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范文1

关键词:统计学;作业;建构主义

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课后作业形式改革滞后的现象。传统的以要求标准答案为基本设计取向的作业形式,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统计方法的实用性。不少学生课后作业做得很好,考试也能得高分,但一旦需要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束手无策。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深入分析传统作业形式的不足,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出更为有效的课后作业模式。

一、研究背景

案例:已知某企业某产品历年产量资料(见表1),要求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线性趋势方程,并预测该产品2014年产量。

上例是传统作业题的常见形式,本研究将之定义为:要求标准答案的“课后紧跟式作业题”。布置这种作业题,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应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通过做这种作业题所学会的知识应用能力,只是一种简单、死板的运用。深入分析发现,存在如下弊端。

1.学生做的工作只是模仿。“紧跟式作业题”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紧跟式”。这种作业题是在课堂上学完某部分之后布置下来的,问题的类型和解决的策略、思路与老师课堂上所讲的类似。上面引用的案例就是在学完“线性趋势预测的最小二乘法”后的一道“紧跟式作业题”。要完成这种作业题,学生不必自主决定什么,只需套用已学的模式即可。这也反映出这种作业题的基本设计取向:将知识记忆的精确性、全面性、牢固性看作最重要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范的”解法来做题;以能否得到标准答案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但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对所学方法并没有建立起自主的认知体系,对所学方法的适用条件、适用场合理解不透彻,知识的迁移能力差。

2.学生难以体会到所学方法的实际用处。从上例可见,该题采取的是把真实情境抽取掉的一种抽象化表述方式,这是“紧跟式作业题”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又被称为“去情境化”。题目中,“某企业”、“某产品”、“产量”这些概念,在脱离真实背景后就变成了一些抽象化的符号。这种表述方式使学生难以把问题看作是一个实际中待解决的问题,而仅仅将之看作是“要我做”的一道题,难以体会到所学方法的实际用处。

3.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较为有限。对于这种“紧跟式作业题”,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成了一件“孤军奋战”的事情,协商与合作显得多余。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知识建构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以个人完成为主的作业难以形成更为开放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概括而言,传统的单一维度的作业形式――“课后紧跟式作业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弹性迁移、灵活应用都是相当不利的。如果继续维持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统计学”枯燥难学、难教的局面不会得到真正改变。需要建立一种形式更为多样化、对结果的要求更为开放的课后作业模式。

二、多维度立体化课后作业模式的提出

(一)开放式作业题

开放式作业题是本研究课后作业模式的核心内容,其关键在于“开放”,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答案的开放性,不追求答案的唯一和标准化;情境的开放性,要求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完成;结构的开放性,也叫做结构不良或类型不明,即需要学生自主识别出问题结构和解题思路。这种题目一般在每章学完之后布置一题,例如“时间数列分析法”这章的开放式作业题要求学生寻找一个真实的时间数列,分析其历史规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一定预测。这类作业题设计得较为复杂,所以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首先需要学生设计一个真实背景;其次需要学生自主识别问题结构并综合运用该章所学统计方法;最后提供具有个性化的书面答案。

(二)支架式思考题

支架式思考题是本研究课后作业模式的常规形式。“支架式”是个形象的比喻,是指这种思考题好像是支撑架,通过它来连接上次课和下次课的内容。这种题目的基本特点为:每次课后都会布置;通常都是一些小问题;要求以个人完成为主,强调个人对重要知识点的自主建构;通过课堂提问来完成评价效果。

(三)封闭式作业题

封闭式作业题就是传统的课后紧跟式作业题,前文已分析了其种种弊端,但并不认为应该完全取消它,而应该强调合理运用。对于理论难度较大的统计方法,先布置经过简化分解的封闭式作业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方法典型的、关键的特征的认识,尽快建立起该方法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这些较为复杂的统计方法,先让学生接触一些不真实的简化情境是必需的。当然,学生不应始终停留在这种简化的不真实情境中,当他们理解了原理之后,同样需要通过开放式作业题对这些方法进行实际应用。

三、多维度立体化课后作业模式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提出的课后作业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在教育界的地位――“已经成为一个潜台词,一个前提,一个背景,一个大家都默会认可的假设”[1],同时也是基于我们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和感悟,本研究将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作为课后作业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学习的建构性本质

学习的建构性本质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外部(教师、书本等)向学习者传递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传统的观念误将学生的大脑当作一个被动盛放知识的容器,以为老师讲多少,学生就能获得多少,使得“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大行其道。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同时也是在对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反思中,更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像原来只将目光锁定在教师的讲述上,而应重视建构的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学生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二是学生对教师的陈述进行重新编码和意义解读的过程,即意义的内部生成。本研究将学习的建构性本质作为课后作业模式的首要设计基础,除了封闭式作业题主动建构意义较弱外,开放式作业题和支架式思考题都通过多种形式的设计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二)学习的情境性本质

传统教学观念中暗含了这样一种假定,即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从情境中抽象出来,因而概念的抽象表征往往成了教学的中心。但实际上,这种假定恰恰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 (J.S.Brown) 。与此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真实自然的情境脉络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在脱离情境脉络的条件下建构的知识,经常是呆滞的、惰性的、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死知识。Spiro等具体分析了脱离真实情境的简单化教学可能带来的三种偏向:(1)相加性偏向,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误认为对事物的孤立的认识可以推及更大的背景中,忽视具体条件的限制。(2)离散化偏向,即将本来连续的过程简单地当成一个个的阶段来处理。(3)将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过于简单化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广泛而灵活的迁移。[2]

传统的“课后紧跟式作业题”采取的就是脱离真实情境的抽象化表述形式,导致只受这样训练的学生能够成功地通过考试,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回归真实情境是多层次课后作业模式的根本导向,突出体现在将开放式作业题引入并置于重要地位。每一道开放式作业题都要求学生首先设计一个实际背景,再将所学的统计方法作为思考工具,观察、分析、解决这个实际背景中的相关问题。这个过程给予了学生进行真实问题的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他们将会深入思考所学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包括为什么使用、怎么使用、何时何地使用更为恰当等问题;他们还需要判断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有哪些方面是相关的和可用的,哪些方面是欠缺的,以及如何面对这种不足;最后他们还需要将这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有效地呈现出来。这种训练将会让学生普遍建立起“情境化”、“条件化”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充分的自主性,意识到他们可以成为有自己观点和主张的人,可以有所作为。这种自我感觉,比考试得高分意义更为重大。

(三)学习的社会性本质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建构主义承认世界当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强调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具有主观性。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知识的某些方面,但不同的人往往注意到的是不同的侧面。要形成对知识更加丰富、全面的理解,能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人们就需要进行对话与协商。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独立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协商”过程,强调学习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学习的转变。而且,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协商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搭建学习共同体。利用学习共同体这个平台,个体可以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相互之间协调差异和改进解释,最终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

本研究构建的课后作业模式将学习的社会性本质贯穿其中,要求开课之初由学生在自由组合基础上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功能不仅仅是一个提交作业的单位,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学习共同体)。封闭式作业题、支架式思考题、开放式作业题都不同程度地置于这个平台上运行。特别是开放式作业题,明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评价考核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放式作业题以其“开放性”为小组成员间的对话交流提供了一个展得开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开放式作业体现出来的“社会协商”特征,使得学生不再感觉学习统计学是一件孤军奋战的苦差事,而是集体协商下进行的有一定挑战性、趣味性、实用性的活动,因而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被更为充分地调动起来。

四、多维度立体化课后作业模式的实施效果

模式的有效性如何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学生对此的评价。笔者在自己授课的班级(简称A班)推行了多维度课后作业模式,并在授课后的第二学期期末,对该班同学主动运用统计方法的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以前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学完“统计学”后反映:“没有真正理解所学方法;考完了就忘记了;不知道那些方法有什么用、能怎么用。”通过此次调查,研究者想了解推行新作业模式后,原来那些状况有没有得到改善。参加此次调查的有30位同学,其中25位同学反映对所学的统计方法有所运用,运用的领域有用于完成其他课程(如“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应用数理统计”等的作业);用于参加有关竞赛的论文写作;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到的统计方法有:问卷调查、综合指标、时间数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之后,笔者在其他班级继续推行了多维度课后作业模式,学生们普遍作出了该模式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等积极评价,同时也对作业的布置频率、展现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五、结语

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多维度立体化课后作业模式,对于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自主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该作业模式对于其他应用性强的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范文2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10-02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夏世龙.陕西师范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58-62.

[3]张成武.高三文科学生常见的三种思维模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5,(35).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范文3

关键词:政治;试卷讲评课;启示

试卷讲评是指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解剖、分析、点评,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高强度的训练,频繁的考试,更加显示了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教师对试卷讲评课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存在着“只测试不讲评”或把试卷讲评课上成“对答案课”“思想教育课”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循之以法,切实地上好试卷讲评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最近,我们高三组织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虽然我所接任的两个班级政治学科基础较为薄弱,但两节课的试卷讲评后,我觉得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学习氛围有所改观,本人也收获不少,感悟颇多。

一、要做好讲评课的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讲评前应认真批阅试卷,然后对试卷情况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这是基本前提之一。首先,应统计试卷所考的知识点及其分布情况,判断试卷的整体难易度,这样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情,也便于今后的试卷制卷工作更科学。其次,应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既要总体分析所任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逐题统计学生每道小题的得分情况。根据掌握的数据,找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掌握得好,哪些知识及能力方面有欠缺。

二、一堂好的试卷讲评课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绝不包办代替。讲评课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测试过后,尽快将考试测验的试卷及答案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先自我分析,着重弄清错误的原因和性质,找出是知识性方面的错误还是判断理解方面的错误,或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或记忆方面的错误。学生自主纠错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请其他同学予以分析讲解,这一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讲出本人的思维过程,以供其他学生借鉴。最后,教师再做精心点拨,重点讲评。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1)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别,所存在的问题也会千差万别。教师在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普遍性错误及原因做到心中有数,选择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深入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寻根问底,进行重点讲解,提高讲解效率,切实解决问题。

例如:下列示意图中正确反映了价格与相关因素关系的是:( )(本次考试客观题6题)

此题属于普遍性的错误,误选1/4较多,正确选项为B:1、3。根据了解,学生不选3的原因是读图的思维有误:先看横坐标,再看纵坐标。由此读出的信息是:需求量越大,商品价格越低。结论错误,不能选。但此图还可以先读纵坐标,再读横坐标:价格越低,商品的需求量越大。分析了这道题之后,本人又让学生训练了几道类似读图的选择题,发现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试卷讲评在照顾大多数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受益的基础上可适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尽量做到面批试卷(面与面交流,个别指导),或在试卷上做详细的批语,有区别的指导。这样也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力,为今后的学习辅平道路。

3、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原则

试卷讲评切忌不分主次,不作归类,从头到尾,平均用力,条条流水式讲下去,一是浪费上课时间,二是影响学生兴趣。例如,本次试卷讲评,本人着重讲了学生普遍性的问题,错误率最高的七道选择题及得分率低的一道主观题,重点讲了答题的思路、方法,讲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处,讲评了出错的原因,出题者的意图;讲评与社会热点、现实密切相关的典型试题,讲评新题型(探究性试题)。

例题:材料(略)

设问:如果以“时期公民政治参与与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公民政治参与之比较”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你提交的报告中,你准备如果陈述两种政治参与的本质区别。

此题设问角度有新意,但学生如果能先回归教材组织答案并不难,教材中分析归纳了两种政治参与:有序参与与无序参与的本质区别。学生只要结合材料分析、归纳即可。但考试的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只有15%左右的同学能朝着这一思路去解答问题。其原因是学生认为这是让他们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研究,认为答案材料中肯定没有,所以一味自己去归纳材料,自己组织答案,但大部分同学的答案不符合要求,既没用到政治术语,又没回答出本质的区别。

结合此道题,本人给学生提供了近年来高考中的两道客观试题及答案。(略)从这几道试题的命题及解答来看,体现了高考“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考核目标与要求。即将从试题创设的新情境中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起准确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动相关知识、规律、原理等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此,我提示学生,面对新情况,解题第一思路应是尽量先回归教材,运用相关原理来综合说明问题,不要被新题材吓到。

4、鼓励表扬为主的原则

学生对考试都是比较重视的,所以试卷讲评课应坚持表扬、鼓励的原则。肯定每个学生的答题亮点,尤其应表扬那些思路清晰、答题规范、灵活而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切忌把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对于错误问题,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其原因,有区别地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找出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审题”“联想”“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本次月考,客观题失分较多的几道试题中,有部分同学(包括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做对了。我让他们分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表扬了他们。对于一些主观题,我讲评时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对学生的一些合理的、具有创造性的答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三、课后的反思、小结、补救工作

每一次考试讲评,教师在分析试卷、了解学生弱点的同时,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要反思试题的难度、结构。一份好的试卷才能更好地起到检测,鞭策的作用。

从本次月考结束开始,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把错误率最高的题目进行汇编,在以后的考试之前、或平时的复习过程中经常翻一翻,对解题将大有帮助。

总之,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试卷讲评课不轻松、不容易,备课花的时间可能比新授课还更多。但试卷讲评课可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发现、解决教学疑难,改进教学,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不断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开阔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要予以重视,让学生“考有所得,评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汪美卓.高中政治试卷讲评课的策略.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09(8)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范文4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28-05

统计思维就是当人们面对与数据有关的问题时,会本能地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并能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类似于数学中的数感、符号感,美术中的美感,以及人们对于音乐的乐感、节奏感等,是一种对给定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量、表、图的潜意识的反映[1]。戴维・S.穆尔在《统计学的世界》中这样写道:“不要把统计当做专业的工具,而要当做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如此看来,统计学作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处理实际中的经济管理问题。

近年来,国内已有部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统计学教学中统计思维培养的问题。尹俊峰和曾五一认为,统计思维由过程思维、允许波动和数字说话三个各有特点而又互相联系的要素构成,培养良好的统计思维既能促进其他思维方式的有效应用,也是贯穿于整个统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想[2]。柴根象和徐建平结合统计教学中具体的事例指出统计学应重在“观念”和“思考”[3]。惠琦娜提出统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但这种思维能力通常不能与生俱来,它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并进一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提出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4]。刘超和吴喜之认为在统计教学中要强调应用、尝试去概念化教学,以大量实际数据运用为基础,在数据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介绍统计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深入领会统计思维和应用价值[5]。

上述文献对推动统计学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文献多数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鉴于现实中统计学所扮演的角色还不尽如人意,为了深入研究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我们对安徽大学商学院已经开设过统计学课程的各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有针对性地展开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①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基于安徽大学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统计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统计学教学现状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60份,收回问卷537份,其中有效问卷504份。问卷除了学生的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外,主要围绕“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对统计学难度的感知”、“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对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一)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

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我们主要从统计学课程整体层面、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两个问题上,均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重要,其中超过1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而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重要的学生明显少于前两项。可见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统计学的重要性,并认为统计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比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更重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分别按专业和年级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专业和年级两个因素确实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具体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的重要性的认识,均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而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认为“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学习、创新创业活动或毕业论文撰写”重要的学生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85.71%)、工商管理(76.92%)和会计学(76.47%),认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重要的学生比例排在前三位的专业分别是财务管理(71.43%)、旅游管理(64.41%)和会计学(61.76%)。总体来说,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的学生相对比较重视统计学。

表3的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均在10%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来说,有65.23%的大二学生和71.77%的大三学生认为“统计学对后续课程、创新创业或毕业论文撰写”重要;在“统计分析方法的公式推导与证明”的问题上有48.83%的大二学生和55.65%的大三学生认为重要;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选择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大二学生占比62.89%,大三学生占比71.77%。显然,高年级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更重要。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科研论文的撰写以及比赛或实践活动经历的增加,学生会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统计学的重要性。

(二)学生对统计学难度的感知

在了解了学生对统计学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问卷进一步就他们对统计学难度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访的504名学生中,有43人认为统计学非常难学,268人认为统计学难学。进一步按照Likert五点量表的思路对本问项进行赋值(非常难赋值为5分,非常容易赋值为1分)计算均值,我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难度的感知,结果显示均值为3.79分,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已认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又感觉到统计学的学习难度较大。

(三)学生对统计分析法的掌握运用情况

关于“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504名被调查学生中仅有28人认为自己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而有246人给出的答案是“不确定”,还有230人表示自己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更有42人认为自己对于统计分析方法非常不熟练,这一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忧。统计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现实情况却告诉我们统计学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

(四)学生对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鉴于目前安徽大学商学院统计学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还较为缺乏,这也可能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原因。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增加统计软件教学”、“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或实际生活做一项统计实践工作”和“教师结合科研项目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四种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法供学生选择,以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73.41%的学生希望在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统计软件教学”,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73.02%的学生选择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或实际生活做一项统计实践工作”。由此可见,相对于“引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和“教师结合科研项目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学生更迫切希望能够学习统计软件并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以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已意识到统计学很重要,尤其是财会专业和高年级的学生,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却又普遍感到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学过统计学的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毕业论文撰写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问卷调查结果引发了我们对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深思。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在目前统计学教学中,我们主要围绕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时间数列、指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等内容展开。这些内容中的基本理论多数比较抽象难懂,教材中充斥着各种公式及其推导证明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对大多数数学功底相对不足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就很难深刻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思想,更无法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此外,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我们并未将其纳入统计学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训练中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效果。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为实质性学科进行定量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统计学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统计学与各专业学科紧密结合,并根据专业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而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统计学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教考分离课程,需要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考试内容,也就决定了不同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也是统一的,没有专业区分度,导致学生无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和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实际教学,还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过于注重统计原理和方法的讲授,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导致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并能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拿到学分,却不知道这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有什么用”、“怎么用”,遇到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案例教学和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通过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等)操作得到统计结果并对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比理解公式推导与手工计算更有意义,但我们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专门安排统计实验课程,统计软件教学通常只是教师选择性地在统计分析方法讲授结束后进行简单的演示,学生课上不能亲身参与演练,再加上软件操作并未纳入期末考核内容,学生课后便不自觉地忽视了统计软件的操作练习,导致统计软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将与专业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思维方式、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也为学生开展自己的调研活动打下基础[7]。但目前统计学的教学中优秀案例还比较匮乏,即便是教科书上的一些经典案例,由于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反映社会热点,让学生没有归属感,没有表达的欲望;另外,这些传统的经典案例,教科书或网络上通常已有标准化的解读和评价,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学生统计思维训练的强度远不如贴近专业实际的新鲜案例,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三)考核内容与方式单一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就目前安徽大学统计学课程考核情况来看,依然沿袭“平时+期末”的方式,平时考核(30%)通常由“考勤、作业以及课堂表现等”组成,期末考试(70%)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主要测试学生对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的记忆和理解,并未涵盖对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学生平时学习的方向自然就定位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甚至会出现某些善于考试的学生只在考试前进行短期的突击训练就能取得不错成绩的现象。然而,这样的考核并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使得考试这根具有“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挥棒未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作用。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美国统计协会和数学学会的一个联合课程委员会曾指出:任何统计的入门课程, 都应该“强调如何做统计思考”,而且内容应该“多一些数据和观念, 少一点公式和推导过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1)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应该以“统计思维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为基本目标,在授课中让学生理解统计方法所传递的统计思想、统计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统计方法的应用,弱化传统的数理证明和推导过程。

近年来,各高校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专项等,为了培养学生参与此类活动所具备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将多元回归、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融入到统计学教学中去。然而,如此丰富的统计学教学内容对目前安徽大学工商管理类各专业54学时的教学计划安排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压缩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强自学和课外实践环节,如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性分析等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而问卷调查部分实践性较强,可以让学生分组在课外完成。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统计学教学要体现统计思维的培养要求,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合理安排课程实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烦琐的统计数据计算变得简单快捷更加准确,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也由统计计算技术转向统计思想和统计应用[8]。在教学中,对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所涉及的大量复杂的计算可以交由计算机软件去完成。因此,我们必须将EXCEL、SPSS等统计软件操作以实验课程的形式纳入统计学的教学计划,在每一种统计方法讲授结束后,安排学生上机实验,进行软件操作。

2.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反映社会热点。教师可以将前几届学生在统计实践活动中的优秀成果整编成案例,也可以从报纸、期刊、网络上搜索当前的热点问题编写成案例材料,还可以就自己正在研究或已经研究过的科研项目形成案例。在组织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将案例资料打印好分发给学生,并提出明确的讨论目标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准备,课上则要把“主角”让给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提出探索性问题。

3.丰富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和案例教学均是针对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嵌入的实践教学环节,而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在课程实验和案例教学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项完整的统计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课题进行调研,如本次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调研就是由我们统计学课程学习小组的三位学生负责完成的。我们在本学期统计学教学中,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让学生自行组队形成调研小组,自己选定课题进行调研,并以“学长团”的形式,每两到三个小组配备一个学长进行项目具体指导,授课教师进行总体指导,跟随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进程同步进行,从调查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到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最后形成统计分析报告。期末由授课教师和“学长团”成员组织对调研报告进行答辩,并将优秀的成果汇编成册,这些优秀的成果可以形成学术论文,可以参加案例竞赛,同时还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统计学课堂教学的案例。

在课程结束以后,对成绩优秀并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推荐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如安徽大学开展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等,增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变革考核方式

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考核方式做出相应的变革。统计学的考核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等。考核方式具体包括平时考核、上机操作和期末考试。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案例讨论和调查报告撰写。由于案例讨论和课外实践调研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在进行考核时,除了应考核团队的总体表现外,还应对各个成员所分工领域的表现进行评定,除了教师评定外,还要同时增加组间互评与小组内匿名互评的方式,真正将考核的压力细化到每一位学生,规避“搭便车”现象[9]。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并对软件输出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种统计方法和统计思想的掌握情况,可以将考试中可能用到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也可以直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

统计学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各高校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本文基于安徽大学商学院各专业学生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问题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统计思维培养为导向的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期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本文感谢何伶丽、孙丽两位学生对此次问卷调查做出的努力!)

注释:

①安徽大学商学院目前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 务8个本科专业,由于我们在发放问卷的时候大四的学 生正处于第8学期校外毕业实习状态,因此我们只对大 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张理,唐年胜.统计学教学中统计思维培养的几 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3,(23).

[2]尹俊峰,曾五一.统计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统计思维的培 养[J].统计教育,2001,(1).

[3]柴根象,徐建平.突出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统计学 教学浅谈[J].大学数学,2006,(2).

[4]惠琦娜.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看统计教学改革[J].统计 与决策,2010,(3).

[5]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 2012,(2).

[6]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 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

[7]张砚.本科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合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范文5

关键词:试卷讲评;提高效率

一、讲评课前的工作

1.及时批改

学生考试后,教师要及时认真批改,一方面,此时就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非常熟悉的,测试后他们不仅急于知道分数,更急于知道正确的答案,求知欲极强,若时间过长,学生会逐渐淡忘,会失去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失去了主动性和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就教师来说,及时阅卷能更准确地掌握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认真统计

批阅完毕,教师要认真做好统计,

(1)学生分数的统计:为了能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成绩分布状况,需要对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及各分数段等做好详细统计。

(2)每题学生错误人数的统计:为了避免讲评时不分主次,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按人、按题统计学生的得分情况和出错人数。

(3)学生典型错误或创新解答统计,

对于试卷中典型错误或创新性解答做好统计并附着学生的姓名,以便讲评时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请具有典型错误的一定代表性的学生分析出自己的错因及症结所在;对于有创新解答的学生给予表扬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精心备课

(1)在统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全面做好分析,既要分析教的原因,也要分析学的原因(概念模糊不清、审题粗心大意、思维狭窄片面、干扰因素的影响、忽视潜在因素、语言表述含糊、计算能力差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和方法,真正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2)对于试题作针对性、典型性、研究性的选择,明确必须重点讲评的题目以及所涉及的知识点。

(3)讲评方式要多样化,切忌教师“一言堂”,要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可将基础问题变换角度或一题多问,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较难试题可添加新问题,或改变条件,刺激优秀学生进一步去思考。

(4)教师根据讲评的重难点及学生的易错点设计一定分量的练习,在讲评后留一点时间练习,通过知识的再现,使学生得以巩固、扩展和提高。

二、讲评课堂操作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的人的根本特征”,因此,讲评课堂中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将讲、练、思三者做到有机结合。

1.留出时间,自我矫正

试卷发下去后,教师宜留出点时间让学生自主矫正,当学生看到那些会做而做错的题目时,往往更多的是懊悔,接着就在自责中主动去订正;当看到那些当时不会做,考完后通过向其他学生咨询过或查阅资料,掌握了或基本掌握了解决方法的题目时,学生也急于去订正;当学生看到那些不能准确把握答案的又急于想知道的答案和错因的题目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表现得最为强烈,这也是开始讲评的最好时机。

2.提供机会,学生主讲

试卷讲评不同于新课讲授,学生对试卷的题目的解答已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试卷讲评大可不必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

(1)学生讲错因,课堂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做试题的错答情况探寻思维的障碍点,回归当时做题时的错误思路,让学生在自我矫正中进行主动重构,对于出错比较典型的试题,我要求出现错误的学生主动站起来或举手,然后选出代表性的学生讲:错误出现在哪里?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2)相互讲解,对于那些难以把握的问题或是适合学生自己探究的试题,比如,化学应用类型题,通常可将化学与生产、生活、多学科相结合,属于高起点低落点的试题,课上就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是每活动组的组长做为代表,进行典型的引路,有问题的学生向相应的组长发问,组长根据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亦或是某问题尚未理解的学生向理解成熟的学生虚心请教,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倘若是本组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与其他组交流得出答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解答更加适合学生的理解,学生做到全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

(3)优生讲创新,有些试题可由学生讲出自己的创新解法,例如,由Fes0。和Fe:(s0。),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其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6% (B)31% (c)69% (D)45%

此题有的是猜对了,有的是根据硫元素的质量分数,先求出两种物质的质量比,然后再根据各自组成求出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这种解题方过程相当繁琐,也很容易出错,还有少数学生讲到:硫元素与氧元素之间存在固有质量关系1:2,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通过“化零为整”,解题过程就变得相当简便、快捷,优秀解法可突破常规,另辟捷径,简捷明快、在考试过程中可赢得大量的时间,这也是其他学生所羡慕不已的。

3.突破难点,教师精讲

当某些试题绝大多数学生完全不懂或毫无头绪或出现普遍错误,教师就需作精讲,其目的不是为了求得解答结果,而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过程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原型和模式。

(1)讲思路,教师在讲评时要指导学生审题时有那些注意点需要强调,如何挖掘试题的隐含条件,如何建立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切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思考试题是如何将多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的,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好状态、过程的分析,最佳解题途径在哪里,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时刻做好思路、思维的示范,并将规范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规范解答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语言与板书也应力求简洁扼要。

(2)讲拓展,讲评不仅要帮助学生组织答案,而且重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要把题目的知识点向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引伸,使学生将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能用到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中去,这样的讲解才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达到解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存在的“题海战术”弊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讲评课取得最佳效果。

(3)讲策略,缺乏解题策略往往是学生不能正确解决具有新情景、重能力等特点的综合性题目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尤其是中等生,他们与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差距往往不是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在解题策略方面,所以,在习题讲评时,教师应注重解题策略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审题策略:审好题是成功解题的前提,审题的关键是要把题目中的有用信息提取出来,其中有的信息是题目中显现的,而有的信息是题目中隐含的,审题时尤其要把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使之显性化,要把题目的要点勾画出来,突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删除影响思考的枝节与修饰,使题目简化,或可把题目用图表示出来,使问题直观化。

答题策略:化学由于其自然学科的特点,专用名词有其自身的写法和要求,不能写错,有的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如cl写成CL或cl,Mg、Mn写成mg、mn,CO写成co,NaC03写成NaC03;有的专有名词写错:木炭、无定形碳、过滤、溶解、金刚石、酒精灯、药匙、坩埚钳、长颈漏斗、中和、化合等;有的语言描述不到位,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等,因此,讲评时要有意识的关注答题策略,这样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讲评课后的反思

试卷讲评后,教师“应当研究学生所犯错误,并把错误看成是认识过程和认识学生思维规律的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要分析哪些是由于教师教学原因而导致学生的失误?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做好卷面分析,要求学生对错题加以订正,做好错误记录,建立错误档案,并注明正确答案及解题思路,以便学生在下次考试前有的放矢,及时复习,以免重犯错误。

总之,试卷评讲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起着巩固、完善、深化、矫正等作用,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再整理、再综合、再运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富龙,化学习题课有效教学的尝试.

[2] 刘开福,探究式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统计学原理课后答案范文6

关键词:军事;慕课;建设

在创新教学理念、先进网络技术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共同推动之下,“慕课”宛如一股巨浪开始席卷全球,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军事教育的课程进行慕课化,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为此要尽快依托军队综合信息网,创造便利全军官兵学习的环境,把优质的学习资源共享给每一名渴望成才的军人。

1 打造军队特色的慕课制作团队

一方面幕课时代的教员,除了要求教员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以外,还要能够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根据学员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传统的课堂,通过纪律约束学员,让他们不敢离开课堂,而幕课是要吸引学员,让他们不愿意离开课堂。如何从“不敢”过渡到“不愿”,给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军队院校的部分课程体系不同于地方,有其独特性甚至内部流通性,因此不可能复制私贴,更不可能机械照搬,这就决定了其慕课化必须依靠部队自身力量,即打造军队自己的慕课制作团队。我们必须选择优秀的教职人员、导演人员、摄录人员及慕课顾问组成专业的慕课制作团队。有任务的制作单位要组织慕课人员到地方或已取得制作经验的单位去学习去取经。慕课团队中的课程主持人应为学校专任教员,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特色鲜明,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每人只能主持一个项目。课程团队由主讲教员和助教组成,助教要负责资源整理及学员讨论管理,应不少于3人,鼓励建立跨校课程建设团队,不断提高慕课优秀团队素质。

2 规范军事慕课建设教学内容

对慕课课程内容要求是:既要精炼简洁、思路清晰,又应当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内容相对稳定性、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课程应以知识点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及其它环节,创意、优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建设基本流程为:对原课程结构分析、拆解知识点择取、凝练核心知识点重新创意、设计、结构课程拍摄制作翻译、校对课程上线。

3 积极创造军事幕课开发制作的条件

慕课视频制作要求是先需将课程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切割成若干内容精简的小单元(小节),每一节视频以3-5分钟左右为宜,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视频规格采用MP4格式,确保一般的PC或移动终端都可以正常播放。具体说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硬件要过硬。慕课开发制作最重要的是硬件设备的保障,只有合适的硬件设备才可以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画面。演播室含装修隔音、灯光设备;30-50人中小型演播室,要求光线明亮,墙面吸声效果好,摄像机摆放方便;最好有监控室,可以实时监控到拍摄效果。拍摄场地应具有教员讲台、计算机、网络、投影(液晶多功能电视)等多媒体设备。二是软件要先进。前期录制好课程后,后期的编辑与处理也非常关键,使用常用的专业制作软件,如大洋、索贝非线性编辑软件,Photoshop、After Effects,Flash等特效平面设计软件。三要选定项目负责人,及制片人。制片人必须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有丰富网络教学经验、网络课程开发制作经验及影视教材制作经验。合理管理好项目经费使用,根据课程要求制定建议计划并督促工作进度,协调教员团队和制作团队彼此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制作团队要了解慕课课程的特点和制作要求,导演和监制具有丰富的电视教学片制作经验;相关人员(监制、导演、置景、摄像、灯光、录音、平面、编辑)配备完整;根据课程特点、教员授课风格、经费预算设计分镜头脚本;完成符合慕课课程质量要求的拍摄和制作。

4 完善军事慕课课程学习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