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成本核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室成本核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室成本核算

科室成本核算范文1

关键词:科室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核算;医疗机构;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把医院一步步地推向市场经济大潮中,也使医院从原先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于医院来说,这即是机遇又是挑战。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政府对医院的补偿逐年减少,使得医院面临着生存危机。

一、科室成本核算与作业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

医院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成本,都应在成本控制范围之内。当前医院大部分采用科室成本核算方法。

所谓的科室成本核算就是根据医院各科室的净收益,按比例上缴医院,留归科室部分用于职工的奖励分配和科室新技术项目的开发。

所谓的作业成本核算法是将作业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由作业的耗用数据来确定成本分配的依据,对每一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总体来说,作业成本既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又是一种管理思想。作业成本法最初是由美国会计学家科勒于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来的,该方法引起了西方会计界的广泛重视并得以迅速推广。

作业成本法兼有责任成本核算和产品成本核算的双重功能。作业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某些人为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构成,作业运作过程是作业消耗资源的过程,产品生产过程是产品消耗作业的过程。并且这种消耗可以通过成本的动因去追踪。

二、科室成本核算向作业成本核算转变的意义

科室成本核算法指能计算医院或者是收益部门的损益,并且缺乏合理的分摊基础,无法提供管理者的决策信息更无法提供绩效奖励的基础信息,这些都不利于医院效益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作业成本核算是以作业为成本计算的中间媒介,这样就消除了间接成本的计算,使得成本计算变得更为合理,也使成本失真降到了最低。同时以成本动因作为成本分配的指标,能够引导管理人注意成本发生的原因。作业成本核算计算路径清晰,每项成本都可以回溯,这样就有利于成本的分析。作业成本核算不仅能提供最终产品的成本资料,还提供每个作业的成本资料,这样就使成本控制点由产品深入到了作业,这就极大地扩展了成本控制的空间。

三、作业成本核算法的实施策略探讨

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时候,医院可以被定义为通过综合运用医疗设备、药品、医护人员来服务于病患,通过检查、治疗病患来获得一定经济回报,在医院实施成本核算法的步骤:

第一,对医院进行成本目标划分,例如医院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病人划分为不同的成本目标,医院一系列成本的消耗都可以被评为是为完成这些目标而发生的。

第二,建立医院的资源库。就是说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医院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归类管理,医院的成本消耗最终体现为这些资源的消耗。

第三,建立医院作业库。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医院中进行的各种作业,例如药品的使用,医护人员的具体服务等进行归类整理,这些作业的实际发生是直接针对成本目标的实现,并且成为医院资源消耗的直接动因。

第四,对作业链接进行描述。就是通过对各种成本目标的完成过程进行分析,以一种客观的容易理解的方式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描述,为实现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归集和分配奠定基础。

第五,制定目标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分配标准,即某种特定的成本目标量的某类资源,最后根据各种资源的价值最终确定某一成本耗费的成本。

第六,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对上述过程进行继承,从而建立一套动态的能够不断提供上述作业及成本信息的信息系统。作业成本的采用相对于科室成本核算手段来说会涉及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加复杂的归集分配过程,也就是说作业成本核算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和系统来完成。

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医院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深化改革的要求,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对于健全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节约劳动消耗,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医院两个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室成本核算向作业成本核算的转变,是适应现代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的需要。作业成本核算法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更新,作业成本核算法会趋于完善,发挥其在医院成本核算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路敏,于柏玲,胡滨.探析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医院成本控制[J].中国卫生经济,2008,9(18):45-46.

[2]刘继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与管办分离目的及本质[J].中国医院管理,2008,15.

科室成本核算范文2

当前我国医院基本实行“以科室为单位的粗略的成本核算”,计算公式大体为:(科室总收入-科室总支出)×提成比例×(科室考评实绩分/科室目标分)=科室分配奖金。一般都将直接收益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列入计算范围,而对行政、后勤、科教研等无直接收入的科室采取回避或平均奖的做法。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国内一些医院相继开展了科室成本核算的研究,虽然在管理成本分摊、收支结余、内部价格转移、设备折旧等具体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各种探索都逐渐由不直接的、不完全成本的收支结余提成走向科室全成本核算模式。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核算中的支出项目作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医疗支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医院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对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医院应做出相应规定;对违反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上述核算模式作为院部的第一级分配方法,而对3人以上的科室实施二级分配。科主任可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出德、能、勤、绩的具体考核量化标准,作为再分配的依据,重点按个人业绩实施二级分配。若不便按个人业绩计奖的,可按职级系数计奖,如初级1.0、中级1.1、高级、1.2计奖,拉开科内分配距离,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效益优先、按岗定酬、奖优罚劣原则,调动科内员工的积极性。科主任还应提取奖金总额的20%左右作为科主任奖励基金,以奖励本科工作积极、工作量大、质量好的优秀人员。科主任的奖金,可按本科人均奖金的1.1~1.2倍计取,由院部考核发放;若临床科主任奖金低于科内员工最高奖金,科主任在二次分配奖金时,可从科主任奖励基金中提取部分奖金,补足自己的不足部分。党办、院办等职能部门负责对中层干部考核评分、对各科室精神文明和行风建设、行政管理、综合安全等进行考核评分,结果交财务部门计奖。

2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目前医院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是指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资产、资金耗费和损失。医院成本核算从财务角度反映了医院的收支结余情况,但成本的真正实施者是各个科室及每个员工,医院一级成本核算往往不能反映科室内部的经济状况,也很难实现对成本过程控制的目的。于是,一些医院,在医院一级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逐步探索科室二级成本核算。但由于控制成本的关键在于达到成本的过程控制,很难对成本的实施者进行成本的测算、分析、对比研究及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案,在实际上难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实行科室的二级成本核算,又必然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随着成本核算做得越细,核算工作本身所需成本也越高。

2.1基础数据的缺陷

医疗服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导致医院成本基础数据状况差。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体现医院的社会福利性质,医院依靠国家计划和政府指令,投入不计成本,产出不计效益。同时在现有财务制度规定的医院一级成本核算模式下,医院更多的是核算医院的“大收入”和“大支出”,对科室采取的是按工作量或者简单粗放的部分成本核算计算奖金提成的办法,这种做法的结果必然是导致科室竞争设备、房屋、人员的投入,而对自身成本缺乏有效的控制。而且成本核算的各种数据庞大繁杂,要做到核算统计及时、准确、数据分析可靠和可信,势必要在各收费处、库房管理处、设备科、维修部门等与医院的财务核算管理部门实行联网,各收费处、住院处、库房、设备科、总务科等应定期将各科室收支以报表的形式上报到医院的财务成本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进行分类、汇总,并将成本核算结果反馈给各科室,以提高科室成本核算的效率。

2.2管理费用的分摊

管理费用占业务总支出的比例高。在科室分摊管理费用时,有的科室每月分摊的管理费用占总成本的40%~50%,导致临床、医技科室对行政、后勤部门有很多非议,而对这些部门来说,管理费用却为不可控成本。目前医院的管理成本包括了数额巨大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水电费等内容。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无形中更增大了医院管理成本。笔者建议解决管理成本的办法:一是通过将管理成本中能划分到各科室的直接分摊到科室,比如水电费用可以通过水表、电表等记录直接记入科室成本。二是对不能划分到科室的管理成本可以通过直接扣除的办法,直接归入到医院管理支出,不再进行分摊,然后通过科室的收支结余的比例调整科室劳务收入。三是增加预算的力度,对职能部门的办公费、差旅费、印刷费、办公设施等消耗要加强预算控制环节的实施。

2.3成本核算同绩效的挂钩

科室成本核算的目的是要明确科室的成本和收益情况,将两者进行合理比较。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定价的医疗收费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滞后性,使得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结果不一定反映实际工作的强度、水平和效率。这就需要建立标准成本,它是医院成本控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建立适当的控制标准,可以为以后的差异分析、业绩考核及纠正差异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优质低价”的医院绩效评价也应该能通过科室成本核算得以实施。

3结语

科室成本核算范文3

关键词:医院全成本核算 间接成本 分配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15-02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医院、诊所等一些卫生医疗机构有了比较大的自主经营权,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经济模式存在的弊端逐渐明显,促使医疗机构的改革也加快脚步。

一、医院成本概述

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部分。临床科室为开展医疗服务活动发生的,直接计入或采用按内部服务量、内部服务价格等方法计算后计入科室的为直接成本;行政后勤类、医疗辅助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产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为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主要有以下一些:

1.行政后勤类、医疗辅助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人员的工资、奖金、社会保障费、伙食补助费、医疗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员经费支出。

2.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为开展医疗活动发生的卫生材料费。

3.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开展医疗活动发生的药品费。

4.为开展正常医疗活动提供所需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应用软件(如门诊叫号系统、检查报告自助服务系统等)的无形资产摊销费。

5.为开展正常医疗活动提供所需的各项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公用车运行费等费用。

6.其他一些不容易计算的间接费用。

以上可以看出,间接费用所涉及的项目非常繁杂非常广,专业分工详细。对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医院的成本降到最低。医院应该参考企业中的费用间接分配法,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核算成本。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分配方式:一是基本方法;二是补充方法。

二、间接费用分配的科学方法

(一)基本方法

医院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在医疗的环境、人员的合理分配、理想的结构以及平稳的竞争条件下,采用以下集中基本方法分配医院的间接费用。

1.平均职工人数。各科室、临床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所有职工的人数共同、平均承担医院全部的间接费用,这是一种简单并且易于操作的方法。

2.人员费用分配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各临床和科室的工作人员一共占用医院多少的临床和科室人员的比重,根据这个比重来划分医院的间接费用。具体分配法计算方法如下:

医院间接总费用/医科技室总人数=分配率

各个科室总人员费用*分配率=科室应该分配的间接费用

3.总收入分配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各科室总收入所占医院业务总收入比例的多少来承担同比例的医院总间接费用,这种方法目前采用的最多。

4.收支结余分配法。各科室收支剩余的费用占全院总收支剩余的比例来分配医院总间接费用。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各科室提升业务,增加总收入,也能让其更加注重收支的问题。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医院间接总费用/医院总收支的剩余=分配率

各个科室收支的剩余*分配率=各科室应分配的间接费用

5.直接成本分配法。按照各科室的直接成本占医院全部直接费用的比例来分配医院的总间接费用。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医院的总间接费用/医院总直接成本=分配率

各科室的直接成本*分配率=各科室应该分配的费用

6.收支相加分配法。按照各科室的收支总额所占全医院的收支总额的比例,依据这个比例来分配医院的间接费用。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医院间接费用的总额/(医院的收入总额+医院的总支出)= 分配率

各科室的收支总额*分配率=各科室分配间接费用

如此之多的医院间接费用分配方法都各有利弊,下面结合一个实例详细说明并做对比:

主要计算心内科的分配费用。某三级甲等医院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成本核算分为利润、成本和后勤三个部分,其中利润包括心内科和骨外科等等24个科室;成本包括化验室和注射室等14个医技科室。这个医院一共有1921名员工,2012年,医院全年总费用是157.2万元人民币,其中间接总费用是66.92万元,其他数据参见表1,按照不同的分配方法后,心内科分配的费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来,同一个科室在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的分配方法会导致分配的结果不同。因此,医院在选择分配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医院的总体情况:规模、管理、结构等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再选择。基本方法就是要挖掘发展潜力,优化医院结构,合理、科学地分配科室间接成本对于激发医院科室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作用,不容小视。

(二)补充方法

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医院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做出的研究。但在实际生活中,医疗机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再采用以前的那些办法并不会取得有效的结果。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会造成其短期内出现亏损,科室也就不能分配间接费用了。若是按照以前的传统方法,具体的处理情况是:1.按照基本方法不分配费用;2.让领导、财务管理人、主任等共同协商,或者通过别的手段来主观决定科室的分配率。但主管判断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也无法体现。并且,若一个科室出现特殊情况,医院还需拨款来解决问题,所以科室分配费用是应该的,亏损会过去的。但传统的办法在此时是行不通的。

结合上面类似事件的情况,医院要结合经营发生的时间来延续费用的特点,寻求更科学、更合理的补充方法来分配间接费用。如在医院的总费用中扣除出现特殊情况的科室,剩下的费用让其他科室来共同承担。这样的分配方式比较公平,同样能反映出各科室的真实收支情况。下面简单介绍一个补充方法,如下:

直线趋势法。

将这些数据做成一个表(如表2),以纵轴当变量,横轴做时间,形成一个坐标系。如果这些数据在图中的点能形成一条直线,那说明他们之间有函数关系,一次为据来求得费用的直线趋势。这样我们就能将它的基础往外延伸,计算出它的亏损应分配的间接费。

从表中我们能够求出期望值X=Xi/n=3.6 Y=Yi/n=1.569;

通过计算X和Y之间的关系数,可以得出以下公式:

r=,最后得出r=0.9962

其结果越是和1接近,那就代表X和Y之间存在的关系越强,这就是基本线性存在的关系公式。所以,可以用直线Y=a+bX来描述它的变动关系。

将数据带入以下公式中,如下:

a==1.6081

b==0.0431

由公式最终得出,Y=1.6101+0.0431X

根据以上公式中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9月份(X=8,第一个月是0,那第9月就是8)应该分配的间接费用是:

Y=1.6102+0.0431*8=1.9550≈1.96(万元)

上述补充方法计算量较大,借助各种计算机软件等辅助工具,计算过程便会迎刃而解。特别是出现特殊情况时,在基本分摊方法不能科学、公平地体现科室应负担的间接费用时, 结合补充方法,使间接费用分摊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结语

综上所说,医院在对于成本核算进行分配的时候能够选择很多种方法。管理人员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医院的自身情况和客观环境,选择那些容易懂并且实际操作不难的方法。如果医院出现了医疗事故或者别的类似情况,要结合基本方法和补充方法,这样能有效的调节,同时也是对医院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要充分利用医院的一切资源,将医院利益最大化作为第一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好社会效益。发扬创新、务实、发展、和谐的精神,才能使得医院的发展健康、持续。

参考文献:

[1] 王笑刚,马艳.医院全成本核算下服务部门间接成本分配方法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4(1):26-28

[2] 郑峰斌.医院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经济师,2012(11):117-118

[3] 杨秀丽.全成本核算在医院绩效分配管理中的运用与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27):148-148

[4] 谢红.医疗服务间接成本中行政管理费用分摊的实证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425-427

科室成本核算范文4

关键词:全成本核算 医院 科室 科室经济运营分析

在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新形势下,医院经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医院经济运行水平,加强经济管理保证医院健康发展,开展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是提升医院经济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科室是医院经营运作的载体,全成本核算下对科室经济运营分析,能认识科室成本的变动规律,寻找成本控制点,降低科室乃至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医院开展全成本核算的现状

某院经过10多年的探索,在成本核算与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从一开始以手工作业方式处理数据解决科室核算与内部考核问题,到2000年自主开发成本核算软件与会计核算两条线并行处理,再于2006年下半年和软件公司共同开发研制了和医院会计核算并轨集成的医院成本核算系统,并实现会计核算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绩效管理系统、物料管理系统高度集成在全院统一的网络平台上,所有与成本核算相关的数据,只要在上述系统中录入一次便可为后续系统所调用。

二、科室经济运营分析

科室是医院构成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单元,科室综合效益的提升正是医院经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科室内部成本核算、加大管控力度,从而提升运行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是全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之一。作为全成本核算系统组成部分的经营分析系统不仅能提供全院的经营分析数据,而且能从损益、构成、差异、保本等角度对各绩效考核单元和成本核算单元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帮助考核科室寻找业务薄弱环节,指导科室当家理财,降低可控成本。

(一)确立科室成本核算单元,采集成本数据

1、划分成本核算单元

为满足科室成本等核算的需要,医院根据规范的成本分摊流程,将现有28个一级科室(含一级医学学科),细分为236个成本核算单元,其中直接医疗129个、医疗技术27个、药品供应11个、医疗辅助37个、管理服务32个。

2、科室收入的采集

以省医疗收费项目为依据,对医院所有医疗收费项目进行重新归类,建立HIS收费项目与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的对照关系。为收入的接口开发建立标准,并按会计科目逐级汇总。收入可按医生工号采集到人。

3、科室成本的内容和采集

科室成本指医院内部的科室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根据医院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科室成本包括以下七个成本项目:人力资源费、专属卫生材料、一般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业务费、公用经费以及折旧及修缮费。其数据通过接口采集、表格导入(EXCEL)、台账录入三种方式实现原始数据的采集。全面核算各成本核算单元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医务成本和医疗成本、药事成本和药品成本。

(二)全成本核算下科室经济的分析方法

进行科室经济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医院可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和主管部门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

1、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医院管理会计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亦称“收支平衡”分析。是指在医院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对医疗成本、医疗服务量和收益三者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分析,寻求医院某项或全部医疗服务项目的收支平衡点,以规划目标收益,降低医院大额投资风险。同样运用“本—量—利”的关系,可以确定科室的保本工作量和实现一定目标收益前提下的工作量,计算公式为:

目标工作量(保本)=■

2、差异分析法

差异分析是反映科室收入、成本和工作量与目标收入、成本和工作量的信息,为了消除这种偏差,对产生的收入、成本和工作量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形成差异的原因,制定控制措施。

科室应根据实际发展水平确定目标,如:历史最好水平、历史同期水平、同类医院科室平均水平、预算目标水平等。可采用:

(1)比较分析计算法

差异=实际收入、成本和工作量-目标水平

(2)比率分析法(%)

在比较分析法基础上实现其收入、成本和工作量的增减幅度。

3、因素分析法

对科室收入、成本及工作量构成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帮助科室找出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成本构成、降低费用、提高效益。具体介绍成本构成中各种因素的分析:

(1)成本项目构成分析包括人员经费、药品、专属卫生材料、修购费等占成本构成比的分析。

(2)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构成分析包括管理费用、辅助费用占成本构成比的分析。

(3)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构成分析:固定成本指在一定时间、一定业务范围内,成本相对固定,不受业务量变化影响的成本项目。如: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的修购基金、人员经费等;变动成本指在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呈正比例变化的成本。如:药品费、材料费、业务费等。

(4)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构成分析:可控成本指某一会计期内,某个成本核算单元或某个人的责任范围内能够直接确定和控制的成本(如:药品费、卫生材料费等,对诊疗科室来说是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指某一特定核算单元无法直接掌握,或不受某一特定部门服务量直接影响的成本(如:上级分摊的管理费用;科室只要使用仪器设备,就要承担对其固定资产的折旧等)

实际操作常结合因素分析法和差异分析法一起对科室全成本进行分析。

4、各项考核指标分析:

(1)经济核算指标: 科室医疗收入成本率、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百元医疗收入药品消耗、科室药占比、科室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成本水平、成本费用收益率、人员费用率、水电费支出定额、办公费支出定额等有关指标。

(2)质量效益指标:病人实际住院床日升降率、单病种病人收入水平升降、人均业务量、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科室仪器设备综合使用率、诊断复核率、治愈率、医技检查报告阳性率等。

(三)分析评价并制定相应增收节支措施,实行绩效考核。

通过对科室收入、成本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计算,分析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全面反映和评价科室经济运营质量。为有效控制科室成本,必须强化科室成本考核,将绩效考核系统与成本核算系统无缝连接,科室成本核算结果直接与科室及个人的绩效薪酬挂钩,以评价成本控制效益,奖惩成本控制责任人员。

三、实行全成本核算进行科室经济运营分析的意义

(1)实行全成本核算可以及时、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科室成本变动状况,为科室经济运营分析提供有力数据。

(2)实行全成本核算可以促使科室加强经济核算管理,促进科室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3)实行全成本核算可以推进科室员工主人翁意识,增强科室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节支降耗,降低服务成本,科室由过去的“要我管”变为“我要管”。

(4)全成本核算下定期对科室经济运营分析,找出差异,解决问题,可以促使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使人民群众享有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科室成本核算范文5

《成本核算实务》是财会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支撑作用。该课程重点介绍成本核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成本核算工作上的系统性、操作程序上的前后衔接性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等特点。在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往往以“课本为中心、讲授为主”,许多教师只注重生产费用的数据演算,缺乏对成本信息的来龙去脉、隐含于不同类型企业成本核算程序的方法、理念及实施方案等思维方式的培养,也忽略了账证表实际操作能力的演练,即使技能训练,学生也是模仿教材样表计算,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有杂乱无章之感,无法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成本核算方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更不能进行系统的成本核算并编制分析成本报表,这显然与职业教育目标相悖。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成本核算实务》省级精品课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将CDIO教育理念运用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CDIO教育理念概述

(一)CDIO教育理念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大学研究创建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缩写。CDIO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它是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设计课程体系,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实施方案,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去学习。其核心是一体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课程之间的衔接、做人与做事的有机结合、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基础知识、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进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毕业即上岗的培养目标。

(二)CDIO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思路在CDIO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笔者所在的课程教学团队,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在获取大量资讯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设计与实施思路,即:以就业为导向、素质培养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课程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按行业发展需要,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应知应会要求,基于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开发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能力递进原理和职业认知成长规律及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管理要求,依托不同的背景企业设计教学项目;以任务为驱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做到知行并进,素质培养与技能训练为一体;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网络教学、案例研讨、综合性实训、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考核内容,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

三、CDIO理念下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项目设计制造业类型繁多,其生产规模和产品品种多样,产品的工艺特点和组织特点各异,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教学项目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教学情境具有范例性,所选择的生产企业应能囊括所授教学内容。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成本核算实务》所涉及的职业岗位、职业领域、岗位职业能力及典型成本核算方法,并以先锋电子器材厂、五环机械厂和鸿祥时代服装厂三个典型企业真实成本核算业务为情境,按CDIO理念设计基于成本核算工作流程的教学项目(见表1)。由于项目是按系统化同一范畴载体设计的,必然有其异同。学生只有在反复学习中才能掌握成本核算工作程序,在不同方法运用的类比中掌握其特质,通过举一反三的习作,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二)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任务是项目的载体。三个教学项目分别以背景企业系统化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为模板,设计三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即企业环境、岗位工作认知――核算方法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运用,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又有若干个子任务所构成(见表2)。因教学项目是按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和成本核算业务流程设计的,所以每个项目的任务都是重复的,但不同项目中的重复任务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异。例如在企业环境、工作岗位认知中,不同的背景企业,由于生产工艺、组织特点及成本核算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所选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学生只有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进而设计成本核算方案。又如在每个教学项目的费用核算中,是按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递进式的设计理念,有侧重的选择费用归集与分配方法并贯穿其中,如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三个教学项目依次采用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或由学生根据给定的背景企业的资料有针对性的在任务拓展中运用,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是真实工作过程的体现。再如依据五环机械厂设计的背景资料中,还存在不同于其他工作任务的成本还原,依据鸿祥服装设计的背景资料中,同样存在不同于其他工作任务的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正由于不同背景企业工作任务存在着差异,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历练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能力。

为使学生真实体验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过程,每一学习性工作任务按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设计“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评价总结―任务拓展”五个教学环节,其中,任务实施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中心环节,包括相关知识认知和实践技能操作。在实践技能操作中,与教学组织的实施紧密结合,设计了任务单、资讯单、决策单、实施单、检查单、评价单、教学反馈单、总结报告等。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突显了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六要素,能使学生不断获得完整思维和系统能力训练。

四、CDIO理念下的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学项目和学习性工作任务是为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设计的,在教学实施中应采用符合CDIO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组织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以企业认知为起点,以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为依据,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构思、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方案,通过基于项目的系统化教学、案例研讨、单项和综合项目实训、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多元化课程评价,实施基于成本核算工作流程的项目化教学。

(一)实施以认知能力为基础的现场教学与社会实践为适应课改需要,课程教学团队一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由专职教师组织学生到背景企业观摩学习,企业实践教师组织现场教学;二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其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通过现场观摩和社会实践,学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物流转途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成本岗位工作环境有了直观的认知。这样,既可使学生感受企业经营环境,又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生对“成本”、“工艺流程”等抽象专业术语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递进,为完成项目工作任务做好了知识与能力上的准备。

(二)组织“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网站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的优势,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项目,利用视频、动画、图片等网络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同类背景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和成本核算工作环境,并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任务驱动学生需求,运用引导文、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启发引导、角色扮演、反思等多元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将以赛促学、演讲汇报、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融合到教学过程中。

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积极采取“合作性学习”方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4-5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会计主管,实行主管负责轮流制。教师引导学生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主动的、有目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小组明确任务要求和目标,按任务书分工协作,依托课程网络资源、图书文本收集整理资料、确定工作任务方案、分析工作任务并制定工作计划、在职业环境中动手实践、检查工作质量与效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展示工作成果,汇报任务实施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办法,在其他小组提问、互评、教师讲评中完成系统的工作任务。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学会“工作”,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主动性、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是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执行者,从认知企业,到选择、运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直至报表编制与分析,始终围绕学习目标讨论背景企业的生产类型、工艺特点、管理要求及适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分工协作“构思”、“设计”成本核算方案,在“实现”和“运作”中,完成基于成本核算工作流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知识与能力的构建,学生关注的是“怎样做”,想的更多的是“怎样做更好”,在互动中发挥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主动完成项目任务的动力,进而培养其“做成事”的能力。

(三)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方案基于CDIO培养计划,注重该课程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方案,将相关知识与技能运用贯穿到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高级会计模拟实验平台,开展单项和综合项目实训。在单项实训中侧重于各种自制原始凭单的设计与填制,如能独立设计各种费用分配表、产品成本计算单,并能依据设计的模拟资料计算相关数据、填制各种凭单,进行账务处理。在综合项目实训中,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模拟企业的信息资料及实训软件,完成手工和电算化实训。通过建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分析成本报表,使学生既可在虚拟的工作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又可在系统的项目训练中,培养其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讲座、培训及社会实践,吸纳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组织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能大赛,做到“课证融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三是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增强职业情感,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成为成本核算的行家里手,提高就业率。

(四)构建基于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多元课程考评方案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一是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督导对教师评价,评价的是教师课堂教学是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期末通过考试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考核。这种考评方式关注更多的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考核缺乏客观性、公正性,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单一、考评内容狭窄,忽略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考核。CDIO标准要求对学生获取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估。基于这一理念,在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同时,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学校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构建了基于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考评方案(见表3)。将知识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的构建作为考评标准,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技能训练、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进展与收获作为考评的重点,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学习和训练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五、结论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成本核算实务》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中,以CDIO教育理念和教育大纲为指导,以成本核算工作流程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的实施与指导组织教学活动,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符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教学组织做到了“理实一体”、“学做合一”,学生能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任务的学习与训练中,实现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构建,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张永林、张莉、于建美:《基于CDIO理念的统计学课程设计与实现》,《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科室成本核算范文6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与企业管理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依据不同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归集对象即成本库来归集、汇总费用,再以各种产品耗费的作业量分摊这些费用至产品中,从而汇总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它不同于传统的直接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成本系统,而是把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主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和动态反映。它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以求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一)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计算法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1)产品消耗作业;(2)作业消耗资源。根据这样的前提,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法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而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二)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步骤

    1.确定作业,进行作业整合并建立作业中心成本库

    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项目的完成过程是由一系列作业组成的,在进行作业成本计算时首先要根据实际计算的需要确定这些作业。由于确定出的作业数目往往非常巨大,使得计算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计算一般还需要根据作业的相关性对同质作业进行合并,建立作业中心成本库。成本库是指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归集中心。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耗费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因此,一个作业中心对应一个成本库。

    2.资源费用的归集

    (1)对间接费用的处理。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的间接费用的范围各不相同,对于制造业来说间接费用主要指制造费用,而建筑施工项目的间接费用主要指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费、企业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和财务费用等。由于间接计入费用的发生不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个作业,现行的会计制度是记录各项间接费用的总费用,不能反映各个作业消耗费用的情况,而作业成本计算法要求把间接费用首先根据资源动因分配到不同的作业中,以使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层次进行成本控制。

    (2)资源动因的选择。资源动因是分配资源成本到成本库的标准,是联系资源和成本费用归集的桥梁。确定资源动因量常用方法有经验法和测量法。

    ①经验法。它是根据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来确定各个作业中心所消耗资源数量的一种方法。例如动力费这一费用要素,对于施工项目各个作业中心所消耗的具体动力费是无法直接获得的。这时技术人员应考虑各作业中心所消耗动力费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这一资源费用的分配比例。这种分配方法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良好的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否则由于分配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很容易造成各作业中心实际消耗资源的情况与经验法所确定的资源消耗情况产生很大偏差。②测量法。所谓测量法是利用仪器仪表等测量设备详细记录各作业中心消耗资源情况的方法。还是以动力费为例,使用测量法确定资源动因量可在各作业中心设置计量水、电等动力资源的仪器仪表,以确切反映各作业中心所共同享有的动力资源。利用这种方法分配作业成本精度很高,但核算成本也较高,因为在每个作业中心设置仪器仪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因为详细记录也会增加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消耗,从而引起核算成本的升高。

    (3)归集成本库的成本。选择好资源动因后,还要确定资源动因量,确定资源动因量后,再根据资源动因把各项资源消耗的间接费用向作业中心进行分摊。资源动因量统计得越是准确,成本与费用的归集就越科学、精确。分摊到作业或作业中心的费用形成成本库的成本。

    3.计算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

    (1)作业动因(成本动因)的选择。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是联系作业消耗量和企业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桥梁。为作业成本选择合适的作业动因是作业成本库费用分配的关键,通常一个作业有多个不同的作业动因,例如:产品检验作业的作业动因有检验次数、检验时间、不合格产品数等;再如采购作业的作业动因有采购单数、供应商数、零件数等。确定作业动因的关键在于要为每一个成本选择一个能反映作业消耗量与实际消耗量相关程度较高的作业动因。一定要避免使用不能准确反映作业消耗量的作业动因,例如,如果材料处理所需的时间是变化的,利用处理次数作为作业动因就不如利用材料处理时间作为作业动因好。利用处理次数作为作业动因,一个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材料处理的产品成本会被低估,而一个仅需要很短时间的产品成本则会被高估。

    (2)确定成本库作业动因消耗量。作业动因量是正确分配成本费用的基础,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的数量。作业动因量一般根据有关原始记录进行分类、汇总得到,有时也可根据工人或技师的工作经验数据加以分析得到。

    (3)计算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率是指每单位成本动因所引起的间接费用的数量。

    成本动因率=成本库费用/成本库作业动因总量

    有了成本动因率,就可根据各产品消耗各成本库的成本动因量,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

    (4)计算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产品的作业成本等于该产品所消耗某一作业的成本动因量乘以该作业的成本动因率。计算公式为:

    作业成本=成本动因率×作业动因量

    产品所包含所有作业的作业成本之和,即为该产品的间接计入费用。产品成本等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计入费用之和。计算公式为:

    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计入费用

    三、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中应用ABC的条件和意义

    (一)应用的条件

    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成本数据比传统成本数据更准确,更具有因果性和决策相关性。但是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并不仅仅限于成本计算方面,其作业过程的观点更值得企业去深入研究和领会。最近几年建筑施工中的一些变化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成为可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一篇老树

下一篇将爱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