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山地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山地质范文1
伴随着煤矿的开采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无论是社会经济文化,还是生态环境,都与矿山密不可分,尤其是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更是无法摆脱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所形成的阴影。由于矿产开采过程势必改变原有稳定的矿藏条件,改变了当地的地质环境,而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改变了地质环境所引起或诱发的灾害被称为矿山地质灾害。最常用的地质灾害分类,常常是以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和成因关系来分类。
1 岩土圈层形变灾害
这部分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采矿活动改变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导致地区地下和地表岩土圈层形变,进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1.1 诱发性地震 矿震是由于井下采矿活动导致地层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的一种动力现象,是与采矿活动伴生的地质灾害。由于采矿活动致使岩土圈层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反映在岩土圈层内部就是地震与断层错位。短时间的断层剧烈错位容易产生诱发性地震。由于人为地质改变而诱发的浅源性地震,深度小,危害和破坏力却十分巨大。小震级的地震,就可能致使井下和地表岩土圈层的剧烈改变,从而对建筑物、地表结构造成危害。
1.2 断层错位 断层错位也是圈层结构性失衡的一种表现,不过由于断层错位具有缓发性,能量在缓慢积聚,短时间内不易被测量和察觉。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矿脉被采空后,断层积聚能量会在短时间释放,终究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这种灾害对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破坏力也十分巨大。
1.3 地面圈层形变 地下岩土圈层的形变,往往导致地表岩土圈层下陷、沉降、开裂等,进而引发危害性巨大的矿山地质灾害。例如,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矿区地面沉降,地面开裂。一般的矿区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井巷开采的矿山地区。矿脉埋藏较浅,矿区地面平缓,地面塌陷与沉降的现象较为常见。而矿脉埋藏深、距地表较远的开采区,如果不能及时回填矿渣,就有可能发生大面积塌陷,地面塌陷、沉降和开裂不仅可破坏水土、建筑物,还可能毁坏道路、水库等公共资源与建筑,造成更大的危害。
1.4 斜坡岩土体运动 这一类灾害是由于采矿区地质边坡或地表断层边缘结构不稳造成的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例如采矿边坡失稳,常常会造成边坡岩土滑坡,岩崩等灾难,泥土边坡在雨后形成流动性土体,形成灾害性泥石流等。这些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造成的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形成不稳定结构。这一类型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或掘坑开采矿山。这种灾害常常瞬时发生,但造成结果危害性更大,如矿山山崩,往往使矿产毁于一旦,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危害极大。
1.5 矿坑工程灾害 不合理的矿山开采手段与落后的开采方式,常会造成矿山地下工程灾害事故的发生,如洞井塌方、冒顶、岩爆等。这些灾害均是因为矿井、矿坑内的岩土圈层发生地壳应力变化,而导致岩层、土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大量岩石、碎屑,并向坑井内突进,给矿井开采带来危害,危急矿工安全并造成财产损失。例如坑内岩爆就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巨大的岩石圈层应力作用状况下,一旦因采掘面不能维持平衡,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圈层应力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迸裂,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从而给矿山带来毁灭性灾难。
1.6 采空区塌陷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影响的范围大,对土地的破坏严重。当地下矿层被采出之后,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其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层岩层的抗拉强度极限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和破碎并相继冒落。接着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随着采矿工作面向前推进,受到影响的岩层范围也不断扩大。当矿层开采的范围扩大到某一时刻,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塌陷盆地,从而危及地表的各种建筑物和农田等。
1.7 泥石流 矿山开采中乱采滥挖,随意丢弃废土废石及植被破坏等都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规模和暴发频率。矿山开采后的松散碎屑堆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碎屑物源。在一定的地形地貌条件下,特定的水动力来源则会激发山体滑坡,然后快速转化为高速流动。堆积物能否发生位移,决定斜坡上物体的静力平衡是否破坏。一般堆积物堆积于斜坡上,在其自重作用下产生垂直坡面的正压力和沿斜坡向下运动的分力及下滑起动力,由于堆积体与斜坡地面之间产生抗滑动的摩擦力,及抗滑动的抗剪强度。当下滑起动力小于临界起动力时,堆积物处于稳定状态,当下滑起动力等于临界起动力时,堆积物处于临界平衡状态。当下滑起动力大于临界起动力时,极限平衡被破坏,堆积物快速向下滑动,在暴雨的激发条件下形成泥石流。
2 地下水位异变灾害
矿山开采过程中,深层开采有时会破坏地下水自由潜水层或承压含水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引起地下水位和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变,造成灾害性后果。
2.1 异变灾害 矿坑、矿井突水、涌水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之一。由于地下水位的短时间迅速改变,致使矿坑突然进水。这种矿山地质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导致后果也十分严重。采矿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的排空速度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穿透隔水断层,或者骤遇蓄水溶洞、暗河,导致地下水大量涌人,造成坑井被水淹没,人员伤亡或其他严重灾难性后果。
2.2 坑内涌浆 坑内涌砂是矿坑突水的伴生灾害,当矿坑采掘过程中遭遇富含泥沙的蓄水层或溶洞,突破隔水层后,泥沙和岩屑随水一起涌入矿坑,造成涌浆灾害。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潜水层也常会因为断层错位,夹杂沉积物下漏涌人坑内,其结果是使矿坑被泥浆阻塞,设备和开采人员被泥沙掩埋,致使矿山遭受灾难性后果。
2.3 水土流失问题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渣、土等松散堆积物。因其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在雨滴的打击和水流的动力作用下,渣土颗粒质量不足以抵抗水流动力而发生位移运动,形成水土流失。
2.4 水、土污染问题突出 多年来因矿山开采、加工及“三废”不合理排放已使许多矿区周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尤其以一些采金、铁、硼、硫化物等小选矿厂和煤矿开采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的污染现象最为普遍。这类厂多将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汛期河水漫溢又造成耕地污染。
3 矿山环境化学污染灾害
3.1 尾库、场库灾害 许多矿山开采,都伴随着矿场与尾矿库的存在。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体不能承受压力决堤后形成泥石流造成巨大的危害。尾矿库溃坝常常因为坝体稳定性在日益增加的压力,或因废矿液溢出,坝体管涌而发生决堤。尾矿溃堤给矿区人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后果,同时也会给当地水土环境造成污染和长期危害。
3.2 水土环境污染 矿山开采,矿坑地下水、选矿、冶炼污水、尾矿渗漏水等,都会造成矿区水源与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废液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存在,也会长期存留在土壤中,形成持久性的环境灾害。矿业废水量大,多数来不及处理,直接被无序排放进入环境水体,直接或间接造成区域性水土环境污染,致使矿区地表水、地下水源、农田遭受长期污染。这种危害性常常是潜在性的,其危害性更大。
4 结论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灾害由于时空特点与产生条件各有特点,随着矿山地质勘查的手段逐步应用,应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才能防止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有些矿山地质灾害能从主观上加以预防,有些地质灾害由自然诱因引起,不可能有效预防。因此制定具体的防治手段,开发与应用先进的信息化、地球物理勘查手段、地球化学勘查手段,对矿山地质进行严密监视,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灾害施行实时监测、动态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矿山地质与环境生态动态跟踪与管理体系,避免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加强矿坑、矿井边坡设计,进行边坡监测,稳固边坡地质构造,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及时做地质勘察,并做好预防措施。合理建设尾矿矿坝,形成稳定矿场与尾矿库,降低滑坡和塌方风险。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做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同时做好坑道的排水设计,以防因矿坑涌水造成危害。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多,引发因素多样,不同类型的矿山地质灾害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做到将灾害消灭在萌芽期。
参考文献:
[1]李毅,李蘅,张静.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和勘查防治方法[J].矿产与地质,2004(01).
矿山地质范文2
【关键字】矿山设计;地质灾害;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对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需求,环境安全问题却不断涌现。究其原因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更是人类的开矿活动诱发的。本文通过分析矿区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种类,结合采矿现状研究具体的防治方法,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矿区的环境,实现矿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矿山设计和矿山地质灾害概述
(一)矿山设计
矿山设计是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的必经阶段,也是对矿山进行建设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对矿山的建设及生产进行全面规划,根据矿床的储存状况和开采的技术条件,选择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方案。矿山设计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确定矿山的规模、年限、开采流程及产品方案;其次是对采矿的方法、矿床的开拓、矿石的加工工艺、矿山的地下设备(如:排水、供电、施工)等方面选择科学的方案;最后,对建设投资进行核算,编制出施工图和技术设计。由上面可看出,矿山设计与矿区的开发密切相关,对矿山实现均衡可持续生产有重要影响。
(二)矿山地质灾害
人为开矿所诱发的矿山地质灾害,对地区经济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失。在矿山开发过程中,由于大量的采掘造成了岩体变形、井壁破坏、地质水文条件严重恶化,破坏了矿区的资源环境和工程设备。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地面上的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等,井下的地质灾害有冒顶、突水、片帮、矿震、煤自燃等。矿井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损失大等特点。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一方面与矿区的地质、地形、气候等自然的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矿井的深度、回填方式、采空范围及防灾救灾能力。地质灾害也严重危害着矿业的发展,具体表现有危害矿工的生命安全,有时大的矿井灾害会造成上百人死亡;破坏采矿的设备,影响矿区的生产;破坏矿区的环境及周围的土地、水资源。
矿山开发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
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开发的力度也不断增强。虽然我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开发技术落后、矿区地质环境的保护滞后,使得地质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如广西的有色金属资源储存量大,但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出现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水污染及土地污染等地质灾害。
(一)矿井突水严重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特别应注重地下水的疏通。但在疏干排水时,需深降强排,由此会出现许多地质问题。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矿井突水,这是由于矿区有丰富的含水石灰岩随着矿床开采的不断延伸,产生了很大的水头差,在一些隔水薄弱的地层矿井承受着灰岩的高水压,威胁着工人和矿井的安全。其次是岩溶矿区的排水易引起地面的塌陷,给城市交通及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灾害,矿区周围的地下地面塌陷、水位下降使水源系统出现吊泵,造成水无法正常供给。
(二)矿区环境污染严重
现在的采矿业迅速发展,采矿的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却很落后。如广西的金矿资源丰富,随着采矿业的快速发展,仍采用传统的混汞技术和氰化物堆浸技术,产生大量含汞和氰化物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使得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大量的汞及其化合物侵入水体和土体,导致水质和土质污染程度不断加深。虽然有的矿区采用污染处理设备,将废水、废气集中堆放于尾矿库,但保护措施实施不利,洪水爆发时汞和氰化物就会被带到下游,污染下游居民的生活用水。此外,尾矿库大多建在灰岩上,库低很难进行防水处理,有毒液体很有可能顺着溶洞及库低裂缝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及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矿区岩土变形严重
矿产资源的开发大多采用井下作业,若空矿井的支柱不足或受损导致支撑能力弱,就会出现地面的塌陷。开采埋藏较深的矿体,如果不能对采空区及时进行回填或崩落,很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地面坍塌。地面塌陷产生的破坏范围极广,不仅有建筑物、交通道路及耕地,还可能导致矿山地下的巷道塌毁,或者是水沿着塌陷的裂缝直接灌入井内,造成井淹。
三、矿山设计如何有效防治矿山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
1.加强监测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因为开矿所引起的地质灾害,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及延续的结果,所以利用先进的理论技术及时对监测的结果进行预测,提前对可能出现的灾害采取恰当的措施。总结各大矿山地质灾害的成因,协调处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2.利用填充复垦的方法防治。采空区没有填充,板岩层上覆岩层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使得岩层不断向下弯曲和移动。当岩层内部的张力超过其能承受的最大强度时,顶层岩层首先就会出现破碎和断裂,接着形成断层。所以充分利用矿区丰富的废弃料填充采空区和塌陷区,形成可以重新耕作的土地。这种方法既解决了塌陷地的复垦问题,又时矿区的废弃物得到了合理解决。
3.在采空区建构建筑物前,应采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建筑场地的岩土地质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根据采空区的面积和分布范围,设计房屋的结构框架和基础,并采取合理有效的结构措施,减少地表的变形对建筑安全的影响。
(二)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评测体系的建设
随着矿产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矿山环境评测的标准与地质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但面对各地区的环境差异,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的评测应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但任何评测的标准都影响着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因为,对地质环境的评测体系涉及到矿区发展的整个方面,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质环境的好坏。因此,必须建立能够体现矿区综合环境质量和人类适宜居住的评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设应遵循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时空的多层次性当原则,这样环境评测就能选取内涵丰富、敏感便捷的主导性指标,使得评测体系能准确地反映矿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从而实现有效的环境防治。
(三)运用可视化技术,提供资源勘测和开发的支持
矿山地质范文3
关键词:矿山;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在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在能源上的消耗也是日益剧增的,同时给矿上的开采单位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因为很多的中小型矿山为了尽快的获得利益和更多的获得,经常会发生过度开采,还有小型的矿山使用的开采工艺和技术落伍很多,大部分的开采都没有环保措施,造成了很多矿山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且开采的环境日益恶化,矿山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潜藏的灾害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还有可能会酿成灾害,让人员伤亡、毁坏设备、甚至会让矿区封闭,造成资源浪费等严重的后果。严重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地质勘查工作的内容
1.1关于可接替危机矿山资源的勘查
近年来,大部分矿山的资源都已经被开采使用,出现了矿山资源严重不足的现象,代替的资源一样出现了严重的不足,大部分金属矿山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们对矿山新的资源进行勘查以求当做代替资源,这样可以延长矿山的开采使用时间,可以解决掉一些矿山资源缺少的问题。现在的关键是进行煤炭、铜、铁、铝、锑、铅、铀、锌、钨、锡、镍、金、钼、磷、锰、优质高岭土、纤维石膏以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会有关键性的危机矿山代替资源的潜力评估,加大寻找已经形成矿地质条件的,矿资源潜力大且市场需求大的可以代替危机矿山的勘查评估工作。加大力度对深度矿区的开发,寻找隐藏矿区进行勘察。工作人员要理解找矿的要求,在勘察前做好充分充血,避免不必要的勘察风险和投入,尽量最大可能的扩充矿山开采的储备量;要扩散思维,创新想法,通过寻找危机矿山的接替资源来扩大矿资源的储备量。
1.2勘探力度决定矿山有效使用
对矿山资源合理开发需要深度的勘察,完整周密的勘察还能够增加矿山的使用年限,更好的利用矿山资源。加强对矿山的勘察工作,可以有效的结约时间提升工作效率,更能够合理使用矿山开采的时间,最大强度的开发矿山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有效的开发出矿山的最大效益。同时,对矿山周围也要进行深层资的勘察,鼓励工作人员在现在的矿山开采的范围内加强多周围的矿区勘察,这样有利于之后的储备资源能更好的使用;鼓励矿山项目单位利用新的勘察办法找新的矿山资源。
1.3制定促进矿山单位自主投资开展储备资源勘查制度
激励单位自我投资用于矿山的地质勘测,形成勘查制度,可以有效的让矿区的开发的矿山的勘测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1]。鼓励有能力的大中型矿山单位协同地质勘测单位对一些可接替的资山资源进行勘察,慢慢的形成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管理追踪体系,可以实时的跟进快消耗完的矿区能源还有剩下的储存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勘测矿山最新的地质情况和资源管理的工作。要制定更为完善的资源储存账簿,矿山报告到对应的矿产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国土资源的管理部门要专门成立完整的矿产资源储存档案,根据我国法定的流程记录、核销、统计和通知,建立大型的、重型的矿山储存管理系统。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的调查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不容忽视,加强对水文地质条件杂乱的矿区的勘测,监测地下水的动态和矿坑涌水量对矿山开采有着重要作用,要给出合理的矿坑水利用防治的有效办法。
1.4勘查尾矿和共伴生矿
综合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勘查和评价共伴生矿资源和尾矿资源,提高共伴生矿资源和尾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锰、铜、铁、铝、磷等大宗紧缺的矿资源开发。国家应制定标准和产业技术政策,推动矿产资源最大化利用,实行实际有效的资源勘查、综合评价、高科技技术及方法[2]。
1.5闭坑阶段的地质工作研究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政策执行闭坑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要对关闭矿山进行环境治理工作。对关闭矿山前后的地质工作进行全方面勘查,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方式。矿山闭坑时,需出具相关的地质报告报给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加强对灭失的废弃矿、闭坑矿山的整治。政府应要求责任人对灭失的废弃矿山、闭坑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对环境问题严重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围广的矿山着重调查,对矿山地质环境实际存在的情况进行合理评价,提出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
2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又叫做矿井地质灾害、采矿地质灾害、矿区地质灾害等。有些矿床开采中,由于过多的采掘井巷破坏和岩土体变形,还有水文地质、矿区地质条件同自然环境发生了严重的改变,形成了地质灾害,破坏了采矿工程设备和矿区资源环境,严重的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3]。矿山地质灾害种类很多,发生在地面的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煤自燃等,发生在井下的主要有冒顶、片帮、突水、突泥、井下热害、矿震、岩爆、井下煤自燃、油气井管套损坏、矿坑水污染等。
3矿区地质灾害防护措施
3.1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计划,充分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的性质、危害以及防御的基本措施向公众宣传到位,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2加强开采防护
矿山设计应坚持效益与安全并重,注重在开采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与预防。开采前做好前期勘探任务,取全取准地质资料。及时回填或采取有效方式处理采空区,消除灾害隐患。
3.2.1勘查方法
矿区地质灾害多出现在较深的地下,要采取一些先进方法进行勘查,常用的方法有水文地质勘探法、地球化学法、以及高密度电阻率法与瞬变电磁法在内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3.2.2水文地质勘探
在矿产开发前,为了避免水害的发生,通常要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其目的是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了解该调查地区地下水的埋藏、分布状况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矿产开采方案制定提供全面的水文地质资料。
3.2.3地球化学勘探
地球化学异常成矿物质在矿床形成或解体过程中留下的,在各种天然物质的元素分布的正常模式或背景模式的基础上能够辨认出来的一切印迹,都可称为地球化学异常。地球化学勘查的目的一直是通过地球化学异常的线索来找寻矿床,地球化学勘查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大,它不仅可用于找矿,还可为解决环境污染、农业、畜牧业、地方病以及各种地质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3.3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把很多电极同时排列在测线上,通过对电极自动转换器的控制,实现电阻率法中各种不同装置、不同极距的自动组合,从而一次布极可测得多种装置、多种极距情况下多种视电阻率参数的方法。该检测方法的优点在于岩石对其导电性的影响不会很大,反而岩石能够起到更好的传导作用,对于采空区的地下水勘查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
3.4瞬变电磁法
瞬变电磁法也称时间域电磁法,简称TEM,它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的方法。简单地说,瞬变电磁法的基本原理就是电磁感应定律。衰减过程一般分为早、中和晚期。早期的电磁场相当于频率域中的高频成分,衰减快,趋肤深度小;而晚期成分则相当于频率域中的低频成分,衰减慢,趋肤深度大。
4结语
矿山地质范文4
关键词 矿山地质;矿产开采;地质环境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4-0019-02
各类矿产的开发在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已经对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环境形成了不可弥补的危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深入地了解地下开采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然后逐步将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
1 概述
地下采矿对于矿山的地质环境是长期而且连续性的大范围、重复性的破坏活动,其会引发、加剧以至直接形成地质灾害。形成地质灾害的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岩土组成等地质的背景,在这之中区域性地质构造决定了该区域岩土侵蚀发育的方向与发展的趋势;而地层岩性则是造成地质灾害内在的条件;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则是地形地貌,其对于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与发育的程度有着控制作用,地质灾害产生的可能性取决上述这些条件。
出现矿山开采采空塌陷的现象和开采层的厚度、采深、倾角、上覆岩层性质、采厚与开采的方式等因素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的同时,其在地下也造成了开挖的空间,对原有岩体应力的平衡状态形成破坏,从而引起自开挖地层开始由下向上覆岩的内部依次产生断裂、裂隙、冒落、弯曲等一系列岩层的移动过程。由于地下采煤所引发的上覆岩层的移动与破坏导致上覆岩层工程地质的性质改变,从而形成采空区的破损岩体地基型的工程地质环境。如果它的内部拉应力大于岩层抗拉的强度极限后,将致使直接顶板断裂、破坏,同时冒落。老的顶板岩层以梁弯曲形式沿着层理面法线的方向产生移动及弯曲,形成裂隙与离层情况。所以地下采矿作业会引发诸多地质环境的问题,在开采时,不但会引发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突变型的地质灾害,而且有可能会诱发地面的沉降、水环境的恶化及土壤的荒漠化等灾害现象,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 地下采矿作业对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
2.1 地下的岩体应力
因地下采矿作业形成了开挖的空间,使地层岩体内的原始自然应力场发生了改变,其应力就开始重新分布直至形成新平衡状态。开挖空间的内部在这时产生了减压区域,其压应力消失,所聚集的岩层弹性能得以释放,从而导致岩石被压碎的同时向开挖的空间内部突出,另外在开挖的空间顶部及底部也产生了减压区域,其压应力被拉应力代替,进而破坏周边的岩石,导致开挖的空间附近产生地层移动及变形的情况。其上部顶板岩层由于自重和上覆岩层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向下弯曲。如果岩体内部的拉应力大于岩石强度的极限,则形成顶板岩层的断裂、跨落及破碎。而在地下开挖空间的底板岩层因应力的松弛造成隆升。在这整个移动、变形的过程中,发生了岩石跨落、突出、断裂、隆升、裂隙、离层、滑移、弯曲等一系列破坏现象,这个过程如果发展到地层表面,往往就会在地层表面出现一个比之开挖的空间更大的下沉型盆地,除造成地表的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等各类变形破坏外,还有可能导致非连续性的变形。如在地层表面出现台阶状、漏斗状、槽形的塌陷坑以及裂缝、局部或者整体性的滑移等地层表面的破坏方式。
2.2 破坏岩层
因原始应力的平衡状态被破坏,从而使岩层移动、变形与破坏,在这个过程中,采空区域周边的岩层破坏形式主要有:
1)冒落。冒落是岩层移动中最为强烈的形式,一般只在采空区域的直接顶板岩层之中发生。因采空区域的附近上部岩层由于弯曲产生了拉伸变形现象,当其拉伸变形大于岩层抗拉强度时,就会破坏岩层,使其变成大小不等的岩块散落分布在采空区域内。如岩层破碎剧烈而向地表延伸,则将使地表面形成移动变形破坏,进而造成土体崩落与滑移、地表面开裂;2)岩石下滑。如果在倾角较大的采空区域,其上方所跨落的岩石就会下滑填充至采空区域,导致采空区域上部空间加大,相应的下部空间减小,使得上部岩层的移动加剧,下部岩层的移动减弱,最终导致地表变形、开裂等破坏;3)弯曲。它是岩层的主要移动形式,在进行地下开采以后,便由直接顶板开始,其岩层的整体沿着层面的法线方向出现弯曲现象,延伸到地表面就形成了倾斜变形、下沉等地表的破坏现象,进而引发地表塌陷、裂缝等灾害。
2.3 地表移动
当岩层移动趋于稳定后,在其采空区域的上方,因地表的塌陷而形成了下沉型的盆地,它的范围要大于开采的面积,如果开采的面积呈矩形,那么地表的下沉盆地则近似椭圆。下沉的盆地内各个点的移动量不同,它们的移动方向都指向盆地的中央位置,从而将地表面原始地质形态、生态环境系统及地形地貌加以改变,使地面标高与水平位置出现变化,更对地面建筑、设施、水环境、生活环境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将形成巨大的塌陷坑,破坏地表植被,形成水土流失,引发滑坡、裂缝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3 实例
结合辽宁省阜新市的海州区某矿区开采为例,进一步分析地下开采对矿山的地质环境的影响。
3.1 工程概况
该矿于1996年3月始建,以斜井、立井联合作为开拓方式,利用负压通风、顶板管理、刀柱式开采作为其自然陷落方法。
3.2 对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的现状分析
1)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对该矿的实地调查,在采矿现状条件之下并没有出现崩滑、地表裂缝、泥石流、地面塌陷型的地质灾害,而其采矿现状条件下的地质灾害表现为井巷坍塌与冒顶。同时依据相关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分级表,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较轻。
2)含水层现状
评估区域内没有河流,其北部存在季节性的沟渠,地下水为第四系的松散岩类的孔隙水、基岩型裂隙水与构造型裂隙水。地下采矿作业对于深层的基岩型裂隙水存在一定影响,而对浅层的孔隙水的影响则较小,同时对地表面水体的影响同样较小,所以地表面的水体并未漏失。矿区及其周边主要含水层的水位下降较少,并没有重要的水源地,采煤作业对该区域生产与生活供水的影响较小。综合评估含水层的破坏现状较轻。
3)地形地貌现状
矿山距自然保护区、景观及风景旅游区较远。该矿由于2009年5月到2010年3月并无采出量,故其现处于停产状态,其场地内没有矿石堆放保存。因主井、副井的高度与规模均较小,所以虽然破坏了原始地形地貌,但其破坏程度不大。综合评估地形地貌的破坏现状较轻。
4)土地资源
该矿对于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是井口、主副井工业场地、道路及新工业场地。据实际调查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现状为1.8525hm2,属重度破坏。
4 结论
1)现状矿山的地质灾害表现为井巷的坍塌、冒顶危险性小,对含水层的破坏较轻,对地形地貌的破坏较轻,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则较为严重,该煤矿的地下采煤作业对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属严重;2)矿山的建设将可能诱发、加剧的地质灾害是井巷的坍塌、冒顶、地面塌陷、矿井突水、地表裂缝,其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性、危害性均属中等。而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则较小。
综上所述,地下采矿作业对于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对其地质环境的破坏也是程度不一的,如何才能在保证矿产供应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地下矿产作业的技术与环境保护水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矿山地质范文5
1.1煤矿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历史上的乱采乱挖及建国后大规模开采,使得窑街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严重破坏。一是地表岩土体在自身重力以及大气降水的入渗浸润、潜蚀作用下,使得裂缝不断扩展,坡体物质愈加松散,坡体稳定性越来越差,许多坡面不断形成陷槽、陷坑。受降雨冲蚀,一些塌陷槽、裂缝逐步发展成细沟,对窑街矿区4万余人、10亿多元的财产安全和下游窑街街道及海石湾城区均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二是矿区内滑坡、崩塌范围及数量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不断加大,大片耕地及居民住宅被损毁。三是煤矸石堆石场高陡斜坡的自然塌落及受降雨冲蚀的碎石物质不断四溢,不仅扩大污染面积,毁坏掩埋耕地,而且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矿区承灾能力差,抗灾能力不足矿区内地质环境脆弱,承受地质灾害的能力差。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危害将十分严重,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矿区尤其以塌陷以及泥石流地质灾害最为普遍,一旦发生大规模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矿山上万职工的生命及数亿元财产安全将遭受重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1.3地质环境问题严重,灾害趋势加剧窑街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普遍,尤其是地面塌陷、滑坡、崩塌非常发育。区内地面塌陷使地形破碎,坡面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产生大量固体松散物质,直接堆积于狭窄的沟道内,严重堵塞沟道,一旦遇强降雨就会发生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
2矿山地质主要措施
2.1立足实际,研究分析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自2008年开始逐年实施。在开展工作前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一是对矿区内的水文、气象、地质、地震、灾害等相关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对矿区的地质环境基础条件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发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二是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时间、发展速度、分布情况及治理成本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特征,结合其他地区恢复治理的成熟经验,制定支挡、硬化、绿化、拆除、改线等有效的措施方法。三是对矿区进行地形测量,准确掌握矿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从空间位置上分析地质隐患的影响范围和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等,确保治理工作有重点、有缓急、有实效。
2.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既要立足实际,还要着眼长远,更要注重实效,所以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于顺利实现综合治理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窑街煤电集团公司根据矿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结合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结果,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将矿区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综合治理区。其中近期规划确定为2008-2010年,主要完成矿山环境影响严重和较重区域的治理,包括地面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地表沉陷裂缝回填、不稳定斜坡整修、修筑排水渠、拦渣墙、以及泥石流拦挡坝、排导沟等,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中期规划确定为2011-2015年,针对环境影响较重区域进行治理,主要完成矸石场平整、分级堆置、覆土绿化、矿区道路整修以及矿区绿化、美化等。远期规划一直延伸至闭矿期。主要对地面塌陷、零星矸石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监测,并落实边生产、边整治的长期治理措施,杜绝地质灾害,并分年度对周边山坡进行植被绿化,创建绿色矿山,使矿山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和谐平衡。
2.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为保证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得以实现,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综合治理原则,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加大投资,组织实施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对处于地面塌陷区内遭受地面塌陷危害的4000多户居民分年度实施搬迁安置。二是对于地面塌陷区出现的裂缝实施人工或机械夯填,并进行复垦植被。三是对崩塌、滑坡灾害实施放坡、挡墙、护坡等工程措施进行整修加固,并作好坡面排水,加强和完善排水系统。四是对泥石流沟浴首先清理废弃物,保证沟浴畅通,同时适当采取修建排导渠、设置拦挡坝、格栅坝等措施进行有效防治。五是对排矸场采取坡脚拦挡、分级堆置、设置防尘隔离网、在坡面坡头覆土种草植树、坡脚修筑截排水渠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六是对于废弃的工业场地和闭矿后的工业场地等区域,拆除建筑物,进行土地复垦。
2.4综合利用,以用促治大力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是当前国家鼓励的一项产业政策,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灵活运用政策机遇,借助产业政策扶持,积极组织实施了以煤系共伴生、矿山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陆续建成窑街劣质煤热电厂、油页岩炼油厂、矿井低浓度瓦斯与油页岩炼化尾气发电厂、水泥粉磨站生产线、免烧砖厂、新型墙材料生产线等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并规划建设窑街矿区2×350MW低热值燃料发电厂,对矿区历史堆存、新增煤矸石、油页岩等低品位矿山排放资源和煤层气、炼化尾气、半焦、烧变岩、粉煤灰等废弃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低品位和废弃资源“变废为宝”,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解放了土地资源,进一步改善了矿区环境质量。
2.5企地合作,互利共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履行环节,既是企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一项公益性活动。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在综合治理过程中,通过修建矿山医院、整修公路设施、开展包村帮扶行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控制污染排放等一系列措施,并通过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动员全民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浓厚的环保氛围,实现了群众、政府支持企业发展,企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蓬勃发展的“和谐矿区、互利共赢”新局面。
3矿山地质主要成效
3.1通过加大地质隐患治理,促进了矿区稳定发展
治理因采空区形成的地表沉陷区域8.81km2,对塌陷区裂缝、坑槽进行充填夯实,并恢复植被,使得已破坏的地形地貌景观得以修复重现,通过实施拦、排结合的工程措施和恢复植被的生物措施,对不稳定斜坡进行加固拦截处理,将大部分泥沙石块拦蓄于沟内,削减洪峰流量,稳定沟坡,减轻泥石流灾害隐患,使矿区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工作,拆除塌陷区危房约24000m2,修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搬迁安置房39.96万m2,安置搬迁居民6430户,重新修筑因塌陷毁损的矿区公路3.18km,从而有效防止了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确保了矿区的和谐稳定和矿井的正常生产。
3.2通矿区矸石山治理,有效解放土地资源
历史堆存的煤矸石、废石、废渣,堆积高度不一,形态各异,不但压占地表植被,极大的破坏了原生地貌景观,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通过对矿区内的矸石山进行分级堆放、平整覆土和复垦绿化,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通过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加大对排放的煤矸石、油页岩等低品位尾矿的大量消耗利用,并利用废石、废渣充填沉陷区坑槽裂缝,使2.56km2的山坡荒地得以重新开发利用,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3通过对矿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打造生态宜居新窑煤
自2008年以来,坚持每年投资大量资金对矿区环境进行大整治,修建矿区文化广场12000m2,铺筑矿内路面7000m2,整治矿区花园1400m2,种植草坪27900m2,植树2533棵、花卉38400株,在储煤场周边设置防风抑尘墙1500m,使矿区内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等都有了较大改观,呈现出了“矿在绿中、楼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园中”的生态宜居新景象。
3.4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企地和谐发展
一是通过建设完善职工的生活设施,保障矿山内后勤工作到位,使职工的生活有保障、有质量,营造矿区和谐气氛。二是通过整个公路和、铁路路基、护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加了矿山运营效率,降低了运输损耗,保障铁路运行安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实施拦挡和水保工程的实施,极大削弱坡面侵蚀强度,有效改良了坡耕地耕种条件,实现了土壤保水保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维护了当地居民经济收益。四是通过实施防风抑尘墙工程,有效阻拦粉尘浮尘,空气质量大为改观,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五是通过矿区环境的逐步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商进行项目投资建设,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4继续强化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4.1要做到防治结合,动态管理
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应从提前预防、动态管理和工程治理三个方面着手,其中预防和管理是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治理是体现成效的关键。所以,在矿井设计阶段,要根据资源开发方案和开发计划,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预测防治内容,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范围、程度进行综合预测、评价,分区分片对治理措施进行科学配置,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边开采边治理,重点加强观测、监测,并及时对监测、观测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后,确定治理方案的实施步骤,做到以测布控,测控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动态管理体系。
4.2要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要结合实际的经济技术和现场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特别是对于土壤恢复和本土化植被方面,要遵循区域性、差异性、地带性征和气候条件,按照“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兼顾防护和绿化美化的要求,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同时要充分考虑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可能引起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并具有前瞻性,治理方案设计要本着操作性强、成本低、效果好的目标制定,使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后即可发挥资源自身价值,使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4.3要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企业要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协调机制,统一运筹,管理矿山开采,正确运用政策,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危险区监测、监控、监督管理。同时要通过文艺表演、广播、板报、专栏、标语、有线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绿化国土、美化家园的重要意义、大张旗鼓宣传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知识等,认真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动员一切力量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还要把环境保护与矿区发展建设协调统一起来,使资源开发、资源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达到动态平衡,在追求稳定发展中实现生态宜居,促进矿区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
5结论
矿山地质范文6
关键词:矿山 地质环境 治理
1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1 矿区地质环境概述 淮南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矿井9座,截止2004年9月累计产煤5.262亿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淮南矿区位于淮河两岸,地跨淮南市的五区一县和阜阳市的颖上县。矿区处于淮河冲积平原之上,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20~26m之间。区域内水系均属淮河流域。天然河道流向一般沿区域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注入淮河。矿区内除淮河以外,主要河流有西淝河及其支流济河和港河、架河、泥河、黑河已经人工开挖的有高新河、永幸河、光辉河等。
矿区内淮河防洪与农田水利设施多,农田水系纵横交错,基本形成适宜农业耕作的水利网络。绝大多数耕地夏季种稻,冬季种小麦。
淮南煤田煤层赋存于淮河及其冲积平原之下,第四系松散层厚20~483.5m,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厚。属水体下开采的矿区。
矿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源充沛,补给条件较好,目前矿区利用地下水不致引起地面沉降。
矿区开发引起地表塌陷下沉,扰乱水系,损坏耕地、村庄、河道、提防及其它建筑物受到破坏。矿区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为:地面塌陷、固体堆积占地与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
1.2 地表塌陷 淮南矿业集团所属9座矿井、工业和生活居住等地面设施占地2624.2公顷(39363亩)。
9座矿井矿区总面积为301.12km2,截止2004年9月底开采塌陷面积达62.10km2,占矿区总面积20.59%。其中又有约17.7%为积水区,即积水累计总面积达10.97km2。积水范围随降雨量大小而变化。
随着煤矿开采的延深和规模扩大,塌陷范围逐渐扩大,据1997年以来的统计,1997年1月至2004年9月塌陷区增加了24.8 km2,年增长率为5.15%。
开采塌陷区尚有15个村庄正在或有待搬迁。
开采塌陷区内,地形、地貌改变破坏了水系,影响河堤长度为15.1km,灌溉渠道5.9km,影响铁路线长度7.41km。
1.3 固体堆积物
1.3.1 煤矿开采,每年要排放大量的煤矸石,选煤厂也有相当的矸石排放,电厂排放粉煤灰。造成固体堆积物占地和环境污染。
据初步统计,目前现存矸石山(场)23处,占地63.9公顷(906亩),固体堆积物总量为1898万m3。
1.3.2 淮河以南的矿区,煤层倾角较大,多煤层联合开采,全部煤层开采后下沉量大,一般在10m以上,最大下沉量达18m。塌陷盆地积水深浅不一,农民进行粗放式养鱼。可耕地的质量下降,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淮河以北广大矿区,煤层倾角平缓,基本属单一煤层方式开采,回采后形成碟形塌陷区盆地,最大下沉量达4.5m,地下水埋深较浅。因此,盆地中间积水,积水范围大小受降雨量控制,变化比较大,盆地的边缘下沉量小呈缓坡地仍可耕种,但不宜种水稻,造成农业减产,盆地的边缘带与积水区之间,地面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基本上为弃耕绝收地带。
1.4 地质环境改变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4.1 对大气的影响 煤矿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是一种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瓦斯气向大气牌坊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给空气造成污染。
1.4.2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和矸石堆积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业减产,造成农村搬迁。
1.4.3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矸石成山,导致市容脏乱差,影响市民生活,制约城市发展。
1.4.4 对煤矿企业的影响 为了减少村庄和城镇搬迁,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不得不改变开拓布置方式,甚至放弃准备煤量,影响了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制约了企业自身发展。
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2.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3 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设想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是富饶的淮河平原,是我国重要产粮基地,土地十分珍贵。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地质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法规制约。因此,煤矿开采地质环境的恢复引起了各级部门和煤炭企业的重视。塌陷区回填复垦是煤炭企业、地方政府和矿区农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不塌陷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不良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淮南矿业集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示范工程项目。
实施示范工程的指导思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变害为利,企业、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紧密合作,中和开发现代化生态企业,建设小康型农村。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是一个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法》、《土地法》和《矿产资源法》等国家法规,都要求矿山开采保护地质环境,实现治理恢复“占补平衡”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我们将吸收有关兄弟单位回填复垦试验的成功经验,结合淮南矿区的具体地质环境,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政策,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主要项目有:谢李示范工程,塌陷区回填后作为城市绿化地、改善生态和小气候;张集示范工程,结合农村搬迁、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结构相结合,由单纯的种植,变为种植和水产养殖、农鱼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农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