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经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经贸

外经贸范文1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做好外贸工作的信心当前时间已过去一大半,但全市外经外贸工作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不断开拓创新,加快外经贸工作的的快速发展要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大经贸”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的发展认识对外经贸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对经贸领导外经贸座谈会讲话范文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精心安排部署,采取有效工作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一是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机遇,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协调发展,具体材料请详见:

同志们:刚才听了大家的汇报,我倍感振奋,从你们的工作汇报中感觉到我们有一支经得起考验、善打硬仗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外经贸队伍,尤其在当前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座的各位能够守土有责,认认真真,脚踏实地抓好当前的各项工作,保证外经贸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我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和发扬,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实施和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做好外贸工作的信心当前时间已过去一大半,但全市外经外贸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从上半年情况看,全市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总值2.8亿美元,占年计划8亿美元的35%,同比下降16.71%;其中出口2.2亿美元,占计划6.4亿美元的34.4%,同比下降9.5%;进口6000万美元,占年计划1.6亿美元的37.5%,同比下降35.53%。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总额为3850万美元,同比增长6.14%,完成年计划的46.39%。而从下半年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开始回暖,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上升期之中,全球贸易量将有较大增长,使得我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较为宽松。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7%,明显高于2003年的2.5%;世界贸易加快回升,据联合国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将增长7.5%,高于上年均4.5%的增幅;国际直接投资重新趋于活跃。等等。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些机遇,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困难和不利因素,准确判断发展中的趋势性问题,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新的发展观,抓住机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在扩大出口、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开创商贸流通工作新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不断开拓创新,加快外经贸工作的的快速发展要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和“大经贸”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的发展认识对外经贸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不断扩大外经贸规模、努力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着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对外开放在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按照加入世贸组织过度期的进程,在2004年,一方面将有更多的过度性保护措施减弱甚至取消,另一方面我市将有更多领域开放,投资贸易的便利化日趋加快,我们要抓住这样的历史契机,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要继续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工夫。我市的发展环境,虽经多年的努力,确有改善。但与沿海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投资企业还是有很多抱怨,所以要继续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把握机遇的首要措施来抓,作为外经贸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改进作风、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与全市各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配合,优化我市的投资贸易环境。发挥县区积极性,鼓励县区财政加大支持外经贸发展力度,大力加强市区两级外贸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按照“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优质服务,有效监督”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要必须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当前,我们最缺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营销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走出去”要加快发展步伐,改变相对滞后的局面。当前特别要充分发挥投资与贸易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作用,鼓励发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对外投资增强出口能力,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共同发展。要必须重视新型外经贸人才的培养。随着进入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和实行内外贸一体化,需要大批既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又熟知国内贸易政策;了解国际时常,又熟悉我市产业发展情况的新型人才。我们将有计划地开展外经贸人员培训,同时也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全市培养和吸引更多的新型外经贸人才。

三、精心安排部署,采取有效工作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一是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机遇,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协调发展。继续坚持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大进口产品的适用性,积极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适应世贸组织规则,进一步调整完善出口鼓励政策措施,建立新形势下具有本市特点的鼓励出口政策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更多领域发展出口产业,在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同时,促进农副产品等扩大出口,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机电产品、机电产品带动整体出口增长的新格局,促进新型产业群和产业体系的快速形成。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的服务,加强对出口大户的跟踪调查和服务,重点了解出口大户、增长大户以及下降大户的情况。提高对外商投资产业投产后的服务水平,促进其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为外贸出口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改变出口主体和出口产品集中偏高的局面。加强分类指导,在继续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扩大出口的同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出口采购中心发展出口。在大力培育出口大户的同时,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出口,不断增加新的出口主体。加强中小企业贸易促进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宣传现行的出口鼓励政策,对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进行专业培训,指导企业用足用活政策,扩大出口。建立有效对外联络机制,加强与海外各种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促进职能,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并存的上开拓服务体系。二是紧紧围绕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区位优势明显的特点,进一步增强吸引外资能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按照国家和省市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继续实行鼓励外商投资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国际营销渠道和高素质人才。要继续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全市外资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对非限制性投资项目简化内部审批程序,提倡申报文件一门受理、及时办理、当日办结审批手续的做法。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体系,积极协调、促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遗留问题,努力提高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引资政策和招商方式,搜集、筛选一批能带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升级换代的好项目、大项目,作为重点招商项目全方位进行招商。抓住加入世贸的有利时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利用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抓住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结算中心等。进一步发挥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吸引外资的聚积效应,加快出口产业基地的形成。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争取利用外资,与跨国公司联合,借助跨国公司力量帮我们招商引资,加快以佛慈中药、生物制药等为主的新医药出口基地,以记忆合金、纳米金刚石等为主的新材料出口基地,以维纶水纱复合包装袋等为主的环保产品出口基地,以多相计量仪等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以高纯度对甲酚等为主的精细化工产品出口基地和以炭化硅超细粉末等为主的高附加值矿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实施利用外资多元化战略,改进招商方式,多渠道多方式吸收外商投资。三是紧紧围绕国有企业改革,拓展外经贸的发展空间。把引进外资与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福股份制改造和重组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法规和操作办法,选择一批好的企业进行重组包装,让出全部或部分产权、股权,公开对外招商,鼓励国有企业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国有资产向外资转让的工作。四是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业,大力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涉外专业服务,特别是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商情和投资环境的信息咨询服务;包装、货运等货物出口销售服务,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的售后服务;与海外带料加工贸易和海外投资相关的对外服务;加速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围绕信息服务、知识咨询服务、生产技术服务、商业资讯服务、工程设计服务、律师服务、会计师服务、计算机互联网服务等方面,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制定鼓励有偿消费服务的政策措施,加快对外服务贸易发展。壮大服务贸易骨干企业,走优质服务、名牌战略和规模效益的发展道路。在服务贸易重点部门(主要是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实业和融资等方面)分别优选出重点企业,通过国有资产划拨、企业产权购并、参股、控股、上市等有效方式,壮大重点企业经济实力,在竞争中形成、保持和提高一批重点企业的规模,鼓励其向多元、综合、跨国和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

外经贸范文2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0000多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60%左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贸往来过程中也时时迸发出不和谐之音。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正面临越来越多的经贸摩擦,以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壁垒等为代表的贸易争端的频频发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际经贸摩擦的高发期。

2005年5月以来,美国、欧盟对中国某些纺织品实施特保设限的消息再次触动了中国人的神经,把刚刚熟悉反倾销的国人又推到了“特保”的大门前,使中国纺织品行业面临艰难处境。2005年全球纺织品和服装迎来“后配额时代”,但美国与欧盟却迫不及待地对中国企业抡起了“特保”大棒,先是美国对来自中国的七类纺织品实施特保限制,其后欧盟也对来自中国的两类纺织品实施限制。在此之前,欧盟为应对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量的大幅增长,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我国第35类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取消普惠制待遇等。和反倾销相比,提起“特保”的程序相对更为简单。刚刚走出配额制度围困的中国纺织企业,发现自己又来到了一个名为“特保”的陷阱边缘。南非、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也纷纷宣布,将对中国出口的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由此看来,在未来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中国企业将会面临更多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保障与特殊保障限制。

二、原因分析

1.宏观方面

(1)贸易保护主义作祟。中外经贸争端,很大程度上源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沉渣泛起。具体地,可以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来分析贸易保护主义的作用。从发达国家来看,随着欧、美等国在纺织品、服装、钢铁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国内相关产业的厂商、工会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实行进口限制,从而导致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双边贸易争端不断;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在世界市场上还面临着强劲的对手。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激烈竞争和相互替代。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国内产业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

(2)中国经济、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贸易得到快速长足的发展,对外贸易长期保持巨额顺差,特别是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顺差显著。与此同时,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却逐渐低糜。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不愿意看见中国这样一个日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其比肩的。因此,上个世纪后期各国刮起一股“中国”的旋风,大肆鼓吹中国经济的发展强大对世界政治、军事和稳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把自己国内经济的低糜归因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他们国内通货紧缩,并以此指责人民币汇率问题;还大肆指责中国经济增长和原材料的进口导致原材料和能源的世界市场价格大幅度提高。近来频繁爆发的中美、中欧等双边经贸摩擦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某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忌惮。

(3)非市场经济地位。我国是在非常被动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以非市场经济地位加入WTO的。在我国的入世协议中,规定了持续15年的“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即“非市场经济”)条款。这一条款暗含着允许其他WTO成员对我国采取不符合WTO规则的一些歧视性措施,并且可以很容易地达到目的。因为非市场经济的条款保证了这些成员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替代方”。宋泓(2004)总结认为,在非市场经济条款的约束下,我国对外贸易可能遭受到以下的损害:很容易被其他国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很容易被抬高反倾销的幅度;为减少损失,我国企业要付出更高代价才能赢得市场经济地位。

2.微观方面

(1)产业结构。我国各地区目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层次低下,同构现象严重。反映到出口产品上面就是产品档次较低,出口竞争激烈。当前我国在世界市场上比较有竞争力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纺织、服装、机电产品。但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档次不高,一方面在世界市场上面临来自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特别是与之相比,昔日国内企业比较有优势的劳动力成本已经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同类产品在国内的生产企业太多,企业自律性又较差,从而造成同行竞争激烈,甚至恶性竞争,在国际市场上互相压低价格。这种情况不仅使得企业利益受损,更容易使我们经常面临被外国反倾销的风险。(2)企业自身原因。一方面,正如上面提到的,国内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恶性竞争的后果就是两败俱伤,但是,大多数企业存在短视行为,在对外出动中为了占领市场不惜大肆降价,导致出口价格远低于国内价格甚至生产成本,构成实际意义上的倾销;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对国外反倾销应诉不积极,也使得国外更加频繁地对我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制裁。

三、应对措施

1.宏观方面

(1)相应的预警机制。重视预警机制的作用,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的各个产业都有比较健全的进出口预警机制,对每种产品的进出口进行监测。而我国多种产业在面临反倾销时多是被动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进行监控,从而处于被动的境地。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各产业相应的预警机制,一方面让企业作为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各级外贸进出口管理部门进行监控时有科学的依据。

(2)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WTO各成员不分大小,都有权援引争端解决机制,谋求公正、合理地解决相互间的经贸纠纷,从而维护和保障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相对弱小国家的利益,减轻发展中国家在纠纷中所处的被动地位。从实践来看,无论是作为申诉方还是被诉方,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都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据统计,截止2004年5月底,WTO已受理了311起贸易争端,而从1948年~1994年GATT共受理了193起。同时与GATT相比,WTO受理的贸易争端一般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3)相应的院外活动—政府公共关系。正确认识西方国家的院外游说,充分认识到各种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力,加强同贸易政策决策官员、国会议员的联系,使其客观地认识和对待中国,避免偏见和歧视,并积极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和加强同他们的贸易关系,利用他们在国内的政治经济影响为我们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2.微观方面

外经贸范文3

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问题;趋势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的经济贸易呈高速发展之势。1992年两国的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经过14年的发展,2006年末,中韩两国的贸易额已达1340亿美元,增长约26倍;2007年将达1500亿美元,2012年前将突破2000亿美元,提前实现2005年主席访问韩国时提出的目标。韩国在华设立的企业到2006年末已超过3万家,实际投资额累计超过35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韩国的重要经贸伙伴,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一大进口对象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因此,进一步发展中韩之间的经贸关系,对中韩两国和整个东亚地区都至关重要。

一、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韩两国间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许多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一)两国经贸活动涉及的数额大、范围广,易产生利益冲突。中韩两国的商品贸易涉及较多门类,服务贸易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企业间、行业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在一些敏感部门尤其如此。2002年,韩国政府在本国蒜农和农业组织的压力下,单方面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大蒜征收31.5%的高额关税,使我国几十万蒜农濒临破产。我国政府被迫宣布暂停进口原产于韩国的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和聚乙烯,对韩国相关企业形成巨大压力。2004年韩国又停止从中国进口泡菜,中方也采取了对应措施。在重化工领域,中韩两国竞争越来越激烈。韩国钢铁协会网上的消息称:2006年末中国的钢材产量达4.7亿吨,占全球产量的1/3。韩国的钢产量4800多万吨,居世界第5位。中国从2005年起成为钢材的净出口国,而且钢材质量不断提高。韩国造船用的厚钢板,过去大量从日本进口,如今主要采用物美价廉的中国钢板。中国在钢铁石化等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出口量的增长,对韩企业形成压力。

(二)中韩两国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2006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光学医疗仪器、化工及工业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塑料橡胶及制品;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前6大类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贱金属及制品、矿产品、纺织原料及制品、化工及工业产品、植物类产品。虽然韩国产品科技含量总体上高于中国,但中国已改变两国建交初期主要向韩国出口石油、煤炭的状况。1992年,韩国有学者分析,中国与韩国的技术差距在10年以上,而如今韩国一些学者指出中韩两国的技术差在迅速缩小,2004年为4.4年,2005年为3.8年,预计到2015年将减小到l至2年。在造船、汽车等传统制造业方面,中韩两国的技术差距仍较大。在移动通信、二次电池等新产业上,技术差距已很小。中国在钢铁、服装等制造业上进步尤快。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消息,在服装进出口方面,中国2000年向韩国出口9.76亿美元,从韩国进口2.92亿美元;2006年向韩国出口34.51亿美元,进口5.48亿美元;进出口之比从1:3增长到1:6。中国相当一批服装品牌打人韩国市场,对韩国服装业造成冲击。

(三)中韩两国都以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主,争夺原料、能源和市场而产生摩擦。韩国经济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2006年韩国出口额达3260亿美元,再创新高。2006年中国出口额969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两国的出口额都占到GDP的37%以上。据韩国关税厅网上公布的数字,韩国出口的前10位商品,包括半导体、汽车、无线通讯器材、船舶、电脑等都是工业制成品。十大出口产品在整个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53%上升到2005年的58.5%。如果加上十位以后的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制造业产品将占60%—70%。中国出口商品中制造业产品更高达80%以上,而且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机电产品已占出口总额的56.7%。中韩相互间的贸易,70%以上都是工业制成品。两国同世界各国的进出口商品也很雷同,两国都从巴西、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从中东进口石油,销售市场都主要在美、日、欧盟,也都在开拓东亚、南亚、非洲、拉美的市场,并从亚、非、拉寻找新的资源和能源。因此,中韩两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也很激烈。

(四)韩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外资倾向较重,加剧了两国间的经贸摩擦。韩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进出口国家,其2006年的出口额列世界第11位,进口额也列前15位。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很突出,尤其在农产品的进口方面,历届政府都采取消极态度。韩国农产品国内售价过高,2006年无骨猪肉每公斤达14美元,无骨牛肉每公斤更高达56美元,是美国的5倍,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居首位。为保护本国农民利益,韩国对进口农产品往往设置壁垒或课以重税。韩国与美国、欧盟经常发生农产品贸易磨擦。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更滋生了对中国的警惕。韩国还有一种反外资情绪,对招商引资积极性不高,尤其怕造船、钢铁、汽车等产业被外资控制。大宇造船和船舶工程公司的债权人拟在2007年底之前出售其在大宇的50%股权,价值达87亿美元,韩国怕中国购买,早已内定由韩国企业收购。在这种心态下,韩国企业对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反应过激。

二、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趋势

在中韩两国间的经贸活动中,尽管有些摩擦甚至冲突,但合作一直是主流。中韩之间的经贸合作发展较快,是有深刻原因的。

(一)中韩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1、中韩两国将长期互为重要贸易对象。中韩两国的出口占GDP的比重都较高、对GDP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长期不会改变。中国已跃居韩国第一位进出口对象国,这种状况至少维持10年以上。韩国目前是中国第3位的贸易对象国,这个位置也至少保持10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对外贸易都快速增长,在世界贸易排名中的位次都不断前移,这与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2、两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达2000美元;韩国已进人后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经济发展,人均GDP已近2万美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中国在劳动生产率、科技水平方面与韩国还有较大差距,两国之间存在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加工业的过程中,为生产符合世界标准的产品,从韩、日等地大量进口设备、原材料、零配件,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韩、日商品提供了广阔市场。近几年,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在升级,但许多机电产品的关键部件还要依赖从韩、日等国进口。还有一些韩国企业,主要是制造业企业,转移到中国设厂生产,其产品返销到韩国,使两国的经济合作更为紧密。

3、中韩两国制造业存在“自然分工”。制造业在中韩两国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由于两国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尽管产业结构雷同,但韩国居于产品的高端,中韩间形成自然分工,这种分工将长期存在。韩国坐上世界造船业的第一把交椅,中国也成为第三造船大国。但中国主要是生产造价较低的船舶,而韩国控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液化天然气(LNC)运输船等高端产品的生产。针对中国造船业的发展,韩国高端产品在本国造船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从2001年到2004年两年间就增加近10个百分点。在服装制造业,韩国也在向高端发展。2007年10月韩国制定了“服装产业知识基础化战略”,目的在于提高设计水平,开发高级化学纤维,通过纤维与IT的融合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韩国打入国际市场的品牌服装184个,出口到中国的132个,占72%。在钢铁、电子等制造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中国在学习韩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制造业水平的过程中,韩国也在发展,两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分工合作的基础。

外经贸范文4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增长。1978年,我国出口贸易额只有206亿美元,而后1998年既达到了3239.3亿美元,20年增长了近16倍,年均增速15%,不仅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速,而且比世界贸易平均增幅高出近8个百分点,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为1997年的第10位。由于贸易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定义的贸易依存度有了很大提高,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即出口的扩大效应与进口的减缩效应,其中出口扩大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进口对就业直接表现为冲击作用。但进口商品特别是进口资本品的有效利用,却可以间接地创造就业机会,因而进口对就业的影响比较复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及非要素进出口总量不断攀升,受进出口总量影响的就业人数也不断扩大。1998年底我国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9957万人,按当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3.82%计算,1998年受对外贸易影响的劳动力总数为23661.64万人,即使单纯考虑出口,其就业扩大效应也是显著的。若再考虑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这两个领域在我国的高速增长又为就业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来讲,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结构已实现了从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制成品的转变,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80年,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重还不到50%,而到1998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88.78%。

由于在国际经济中一国的贸易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是由该国相对于其它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的,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资源与技术资源缺乏,自然资源绝对量多而相对量少的缺点,从80年代起我国迅速发展了自己具有最大的比较利益的产品既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很快,在我国制成品出口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见)。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以纺织品和鞋类占较大比重。1994年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已占到世界纤维制品出口总额的11.4%,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创造顺差的行业中纺织品与鞋帽制品分别占据了前2位,达到260亿美元和97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与鞋类出口国。

这两大行业都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高的劳动密集程度,这些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对我国就业水平提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加工贸易。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工出口,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出口是随着“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兴起而大量出现的。199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730.4亿美元,占进出口额的52.5%,大大超过了一般贸易。在中国最大的几类出口产品中,加工出口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1993年机电产品加工出口的比重为71.5%,服装加工出口的比重为52%,加工出口占鞋类出口的81%,占玩具出口的95%。而加工贸易就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据估计,仅在1990年末,广东省的2万多家合资企业从事的出口加工业务就雇佣了约137万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大量增加毫无疑问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外商投资的就业效应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利用外资包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包括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和加工装配)以及对外借款。1992年以前对外借款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部分,曾占利用外资的60-70%,90年代初外商直接投资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急剧上升,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部分。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1998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占亚太地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据统计,截止到1998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2.78万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54亿美元,就业职工564万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外国投资已成为80年代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外国资本对我国经济的渗入程度逐渐加深;另一方面,利用外资对我国的就业量及就业模式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外经贸范文5

4月26日,“广东省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工作会议”在广州举行。

4月28日,将于今年9月举行的面向世界500强和境外大型企业招商活动系列推广路演活动在广州拉开帷幕。

一系列紧凑的举动背后,是广东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加快速度的决心。

自2008年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来,广东的外经贸发展一度遭遇寒冬,而在经历了恢复调整期之后,无论是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还是对外招商引资的进一步扩大都势在必行。

2011年,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节点上,广东长入以来谋划的从外经贸大省转型升级为外经贸强省的战略,将加快其前进的速度。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东莞经验

5月2日下午3点,彭向辉匆匆赶回樟木头镇。

十分钟之后,这位现任来利眼镜制品(东莞)有限公司总经理将召集相关高层商讨进军内地市场的下一步动作。

“公司转型后,已经在温州成立了分公司,负责面向内地的产品销售;东莞这边,研发中心也快筹备完毕……”一个小时前,这位刚从温州飞深圳的班机上下来的法国人接到了《大经贸》记者的采访电话。中文不甚灵光的他将采访交由助理汪筱妹完成:“现在,来利的订单、生产部分仍交由厂长连木打理,彭经理则主要负责把握开拓内地市场的节奏和方向。”

汪筱妹提及的“公司转型”完成于2008年年底,而在那之前,来利眼镜制品一直以专注于眼镜配件加工的工厂形式存在――公司的前身是香港来利工业在大陆设立的加工工厂――和遍布东莞、所有承接了来料加工却名不见经传的工厂一群,昔日的来利设备简陋,通过香港母公司面向Comotec等世界知名的眼镜配件制造商接收订单,完成简单的焊接装配加工生产环节,从中获取利润。

十几年来维持不变的生存模式在土地、能源、人口和环境等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凸显出其瓶颈,而造成加工贸易订单锐减的金融海啸更让单靠海外订单存活的来利金属制品厂感到前路茫茫。

来利的遭遇其实并非个案。改革开放三十年,东莞乃至广东依靠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对外依存度过高的传统发展模式则随着金融危机引爆出其产业结构更深层次的问题――处于微笑曲线底端、利润越来越微薄的贴牌代工已经让企业的生存难以为继,而这更意味着以东莞为代表的广东诸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困局。

2008年,金融危机裹挟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席卷而来,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大幕则随之拉开。

而东莞,作为以加工贸易实现经济起飞的先驱,则被寄予了更多厚望。

2008年6月,当加工贸易成为金融海啸的“重灾区”,东莞被确定为“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市”。广东省委书记甚至多次就东莞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成效批示,希望东莞能够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核心,就是要将原来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同步发展,规避市场风险;把原来的血汗型工厂升级为技术含量相对高级的加工贸易。”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在接受《大经贸》记者的采访中指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的。而如何转型、怎么升级则是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探寻的答案。

“其实来料加工对于来利未来发展的制约显而易见,但转型升级需要解决的难题也不少。”亲历公司整个转型过程的汪筱妹这样表示,“且不说当时来料加工企业转‘三资’被要求停产后才转型,就是设备补缴税款的数目也不小。公司的设备加起来有5000多万港币,转成‘三资’企业所需的补税金额太多了。”

来利遇到的难题事实上具备――定代表性,不管是停产还是补税等等,恰恰是东莞作为“试点市”获得来自上一级政府的更多的支持及优惠政策之外,在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先试先行、寻路突围的。

2008年12月,樟木头镇政府派专人全程服务协助来利转型,在20天内让来利从原本注册资金仅为321万港币的加工工厂“就地不停产”成功转型为投资总额1亿港币、注册资本5500万港币的外商独资企业。在此之后,来利更开始设立独立的技术部门及配套模具、样板制造车间,策划在东莞本地建设研发中心的同时,更积极向北方市场拓展――对比此前销售环节完全由香港分公司运作控制,“现在的来利无疑有了更多的自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东莞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就是: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形态转变。

而更容易让人忽略的一个细节是,同年3月在东莞举行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现场办公会”上,东莞市政府一口气汇报了破解来料加工企业形态转变障碍的10种做法、已破解的3大难题、已建立的1大平台……

据统讹从2008年至今,东莞已有2378家企业实现不停产转型,占来料加工企业总数的39.5%。

东莞的脱胎换骨无疑为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振了士气。

对外招商引资:惠州样本

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

在支撑起珠三角三十多年辉煌的东部城市群中,还有一座惠州新城。

虽然起步相较深圳和东莞稍晚,但得益于特区速度和加工贸易模式的双重辐射,当深圳的发展速度、东莞的产业承载能力逐渐趋向饱和时,更多的世界级跨国企业将制造工厂移向了惠州这座以工业制造及外向型经济为发展路径,却未经大规模开发的城市。

而通过承载香港产业转移完成初步积累的惠州其严格意义上的崛起,源自由日韩跨国企业为先头部队的电子制造产业转移风潮――当TCL、德赛等一批民营企业仍处于成长期,日本的索尼、松下,韩国的三星、LG,乃至美国的通用、荷兰的飞利浦就已经开始在惠州大兴土木,建造他们的生产及研发基地一外缘型经济的强势注入成为了惠州经济发展中的传统优势,惠州由此在21世纪初期也就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惠州外经贸的发展在珠三角诸城的表现中的确可圈可点,这让当地外经贸局领导在不同场合的会议中都多次提及省里对惠州外经贸发展的肯定一广州、深圳、东莞之外,与惠州相比,珠三角城市群中无出其右者一言语中颇含自豪之意。

事实上,惠州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外力作用。如前所述,在改革开放的风潮中,惠州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路径,门窗大开地向来自港澳台、美日韩的制造业转移招手,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了最初的经济起飞。

而眼前,这座城市正是在外力与内在共同作用的发酵下,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石化两大支柱产业和服装、制鞋、水泥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的“2+4”工业支柱产业格局――“十一五”期问,惠州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4.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867宗,先后引进惠菱化成MMA、普利司通合成橡胶、富士康等一批世界5D0强企业,

利用外资加快推动当地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惠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积极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为惠州带来发展喜悦的同时,自然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当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当地产业结构所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凸显,而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区域竞争愈发激烈,招商引资所面临的现实也就显得更为严峻。

“现在招商工作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惠州市外经贸局外商投资促进科的相关负责人曾经这样向《大经贸》记者表示。在他看来,难度大的关键并非在于招不到商,而是在于如何争取让产业辐射力度大、拥有后续发展潜力的优质项目落地惠州。

让惠州头疼的问题其实也正是广东的苦恼。

广东省委书记在今年2月针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对外招商引资前往东莞进行专项调研时就曾经鲜明地指出,目前,各国各地区都在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区域竞争中,广东的招商引资工作总体相对薄弱,力度、水平及增长速度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有相当差距,甚至不如中西部地区。

没有投入,谈何产出?

广东作为外经贸大省,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争取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率先跑出已经迫在眉睫。

而惠州对于招商引资所面临的困境,事实上也逐渐找到了突围的方法。

不仅仅是着重于招商选资,围绕惠州的产业体系规划向世界500强招商,引进优质大项目。2010年4月,惠州近来一年一度的大型招商引资推介会再度顺利举行,推介会促成签约项目366宗,合同金额达1099.4亿,其中投资额超10亿的大项目34宗,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108宗,投资额占签约金额的69.5%――通过大型推介会,惠州的招商引资工作尝到了甜头。

而惠州市长李汝求在今年“全省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工作会议”的发言中则明确表示将围绕完成合同利用外资增长4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的目标,狠抓招商引资的平台建设,推进全民招商、市场化招商:在筹划大型招商推介活动之外,更将继续组织小分队“走出去”招商,并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三地的合作,形成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事实上,在这次工作会议上,包括惠州在内的广东省21个地市负责人除了通过发言明确2011年的外经贸工作以外,均与由黄华华代表的省政府签下落实目标任务的“军令状”――对于抓紧广东“十二五”开局之年外经贸的转型升级,政府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执行力。

两天之后,广东省外经贸情况通报会暨世界500强招商活动的首场推介会在厂州举行。推介会上,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向受邀参加的各国驻穗总领馆、商会机构和跨国公司代表介绍了省政府与商务部拟于今年9月底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联合举办的“广东省与世界500强和境外大型企业合作交流会”,寄望邀请涉及六大主体产业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参与到广东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的推动中来,与广东共谋未来互利互赢的发展路径。

而对于广东招商引资路径的选择,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丁力则建言:面向跨国企业招商引资就好比是找对象,广东有了自己的要求标准,但还要考虑清楚对象的要求和标准,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世界五百强在未来发展战略上的需求,充分满足它,招商引资有了针对性,才有成功率。

外经贸新方略:“招”式手笔

2011年1月17日,中新社在其网站上发出一则消息:经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决定,任命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招玉芳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免去李容根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职务。

而随着李容根卸任,副省长的分管工作也出现微调――于2010年7月上任主管外经贸工作的刘昆接替李容根成为新一任分管公安、打私、民政等工作的副省长,而招玉芳则接棒刘昆,成为分管外经贸工作的新任副省长。

查阅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相关资料,不难发现,现任副省长的招玉芳出身经济学专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长达27年的过程中,―直服务于广东外经贸战线。

2007年,在担任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三年之后,招玉芳调任广东省国体资源厅厅长,四年之后,招玉芳以副省长的身份接棒刘昆,分管外经贸、口岸、旅游、对台等工作。

工作要求高、行事低调、雷厉风行是招玉芳在国土资源厅厅长任上竖起的招牌,而如果回顾招玉芳作为当时全国国土资源系统首位女厅长的过往,这位干练机警的国土厅长曾经凭借一股韧劲盘活广东“三旧”用地的经过倒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威水史”。

2007年4月,招玉芳到省国土资源厅走马上任,不久之后,她就摸清了广东的“家底”:全省土地面积不足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不足2%,却支撑着全国GDP的1/8、财政收入的7/1。

如何将土地“盘活”?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招玉芳向总理争取在广东试点节约集约用地,向旧城区、旧厂房、旧村庄“要地”的细节成为省里流传一时的佳话。

而历史与现实又如此相似。

此次重回外经贸领域,从年初就开始马不停蹄在东莞等地深入展开外经贸调研的快节奏也正符合于她一贯以来的行事作风。

在明26日广东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工作会议”上,招玉芳对于广东省外经贸的现状、未来发展侃侃而谈,背后是她作为一名“老外经贸”对广东外经贸工作长期的积累与思考。

虽然更多的媒体将此次招玉芳身份的变迁解读为“‘土地守护神’出任副省长”,但对于招玉芳来说,这更像是一次对广东外经贸熟门熟路的老将的回归。

事实上,在国土资源厅厅长任上敢于向总理争取土地试点的招玉芳,年初受命成为新任分管外经贸副省长后,已经开始了对广东外经贸展开转型升级大动作的多番谋划。

其中不能忽略的一个细节是,在26日上午会议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的讲话当中,透露了此次省部共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背后的秘密:“今年年初,招玉芳同志调任省政府工作以后,提出和部委共建‘珠江三角洲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为2008年曾提出广东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推动部署更具体的工作……”

外经贸范文6

在青干班开学典礼上,××书记对我们外经贸局学员寄予了“志存高远,忘我工作,倾心争做推动科学发展的急先锋”的殷切期望,要求我们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终身学习进取、坚持务实干事创业、坚持真情为民服务、坚持严格廉洁守法。如何把书记的期望转化为推动我们个人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工作作风提升的动力源泉和重要引擎,为加快我市经济科学、转型、跨越发展贡献力量,我认为要结合个人工作岗位,着力强化“四新”建设。

一、认真学习新知识,夯实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次培训涉猎范围广,新鲜知识多,我们要抓紧有限的时间认真学、扎实学、深入学。学习文秘杂烩网要有方法,带着问题学,结合工作实际学,向老师多请教咨询、与同学多交流探讨,确保理论学得透、观点把得准、形势看得明,能熟练运用于今后的工作实践。此外,要运用业已掌握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终身学习。

二、努力创立新思维,解决疑难。创新改造世界。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矛盾多、热点多,党本文政机关工作繁重。就个人岗位而言,我在市外经贸局主要从事外企外商服务、投诉调解及文字处理工作,今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及国内宏观形势变化影响,我市外资引进、外贸出口、外经合作发展艰难,各类涉企、涉外矛盾多。如何为加快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如何稳妥、高效地处理外企外商矛盾,这就需要突破以往惯性做法,挣脱框框条条束缚,紧密结合市情、企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大胆破题,为领导分忧解难。

三、积极提升新素质,务实干事。素质决定能力。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组织上培养的后备干部,要在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工作上积极追求敬业、作风上积极追求清正,做到要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实事。一是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为干好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务实工作。认真学好外经贸政策知识,做好鼓励类项目确认、先进技术企业审核、自由技术引进认证等业务工作。建立外企外商矛盾调处应急机制,充实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功能、搭建政企交流平台、积极创优投资服务环境。加强针对性、前瞻性思考,提出与我市产业发展相融合的扶持外经贸发展政策意见、编制“十二五”外经贸发展规划,切实为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建言献策。三是贴近企业。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做到为企服务“零距离”、“零障碍”、“零差错”。

四、始终保持新状态,摆正位置。勿以物喜,勿以己悲。永记身上肩负的责任,千方百计做好组织、领导交办的每项工作。在逆境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在顺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协作,确保工作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