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敏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解缙敏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解缙敏对范文1

解缙敏对范文2

一是搭建工作平台,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经过仔细研究讨论,精心筹划,2008年6月18日挂牌成立了巴南区21个镇、街人民调解工作室,以及巴南区非公有制经济民事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区委、区府、区人大、区政协和市高院、五中院主要领导均出席会议,巴南区所属的21个镇、街分管政法工作的镇长、司法所长、区工商联(总商会)会长及各镇、街商会分会长等共计250人参加了成立大会,会上宣读了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文件,举行授牌、授章仪式,区法院院长范晓明同志作了题为《创多元化调解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报告,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多富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创多元化调解机制;服务大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报告,区工商联(总商会)会长黎强、五中院尉建国副院长、市司法局领导、市高院宋令友副院长作了重要讲话。

*晚报、*法制报、*时报、*卫视、巴南报、巴南电视台等相关媒体对人民调解工作室成立大会进行了详细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人民群众知道了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工作职责。

区法院与区司法局衔接,由司法局任命了21个镇、街4000名调解工作人员,区工商联(总商会)任命了30名调解工作人员。构建了一支分布全区各个基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调解大军,巴南区民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正式确立

二是成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民调解工作室。巴南区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民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人民调解工作室,成为行业调解工作的新亮点。成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民调解工作室,可以减少非公有制企业的诉讼成本,节约诉讼时间,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和谐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之间有了纠纷,企业与职工有了纠纷,就回行业“娘家”来调解解决,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巴南区非工企业有4012家,就业劳动力25万余人,上缴税金15亿元,非公经济占全区GDP的73%,名副其实地撑起了“半壁河山”,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市场经济法规尚不健全、诚信经营意识还不浓厚,发展环境状况有待优化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成立、是区内大调解格局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区委、区府“高调挺私”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有关部门对非工经济的高度重视,必将成为非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三是强化人民调解指导工作,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区法院借助镇、街、商会人民调解工作室,通过强化人民调解指导工作,以及运用委托调解方式,树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权威,发生民间纠纷当事人都找人民调解工作室解决,不去缠镇、街领导,有效化解了大量的民间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民间纠纷绝大部分化解在基层,小纠纷在村人民调解会得到及时解决,较大的纠纷在镇人民调解工作室也得到妥善处理。巴南区2008年1至6月全区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民事纠纷共计2790件,其中:区法院委托调解成功125件。

南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支持多元化调解工作,配备政治、业务素质强的工作人员6名,在区法院指导下,于*年开展民事纠纷多元化调解工作,当年,村级调解会成功调解民间纠纷345件,镇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民间纠纷126件。其中,南彭镇一位教师收费招收几名学生在家中补习功课,有二位学生头上生虱子,该教师用农药为其灭虫,造成这二位学生死亡,事件发生后,在区法院的指导下,经镇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由补课教师和农药销售者赔偿24万元结案。2008年1至6月,南彭镇村级调解会成功调解民间纠纷151件,镇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民间纠纷38件(其中:区法院委托调解成功25件)。成功调解的都能做到案结事了。近二年,南彭镇因邻里纠纷、农业承包合同纠纷诉讼到法院的几乎没有,多元化调解见成效,纠纷解决在村镇,在排难解纷上最大限度方便了群众,最大限度降低了纠纷处理成本。

解缙敏对范文3

关键词:民间金融;民间借贷;中国金融;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47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1.09.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9-65-02

从2010年开始,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过快增长,执行了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使金融信贷受到明显限制,这直接加大了个人和企业从银行获取资金的难度,进而使融资的方向转向民间。很多人一提到民间借贷,就想到高利贷,其实国家近年来对民间金融持规范和积极扶持的态度,从国家出台了《放贷人条例》,出台政策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成立和发展就可见一斑。同时国家法律明确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包括利率本数)。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这也从法律上明确保护了民间借贷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了高额利息对民间借贷人产生巨大的经济压力,把放贷人的利息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有利于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民间借贷的特点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一般分为民间个人借贷和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很旺盛,但是由于银行今年来对贷款的控制比较严,同时对企业的资质要求很高,很多发展良好的中小企业贷款无门,严重影响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而民间金融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门槛低。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达成一致,就可以进行融资,一般对企业的注册资金、经营年限、经营范围没有明确的限制,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抵押,双方签订借款合同即可。

二是手续简单。民间融资不像银行贷款那样需要提供营业执照、会计报表、购销合同、法人或负责人身份证件、验资报告等一大堆材料,一般只是利用人际关系的信誉,由借款人和放贷人签订借款合同即可办理。

三是资金随需随借。按银行的正常贷款程序,企业从向银行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期间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即使是长期合作客户,最快也需要10天左右;而民间借贷一般仅需要3―5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获得所需资金。

民间借贷因其特点,愈来愈多地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民间融资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

二、民间金融的风险控制

1、订立书面协议,注意妥善保存。在现实生活中,民间借贷大多数发生在亲戚朋友之间,由于这些人平时关系比较密切,出于信任或碍于情面,民间借贷关系往往是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订立,无任何书面证据。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一方予以否认,对方就会因为拿不出证据而陷入“空口无凭”的境地,即使诉至法院,出借人也会因举证不足而败诉。

2、书面协议内容合法全面。出借双方订立书面协议应载明出借人和借款人姓名、币种、数额、用途、期限、利率、还款方式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对于他人提出的借款要求,出借人务必要问明对方的借款用途,决定当借不当借,如果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赌博、诈骗、走私、买卖或贩卖枪支等非法活动而仍借款的,则属于违法借贷,其借贷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3、利息约定明确。在民间借贷关系中,借贷双方最容易发生矛盾的是利息,《合同法》第211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所以,在民间借贷中,对利息的约定一定要符合法律规定,并且要约定明确。

4、重视借款期限届满时的债权保护。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适用2年诉讼时效期间,故当事人要加强自我保护,在还款期限届满后注意催要,及时,以保护自己的合法债权得已实现。

三、风险控制秘籍及财务报表分析

控制民间个人借贷风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察借款人的道德品质。看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如果信用记录太差坚决不予考虑。从一些小的细节观察借款人的道德品质,如经常不守时,经常撒谎或不守信用,这样的人也要坚决否决出局。

如果是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则要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现状,全面分析财务报表。同时,要求企业做强制性公证,以提高借款人违约成本,降低法律风险。

衡量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资产净值。资产净值也就是公司的自有资本(资本金+创业利润+内部保留利润+该结算期利润)。它是考察公司经营安全性和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第二,总资产(负债+资产净值)。它显示公司的经营规模。第三,自有资本率(自有资本/总资产×100%)。它反映了公司的经营作风和抗风险能力。第四,公司利润总额及资本利润率(当期利润/总资本)等等。

同时要做好企业财务比率分析。

(一)偿债能力比率

变现能力比率,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公司清偿短期债务能力的资料,一般分为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

流动比率计算公式=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计算公式=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负债比率。负债比率公式=总负债/总资产*100%

(二)经营能力比率

1.存货周转率=销货/存货

2.固定资产周转率=销货/固定资产

3.总资产周转率=销货/总资产

(三)获利能力比率

销货的利润边际率=税后净利/销货

总资产的报酬率=税后净利/总资产

净值报酬率=税后净利/净值

(四)两个最重要的比率

1.偿债能力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1

2.DIR.比率。国内银行过去只重视最终还款能力,忽视收入与负债比率,所以过去坏账率高,西方银行很重视DIR比率,所以坏账率低,DIR小于50%,基本上不批。

借款用途用于经营企业的,要细致做实地调查,确认借款人没有隐瞒情况,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上判断企业经营现状及经营前景。

一是产品――观察企业产品质量及在同行业中有无优势。

二是价格――价格在同行业中有无优势。

三是渠道――销售渠道和进货渠道是否广泛建立。

四是促销――公司是否有良好的促销手段。

五是people――公司内部是否团结,员工对老板是否有怨言,客户对公司满意度。

民间借贷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注意以上几点,就能很好地降低风险,降低坏账率,这对于促进民间金融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规范与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

民间金融不仅能优化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融资另辟蹊径,还可以减轻中小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对于民间金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我们应正确认识、尊重民间金融,客观认识民间金融,加强对民间金融的引导和管理,趋利避害,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40-46.

解缙敏对范文4

【关键词】近郊;农民工;求职场域;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变迁的深入,农民开始逐步地走出土地,如候鸟般流动在都市与乡村间,开始着多样化的职业选择。这一牵动着亿万家庭的流动现象自八十年代始就引起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他们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角度,对农民工流动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给出了多样的解读。本文立足于吉林省农民工流动来思考:吉林省承载着大量农民工的输入和输出,而其农民工的流动模式亦有其独特性,即以近郊流动与省内流动为主。统计表明:全省进城农民工离开本乡到县城、离开本县到省内城市、离开本省到省外城市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1%、29%与20%。与之相应的,全国的调查比例分别是38%、30%和32%。可见,吉林省农民工流动表现出较强的向内型流动特点,流动的空间半径相对较小。在全国范围内农民工流动的对照之下,农民选择近郊流动基于怎样的情境权衡?吉林省近郊农民工的求职场域如何形成?他们的行为又为周遭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样的思考,本文试图以长春市近郊农民工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近郊农民工在都市中的求职场域的形成,追寻在其背后的文化、传统与心理根源,并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求以此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做出一点探索。

一、求职惯习在近郊农民工求职场域的运作机制

布迪厄提出了“惯习”这一概念,即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个体的身体之中,是人的一种性情的分类图式,亦即一种精神的或认知的结构(刘少杰,1998: 210)。关于求职的一系列建构原则,即制约与影响求职者求职策略的内化于主体之中的社会制度、传统文化与心理等因素所构成的潜在图示,笔者将其概括为“求职惯习”。在近郊农民工求职场域形成的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这些交错纵横的复杂关系编织与作用在一起,构成了近郊农民工求职场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走向城市——价值理性的执著

如同每一位进城务工者一样,近郊民工们为寻求个体之空间、家庭之发展、未来之希望走向城市,这种向上性即是流动的驱动力。如杜蒙特所提出的社会毛细管论所认为,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渴望,这些发展的渴望就像油灯中的油,会顺着燃烧的灯芯自然向上,而现代文明正是建立在个人生存观念基础上的。

(二)选择近郊——工具理性的权衡

选择工作在附近城市、生活在家中这样一种方式,这里出于一种成本的考虑,包括货币成本与心理成本。货币成本体现在:直接转移的就业成本,如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往返交通费、职业介绍费和通讯费等;相对于原有农村生活费用而言,其维持在城市基本生活中不得不增加的生活成本,包括增加的衣食住行和通讯费用;政策制度性费用,包括由原有相关政策制度强行规定的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证、务工证、边防证等各种卡证费用和罚款等。

(三)“流”不可以远——家庭本位的思考

农民工对家庭的责任是影响与制约其求职策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中心主义使中国人的行动单位上是整个家庭而非个人。没有豪华奢侈的家具,没有现代文明的娱乐,虽然生活清苦,但家庭的温暖、孩子的成长使他们无法停止奋斗的脚步,为家庭之振兴、之发展,这正是近郊农民工得以骄傲的情感优势与动力源泉。

(四)“动”终要回来——乡土社会的牵引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1998]2006:7)。乡土中国在老先生栩栩生动的描写中显出她的形象来。而吉林省籍农民工的流动,是根植在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流动,具有与众不同的本土性。广大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却心系黑土地,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结,成为影响他们流动距离的重要因素,使他们“流”却不可以远,“动”终究要回来。

(五)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力量

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培育了农民凝重而悠远的乡土情结和故土难离的观念,没有土地的农民总觉得生活是无根的飘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这些将会给农民工的流动带来些什么呢?是在艰苦的环境下无法磨灭的乐天精神,还是生活失衡后的冲动冒险?根据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的理论,在社会变迁中,社会观念、社会价值准则和意识变迁是最为滞后的,它不仅滞后于物质文化变迁,而且滞后于社会制度变迁。(威廉·奥格本,1989:260)“安土重迁”、“小富即安”的观念、传统的重农轻商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和重义轻利的行为方式,在吉林省表现的尤其明显。就像在采访中许多农民工说到的,不求发大财,主要是为了补贴家用、提高生活,这形成了农民工近郊流动的特定方式。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无可抗拒的新的生存理念的萌芽与渗透。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初来城市时年龄较小,却憧憬着未来、希望留在大城市。尽管城市对农民工有很多限制因素,年轻的他们并不想因此退却,再大的阻力也难以阻止他们的脚步。

(六)策略何以可能——熟人社会的示范

同时我们看到,近郊民工进城也受到了示范效应的影响。以亲戚、老乡为主的血缘与地缘关系使农民工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带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更在心理方面为邻里乡亲增强了信心。

二、结语

近郊民工的流动选择中,传统伦理及客观现实决定了他们不仅有理性选择更有感性制约:首先是要确保必要的收益,其次才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人的收益最大化,即外出打工。长春市作为省会,自然成为近郊农民工流动的首选。因此,处于乡村民间自转与国家公转下的星体——农民工,他们围绕利益的获得向城市流动的这种策略是在客观与主观的权衡下做出的选择。农民理性选择行动的实现,实际在宏观层面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变迁以及农民社会流动的状况,在微观层面上则意味着农民自我意识的增强和主体选择能力的提高。在振兴东北老工业背景下,如何发挥长春市经济辐射作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和谐社会,长春市近郊农民工凸显出的问题的解决便成为关键。自我运行的得以实现,是求职场域之外的外部需要的变化或者历史机遇相契合的产物。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在对长春市农民工求职场域内部惯习与外部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中寻求其未来发展之路。我们希望通过对近郊农民工惯习、资本与其在都市中的求职场域的探讨,能够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带来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2.

解缙敏对范文5

关键词:高校 数字化校园 信息资源集成平台建设 敏捷开发 信息挖据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84-03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高校的教育信息化促使学校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技术升级、知识面拓展和教学科研成果进一步创新及提高。如何面对海量的校园信息,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师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服务,是高校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该文据此提出了采用敏捷开发的模式开发高校综合信息资源集成平台的方法,并在实际建设中得以应用。

1 高校信息化现状

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的年均增长率都只在8.5%左右,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近十几年来,高校的数量以及高校的人数一直在迅速增长,高校信息资源也在爆炸性增长,信息的种类和信息的数量也一直处于一种放养式增长状态,这样大量的信息爆发,使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高校数字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量过于庞大――高校内组织种类繁多,各类比赛、活动、讲座琳琅满目,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就犹如一个微缩的社会,高校内师生研究的内容和课题都是比较新颖的,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内诞生众多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在高校信息不断丰富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信息资源整合的难度,使收集和整合的工作量庞大,缺少相对完备具体的信息。(2)各类组织信息化建设独立――①大部分学生组织都有自己的一个提供组织内部交流、工作或者提供给组织外部人员了解咨询的一个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由于部分平台的种类不同,平台建设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位置,与其他有关联的组织并无交互,与上下级组织没有上传下达的功能。②学生会,球队,协会、同乡会、青协等不同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架构以及运营模式不同,这使得信息化集成的领域十分广,不同组织需要不同的标准化建设。③不同组织新资讯的途径不同,有的在QQ群,有的在微信群,信息下发在众多不同的媒介平台,加上这些组织很多都是独立自主的,各自发各自的信息,这导致师生在接收新资讯时会存在极大的困扰,需要同时关注多个媒介平台,而往往他们很难收集全所有的资讯来源,就算他们全部都收集完整,也需要在各媒介平台来回翻阅。师生往往因此会漏掉对自己有用,感兴趣的一些资讯。(3)信息更新速度过快――由于高校信息资源集成平台的建设工作量庞大,平台建设速度远远低于该校信息的更新速度,预期分析又很难估计出完工时候的实践情况,集成平台的建设可能会脱离实际,建设出来的信息集成平台会出现“过时”的现象,甚至由于某些改革的原因,平台刚刚建设完工就无法使用。

2 运用敏捷开发的思想模式建设高校综合信息资源集成平台的步骤

敏捷开发是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信息集成平台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平台,各个子平台的成果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集成平台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展其信息涵盖面以及业务能力。

在建设平台架构的时候,应主张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要过分构建平台的架构。用AM的说法就是,如果你现在并不需要这项额外功能,那就不要在模型中增加它。基于现有的需求,只需要对目前可建模、最需要进行建模的先建模,日后有新增需求时,再一个一个地增加模块,尽可能地保持模型的简单。因为高校综合信息资源过于庞大,我们无法在一开始就准备好一切,也没有必要试图在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囊括一切的模型。

运用敏捷开发建设高校信息资源集成平台有以下几个步骤:

(1)平台架构设计。建设高校综合信息资源集成平台,应该先将高校内的信息资源进行清晰明确的划分,将高校信息资源划分成若干子模块,然后针对不同子模块建设相应的子平台。在划分子模块的时候要求每次划分属于同等阶级划分,即每次划分得到的子模块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且同一阶级不同的子模块间应相对独立,每一子模块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集合体,可以独立成体系,拥有清晰明确的主题,可进行单独数据挖掘,并且每一个子模块可以再进行二次划分,将整个集成平台以“树”的形式展开。根据高校自身特点,由上至下在各阶级模块中运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平台建设,比如在建设A信息集成平台的时候,先将A划分为B、C和D3个子模块,这3个模块属于同等阶级,属于并列关系,B、C和D3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体。选择其中B、D两个模块进行研究开发,如果子模块可以再进行二次划分,比如B可以再近一步划分为B1、B2、B3 3个二级子模块,而B1、B2短时间内无法收集完全,可以先将B3单独收集完全,先将一个只含有B3的B子模块整合完全,待B1、B2收集完全后,再不断地将它们往B模块内添加。这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一个最基础的、可实际应用的、具有极大可拓展性的集成平台。

(2)模块信息收集。由于高校信息放养式的增长,高校信息资源大致可分为两类――属性类与资讯类。①属性类多为固定信息,其中又可以划分为已整合的与未整合的,比如学校学生会,属于属性类中的已整合信息资源,这类信息资源大多已经系统的整理过,甚至具有自己的一个信息管理平台,面对这种已整合的固定信息,笔者认为大胆的原封不动的套用镶嵌是最好的方法,在建设平台前期,人们往往难以面面俱到的对每一个信息体进行需求分析,而组织内自发形成的整合信息资源必定是最适合该组织自身发展的,直接套用镶嵌是最简单而又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校内选修课指南,全校各类球队活动信息以及通讯路等,大多因为处于无组织管理的信息资源,属于属性类中未整合的信息资源,这类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多数资料都未知,处于散乱未集成状态。笔者认为,在收集这类信息资源之前,应当明确收集目标,根据既定属性或标准,将这些散乱的信息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制定划分的标准,是这类型信息收集的重点。②高校内各类比赛活动以及最新的一些新闻,则属于资讯类信息,这类信息需要信息源的积极配合,这部分模块离不开各组织的支持与配合,开发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地与资讯类信息源进行沟通交流,将平台集成功能的预期成效告诉他们,让信息源宣传者感觉到将信息主动传到该平台是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这一点与美团外卖的经营模式较为相像,积极的沟通让最新资讯自己找上门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办法,而人为的收集必定会降低资讯的时效性。

(3)信息处理与美化。运用敏捷开发的模式进行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其重点在于其集成的能力,多处应用借用引用集成方式,在信息的理过程中,不应过多改动信息本身。在信息处理与美化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平台的建设,更多的只应该是提供一个集成平台,让众多子模块在集成平台内自由发展成各具自身特色的一个节点,而平台起到的应该是一个监管集成以及宣传的作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平台服务对象的用户体验,在模块布局以及导航栏的引导设置上,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够在一个很赏心悦目的状态下,很轻松就能找到目标信息。

(4)信息与归档。由于多模块的建设模型,基于B/S结构,依托网站建立集成平台,网页设计采用div布局+CSS样式,大大减缩页面代码,减少开发所需时间,而且强大的控制和排版布局能力,便于各模块的重新组合。而且其表现和内容可以分开,我们可以将设计部分单独放在一个独立的样式文件中。通过CSS控制,我们可以在下载页面时按照树的特点,先加载出一级菜单,再加载二级菜单,这有助于用户快速找到其查询目标。

3 结语

应用敏捷开发在大型项目的建设中具有减少开发难度,减少开发资源,增加项目时效性等作用,而高校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具有开发难度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大,且具有一定时效性等需求,合理的将敏捷开发这一理念运用到高校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上具有很强的可行性。运用敏捷开发集成平台不但可以大大方便师生们获取信息,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是高校面对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又一个强大武器。

解缙敏对范文6

[关键词]转型升级 金融支持 文献综述 浙江

一、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关金融支持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关于金融与经济关系,金融促进论被普遍接受,Schumacher从信用创造的视角、Keynes从银行体系的视角、Gurley和Shaw从金融中介的视角分别论述了金融对经济的重要影响。之后,Goldsmith、Mckinnon和Shaw等人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建立了金融结构论、金融深化论和内生增长论,形成金融发展理论体系。金融结构论认为,金融变量的数量与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Gurley和Shaw,1960;Goldsmith,1966);金融深化论则从制度因素层面论述了一国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在于金融抑制,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McKinnon和Shaw,1973);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是内生的,金融中介平衡可产生更高经济增长率(Bencivenga和Smith,1993)。而国内外学者(King和Levine,1993;岳彩军,2008;黄学超,2009;孙力军,2009)还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沈坤容和张成(2004)、艾洪德(2004)、王树华和方先明(2006)研究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尹优平(2008)、吴拥政(2009)研究表明,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有阶段性差异。

2.关于金融支持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周小川,2004;徐小林,2005)认为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应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所谓金融生态环境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认为区域金融生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各地行政干预程度、司法维护债权人权益的力度及商业文化的差异;李扬和王国刚(2005)通过区域金融水平差异的比较分析得出,法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机构独立性、信用文化五个要素对区域金融水平差异的贡献达到75%;高小琼(2005)认为,在金融生态链中,法治环境是根本,制度环境是保障,信用环境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于淑俐、辛波,2007)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对于打造“资金洼地”、实现银企双赢具有重要作用,金融生态就是竞争力。

3.关于金融支持体系和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关系,(史晋川,2003,2005;蒋永志,2005;陈时兴,2009)突出了地方民营金融与民营经济之间的联动效应。周业(2005)认为,“浙江金融现象”证明,地方政府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沙虎居(2006)分析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得金融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地方政府主动充当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者,联手金融部门用市场化手段改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提升经济金融发展质量。

二、对浙江的借鉴经验

以上文献综述从金融与经济关系、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支持体系和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这三方面评述了它们之间辩证关系,这些文献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结论对于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1.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支持体系的关系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与金融支持体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浙江经济腾飞的强大基础,而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地方金融的改革发展以及两者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机制。可以收集积累浙江民营经济与地方金融发展历程的相关数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归纳处理,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初步建立浙江金融与民营经济两者互动关系的框架模型。

2.研究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研究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可建立浙江这种特定区域环境下,地方金融发展与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细化“金融与经济关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特征”这一论断,对于丰富金融发展理论具有一定价值。可为其他地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金融支持路径提供经验参考范式,为其他地方政府改善金融生态,引导和促进金融业的改革创新,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也为浙江当前继续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有益的探讨。

3.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的政策依据

可以收集积累浙江省政府对于民营经济和地方金融发展所制定的各种政策,对于地方金融发展所提出的规划、制定的方案,为地方金融发展所提供的政策、财税和环境支持措施;在实施“八八战略”、推进发展模式转型,转换政府服务理念、增强金融良性发展合力,联手打造“信用浙江”、提高经济社会信用水平,推动金融改革开放、营造竞争性市场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强调金融支持体系中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者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各种制度的创建者和维护者,可以通过法律制度创新、金融体系创新、市场监管创新来为地方金融发展和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和环境保障,并且增强服务职能,联手金融部门等运用多种手段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有力支撑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钱程,基于信用缺失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9)

[2]周建松,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上一篇儒家思想

下一篇早教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