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能环保产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能环保产业范文1
关键词:节能;环保;经济;生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节能环保产业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传统资源供求矛盾逐渐加深,这使得很多国家开始重视资源保护。西方大部分发达国家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升能源效率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也就逐渐衍生出了节能环保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自从“十五”开始,国家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愈来愈重视,并加大了相关投资,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12年我国正式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涉及内容来看,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了环保产业及能源管理产业,涵盖了生态环保、能源节约、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并且节能环保产业具有以下特征:(1)高技术性。节能环保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特征。整个产业发展离不开环境技术与节能技术的支持。(2)高附加值。节能环保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它不仅对其他产业具有一定带动作用,而且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的同时,还能够促进经济与环境平衡发展。(3)政策性。节能环保产业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具有密切联系,产业发展会受到规制工具驱动。目前来看,我国节能环保工作主要以政府行为为主,相关企业多以事业单位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将直接关系到节能环保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节能环保产业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会共同作用于节能环保产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融投资因素
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整个体系尚不成熟。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资金扶持,用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及能源节约技术研发等方面。从宏观上来看,现阶段节能环保产业投融资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比例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对节能环保产业关注度的加深,使得节能环保产业投融资渠道也在不断完善,投融资方式也逐渐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基金逐渐被推广,但整体投资、融资规模还较为有限,存在投向受限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部分私募股权投资也进入了水污染处理、固废处理等行业,很多环保企业逐渐由境外上市转移至境内上市。当然,在节能环保产业融投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定问题。多数节能环保项目投资周期较长,短期内无法直接产出经济效益,再加上风险分摊机制不够健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融资风险。同时,多数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及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技术研发方面却存在不足,存在投资分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2.2 政策因素
现阶段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是节能环保产业的主要参与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受政策面影响较大。在整个环保政策体系当中,命令-控制型工具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的政策种类,其形式涵盖了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细则等。规制内容主要包括环保政策、节能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境监测政策及突发事件应急政策,其中环保政策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政策。命令-控制型工具具有典型的强制性作用,在短期内能够对企业行为产生有效的约束作用,但在激励作用方面有所欠缺,很难推动企业环保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同时,命令-控制工具大多数是“一刀切”的标准,政策过于同质化,缺乏针对性与差异性,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显然有失公平。除了命令-控制型工具外,市场化工具在节能环保产业调控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利用型政策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市场化手段,涵盖了排污收费政策、节能环保税收政策及节能环保基金、债券、保险政策等一系列政策。通过这些政策作用,切实推进我国节能环保市场运作,使其更为规范,有利于完善市场秩序,让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然而,这些政策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各项政策之间协调性不足,无法产生叠加效果。同时,各种信息披露渠道依然有限,权利界限还不够清晰,市场整体透明度有待提升。另外,我国整体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准,这对于政策制定及执行具有一定约束作用。
2.3 人才因素
人才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节能环保产业能否保持良性发展状态的关键点之一。结合根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各类环境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远远超过4000亿元,其中完善和新建管网的投资额接近2500亿元,占据超过一半份额。节能环保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相关统计表明,我国环保从业人员仅有20多万人,其中技术人员只有10万人左右,人才供求失衡较为严重。节能环保产业对相关人才要求较高,高端人才需求量较大。然而,行业当中能够驾驭大型工程、又同时承担多项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的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十分缺乏。人才的缺乏,无疑对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2.4 产业环境
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环境、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正是这种矛盾,再加上人们环保、节约意识的不断提升,让节能环保产业愈来愈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换句话说,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节能环保产业链也将变得愈来愈完善。总体上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环境是较为理想的。但受限于技术、人才及投融资因素的影响,节能环保产业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因此,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空间,并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节能环保产业当中,促使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性动力。
3.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是利国利民之大计,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及市场化应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相关技术的驱动作用,通过技术积淀、创新来提升产业竞争水平,使其能够创造更大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其次,要加快第三方平台建设。通过加快第三方平台建设,让能源审计、环保产品认证、环境影响评价等更加规范化,让市场能够保持良好的秩序。再者,要进一步改善融投资环境。通过开辟节能环保项目融投资“绿色通道”,引导金融机构向相关企业提供股权融资、个性化信贷及债券计划等服务。同时,要善于引进民间资金投入到节能环保示范项目当中,逐渐扩大节能环保产业融投资规模,为其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基础。另外,要加大财税扶持力度。通过将节能环保企业纳入税收改革试点范围,并实施节能环保项目税收减免政策,为相关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切实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结语
要切实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环境的优化。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宣传力度,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途径,让人们意识到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性,使公民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优越的条件。
节能环保产业范文2
一、强化政策引导,谋划引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当作新的支柱产业,作为山东经济由大转强的新动能。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一是制定了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作任务台账,强化了目标责任考核,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二是加大资金投入,2016年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6.2亿元,实施省级以上节能环保重点项目256个,拉动投资630亿元。三是提高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实施了《燃煤发电机组能耗限额标准》等18个行业25项节能减排地方标准和《工业锅炉系统节能量和验证技术要求》等4项基础性节能标准。四是创建了1660户重点企业统计报表系统,做好运行监测、调研分析。
二、实施示范带动,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打造产业基地。依托节能家电、高效电机、高效泵、绿色建材、变压器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了青岛节能家电、威海高效电机、淄博高效泵业、德州功能糖等32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引导技术、人才、资金和重大项目向基地集聚,推动产业集群集聚链条化发展。2016年,32家基地节能环保产值达到2080亿元,约占全省节能环保总产值的1/3。二是突出抓好示范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了青岛海尔、烟台杰瑞等200家节能环保示范企业,这些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明显,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成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企业。景津集团是全球规格最全、产量最大的压滤机专业制造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三是着力培育示范县。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基础好、积极性高的5个县区重点培育,2016年合计实现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070亿元,占GDP的比重平均达到8 %以上,成为县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典范。
三、搭建合作平台,着力解决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了六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推广重点技术产品装备310项。围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水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成功举办22场供需对接会,组织国内外近200家技术供方单位与2000余家技术需方单位进行精准对接,推动了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与用户之间的供需深度融合。二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2016年,联合人民银行、金融办举办节能环保产业银企对接会,推介节能环保产业项目147个,总投资369.8亿元,融资需求179.8亿元,目前资金到位率达到77.6%。省工行、建行等6家金融机构与省节能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为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提供授信额度3400亿元。三是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在节能装备、污染治理等领域重点培育了5家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新产品研发、产品检验检测以及标准制(修)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其中,博山区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的节能泵业检测技术服务平台,是国内规模最大、涵盖种类最多、检验能力最强的水泵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累计为同行提供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服务8000多次。
四、创新服务模式,激发节能环保服务新活力
节能环保产业范文3
1模型、指标选取
1.1BCC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是通过线性规划构造非参数前沿面,用以衡量具有多投入、多产出决策单元相对效率的一种方法。DEA中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生产前沿面上,在比较决策单元偏离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衡量相对有效性。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Farrell(1957)关于效率的理论。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CC模型。
1.2指标选取
在对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进行评价时,选择好合适的投入产出变量是关键,只有准确选取投入产出变量才能全面精确地反映出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本文投入指标选取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净值、员工人数,产出指标选取主营业务收入。
2实证结果
2.1行业整体技术效率的分析
根据所选57家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中投入规模报酬收益可变的BCC模型,在DEAP2.1软件计算下得到2009―2014年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各年度的技术效率结果,并将其整理为表1。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水平不高,2009―2014年总体技术效率均值为0.747,还有25.3%的提升潜力;在变化趋势上,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处于良性发展状态。进一步分析来看,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43,处于不断下滑中,表明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并未改善。而规模效率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状态,平均值为0.888,高于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技术效率增长也是由规模效率贡献。多年来,我国一直依赖粗放型经济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时下必然,严峻的环境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巨大市场前景,公司规模在市场资源配置下得到扩展。同时,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10年颁布《“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提高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政府有意识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以形成我国支柱产业,在政策利好持续作用下,节能环保产业内收购兼并、整合重组大量涌现,规模效益不断升级。
2.2不同体制技术效率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占据多数,且较为稳定。节能环保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民经济命脉和广大公众利益有关,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在这一产业领域份额较大。在技术效率上,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值在0.80~0.87变动,呈现出下降趋势,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值从2009年的0.784上升至2014年的0.858,呈逐年递增趋势。另外,2009―2012年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高于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上市公司技术效率,而2012―2014年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高于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体现出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的“追赶效应”。本文认为国有性质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与政府有天然的“血缘”关系,长期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导致经营者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危机意识淡薄,公司运作效率不高。非国有性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在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下,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技术效率水平。
2.3不同区域技术效率分析
对不同区域技术效率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理解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区域发展现状,也有利于政府制定出适宜的产业战略。由表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集中了40家公司,占样本数的70.18%,表明东部地区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使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出集聚的现象,西部上市公司则最少。从技术效率值来看,2009―2014年不同地域分布的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中部与西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东部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其原因在于一是东部各公司由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技术效率较低的公司最终拉低总体的技术效率;中西部地区数量虽然较少,底子薄弱,却齐头并进,整体呈现出较高的技术效率。二是中西部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后起之秀”,可采用更为先进的设备装置,节约了成本和提高了效率。三是中西部各省份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而率先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力度,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论与政策建议
节能环保产业范文4
规划中国“节能谷”
王少宏选择襄樊作为节能环保产业园的落户地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十一五”期间,受政策激励,各级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此项事业的开展。襄樊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措施,无论是开放的投资环境,强力的政策和区位优势,还是良好的资源与服务,都让王少宏觉得,让“中国节能谷”理念付诸行动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2009年10月28日,中国·湖北(襄阳)节能环保产业园正式奠基,这是中国首个低碳节能工业园区。节能产业园定位为国家级节能装备制造、创新发展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区,投资总额80亿~100亿元,计划3年引进节能装备制造企业50~60家,完成1700多项节能减排项目,节能项目总投资150多亿元,合同金额达800多亿元。
集聚模式打造产业链条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审定并原则通过。在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位列榜首。对于节能环保的产业化,王少宏提出了独创性的发展方案——产业集聚。
推动产业集聚,将上下游企业集中,可以大幅降低土地成本,并减少物流和仓储成本。成本的降低,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吸引更多的专业机构参与,同时有效促进金融机构与节能环保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
因此,产业园在规划之时,王少宠就全面进行了产业链设计和布局以及总体建设规划。
整个园区建筑也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房屋建筑节能体系,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检测中心、餐饮等公共资源也对外开放利用,节省大量公共土地,建设资源消耗,并尝试用“硅谷模式”留住人才。
王少宏表示,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的总体目标是用3年时间初步达到产业链的配套,用5年时间使产业园成为产业设施配套齐全、产业链完善、具有大批核心知识产权的世界级低碳经济产业园。
把握装备制造业制高点
王少宠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节能装备的大规模产业化是影响中国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也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谁能将节能环保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谁就能占据主动地位,引领行业发展。
湖北(襄阳)节能环保产业园目前拥有46项核心技术,若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前景可观。拥有三百家联盟企业和二百多位节能专家的SEMC节能投资促进中心的共性技术和节能装备规模化和产业化将在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实施,这是节能产业园的一项重要资源。园区为此做了非常细致的节能产业规划和产业链布局,吸引国内外一些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要企业入驻。据介绍,截至目前,产业园已经引进高端节能装备项目20余项,签订合同20余家,入驻企业13家,筹备开工建设7家。
节能汽车配套园是园区产业链规划中重要的园中园,一期规划占地面积约800亩,旨在结合襄阳本地的汽车市场及汽配资源,引进汽车节能产品制造企业入驻园内,打造国内最先进最完备的汽配产业链,为国内知名汽车整车厂提供高效的配套服务。园区已经开发出回收汽车尾气转化为二次动力用作空调制冷的技术,改善工程车环境效果明显。目前,13项节能项目落户汽车配套园区,产业园已经与云鹤定宇、深圳富源城、美国谷山科技等六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服商”与“扶商”双管齐下
在招商引资成为各地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普遍措施时,王少宏走得更远,不仅“招商”,还要“服商”,更要“扶商”。
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节能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有一万亿以上的市场空间,但节能行业的统计却显示投资不到1000亿。王少宏认识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投资没有及时进入产业。
在节能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的局面下,湖北(襄阳)节能产业园利用所拥有的担保、银行、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资金资源优势,设立了节能产业基金,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和绿色融资通道;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指导与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引领社会资本进入。
据王少宏介绍,为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园区对技术推广前景好但当前资金有限的节能企业,会采取土地、厂房出租或者入股的方式给予支持,同时通过各种补贴给予扶助,促进共同发展。
产业园的另一大优势,就是研究院现在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2009年成立的节能技术产业验证公司,在俄罗斯、德国、比利时、以色列有八个专家,以此把国际重要的节能知识产权技术引进到中国。通过先进技术进行招商,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产业园。
官助民办,向标准化迈进
节能环保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并无通用的行业标准。现在的节能企业都是根据具体合同和技术实施节能项目,不仅成本高,不同项目的节能指标也不稳定,标准化程度低,企业的发展也随之受限。
作为目前节能环保产业的引领者,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当仁不让成为王少宏的奋斗目标。王少宏介绍了产业园下一步的布局规划:将装备制造业基地定位于襄阳,将产业研发和标准化基地定位于北京,希望发挥政府的协同效应,共同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标准化、通用化建设。
节能环保产业范文5
[关键词]节能环保;绿色消费;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3)08-0093-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采取的片面追求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原有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日益增大。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长效机制体系,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环境忽略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建立科学财税制度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共财政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财税政策介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①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而不能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在公共产品领域,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性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介入——用财税手段来集资,提供这类产品。环境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其具有的非排他、非竞争的公共商品属性,使得人们可以无节制地使用环境资源。能源、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和不断恶化,给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政府作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要调控主体,应该建立相应的财税机制,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
经济外部性理论认为,经济外部性也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外部效应有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之分。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正的外部效应;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另一个人的睡眠,这是负外部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效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可以采取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私人征收“正”税,其数额等于该个人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达到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个人征“负”税,即给予津贴,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②
二、我国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环保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位置,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资金不足,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相关税费政策不健全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促进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政策
第一,从对节能环保事业的投入来看,目前我国财政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对发展环保产业的投入,不应仅仅表现为以往政府习惯的财政出资建设几个示范项目或完成若干节能技术改造,而在节能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等环节缺乏相应的政策优惠。此外,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节能环保专项资金,相关节能产业的投入分散在企业技改资金和高新技术创新项目资金中,使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处于不稳定状态。
第二,近几年,虽然我国节能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但变化幅度不大,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在GDP中的比例依然很低。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依托的,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已占到GDP的1%~2%,其中美国为2%,日本为2%~3%,德国为2.1%。比照国际惯例,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1]可见,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尽管从1991年到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由最初的1 120.5亿增加到2010年的5 490.3亿,环保投资总额仅占GDP的1.49%,而真正的财政资金还不到1%。③环保投入的资金不足,制约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2010年,我国环保投入资金基本维持在GDP的1%~1.5%之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这表明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我国的环保投资明显乏力。
(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上看,美国、丹麦、加拿大等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日本政府甚至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物力还不足,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投资力度不足,而且在制度上缺乏一系列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机制,来保障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顺利推进。
总体上看,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能耗水平,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有关绿色采购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对于采购过程中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没有做出明确规范,而且缺乏专门、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②绿色采购存在信息障碍,各地方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受到绿色采购认知程度不同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绿色采购信息范围具有局限性和方式的不科学;③政府在采购过程中缺乏监管绿色采购的监督机构,中间采购者作为理性人可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采购效率和质量低下,导致寻租行为;④政府投资绿色采购意识淡薄,在以低价格为导向的项目招投标活动中,政府采购部门不愿设置较高的“绿色门槛”来提高绿色材料在项目评价中的评分比重;⑤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规模占总体采购规模的比例较大,占用大量资金,导致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
(三)与节能环保有关的税费政策
1.现行税收政策节能环保调控作用较弱
现行税收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还很分散,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调控作用。资源税方面,征税范围狭窄,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费税方面:对环境产生污染和不利于节能环保的许多产品,如:一次性电池、一次性饮料容器和一次性塑料袋、高档实木家具等均没有纳入征税范围,大大降低了消费税在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方面的功效。营业税方面:营业税在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功不可没,但存在重复计征的缺陷,而且只要经营行为存在,不管盈利与否,都得缴纳营业税。现有的环保产业,除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费免征营业税,其他的环保产业仍然要交纳营业税,这就影响了投资者投资于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增值税方面,垃圾处置费没有明确规定免征增值税,也就是说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企业收取的垃圾处置费收入均要缴纳增值税,这对垃圾处置企业来说显然不公平,影响了其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积极性。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较少,仅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没有将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及环境服务业也纳入减免范围。
2.缺乏专门的环境税
就我国现行的税制来看,资源税制中涉及到一部分环境保护的内容,这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税制并不是专门针对环境保护而设立,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税收发挥环保调控作用的范围和力度。而且,资源税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健全,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例如:资源税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征税范围狭窄,很多稀缺和重要资源,如:森林、名贵中药材、淡水资源等未纳入征收范围,而且资源税税率与现行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符合,过低的税率造成资源的盲目开采,利用率低下,有些资源甚至濒临着灭亡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开征专门的环境税。④
3.排污收费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环保收费制度主要是指排污收费,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缴费人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现行排污收费处于被动状态,其核算方式是以排污者的生产需求和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为终端,而不是以流域或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为终端。在环境管理上,最多只能考虑排污者是否达标排放,而不能充分发挥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来遏制区域排污总量的增加,这种收费方式难以解决环境污染总量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另外,排污费属于地方行政性收费,排污费收入主要由地方环保部门统一支配,由于所征排污费的用途不公开,排污费的资金使用不明,存在着地方环保部门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导致真正用于环保治污的资金少之又少。
三、建立健全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普及环保知识,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工作
公民自觉的环保意识是基础,完善的环保立法和有效的税收征管是保障。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如,加大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度,以案说法,教育广大群众,唤起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此外,还应该充分重视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环保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环保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网络等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针对当地环保中的典型、突出问题,进行连续深度报道,对各种环境违法事件进行新闻监督,从而,使政府重视的环保工作变成全民参与、人人重视的环保事业。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支持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该大幅增加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经费,将环保能力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环保机构执法经费的需要,同时,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每年通过排污费和财政预算安排等方式,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以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大环保科技研究。其次,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支持企业节能技术的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再次,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资金的分配原则、使用方向和监管措施,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
(三)完善投资政策,拓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未来支持环保事业发展,支持企业配套节能减排设备以及加大生态补偿建设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等都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必须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环保资金筹措机制,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如: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环境保护项目;争取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环境保护信贷资金支持。
(四)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税收制度
1.完善鼓励性税收政策,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⑤
①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如对属于生物能源的垃圾发电、风力发电、部分大型水电企业、小水电和燃料乙醇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优惠政策;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等。②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对企业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给予适当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机场行李自动分拣系统、重型模锻液压机而确有必要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开征新税种
①开征燃油税。燃油税改革方案的推行,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油价相对稳定,形成合理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因此,国家应结合当前形势,根据节约能源和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燃油税的改革方案,择机开征燃油税。②开征环境保护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实行普遍征收,主要种类有SO2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增加,环境质量的降低,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征环境税已刻不容缓。征收环境税,其税率的设置成了关键,所设计的单位计量的征收税额,除了包含治理应该支付的成本,还包括不承担技术限排而缴纳的惩罚性成本。这样一来,环境税各单项税种就要在确立不同行业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类似于阶梯电价模式的排放物差别征税标准,征税与排放的清洁程度及数量呈现出螺旋线式的增长。环境税只有发挥出杠杆的橇动作用,在利益的传导之下,还会加速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从而促使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让工业经济与节能环保形成良性循环。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为保障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除了用好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还要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逐步将转让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一方面要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还应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并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另一方面要在生产过程中积极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的专用设备,改进技术和工艺流程,生产高产低耗产品,减轻环境污染。同时,对于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纳税人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如在增值税方面,对纳税人销售的以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蔗渣等4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自产的综合利用产品,由税务机关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办法等。此外,各级政府为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和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还可在法定权限内给实施节能减排行为的企业以房产税等地方性税收减免以及地方基金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不仅对全社会的可持续消费具有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鼓励绿色采购。对政府实施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及作明确的规定,同时在采购监督、产品标准、审计、处罚制度等相关领域建立起一整套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绿色采购实施、指导、监督、制约和惩处的基本法律体系。其次,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增加公共财政对绿色采购的投入,使绿色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引导财政资金向绿色采购倾斜,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科技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引导资金及奖励政策,对于更新、改造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引导其改进工艺流程和更新清洁型设备。最后,加大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宣传,培养政府采购人员的绿色采购意识,打破政府绿色采购的地方保护主义,使信息自由流动,提高政府绿色采购的效率。
[注 释]
① 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可以对外部不经济进行矫正,这就决定了财税政策介入技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③ 鉴于我国现行税制在环境保护功能的弱化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客观现实,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迫在眉睫,可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④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财政最核心的内容,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又是公共产品最本质的特性。环境资源具有这种公共产品的属性。
⑤ 当然,鼓励性税收政策可以和惩罚性税收政策并用,相互协调、配合使用,发挥组合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康,王敏.推进清洁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9(10):95-105.
[2] 石晓波.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海外规制经验与中国制度建设[J].财政研究,2009(1):45-47.
[3] 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2):33-37.
[4] 张捷.资源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税务研究,2009(4):52-53.
[5] 高萍,樊勇.我国污染排放税设立的必要性与制度设计[J].税务研究,2009(4):38-42.
Long-term Mechanism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 for Promoting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Development
Lan Xiangjie, Jin Qiuping, Tan Shunq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China)
节能环保产业范文6
同时,我国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拴昌对此做了分析。首先,工业结构重化趋势仍在继续。其次,推进结构节能的政策空间在逐步缩小。最后,节能减排标准已相对滞后于工业绿色发展需求。
杨拴昌表示,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但是,考虑到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份,在以往五年规划的第三年和地方政府换届年都会出现以基建投资拉动为主的投资高峰,同时,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前期稳增长系列政策的效果也将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有望进一步巩固。这给第二季度节能减排带来压力,第二季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有可能出现小幅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