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范文1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重要性;人类;启示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体现

没有生物多样性,就不会感受到来自树林的绿意、海洋的蔚蓝,当然,也不会有空气、食物和水。

生物多样性就像一个超级市场。我们所吃的所有食物都属于它。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货物”越来越少。例如,在印尼,超过1500种稻米已经在过去的15年里灭绝了。而且,在世界范围内,474种家禽已变得稀少,617种自1892年起已濒临灭绝。仅在欧洲,11000种高等植物中的2400种已处于危险之中。可以说现在是继650万年前恐龙灭绝后最大的生物生存危机。也许,将来美丽的大自然风景将只会出现在画布上。

二、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其实大自然是一个仁慈的“人”,她在每时每刻都给予我们健康和美丽。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依赖自然环境去恢复我们的健康。多少年来,人们从自然世界中寻找着疗法。植物为现代医学研究出新型药物提供原料。特别是青霉素的诞生,挽救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报道说专家们在太平洋紫杉树和马达加斯加长春花中发现了用于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发现可以治疗艾滋病、白血病的成分。

然而,正是由于它的魅力,来自人类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多:对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不断增加的需求;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利益进行鉴别;收集大量的珍稀动物做标本等等。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减少生物的多样性,就肯定会减弱未来大自然抵御威胁的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生物多样性给了我们太多,也忍耐了太多。最近几年到处都发生着奇怪的事情:珊瑚礁突然大批死亡,大型山体滑坡塌倒的泥石流,不寻常的倾盆大雨,一些地区的持续干旱。这其实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惩罚。无论人类怎样预防,它都会缠绕着我们。毕竟生物多样性问题并不仅仅关系到那些生活在污染区、辐射区附近的人们。

也许,不久的将来,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只能出现在画板上,到那时,人类的忏悔将会无济于事。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范文2

人类从自然界受到的启发属于仿生学的范畴,而发生学又可以进行以下分类:力学仿生、分子仿生、能量仿生、信息与控制仿生等。

力学仿生,是研究并模仿生物体大体结构与精细结构的静力学性质,以及生物体各组成部分在体内相对运动和生物体在环境中运动的动力学性质。例如,建筑上模仿贝壳修造的大跨度薄壳建筑,模仿股骨结构建造的立柱,既消除应力特别集中的区域,又可用最少的建材承受最大的载荷。军事上模仿海豚皮肤的沟槽结构,把人工海豚皮包敷在船舰外壳上,可减少航行揣流,提高航速;

分子仿生,是研究与仿真生物体中酶的催化作用、生物膜的选择性、通透性、生物大分子或其类似物的分析和合成等。例如,在搞清森林害虫舞毒蛾性引诱激素的化学结构后,合成了一种类似有机化合物,在田间捕虫笼中用千万分之一微克,便可诱杀雄虫;

能量仿生,是研究与模仿生物电器官生物发光、肌肉直接把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等生物体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根据苍蝇的复眼发明了照相机。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发是多种多样的。大自然的巢穴,天然浑成,质朴无华,然而正是受此启发,人类才发展起了建设科学,建立起了现代化大城市。大自然的河流,看起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夜奔腾不息,但它不也是在日夜教导人们如何理解地球的重力、运动的惯性力等许多道理,教会人们如何开发利用大自然的潜能吗?金属,给人类的灵感就更多了,这类看起来很坚硬的东西,被火融化后竟能按照人类的需要变成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明白了各种物质都有熔点,都能进行形态和能态转化。

人类根据鲨鱼做出了飞机,根据蝙蝠做出了雷达.人类根据蜻蜓的翅膀发明了飞机,根据蝙蝠的嘴和耳朵发明雷达,根据鲸鱼的外形发明了轮船,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从萤火虫到人工冷光;

电鱼与伏特电池;

水母的顺风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人们还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一个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带着它可以发现电杆、台阶、桥上的人等。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

模拟蓝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将设计出仿生光解水的装置,从而可获得大量的氢气。

根据对人体骨胳肌肉系统和生物电控制的研究,已仿制了人力增强器——步行机。

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许多动物的爪子。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范文3

关键词:单元导语;导学;导教;效率

“单元导语”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对一组教材而言,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学习导航等重要功能。因此,解读单元导语,把握编者意图,对于一组教材的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块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呢?

一、巧用导语“导学”

导语行文生动活泼,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领着学生步入美丽的知识殿堂。每个单元的导语还都配有表现主题内容的情境图,画面生动,充满童趣。在教学中,适时地让学生读导语,是发挥导语“导学”功能的最有效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新一组课文前,让学生读导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主题――学校生活。教师在教学课文前先让学生读读单元导语:“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师:“这一组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是多么有趣。读了这些故事,我们一定会从这些学生身上感受到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劳动以及珍惜时间的教育。”学生读到这里,着急想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教师便可因势利导,带领学生浏览整组课文。

2.提取学习信息

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如,在上五年级上册第四组单元导语课时,我安排学生多次读导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力图从整体上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先是自由读,提出阅读要求:字通句顺,正确流利,然后检查朗读,接着又让学生默读,进行批注,指导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用序号标出,经过多次阅读,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加以引导,从而提炼出本单元的主题“亲近名著”,训练重点“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阅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这样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初步了解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初步感知主题的情感意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使单元学习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明晰。

二、巧用导语“导教”

1.借助导语,把握教学重点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单元导语正如我们的眼睛,它是整组教材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看到丰富的教学信息,能更好地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

我们知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在四年级下册第三个主题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来组织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等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这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的描述:“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会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鱼儿在水中自由沉浮,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让我们来阅读本组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我们稍作留心,知道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概括的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借助导语,细化教学目标

大家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

怎样利用好单元导语来细化教学目标呢?根据课标理念,为真正落实语文素质教育,我们应从整体入手,确立单元教学“三维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深挖教材,并提出多维教学目标)。如,根据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我们可以确立单元教学的以下“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学习积累并练习运用本组课文中朴实而优美的词句;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通过课文的词句理解,来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在。由此可见,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了,学科素质教育就到位了。单元导语似乎不怎么起眼,但它们确确实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借助导语,找准训练点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单元导语也承载了不少语言学习的信息。如,二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我们稍加留意就知道本组课文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岩石和这些天然的指南针,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走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趣,从而对大自然产生赞叹之情。如,我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在学生熟读,基本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后,设计了师生配合表演的环节。

迷路的小孩(哭):怎么都是树呀,怎么没有路了,我回不了家了。

太阳:孩子别哭别哭,我来帮助你。现在是中午,你看我照着大树,大树的影子指的就是北方。

北极星:别哭别哭,到了晚上,如果天晴,你只要找到我,就知道北方在哪里了。

大树:我也能来帮助你,你看我的树叶,一面阳光充足,枝叶茂盛,一面很少见到阳光,树叶稀少。稠的一面是南方,稀的一面就是北方。

积雪:如果是冬天,你只要看看我就行了,南方太阳光强,我就化得快,而北方光弱,我自然化得慢了。

迷路的小孩(擦干眼泪):哦!我明白了,谢谢你们,再见!

这一活动中,学生兴味盎然,积极的运用学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感受发现大自然秘密的乐趣。

总之,单元导语是一块重要的教学资源,作用之大显而易见,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单元导语的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好材料、好向导、好老师、好平台.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07.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范文4

【关键词】“托物寄情” 艺术设计 象征 抒情

创办于1919年的包豪斯留给我们一大批经典作品,这得益于它的人性化设计理念“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而我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吴冠中也曾说过:“科学揭示了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了人们情感的奥秘”。可见,艺术设计实践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客观之于精神的再造过程,是我们托物寄情、寻求心灵依托的方式。艺术设计既是一个表现美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大自然的启示。以自然为师,是人类文明创造理论之根本。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自于苹果落地的启示;飞机的发明来自于对飞行鸟类的研究;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其色彩与灵感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以及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民俗文化和人们喜爱的各种动物形象……不胜枚举的科学发明和艺术设计,都离不开人们对自然物象的认知、感悟、分析与研究。而艺术设计灵感的迸发,往往也源于一次次对自然“托物寄情”的催化。

在设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我们必须以自然物象为本体,设立创意阶段的训练,而不是让学生闭门造车、凭空臆造。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移情思维,启发学生多层面、深层次地体悟万物,把各自内心的“情感之闸”向自然万物开启,以万物为师,托万物以言人类最微妙之情感。

人类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时的确难以言状,只得借助万事万物委婉表达。于是,艺术上的“托物寄情”手法就应运而生了。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可见,在不便“直说明言”的情况下,运用“寄托”的手法,婉转曲折地表情达意,不仅能给人以思考的余地,还可以增强作品的魅力。

人类“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抽支烟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笔者认为这里的烟酒不再是工业产物,而是人类生活的某种体验,是文人“托物寄情”的灵感之源。油画《父亲》头巾里的圆珠笔不再是用于写字的圆珠笔,而是罗中立当时情感的寄托,是父辈时代的点睛之笔。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设计教学中列举许多古今中外这样“托物寄情”的例子来开启学生日益丰富的思维。也可以把教师在生活中体悟到的点点滴滴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而自主地思考,自觉地观察、体悟、升华、提炼、反映我们生活周边的万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诗人的情怀,“碳元素是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一种元素”是科学家的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政治家的胸襟,“山水、竹石、梅兰”是艺术家的幻境,“坟墓里的时间”是哲学家的感悟……所有这些都将为学生从微观到宏观、从外在到内在、从同一时空到不同时空,多角度、多层次对大自然万物加以观察、体悟带来启示。

艺术设计属于一种艺术构想,属于思维理念的一种独特表达。要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进行一种思维变革,才能让设计涅。在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物象符号化、视觉化和理想化,将千头万绪的思维符号运用抽象化、艺术化等修正手段,使它们变得清晰、明朗,从而形成一幅幅极具韵味、耐人寻味的设计佳品。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里春蚕之“丝”是李商隐无尽的情“思”。山人笔下的“鱼目”和“鸟目”分明也是山人那抑郁愤懑、孤独隐僧之“目”;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编排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我和你》也是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灵沟通的一个具象。“舞动的北京”中国印镌刻着一个有着13亿人口和56个民族的国家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誓言,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和现代风范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

可见古往今来,无论是文学、绘画、舞蹈,还是音乐、摄影、设计等,无一不在进行着“托物寄情”,他们总是恰到好处地把一份份情感寄托在生活中的事物上。如果学生的设计离不开“托物寄情”,那么设计教学也必然离不开“托物寄情”。因此,要把“托物寄情”始终贯穿于设计教学过程中,它将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启发学生,使其尝试着用艺术家的眼睛去品味人间万象,用艺术家的思维去解读宇宙时空。

万物皆可寄情,万物在艺术的修正中方可寄情。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会“托物寄情”。一封信,不再是一封有邮票、邮戳,写有收寄信地址、姓名和邮码的信件,它或许是一夜相思,也或许是一段幽情;一张车票,不再是一张简单的车票,也许是收获一段生活或展开一段遐想,也许是一份游子的茫然,一份孤者的流浪;一树梨花,不再是一树梨花,也许是一树爱情,也许是一树离殇;一个馒头可能是一段饥饿的体验,一段温暖的回忆;一壶酒,也许是一个伤心的故事,一个豪迈的开始……一切都可能在我们的艺术修正中寄托着人类的情感。

一般而言,“托物寄情”手法是设计者在作品中表达深层自我的一种方式。设计者通过在视觉形象中运用象征与隐喻等手法,阐述某种“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托物寄情”在设计中表现形式多样,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作品本身,有的采用其他暗示,有的是设计者的创意,有的是传统的因袭。而“托物寄情”的启发教育是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要引导学生尝试理解个性自我和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信仰和见解,引导他们养成深入观察和深层思考的习惯。

在设计教学中,“托物寄情”可以使无形的思维想象向有形的图形转化,使有形的万物图形向无形的思想、情感、理念升华,使其直接开启学生创意思维的窗口,打通学生创意思维的通道,开拓学生创意思维的天地,打造学生创意思维的无限可能。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范文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人与万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那么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即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相反,人不尊重和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最终也会伤害到自己及子孙后代。因此,人类要想生活的幸福,就要爱惜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要爱惜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了中国传统的爱物道德思想。“爱物”也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爱物,指的是要爱惜除了人以外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一切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这是一种深刻而且富于远见的道德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体会和反思。在今天,我们有必要学习这种道德智慧,把我国固有的爱物道德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的爱物道德思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尊重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和自然万物都有自己运行和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称之为“道”。人如果遵循这个“道”,让万物按照其固有的规律生长发育而不去妨碍它们,人类的取用资源才会充足,否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病。比如,农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这个规律,才会丰收,有充裕的粮食可用。动物的孕育、成长,也都有固定的时节,人对它们的养育生杀在恰当的时节,就会有不绝的享用。植物也有其生长的季节规律性,人对草木的养长斩伐不失其时,也就会有良好的环境和取用不尽的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在主张尊重自然的同时,还强调要帮助自然,也就是为自然万物的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它们积极的成长发育。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多年以来,我们只讲战胜自然,实际这种做法就是主宰自然而不是帮助自然。战胜自然灾害是对的,但是违背自然规律事事都要求战胜自己就是错误的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的指导下,人们虽然有时候可以取得对自然暂时的胜利,但迟早会受到自然的报复。

二、 取物以时。

在中国古代,要求人们在取用外物时要有恰当的、固定的时限。在这个方面有很多伦理道德规范,而且是写在法律条文里面的。比如,古代规定,在草木正在滋长的时候不能砍伐;鱼鳖正在生育的时候不能捕捞;禽兽在孕育和生长的季节不能捕杀;昆虫没有蛰伏的时候不能以火烧田,等等。到了秋天,草木落叶,不再生长了,才能入林取材;到了农历十月中,鱼鳖肥美,才可以入河泽捕捞;农历九月末,兽类生长的旺盛期已过,才可以打猎;农历八月以后,鸟类也不再生育,才可以捕鸟。古代之所以有这些规定,是以为这样做不使禽兽鱼鳖夭死,不使草木绝长。否则就是暴殄天物,对人类没有好处。

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在古代,人口比较稀少,河流、湖森林较多,禽兽鱼鳖成群,所以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在允许的时间内田猎。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今天,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众多而禽兽稀少,即使是在上述所说的季节内也不能随便捕猎了。

三、 取用有节。

古代要求人们在取用外物时要有一定的限度,有所取,有所不取。也就是要有所保留,不可以尽物而取。《吕氏春秋》中就说过,掏干胡泽而打渔,可以得鱼,但明年无鱼可打;放火烧掉猎场的林木杂草而打猎,可以得兽,但明年无兽可猎。为了保证年年有收获,今年收获时就要有所节制。

在这方面,传统的爱物道德规定了许多具体内容,至今还有很多参考价值。比如,对待飞鸟,不覆鸟巢,不取鸟卵,不抓黄口。对待走兽鱼鳖,不杀雌性动物,尤其不杀怀孕的动物,不猎幼兽,不把一群动物一网打尽,不满一年的猪不杀,不满一尺的鱼不取。对待草木,不该砍伐的时候不能砍伐,而且能不砍伐的就不砍伐,草木皆有生命,不能无故砍伐。物尽其用。古代要求人们珍惜自然给人类提供的生活之源,在消费时候不能浪费。古代伦理思想家认为,地力生长百物是有限度的,故人用以养生之物有盈有缩,有丰有歉。因此要节俭度日。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相对匮乏,人们为了很好的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实行节俭,所以也就比较容易做到物尽其用。而今天,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大大提高,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财富是取用不尽的。因此很多人开始轻视节俭,大肆铺张浪费,甚至达到穷奢极欲的程度。这种行为丧失了中国人俭朴的传统美德,也败坏了人们的好生之德。长此以往,势必消磨人们的工作热情,蒙蔽人们的良心,也会加剧人类对于自然事物的侵害掠夺。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类与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副和谐的大自然图景。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能力不断得到彰显,人做地球主宰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了,人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的同时忽视其它环境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随之人类的天敌一个接一个地被消灭,甚至整个地球都受到人类的蹂躏。也正当人沉醉在征服大自然的胜利的时候,却突然吃惊的发现:气候变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河流污染、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等等,生态环境严重遭到破坏,这些都是人类的人性和对自然的征服行为带来的一系列恶果,是人的自然的行为最终转化成为人类自己掘墓的行为。试想我们在满足自身欲望的时候,如果想到应该“爱物”,并且时刻警醒人自身,何至于今天呢?

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范文6

[关键词]造物 建筑 人 城市符号

一、人类创造了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主体是人,而不是什么“神”,也不是抽象的人。恩格斯强调:“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但我们认为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为了认识人类本质的伟大,了解人类在历史上的发展、了解人类一往直前的进步,了解人对个人的非理性的一贯有把握的胜利,了解人类同大自然进行残酷而顺利的斗争,直到具备自由的人的自觉,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自由地独立地创造建立在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为了了解这一切,我们没有必要首先求助于什么“神”的抽象概念,把一切美好的、伟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在它名下.”原始社会的人类征服不了自然,于是编出了“上帝”,上帝创造了一切,上帝是万物的主宰。而今,人类走过中世纪的黑暗,认清了自己。

二、城市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意味着人类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城市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然而人类史与自然史既有共性又有差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恩格斯指出了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的区别在于:“在自然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的作用撇开不谈)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反之,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三、城市的本质

城市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人类最初建造城市的原因之一是安全需要,防止动物和自然灾害对人的伤害。而城市不断演变进化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人的需要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古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④愿与万物平列,融于自然之中,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城市环境与人不可分离,互相作用,而从城市的建筑形式和城市美学中可以看出我们人类自身的心理特点,揭示着人类的欲望。城市本质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体现了人在城市发展中主导作用和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城市最本质的特征不是它的高楼大厦,不是它的公共设施,而是它的人群特征。人,是城市最生动最本质的风景。人群特征让城市不只拥有被拍摄的可能,还拥有了被抒写的的可能。

四、后现代主义的幽灵

勒麦尔在1981年10月18日法国《世界报》上发表了这句话:有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后现代主义的幽灵。这个幽灵是怀旧的,是忧郁的。它面对现在世界的一幕幕是忧愁而又愤慨的想要反抗的。而有些人会质疑,如此先进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幽灵?当现代人类还沉迷在那繁华的都市生活的忙碌和兴奋中,当人们正被那密密麻麻扰乱人眼睛的广告牌迷惘中,当人们正享受着昼夜不停的电视节目和摇滚音乐中,谁会注意到有这样一个思想敏锐的幽灵在灯火阑珊处。现代城市是人类用钢,水泥和玻璃等材料堆砌起来的城市,人类向着自己的想法将城市规划的一片蓝图,只是,城市越来越变得破败不堪。人类想征服自然的心理也越来越浓厚。人类中心主义这样言表:“不是上帝创造世界,而是人类自己。或者说,是人类代替了上帝创造世界,改变世界。人类踏着巨大的脚手架上升到造物主的位置,君临整个宇宙,并将人类的意志强加于自然万物。我们将赞美手持方向盘用理想的操纵杆驾驭地球沿着自己轨道运行的人类。屹立在世界之巅,我们再一次向宇宙群星吼出我们的挑战!”

一部人类史,就是欲望牵引着人类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我们回想中国古代,看看我们老祖先创建的城市。中国的民居,可算是一地有一地的姿态。千姿百态,充满人性情感的中国古代民居给人一种和谐和文化气息。有一位教授如此说过:“一个城市的风格要与当地气候,历史和文化相吻合,人文和气候决定了城市的风格。”可惜的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对历史的漠视正将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同化,与其说是现代化,还不如说这是西方化。可笑的是五千年被几百年的历史打败了。现代城市的表情,让我们如何能看到历史文化的感受呢?中国人把古建筑拆掉再造仿古建筑。可是,掐断了文脉,城市就变成了一堆废墟。城市作为一个符号,展现的是其本质的内涵,也就是所指。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说过,他像使唤驴子那样使唤自己的身体。现代主义者把城市当成“居住的机器”。他们把城市空间用作居住、工作、街道、停车场、下水道和互联网络,正如圣奥古斯丁使唤自己的驴子。而我们灵魂深处渴望一种全然不同的城市,一种真正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反映社会交往关系的城市形态。我们很惋惜的是,我们如此下去,将失去我们的灵魂。人类崇尚现代化的欲望,迫使着人类一步一步失去自己,而这一切,从建筑的冷漠面庞透露出来,正如《道连•格雷的画像》一般,人类毫无发觉自己的内心,可是这一切,却通过这样的画像完全表露。到头来,现代主义者所表现出来的是对新奇性的痴迷、对控制欲的热望,以及对城市的内在智慧的不屑。

五、城市美学

人们或许会说,现代主义的城市建筑已经很重视了城市美学。然而不然,我们要把情感色彩和美的东西容纳进城市建筑中,还没有到达如鱼得水的程度,或者说根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现代城市崇尚科学理性的态度并没有完全错误,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必须摧毁城市中的地下管道和高科技含量的东西,而是我们需要给予建筑物一些感性化的培育,融入我们人类世世代代的情感与智慧的积淀。我们需要平衡科学理性和城市美学感性的二者关系。城市美学的力量在于使符号变得可以理解。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与之割裂,罗曼•马雷凯写到:“世界是和谐的,不是静止的,这种变换,阴阳的互动,五星的转化使得世界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650.

[2]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