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书湖阴先生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1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心归何处
在《诗经・卫风・淇奥》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诗的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做人,需要这样的切磋琢磨,做文不也是如此吗?否则,怎么会有“三句两年得,一吟泪双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境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间“绿”字的用法,可谓妙绝。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关于诗歌炼字的佳话。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水间”“只隔”“数重山”从空间上极言两地距离很近。再来看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世人都说“绿”字用得好,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然而,诗中的“又”字,也值得细细品味。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可是诗人却身归何处呢?
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怀。如果我们联系王安石“变法”失败,就能体会出别样的情怀。京口和瓜洲之间,不过横着一条江的距离,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江南的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岸的故乡呢?
诗的第一、二两句,从空间上落笔,写回乡的路并不遥远,而第三句则是从时间上落笔,写出心灵的一种阻隔。在经历了人生起起落落之后,诗人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和深思。
人生看遍,心归何处?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寄情山水间
一首诗,就是一段人生。《元日》,表达了诗人弃旧图新,致力于改革的豪迈之情。《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几番变法失败后,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到了晚年,王安石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北宋诗人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这里的荆公,就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诗的前两句,赞美了湖阴先生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江南地湿,又值初夏多雨之季,青苔便会肆意而生。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了,不正表明经常打扫,使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诗的后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家周围的环境。你瞧!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2
前两句“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杨家庭院的清幽秀雅,颂扬主人的高洁品质。“茅檐”二字点出房舍的简陋,交代了湖阴先生的寒士身份,并非富贵人家,“无苔”二字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标明了写这首诗的地域与时令――江南初夏。一个“静”字,点出杨德逢居处的幽僻。“成畦”二字既巧妙地交代了花圃的整齐,有条不紊,又暗示了花木的丰满、美观。“手自裁”三字写出院主人的勤劳朴实,清静脱俗,流露出一种自赏,心旷神怡、自得其乐的高雅情趣,前两联语调朴素平实,似乎平铺直述,却静中有动,诗情画意。我们从中可以完全悟出:他是一位人品高洁、心境淡泊,神韵不凡的隐土。
第三、四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巧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物随人意的山水画:一湾溪水、携带着碧绿的色彩,曲折生姿,环绕着农田,恰似母亲温暖柔情的双臂,紧紧的将孩子抱在怀中,唯恐遭人伤害。对面的两座山峰,一推开门就匆匆“奔来”.闯进院内,仿佛人想关门都关不住,殷勤地硬是将一片苍翠欲滴、生机盎然的青色奉献到院主人的眼前逼你欣赏。真可谓水有意山有情,绿水护田,青山送色。这一“护”一“送”,两个动词的拟人巧用,一下子把静景给动态化了,使得水和山立即活跃起来,而且富有色泽和气势,蕴含着丰富的感彩。特别是将“送青”之前冠以动词“排”,自然地把远山近景联系在一起,更加使两座山峦人格化了,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迷人的感彩,造成景与人感情气氛的和谐统一,产生一种新鲜生动春意盎然的美感。诗人之所以刻意描绘湖阴先生居所的环境之奇秀,目的在于渲染烘托庭院清幽的气氛,别有一番幽闲的韵味,从而突出湖阴先生高洁静怡的优雅,潇洒飘逸的风采。
附诗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3
积累语汇。青少年时期是记忆最好的时期,初中学生正处于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的过渡阶段。这时让学生牢固地贮存许多语言材料,能终生不忘。唐彪说:“诵读在幼时,获益在中晚也”。古代许多语言教育家搞集中识字积句,如教《千字文》、《增广贤文》都不以讲解为先,而以朗读背诵为重。现代教育家朱自清先生也同样重视朗读,写了《论朗读》、《论诵读》。要让农村孩子尽快增加词汇,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语言的潜能,多读多背词语警句,诗词文赋。因此,笔者认为利用早读课和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在授课中也穿插“读读背背”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汇。朗诵背读的内容大致以下一些:一是教材中的“练习”安排了朗读背诵的内容;二是增加一些章节、文章及课文中的新旧诗词;三是课外补充适量的朗读背诵内容,如现代名家名篇、古代启蒙读本《增广贤文》、《千家诗》等。为了搞好学生朗读背诵,教师要做好正音、断句等指导,做好诵背示范;同时教给一定方法,将无意识记忆与有意识记忆相结合。背文言诗文采取先逐句背诵,然后按意义连贯,用每句句首字领记。如“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浇,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茅”、“花”、“一”、“两”四个句首即是领记“字”。经过持之以恒练习,学生无论文言警句还是现代语汇明显增多,变得满腹经纶了。学语文的自信心和兴趣感也同时得到增强。
培养语感,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高度的悟性。要培养语感须从低层次入手,要经过漫长的语言实践;由不懂、半懂到全懂,由朦朦胧胧到若有所思到心领神会。农村学生初入初中,很多同学读起现代文章都总是断断续续,断句不清,加之胆小心慌,难以卒读。一段读完,不知所云。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朗读背诵锻炼开始。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了课前5分钟朗读,学生经老师指导,提前做好准备,同学们慢慢便敢站在讲台前声音洪亮地朗读背诵了。读文娴熟了,慢慢地就能自觉地读出节奏、语调、语气、情味。
诗文能背,熟记在心,那么便可心有余于体会诗意,品味词情,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渐渐地使学生的语感增强了,从较浅显的描景绘物到含蓄的用语双关,从通俗的现代白话文到深奥的文言古籍,都读来顺口,意会言传,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飞跃。他们逐渐能准确领悟语言的含义,品味内在情味,再造语言形象,朗读流利舒畅。这就是通过反复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所达到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效果。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4
我很平凡,但用处很大。我通常有8种用法,一是表示数目,如“一只鸡、一条河”;二是表示另一的意思,如“番茄一名西红柿”;三是表示同一的意思,如“一视同仁”;四是表示满、全的意思,如“天很热,我冒出了一身汗”;五是表示专一的意思,如“一心一意”;六是表示很少,如“他一句话也不说”;七是表示动作是一次性的,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如“我闻一闻苹果的味道”;八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如“他一脚把它踢开”。无论在哪种场合,人们都要用到我。
就拿成语来说吧,我在成语中也必不可少。譬如,一字千金、千钧一发、一筹莫展、一叶知秋、一目十行、一见如故、一气呵成、一见钟情、一手一足、一手包办、一手遮天、一毛不拔、一反常态。你看,成语中的我丰富多彩又个性十足。
我不仅在成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在谚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的口头语言交际中,经常会用到谚语。谚语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在谚语的大世界中,我如鱼得水,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譬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难折断;一朝天子一朝臣,等等。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5
对于基础知识这一块,一般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多做题、多背诵。我们学校的高明之处在于,老师除了强调背诵之外还很注意方法,在死背的同时注重活记。用老师的话来讲,就是要把“死”知识学“活”。
例如背古诗文,至少有以下几种活背法。
方法一、循思路背诵。
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寻求不同的背诵思路。对于记叙性文章,可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或抓住关键性词语进行背诵。如蒲松龄的《狼》,可按“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发展顺序进行背诵。又如《扁鹊见蔡桓公》。可按疾病“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这样的过程来背诵。说明性文章可按上下左右、内外远近、先后主次等说明层次来记忆。如《核舟记》,在背诵时先记下“王书远――船首尾――船头――船尾――船背――通计”几个表顺序的关键词语,然后加以补充。议论性文章可抓住论点、论据或中心句来记忆。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背诵时可先提论点,后找论据,论证顺序要分明,先论“地利胜天时”,再论“人和是核心”,最后总结得论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背起来就快捷得多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二、设情景背诵。
如在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太阳就要落山了,一位风尘仆仆的游人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路旁是缠满枯藤的老树,还有将要归巢的乌鸦。一座小桥下溪水流淌,溪边人家炊烟袅袅,而游子却身处天涯。想到凄凉的秋夜又将只身一人,只觉肝肠寸断,禁不住潸然泪下。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李清照的《如梦令》、李白的《望天门山》等,都可以想象直观形象的画面,根据画面描绘的次序识记背诵。
方法三、抓中心句背诵。
许多课文的段落中都有中心句,背诵时只要抓住中心句,即可快速背诵。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若夫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三句皆为所在段落的总起句,也是中心句,下文便是对此种情形下洞庭湖景色的描绘。明确了该点,背诵时就会思路清晰、效率高。
方法四、配乐背诵。
对一些抒情性美文,可用自己喜欢的乐曲为其配乐,帮助记忆。如用歌曲《读书郎》的曲调唱刘禹锡的《陋室铭》、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课文。用歌曲《生日歌》的曲调唱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陆游的《游山西村》、郦道元的《三峡》等课文。
方法五、对比背诵。
有些课文的内容及写法对比十分鲜明,遇到这样的课文,就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如《口技》,可用抓“少顷、既而、是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来背诵,还可按“静――动――静――动――静”的对比进行背诵。
方法六、竞赛背诵。
每学完一个古诗文单元,可以组织同学开展一次相应的古诗文背诵比赛。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背得多等等。
除此之外,老师还会帮我们归纳中考题型,讲解答题技巧等。比如老师会告诉我们,从近几年的各地考题来看。默写古诗文这一块大致有以下几种题型:
一、直接型默写题。
这是一种传统型的默写题,又称“机械型默写题”,要求考生写出指定的名篇佳作中的文句,或出上句对下旬,或出下句对上句,或出两头写中间……是难度最低的一类题。也是各地区中考中都会出现的题型。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二、理解型默写题。
这类题在默写题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它的难度要比直接型默写题稍大些,灵活性也强一些,它把从前死记硬背的检测方式深化了一步。考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原文,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但它的答案仍具有唯一性。
例如:《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宠辱不惊”的语句是:______。
三、迁移型默写题。
这是一类新出现的题型。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它将课内外的诗文联系起来,由内引外,注重迁移,更注重考查的灵活性、综合性。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才能从容不迫地解答。这类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例如: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______。
四、运用型默写题。
重在运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默写题亦然。只有在灵活运用中才能真正检验出对所积累内容的理解。运用型默写题多设置具体的语境,需要考生借助联想,在积累的仓库中搜索出恰如其分的语句填人其中。这类题重在运用,是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体,因有语境的限制,其答题范围往往也是有限的。
例如:朋友分别,如果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送行,则略显伤感,不妨借用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来表达一种豪迈情怀。
五、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这类题注重考生的情感、态度,重在使考生发挥主动性,考查对古诗文的初步鉴赏能力。这类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凭考生自己的喜好在诗文中选择语句作答。这类题更具有开放性和主观性。
例如:你在课内或课外一定学过或读过一些描写春天的古代诗句,请写出你喜欢的两句。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6
一、意象特异式
特异是重复渐变骨格或基本形的一种特殊变化,即有意识地在规律中出现一定的差异或局部的突破,使之成为画面的视觉焦点。
有一首无题诗是这样写的:
轻风一级
和风三次
台风十二级
耳边风零级
诗的前三句,通过对意象进行富有规律性的铺排,造成一种明确的方向感和动态感,末可,在前面“自然风”的渐变骨格中,突然出现一个十分特异的物象--耳边风,令读者猝不及防,从而收到一种讽喻的奇效。运用特异构成这一绘画技法时,意象铺排的几何级数越高,那么,“特异”在视觉上所产生的“突破”效果就越奇。
二、意象复迭式
复迭是绘画中平面构成的常用形式之一。其以一个基本形为单位形,在重复结构的骨架中,简单而有变化地反复使用,以造出新的形象。而诗中的意象复迭,也正是通过对某一物象的“反复使用”来起到渲染气氛,突出形象的作用。
清人纪晓岚有一首题为《百鹅图》的诗:“鹅鹅鹅鹅鹅鹅鹅,一鹅一鹅又一鹅。食尽皇家千钟禄,凤凰何少尔何多”。诗的首句以七“鹅”复迭,尚嫌不够,继而又又三“鹅”续,极言其多,穷尽其态,将诗人的嘲讽之情表达得痛快淋漓。
三、意象并列式
“工于画道”的王维,在其诗作中,更是将绘画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如他的《田园东》七首之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不扫,莺啼山客犹眠。”其以意象并列之法,来描绘自己对清晨山庄一瞬间的空间印象。诗中大红与大绿的并举,使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再如他的《田园乐》七首之五,干脆连动词、介词和连词之类也不用,“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字一词,一字一景,可谓惜墨如金。然凝练而不失于简陋。六种物象,分别缀以不同的修饰语,使之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同时又使本来互不关联的事物,在一种寂寥空幽的背景之中,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四、意象渐变式
平而构成中的渐变,具有生命感、运动感和节律感。其骨格线严格依规律作或阔窄或远近或大小或高低的渐次变化,以取得渐变的效果。
下面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阀送青来。”诗句由茅檐花木而绿田白水青山,按从院内到院外,先近景后远景的顺序次弟写来,把读者的视线由一个点像牵延到一片开阔的境界之中。
再看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二句写远眺所见,绵绵苍山之中藏着一座白屋,视觉鲜明;三四句将读者的视线拉至近前,写主人夜归。全诗由远及近,由静转动,由寂到响,由点而面,极具方向感和运动感。
两首诗的意象组合,一呈扩展式渐变,一呈收缩式渐变,各尽其妙。
五、意象发射式
发射式的特点是有一个发射中心,即焦点。焦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有多个。
有这样一首古饯别诗:东这一带杨柳树/西边一带杨柳树/南边一带杨柳村/北边一带杨柳树/纵然碧丝千万条/哪能系得行人住
诗作以诗人的视角为平台,向东南西北作全方位的发射,极写“柳”的无处不在,极言“留”的无时不在。
六、意象比照式
所谓意象比照式,即运用绘画中的对比构图形式,将两种不同的物象对立于同一画图之中,使其在大小、主次、正反、优劣、美丑、强弱、明暗、雅俗、缓急等方面形成反差,相互映衬。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天也圆
三十包后/我从柳树林望你/你是一林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