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怀念母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季羡林怀念母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季羡林怀念母亲

季羡林怀念母亲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一如季羡林先生的文风,语言朴实而情感强烈,读完后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上课开始,我板书课题后,对学生这样导入,我们都有妈妈,能说说妈妈对你的爱的表现吗?学生很高兴,说给我买好吃的,给我买好衣服,生病了母亲陪伴我……在学生兴奋地汇报时,我话锋一转,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妈妈离开我们,会怎么样?孩子们一下子沉寂了下来,慢慢才说,没有好吃的了,没有母爱了,马芯说:“没有妈妈,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了。”我说,是啊。季羡林先生就是怀着失去母亲的痛苦,写下了这篇文章。

接着我深情地范读了这篇课文,学生很用心地在听。读完后我说,我们都有一个母亲,季羡林却写到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他的生母,一个是祖国母亲。为什么我们对祖国母亲的感受不深,而季羡林说怀着同样真挚的敬爱之情?学生略作思考后说,因为他离开祖国出国留学了。对,能说说你记得的一些诗句吗?学生马上积极踊跃地回答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我说,只有离开故乡,离开祖国,你才可以感受到祖国母亲。课文中也有解释,你能找到吗?两位同学回答,得出两种答案,一是第三段:“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二是最后一段:“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我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再仔细思考看看,到底是什么?之后他们得出了一致答案最后一段。那第三段呢?他们考虑之后,告诉我是承上启下段。我鼓励他们说我为你们骄傲,真会学习。

在理清文章结构与思想之后,我们开始研读第二段。请学生默读第二段,勾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在汇报中,重点解读了下列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并在学生逐句汇报时指导了朗诵。之后我读了两段文字。一是季羡林写的与母亲小时亲昵的事情。二是母亲去世后他的悔恨之情。读完后学生的情感还没有达到,我没有着急,我说现在我们明白了他的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是因为……学生马上说,是因为他再也不能回报母亲了;是因为他不能再为母亲尽孝了;是因为他成为孤儿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学生说,再也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了;再也无人给缝补衣服了;再也无人疼无人爱了;当学生这样说完了,一个个都泪流满面。我的眼眶也湿润了。之后我们师生配合朗读了第二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从他们的读书声里,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理解了,他们在用心地读。

季羡林怀念母亲范文2

其本质就是通过阅读、对话、讨论等,让学生对语文课文带着独特的理解与情感融合起来进行学习。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视域融合”展开探讨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场景以及故事等都极易进入其中,这为教师在学生和课文之间建立对话平台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学生打开课本后,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对课文的朗读,首先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通过看、听、说等视域融合,让学生进行入到课文当中,去体会每一个故事和内容。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学生首先通过朗读课文,对桂林山水的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图片、影像等形式,让学生用最直观的视觉体验来体会到桂林山水美在哪里,并让学生将这些问题和想法表达出来,通过说来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又如,在学习《花的勇气》时,教学时可以先问学生:为什么花会有勇气?什么花最有勇气?再让学生带着这两个疑问对课文进行学习,并从中去寻找答案。通过提问、思考、诵读和理解,全面学习课文,与课文中的花、山水、风景展开对话和融合。

二、加强讨论问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小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是以访问的形式展开。题目中的小苗指的是小学生苗苗,而大树则自然是指季羡林老先生。题目的一开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里为什么要把小学生和季羡林老先生比喻为小苗和大树呢?”学生的答案并不一定全都相同,但这样的问答形式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最终将课文意思与学生思想进行融合。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在学习时,还可进行角色上的扮演,将其中的对话问答演示出来,此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季老先生的思想。在课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互相进行访问,模访课文中小苗苗的问题,对身边的同学提问,而被问到的同学也要配合回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小记者,通过对话问答的方式来锻炼其对话沟通的能力。同时,对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亦会得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让他们扮演和了解一定的社会角色,利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对事物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知。运用对话问答,学生还可以轻松理解到课文中更加深层次的语文知识。在学《钓鱼的启示》时,学生也许如同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样,对爸爸的话和行为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爸爸要将鱼儿放回水中?”学生的回答一开始可能只是照着课文中“爸爸”的话来回答。教师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时小学生天生的想象力与对周遭生活的观察力便能发挥出作用,不同的答案也会就此产生。这个时候,教师再让学生运用问答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更多更加深入的答案。

三、加强师生交流,实现情感融合

除了上面所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视域融合也不能忽视。要想达到师生之间的视域融合,沟通为第一要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接受为学生唯一获取语文知识的途径,而视域结合下的语文教学绝不属于此种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对话,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在教师与课文之间的视域融合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知识传播。此种教学方式,为示范式教学,而非接受式教学。例如学习《怀念母亲》时,大多数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母亲”为题,进行表述和讨论,帮助其先建立一个满满的感受母亲的情感,而后再通过提问等方式,加深这种情感。这时,当教师问学生想不想念妈妈时,学生们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此时再来进行对课文的教学,可使学生充分投入到文中所讲述的那种与自己母亲之间,与祖国母亲之间的深厚情感。

四、结语

季羡林怀念母亲范文3

关键词:《怀念母亲》多媒体课堂教学

一、教材分析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指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漫的留学生涯中,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教学思路及设计

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可是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彩。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齐读、小组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3.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文本感悟的有效性。

教学片断1:

幻灯片出示重点语句: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学生齐读这段话,说说“频来入梦”中“频”的意思?(点击课件,“频来入梦”四个字变为红色。)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它们是――

学生齐答,教师点击课件,“甜蜜”、“凄凉”变为红色。

【设计意图:以幻灯片出示重点语句,将学生的的有意注意集合在一个点,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字,领悟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教学片断2:

透过这浓浓的怀念,季羡林老爷爷向我们传递的时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时刻将母亲牵挂在心学者,已无法在生身母亲膝前尽孝。学成回国的他不停地工作,为祖国母亲争得了许多的荣誉。然而不幸的是:2009年季老永久地告别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季老无限的敬仰之情,通过这首诗来缅怀他那颗至死不渝的中国心吧――

播放视频歌曲《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情到浓时,通过歌曲的播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学生在歌曲的感染中深深体会到作者对祖国母亲那份崇高的敬意,正是因为他时刻不忘自己的祖国,才会有祖国母亲频来入梦。】

教学片断3:

总结全文: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让我们将作者对两位母亲崇高的敬意与不变的爱慕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来吧。

课件播放伴乐《爱之悲》。

【设计意图:文本解读的最佳途径就是读,只有多读,多想,读中想,想中读,才能做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通过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文字的背后看到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读着读着,自己仿佛就是作者,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融。】

三、课后反思

课前,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是信心十足,充满了期待。因为这是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课后我感觉课上学生配合很好,整个课堂显得很是流畅,几个预设的生成点都得以顺利的完成。感到遗憾的是课堂结束的时候拓展的时间太长,预设好的配乐朗读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感觉课堂不够完美,没有按着自己的设想进行到底。

四、教研室老师的点评

教研室的梁老师、宋老师、还有杜老师听了我的课,先将各位老师的评论摘录如下:

梁老师:这节课可以以“频来入梦”为契入点:为什么两位母亲会“频来入梦”?因为“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从何体现呢?

宋老师:《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播放得太突然,学生的感情才刚刚被感染,就来大声地唱歌,这不但起不到激感的作用,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课堂中学生读得很多,但给人的感觉是泛泛而读,没有情感的注入,只为读而去读。

杜老师:整个课堂的基调感觉不是很好,拓展中统计学生为母亲洗脚的人数没有意义。

五、评课后的自我再反思

虽然各位老师对我的课评论的很是委婉,但我在此非常地感谢三位老师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听我的课,并耽误自己宝贵的时间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如果没有三位老师的点评,或许我会一直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中,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三位老师正确而深入的点评才使我如梦方醒,一直以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却恰恰是最不成熟、最失败的。

结合三位老师的点评,我将自己的这节课又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反思,我的这节课的确非常失败:整个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缺少了统领全文的主线。

1.幻灯片中的重点语句以及重点字词设计的很好,但没有发挥它真正的作用,所有句子的体会都是我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他们自己却没有思考的空间。幻灯片它只是起一个引导学生思考的指示灯的作用,不应成为教师用于讲解、统领学生、驾于课堂的工具。

2.本课教学中,一曲《我的中国心》本应可以激起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没想到所起到的却是反作用。那么何时播放呢?宋老师建议说,应在学生理解歌词以后再让他们去听,这样有一个情感的缓冲,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季羡林怀念母亲范文4

妈妈,这是个在生活中并不陌生的字眼。因为,每个人来到世上,对他们恩惠最大的就是妈妈。是妈妈辛辛苦苦怀胎十月,痛苦而又满怀希望的把我们生下来。我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当你生日的时候,你不应该等着收他人的礼物,而是应该自己送一份礼物给你的妈妈,因为你诞生的这一天,同时也是你妈妈最痛苦的一天!”是啊!你生下来的这天,妈妈是多么痛苦啊!为妈妈喝彩,为全世界的妈妈们喝彩!

季羡林到德国留学,天天怀念妈妈,当他看到房东也是那样的爱自己的孩子,便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全世界的母亲都是一样啊!”为妈妈喝彩,为全世界的妈妈们喝彩!

5·12事件中,许多感人的故事都来自于“妈妈”这个与众不同的人。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当上妈妈的人,命运却给了她一个悲惨的人生。地震来了,眼看着大楼要倒塌了,她一个匍匐的姿势,把自己不满三个月的孩子放在怀中。当救援人员赶到时,这位伟大的妈妈已经没有呼吸了,但在妈妈怀下安然入睡的孩子却生存下来,救援人员发现在孩子的怀中,有一个手机,上面写着这样一句感人肺腑的留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看完这篇报道是,我们一家人早已泪流满面了。这时,我心中更有一个念头:为妈妈喝彩,我全世界的妈妈们喝彩!

孟郊说得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孩子无论孩子们无论怎么做也报答不了妈妈给我们的恩泽!妈妈给我们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笨拙的语言怎能准确的描绘妈妈的伟大无私呢?我只能对大家呼吁:为妈妈喝彩。为全世界的妈妈们喝彩!

季羡林怀念母亲范文5

关键词:教学任务;语文教学;听力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听力能力的培养,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会会听,只有会听才能会学。听力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简单听清楚,而是对语文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掌握,知道什么内容是重要的,什么该听,什么该记,从而实现语文能力的提升。

一、听力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学会聆听别人的想法或见解。首先,教师要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很容易就会上课溜号、走神,所以,要锻炼学生全神贯注听教师讲解,并且要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比如,教师要时常关注学生的眼神、表情及动作,要特别关注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师生之间要进行眼神的交流与沟通。同时,教师要求学生也要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及时给予反馈信息,一个笑容、一个点头示意都可以。

二、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正确理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就是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学科,学生要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教师也要担当起责任和教学义务,将课堂教学真正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心喜欢上语文,也进一步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所学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引导,更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听力教学等语文教学的整体提高。

三、多样化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听力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听力能力锻炼上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在学习季羡林老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带有欣赏的意味去听,然后再详细地讲解文章内容,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关于听力训练的内容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只有学会如何聆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真正了解别人所讲话的意思。所以,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季羡林怀念母亲范文6

1.巧用背景资料,创设文本情境,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情境是情感和场景的结合。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就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令学生心驰神往,可以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为课文的学习搭桥铺路,蓄势兴波。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背景资料,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六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文本描述的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画面,而且都有以情感人的特色。为了使学生课堂上能快速进入特定的情境,我适时利用了从各方面收集的背景资料,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詹天佑的资料。詹天佑是谁?京张铁路修筑于哪一年?距现在有多少年了?等等。课堂伊始,先请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然后请学生看大屏幕:对于京张铁路来说,200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京张铁路动工整整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时刻,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活动。

10月15日,张家口市文化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暨大型文艺演出;

10月15日上午,张家口火车南站举行詹天佑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10月期间,京张铁路肇建百年电视专题片,在河北、北京等省市电视台播放;

……

看了这些,学生会质疑:一条铁路的修建,为什么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隆重地纪念它呢?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想深入探究的欲望,这种情境的创设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借助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人物的距离。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中,不仅了解了历史,还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产生敬佩之情。

2.引用背景资料,领悟文本精髓,引发读者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由于受时空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种时候,适时地使用背景资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精髓所在。

如在讲授《老人与海鸥》一至十三自然段(老人十多年始终如一日喂养海鸥的语段),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上的语言文字,体会出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浓浓的情。而后,相机详细地为学生介绍了“‘海鸥老人’塑像铭刻人鸥深情”的真实故事: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海鸥喜欢吃饼干,他就花四元五角一斤买来给它们吃,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每月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通过阅读这段背景资料,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再次升华,在老人的心里海鸥不仅是朋友,更是自己的儿女,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这样为学习下文老人去世后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奠定了感情基础。

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教到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段落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信息(帝国主义的阻挠、国人的期盼、工程的艰巨等等),课堂上还适当引用了当时修筑铁路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感受詹天佑责任的重大,进一步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呢?请看屏幕上的文字:(配有情绪低沉的乐曲)

慈禧太后为修缮颐和园每年不惜巨金,却不愿为修铁路出钱。正当进入第二阶段工程时,汇丰银行又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落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伤心的是女婿遭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看完了这几段令人动容的文字,学生的心情难以平静,无不为詹天佑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而肃然起敬。京张铁路的全线竣工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文章的主题得到个性化的升华,深化了文本内容。

3.借用背景资料,激发阅读兴趣,增进阅读期待向内驱力的转化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每本书都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窗口。读书,不但使学生增长了见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并从中学到了许多表达技巧。可见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均是名篇佳作的节选。在进行这类课文的教学时,我往往采取长文短讲的形式,抓精华,突出重点。课堂上余下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注重背景资料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结束后,我相机组织学生阅读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后续部分,使学生感受到闰土将近30年的变化以及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通过前后对比阅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了解当时中国农村日益贫困的历史,以及鲁迅先生正义的立场,他不愧为是“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贫民作家”。背景资料的拓展使用,对于学生学习鲁迅作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用这种方法,学习季羡林的《怀念母亲》一文后拓展阅读《赋得永久的悔》,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拓展阅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悼鲁迅先生》等,让学生在阅读语文、体味语文中享受拥有语文的快乐。

4.使用背景资料,丰富知识视野,促进阅读教学多元化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不仅发挥了语言文字形式的背景资料的作用,还利用了音乐、图画等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讲授《月光曲》相关段落时,我为学生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请学生欣赏,学生眼前浮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的情景(海面平静―波澜起伏―风起浪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学生在细细品味欣赏乐曲时,既感受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又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又切身体会了音乐的旋律,得到了艺术享受。这样的形式进行得多了,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受到约束,视野也会开阔起来,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在学生心中,他们觉得: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够了解到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如同春雨点点,源源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大脑,眼睛更亮了。

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利用的资源有很多,但这些资源的介入必须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课堂上只要我们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就一定会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助推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