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趋炎附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趋炎附势范文1
在学生学完《浮力》这章之后,多数老师会发现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接触的都是在均匀溶液中固体的悬浮实验,而对液体的悬浮比较陌生,导致学生思维上对阿基米德原理及悬浮条件的理解不够全面.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笔者利用自己在学校开展的校本课程这个平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为目的,设计了这个实验.
选择什么液体来做悬浮实验是至关重要的,颜色太浅不行,密度过大过小也不行.后来笔者在家里发现了颜色金黄的菜籽油,抱有试一试的态度去做了菜籽油悬浮实验,没想到竟然非常成功,这个实验也让我的学生们非常震撼.
由于实验取材方便、廉价,操作非常简单,因此很容易推广.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极大的作用,实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 实验创新作品设计与研制
2.1 所需材料
长方体水槽、酒精、水、胶头滴管、菜籽油、烧杯.
2.2 实验步骤
(1)将油滴到水面上,由于水和油的密度相差比较大,油滴表面张力起的作用较小,会形成如图1所示的油膜,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如图1所示.
(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向水中滴入适量酒精,使溶液密度略大于油的密度,再将油滴到溶液表面,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HJ]
(3)如果继续向溶液中注入酒精,溶液的密度会继续减小,总有一个时刻溶液与油的密度相同,油滴悬浮,但却发现油滴并不是正球,而是像一个被压扁了的球,这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如图3所示.
(4)这时将油滴打碎,发现所有小油滴都在一个水平面上,如图4所示.
这说明酒精溶液并不均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在溶液中有一层我们看不到的油膜,将酒精溶液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面一部分密度较大,而上面溶液密度较小.此时油滴也处于静止状态,浮力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力,即使溶液不均匀,也适用.
(5)继续做该实验.如图5.
如何才能让溶液混合均匀,恰好使油滴处于悬浮状态呢?用胶头滴管从上层溶液取液体,注入下层溶液.再从下层溶液取液体,注入上层溶液.多次重复,上下溶液密度将逐渐接近.但溶液密度很难正好等于油滴密度.直到油滴逐渐上移,如图6.
说明液体密度大于油滴密度,需向溶液中继续注入适量酒精,在用胶头滴管将上下部分溶液混合均匀.(注入酒精时应从器壁从上注入.误区是用敝颈漏斗直接注到下面,由于酒精密度小,
再浮上来,混合效果好.从上面直接注入,酒精会由于惯性作用冲到下面,再由于浮力漂到上面,相当于混合两次,效果更好.)最后效果如图7所示.
此时油滴呈正球状,处于悬浮状态.这说明两个问题:①溶液基本混合均匀了,密度刚好等于油滴密度;②液体出于自然状态,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呈正球状.铅球和弹丸可以根据这个原理,从高处释放熔融状态的铅熔液,由于完全失重,相当于处于自然状态,成正球状.落地之前遇冷凝固,变为正球状的铅球.
(6)同理,做上步实验时,若油滴下移,向溶液中注入适量水,重复上步,直到油滴成正球状.
3 实验创新作品教学
3.1 教学中的应用
本实验可以作为课堂演示实验,其操作方便、效果明显,可以带给课堂一抹亮色.也可以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作为 [LL]课后探究实验,并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物理教学带来生机.在本实验结束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进行小结和提升.要求学生们在以后学习物理时,一定要多思考多发现,尤其是要搞清楚每个所学的基本规律适用的条件是什么?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的教育,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创新的实验,引导学生要做一个眼光犀利、善于发现、动手和创新的人.
3.2 实验教学效果
本实验新颖,蕴含知识丰富.与学生原先的思维定势发生严重冲突,通过这个实验从固体悬浮到液体悬浮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受到本实验的影响,勤于思考和发散思维,对将来的学习定有用处.
4 实验创新作品使用说明
实验调试比较吃力,提前测定油的密度,使所配置的溶液密度略大于油的密度,有利于压缩实验时间.
5 实验创新展望
5.1 实验创新作品存在的不足
很难做到溶液完全混合均匀,一般最后也只是近似均匀.
趋炎附势范文2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 服务业发展 生产型服务业
引言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同样作为我国沿海三大城市带之一的环渤海地区,拥有京津两大直辖市、大连和青岛两个计划单列市,还有众多大中型城市,自然也要率先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本文对环渤海地区的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讨论,研究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动因及相应的发展对策,通过对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其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预测其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
本文将三大经济圈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了解环渤海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一)沿海三大经济圈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比较
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圈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高,但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和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一般,而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则低于其他两个城市带,显然这与该地区作为我国沿海重要城市带与经济圈的地位是不符合的。同时,表2所列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内部三省两市间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制约了该地区服务业总体水平的提升。
(二)环渤海内部各省市服务业发展比较
比较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各省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在环渤海区域内,北京市的服务业发展一枝独秀,天津的发展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北、辽宁和山东则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但服务业对GDP与就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服务业本身的劳动生产效率也在不断增加。由表3可知,1996-2010年,全国服务业劳动生产效率平均水平逐年递增,从13011.8元/人上升至65732.6元/人;同期,环渤海地区的平均水平从18098.3元/人上升至98368.26元/人。具体看各省市可以发现,北京的服务业生产效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而天津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在2010年已超过北京,其余三省份则低于区域内平均水平,河北省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与表3所列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四大类服务业所占比例几乎没有变化。河北省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在环渤海地区内是最低的,同时,其所能收集到的数据也最少,显然,没有为实现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做好思想和政策准备,在当前我国的增长模式下,这种落后将直接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 城市化带动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是伴随着城市化而产生的,因此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城市化率相匹配。可以通过三大城市带的比较来观察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由图1可知,三大经济圈城市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环渤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却始终低于其他两个经济圈。从这三大经济圈城市化比较情况可以预测它们在这几年间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即环渤海区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会低于其他两个经济圈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环渤海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沿海三大城市带中由领先而逐步被长三角超越,由于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未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也存在较大的空间。
(二) 区域内服务业的集聚与辐射
从服务业的区位商来看,环渤海地区服务业集聚程度处于较高水平的城市有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和青岛。这6个城市2000-2009年间服务业区位商均保持在1之上,说明这6个城市的服务业均具有扩张能力,其中北京市的服务业集聚水平处于环渤海区域前列,天津、沈阳、大连、济南和青岛5个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相当。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山东东营的服务业聚集水平上升迅速,由2000年的0.56上升至2009年的1.06;其他则有很多城市的服务业聚集水平有所下降,例如石家庄、秦皇岛、沈阳、威海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体上来看,除部分城市的服务业聚集水平上升或保持基本不变外,有将近10个城市的服务业聚集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以上城市服务业区位商多年来的数据可以得知,环渤海区域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的服务业发展群,以北京、天津等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带动了环渤海整个区域的服务业发展。
(三)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大
生产者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产者服务业在我国也称为生产业,是指在商品或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企业为企业提供的中间服务,是为进一步生产或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企业所提供的中间投入。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中的“亚产业”集群,是经济增长的“粘合剂”与“推动器”(程大中、陈自武,2002)。随着我国经济由以工业为支撑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支撑的经济转型,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走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环渤海区域各省市的生产者服务业自然也必须加快发展速度,然而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生产者服务业所占比重始终没有成为最大的板块。
(四) 区域内各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凸显
根据前文的分析,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结构以及集聚的角度看,环渤海区域内各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现有21个主要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区域中心城市,当北京莫属,其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十分显著;第二层次,即区域次中心城市,就是各省域内的中心城市,包括天津、大连、沈阳、济南和青岛,这些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都比较显著;第三层次,即区域被辐射城市,包括其他16个城市,这些城市的集聚效应不显著,也缺乏辐射能力,在服务业发展水平上明显落后于各中心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中心城市行列的不是直辖市,就是省会城市或者是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不仅自身区位有优势,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传统优势,都是工业强市,而且行政级别也高于相应其他城市,都位列副部级以上,在现有体制下,其整合资源的条件与能力自然比周边城市优越。由此可见,在新一轮发展服务业的周期里,环渤海的城市间的经济位次并未有明显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水平格局依旧。这也说明,服务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以往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割裂了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历史,单纯地谈论服务业发展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促进了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环渤海区域的服务业在空间上也呈现聚集和辐射的态势,通过区位商的比较,发现环渤海区域已经形成了服务业发展群,中心城市开始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由于生产者服务业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目前尚未成为该区域各省市服务业中比重最大的部分,生产者服务业将成为各省市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最后通过分析环渤海区域21个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发现该区域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凸显,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虽然各省份和城市发展速度不一,但是其发展的方向始终是在前进中的,都有其各自的服务业发展重点,必将为该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裴长洪,谢谦.聚集、组织创新与外包模式—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论视角[J].财贸经济,2009(7)
2.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4)
3.陈剑.中国都市圈竞争的大格局[J].中国城市经济,2003(9)
4.赵群毅.对“环渤海经济圈”概念的再认识[J].北京社会科学,2006(2)
5.刘书瀚.环渤海经济圈生产业发展模式选择[J].商业研究,2010(9)
6.王玉婧,陈雁.天津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J].环渤海经济望,2011(5)
7.楼武林,吴殿延,张艳平.环渤海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当代经济,2010(5)
8.程大中,陈自武.WTO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J].学习论坛,2002(6)
趋炎附势范文3
关键词 晚稻;“3414”;肥效;江西抚州;临川区
中图分类号 S5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010-03
肥料的合理施用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水稻产量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1-2]。缺肥、肥料过多或肥料搭配不合理都会影响水稻的生产,造成粮食产量和品质下降,成本增加,环境污染[3-4]。因此,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多年来通过“3414”肥效试验,逐步摸清临川区各类代表性土壤栽植水稻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土壤供肥能力及肥料利用率等,从而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为该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2013年,按“3414”肥效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选在中潴灰潮沙泥田中开展晚稻肥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游鹤村一农户责任田中进行,前作为早稻。试验前未施任何肥料,各小区土壤肥力均匀一致,供试土壤属中潴灰潮沙泥田,排灌方便。供试肥料为:尿素(含纯N 46%)、钙镁磷肥(含P2O5 12%)、氯化钾(含K2O 64%)。供试晚稻品种为金优968,供试化肥为镇江尿素、加拿大钾肥和湖北钙镁磷肥。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实施
6月23日播种,采用湿润育秧,7月22日移栽,10月20日取样考种,10月22日收获并验产。施肥情况:7月20日施基肥,7月30日结合施除草剂施分蘖肥,9月17日施穗肥,灌水采用薄露灌溉,病虫害参照当地防治警报进行防治。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主要调查内容为生长发育状况、各生育期、分蘖动态和病虫害等。调查方法是每7 d观测调查1次,每个处理取2个点,每点定10蔸,并且每次都在定点的20蔸上进行调查,取平均值;考种与测产:考种时对定点的20蔸进行有效穗数计算,然后在各处理分别取5蔸有代表性的稻株挂好标签,并包好带回室内考种,收割时对各处理进行单割单打单晒,并过秤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期、分蘖动态和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在水稻幼穗分化期前施用氮肥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氮、磷、钾配比合理对水稻生长发育更有促进作用,处理2(N0P2K2)、3(N1P2K2)、4(N2P0K2)和处理12(N1P1K2)4个处理比处理1(N0P0K0)提前1~2 d,其他9个处理比处理1(N0P0K0)提前3~5 d,但从幼穗分化至成熟期,没有施氮肥的处理表现出早衰现象,各个生育期都提前进入,但最终全生育期均为115~120 d,只有处理11(N3P2K2)比处理1(N0P0K0)晚5 d成熟。说明氮肥用量高,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其他的处理差异并不明显。
水稻分蘖动态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水稻的分蘖影响较大,差异显著。处理1(N0P0K0)和处理2(N0P2K2)的分蘖慢而少,单株有效穗数分别为8.5和9.1穗,说明不施氮而施磷钾反而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从处理2(N0P2K2)、3(N1P2K2)、6(N2P2K2)和处理11(N3P2K2)4个处理看,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分蘖速度快而多,最终单株有效穗数有明显增加,分别为9.1、11.6、13.0和13.2穗,说明氮肥对水稻早生快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处理4(N2P0K2)、5(N2P1K2)、6(N2P2K2)和处理7(N2P3K2)处理的最终单株有效穗数(分别为12.2、11.5、13.0和12.1穗)可以看出,磷肥对水稻有效穗数的影响不大;从处理8(N2P2K0)、9(N2P2K1)、6(N2P2K2)和处理10(N2P2K3)4个处理的单株有效穗数(分别为11.7、12.0、13.0和13.1穗)来看,钾肥对水稻有效穗数的影响是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多。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重要的影响。
从主要病虫害情况看,不施氮肥的处理病虫害情况发生轻,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病虫害发生稍有加重,但只要氮、磷、钾合理搭配和掌握最佳施用量和施用时期,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并不会加重,从磷、钾2种元素来看,增施钾肥可明显增强水稻抗性,特别是抗倒伏。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与处理1(N0P0K0)相比,处理11(N3P2K2)结实率降低了5.5个百分点,但有效穗数和穗总粒数分别增加121.5万穗/hm2和10.1粒,处理6(N2P2K2)、10(N2P2K3) 2个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增加115.5万、118.5万穗/hm2,处理5(N2P1K2)的着粒数最多,说明氮为“2”水平的氮磷钾配合有利于提高综合经济性状,磷、钾配施有利于提高着粒数和结实率。
从实割产量上分析,与处理1(N0P0K0)相比,处理10(N2P2K3)产最高,为8 208.0 kg/hm2,增产3 207.0 kg/hm2,增长64.1%。处理6(N2P2K2)、11(N3P2K2)、5(N2P1K2)、9(N2P2K1)、7(N2P3K2)、4(N2P0K2)、14(N2P1K1)和处理8(N2P2K0)分别比处理1(N0P0K0)增产61.7%、56.0%、55.2%、53.3%、52.4%、52.4%、52.3%和46.4%,产量达显著差异。试验也说明,人工增施化肥,氮肥起决定性作用,但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磷钾肥,增产效果更显著,只施磷钾肥不能起到增产作用。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处理6(N2P2K2)的经济效益最好,净产值比处理1(N0P0K0)增加3 138.19元/hm2,增幅95.30%,其次为处理14(N2P1K1),净产值比处理1(N0P0K0)增加3 039.72元/hm2,增幅92.31%,最差的处理2(N0P2K2)的净产值比处理1(N0P0K0)减少583.57元/hm2,减幅为17.72%。但从整个试验所有处理来看[除处理1(N0P0K0)、2(N0P2K2)、3(N1P2K2)外],净产值的差异不大,没有达到显著的差异,说明产量的获得主要靠土壤本身的肥力,因此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是当务之急,但合理地施用氮磷钾肥料有很大的增产空间。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补充氮、磷、钾3种元素中,氮素起决定性作用,磷钾肥只有在施用氮肥较佳用量时发挥较好作用,并且要搭配合理,否则效果不明显,但是氮肥施用过量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结实率下降等,同时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影响产量。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潮沙泥田,肥力中等,地力产量占最高产量的61%,人为补充养分能增产39%。在第四纪发育的黄泥田里开展“3414”试验,结果地力产量占最高产量的55%,人为补充养分能增产45%,从这2类水稻土可以看出,土壤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是提高产量和化肥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临川区在中潴灰潮沙泥田中种晚稻,目标产量在7 425 kg/hm2左右,在施有机肥15 t/hm2左右的基础上,纯N施用量控制在165 kg/hm2以内,P2O5施用量在75 kg/hm2左右,K2O施用量在150 kg/hm2左右,目标产量在7 650 kg/hm2以上时,应在增施氮肥的基础上再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4 参考文献
[1] 廖佳丽.测土配方施肥水稻3414肥料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213-218.
[2] 韦秀明,陆温球,蔡紫良.上林县超级稻“3414”肥效试验[J].广西农学报,2012(5):11-13.
[3] 游国玲,石孝均,王文华,等.梁平县水稻“3414”肥料效应及推荐用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16884-16887.
[4] 祁石刚.宿迁市砂土地区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26-27.
[5] 杨民若,杨上勤,于建华.进贤县2006年晚稻“3414”肥效试验总结[J].江西农业学报,2007(12):106-107.
趋炎附势范文4
关键词:盐湖桥梁 膨胀性化学腐蚀 防腐
0 引言
由中铁二十一局施工的青藏线西格段二线应急工程K735+420、K747+6761-20m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跨线桥,给察尔汗矿产资源的外运和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青藏铁路西格段的行车安全提供了保障。K735+420、K747+6761-20m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跨线桥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上,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盐湖,地质特殊,且底下含有大量的卤水,盐岩及卤水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性极强,为了修建好这中国盐湖第一桥,根据多年施工经验,在基础处理中采用油毡、沥青、沥青砖、沥青混凝土、防水土工膜和在主体混凝土中加防腐剂和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新型防腐涂料用来解决混凝土的防水、防腐,这些综合措施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防水、防腐效果。
1 工程概况
青藏线西格二线应急工程K735+420、K747+6761-20m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跨线桥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上,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盐湖,有着中国“死海”之称,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盐湖,享有“万丈盐桥”的美誉,这里含有丰富的氯化镁、氯化钾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经过加工后,对增加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有着巨大的贡献。氯化钾、氯化镁虽然是中性盐类,且无毒,但对混凝土建筑物有很强的腐蚀性,而且在这盐湖中存在大量的卤水,卤水也对混凝土建筑物有很强的腐蚀性,这就对我们所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防水、防腐有较高的要求。
2 混凝土的腐蚀类型
混凝土的腐蚀分为三种类型:
2.1软水腐蚀(溶出性腐蚀)
当混凝土建筑物长期与软水接触时,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将很快溶解,在流动水和压力水的作用下,氢氧化钙将不断溶解流失,一方面使混凝土变的疏松,另一方面也使混凝土的碱度降低。而水泥水化物(水化硅酸钙、水化铝酸钙等)只有在一定的碱度环境中才能稳定存在,所以氢氧化钙的不断溶出又导致了其他水化产物的分解溶蚀,最终使混凝土破坏。
2.2溶解性化学腐蚀
溶解在水中的酸类和盐类可以与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起置换反应,生成易溶性盐或无胶结能力的物质,使混凝土结构破坏。环境水中所含游离碳酸、盐酸、镁盐越多,水温越高,侵蚀越严重。
2.3膨胀性化学腐蚀
当混凝土与含氯盐的水(卤水)接触时,可产生膨胀性化学腐蚀,尤其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更为严重。卤水沿混凝土中的毛细通道,与钢筋接触后,将钢筋腐蚀,使钢筋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混凝土严重破坏。
盐湖地区中含有的盐类与卤水的腐蚀就是膨胀性化学腐蚀,本文就膨胀性化学腐蚀的腐蚀机理与防护措施进行分析。
3 腐蚀机理
3.1化学腐蚀
在盐湖地区,由于空气和盐岩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氯离子半径小且渗透性极强,所以它能加剧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其腐蚀机理如下:氯离子的随着卤水从钢筋混凝土中的毛细通道侵入,很容易吸附在钢筋阳极区的钝化膜上,经过化学反应,取代钝化膜中的氧离子,使钢筋表面起保护作用的氧化铁变为无保护作用的氯化铁,化学方程式Fe2O3+6Cl-+3H2O=2FeCl3+6(OH)-。氯化铁在卤水中形成结晶体,随后即膨胀,导致了混凝土保护层开裂,裂缝顺筋由细至宽、由短至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后,氯离子的又随着卤水大量侵入,导致钢筋混凝土的进一步腐蚀,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混凝土本身为碱性,主要物质为Ca(OH)2,而氯离子为酸性,氯离子与Ca(OH)2反应变成中性化的易溶物氯化钙:Ca(OH)2+ 2Cl1-= CaCl2(中性易溶)+ 2OH2-;同时,侵入的水、气、氯离子与钢筋表面的磷发生化学反应,导致钢筋腐蚀。钢筋被腐蚀后,体积膨胀(大概为2.5倍),促使混凝土产生裂纹。腐蚀物质从裂纹处进一步侵入,加强钢筋的腐蚀,体积继续膨胀,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破坏混凝土的结构,大大缩短桥梁的使用寿命。
3.2物理腐蚀
由于盐湖气候比较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空气中的盐分由钢筋混凝土中的毛细通道侵入,侵入物质中的水分子大量蒸发,导致盐分结晶,结晶物质越来越多,形成结晶膨胀,致使混凝土保护层剥落,钢筋外露,形成钢筋混凝土的剥蚀现象。
4 钢筋混凝土腐蚀的防护措施
青藏线西格段二线应急工程K735+420、K747+6761-20m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跨线桥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上,地质特殊,腐蚀性较强,为了防止该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腐蚀,混凝土采用高密实度、高强度的混凝土和在混凝土中加防腐剂,并且在混凝土表面涂防腐涂料,必要时在混凝土四周铺设油毡、防水土工膜以及砌筑沥青砖和增加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为最有效的防腐措施。由于在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中,钢筋最先遭到破坏,因此钢筋性能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最终寿命,所以钢筋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环氧树脂涂层钢筋表面的环氧树脂能有效的将腐蚀物质和钢筋隔离,保护钢筋不被腐蚀。以保持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耐久性、耐用性,达到使用寿命。
4.1基础处理施工工艺
K735+420与K747+676 两座跨铁路线桥基础位于岩盐上,将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基坑四周各设积水坑一个,井点法排水,待卤水降至基坑表面以下,采用两层油毡将基坑坑壁及坑底隔离,油毡搭接采用沥青热熔,以确保基坑的防水以及防腐效果。然后换填1.5m片石,片石中间掺加砂夹石填塞缝隙,用机械夯夯实。夯实平整,在砂夹石表面铺设复合土工膜隔水层,土工膜上铺设30cm厚的沥青混凝土垫层,采用重型机械碾压沥青混凝土,使其平整。然后在沥青混凝土顶面做两油一毡(一层热沥青、一层油毡、一层热沥青)隔离层,最后支架钢模板,进行桥台基础混凝土浇注施工。基础混凝土采用高密实度、高强度混凝土,浇注时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施工,浇注完毕后,混凝土基础襟边、四壁、以及基坑边坡各涂两道热沥青,并在基础混凝土襟边上部和外部砌筑沥青砖,沥青砖是将砖泡在热沥青中,5min后取出,作为砌筑材料,热沥青为粘接材料,最后采用盐岩分层回填基础襟边和边坡,采用机械夯夯实。
底层铺设油毡是为了更好的防水与防腐,复合土工膜的铺设有力的阻止了夹层渗出的氯水化合物对抛填片石的腐蚀。30cm的沥青混凝土在经过重型机械的碾压起到了防止基坑底部抛填片石的腐蚀和基础防腐的效果。沥青混凝土顶面上做的一油两毡隔离层阻止了地表、夹层中渗出的卤水和盐分对基础的浸泡和对混凝土的腐蚀。在基础混凝土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施工,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达到高密实度和高强度后,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混凝土中防腐剂的添加我们派专人计量,混凝土浇注后7日内不得受雨水和卤水以及其他水源的浸泡,基础混凝土襟边上部和外部砌筑的沥青砖是为了防止回填盐岩将混凝土表层涂刷的防腐涂层和沥青破坏,导致基础混凝土遭到侵蚀。只有这样层层的保护地基基础和混凝土才不能受到外部有害物质的侵蚀,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
4.2桥台混凝土防腐处理
岩盐地区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很强侵蚀性,所以采用高密实度、高强度混凝土和环氧树脂涂层钢筋。混凝土按侵蚀度等级以54kg/m3掺加 WQ8防腐剂,环氧树脂涂层
K735+420与k747+676跨线桥基坑和基础混凝土防腐示意图
施作时,钢筋在绑扎之前要确保钢筋清洁,确保钢筋上面没有粘有氯化镁、氯化钾等对钢筋有腐蚀性的物质,钢筋对焊接头要涂刷两道环氧树脂防腐涂料。桥台混凝土的保护层为高密实性和高强度混凝土,厚度为72.5mm,大于规范规定的50mm,然后严格按照WQ8防腐剂混凝土配合比施工,充分振捣,以确保WQ8防腐剂混凝土的高密实度和高强度。对于桥台外露混凝土面均涂两层RC-GUARD(堪能)防腐涂料,来保护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示例
强度
等级 水泥 细骨料 粗骨料 水 外加剂(WQ8) 水灰比 坍落度mm 稠度
mm 水泥标号 试配强度
每方用料量 C50 492 522 1219 167 54 0.34 30-50 35 52.5 59.9
理论配合比 C50 1 1.06 2.48 0.34
每方用料量 C40 397 553 1291 159 54 0.40 30-50 46 42.5 48.2
理论配合比 C40 1 1.39 3.25 0.4
混凝土中加的WQ8防腐剂可以抑制腐蚀性物质对混凝土和预埋金属件的侵蚀,增加混凝土的抗冻融性和避免混凝土构造遭到破坏,延长混凝土结构寿命。环氧树脂涂层钢筋表面的环氧树脂不与酸、碱不发生反应,且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延性大,干缩性小,与钢筋表面有极佳的粘接性等特点,因而是钢筋表面制作防腐保护膜的理想材料;涂刷在钢筋表面的环氧树脂既要保证作为防腐保护膜的厚度,又要保证钢筋的连接性、可弯性、而且要对氯化物的渗透性有足够的抵抗力,经过盐度试验,涂刷在钢筋表面的环氧树脂不起泡、不锈蚀。混凝土表层的RC-GUARD(堪能)防腐涂料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无酸碱性混凝土防腐涂料,这种材料在保护混凝土的同时,并且保持了原由气体交流的特性,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屏蔽阻隔层。以阻止氯离子、二氧化碳等腐蚀介质侵入混凝土,造成混凝土腐蚀,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耐侯性、长效性、耐强紫外线和盐分腐蚀,可以有效的防止在保护期内出现的粉化、变色、脱落、开裂等现象,又可以增加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疏松度和强度;它在混凝土表面涂刷后,渗透到混凝土内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填充在混凝土内的毛细通道中,与混凝土溶为一体,可以抵抗空气中氯离子的侵蚀,并且还可以多方
面改变混凝土的品质,能大大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它还具有特殊的渗透能力和自我修复功能。
桥台混凝土防腐示意图
五、结束语
趋炎附势范文5
【关键词】集团注汽 平面组合 汽窜 调剖 热效率 采收率
集团注汽是指将若干个同层位生产井组合在一起,做到同步作业、同步注入高温调剖助排剂、同步注汽、焖井、放喷、同步开井生产的一种蒸汽吞吐方式。室内试验及油田开发实践证明:集团组合式蒸汽吞吐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和利用汽窜,提高蒸汽热能利用率,改善稠油油层动用状况。
扶余油田井网比较密,且油层发育东西向裂缝,蒸汽吞吐施工中汽窜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二轮以后的吞吐,随着注汽量的增加汽窜几率明显增大。因此,在扶余油田采用集团组合式蒸汽吞吐试验,目的就是要抑制汽窜,进一步提高蒸汽热效率,对提高扶余油田稠油开发水平,提高蒸汽吞吐阶段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概况
为了探索和了解集团组合式蒸汽吞吐在扶余油田的效果与特点,2011年选择扶余油田东区T91区块南部作为试验区进行了矿场试验。
1.1 试验区地质概况
试验区位于一个断垒上,构造较为平缓(变化幅度一般小于10m),泉四段地层顶面高点海拔为-150m。
试验区开发目的层为扶杨油层,油藏埋深300m~500m。储层砂岩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砂岩。储层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27.6%,渗透率219×10-3μm2。
试验区主力油层为扶余油层Ⅲ砂组,厚度7-23米,有效厚度4-15米,是T91区块最好的含油层段,非常有利于集团注汽。油层中部温度:31.5℃。原始地层压力:4.2MPa。
原油物性:地面原油密度20℃时0.877g/ cm3,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30~60mPa・s,凝固点17.8℃,含蜡量13.8%。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151 mPa・s,大于100 mPa・s,属于普通稠油。
1.2 试验区开况
试验区面积为0 . 5 k m2,地质储量112.56×104t,采出程度18%左右。
试验区目前井网格式为90×150m菱形反九点井网,井网特点是热采与注水相结合,井网相对比较完善,注水井少(5口正注),区内新井目前至少已吞吐一轮,区域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3 试验方案概述
(1)采用菱形反九点和五点等多种方式进行平面组合,充分考虑东西向裂缝的影响,使组合后的井网最大限度地适应油藏地质特点。
(2)组合后的井群做为一个整体,采用同注同采并辅助相应的化工增产措施,达到扩大注入蒸汽的波及体积和有效抑制汽窜。
(3)通过综合研究确定8个集团注汽平面组合,40口注汽井。
1.4 实施步骤
第一步:首先选择一个组合开展先导试验为下一步扩大试验提供依据。
第二步:在先导试验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试验区内全面开展平面组合集团注汽吞吐试验。
1.5 先导试验
选定第一组合D+54-13.2井组4口井为集团注汽吞吐先导试验井组。了解和掌握油层通过集团注汽吞吐后压力场、温度场分布情况,油层产液、产油、产水变化、油层吸气和动用情况、气窜、回采情况等等。为试验区其它组合集团注汽提供经验。
1.6 调剖助排
在集团注汽吞吐中采用相应的高温凝胶调堵、高温泡沫调剖、三元复合吞吐等调剖助排辅助工艺措施,目的是补充地层能量,封堵裂缝和高渗层的影响,增加蒸汽波及体积。
1.7 注汽参数设计
注汽参数要根据施工层段的油层厚度、采出程度、一轮注汽情况和目前动态反映综合研究确定,单井设计时遵循和参考几项原则:
(1)最高注汽压力应小于油层破裂压力11MPa;
(2)注汽速度5~8t/h;
(3)注汽强度100~120t/m;
(4)注汽干度须大于70%;
(5)焖井时间3~10d。
2 现场实施
2011年4月18日,集团注汽吞吐试验第一组合开始注汽,5月9日该组合井开始放喷,至2011年10月底,共完成2轮集团注汽40口井,累积注汽4.67万方,平均单井注汽1167方。注入高温调剖剂5655吨,平均单井141.3吨;注入CO2 5262吨,平均单井131.55吨;注入助排剂144.75吨,平均单井3.61吨。
3 集团注汽效果分析评价
3.1 集团注汽吞吐井效果
截止2011年10月底已开井生产24口,按实际生产天数统计,24口生产井累积实际生产2543天,累计产油2249吨,累计增产原油1614吨,平均单井日产油1.3t,综合含水81.6%。与措施前对比,平均单井日增油0.9t。
第一、第二组合吞吐井共有8口,平均射开有效厚度10.5米,平均单井注汽1175吨,平均有效厚度注汽强度112吨/米。措施前平均单井日产油0.5吨,措施后平均单井日产油1.67吨,平均油汽比0.2。作为二轮吞吐来说,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集团注汽试验目的。
3.2 周边邻井效果
统计了已生产24口井周边邻井动态资料,受效情况比较理想。其中产油量上升井16口,占总数的66.7%,产量稳定井3口,占总数的12.5%,产油量下降井5口,只占20.8%。就是说周围有79.2%的井受效。
综上所述,集团注汽吞吐的整体增产效果是显著的,明显提高了热能效率,并且比较有效的抑制了汽串,达到了试验的预期目的。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1)进一步优化改进集团注汽组合方式,使其充分适应扶余油层的地质特点,使其有利于下步热采开发;
(2)综合分析油藏的静态、动态资料,进一步优化集团注汽参数的设计,并加强现场监控,根据现场实际及时调节注汽量和注汽速度;
(3)进一步加强焖井、放喷等生产环节的优化设计,充分发挥油层能量;
(4)差别化设计调剖助排配方,探索适合扶余油层的热采化学助剂。
参考文献
[1] 张秀文.欢58块兴隆台油层蒸汽吞吐试验方案,1987(6)
[2] 杨阳.稠油组合式蒸汽吞吐技术研究,2003(12)
[3] 邢玉兵,刘喜林.扶余油田扶北2区块2009年热采产能建设规划方案,2009(5)
趋炎附势范文6
【关键词】 煤化度 水分 脱水试验 神府东胜矿区
神府东胜矿区位于伊克昭盟和陕西榆林市境内,面积2756km2,陕西境内探明资源量1400多亿吨。煤类主要为长焰煤、不黏煤、部分弱黏煤和褐煤。镜质组反射率为0.4~0.67,丝质组达34%~52%,是显微煤岩组分的一大特点,煤的水分(Mad)为6%~18%,灰分7%左右,全硫0.6%以下,发热量(Qnet,ar)为25%~27%MJ/kg,有天然精煤之称。然而煤中水分偏高,对很多工业用煤和煤炭深加工都是不利的。因此,结合开发试验项目,应首先致力于降低煤炭水分的研究。
1 煤中水分分布特征
矿区内各煤层原煤水分(Mad)为6%~18%,在平面上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在煤系剖面上,水分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1)。在4个勘探区中,以矿区北部的新庙区水分最高,一般皆大于11%,补连区最低,一般小于7%左右,神北、新民区水分相近,为8%左右。
在神北矿区的3个井田中,各钻孔煤芯煤样的水分分布也明显具有北高南低的趋势(图1~图4)。
2 煤中水分的赋存状态
以脱除煤中水分为目的,我队与科研单位合作专门用激光拉曼光谱对新庙区唐公沟1-2煤(褐煤)、补连区喇嘛寺4-2煤(不黏煤)和神北区柠条塔2-2煤(长焰煤)单一煤岩成分――镜煤进行了分析研究(图5)。煤中水分为液态吸附水、OH羟基结构水和束缚吸附水3种赋存状态。液态吸附水又称为层间水;羟基结构水是以化合方式与煤中矿物质结合,又称为结合水;束缚吸附水键压缩紧密,又称为热解水,在燃烧或较高温度下才能分解析出的水。
3 常规烘干脱水试验
在不同粒级、不同温度和相同的时间条件下,对唐公沟、喇嘛寺煤进行了烘干脱水试验,并在试验前测试了俩种煤的全水分(表2、3)。
唐公沟煤在170℃烘干20min后,脱水率25~13mm粒度为26.50%,13-6mm粒度为25.00%,6~0mm粒度为24.75%;200℃烘干20min后各粒度煤样已有灰化现象。喇嘛寺3种粒度煤在170℃烘干20min后脱水率在9.50%~10.75%之间,在200℃时脱水率极小。因此两种煤在170℃烘干20min后,呈液态吸附的水分可以脱除。两种煤烘干脱水试验效果理想,在需要部分脱水的情况下,可按加工和利用途径选择时间和温度,达到其利用脱水之目的。
4 常规吸水试验
俩种煤吸水试验表明(表4),经110℃烘干过20min的煤样用水侵泡24h取出在空气中平衡24h作吸水试验,表明煤样仍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水分仍可恢复到原有煤的水分含量。原因是烘干对煤的孔隙及吸水能力没有改变,既烘干对煤的结构中含有较多的亲水基团没有改变(如羧基、羟基等)。因此,烘干脱水过的煤样应避免再次与水接触。
5 加压型脱水试验
选择唐公沟1-2煤进行了加压成型脱水试验,设想在加压的过程中能使煤中水分脱除一部分。试验选择入料煤粒度13~0mm,模具直径为50cm,通过压力机加压(未加入任何粘结剂),然后测量其压块型煤的水分,试验结果见表5。
6 结语
经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研究神符东胜矿区煤中水分有液态吸附水、OH羟基结构水和束缚吸附水3种赋存状态。当温度超过100℃时液态吸附水便可蒸发出来,羟基结构水在200℃以上才能分解出,束缚吸附水很难用物理、机械方法分解脱除。
烘干脱水试验表明,在170℃烘干20min后呈吸附状态的水分是可以脱除的,但应再次避免与水接触。加压成型脱水试验表明只能脱除极小部分煤中的水分。
总之,水分愈高的煤脱水愈困难。因此在深加工和特殊的工业用煤方面,应首先选择水分较低的矿区南部煤层以便结合项目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