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简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支持简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支持简历

技术支持简历范文1

一、池塘条件

选择环境安静,通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池。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池深为2.0~2.5米,蓄水深度为1.5~2.0米。池埂坚固,池底底质最好为硬底泥质,淤泥不超过15厘米。水质以中性或弱碱性为好。池塘保水性能强,每个池塘有可控的进水口和排水口。每个池塘备有3千瓦增氧机1台。乌鳢有随水流逆行集群跳跃的习性,成鱼能够跃出水面1米以上。因此,在池塘进水口、排水口处都要安装防逃设施,池埂要比池中水位高出50厘米。在养殖乌鳢的池塘四周要设置高50~60厘米的竹篱笆或网片,防止乌鳢逃逸。

二、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 池塘整修和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修补池埂,搞好护坡,维修好进排水系统。鱼种放养前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含有效氯25%以上的漂白粉20~2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清塘消毒。3~7天后加注新水,使池水位达80~100厘米。

2. 移植水生植物。可在池塘四周水面种植80~100厘米宽的水葫芦等,以便在夏季温度较高时遮挡阳光,便于乌鳢避暑和躲藏。同时还能净化水质,有利于乌鳢的快速生长。

三、鱼种放养

苗种选用当地天然苗种。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游泳活泼,无病无伤。蓄水深度1.5~2米、产出规格0.5公斤/尾以上的养殖池塘,适宜定塘的放养密度每亩为4000~4500尾,并一次性放足。同时,为充分利用养殖水体,可在每亩池塘中搭配放养200~300尾的鲢、鳙、草、鲤、鲫等鱼种。这样能清除残饵、控制池塘水质,促进主养鱼的生长,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但混养的家鱼个体应大于乌鳢种个体的1倍以上为宜,以免被乌鳢吞食。

4月上旬,水温稳定在10℃以上时,晴天放养。鱼种在放养前要用3%~5%食盐水药浴15~20分钟。

四、饲料投喂

乌鳢为肉食性鱼类,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目前养殖乌鳢多以投喂小鱼、小虾、螺、蚌等动物性鲜活饵料为主。人工投喂鲜活饵料时,要注意新鲜、洁净、适口,并用6%~8%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再投喂。当然,也可根据乌鳢的营养需要配制人工合成饵料,以补充鲜活饵料的不足。如可用含70%~75%剁碎的鲜杂鱼、20%~25%的豆饼和米糠,另加适量粘合剂、矿物质、维生素、适量微量元素和食盐等混合制成植物性饲料配合饲料进行投喂。

在池塘中搭好食台,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的方法投喂,每天投喂2次,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饵料以鲜活动物为主,主要是海、淡水小杂鱼、虾。日投喂量为乌鳢体重的5%~8%。具体投喂次数和数量视乌鳢的摄食、池塘的水温、水质以及天气等情况随时增减,一般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投饵时采用“慢、快、慢”的投喂方式效果比较好。

五、水质调节

由于投喂大量的高蛋白饲料,池塘内残饵和乌鳢自身排泄物较多,极易导致池水过肥甚至恶化。尽管乌鳢耐低氧,适应能力强,但在不良水环境中对饲料的利用率低,生长变慢,易发疾病。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水质。池塘内除移植水草外,还要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春、秋两季一般每隔10~1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3/5。夏季高温季节每隔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4/5或全部。换水时,换水前后池水水温的温差不宜超过2℃。在养殖中后期,根据水质和池塘底质的情况,每亩每隔15~20天用15~20公斤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1次, (下转36页)(上接35页)以调节水质,改善底质,预防鱼病。高温季节,池塘中应使用增氧设备,晴天中午开机2小时,阴雨天气视鱼的浮头情况及时开机增氧。

六、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巡塘。每天早晚要各巡塘1次,注意细心观察乌鳢的摄食、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检查进、出水口,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2. 搞好清洁卫生。每天对食台及养殖用的工具进行清洗消毒,及时清除残饵杂物,割掉生长过盛的水草,保证水质清新、无污染。

3. 防逃。检查拦网和池塘是否有漏洞。加高加固塘埂,堵塞塘埂漏洞,杜绝塘埂渗水漏水。维修竹篱笆、尼龙网等围栏设施,防止乌鳢逃逸。

4. 建档。每口池塘都要建立养殖档案,详细记录养殖过程中天气、水质、投饵、发病、药物使用等情况,便于分析总结。

七、病害防治

对于乌鳢病害的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乌鳢抗病力较强,一般很少发病。但如果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在乌鳢的养殖过程中也会出现病害。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综合防治,严防病害的发生。要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对池塘、鱼体、食场和饵料消毒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病源侵入。水质不太好时,应及时用生石灰等对池塘进行全池泼洒清毒。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在饲料中拌入食盐、大蒜素、维生素等进行投喂。鱼病发生时,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进行防治。

八、捕捞上市

由于乌鳢生性贪食,以大欺小现象严重。因此,必须适时捕捞。捕捞时遵循捕大留小、分级饲养的原则。自6月份开始,每月拉网1次,随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乌鳢拉网轮捕供应市场。这样,既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12月下旬干塘起捕。集中囤养一部分商品鱼等到第二年3~4月份再销售。

技术支持简历范文2

【摘要】 目的 建立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的规律。方法 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G1(BN-BN)、G2(SD-Wistar)和G3(LEW-BN)3组,每组18对。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一般情况,生存期,术后第3、7、14、21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 及移植肝病理学变化,根据 Banff 标准判断排斥反应强度。结果 G1、G2大鼠1月存活率为100%;G3大鼠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第3天始发生,第7天后逐渐加重,第14天达到高峰,除并发症致死外,余大鼠均在20天内死于Ⅲ级排斥反应。G3术后各时相点ALT、TBIL均明显高于G1、G2(P

【关键词】 肝移植;近交系大鼠;急性排斥模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erize the technique and method fo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inbred rats and the observed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rejection. Methods The experiment was proceeded in three groups: Group 1 (G1, from BN to BN), Group 2 (G2, from SD to Wistar) and Group 3 (G3, from LEW to BN). The 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ROL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modified Kamada′s two cuff technique. The serum level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total bilirubin (TBIL) were measured on the 3rd, 7th, 14th and 21st days after the transplantation.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transplanted livers were finally observed. Results The rate of survival for 1 month was 100% in G1 and G2,while the recipients in G3 all died within 20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showing physical signs, abnormal liver functions and pathologies typical of class Ⅲ acute rejection. Besides,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excluded the presence of rejection in G1 and G2. Conclusion LEW to BN combination could be an ideal choice to build ROLT model, stable and easy to standardize. But there may b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due to its poor tolerance. The sophisticated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are the key to achieve success.

Key words: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bred rat; acute rejection model

目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而理想的动物模型是肝移植免疫研究的前提。因此,建立稳定的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显得十分必要。缺乏可靠遗传背景的移植免疫研究其价值为零,近交系大鼠因其遗传背景明确、单一,生物学特性资料详细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鼠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实验的研究[1]。

近年来,随着实验动物品种的引进,采用近交系大鼠进行移植免疫研究已成为可能。本研究对“二袖套法”进行了改良,选用LEW-BN组合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ROLT),并观察其排斥反应的规律。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雄性封闭群SD、Wistar大鼠,体重220~240 g(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所);清洁级雄性近交系LEW、BN大鼠,体重200~240 g(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中心);标准条件下饲养。随机分为3组,G1(BN-BN)、G2(SD-Wistar)和G3(LEW-BN),每组18对。

1.2 实验材料 采用5/7F心导管外鞘制成门静脉 (portal vein, PV)、肝下下腔静脉 (infrahepatic vena cava, IVC) 袖套;胆道支架采用22GA静脉留滞针外鞘;9-0无损伤缝线、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光学显微镜等。

1.3 实验方法 在经典“二袖套法”基础上稍做改良,建立ROLT。

1.3.1 供体手术 麻醉成功后,腹部横切口进腹,背部垫自制背垫显露肝脏。全身肝素化后,在第一肝门后腹腔动脉上方分离腹主动脉,置线结扎。4℃ 乳酸林格液20 ml用输液泵经腹主动脉灌注,速度50~150 ml/ h,迅速在左肾静脉上缘剪开IVC,剪开膈肌离断胸腔段腔静脉,向供肝表面冲浇冰生理盐水。在灌注供肝的同时,按顺时针顺序游离肝周韧带,依次离断左膈静脉、食管入左肝血管支、右肾上腺、右肾及下腔静脉,紧贴膈肌环切断供肝肝上下腔静脉(suprahepatic vena cava, SVC)。于左右肝管汇合处远端0.5 cm 处楔形切开胆总管前壁,向近肝段插入胆道支架,丝线结扎固定。离断肝动脉,近PV切断幽门静脉及脾静脉。

1.3.2 供肝修整 操作均在4℃ 冰浴中进行。用微血管镊穿过自制袖套管腔,夹住IVC断端后拖出外翻于套管壁,刻槽内丝线结扎;同法处理PV套管,确保袖套管无扭曲。经PV袖套管缓慢注入4℃乳酸林格液5 ml后,将供肝置4℃乳酸林格液中保存。

1.3.3 受体手术 参照朱瑾等[2]建立的方法稍做改良。乙醚吸入麻醉诱导成功后,腹腔注射氯胺酮100 mg/kg。腹部正中切口入腹,自制拉钩将肋弓牵开,将剑突向头侧牵引;将肠管推向左下方,以温湿纱布包裹。按顺时针方向游离肝周韧带,结扎左膈静脉、食管入左肝血管支,在右肾静脉上缘平面游离IVC,切断右肾上腺上静脉,充分游离SVC。游离胆总管,在汇合处切断;游离切断肝固有动脉;在幽门静脉水平上方游离PV。依次靠近肝脏用血管夹阻断PV及IVC,从PV分叉处穿刺注入温生理盐水2~3 ml,用Satinsky 钳阻断SVC,紧贴肝切断SVC、IVC及PV,移去原肝。将供肝置入肝脏原位,用显微钳夹住PV套管柄,从PV推入温生理盐水2~3 ml驱出肝内保存液。用9-0尼龙线于供肝膈静脉处腔静脉壁外侧进针,锁边后按“内-外-外-内”的次序连续吻合后壁及前壁,收紧前用含肝素125 U/ml 的乳酸林格液驱尽腔内气泡,收紧后与预留线头打结。将阻断受体PV的血管夹下移至幽门静脉水平,排出PV内血液及血凝块,冲洗后迅速插入PV袖套,结扎后移去血管夹及Satinsky钳,供肝恢复血流,结束无肝期。将受体IVC血管夹下移至右肾静脉上缘,去除IVC内血凝块,冲洗后立即插入IVC袖套,丝线结扎固定。将胆道支架插入受体胆总管腔内,结扎后大网膜覆盖,腹腔注入含青霉素20万U的温生理盐水2 ml,关腹。术后予灯烤复温至苏醒,自由进10%葡萄糖水,术后第1天自由进食。

1.4 观察指标 观察受体术后一般表现、手术成功率(术后生存超过48 h) 和生存时间。每组术后第3、7、14、21天随机活杀3只大鼠,取血离心,收集上清液,检测肝功能;取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镜检,对汇管区、胆管及静脉内皮炎症进行RAI(rejection activity index)计分,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参照Banff国际标准。剩余大鼠观察生存时间,于濒死前取血、肝组织标本。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生存时间采用SPSS 11.5软件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采用对数秩检验;P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G3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行近交系ROLT 18例,供体手术时间(30.5±1.5) min,受体无肝期(12.6±2.4)min,SVC吻合时间(9.5±2.6) min,PV套管时间(2.6±1.2) min,IVC套管时间(2.4±1.6)min,胆道重建时间(3.2±1.1)min,受体手术时间(60.5±4.5)min。1例大鼠术后50 h因IVC血栓死亡,手术成功率94.4%。大鼠死亡后解剖未见胆管梗阻、胆漏、流入道/流出道的扭曲、腹腔感染等。

2.2 生存曲线 G3平均生存时间(18.3±1.1)天,G1、G2 1月存活率为100%,与G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图1 各组大鼠移植后生存曲线

2.3 肝功能变化

3组术后肝功能的变化趋势表现为:G1、G2大鼠术后第3天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增高,总胆红素(TBIL)基本正常;第 7天后各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而G3大鼠术后第3天即出现明显肝功能改变,表现为 ALT、TBIL同时升高,第7天指标进一步恶化,第14天改变尤为明显。G3术后各时相点ALT、TBIL均明显高于G1、G2(P< 0.05)。

2.4 移植肝病理表现及排斥反应分级 G1、G2各时相点均未见典型的急性排斥病理表现(0分,图2A、3A、4A)。而G3术后第3天即有明显的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为Ⅰ级排斥反应(3~4分,图2B)。术后第7天上述损害明显加重,汇管区大量炎细胞浸润,伴胆管、静脉周围炎,为Ⅱ级排斥反应 (6~7分,图3B)。第14天损害进一步加重,汇管区大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累及胆管、血管,造成部分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局灶性坏死,为Ⅲ级排斥反应 (8~9分,图4B)。

3 讨 论

目前,国际上ROLT的急性排斥反应组合包括DA-LEW[3]、LEW-BN[4]、ACI-LEW[5]等。但国内DA等大鼠极其匮缺,很难满足大规模开展肝移植免疫研究的需要。因此,我们选用LEW-BN组合建立了ROLT。

3.1 LEW-BN组合ROLT模型的特点 以近交系LEW、BN大鼠为供、受体的ROLT,具有重复性好、研究周期短、所需动物量小、易于标准化等优点。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受体均在术后第3天左右开始出现纳差、精神萎靡等;第7天后呈进行性加重,尿黄伴血清ALT、TBIL 升高;至术后第14天大鼠出现黄疸加深、活动迟缓、毛发直立等,并先后于术后20天内死亡,比黄文鹏等[6]报道的时间稍长,可能与不同的实验条件有关。尸检见移植肝明显肿大、黄染,伴淡红色腹水。同样,术后第7天移植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即表现轻、中度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学特征。至第14天更为典型,光镜下可见汇管区大量混合性浸润、静脉内皮炎和胆管上皮炎等,伴静脉周围部分肝细胞坏死。

本研究发现SD-Wistar组合术后并未出现典型的排斥反应,受体可长期存活,病理检查亦不符合Banff 标准。与DA-LEW组合相似,LEW-BN组合术后生存期、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等均符合临床肝移植急性排斥的特点。因此,近交系LEW-BN组合是理想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3.2 传统“二袖套法”技术改良 手术因素是影响大鼠肝移植模型受体近期存活的首要因素,我们对“二袖套法”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3.2.1 提高供肝质量 供肝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移植的成败。Schemmer等[7]认为人为翻动供肝可造成局部微血栓形成;此外还能使供肝呈高代谢状态,导致能量供应障碍。我们采用先灌注、后游离供肝的方法,可防止过早解剖肝门造成的血管痉挛收缩,将热缺血时间降至最低。经腹主动脉输液泵灌注能达到PV与肝动脉双重灌注的效果, 灌洗均匀、彻底,且灌注速度及压力恒定,避免了对肝细胞的损伤。灌注前将肝叶复位,同时以冰生理盐水冲浇供肝,使供肝迅速进入冷缺血状态。袖套安装后,立即经PV注入冰生理盐水,一是冲出供肝内残留积血,二为检测袖套是否通畅。以上措施可确保我们获取一个优质的供肝。

3.2.2 增强手术耐受力 近交系大鼠对麻醉、低温、失血及手术的耐受性较差。麻醉后大鼠体温下降明显,尤其在无肝期和新肝期。受体术中出血总量超过2 ml,术后极难存活。为此,手术应在恒温环境下进行,术中采用温盐水纱布包裹肠管以保温和减少液体丢失。我们采取供肝植入后温水冲洗腹腔、术后灯照保暖等措施,以减少低体温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后果。此外,在受体肝切除前我们经PV注射温生理盐水,此举可有效增加血容量,增加受体对出血的耐受性,有效防止了大鼠死亡。

3.2.3 缩短受体无肝期 无肝期的长短对ROLT的成功至关重要[8]。我们认为良好的暴露、默契的配合、熟练的吻合和套管技术是缩短无肝期的有力保障。我们采用自制拉钩拉开肋弓、将剑突向头侧牵引及背部垫腰枕等措施得到了良好的暴露。SVC吻合采用单线连续外翻缝合法,此法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等优点,能有效地缩短无肝期。PV及IVC重建的关键是避免血管扭转,插入套管尽量一次成功。改良技术可以缩短无肝期[9],笔者通过技术改进,无肝期多可控制在11 min 左右,有效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改良“二袖套法”成功建立了近交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该模型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将会在肝脏移植免疫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Suzuki A, Kudoh S, Mori K, et al. Expression of nitric oxide and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acute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 in the rat [J]. Int J Urol, 2004, 11(10): 837-844. [2] 朱 瑾, 董家鸿, 李晓武, 等. 大鼠冷保存供肝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8(23): 2330-2332.

[3] Chimalakonda AP, Montgomery DL, Weidanz JA, et al. Attenuation of acute rejection in a rat liver transplantation model by a liver-targeted dextran prodrug of methylprednisolone [J]. Transplantation,2006, 81(5): 678-685.

[4] Yamamoto S, Okuda T, Yamasaki K, et al. FK778 and FK506 combination therapy to control acute rejection after rat liver allotransplantation [J].Transplantation,2004,78(11):1618-1625.

[5] Nagasaki K, Obara H, Xiong A, et al. Liver allografts are toleragenic in rats conditioned with posttransplant total lymphoid irradiation [J]. Transplantation, 2007, 84(5): 619-628.

[6] 黄文鹏, 黄祖发, 叶启发,等. 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排斥品系的选择[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7, 11(4): 244-246.

[7] Schemmer P, Enomoto N, Bradford BU, et al. Activated Kupffer cells cause a hypermetabolic state after gentle in situ manipulation of liver in rats [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1, 280(6):G1076-1082.

技术支持简历范文3

【关键词】比例尺;数据;质量;检查方法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无论是计算机软件检查的方式,还是人机结合的检查方式,都需要对数据要素进行检查,这两种检查方式各具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劣势,相关质量检查人员只要根据产品具体的需求来选择检查方法即可。现今我国的检查都是两级检查,每一级检查都有侧重点,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检查,这样才能保证检查全面具体,不出现重复检查以及漏检的情况。

一、数据的生产流程及处理

1、数据的生产流程

资料分析、数据采集、外业调绘、数据编辑、数据修改、成果上交、检查验收。目前,我们主要采取先内后外的作业模式。由内业立体测图为外业提供调绘底图,这就要求数据采集采用的资料现实性好,不但满足立体测图的技术要求,还应注意要素的综合取舍,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要素采集的完整性。外业调绘核实补测外业的调绘数据是数据编辑的依据,所有地物要素不得遗漏,发现内业的逻辑性错误应及时指出并外业核实,并注意所收集资料的权威性。数据的编辑是我们数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描绘数据是基础,调绘是依据,我们首先要对前两道工序进行检验,这样才能保证最终成果的质量。编辑工作的检查是我们检查的核心。数据编辑应注意外业资料的使用,比如补测数据的使用,地名变更表,收集的各种专业资料的使用。最终建库数据检查包括全要素数据的全面检查,专业资料的使用是否正确情况,数据附件质量的检查等。

2、数据生产中质量控制实施

从数据的采集阶段,要求设计人员认真分析资料,保证资料的现实性;并对作业人员进行前期技术培训和作业中持续的技术支持,选择合理的编辑软件和科学完善的作业流程。要求作业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并加强作业过程的质量监督。

二、1∶1万基本比例尺基础测绘建库数据质量检查内容

质量检查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概括起来有七项,但是在这七项中,比较重要的有对时间精度的检查,这检查内容主要针对的是资料,主要检查资料是否具有现实性,是最新的资料,还要检查资料是否具有权威性,不具权威性的资料,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对逻辑一致性进行检查,主要针对的是数据,数据的各方面都要统一,比如格式、分层、数量等,如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就要重新整理数据,进行检查。

我国的产品检查需要经过两个环节,也就是要进行两级检查,但是只需要进行一次验收即可,在两级检查时,要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检查,这样检查才比较全面,不会出现漏项,也不会出现重复检查的情况,如果有些产品生产一定的过程,应该对其进行跟踪检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优质,在检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不出现统改的问题,尤其是大批量统改,因为统改会带来很多连带问题。

三、1∶1万基本比例尺基础测绘建库数据质量检查方法

如今我国使用的1∶1万基本比例尺基础测绘建库数据的质量检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软件检查,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检查;另一种是人机交互检查,就是人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如果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检查,对计算机软件的性能要求非常高,既要保证准确性,又要保证具体可操作性,一旦软件检查出现误差,要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必须将故障完全解除,绝对不能使用带有故障的计算机软件,而如果利用的是人机相结合的检查方式,虽然与前者相比能够节省很多能源,但是反映出来的数据不够直观,而且还比较浪费时间,这主要是因为,采用这种检查方法其主要步骤就是将需要的数据进行符号化,之后在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出现,利用开窗、漫游等方式进行检查,因为数据比较多,所以就比较花费时间。

无论是人机相结合的检查方式,还是计算机软件的检查方式,实际上都是对要素进行检查,其具体检查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但是要根据要素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比如如果是点状水系要素类型,其主要的方法就是对其中的要素进行分类,之后再逐一进行符号化,最后在对其进行属性标注,这种方式比较节省资源,但是也存在不够直观的问题,而且最关键的是经常出现错漏的现象。

通过相关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软件检查的方式其准确性是比较高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要素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查,特别是要素属性,所以通常采取的方式都是将其进行符号化处理,然后配合属性标准进行全面检查,但是有些要素属性在标注时,因为拓扑关系而变成了不断地小段,这样就会出现重复标注的现象,所以最终反映出来的结果并不清楚,也不够直观,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很难辨别出来,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其质量也不能完全保证。

虽然软件检查的方式总体上讲,要比人机结合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问题,比如计算机软件检查需要经常的转换不同的格式,而在这一过程中,经常因为格式变换而出现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检查人员在形成最终结果之后要对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之后再利用符号化解译的方式,在彻底的检查一下数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1∶1万基本比例尺基础测绘建库数据质量检查方法虽然只有两种,但是在具体检查时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在选择依据主要是产品要素类型,不同的类型适合不同的检测方法,在检测时,要尽可能的不出现统改的问题,因为这会带来很多后续的问题。

参考文献:

技术支持简历范文4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交通网络模型是路径分析及交通规则的核心问题。人们在构建路网时,经常碰到提取过程中产生或提取自基础地形图数据的不完整道路数据。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模糊节点”的概念,并以其为基础实现了不完整道路数据通过“模糊节点”跨越式连接外围路网,实现了路网的智能构建。在不能获得完整道路数据情况下的智能路网构建是接近真实路网的快速建模方法。

关键词 基础地形图;模糊节点;路网智能构建;跨越式连接

作者简介:欧阳芳(1989—),女,汉族,湖南郴州人,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2级研究生。

0 引言

城市化的不断普及,各地交通的迅猛发展,给路径分析与交通规则带来不便[1-4]。使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分析道路网交通状况能有效缓解这些问题[4]。近年来人们在路网构建方面做出了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网络模型构建方面[1-2,5],针对不完整道路数据的研究较少。路网模型的构建原理是高精度、准确、尽可能趋于现实的体现道路交通的线性特征和道路数据的组织结构,以达到“保障安全、提高效益、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6]。

构建交通网络数据集,需要地图的道路数据。然而基础地形图道路数据在数据生产与使用的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缺失,比如手工数字化时失误;扫描底图时纸质损毁;数据采集过程失误;数据获取与更新滞后、数据转换、比例尺变更、数据抽稀等,主要体现在图形拓扑关系、属性等方面,存在道路中断、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若使用不完整道路数据构建交通路网,将造成部分转向、连接点、边等网络要素的缺失,影响其连通性、网络要素的属性[7]。因此,研究和实施不完整道路数据的路网智能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不完整道路数据的路网构建问题,基于路网构建需符合现实交通的规则[8],提出“模糊节点”的概念,由其实现道路数据不完整情况下的道路“跨越式”连接,设计基于不完整道路数据的路网智能构造算法,并基于ArcGIS开发应用工具,用实际数据对此方法进行检验分析。

1 “模糊节点”及其提取方法

基于现实交通规则,基础地形图中表示居民地的城镇区、村落、独立房屋、居民区、居民点等处不可能孤立,即至少有一条路径连通居民地。本文提出在表示居民地采用一定大小的“点”,作为道路网络中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模糊节点”,代表地图中的连接要素,其大小代表人口数量、居民区大小,决定其连接范围。以这些“模糊节点”为轴心并遵循一定的规则,与外围已有道路网“跨越式”连接,就是不完整道路的自动完善过程。

综合考虑基础地形图的精度划分,“模糊节点”一般适用于小于1:2.5万基础地形图。比例尺大于1:2.5万时,基础地形图的道路数据已经详细到城区道路,居民聚居地已经是路网中的节点。比例尺小于1:25万时,道路数据不够详细,“模糊节点”扩展到外围道路网生成的道路将不符合实际。此外,基础地形图比例尺在1:25万和1:2.5万间的前提下,还需保证道路数据和“模糊节点”源数据为相同或相近比例尺,否则将造成路网的混乱。比如1:2.5万基础地形图中居民地数据提取的“模糊节点”扩展到基于1:25万基础地形图的路网中,将出现如下情况:“模糊节点”“跨越式”连接到路网,密集的“模糊节点”新生成的道路将大量相交、重叠,此时需对居民地数据进行地图综合,通过选取和概括使居民地数据详细程度与道路数据相当,再提取“模糊节点”。相似的,1:25万基础地形图中居民地数据提取的“模糊节点”扩展到基于1:2.5万基础地形图的路网中,将出现如下情况:“模糊节点”“跨越式”连接到路网没有实际意义。

2 基于“模糊节点”的路网智能构建技术

基于“模糊节点”的路网智能构建关键技术包括路网数据库的建立、地图综合、提取“模糊节点”和“跨越式”连接规则及流程设置。本文采用ArcCatalog创建网络数据集完成路网构建。此过程需注意道路的属性是路网数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道路基本信息外,对网络分析的要求越高,需要采集的道路属性就越多,比如转向设置、限高、限重、车型限制等[1]。居民地数据则需要人口、居民区面积等参数。地图综合单指上文提到的居民地数据详细程度远超道路数据时进行。本文采用ArcGIS工具箱中Toolbox-Data Management tools 的Generailzation 目录下的collapse Dual Lines To Centerline工具实现,参数设置与不同比例尺基础地形图制图综合时参数一致。

2.1 提取“模糊节点”

根据“模糊节点”的定义,提取“模糊节点”流程图如右下图1,提取流程如下:(1)在居民区图层每个要素重心位置点处创建 “模糊节点”,要素面积或人口总数决定此“模糊节点”辐射半径属性;(2)居民点图层每个要素点处创建“模糊节点”,人口总数决定辐射半径属性;(3)合并两个“模糊节点”图层。

2.2 “跨越式”连接规则及流程设置

基于路网连通性及符合实际交通的规则,“跨越式”连接操作流程如下:(1)当任意两个“模糊节点”间的距离小于其辐射距离之和时,连接这两个“模糊节点”生成临时道路;(2)当任意“模糊节点”到道路网可连接点的最近距离小于此“模糊节点”的辐射距离时,则连接此“模糊节点”和最近点;(3)将目前还孤立的“模糊节点”连接到最近的(1)、(2)步新生成的道路或者原始道路网中可连接处,使这个连接线段最短;(4)对新生成道路图层进行拓扑检查,拓扑规则有:不重叠、不相交、无伪节点、不自重叠、不自相交、要素为单一部分;(5)将新生成道路图层中孤立的线段连接到最近的其他线段或者原始道路网中可连接处,使这个连接线段最短;(6)对新生成道路图层进行拓扑检查(如(4)中规则),并赋值其与原始道路相同的属性;(7)合并新生成道路图层与原始道路图层,对此图层进行拓扑检查(如(4)中规则),得到构建路网道路数据图层。上述流程中涉及到的点线、点点、线线等各种要素的最近距离表可由ArcGIS应用程序中的近邻分析功能求出。最近距离点位置可由ArcMap导出距离表格并使用ArcMap的添加XY数据功能添加到图层。

3 基于“模糊节点”的路网智能构建应用与分析

本文以1:5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基础地形图为基础创建路网。源数据有道路图层、居民区、点图层,居民地数据不需地图综合。“模糊节点”图层由上文3.3提出的“模糊节点”提取流程获得。完整道路数据是在不完整道路数据的基础上,将“模糊节点”按照“跨越式”连接流程连接到不完整道路上生成的。这个过程使整个道路网更符合实际交通并提高了道路数据的详细程度。分别为以原始道路和智能完整道路为基础构建交通网络数据集 [8],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此处以最短时间路径分析为例,下图2中左右侧网络分析分别采用原始道路和智能完整后道路构建的网络数据集,路径分析时起、终点相同,为点①、点②,路径分析结果分别为最短路径1、最短路径2(如下图2所示)。

由上图2分析知,由于起点①与终点②间在“模糊节点”“跨越式”连接到路网过程中有新增路径,导致起点①与终点②间的最短路径分析结果发生了改变,新路径2通过了新生成路径,以致比源路径1耗时更少。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模糊节点”的概念,并以其为基础实现了不完整道路通过“模糊节点”跨越式连接路网,从而快速的建立真实的道路网络。本文实例基于ArcGIS平台,采用1:5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居民地数据,对路网数据进行了自动完善。这充分证明了“模糊节点”概念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其构建的路网数据模型能够使路网更精确,为交通规划预测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的研究解决部分道路缺失时的路网构建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模糊节点”的辐射半径设置如何更符合实际交通;如何使“模糊节点”与更多的无关联道路数据(湖泊、河流)结合起来;如何使自动完善的道路更符合现实,譬如把简单的两点相连改进为考虑坡度、地物等因素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雪丽,恰汗·合孜尔.基于ArcGIS的城市交通网络数据模型的建立[J].计算机与数学工程,2011,39(4):87-89.

[2]Bielli M, Boulmakoul A. Objet Modeling and Path Computation for Multimodal Travel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5):1705-1730.

[3]杨林.支持多模式的复合交通网络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4.

[4]张璇.通信网络理论与道路网理论关键节点分析的对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1.

[5]G.Farin, Curves and Surface for Computer-Aided Geometric Modeling with Splines: An Introduction[M].AK Perters Ltd,2001.

[6]朱庆,李渊.道路网络模型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6;32(6):471-476.

[7]Cova T J,Johnson J P.A Network Flow Model for Lane based Evacuation Routing[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2003,37(7):579-604.

技术支持简历范文5

[关键词]RTK 原理 大比例尺 RTK 误差源

[中图分类号] P21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57-2

1RTK 原理

GPS 实时动态测量(Real-Time Kinematic)简称RTK,具体作业方法是在已知点上设置一台GP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并将一些必要的数据如基准站的坐标、高程、坐标转换参数等输入GPS控制手簿,一至多台GPS接收机设置为流动站。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受卫星信号,基准站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通过基准站电台发送到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与基准站发来的信号传输到控制手簿进行实时差分及平差处理,实时得到本站的坐标和高程及其实测精度,并随时将实测精度和预设精度指标进行比较,一旦实测精度达到预设精度指标,手簿将提示测量人员是否接受该成果,接受后手簿将测得的坐标、高程及精度同时记录进手簿。

2RTK 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精度要求的分析

精度是检验测绘成果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经实践检验,利用RTK 测绘技术所得测绘成果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分布均匀、不存在误差累积,精度均能满足《城市测量规范》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二级导线点、图根点、地物点的精度要求。

连江县塘坂水库引水工程测量项目测区位于连江县潘渡乡境内鳌江北侧,线路起点为塘坂水库,横跨坡西村、东岸村、仁山村、贵安村、潘渡乡、终点至观音阁水厂。线路由西向东,呈横条带状分布。大部分线路地处鳌江流域边界,植被发育。特别是塘坂至风南地段,地形高差起伏变化较大,通视条件极差,利用传统的测量方法施测具有很大难度。通过利用RTK 测绘技术,较好地完成了此测量项目。

2.1RTK 平面测量

在塘坂水库引水工程1:500 地形测量中,沿工程线路由塘坂水库向观音阁水厂布设24个四等GPS控制点,而后采用RTK 技术来代替常规二级导线测量。基准站设置在较为空旷地带,符合基准站的架设条件,与已知点的距离在2~3km之间。联测四个C、D级GPS点和三个三、四等水准点,解算出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水平残差最大为±3.1cm,垂直残差最大为±0.7cm。为了提高待测点的观测精度,将天线设置在对点器上,观测时间大于20秒,采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两次观测取平均值:机内精度指标预设为点位中误差±1.5cm,高程中误差±2.0cm;观测中,取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均小于±1.0cm时进行记录。

观测后RTK点两次观测值坐标进行比较得出RTK点两次观测值坐标较差最大值为±2.8cm,最小值为0cm。考虑到两次观测采用了同一基准站,观测条件基本相同,可以将其视为同精度双观测值的情况,进而求得观测值中误差和平均值中误差。

mg=([dd]/2n)^0.5±0.9cm

观测值中误差为:

mp=±0.9(2)^0.5=±0.6cm

平均值中误差为:

在测量二级导线精度RTK点的同时,我们采用相同方法测量了测区附近的一级导线点和二级GPS已知点,一方面作为已知点进行检核,另一方面可以间接说明RTK 的测量精度(见下表)。

表中坐标较差值最大为±3.1cm,最小为±0.6cm。坐标较差值的中误差为±1.7cm,这说明RTK 技术能满足《城市测量规范》中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大于±5cm的要求。

2.2RTK 高程测量

塘坂水库引水工程1:500地形测量项目中,我们采用常规手段对RTK 控制点进行了四等水准测量。平差后,每公里高差中误差为±4.2mm,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6.5mm。在进行RTK 平面控制测量的同时, 我们也利用RTK 技术进行了高程测量。观测值中误差为±1.4cm,平均值中误差为±1.0cm。

如果四等水准网高程中误差取±2.0cm,RTK 高程测量的中误差采用其预设精度±2.0cm,则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可以得到高程较差理论中误差为±2.8cm,高程较差允许误差为±5.6cm。可见求得的高程较差中误差小于高程较差理论中误差。

3RTK 误差源的分析及减小误差的措施

RTK 的测量精度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GPS的测量误差,其二是坐标转换带来的误差。对于坐标转换来说,又可能有两个误差源:一是投影带来的误差,二是已知点误差的传递。以下是对于各项误差的分析以及减小这些误差的几点工作体会:

3.1信号干扰引起GPS测量误差

此项误差源可尽量避免,对于基准站而言,要避开在测站周围100-500米范围的UHF、VHF、TV和BP机发射台,避开高压线以及用于航空导航的雷达装置等强电磁波辐射源。

3.2太阳黑子的磁暴引起GPS测量误差

此项误差源也可避免,在进行RTK测量前,要登录相关网站查看太阳的活动信息,避开太阳黑子爆发活动期。在太阳活动平静期,其影响小于5ppm,当太阳黑子爆发时,其影响可达50ppm。实践证明,在太阳黑子爆发期,不但RTK测量无法进行,即使静态GPS测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3.3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距离引起GPS测量误差

RTK定位测量中,流动站随着与基准站距离的增大,初始化的时间将会延长,精度将会降低,所以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大,一般不超过10km范围。

3.4坐标转换引起测量成果系统误差

空间相对位置关系不是我们要的最终值,要进一步把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纳入我们所需要的坐标,就要通过坐标转换把GPS的观测成果投影成平面坐标,再用已知控制点计算二维相似变换的四参数,高程则采用平面拟合或二次曲面拟合模型,利用已知水准点计算出该测区的待测点的高程异常,从而求出他们的高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误差,该项误差主要取决于已知点的精度和已知点的分布情况。因此,在求解转换参数时,要求控制点的个数在3个以上,而且点精度要均等,并要均匀分布于测区周围;此外,通过实际作业发现,利用远距离作业区的控制点求解的转换参数,误差较大,所以在求解转换参数时,最好使用作业区附近的控制点来求解转换参数。

4RTK 作业前的检验

RTK 测量的误差源清楚了,但其稳定性取决于数据链传输质量和流动站的观测环境,虽然RTK技术使用了较好的数据处理方法,但毕竟RTK 使利用非常有限的数据量,而且实时处理难以消除由于卫星信号暂时遮掩、无线电传输误差造成的误差。对于每日施工前、设置新的基准站和接收机或者控制器内的数据和参数更新后都要进行复测检核。这点很重要,通过检验,一方面可以发现在基准站和流动站设置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检验RTK作业的精度情况是否可以满足待定点位的精度要求。RTK作业前的检验可采用测区内高等级控制点,即在设置好基准站和流动站后,求解完转换参数,测定点的坐标前,将流动站放置到已有的未参与参数转换的控制点上进行比较,然后将测定坐标与已有的成果进行比较。此外,为了提高待定点的可靠性,在检验时,尽量使检验点在该基准站作业范围的边缘(一般在5km左右)。在控制点成果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前一测定的成果与本次测量成果进行比较,以达到检验目的。

5结束语

总之,随着GPS测量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地形图的测绘技术正在逐步地走向多元化和高科技化。近年来,随着GPS动静态一体机的出现,利用RTK技术测绘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能大大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薛志宏.数字水准仪的原理、检定及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02.

[2]土地测绘中GPS RTK技术的应用.[期刊论文].《测绘通报》2002年z1期-良,方建伟,黄会娟.

技术支持简历范文6

一家出色的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了戴尔ProSupport专业技术支持服务。

天津电子职业信息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天津电子信息学院”)主要开设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为主,兼有机电、经管等专业。据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院在全国和天津市举办的各级、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了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天津电子信息学院之所以能够在众多职业技术类院校中取得骄人的成绩,稳健的系统和高效可靠的IT服务支持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IT系统在学院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IT系统的稳定性已经成为无障碍教学的关键,因为硬件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它将直接影响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为此,天津电子信息技术学院与戴尔展开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并多次引入戴尔服务器,将其部署于学院的IT教学环境之中。2008年4月底,该院又引入了330多台戴尔OptiPlex 330商用台式机,用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