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直言明说,今天读来仍然通俗易懂。
4.形式体裁:古体近体,诗词兼具教材中诗歌的形式多样,如《观刈麦》(七年级上册)是古体的乐府诗,《春晓》是五言古诗,因为近体诗不押仄声韵。《清明》(三年级下册)、《元日》(四年级上册)、《十五夜望月》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均为七年级上册)等都是近体诗,且都是七言绝句;《春夜喜雨》(二年级上册)是五言律诗。除了诗歌,还有词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
三.研究古代节令诗的现代意义
学习古代的节令诗词,不仅与今天的中小学生语文学习有关,而且对现代的许多读者都有启发意义,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1.拓宽学生与读者知识视野的意义
在节令诗的研究及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将文学的内容与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也会让同学们了解古代民俗的特点,甚至比较古今民俗的不同,这样就可以扩充语文教学知识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可谓事半功倍。同时,对于成人读者来说,在阅读这些节令诗时,因为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也能促进人文学科不同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文学民俗,都会加以了解,从而拓宽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2.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
当今现代社会,少数人重视物质财富,忽视精神生活,民俗节日的氛围不浓,逐渐式微;一些年轻人追究时尚,看重“洋节”,因此,保护传统的民俗节日迫在眉睫。学习节令诗词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能起到保护传统、传承文明的作用。这些节令诗词,有助于学生和普通读者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雨水节气的诗词范文2
今年的清明到来的时候,我有了一天难得的空余时间,用了大半天时间在田野和山林里行走,观察物候的变化。清晨,我在六点钟起来跑步,跑过的是一片山野。那时候天气有点凉,雾气环绕,凉得透彻,给我深切感觉的是山林里那些鸣噪的鸟,我不知道鸟儿是否也要过清明节,但我觉得鸟儿们早晨很忙碌,在林子间一边不停地穿梭,一边大声地说话或歌唱,像在举行一个清明诗会。可以说,所有的鸟儿对早晨是最敏感的,鸟儿从来不像我们人类那样贪睡,因为它们没有备好的现成早餐,贪睡的结果只有自己挨饿。我总是觉得一天的开始是那些鸟儿迎来的,要是没有鸟儿,我们人可能不知道每天开始的时间,在我的窗外很早就有鸟儿呼叫我起床,尽管我并不知晓它们的名字。
田野里雾气很浓,浓得伸手都可以抓住,但结果抓住的是一种湿润的感觉。草叶的表皮模糊着一种类似家传了很久的金银玉器表皮上的那种包浆。春天的草早就抬起头来准备舒展,准备发育,那一层潮润是它最好的营养。苜蓿草已经变得绿色充盈,张开三片叶呼吸着凉凉的地气,一滴两滴朝露浸湿叶片的边缘,那些耐不住寂寞的苜蓿已经开出了细碎的紫花,在初春的雾气里有那种早熟孩子一样的孱弱。
李清照当年写“绿肥红瘦”的海棠可能是贴梗海棠,现在红颜已去,残留在枝头浓密的叶片后面,像是古典旗袍女子依稀的风韵。而那种被称做“解语花”的西湖海棠仅仅剩下一个花片,“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难道是专门留下来等待着清明的到来作最后的告别?那该是真正的花解语、花解意,可是“世有解语花,凭谁解花语”,有几个人能够消受领会?
茶花的花期很长,从立春到清明尚未完全衰败,枝头红的、暗红的残朵虽是红颜已老,却与花骨朵并存于枝头,像是半老徐娘与青春女子同处一室,并不甘心消逝的美丽靥面,还要陪护清明走一段时间。
在绝大多数时候,清明都是有雨水相伴的。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到了这一天,自古以来都会或多或少地下点雨,杜牧把清明与雨水联系了起来,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感觉得那雨已经下了几个朝代,从古迄今,绵绵不绝。
清明有雨,落花纷纷,像是离人的泪,好像花开的目的就是为了伤春。
有雨已经够凄冷的了,再加上落花,把清明装扮得青涩而凄美。
但是,可能是受中国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干旱影响,今年的清明没有降雨,人类追求丰硕的物质利益导致的结果是生存环境的巨大牺牲。
上午阳光很明媚,但有点沁凉;下午气温升高,而且天高地远。田野山林郁郁葱葱,草木葳蕤,一山一地的清气,再加上透明的阳光,真的是既清且明了。
田野里,油菜大都结了荚,但顶端的花朵还在金灿灿地张扬,蜜蜂没有花盛时那么多了,菜花已经成了不甘被平凡的日常生活埋没的新媳妇,一边坠着一群娃一边还不忘打扮出几分艳乍,作着不屈的挣扎。野豌豆,地丁,车前草,都是最卑贱的植物,但往往卑贱的东西生命力却很顽强,自顾绿着,有的已经开出了紫花;而展开的豌豆花则是灵动的蝴蝶,在不停地颤动着翅翼。胡豆正在饱满,抽穗的小麦正在扬花灌浆,受孕的过程短暂而充满幸福,杂草总是在这个时候乘虚而入,在麦苗的脚下铺成一层绒毯。
由于天气的晴好,透明度很高的山坡上青翠的叶片反射着阳光,有一种镜面一样的虚幻感,但那茁壮的生机却是再也真实不过的。白杨树嫩软的叶片像是幼儿善拍的巴掌,把春天的欢欣不停地摇动;核桃树、香椿、黄荆,还有很多类似的树,总是把红褐色的细嫩枝叶摇摆成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马尾松的松花嫩黄明亮,如同国画中的明黄一样耀眼。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野刺和灌木,并不因为其无名而伤神,水色已经鲜活地渗入了每一根枝丫,以绿色而并不抢眼的皮肤为春天着上秀色。七里香是一个哲人,花朵细小就不以颜人,洁白的素面难以引起人的过多关注,就把一缕缕的浓香散发给大地,花虽不出色却香气四溢,有一种初乳的特别,远远胜过人工香水的矫情,让你不注意也得注意,注意了不得不生发出真心的感动。有一种类似蔷薇的刺玫,单瓣的花在绿叶的陪衬下更见其胭脂一样的纯红,让你就像在千年前的某个路口突然碰上了穿着红旗袍的古典女子。繁密的林子下面,是不停的的响动,地雀之类的小鸟儿不敢大张旗鼓地歌唱春天,只好一边觅食一边随意地浅唱,掩饰不住春的喜悦和内心由衷的兴奋,林子也因之而变得灵动。唱美声的鸟儿总是不显形的,嘹亮的赞歌总是那些远山里的大鸟唱出,悠远空蒙。
雨水节气的诗词范文3
春天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最具特征的。二十四节气中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谷雨也是对这个区域春天物候观察记录结果的总结。春节一过,立了春,从南到北,春天就依次推进拉开了架势。风多了,雪里开始夹杂雨滴了,树芽开始慢慢鼓起来了,树皮开始泛绿了。我们熟悉的植物最早开的花是梅花、迎春花,然后依次海棠花、玉兰花、桃花、樱花、梨花、丁香花、苹果花、蔷薇花、月季花、紫堇花、紫藤花、牡丹花、玫瑰花开;杨树、柳树、榆树、梧桐、泡桐也会依次开花,除了泡桐开较大的桶型花外,其他几种树木开的花很小,也没有艳丽的色彩,当我们看到的时候,杨、柳的种子已经开始似雪飘飞了,榆的种子也已变为钱串。杨柳吐絮,牡丹盛开的时候,春天就将结束,夏天就要开始了。
春天的天气在江南的变化要细腻平静温和得多,和风细雨,烟雾缭绕,偶尔会有冰雹的天气。在华北平原,则显得更加粗旷剧烈和善变,但是总体上是美好的,不论植物动物,大气回暖,芳心蠢蠢,爱情是这个季节的主旋律,思念是这个季节的总情调。我猜想,古时候文人的活动大多在江南和华北平原,描写春天的诗词格律很多,大多美好,所以有了诗情画意这个成语。而在更南一些的南方和更北一些的北方,要么春天不明显,要么春天很短暂,拿春天抒写情怀的人也少。
陇原的春天是个怎样的景象?相较于江南和华北的春天,居于西北高原,陇原大地的春天要更加的丰富多彩,既有时间轴上的变化,又有空间轴上的变化,还有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的变化,用时下流行的词语,高原的春天是3D的。
西北的高原主要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米到3000米的高度,而青藏高原海拔从2000米到8700米,是真正的高原。三大高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再到蒙古高原,纬度分布上则由北纬30度到60度。三大高原在甘肃交汇,兰州则是交汇点。居黄河河谷地带的兰州,虽然海拔1500米,属于亚高原,但四面环山,气候温柔,物候与平原地区并无大的差距。
陇原赏春以四月较佳。
如果你自驾游,从兰州出发向东南到天水陇南两市,一路向下,如下江南,一日之间,由春天走到夏天,出发时山花烂漫,到达时已是深绿的山川。
去天水的一路上,海拔高度由1500米下降到1000米,黄河流域的春天,各种春天的花由河谷川坝到高原的山川依次开放,而由天水转向南行,到达陇南的武都区,海拔虽然只下降到900米,但已是长江流域,已经是夏天了。
向东到庆阳、平凉两市,海拔高度1000米上下,但由于雨水冲刷,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沟壑纵横,春天是一窝一窝的,粗旷的山土地貌,不时地会发现被碧桃花、梨花、杏花或丁香花装扮出的小山坡或小山村,期间会点缀几棵刚吐出新芽和花序的鲜绿的垂柳,或者会看见一家老小在田间劳作的情景,构图极其丰满。
天水、平凉、庆阳三市属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区,也是中国最佳水果产区,苹果的核心产区。四月天,万亩规模以上的果园一片连着一片,杏花、樱桃花、桃花、梨花、苹果花竞相开放,对当地的果农,置身花海平平常常,但我们这些久居城里的人,一定会产出不同凡响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受。放眼望去,坡上坡下,房前屋后,被一种轻盈的、与众不同的嫩白或粉白笼罩着,山梁在花海中时凸时无,村庄在花海中时隐时现,仿佛浩淼无边的云海和蜃楼。
向西约行150公里翻过海拔3000多米的乌稍岭便进入丝绸之路的著名通道――长余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走廊的南面是祁连山脉,由东到西起伏连绵,海拔高度由1500米到5500米,高原4500米雪线之上长年被冰川覆盖,在强烈的日光下冰雪慢慢消融,汇聚成涓涓细流,再汇聚成奔驰而下的河流从山口泻下,进入走廊平原。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是河西走廊的三大水系,长年流量45亿方。三大内陆河系从山口如万马奔驰进入走廊平原,母亲乳汁般浇灌出河西走廊念珠样的绿洲,缕尾淹没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形成了敦煌西湖、内蒙古居延海、武威民勤青土湖等水湿地景观。河西走廊依次分布着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五个地级市,最西端是文化名城敦煌市。河西走廊的春天交织在冰川、草原、绿洲、戈壁和沙漠中,既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沙尘;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大漠孤烟直”的苍莽,“半城芦苇半城塔”、“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洲美景,更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豪~。在青灰色的戈壁上,在春天的风雪洗礼下,杨柳吐出嫩芽,杏花、梨花依次开放。最具特色的还是红柳和沙枣。红柳一墩一墩的,纤细的枝条,由枯黄变化成湿润的胭脂色,叶芽一天天鼓起,远远看去,每一墩红柳就似点缀在青灰色画布上的一朵花,而一片一片的红柳林就是一片片的胭脂色的花海;沙枣树对春天的反应是迟钝的,在厚厚的褐色皮肤包裹下,嫩枝上的叶芽到了春末夏初才吐出橄榄绿色的发着金属银色泽的小叶片,很快,一片片的沙枣林就由褐色变化成了发出银光的橄榄绿色。像胡杨一样,沙枣树也是西部沙漠边缘特有的树种,除了特有的叶色,每年的端午节前后,盛开的小花散发出的特有的枣花香也让人留恋。河西走廊的春天是一片一片的。
向南行不出20公里,翻过一座1500米的高山七道梁,就进入了青藏高原的东沿。过去翻越这座山要在山间盘旋3个多小时,现在有隧道,十几分钟就过去了。七道梁的北坡是著名的兰州特产百合的原生区和主产区。春天在陡峭的山坡地上,地皮刚刚解冻,青草还没有发芽,农民就开始挖出越冬的百合苗,准备移栽经历了3年慢慢生长的幼籽,幼籽移栽后再长6年,中间再移植一次才能长出我们吃到的百合。那些埋在土中的百合,出土后白嫩嫩的,如含苞的莲花。山坡上一家一家手工劳作的农民和地头上一堆一堆如莲花的百合,就是这个山坡上的春天。
过了这道梁,约250公里的车程,从临夏州府穿过到达甘南的合作市,海拔高度由1600米快速爬高到3000米。在这个地方,南面和西面是青藏高原、北面的七道梁是祁连山的东部延伸、东面由黄土高原的西南延伸和秦岭山脉的西北延伸相交汇形成的两座名山莲花山和太白山环抱,形成了一个温湿的高原盆地,黄河的两条重要支流洮河和夏河从中穿过。
翻越七道梁的南坡,便进入定西市的临洮县,曾经是汉代陇西郡的首府,古称狄道,居洮河之滨,故现名临洮,现在是甘肃有名的鲜花生产基地,一年四季向东南部的大城市供应应时鲜切花卉,最有名的是百合花和蝴蝶兰。当地原生最著名的花种是大丽花,花色艳丽,花朵径达20余公分;另一种名花是牡丹花的特有品种紫斑牡丹,较高大的灌木类型,百年树龄的牡丹枝干直径也有20余公分。经过多年的培养驯化,紫斑牡丹的花色花型品种繁多,但有个共同的特点是每片花瓣的基部都有一片紫色斑点,故定名紫斑牡丹。
向南再行就进入了临夏州,是回族自治区,古称河州,也是紫斑牡丹的原生地。在甘肃赏牡丹从四月下旬开始,由兰州起步,到临洮和临夏由于海拔高度抬升,可以有一个半月的赏花期。
进入临夏,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筑,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伊斯兰教宗教建筑拱北和教堂,有些村由于教派和宗族不同会有几座教堂。在这里,四月的春天,山坡上杏花开了,梨花含苞,柳杨变绿吐出嫩芽了;五月紫斑牡丹盛开;六月油菜花海。春天在这里是一层一层的,胭脂水粉、嫩绿飘逸、梨花雪白,随着山势高低变化着。快速的车行中,一条一条的色带里会出现一块一块的飞花景。
甘南州是藏族自治州,是一片佛教圣地,经幡点缀下的草原。进入了甘南,你要带着虔诚的心,静静地欣赏和感受大地的恩赐。四月天的甘南境界,春天才刚刚起步,还是一片枯草色,草芽还在母体的怀抱里睡着,这里的格桑花要到7月才能盛开。即便是你7月里来到甘南草原,也许还会遇到飘雪。在这里,冬天是典型的冬天,可是春、夏、秋天是不分彼此地搅和在一起的,在我看来,甘南草原除了冬天就是春天。六月到十月,天上的朵朵白云,地上的G草鲜花,夹杂着悠闲的牦牛群、绵羊群。在大片大片的绿草地上,贴着地皮开着的各色小花,许多的花色在平原上是看不到的,叫不出名字,你就统统地叫它格桑花。而人工种植的、最大面积的花要属油菜花,6月下旬到8月上旬,大片的油菜花海,花期由于山势高低错落形成的小气候而不同步,持续达一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