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教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教课程

早教课程范文1

【关键词】早期教育 早教课程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61-01

早期教育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早教的课程内容从最初对婴幼儿实施保育、提高智力为目的到逐渐注重幼儿的语言、创造性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虽然早教取得了丰硕的果实,但在实践中,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幼儿早教机构课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利于我们更加清楚目前我国早教机构课程存在的问题,以便能更好地调整课程,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笔者根据对已有文献和各早教机构招生宣传单的分析,以及对部分早教机构的走访,归纳和分析有以下影响因素:

一 早教课程内容跟“国际接轨”

我国早教机构按经营类型来划分,可分为综合性早教机构和特色早教机构两大类。综合性早教机构一般规模较大,硬件设施较完善。特色早教机构以发展婴幼儿的专项潜能为主。这两种类型多采用加盟的方式进行连锁经营,加之我国早教起步晚,因此早教课程更容易受到国际理论和经营模式的影响。

目前的早教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打着“国际化”的旗号。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超过90%的所谓“国际化”早教机构其实跟“国际”毫无关联。之所以打国际牌,主要目的是迎合家长对“国际”的崇拜心理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现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早教观念及相关研究要早于我国数十年,但目前还没有产生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机构或龙头企业。

二 家长的观念对学什么起关键作用

很多家长送孩子上早教的目的是开发智力,为幼儿进入幼儿园、小学做准备。有部分家长因孩子存在走路、说话等方面的问题而希望早教机构能矫正孩子的问题。还有些家长过度迷恋早教机构,认为孩子一定要送到贵的早教机构给专业的老师教才能给孩子未来打下良好基础。总的来说,大部分家长选择早教机构有两种心理:一方面是“智力天才”教育,他们把2岁认识200个字、会读英语300句作为衡量一个孩子聪明与否的标志;另一方面是“艺术天才教育”,让2~3岁的孩子学习钢琴、二胡、国画、油画、京剧等,孩子成为承载和实现父母梦想的工具。

很多早教机构利用家长对早教的误解,为了拉拢和保证生源而开设了一系列开发智力、提高艺术修养等早教课程内容。因此,目前我国很多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出现杂乱的现象,即同时开设思维、语言、艺术、运动、感观训练等课程,看上去似乎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其实各个课程之间被分成一个个模块,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这也反映出家长的观念和早教机构的课程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成为影响早教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

三 孩子是早教课程内容忽视的因素

在“以儿童为中心”的西方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多早教机构都声称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而事实上它们忽视的恰恰是孩子的需要。早教机构所宣称的“儿童中心”大多只是一种口号和噱头,较少顾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家庭环境、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等问题,以及由国外引进的国际知名早教连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是否会水土不服等。

最常见的是孩子的年龄受到忽视。部分家长听信早教机构的宣传,孩子上早教的年龄由3~6岁提到了6个月。这也是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提出,应当警惕“早教过早”的问题。过度、过早教育,会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发展、创新才能,不利于孩子成长。而早教机构忽视孩子的年龄问题,为了商业利益盲目地招收低龄幼儿。过早的对婴幼儿进行干预,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适当的运动训练还有可能伤害到婴幼儿。此外,对幼儿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忽视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早教机构招聘的老师没有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这使得很多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不顾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生搬硬套地使用培训机构所交给的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笔者认为婴幼儿早教课程内容应该切切实实是孩子需要的,早期教育应该是一种“跟着孩子走”的教育。“跟着孩子走”的早教,就是真正地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经验和能力来制定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华爱华、黄琼.托幼机构0~3岁婴儿教养活动的实践与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王艳洁.早期教育的误区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

早教课程范文2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支点,创造性是现代教师担当培养人才重任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创造性教育是指以开发人的创造素质为本质特征的新型教育。人的创造能力并非天生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去促进创造力,那么就应当在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通过教育体系给予这方面更多的保证”。创造能力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创造性教育也应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创造的认识,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有部分人认为,只有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有重大创见和发明才是创造,他们认为创造性是少数天才所具有的天赋。事实上,这些认识存在片面性。创造的能力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具备,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是人类历史上首创,后者是个体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尽管两者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在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也必须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并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去发现并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教育,教师应努力遵循以下教育要求:

(一)赋予学生创造的自信

自信是创造的基础,只有对自己的观念、想法保持信心,才能有效激发自我的创造动机,激发思维的活跃状态。教师应赋予每个学生创造的自信,即使对那些缺乏自信心和勇敢精神的学生,也要善于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这些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活动过程,淡化对活动结果的关注,焕发他们的自信。同时,在教学中要杜绝否定性的批评,以避免造成对学生心理上的打击。

(二)提供自由的教学氛围

自由是创造的前提,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认为的,成功的教育不仅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高度信任的师生关系,还依赖于一种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里指的自由主要是指思想上解放和各种禁锢的解除。只有解放思想,才不会使人们的思维陷入僵化、教条、盲从和呆板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通过探索、尝试,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环境中,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大有裨益。

(三)尊重学生,平等待生

平等是创造的源泉,平等是人格独立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人格上的平等,才能有思想上的解放。因此,教师必须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在创造性的发挥上与学生平等相处,这种平等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是为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让学生勇敢地放飞理想,主动地去创造想象。

(四)讲求创造性示范的教学艺术

创造并非排斥示范,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能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原理,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将课堂教学这一艺术变成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提供示范榜样,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才智,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探索、去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教育的实施

“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未来的幼儿教师掌握幼儿园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方法及其运用。在缺乏创造性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传授与讲解,在实践中也常常被动地照搬其他教师所教的方法和程序,使活动缺乏新意。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学习的模式化,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为了使教学成为既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又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要遵循“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对学生的创造性教育,便是贯穿于这一原则之中,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训练加以实施。

(一)制订活动计划的训练

各种教育活动计划的制订,是学前教育系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一份有创意的教育活动计划,能使活动组织得生动有趣,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同时,制订计划本身也是创造的过程。因而,在学习制订教育活动计划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制订计划训练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拟订标题方面的训练。教育活动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活动内容而定的。有创意的标题能使人耳目一新,激起教育对象对活动的兴趣。同一活动内容,在标题的拟定方面,具有广阔的创意空间。如大班早期阅读活动——认识“早上”、“中午”、“晚上”三组汉字,如果以此为标题,就会使人觉得活动内容抽象、无味,而从“小猫的一天”这有创意的标题,就能使枯燥的认字教学成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便于幼儿的接受和认同。

2.设计提问训练。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提问至关重要,它是启迪孩子思维活动的指挥棒,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影响着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思维的方向。因此,设计提问训练,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的重要环节。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提问法,如正面提问、反面提问、进一步追问等等,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一个事物或现象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拓展想象的空间,从而把活动向积极主动的方向引导。如针对大班故事《蛤蟆吃西瓜》,教师就引导学生设计了各种提问方案,有的学生提议在讲述故事的第二小节时,可戛然而止,提问幼儿:“蛤蟆想不到办法,心里真急呀,小朋友你们来帮它想个吃西瓜的好办法吧?”在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后,教师进一步引出“后来蛤蟆有没有想到吃西瓜的办法,我们来听一听。”再接着讲述故事。最后追问:“后来蛤蟆是用什么办法吃到西瓜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设计出多种富有创意的多种提问方式,其创造性设计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3.导入设计训练。导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导入设计训练,主要使学生既能根据教学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又不落俗套地构思、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富有创意的导入能使活动一开始就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从而加深幼儿对活动的印象。

4.方法运用训练。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反复强调这一原则,使学生既能按照教师的指导,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又能有创见地进行学习,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肯定有创见的回答,使学生学会既要博采别人的方法,又要相信自己的理解、观点和判断。因此,在方法运用的训练中,根据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初次练习,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基本方法进行尝试设计,但同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开拓思路;再次训练及以后的设计,则可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方法运用追求自己独到的创意。这样可以使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训练中,不拘一格地发挥自己的创见,使每一次的训练都有新的尝试与新的体验。这样学生在训练中,才能发挥着自己源源不断的创造才能,养成不断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与此相近的还有活动结果评价训练、活动延伸训练等,也应推广这一教学思路。

(二)教学观摩活动分析的训练

教学观摩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颇为重要的一环,是沟通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观摩,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也能使学生体验创造活动带给人的愉悦。而观摩活动的最终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理论知识,客观地分析评价观摩内容,提高学习层次。观摩分析训练,就是让学生对每次的观摩活动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对活动的看法,即活动成功或不足,以及建议等,在讨论中,对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研讨式的辩论,特别是有关活动的建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在训练中,力求使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创造性都能得到锻炼。

早教课程范文3

一、教材—最根本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提供给教师使用的,而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属于校内、文字性的显形课程资源。在使用教科书的同时,教师应从中捕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来达到教育活动的目的。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涉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爱班级、爱集体教育,科技,环保,自然环境,社会交往,等等,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教材,进而结合学生的体验进行教育活动,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二、学生—最鲜活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并将其拿到课堂上,用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调查、了解学生中的隐性资源,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案例,以及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层次,把其中有价值的、鲜活的资源挖掘出来,加以有效整合、利用,使课堂能够回归学生的生活,再现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

三、学校—最丰富的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阶段塑德、求知、获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的一切硬件和软件设施均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课程资源,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又可以弥补教材无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的不足。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令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

(1)立足学校设施,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解决学生查找资料的难处。可以每月为学生推荐图书,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明白事理,陶冶情操。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比如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主题一“为校园画张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边参观一边讲解,了解学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哪些设施—图书馆、健身器材、洗手间……这些设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起到了哪些巨大作用,激发了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让学生设计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标志牌,把爱校的情感转化为护校的行动,指导了学生的生活。

(2)立足学校活动,丰富课程资源。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活动上好品德课。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解地震常识,讲地震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逃生疏散演练,组织给汶川、玉树的孩子捐款、捐物等活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讲“自然灾害”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来进行。

(3)立足教师队伍,整合教学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教学中可以把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比如在学习传媒与生活、网络连着我和你、获取有益的信息这样的课程时,不妨请来计算机教师共同为学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品德课。

(4)立足校园环境,利用环境资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地域性、综合性等特征,校园的环境建设,班级的文化布置,定期更换的板报等,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育人的环境,为课程提供了潜在的资源,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丰富品德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彩的资源,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四、社会—最广阔的课程资源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因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最广博的课程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让学

生走向社会,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品德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地开发,巧妙地利用,教师才能够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品德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早教课程范文4

《工程造价》课程是高校土建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的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对土建行业的人才输出质量。高校《工程造价》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其教学改革步伐,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1.《工程造价》课程简介

《工程造价》课程是一门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或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等与土建相关的专业且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土木工程行业中处于经济核算与工程控制的中心地位。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工程造价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建筑工程工程量计量、建筑工程定额、建筑工程清单计价、建筑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该课程旨在为土建行业培养一批既精通造价知识,又精通建筑工程知识的专业造价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教材选用不合理

《工程造价》教材在市场上有多种,多家出版社均出版此类教材。编者与出版社不尽相同,但内容大同小异。其中较大部分是各高校教师或教授带领自己的研究生编制而成,此类教师均为名声较高,承担过很多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的教授。教师一般是交给自己所带研究生编写,本身未曾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研究生一般通过抄袭几本不同的教材,将其内容糅合在一起,从而变成整本书。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并不丰富,且编写心理大多是急于求成,应付任务,因此此种途径编制的教材漏洞百出,水平低下。此类教材由于是最新出版,标价往往比较高。而教师为了获得商业利润,会让自己带的本科学生购买此类书作为教材。由此导致使用教材过程中常出现公式、图片错误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及效率。还有部分学校盲目采用最新版教材,而忽略了教材的质量。

2.2 课时安排不充足

由于所学科目繁多,课程量大,各高校课程安排比较紧凑。一学期安排了多门重要专业课程。《工程造价》是一门内容复杂,难度比较大的课程,需要教师精细讲解,学生课后慢慢消化与巩固。但是一般一周两次课,每次课两节。每节课教师都须讲解大量内容,难以将课程内容讲解详细。内容多,课时少,从而影响学生对所讲知识的消化。

2.3 教师讲课方式单一,缺少与学生的交流

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尽量讲解更多的内容。大多教师讲课是从课堂开始一直讲到课尾,无停留时间,中间很少与学生交流。学生若在讲台下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不认真听讲,教师一般不管。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上课均不积极,不喜欢回答教师问题,或者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的情况普遍存在。如此一来,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大的提升。

2.4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工程造价》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到工程造价相关知识,最终能够用于实际工程,毕业后能够用于工作中。但很多高校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部分做得并不到位。即使课程授完后会有一个课程设计,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远远不够。在课程设计中大多造价通过列公式手算完成,旨在让学生掌握计价原理和方法。而实际工程中的工程造价是用PKPM、纵横公路造价软件等形形的造价软件完成。这与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距离。

2.5 应试考试弊端严重

现阶段高校课程推行的大多是应试考核方式,且以笔试为主。笔试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核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而《工程造价》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能操作各种造价软件,胜任造价工作。另一方面,很多授课教师在考试前都会透露考试大纲,甚至划定试卷题型及范围,导致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考试前一段时间按照教师划定的大纲,专心复习几天,即可以通过考试。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笔试试卷要求仅停留在及格上。

2.6 学生学习动力不强

《工程造价》课程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受到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大多高校学生在轻松的大学环境中,学习动力不强,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甚至旷课,课后不巩固温习课程,也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工程造价》课程改革措施

3.1 合理选用教材和增加课时

学校应该摒弃盈利目的,不使用错误率较高、无权威性的教材。应该精挑细选,选择权威性高,编得比较好,错误率低,且内容难度相当的教材;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本课程的课时,可以采取每星期多增加课时或者推迟课程考核的方法,不对教师施加授课压力。教师也应该增强责任心,尽量将课程讲精讲透,重在让学生理解。

3.2 授课过程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应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不要单纯地因为授课而授课。在讲课过程中,多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看到不认真听讲,做与上课无关事情的学生,要批评教育并阻止其行为。授课方式、讲课语气不要死板,要尽量活跃课堂气氛。

3.3 加强实践

在开设课程设计的同时,应该开设对应的上机课程。对于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的一些造价软件,教师都应有所讲解,或者鼓励学生借阅读书并亲自操作。课程设计可以分为手算和机算两部分,并且将两种计算的结果加以对比。

3.4 采用多种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平时表现的30%加上笔试的70%作为最终成绩。而30%的部分完全取决于签到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旷课固然不好,但并不是所有到了课堂现场的学生就认真听讲。学生上课时不听讲,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标准应当更加多样化,并不能把签到作为唯一标准。另外,对于笔试,教师应该减少考前提示和考试范围的划定,这样就能削弱学生应付考试的消极心态,促使平时认真听讲。最后,笔试成绩固然重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更不容忽视。建议学校开设造价软件上机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把上机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3.5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增强学习动力

辅导员或授课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迟到早退,行为懒散,不认真听讲的行为予以批评指正。并且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增强其学习动力。

4. 结语

高校是培养国家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国家人才的输出质量。任何教育都需要改革,改革是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改革,中华民族才会不断创新,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其教学改革的方法,对高校课程改革将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亚兰. 论案例教学与教育学的教法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08,(2中).

[2] 刘霁,李云. 土木工程施工专业工程管理课程体系的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4(12).

[3] 胡茂生,腾海安,宁海艳. 确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J]. 工程造价管理,2000(1).

[4] 张利,张建勋. 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1.

早教课程范文5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着力培养具备技术水平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的专业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一条符合实际要求,满足职业教育要求的新路子势在必行。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及参与工程管理实践工作的经验,提出采用多维立体化教学方法对现行的工程造价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多维立体化教学是一种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理论及实践教学,采取科学的多样化综合考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资源多元化是指教学用由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Flash仿真教学等组成的教学包,教学手段及方法多元化是指除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授课、现代视频及网络教学外,增加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方式模拟岗位工作,用实践指导教学,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新格局。工程造价课程采用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势必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能贴近实际工程管理岗位,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培养对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工程造价文件编审的技能。

二、工程造价课程的多维立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工程造价课程改革的目标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构建实用性、专业性、综合性、最新性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实现多维立体化教学。1.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多维立体化教学,首先着手组织一体化教学资源包。编写或选择采用所在行政区域现行计价政策及地方定额的教材作为主教材,并根据主教材编写电子教案,作为课堂上多媒体授课的教学内容;建立学生未曾见过的施工工艺及抽象的施工技术FLSH仿真及视频,去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并提高教学效果;组建现行地方定额及计价规则政策电子文件库及相关专业课程辅助电子教材,利于引导学生参考学习工程造价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建立工程案例资料库、试题库及造价软件使用专题讲座资料。2.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建立网络空中课堂,增加工程造价软件培训及案例实训培训,多方向多手段地建立多维立体教学法,使学生边听边学边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将教学资源放入网络空中课堂中,并与工程造价信息等平台网站链接,方便学生温故知新,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通过空中课堂上的网址链接查阅工程造价信息,逐渐培养学生关注政府部门工程造价政策及市场物价变化对工程造价影响的习惯。加强并重视造价软件的训练,将造价软件使用以专题课方式单列并增加造价软件电算化培训,积极与广联达造价软件公司合作,让企业参与软件培训,组织参加造价软件使用比赛,调动学生学习造价软件的热情,营造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氛围。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方式模拟职业岗位开展案例实践教学,教师拟定一个单项工程,设置好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不同阶段的投资估算、概算文件、预算文件、工程量清单造价文件编制所需技术文件及编制要求,分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造价文件编制,明晰不同阶段造价文件的关系及区别,掌握工程造价组价技能。3.综合考评方式改革过去单一的课程知识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评方式,期终考试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基础理论知识卷面考试、软件操作使用测试、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大作业。这种方式的考核,真实全面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岗位职业应用能力学习与培养。

三、总结

早教课程范文6

我国教育部提出过相应的观点,规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将工学相结合,要注重专业调整和建设,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引导。以教育部的教育思想为依据,我们应该在定位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时注重社会需求和人才的应用性,因此,可将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定位成以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为培养理念的课程,并以此为目标,对当前的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改革。

二、当前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技能特色不明显

在当前的各个院校中,设置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时,大都偏重于工程造价理论知识而忽视准也技能知识和实践能力。工程造价专业和其他专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问题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授课时,必须结合相应的系统工程的实例。单纯的理论知识完全不能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创新性不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并且占据重要比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本身的枯燥性,极易降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学习时精力集中度不高,学习效果较差。教师一味的讲解,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极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缺乏针对本专业的“双师型”队伍

“双师型”队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师队伍模式,即要求教师既有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水平又有专业的动手能力。虽然这一模式在许多院校已经被广泛应用,但针对工程造价专业而言,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较为落后,现有的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老师虽然理论研究水平较高,但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和动手能力,和??位要求严重不符。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呆板,授课效果较差。

(四)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当前各个院校虽然普遍开设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但配备的实训场地等硬件条件不足,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效果影响较大,能够加快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现有的实训基地中,机器老化问题严重,实训基地的实训资金不足等都制约着实训基地功能的发挥。

三、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途径

(一)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设计

1.明确专业技能标准,合理设置技能考核核心课程。在分析社会和造价相关行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的基础上,对工程造价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等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指导各个院校更好的进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不同的公司和单位对工程造价人才的技能需求是不同的,以造价咨询公司为例,去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编制招投标文件、完成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和跟踪审计等工作,而施工单位则需要工程造价人员能够完成投标报价、成本核算、现场工程量签证以及竣工结算等工作。

2.明确专业面向行业,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目标在于提高专业的职业对口性,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适当开展校企合作,可以邀请工程造价行业的相关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为了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学校要不断了解市场需求以调整培养方向,以培养适用性更强的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聘请有相关资历的工程造价人员担任教学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促使学生专业技能实用性的不断提高。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根据核心课程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结构应该根据不同的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来制定,传统的教授方式需要被改变来适应课程目标的新要求。因此,应该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可结合案例进行分析,通过PPT投影展示和辅导等,还可以多样化的开展课堂实操训练,进行归纳总结等。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手段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教师可以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可以综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法、电子教案等多种教学手段,并且督促学生上交作业和存档等,以更好的监督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教师还可以借助校园BBS、E-MAIL、QQ以及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方式增加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完全依托于这些手段,要合理运用,才能真正改善教学效果。

(三)推动工程造价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

要想建设出一支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学风和师风建设,为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建设环境。教师只有在爱岗敬业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切实的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寻求改革良策,探究教学方法;二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招聘教师时,要重视其专业职称、年龄结构及教学经验等。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团队负责人,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含金量。对于青年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并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机会,鼓励其不断考取各类资格证书,增加自身含金量。对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可以将他们派遣到相关企业学习并争取获得实践技能相关证书。还可以积极聘请企业造价时前来交流,并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三是不断提高工程造价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完善教师的进修访学制度等,以切实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准。

(四)加大实践教学条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