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设计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设计思路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 英语 教学思路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1-01
1.引言
中职学校是随着国家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的背景下产生的。数据统计显示,2009年中职毕业生规模近700万,招生规模突破800万,为各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英语是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课程,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的背景下,掌握一定的英语技能,已经成为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但是,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在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授课,没有正确的把握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导致中职学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说,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对现有中职学校的教学思路进行创新,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与时代的发展提出更多新的思路,这样才能使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更加有效,更加适于中职学生的需要。笔者结合多年来中职学校英语的教学经验,针对中职英语课堂上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方法进行总结,旨在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策略
2.1 创新课堂管理理念,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众所周知,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氛围不同,学习能力、智商、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但是在传统的课堂管理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威严。而且,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统一的“一刀切”式管理方式,盲目的依赖“有教无类”的思想,单纯的想通过统一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差异明显的学生们达到同一种目标。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根本就没有关注,也没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更不要说为每个学生设立单独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针对现阶段中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更需要创新课堂管理模式,在最大限度尊重学生之间差异的前提下,分层分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差异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开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最为细致的了解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包括在哪方面有优势,哪方面有劣势;成绩好是为什么好,成绩不好是为什么不好,都要充分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根据调查到的情况,打破原有按班级、专业划分英语班级的模式,改为按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分类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英语班[2]。每个班级中都是使用自己特定的教学方式,真正的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接收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2 创新课堂角色运用,激发学生参与主体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与组织者。实际上,我们之所以长久以来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其原因就是以往教学中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因循守旧,不能突破传统的课堂组织方式。比如,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固定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学生学的怎么样,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看的。尤其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年龄正在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乐于表现和展现自我,渴望得到认可,是他们的主流心理。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创新课堂角色运用的方式,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每节课最后,空出10分钟的时间,把主持课堂的权利教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解。学生可以是针对某个课堂问题讲给同学们,也可以是针对某个知识点展开讲解[3]。整个过程中,“小老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也能提问老师。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让自己讲的更好,获得别人的认可,必然会十分积极的去准备。整个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文献搜集能力、自学能力、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2.3 创新课堂设计理念,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教育教学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知识只有内化于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情感体系之中,才能成为学生主体内部的稳定结构[4]。传统的课堂设计大多是基于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导致课堂“满堂灌”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毫无兴趣听课,即使学习也是被动的。新时期,我们需要积极地转变原有课堂设计理念,融入更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模拟法、学案导学法等。对此,《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把英语应用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丰富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其实也是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5]。以情景模拟法为例,在中职英语中,教材里有很多涉及到小说、寓言、故事等类似的文章,在这种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分组扮演其中的角色。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也逐渐加大,尤其是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学生的逐渐增多,给中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中职学校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自己再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英语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知识,历来都为社会所重视。尤其是近年来英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就显得更加有意义。因此,各中职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英语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国家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范永亮. 中职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J]. 当代职业教育,2011(8).
[2]陈荣. 差异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航海教育研究,2011(1).
[3]肖惠卿. 中职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角色转变”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年(3).
创新设计思路范文2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 绿色建筑 思路
前言:建筑设计是艺术创作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体,是创作构思加科学计算合成的产物,是运行过程中设计构思组合所产生出的全新理念。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实现的设计方案严重脱离设计原则程度,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性,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这些所谓的设计创新是万万不可取的。
一、传统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对比
传统的设计性质偏重于技术,现代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1)传统建筑设计特点;
传统建筑设计在设计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主要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由电算器、图板加物册,个体手工作业完成设计方案;在设计部署上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
(2)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
现代建筑设计在设计进程上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在设计手段上充分利用电子设计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人相互配合的设计方式;在设计部署上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考虑了从用户需求到设计评价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
(1)搞好建筑节能发展
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①对建筑节能性的认识不足
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对于建筑节能设计不予重视,造成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建筑节能管理和措施上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各完善。很多地方节能技术标准的执行比例还很低,尤其是小城市,节能工作的环节较为薄弱,尚未建立系统的建筑节能工作机制。
②对于建筑节能投资过少
有此地区对于节能工作没有委派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管理松散,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外,资金短缺致使供热体制改革所谓的基本数据无法收集完整,很多的研究项目和开发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的具体落实难以实现,缺乏有效手段。
改进建筑节能的措施
①提高建筑节能意识
首先,首先加快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出台适合本土建设的地方性法规,研究和制定与建筑节能相 关的经济激励政策。其次,做好建筑节能改造节能建筑,早实现早受益。再次,做好技能培训以及技术储备工作。由主管部门带头对成熟的节能技术进行整编;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节能技术培训;将节能情况作为评优工程的主要标准之一。最后,为保证建筑节能的效果,必须建立规范的节能检测机构,对节能建筑施工的工序加以规范。
②加大节能监管力度
进一步规范建筑节能的监管行为,主要是对建筑项目从审批、设计、规划、施工以及验收、认证等环节加强监管力度。强化结于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审查,从源头上杜绝有关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项目;强化建筑节能工程的验收过程,未达到标准的项目或者未经验收的项目均不允许办理相关竣工备案手续;对于建筑节能建设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监督;制定合理的节能审查和监督程序及工作要点,并依法严格执行。
(2)建筑设计将向智能建筑发展
智能建筑就是把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智能建筑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能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的速度也非常快,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相信随着相应智能化建筑设计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智能化建筑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国人的视野。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3.1绿色建筑理念的产生
这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向舒适性转变。在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的同时,由于我国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水足,相关法律不健全,建筑物的建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房地产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建设具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等 作为建设 的方向,提出“绿色建筑”的口令。未来,节能建筑将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
3.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4个方面:
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3.3绿色建筑实现方式
首先,采用新型、绿色的建筑材料,结合建筑物的结构,综合分析建筑的通风、隔热、采光等各可幽默感素,因地制宜。其次,尽量多采用地热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各种新型能源和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创建环保节能型建筑。第三,尽可能使用通过了国家技术谁的高校的节能产品,例如:节能灯具,变频冰箱和变频空调。
四、结束语
21世纪永恒的主题就是环保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从建筑设计开始入手,创新设计思路、利用科学的设计手段,合理科学的规划建筑后期所要使用的材料,降低预算能耗,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同时保护好我们家园,保证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健康发展,实现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冬.传统生态文化对新疆建筑景观发展的影响[j],新疆林业2010.02
创新设计思路范文3
关键词: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空间意向;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使得人类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以创新科技为主题的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使得科技园区的主导模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以高科技研究发明为主导的智力密集型,与此同时,现代创新科技园区更加注重人的创新科技能力,这就给园区的科技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建立良好的交往空间,就是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好地条件,而环境对于培养人的思维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这样就有利于现代创新科技园区能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一、以交往空间为核心进行整合与重构
创新科技园区的核心就是交往空间,所以在设计时要有具备相应的功能的组织方式以及空间布局策略与该核心相适应,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在将交往空间作为核心对科技园区的功能以及空间布局进行整合和重构。所谓整合与重构,就是依据园内各个功能空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一个核心思想的指引下,采用一种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布局模式,在工作功能以及服务功能的空间之外,有一个较大的交往空间,这个交往空间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这个核心思想就是以交往空间为核心。这就能使得交往空间成为联系各个功能器件的纽带,整体的交往环境就更优质。
1、功能上的整合
以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为例,该项目位于厦门市集美新区杏林湾畔,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越。规模25万平米,功能为研发办公。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业主沟通,了解方案能否能结合厦门地域文化是十分关注的,通过分析建筑所在城市的区位、周边建设情况、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移动企业现代化业务基地相结合,通过现代建筑手法,设计出了具有独特个性和浓郁文化气息的建筑群。
图1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效果图
在该项目中,在设计园区的建筑群的时候,以园区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研发办公,结合其高级功能,即交往空间,再结合工程项目的预算,对整个园区建筑群的设计布局到建筑形态的设计都要紧密的结合以上的方方面面。除了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设计并不一定是理性的,所以在设计该园区建筑的时候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手法,立意于科技、交往空间,所以建筑效果极具现代化的风格。
2、场地的重构
人们常常过分关注建筑的使用功能,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首要部分。场地的重构却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和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认真解读建筑的意象定位,将建筑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之中,重新构建建筑的空间、功能、布局、形式、技术与建材等意象,以城市文化为背景,将传统文化风貌与现代化设计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城市空间文化特征的优秀建筑。场地重构将建筑的多种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造价方面来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建筑空间的使用率,提高了使用效益,而通过优化设计,降低了建筑成本。
二、建立多维流动的交往空间体系
人的活动离不开环境,尤其是创新科技园区的环境更是影响着科技人员的工作状态和交往行为。所以构建一个多维流动的交往体系,对于一个创新科技园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以下以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为例展开说明。
该基地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内,距离苏州市中心14公里,距离无锡市中心22公里,周边多条快速公路以及高速公路,到达苏州和无锡均十分便捷,基地西邻太湖,东依大阳山,景观优势突出,生态人文条件优越。规划总用地约470亩,地块环绕平王山平王湖公共绿地。32万平米,包括研发办公、实验室、餐厅、通信机房等,图2为地理位置图。
图2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地理位置图
在这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中,以寻找园区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作为其发展战略,以“依水和生”为规划设计理念,其中“和”体现一种动态的静止关系,“生”体现一种静止的动态关系,是“和谐共生”的体现,是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从苏州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提炼元素符号并融入设计之中。设计的重点是要塑造出一个鲜明而清晰的整体项目形象。设计尊重自然环境肌理,采用南北向网格式布局形式。只有采用独特简洁的开发策略才能经受住由分期建设、各种建筑类型组合、设计要求改变等一系列考验。设计时,紧紧扣住“科技”这一主题,座椅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尽量满足年轻的科技研发工作者对科技的理解与参与,让其首先在建筑层面上就有强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在设计景观建筑时,要充分考虑“交往空间”,这正是本建筑群的核心,所以设计时要结合舒适性以及这些场合的社交功能,使得园区内的人员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结合起来,使科技人员在园区内容易建立一个交流活动更加方便舒适,有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灵感。创新科技工作人员的想法以及心态是且比俄语一般行业的工作人员的,其学识、见闻、敏感性均是有较高水平的,所以,在设计的始终,都要考虑这些工作人员的需求,而工作人员的需求,不单单是在基本功能的实现上。图3为该园区的效果图。
图3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效果图
图3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效果图
该园区在设计的时候就强调了科研人员在此环境中的可参与性,通过点线面全方位对交往空间进行多维的布置,使其与工作空间相互结合,为科研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休闲、交流、娱乐的机会。同时多层次的景观空间,使得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产业园概念,在另一方面,还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交往空间。为科研人员的枯燥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有生气,彰显工作和休闲的多元性,体现人文关怀以及个性空间。园区设计中,注重环境效益的体现,最大限度的在园区设计中结合环境理念,将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发挥出来,通过环境设计弥补单纯建筑设计的不足,体现出园区的人文性与空间性。
结束语
在当今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生态可持续就是趋势,同时也是建设创新科技园区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创新科技园区的设计中结合生态节能等相关的技术,使得苑区内的交往空间的物理条件更加舒适,容易消除人的疲劳,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创新科技园区在交往空间的设计上,应实现智能化,使得进驻园内的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的通讯。综上,笔者以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以及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为例,从功能的整合以及场地的重构两个方面对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提出了看法,并从园区设计中,成本设计方面简单分析对园区设计的影响,希望我国的创新科技园区建设向更远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设计思路范文4
关键词:模块化 绿色 会展设计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03
当今社会,拯救地球的呼吁声越来越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绿色设计”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中国会展展位设计中,至今仍大量使用不可回收的一次性消耗材料来搭建展位框架,这样造成了严重装修污染、大量废弃物,现场制作加工费时费工,而且安全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据了解,2001年各展览会制造的垃圾从60到1.2万 t不等,平均制造垃圾2934 t[1]。更可怕的是,这些展览废弃物往往都被粉碎后直接投入垃圾焚烧炉焚烧,导致温室效应及有毒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了新的污染[2]。每次的展览花费动辄十几万,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花费在材料的购买上,而这些材料不能重复利用,也给参展商造成了资金上的浪费。
1 现有展位分析
1.1 整体展位设计分析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模块化展位设计的概念。模块化展位设计是指,把一个复杂的展位自顶向下逐层分割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完成其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预先设定的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展位,完成展览展示所要求的功能。在整个模块化展位中,每个模块都能与其对应的模块进行组合、分解和更换。
展位设计基本结构可以自上而下分割成:
(1)顶部:包括照明用灯具、吊顶、音响设备、装饰性用具;
(2)中部:包括构建成整个“墙面骨架”的弧形立柱网格结构,包覆在立柱网格结构表面的形成“墙面”的饰面材料,放置展品的展览架、展览台、陈列柜等;
(3)底部:包括各种地毯、含有灯光的地台等。有些展位并没有顶部设计,其照明、吊顶等功能,是通过展馆内部本身分配的结构体系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对于简单的展位设计来说,在展馆的照明等条件满足展示的需求的情况下,可以省略顶部的设计,以节省资金和成本。
1.2 初步展位模块划分
在模块设计中,要尽量的分离出容易造成干扰的非必要模块,在最精简的程度上来进行下一步设计。
在展位的分析中,可以将“墙面”系统看成一个整体,该系统是构成展位设计的最重要的模块,也是必须要有的模块,其功能在于承载大部分的信息展示,构成展位主体。顶部系统看成第二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功能在于提供灯光照明、吊顶,营造气氛,烘托展品,对信息的传达起补充作用。
该模块属于非必要模块,可将其从“墙面”系统剥离。底部系统则包括地毯、地台结构,可看成第三个整体,其作用是承受压力,保护展馆地面、隐藏电线、补充照明。独立于这三个系统外的,还包括展览台、展架、陈列架等的陈列系统,虽然这个系统在结构上与主体系统关联不够紧密,但在功能上,它是展示展品的重要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为了更好的分析整体模块的结构,故将陈列系统分离出来,另行讨论。
顶部系统、墙面系统、底部系统构成了一个基本展位的主体部分,加上陈列系统和其他附加的装饰,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展位设计。
而墙面系统又是主体部分中最重要的,最能传达出个性化的部分。在传统的展位设计中,墙面系统也是使用一次性消耗材料最严重的部分。一般采用内部网格配以外部饰面的方式构建墙面系统。其内部网格的搭建,一般使用木龙骨,而外部饰面多采用纸制品、塑料制品、波音软片等材料。由于展览内容的变化,外部饰面几乎很难重复利用,形成模块化,
故此,只能用易于回收的环保材料来替换。而内部网格只是起结构作用,而不用传递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模块化。并且,将内部网格模块化能更好的进行设计、安装、降低成本。顶部系统承载着吊顶、照明的作用。照明使用的灯具本身可以循环利用,吊顶由于其结构形状的规则,比较容易实现模块化。实现模块化后,能够更好的根据实际来设计、调整其结构,得到更好的照明效果。底部系统则是展台的基础结构,起到传递压力、保护展馆地面,藏线、美化等作用,是现代展位,尤其是高档展位设计必不可少的部分。底部系统中,地台的运用较为多见,由于其形状规整,模块化的实现也较为容易。
2 结构分析
2.1 模块化分割
2.1.1 顶部系统
顶部的吊顶一种是与天花的吊顶一样,采取铝制扣板的形式,内嵌照明灯具;第二种采取是架设桁架,结合照明射灯的方式。顶部系统的灯具、扣板、桁架均属于可以循环再用的材料。更多的展台结构的吊顶或灯具有时不能借助于展台结构本身,则需要借助于展馆内的结构体系,来设置吊顶、灯具和音响设备等。
2.1.2 中部墙面系统
展馆的建设场地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均不允许现场焊接,展台多采用钢、木或铝合金结构,所有的构件均在工厂加工,然后在现场通过螺栓连接进行安装,拆卸时也很方便、快速,这也符合展馆对于展台快速搭建、快速撤馆的要求。
1)立柱系统
由立式柱体组成的展位设计的中部系统,均能拆分成柱状结构模块,见图1。其柱状结构有可能是简单的方形立柱,或者是圆形立柱、半圆立柱,又或者是方形立柱或圆形立柱的组合。立柱的基本结构拆分为:内部网格桁架和表面面饰。例如由内部的网格桁架加上贴合在桁架外部的磨砂亚克力玻璃组成的立柱系统,起到补充光源,装饰作用;由方形立柱和圆形立柱组成,再配以表面装饰以宣传贴画的立柱系统,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图1 立柱系统
2)墙面板材系统
图2 墙面系统
由平面“墙面”组成的展位设计的中部系统,均能拆分成,类似建筑物墙面的墙面板材系统,见图2。其基本形状是:内部作为支撑的桁架骨架和外部作为“皮肤”的面饰。其中,面饰一般选择布艺面饰或者平面印刷品。墙面板材系统的内部骨架形状一变动,其外部的形态也会随着改变。异形墙面板材,选用了有弧度的内部骨架,将顶部和中部溶为一体,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十分具有设计感。
墙面板材系统继续往下进行模块化分割,可以将其分成若干个单位墙面板材,将单位墙面板材进行排列组合,又能组合成各种形态各异的大型墙面板材系统。
3)底部地台系统(展台基础结构)
因为展馆的地面不得用于施工,而高档装潢摊位又免不了地面作业,所以加高地台也就应运而生。地台一般高于展馆地面10~15 cm,内部中空用于藏线或者其他电力设施。而地台的地龙构造正好解决了藏线这一难题,即轻而易举的埋藏电缆,又可来去自如的调整各种电线的方位和走向[3]。展位中常用的木制地台地龙构造,网格的形状,较易实现模块化。地台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借用木制地台地龙构造,将成格子状的木龙骨设计成框架模块,再在上面覆盖玻璃,或镶嵌地板等,达到个性化设计。
参考木制地台地龙构造设计的模块化钢制龙骨架,根据不同的展位规格,单位的模块化地台也可以有不同的规格,来适应不同大小的展位的搭建。模块化地台的设计已经比较成熟了,在各种舞台设计、T台设计中,经常能看到模块化地台。其基本原理和展位设计的地台一样,都是以小型单位地台组成各种形状的大型地台。展位地台的设计也是一样,将单位面积的小型地台进行排列组合,即可得到各种不同形状的展位地台,从而满足参展商的个性化需求。
图3 模块化钢制龙骨架
2.2 运用模块化思想进行再设计
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同时满足展位设计功能属性和环境属性,一方面可以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质量,快速拆装,另一方面,可重复利用的模块可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材料的浪费,方便以后展览的重新使用、再设计、维修和完成使用周期后的拆卸、回收。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能使展位设计尽量达到标准化、通用化、批量化,来降低材料成本、缩短拆装时间、提高循环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基本模块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设计和创新,使展位具有个性化、特装化的优点,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
运用模块化思想进行再设计,只要拥有最基本的模块化结构,就能根据参展需求,设计出个性化的展位。同时,在撤展后,使用过的基本模块化结构只要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按照需求重新设计,也能循环再用。
3 材料选择
在材料的选择上,选择原则第一是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这不仅仅是要求材料能重复利用,还要求在满足产品生命周期后能重新回收进行再生。第二满足强度、加工、再设计等功能要求。展位设计的安全性要保证,同时也要满足参展商的个性化需求,这要求展览材料能很好的和别的材料有机结合,达到更加美观的展示效果。第三是便于运输。随着展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跨省甚至是跨国参展的机会增多,这势必要求材料更加经济快捷的仓储运输。虽然展台结构属于临时性建筑,一般短则1、2周,长则数月,但由于展会人流密集,故选取材料时应选取强度较大,承重较好的材料[4]。
在内部网格的选择上,采用铝合金材料。第一,铝合金材料一般采用机械方法链接,,不产生废弃物,容易回收利用。第二,铝合金材料制造工艺的提高使其强度有了大幅提高,足以满足人流量密集的展会的强度需求。一方面提高了材料的强度、硬度以及抗压性、抗拉性,另一方面在表面工艺处理上,使用了镀层、拉丝等工艺,加强表面硬度,耐划耐刮,使得重复使用次数大大增加。第三,铝合金密度小,单位体积质量小,可减低运输成本。第四,易与其他材料搭配。以铝合金为框架,布类材料、线帘等软材料为辅,或者木结构、玻璃等刚性材料为辅。现在展台中,较多流行的是和喷绘、写真等布类搭配的效果,一方面在展台的易组性上有着很好的优势,而且配合大画面的冲击,也是具有相当视觉冲击效果的[5]。
底部的地台设计,材质一般使用木板,高档的也有用特殊玻璃,石材,镶木地板等,普通木板虽然经济,但搭建地台的地龙时需要使用大量钉子,不利于拆装,和循环利用[6]。同样的,选择铝合金为基本材料,配以特殊玻璃或镶嵌木地板,虽然会比普通木板昂贵,但能重复利用,平均下来的成本甚至比用不能循环利用的木板低。
在采用铝合金材料为基本骨架的基础上,混合采用不同的材料,弥补和补充单一材料在感官上的不足,满足展商的个性化要求。铝木结合、铝玻结合、铝布结合等搭配,产生了不同的质感感受,可以应付绝大部分的设计要求。
也可以和新材料及新技术,例如3D投影,有机高效的结合起来,实现展台美观个性的效果[7]。
4 结语
模块化展位设计以“标准化、模块化、多样化”的为指导核心,进行模块化、环保型绿色展览的探讨。把展位分成顶部、墙面、地台、陈列四大系统,分别进行模块化分析,在最大化利用共通结构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程度的再设计,既降低了投资成本,又兼顾了环保,还能满足参展商的个性化要求。
参考资料
[1] 颜澄.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会展”发展途径[J].商业研究,2007(34):30-31.
[2] 熊涛涛,张小纲,孙翌伦.提倡可循环展览装修构建可持续展览形象[J].中国集体经济,2008(4):147-148.
[3] 陈竹青.你会用地台了吗?地台搭建展位搭建[OL].http:///ArticleShow.asp?id=16519.
[4] 林云.展台设计与搭建有什么妙招吗[J].中国会展,2009(15):68.
[5] 陈秋骅.展台上的熟客:铝合金[J].中国会展,2008(14):48-49.
创新设计思路范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平面设计;创新思路
前言:伴随时展科技进步,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逐渐步入社会各领域。而平面设计这门涉猎广泛综合性学科,不但对技术水平有所要求,对于人文素养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专业实践与理论修养双丰收。两千零三年,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就已经在倡导:要让全体学生学习平面设计教育,要使青年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设计技术,并且使学生能够使用平面设计技术去探索,了解,深入高尚且充实的人生。不难看出,平面设计重要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将平面设计教育相关工作做好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互相叠加,融合现状给学校教育带来更大挑战,将平面设计教育工作做好,是现如今职业院校当务之急。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其深远的影响,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眼前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一项重中之重的课题[1]。课堂是学校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主渠道。平面设计教学不应只局限于围绕考试、升学的指挥棒下,这样的教学注定存在种种弊端,所以在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有着深远影响。每个人在生活、职业、学习中总会与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期而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成为核心能力。而这其中具备创新能力又是解决问题能力所必备、所要求的。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职业院校平面设计教学自有其深远影响。
二、职业院校中平面设计教学存在问题
平面设计发展历史我国已经有超过三十年时间,并也取得不俗成绩,为我国相关行业发展输送大批有用之才。但其中仍然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首先,基础性训练比较多。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较为重视基本功训练,基础课太多。对造型类课程虽然是正常的,但是优秀设计人员,应当掌握熟练技巧与基本功。但有的时候基础训练容易过头,假使太过注重基本功简单机械化练习,容易导致学生缺少创新性,很难打破前人固定创作技巧及方法,对于平面设计创新是极为不利的。但有时,单纯色彩训练或者造型训练却不能很好满足实际需要。其次,训练比理论繁重[2]。职业院校课程安排容易造成训练超过理论严重后果。所以,诸多课程内容,训练课是具有绝对优势的,理论课程则比较少了。造成学生并不熟悉理论知识,在碰到问题时不能很好说明其原理,甚至有时连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假使学生重实际而轻理论,会对学生未来学习造成很大制约。再次,对电脑软件等现代技术比较热衷。虽然高科技产品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它却会直接导致一个问题,即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削弱。很显然,电脑软件应用对于平面设计意义是极为深远的,而且占据着主流地位,对电脑软件合理应用让它真正为己所用是很不错的,但是若成为其奴隶,过度依赖电脑软件那么会带来反效果,动手能力与软件应用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最后,缺少必要社会实践。当前教学中社会生活与平面设计融合度不够,社会实践欠缺,通常以书本理论知识为基础,学生步入社会适应性较低,未经过有效锻炼,想要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经过漫长时间。
三、平面设计开拓创新思路
信息时代到来,平面设计界同样受到波及,当前设计逐渐趋于多元化发展,人们生活观念也在逐步革新当中,传统法则渐渐被打破,人们对于设计需求也越来越大,原有教学观念对现代化平面设计越发变得不协调,因此对职业院校中平面设计开拓创新思路是势在必行的。平面设计为操作性较大综合学科,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一旦掌握基本要领便会容易许多。传统教学模式越发满足不了高速运转社会发展所需,平面设计原有模式中势必也需要加入一些创新思路[3]。基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创新内容:首先,对传统平面设计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要充分认知该课程教学价值。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高品质设计是需要融入个性化思想与理念的,因此职业院校应当选取真正适合学生的教材,对传统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做适当创新,对国内外先进理念思想也要大胆启用,帮学生开拓思维与视野。其次,通过多种渠道对国内外先进咨询及思维进行获取。我国相关教育领域讲求关注国际最新时势动态,教师可凭借做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及网络会议等将信息传输给学生,并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示并传授。教师还可为学生推荐专业书籍杂志,鼓励学生了解与收集平面设计潮流动态。再次,激发学生积极性,鼓励其参加设计比赛或展览。目前国内多种设计赛事可谓是五花八门,教师能够把设计赛事相关内容同自己教学课程做适当融合,鼓励学生报名比赛,将自身设计才华充分展示出来,帮助其开拓思维。假使教师教学只是上课灌输式教学,课下布置作业,那么学生对知识学习便不会有很高积极性。多给予学生些关爱,鼓励学生加入教学设计或相关比赛当中,学生积极性自然会调动起来,并收获事半功倍良好效果。除此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实践对平面设计课程内容掌握意义重大,学生要以理论知识作为根本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在具体平面设计过程中讲求个性设计,将自身风格与理念融入其中,有灵魂的作用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结语:综上所述,伴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经济使得设计服务也转型国际市场发展,特别最近一段时间传统媒介遇到前所未有冲击与挑战,平面设计学科也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职业院校平面设计学科想要充分融合现实,走建设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相关教育学者来讲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晶.浅谈案例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4,13:148.
创新设计思路范文6
关键词:水墨元素;意蕴;服装设计;创新应用
只要通过对水墨意蕴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具体分析,我们不仅看到很多优秀的设计案例,同时也看到水墨意蕴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中所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及有待提升的空间。作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如何做到水墨意蕴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完美融合,让独具中国特色和艺术魅力的水墨风格服装推向世界的舞台,除了需要解决对中国水墨文化理解不足和对水墨元素盲目照搬的问题现状之外,创新仍然是关键所在,只有通过不断的突破与创新,才能为现代服装设计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营养与不竭的活力,创造出的作品才可以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文化精髓与审美价值,又能紧随时代的脚步,引领时尚的风潮。水墨意蕴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设计手法上与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平面走向立体
在我国传统的服装设计中,主要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将人体的胸、腰、臀等主要数值通过公式计算来解决服装三维立体造型的问题。这种方法是通过不断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性与广泛的可操作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不仅仅只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性及实用性的满足,而是更多的追求能够体现自身个性气质、身份地位、或是品位内涵的服装设计。但是单一的平面剪裁方法在那些个性化和造型独特的服装设计中就显得有些局限,而西方的立体剪裁方法是直接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进行三维立体的服装设计技巧,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做出简单的服装造型设计,同时也能做出复杂、多变、立体的服装造型设计。在水墨风格服装设计中,采用平面剪裁与立体剪裁结合的方法设计出具有不同特色、结构多变的时尚服装造型,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服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通过服装设计中丰富多变的立体造型更好的体现笔情墨趣的梦幻色彩。
二、从具象走向抽象
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因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情趣,本身便具有很高的视觉美的感受,所以在大多的水墨风格服装作品中,我们看到是设计师把中国水墨画直接印染到服装面料中,这种设计方法的确能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达到提升服装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效果,但是对服装的款式结构的设计就显得局限,过于复杂、立体的结构服装会容易破坏水墨绘画作品的本身的构图审美与美的意境。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充分发挥其创意思维,在尊重中国水墨绘画艺术本身的同时,对水墨画图案进行抽象化、意象化的处理或再设计,使得运用在服装设计中的水墨元素不仅保持原有的文化与审美意蕴,同时也能与各种个性化、多变的服装设计融合的完美,赋予穿着者含蓄而独特的水墨风韵。
三、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水墨风格服装设计中,不同工艺技法的运用呈现在服装设计中的效果会有着千差万别,为了更加体现水墨风格服装的个性化、独特性,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不仅只是局限于如手绘、刺绣、蜡染、扎染、以及电脑喷墨等某种单一工艺手段的运用,如设计师可以将珠绣、刺绣与电脑喷墨印染工艺技法的结合使用,使得服装细节更加丰富而立体,而整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趣味。除了工艺技法上的多元化设计,在服装面料上的设计上也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单一面料的使用,而是将多种质感风格的面料进行组合运用,或是进行面料再造的设计。如采用重叠、编织、褶皱、镂空、剪切等多种加工手段对多种面料进行综合处理的方法,使得水墨意蕴在服装设计的运用中以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形式呈现。这种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设计方法,不仅是对传统设计思想的一种突破与延伸,同时也为服装设计师带来更多的设计灵感与创作激情,使得水墨风格的服装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
四、从传统走向现代
作为中国设计师,要想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关系,使得传统水墨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更好的融合,除了设计方法或手段的创新应用以外,做到设计观念的创新也是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水墨文化博大精深,能够源源不断的为服装设计者提供大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财富。在水墨风格服装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在服装设计中进行简单的复制,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未免会太过于民族化而无法做到与现代的时尚接轨。
所以,服装设计在与传统水墨艺术进行融合时,设计师们需要在深刻理解和认识传统水墨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精髓的同时,努力吸取西方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在设计观念上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既可以体现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中含蓄而悠远的意境美,同时也能为服装注入现代时尚的活力,使得水墨风格服装设计能够与国际时尚风格完美结合,真正的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高品质高内涵的中国风特色的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1]颜伟娜.现代服装色彩的选用因素初探[J].文教资料,2008(14):71-72
[2]王智沛.水墨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对话[J].江苏纺织,2014(7)
[3]曾素艳.工笔花鸟画色彩艺术初探[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6
[4]许才国,鲁兴海.高级定制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21
[5]童芸.刺绣[M].合肥:黄山书社,2014.6:37
[6]鲍小龙,刘月蕊.手工印染艺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