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桂枝香金陵怀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范文1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作为唐宋散文家之一的王安石,与韩愈、欧阳修、苏轼等齐名天下。他在《上人书》一文中写道:“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意思是:写文章务必对国家、社会有所帮助,有所补益才行。他的诗文中都隐含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王安石诗歌现存1500多首,相比较而言,他创作的词并不多。在云蒸霞蔚的宋代词坛,他只有20多首词留存于世,但质量很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桂枝香金陵怀古》。据说,他的老对手坡读了以后,也忍不住感叹道:“此老乃野狐精也。”今人周汝昌先生认为,古来登临怀古词中,这首词堪称翘楚。他称赞道:“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

作者写《桂枝香》这首词,地点在南朝古都金陵。时值深秋,天已近晚,诗人临江览胜,凭高吊古,思绪万千。

首句“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开门见山,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登上高高的山冈纵目远眺,这古老的都城正是晚秋时节,草木开始凋残。一个“正”字领起,一个“初”字吟味,一个“肃”字点醒,笔力遒劲,意味深远。

接下来,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把澄澈明亮的江水比作白色的绸带,把青翠的山峰比作一个个箭头,直指苍穹。簇(cù),同镞(zú),意为箭头,也可以解释为群峰攒聚。这样的景象,总是能激荡起人内心的澎湃之情。紧接着“残阳”一词,让情绪立即有了回落:夕阳斜照,江上的船只挂帆划桨,来往不停。酒旗斜斜地竖着,在秋风中飘扬。这里的“西风”指的就是“秋风”。在一幅画面中,既有“残阳”,又有“西风”,不免让人内心涌起阵阵悲凉之意。再看江的远处,“彩舟云淡,星河鹭起”。长江像一条天河,远远望去,各色船只,仿佛在云上行驶,而水洲上的白鹭,则翩然起舞。深秋的江景,正映照着一种无以言说的苍凉。这种绮丽的景色,任凭再高明的画家,也绘不出它的美妙。

如果说词的上阕是对景物的赞美,那么,词的下阕则是对历史兴亡的感喟。杜牧在《台城曲》一诗中写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大将,张丽华是陈后主的宠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隋军已兵临城下,陈后主和张丽华还在歌舞寻欢。再读苏轼的《虢国夫人夜游图》:“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就不难理解当时的情景了。正因为如此,王安石才会“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想想六朝时的那些统治者们,在都城里追逐豪奢,到头来都像陈后主一样,敌兵已在门外,却还在楼头和爱妃醉生梦死,这种亡国的悲恨相继不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意思是:在高高的山冈上,面对着这大好河山,怀想往事,白白地使人叹息那些兴亡盛衰之事。六朝旧事随流水,剩下的只有这傍晚的寒烟、深秋衰败的枯草,以及春来时的新绿。杜牧在《夜泊秦淮》一诗中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商女,就是歌女。花,即《玉树花》,陈后主所作,其辞曰:“玉树花,花开不复久”,算是一语成谶,被后人看作亡国之音。而今天这些歌女,还常常在唱这首亡国之曲。至此,词尽而意未穷,思索去吧!

桂枝香金陵怀古范文2

一、追慕古人,抒发壮志

在这一类诗歌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为代表。(原词略)

这类怀古之作,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诗人心怀壮志,却遭冷遇坎坷而霸才不用。故而借追怀古人之丰功伟业,以释自己郁结困顿之情,其情调往往是追慕古人时情绪高昂、壮阔,想及自身时,情绪陡落,顾己自怜,或跌入人生如梦的虚无,或一泄焦愤无奈的悲慨。

二、慨惋古人,寓己情怀

与前一类不同之处是,这一类怀古之作所怀古人,不是强调其赫赫功业,以抒追慕之情,而是将抒情重心落在了对古仁人志士空怀壮志而功业不遂的叹惋上。如: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箫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二首诗都时咏怀诸葛亮的,特别是第二首,不能不说是对诸葛亮极尽颂扬之能事。可是,这不是抒情重心之所在。二首诗都是在尾联处陡然一转,却是对诸葛亮虽英才盖世、鞠躬尽瘁,可终究是汉祚难复,直落得志决身歼的结局,抒发了读者诗人无尽的叹惋之情。

那么,这里还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情怀呢?当时安史之乱犹未平息,国家处于分裂战乱,人民处于兵火涂炭之中。诗人在叹惋古人功勋不遂中,也抒发了叹国运衰微,哀民生艰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英雄不在,战乱难平啊!

此类诗中,有的则是诗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不公,便拉出一位有相似遭际的古人,借以抒写心中郁结。

如: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这首诗里,几乎看不到诗人对十九年身陷匈奴而持节尊汉的民族志节的颂扬,而是通过突出描述苏武十九年生活的艰辛和归来后“不见封侯印”的对比,抒发了对苏武功高而朝庭赏薄的不平和伤感。联系诗人才华横溢却屡举不第、长期被摈弃的身世,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借叹惋苏武而抒自身怀才不遇的郁抑悲慨。

同样是周瑜,在杜牧的笔下(《赤壁》),却成了侥幸借得东风之力,才打败曹操的无能之辈。大有“时无英雄”,因侥幸“使竖子成名”的慨叹。也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这也是“人中有我”。

三、以史为鉴,借古讽今

这一类怀古诗,是诗人置身于古迹遗存,游目聘怀。有感于古今兴亡迭替而发。不是着眼于一二个古人,也远非一己之身世荣辱的感慨,而是着眼于天下的兴亡衰替的原因,以表殷殷劝诫之意。较为典型的有: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词的上阕可为“游目”,极写古都金陵胜景。目下壮丽景色,引起了词人对金陵历史的追想;下阕则是“聘怀”;抒写对六朝统治者因“豪华竞逐”而导致“悲恨相续”的结局的慨叹;结尾一收,着眼于现实:“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表达词人对国运的忧患,讽今之意,跃然纸上。

再看一首。

吴宫怀古

陆龟蒙

香经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心西施胜六宫。

吴国当年的“香经”“奢云艳雨”早已无存,眼下只是满目“棘丛”,一派“悲风”。而对这沧桑巨度,诗人直言指出:吴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导致亡国,什么事呢?“奢云艳雨“。高度概括了吴亡国的原因,讽喻之意,不言自明。

四、沧桑慨叹,历史虚无

这一类诗,往往是通过目下荒芜残颓之景,发抚今吊古之幽思,古今相衬,盛衰作比,寓万千感慨于其中。意韵丰富而复杂,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内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旧日王谢这些豪门贵族,连同他们造就的繁华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了野草斜阳,满目荒凉。在古今沧桑之慨中,指出荣华富贵不可持久,对于贪权恋势的帝王将相,具有一种混合着悲闵与讽刺的复杂心情。

还有的诗是以人事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相比。还是刘禹锡的:

石头城

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依旧、水依旧、月依旧,可那金粉竞逐的六朝繁华呢?悲慨是深沉的。

以上这类诗也不能说绝无讽今之意,但其意韵内涵远不仅此,要复杂得多。

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太多的,太频繁的兴衰更替,同时,在这兴哀更替中也发生了太多的苦难;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伴随着这种更替流淌了太多的血泪,于是有人就不再关注兴亡的原因,而是转换了一种态度:或是无奈中的虚无,或是超然中的无为。请看下面这首元曲。

柳营曲

楚汉遗事(轶名)

楚霸王,汉高皇,龙争虎头几站场,争弱争强,天丧天亡,成败岂寻常。一个福相催先到咸阳,一个命丧衰自刎乌江。江山空寂寞,宫殿久荒凉。君试详,都一枕梦黄梁。刘项之间,为争江山,好一场“龙争虎斗”!成也好,败也罢,到如今只剩了“江山空寂寞,宫殿久荒凉。”在作者看来,都是黄粱一梦而已。

如果说,以上这支曲子对成败如梦还有慨惋无奈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卷首曲则是一种在历史无为的认知下的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了。

《临江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这曲《临江仙》中,一扫多数怀古之作中的叹惋悲慨,更无意总结历史教训以资当世治乱,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去“笑谈”那“龙争虎斗”的“古今多少事”。

桂枝香金陵怀古范文3

审美教育要达到应有的功效,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气质精神,使审美情感内化;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情感,达到审美素养的外化功能。

1.联系现实,辨别美丑

审美教育,文本细读是基础。反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细读课本内容。但鉴于学生心理、情感和见识的不成熟,语文教师尚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以其为参照,辨别文本形象的美丑,经过积累,便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读《阿Q正传》时,可以从罗曼・罗兰“我在巴黎也看到了阿Q”的感叹出发,启发学生:阿Q精神只有阿Q这样的农民才有吗?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阿Q的影子?阿Q精神只会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吗?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没有阿Q精神的影子?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和自我实际后会发现阿Q精神顽强的生命力,从而审视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警觉。然后回归小说文本,从阿Q姓名无法确定,推知其精神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样,在对阿Q形象审美的愉悦中学生获得了自己言行的审视和规范。

2.延伸阅读,丰富感知

延伸阅读,即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泛读涉猎的方式阅读相关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延伸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接触过的,也可以是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同龄人习作;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科学论文……总之,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丰富审美感知的文字,都属于延伸阅读的范围。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应精选视角,注意层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时,要是采用“以诗证词”的方式来鉴赏这首词所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就能通过艺术的熏陶和鉴赏,使创新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读到“千里澄江似练”时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读到“背西风,洒旗斜矗”时,学生自然会联想起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同时“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还会使学生联想到陈后主灭亡史实来。这时教师可以随机点拨,补充出杜牧《台城曲》中“门外韩擒虎,城头张丽华”的句子加以印证。读到全词末名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时,不妨师生重温杜牧的《泊秦淮》绝句。通过互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创作的相融相通,明白“不胜古人不足以与人并”的道理。

3.引发体验,以展个性

审美创造有利于获取亲身体验,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写作是审美创造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审美创造,形成个性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引导他们主动写作,使学生释放情感,调整身心,养成个性人格。教师引导时机的把握,是这一策略成功的关键。

教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如果学生觉得课文中“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无穷。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特别美,教师便应因势利导,分析该段应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这段话的思维流程:作者由南国之秋的著名景点,然后又展开对比联想,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浓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比喻、排比不仅使文段语言流畅,形象鲜明,而且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沉情感和文化意蕴。再让学生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另一段文字,表达自己故乡风土人情的独特感受。这类训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联想的方向感,培养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应该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见“缝”插针,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丑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感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董白芷.教育艺术论新编[M].海南:海南出版 社,2002,12.

[2]李哲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

[3]高万祥.语文的诗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

桂枝香金陵怀古范文4

关键词 积累拓展;个性化解读;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74-01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保障,实施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活用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1 精心处理教材、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理解文本。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空间大,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认真钻研语文教材、把握语文教材意图,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1 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教师要钻研整套教材的内容体系,善于将某一课题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教材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课题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目标以“朴实、精确”为主要,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

1.2 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古典诗词时,教师可以对其中的篇目进行整合和重组,如咏史怀古诗有《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石头城》等;写相思爱情的有《雨霖铃》《鹊桥仙》《锦瑟》《一剪梅》等。通过有效整合与创新,让学生品读、归纳各类诗歌的思想感情构成与常用表现手法,这样一来,学生理解了内容,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扎实提高。

2 活用教材,积累拓展,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课堂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通过对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对教材进行科学的使用或“二次开发”,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上,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语文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教师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桂枝香金陵怀古范文5

关键词:文学欣赏;多媒体;诗词鉴赏;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文学欣赏其实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不等于学生的欣赏,学生们连续学习几十首诗词,内容太多,我们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我认为教师难以充分展示诗词作品的有关资料,对实际情况进行讲解没有针对性、不形象、不直观,只靠教师个人的语言描绘很难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这样不但费时而且效率很低,预定的学习目标难以实现,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我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在多媒体环境实现唐诗宋词的学习鉴赏。

一、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提供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

在教学中,要实现人机互动,老师要带领学生运用计算机学习,再加上网上有很多丰富的资源,通过收集资料主动地获得知识,使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和语文教材完美的结合。当然,我们一定要把教材了解透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努力给学生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像采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语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所以,我们应当在多媒体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通过多媒体对语文的诗词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学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己选择其他的怀古诗词进行自学,扩大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容量,语文学习空间变得更广阔了,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诗词鉴赏知识开阔了视野

《唐诗宋词》的综合性极强,涉及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有了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元性、多样性,才有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我们要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将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使诗词教学的空间拓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有机整合。

这样,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平时不断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才能积少成多,不但能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而且能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于其中,使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得以加强。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轻松地教与学,将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的现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优化了诗词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觉诗词内容有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他们就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诗词鉴赏课时,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美丽景象,不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并且能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通过多媒体中的画面,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概括、综合,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使课堂有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春江花月夜》一诗时,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首先感受潮来时拍打岸边的声音,再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汹涌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的视听情境,调动学生视听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取代了枯燥乏味的讲解,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自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诗词鉴赏需要较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的感悟,它的核心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内容的深层意蕴得以理解,把握了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就能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进行交流、达成共鸣。所以我们要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北宋的柳永所作《望海潮》一课时,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件中制作了优美的图片进行观赏,一是美丽的江南胜地杭州,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这样比较直观的画面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方式,使他们达到如临其境、产生联想,提高想象力的效果,有了形象感,进一步体会到了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他们理解了文学形象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凭借想象的因素,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发展创造力,培养想象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诗词中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的,还有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所以想象要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涵盖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也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师生教学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更新的思考精神以及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与整理并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地运用信息手段,我们的语文诗词教学才能够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各种电教媒体有差异,像表现、接触面、受控性、重视力和参与性等方面。这样就需要我们与语文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与电教媒体相结合,合理选择,通过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合理的时间去运用,从而使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增强。所以在以后的诗词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潜力使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桂枝香金陵怀古范文6

关键词:谢逸;词;风格

谢逸,字无逸,生于北宋神宗赵熙宁元年(公元一0六八年),卒于徽宗政和二年,

年四十五。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因为他居住在溪堂,世人称之为溪堂先生。又因"吟

《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 ( P105)

谢逸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却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记载:"考江西诗派中有集者二十四人,逸所著文集二十卷,诗集五卷,补遗二卷,诗余

一卷,尤称繁富。"( P1338)《全宋词》收录谢逸词共六十一首。

谢逸词以婉约词和自抒志趣之词为主,词艺高妙。薛砺若《宋词通论》中评论他的词:

"既具花间之浓艳,复得晏欧之柔婉。" ( P45)从前人的品述中可见谢逸的词作不仅雕琢

细致、描化生动,而且蕴藉隽妙、意象不凡。下面就重点分析谢逸词的艺术风格。

 一、秾艳婉媚,轻柔艳丽

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这些词人在词风上

大体一致,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粉脂,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

的内心生活。因此在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在《蕙风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花间》至不易学。其蔽也,袭其貌似,其中空

空如也。所谓麒麟楦也......对于《花间》,犹为望尘却步耶。"(P16)可见花间词的难学。

可是谢逸作为花间词派的传人,在北宋中后期的词坛上自成一家。

看下面的一首词《蝶恋花》:

蝶恋花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这是一首描写春色与闺情的词,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

上片首句"豆蔻梢头春色浅","豆蔻梢头"这一意象原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在这里表明了现在已经是早春二月了,也可以看

出词中女子正值青春年华,为此词定下了描写女性的基调。春天来了,女子换上薄软的纱

衣,和煦的东风拂过,纱衣轻柔的飘起,让人赏心悦目。"红日"二句写的是屋外春光明

媚,女子卷起帘幕,灿烂的春光充斥着整个房间。"双飞燕"这个意象在宋词中屡屡出现,

如晏殊《清平乐》:"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欧阳修《采桑子》:"垂下帘栊,双

燕归来细雨中"。这里写到双飞燕,更是给这美好的春色增添了律动之感。

下片转而写人,开始三句着重描写了女子的装扮与动作。双鬓拢起,带上用青玉装饰

的步摇,蜜蜂形状的饰物随着女子的步伐微微颤动。"叶叶"两个名词连用,就在读者面

前展开一只只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景象,栩栩如生。这一段描写可谓沿袭了花间词追

求的轻柔艳丽,极尽秾艳之能事,用笔妍丽。打扮好自己,女主人公"独倚阑干凝望远",

她是在欣赏美丽的春景呢,或是像王昌龄《闺怨》诗中所说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呢 ?作者并没有点明,只能任由我们猜想了。最后以一句"一川烟草平如剪"

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为典型的花间词,细致刻画了女子华丽的装扮,抓住了女子细微的内心活动,

将闺情的主题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看他的另一首词《菩萨蛮》:

菩萨蛮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词的上片描写的是浓浓的春思。开头短短的十四个字,便将无边的春色及女子的轻松

喜悦之情描绘了出来。后二句中,只见小溪两岸,烟草凄迷,好像一层薄雾笼罩在上面,

青山掩映,子规啼叫。女子划船经过这里,产生了无名的惆怅。于是在这大好的春光中,

女子内心隐含了一丝微妙的春情,为下文的描写做了一个铺垫。

下片首句的"愁"字就为本文定下了一个基调。为什么会"归来愁未寝"呢?应该是

女子的丈夫外出在外,她出游时听到子规的啼叫,勾起了她的愁绪--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在这样的心绪之下,女子久久不能入睡,无心梳妆,以至"黛浅眉痕沁",足见女子的慵

懒之态。这跟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饮酒的缘故,

女子的面庞泛起了阵阵红晕。一个"添"字用得极妙,形象的说明了在酒晕之上又增添了

一层红潮,使其更加妩媚动人。此词的秾艳婉媚,香软绮靡之处就在此得到了体现。徐培

均评价到:"谢逸的《菩萨蛮》除了内容有所寄托之外,在情调上莫不带有多些‘香儿软'

的遗韵。"(P5)

花间词中春、花、月、梦、柳、眉黛等意象都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在谢逸的词中,这

些字眼也是经常可见,如"春阴院落帘垂地"里的"春"、"帘";"睡起玉钗横"里的"玉

钗";"盈盈月下冰魂"的"月"......另外,谢逸继承花间词描写女性的独特视角,对女子

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做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江神子*一江秋水碧湾湾》中,"恰

似梨花春带雨,愁满眼,泪阑干",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

花一枝春带雨",以梨花比喻其泪流满面,传神地表现了女子的黯然神伤,把怀人的深情

推向了。由此可见,谢逸词的写作受到了花间词的很深的影响,也具备了花间词特有

的秾艳婉媚、轻柔艳丽。

 二、清新雅洁,含蓄蕴藉

朱彝尊在《词综发凡》里说过:"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P10)

也就是说传统词风到了南宋逐渐产生变化,有的慷慨悲歌,有的精雕细琢。而能保持"花

间"作风的只有谢逸、陈克等不多的词人。谢逸在继承花间创作风格的同时,还注重学习

后来的欧阳修、晏殊等词人的词作风格,秾艳之外还有所发展,因此还具有清新雅洁,含

蓄蕴藉的特点。如《渔家傲》:

渔家傲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鲙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这首《渔家傲》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渔翁形象。词的上片写渔翁在秋天独自

到江中垂钓。词的开头两句,秋水清澈见底,淡红色或白色小花在西风中轻轻摇摆,这里

的西风没有像曹丕《燕歌行》里描绘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样,给

人一种萧索之感。可谓用笔轻灵,色调淡雅。在这样一 个环境中,渔翁驾着一叶"兰棹"

在江中垂钓,披着蓑衣,好似"孤舟所笠翁,独钓寒江雪"。"烟雾"表明当时还下着蒙蒙

细雨,细雨使天地一片朦胧。开头三句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图景。接下来的"柳条

带雨穿双鲤",形象生动的把渔翁当时兴奋的心情表达了出来。

下片一开始,渔翁就自叹怀才不遇,但是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吹起了笛子,品

尝鲜鱼与美酒。其中霜刀的银白与鱼肉的鲜红相互映照,色彩鲜明。最后两句,渔翁酒醉

卧睡,足见他的潇洒:他不像其他人郁郁寡欢,而是"今宵有酒今宵醉",好不悠闲洒脱!

另外,谢逸词的这一风格在他其他的词中也有突出表现。如《青玉案》词意境淡雅,

岸边柳树吹来丝丝微风,红叶飘飞,白菊绽放,细雨绵绵......并且处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

思乡之情,但全词没有一个"乡"字,一个"情"字,只是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来营

造一种感人的氛围,含蓄蕴藉、真挚感人。《踏莎行》里展现的是一幅春天的"絮风花雨

图",表现了春雨天里,江南水乡人家所特有的那种清静明秀之美。

 三、婉约中兼有豪放之气

在词史上,词历来被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呈阴柔之美,豪放呈阳刚之美;婉约

优雅,豪放崇高。南宋余文豹《吹剑续录》有这样一段话:"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

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于是这便成为区分婉约派与豪放派的标志性语言。总之,婉约

派与豪放派常常被认为是相对的派别,但是他们之间有着相通之处。在婉约词中,往往借

鉴了豪放词的表现手法,以豪放词中壮阔的意象,抒发个人的情怀。

谢逸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但是他的有些词在描写闺情、春思之余,还兼有豪放之气。

婉约与豪放杂糅,使词作别具一格。

比如《点绛唇》:

点绛唇

九日登高,倚楼人在秋空半。汝江如练。碧影涵云巘。

醉看茱萸,定是明年健。清尊满。黄浅。偏入陶潜眼。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这样一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主人公插着茱萸,独自

一人登上高楼,倚靠在栏杆上。俯视大江,仿佛一条白练,横卧在无垠的大地上,空中白

云的影子倒映在一汪碧波之中,境界阔大,表现了主人公视野之开阔。所选意象"大江"、

"碧影",是豪放词中常见的意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可谓气象雄

浑。就在这样一个壮阔的背景之下,主人公自饮自酌。虽然快要凋零,却受到陶渊明

赏识,有了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下片作者抒发了内心的情思,近于婉

柔。

这首词就词风而言,婉约之中饶有豪放之气,在九月词中别是一种气象,令人耳目一

新。

另外,《采桑子*楚山削玉云中碧》中"一抹江天雁自横",江水无垠,天空一望无际,

就在江天交接处,一排大雁出现了,排成整齐的队伍,这是何等的壮阔景象;《西江月*送

朱泮英》中:"年少胸吞云梦",朱泮英虽然年少,但是却有着"少年狂",胸怀大志,希

望干一番大事业。"云梦"出自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古云梦泽范围很广,主人公欲气吞云梦,足见其志向之大,也为此词增添了豪

放之气。

谢逸,这样一位"老死布衣"的北宋后期的词人,虽然一生在衣食不继的贫困境地中

度过,但是他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的词既浓丽柔媚,又清新含蓄,还兼有

一丝豪放之气,因此使得《溪堂词》在词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很好

的借鉴。可以说,谢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不应被忽略的词人。

参考文献: 

王直方.王直方诗话.中华书局,1980.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中华书局,2003.

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上一篇今日寒露

下一篇风险评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