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热门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热门专业范文1
关键词:热门专业 高投资 高回报
热门专业的概念和形成
“热门”专业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的词汇,它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现状的一种体现。什么叫热门?人才市场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活动的冷和热。某种人才短缺,供不应求,相关专业就成为“热门”,反之则“冷门”。人才市场上畅销而且工作环境好、收入高的专业也成为热门专业。
衡量一个专业是否“热门”,主要是看社会对它的需求程度及用人单位对它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欢迎程度。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毕业生就业要通过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因素是社会的需求程度,社会需求的变化、行业的兴衰又是由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决定的。把握这些新的投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可推断出哪些行业将成为人才就业的热点。
在热门专业上的消费
学校的投资
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在1998年国家的新专业目录颁布后,各高校获得了专业设置的自,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新增学科和增设热门专业。有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各高校新增专业多达300多种,涉及600多所高等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的80%左右。一般来讲,新增一个专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要解决好师资问题,须有几名资深教授做学科带头人,有多位骨干教师组成一定规模的教师队伍;其次要有相当系统的专业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应该建立在多年的专业研究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且反映了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再次要有相当完备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无论从申请专业设置、设立课程、增加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还是改善实验仪器设备等各方面来说,学校、政府、社会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学生家长的投资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免收学费制度。198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规定从1989年开始,对新入学的本、专科学生实行收取学杂费制度。不过,当时规定收取的学杂费标准较低,一般地区每学年100元,高收入地区每学年300元。从此,高等学校的收费逐年提高。
根据对武汉、上海等特大城市的调查,2001年,武汉城区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人均442.88元,比1996年增长85.3%,年均增长率达14.2%,已成为家庭消费的第二大项。上海市区居民家庭的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已经达到463元,年均增长达到34.6%。出钱让自己的子女进入比较好的高等学校学习和选择热门专业已成为广大父母观念。花费数十万元送子女去国外读书的家庭越来越多。为了子女读书,许多的家长已在银行设立专门账户储备教育资金、为孩子购买了教育保险。
热门专业给毕业生的回报
以电子信息行业为例。近两年,国内一些著名IT企业经营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不再像以往那样大规模招收高校毕业生,部分中小IT企业也出现裁员现象。从巴尔的摩技术公司到施乐、从朗讯公司到NORTEL公司,这些信息技术和通信行业的巨头为了降低成本,在过去6个月内已经连续裁员。成千上万的IT专业人士如今只好在家里放起了“长假”,有些专业人士则靠打打零工才得以维持生计。
在竞争如此激烈、经济又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难怪曾经引以自豪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想方设法能够找一份工作。现代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目前这些市场“热销”的专业,往往是许多大学生就业的“筹码”,他们很想通过这一“王牌”得到一份对口的理想工作。如今,这些大学生必须面对劳动力剩余的局面,在不远的将来挤入寻找工作的人流中去。对他们而言,现在需要的是一份工作,而不再讲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份工作了,更不用说工作环境、薪水、福利等等了。
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
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这在一些近10年来新开的大学专业中最为突出。由于社会需要旺盛而新设立的一些专业,往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市场风云变幻,一些四年前最热门的专业,往往四年后反而成了冷门。那些当初意气风发被这些专业录取的学生,到了毕业时刻却有了另一种失落。
最近,在很多“高考指南”里看到了“今年高考9大热门专业”。其中有生物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环境工程新闻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等。而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两者对比不难发现,需求人才与冷热门专业很不对称,也就是说,人为制造的专业划分与社会的供求是脱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些所谓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危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今年一季度全国8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表明,职位供求严重不匹配,这使近17%的就业机会在无形中流失,全国累计岗位达152.6万个。从此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供需不匹配,一味的追逐热门专业。人们对专业的高投入得不到高回报。
对待专业的态度
冷门专业是指时下社会并不大量需要,甚至当前根本用不上的专业,或者说是市场中几乎寻不到谋求职业机会的专业。但这并不意味冷门专业毕业生没单位要,应当说,这是一条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与就业的基本常识。所谓的“冷”与“热”都是相对而言,没有永远的“冷门”,也没有永远的“热门”,如果某个专业长期后继乏人,极有可能成为将来报考热门;如果某些专业大家都来挤,反而会成为以后报考的冷门。其实,这本身就体现了人才市场的变化规律。
冷门专业,不一定就没有“前途”。如果毕业时,社会正需要这样的人才,那么可怜的几十上百号毕业生就成了“抢手货”。看来,当初不因“冷门”就不报的考生,占了“大便宜”。而另一些“冷”的专业,在短时间内不能“发大财”,但它的职业寿命长、风险相对较小,甚至可以终生“旱涝保丰收”。
再看看,时下许多“热门专业”毕业生们,找工作非常艰难,人多了,到处都是,这种局面就好了吗?
面对“热门”专业,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这种“热”是人才需求而形成的正常的“热”,还是大家盲目哄抬而造成的“虚热”?四五年或更多年以后,此专业的人才需求形势如何?我是否真的热爱这个专业并且具备学习该专业的能力?我会喜欢与此相关的职业吗?我的潜能优势能发挥出来吗?
“冷门”专业不仅在录取方面占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因为它适合你,学起来或做起来,苦中作乐;当你做出成就来,成为“冷门”中的佼佼者,你也就马上成为“热门”人物。要辩证的看待冷门与热门,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等各方面因素专业。
当前热门专业范文2
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接连出台,大学生就业问题被列入09年头等大事之一。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关注。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自主创业等建议相继提出,研究生卖猪肉,大学生当村官等也一度成为热点。
并不是因为此次的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即使增加就业机会,但是有一点在当前似乎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积攒多年。和庞大的待就业队伍相比,也仅仅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误区一:选好专业,将来好找工作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会选择热门专业,认为热门专业需求大,将来好就业。实际结果证明,每到毕业的时候,热门专业人才职位供需比往往最高,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也有一部分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开始朝冷门跃进。结果仍然低于期望。
专业的选择并不能对就业起到决定性作用,国内一知名人才网站提供的后台职位分析显示:的职位对每一个专业基本都是有需求的。伍亿猎头事业部的工作人员也反应:高级人才的需求遍布的专业范围很广,并没有局限于热门或冷门专业。
建议一:选专业不在热冷,应重视兴趣。
专业是陪伴人一生的,选择专业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自己的兴趣。某网站针对高级人才做了一项调查,其中70%以上专业人士从事的职业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间接理解,选择兴趣专业会提高人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大家学习起来更轻松,更容易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取得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误区二:能力第一,成绩第二
在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学习成绩逐渐被忽视。不少学校从大二大三就开始给学生找实习单位,学生自身也积极地到校外兼职或实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上大学还不就是为了找个工作。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大学学历含金量降低,很大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
建议二:学习永远摆第一
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区别应该在于知识的掌握,而不在于工作的经验。如果想要积累工作经验的话,大可不必到大学里来。所以,作为大学生,应该将学习永远摆在第一位,牢牢把握在校的时间,努力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上策。
误区三:放弃对口,机会更多
来自一人才网站的调查数据,接近80%的大学毕业生放弃对口就业,其中30%从来没想过要对口就业。也有学校,专家,辅导老师鼓励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要过于重视专业对口。这无形中又走入另一个误区。来自1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招聘或晋升的时候,如果能力水平相当,90%以上的企业会优先考虑专业对口。
建议三:选择自己的领域,你就是强者
专业是一种特长,经过了三年、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已经可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一个法宝。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建议首先考虑本专业的职位,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不仅可以增强自信,而且在工作中会更容易上手,在以后的晋升发展过程中,也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建议四:自信比机会要重要
当前热门专业范文3
关键词: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现状;决策
引言
无论是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还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家长都对自己的子女在教育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和财力,即教育投资成本较大。家庭高等教育的投资决策起初源自经济学专家对家庭资源的微观化研究,它是指家庭为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在教育投资上进行最佳选择,主要涵盖了物质层面以及精神层面。在整体收入预算控制下,家庭在高等教育消费、其他形式消费等与各项生产投资间做出的正确抉择,确保家庭效用程度最大。因此,决策主体(即家庭)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投资选择时必须考虑到学校类型、专业发展和投资费用等诸多问题,合理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本文主要对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进行分析,以期提升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当前我国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现状
1.投资愿望强烈,决策水平较低。现阶段,在我国城乡家庭储蓄目的中,“积攒教育费用”一项始终居于榜首,无论家庭经济水平是高还是低都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保持着巨大的热情,投资愿望也十分强烈,“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准则。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但是家庭对于投资高等教育却表现得尤为积极。据一项不完全调查,我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乐于投资高等教育。然而,有些家庭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因获取到的信息缺乏时效性和全面性,加之深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无法客观地分析子女教育需求。很多家庭不仅未充分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而且也没能依据实际经济水平、教育情况等现实因素,只是任凭主观意愿进行决策,所以存在大量不理智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在过度追求热门专业、盲目跟随教育潮流,导致其投资主体单一化、结构失衡化,同时也影响了投资收益结果。2.认知出现偏差,投资方向模糊。当前,仍存在大多数家庭对国家出台的高等教育优惠政策尚未全面了解的现象。正是由于信息掌握极不充分,很容易使这些家庭对投资高等教育较为模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不平衡化滋长了家庭在教育投资上的“赌博心理”,造成了其认知出现偏差、投资方向不明朗,进而常常做出不理智的投资行为。因认知偏差所导致的不理在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上集中表现为专业选择失衡、学校选择失衡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有些家庭受世俗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让子女接受高校教育,就能够提高其社会地位,享受更加体面的家庭生活。加之家庭对学校专业设置以及人才需求等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实际投资时仅考虑收入较高、工作环境舒适的热门专业,不愿报考那些冷门专业,进而造成专业选择失衡。而有些家庭有着“名校情结”,要求子女进入“211”“985”重点高校接受教育,若非是名校则直接选择放弃,盲目地追求名校,甚至舍弃自己喜欢的专业,造成的结果必然是追悔莫及,而且也造成学校选择失衡。3.盲目进行决策,投资额度超标。高校收费系统经健全以后,尽管国家加大了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但是家庭仍然要承担相当大的教育成本,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不仅远远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而且还超出了家庭支付水平。然而,大部分家庭在做投资决策时,从未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盲目追随那些热门专业和世界名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部门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冷热门专业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一旦随大溜地进行投资,会导致决策出现失误。另外,由于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选择出国深造,追求更高的学历,期望获得丰厚、理想的教育回报。
二、基于现状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
1.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由于政府有着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所以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投资背景。第一,政府可利用经济、政策手段来干预投资决策,积极引导正确投资观念及行为的形成,努力促进公平和提高收益,以保证高等教育稳定发展;第二,政府应全面了解经济发展现状、教育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等诸多信息,预测行业就业趋势,并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引导专业协会在教育投资上发挥作用;第
三,应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的人才管理机制,实现公平竞争,减少家庭盲目从众心理。
1.积极推进高校招生就业改革。高校应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推进高校招生就业改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都面临着招生就业压力。为缓解这一压力,促进其良性发展,各高校必须加强招生就业信息宣传,增强信息的透明度,积极提供丰富的招生就业信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并考虑社会人才需求量;可聘请专业人士,对家庭及考生进行面对面的培训交流,主动提供本校专业发展信息,指导他们理性参与教育投资;联合政府部门,创建教育信息库与网络平台,推送详细的、准确的招生规模信息,以降低决策盲目性。2.设立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指导机构。目前,我国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已取得一些理论研究成果,高校各部门可运用现有成果,向投资主体提供必要的理论帮助,不断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笔者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指导机构,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家庭进行理性的投资决策,一定程度上地提高投资效益及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教育信息传播度,指导家庭合理使用高等教育资金,从而进一步形成科学的投资决策理念,提高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有效性、针对性、合理性,以减少从众性和盲目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家庭对高等教育的合理化投资,做出审慎而保险的投资决策,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积极推进高校招生就业改革,设立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指导机构,以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夏红云,杨林泉.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8,(Z1).
当前热门专业范文4
1、录取分数线不同,天津大学一本录取分数线要远远高与三本录取分数线。
2、录取批次不同,天津大学一本属于属于第一批次录取的本科大学,时间上稍微较早,而三本属于第三批次录取的本科大学,时间上稍微晚一些。
3、学费不同,天津大学一本的学费属于普通的收费,而三本的费用较高。
当前热门专业范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式;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15-02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也标志着中国由以前的长期"精英式教育"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根据人社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00多万,创历史新高,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如今大形势下想要做好大学生完善就业,事关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发展。
1.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毕业生大学生自身因素。高中寒窗苦读考上大学,同学们对自己的毕业期望值普遍比较高,就会出现就业选择与社会需求会错位,造成结构性就业难。
根据学校调查问卷显示,针对500 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表明:来自大城市的毕业生们都希望留在大城市工作,中小城市的毕业生44.7%希望在大城市就业,来自乡镇农村的毕业生98%是不愿意回偏远地方就业。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涌进经济发达城市的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的中小城市的人员相对短缺。出现这种现象导致不同地区之间人才市场供与求产生极大的不平衡,使得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
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业期望值太高,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对工资和福利待遇要求过高,眼高手低,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纳。还有些同学对工作单位选择过高,只看重国家大型机关单位,不喜欢去一些小企业,以致高不成低不就。
1.2 市场对人才的优化选择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对应。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推动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存在不少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许多高校为了赢得新一轮竞争,部分高校会开设一些热门专业却忽视教学质量,尤其是增开热门专业的师资条件并没有达到高校的标准。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多也导致该专业的人才在经过短短时间的发展转变为人才过剩。
高校里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是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重视专业知识,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大学生为人处世方面,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3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对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同学们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并传达政策,为毕业生收集相关就业信息,帮助办好就业手续这些简单的琐事,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阻碍了就业工作质量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招生而忽视了就业,没有加强对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明显存在着就业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就业指导时间相对滞后,以短程化为主,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没有贯穿整个大学,仅仅是在学生毕业阶段开设。近年有人做过调研,52
.9%的高校在毕业班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仅仅只有17.6%的高校从刚入校就开始进行指导。
就业指导课程与大学生需求差异较大。本身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是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其自身素质不一,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内容贫乏,形势单一,也没有针对各个专业进行针对性指导,以致学生认可度不高。
2.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1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牢牢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说白了是自身素质与能力的竞争。首先大学生应把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一味的追求国家行政机关、重点大型企业,可以尝试些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才能在哪都可以发挥好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进取,完善知识结构,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好人际交往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2.2 调整专业设置,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就业是人才结构和质量的原因,检验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是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因此高校应该着重加强学科类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作为高校的领导管理部门要经常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加强沟通,拧成一股绳,虚心接受意见,摸清供需潜力,缜密筹划。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规划,改变高校的人才供需模式。
二是增设新专业,调整专业设置,缩小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改变当前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比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教学改革,保持主体专业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实习基地,拓展非主体专业的就业空间。
三是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高校课程设置,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性。加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建设,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3 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为了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就业,可以将大学教育过程分时段确定工作重点,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细分,做到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
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就业工作队伍,要思想到位、措施到位,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建立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学校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一些优秀企事业工作人员作主题报告会,利用企业资源开设模拟招聘会,有利于学生了解招聘情况。将就业指导通过日常活动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提前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
3.结语
就I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是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面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问题,所以想圆满解决就业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群策群力,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郭嘉.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0): 154-156
当前热门专业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提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收费也创历史新高,这直接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项调查显示,71.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收费太贵。而在北京,对于一家供养一个大学生,33%认为很困难,57%认为勉强供得起,只有30%的家庭认为毫无困难。北京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农村了。
1 高等教育学费现状
我国现行的大学学费标准是依据高校年日常运行费用生均值的25%计算出来的。有学者将我国当前的收费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及我们国家历史上的高等教育收费作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高校收费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处于新高水平。
社会诸多人士指出,学费标准不能按高校日常运行成本来计算,如离退休人员费用、后勤服务支出等显然与教育成本无关,认为应该按学生的培养成本来计算。而生均培养成本如何算,至今却没有人能说得清,学校和政府在现行制度下不可能提供系统的成本信息。研究表明,核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是一项特别复杂的工程。即便如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仍然要深入探究学费标准,在政府、学校、学生家庭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
那么,大学学费究竟为多少才合适?影响学费标准的因素有哪些呢?
2 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影响因素
2.1 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与受教育者的预期收益
高等教育的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最终效益是外在于全社会的,高等教育使国家获得了符合社会经济与文化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社会获得了具有较高劳动效率、工作技能的劳动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因此,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市场原则,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就需要对高等教育投资。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能产生显著的个人收益,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智能、素质,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预期收入,甚至在择偶方面也具有优势。因此,高等教育学费作为受益者应付出的必要代价,它应和个人收益程度相关。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小于其社会效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不全面调查显示,高等教育的平均收益率在发展中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为24%、17%和12%,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到10%的个人收益率相比之下显得过低。而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说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应高于受教育者的预期收益,那么就决定了目前大学收费标准不能超过学生培养费用,政府仍应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
2.2 年生均培养费用
学生培养费用是指高校在一定时期内为培养人才而发生的各种费用。由于完整意义上的培养成本核算是“一项特别复杂的工程”,要科学、合理、准确地测算出教育成本,现阶段可以说根本无法操作。因此,笔者这里所指的“培养费用”,是从高校的年总支出中,按学生培养费的内容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的。它包括教学、教辅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补贴和社会保障缴费等人员支出,以及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教学、教辅公用支出,不包括行政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基建支出等其他支出,科研支出可按一定比例摊入。由此计算得出的年生均培养费用,是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最主要的因素。培养费越高,收费标准就可能越高,反之亦然。若理工类的学生培养费比文史类高,其收费标准也就可能比文史类高。在理工类中,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费比其他专业高,其收费标准就可能比其他专业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校之间、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决定学费高低的培养费用应区别看待,区域内取其平均值。
2.3 居民对大学学费的支付能力
大学学费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居民收入水平,必须以付出费用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础,不应超出居民平均最大承受力,应与中等家庭收入相匹配。
合理的收费标准应是既有利于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又使受教育者负担得起,以维护高等教育成本的机会均等性和社会公正性。如果收费太低,有违收益结构原则,即根据社会和个人收益的大小来确定各自分担的成本份额。如果收费过高,超出许多家庭的经济承受力,那么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就会发生改变,高校也难以维持持续发展。从国外经验来看,尽管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教育拨款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等因素都会对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标准产生影响,但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和承受能力,无疑是制定合理收费标准的最直接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学费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我国有着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村人口,其中4000万尚未脱贫,还有几千万的城市下岗职工,过高的学费只会使他们勒紧腰带,或负债、或拖欠学费,其结果只会造成社会更多的不和谐。
2.4 学生个人财务成本
学生个人财务成本,主要是指学生家庭为接受教育所实际支付的消费成本和学生个人机会成本。学生为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实际成本应该是学费和个人财务成本之和。
显然,高等教育即使实行免费,对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也承担了相当的成本。一般来说,学生的个人消费成本包括:住宿费、书本文具费、杂费、上网费、生活费、交通费等。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则意味着对生命的享用和消耗,可以说,时间是学生学习支出的核心代价,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就业收入,就是学生付出的个人机会成本。消费成本与机会成本两项之和,即使按照较低的水平,也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一数字将会远远超过显性的学费,成为受教育者必须考虑的成本。
有研究者对广东某部属高校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2003年度的个人实际支出进行了一个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校学生个人实际支出的平均值为11846.979元,其中:学杂费5539.2元,书籍等学习用品费626.179元,因上学多支付的生活费4779.69元,交通费611.78元,上网费290.13元。学生接受教育的实际支出扣除学费后则为学生的消费成本,可见,消费成本已大大超过学费。因此,受教育者的财务成本成为高等教育学费确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居民学费支付力的抵减项。
2.5 学校竞争力的强弱
学费标准可在适当范围内浮动。我们运用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来分析,高等教育的供给是指市场能提供的高等教育规模、数量与质量的能力,高等教育需求是指高等教育需求量与其学费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在不同学费水平下高等教育的需求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需求和私人需求。应该说,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即希望能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这种需求对学费的影响是不大的,影响学费水平的是高等教育的私人需求。一般而言,在高等教育较为短缺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需求缺乏弹性。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普遍出现,消费者的选择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弹性将越来越大。对于竞争力强、需求远超供给的学校,可适当上浮学费,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受教育者毕业后的收益。而竞争处于劣势的学校,则可适当下调学费,从而化解供求矛盾。
2.6 专业冷热区别
同样,根据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对于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应执行不同的学费标准。热门专业可适当上浮学费,冷门专业应下调学费,冷、热门专业学费之间应存在明显差异,一般专业学费水平应介于冷热之间。而根据社会整体利益需要设置的一些专业如基础学科、国防工程、地质采矿等,国家应承担较多的教育成本,相应下调学费标准,甚至免费。这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公平的内在客观要求,而且还在于专业差别可以产生不同的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如农业、哲学等冷门专业的收益率远小于电子工程、金融保险等热门专业的相应收益率,金融业、保险业的平均工资高出农业平均工资一倍多。另一方面,不同专业培养学生所消耗的成本是不一样的,一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较之一般学科往往有比较雄厚的软、硬件资源,理工科专业比文科专业往往需要更多的硬件资源配置。
因此,高校专业差别收费有充分的前提和空间。高等教育实行专业差别收费:(1)首先要体现冷热专业差别、一般与特色专业差别、理工与普通人文专业差别;(2)专业差别收费可设定浮动比例,即确定合理的收费限额;(3)对冷热专业的界定应遵循动态性原则,高校要时刻注意社会及就业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冷热专业的范围和收费标准,使差别收费随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政府也应按社会需求区别专业提供补助,缩小因收入水平不同而对消费高等教育不同专业所导致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申凯,苏亚莉.浅议高等院校收费政策的制定[J].价格月刊,2005,(11).
[2]张庆亮,杨莲娜.高等教育学费的价格属性、影响因素及其实施保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李强,王智宁.近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