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琦君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琦君散文

琦君散文范文1

将军称号是从三国时期开始走向泛滥的,在汉代,军职较为稳定,顺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即四方将军,四方将军的顺次并无明确记载),然后是各种杂号将军。其中前四者位次三公,四方将军位次上卿,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曾因担任者位高权高而一度位在三公之上,但基本那人死了后就恢复原制。到了汉末,由于战争频繁,大将军又高于三公(参袁绍拒受太尉事),到了三国时期,除了在魏国大将军有一段时间低于三公外(司马懿由大将军迁太尉),其它时间魏、蜀、吴的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

在大将军之上,还有大司马(理论上是文职)一职,曹仁、曹休、曹真均担任过此职(当然他们都不是文职人员),自然也在三公之上。

吴国第一任大司马为吕范,没上任就挂了,后来有时分设左、右大司马,有时单设大司马。担任过大司马的还有吕岱、陆抗,左、右大司马的有朱然、全琮、施绩、丁奉。

蜀国只有一任大司马,即蒋琬,死后为表纪念,不再设置。

吴国还设有上大将军一职,不常设。位高于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曾任。

简单来说,三国武职名义上最高的是大将军(吴国为上大将军),位高于三公。大将军之上有大司马,理论上为文职,但在三国期间基本为武官担任。即(有顺序):

魏(一品):太傅、太保(两个都是荣誉职衔)、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即三公)

蜀: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另外,许靖由汉中王太傅迁蜀汉司徒,不知道该算什么)

吴:丞相、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太尉、司徒(左御史大夫)、司空(右御史大夫)

汉制,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三公。在魏国列为二品,在蜀、吴两国也是仅次于大将军的武职。蜀国后期,分设左、右骠骑将军,左、右车骑将军。

总体来说,这部分武秩与汉代变化不大,三国间也一样,比较稳定。即(有顺序):

魏(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吴:同魏。

蜀:骠骑将军(左骠骑将军、右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左车骑将军、右车骑将军)、卫将军

不过,不管是哪个等级,如果有“开仪府同三司”,就都是位同三公,不受原职衔限制。

再往后,三国出现差别。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与四方(前、左、右、后)将军间的大小并不相同。魏国较为明确,“(四征)魏制秩二千石,位次三公,四镇在四征之下”。并且从多位将领的升迁记录,也可看到四征、四镇大于四方。此外,魏国四军区分划也十分明确,征东统青、兖、徐、扬,屯扬州;征南统荆、豫,屯新野;征西统雍、凉,屯长安;征北统幽、冀、并,屯蓟州。界限变动一般不大。

四征将军之间无高低之分,四镇也同样。虽然四征大于四镇,但事实上职权相同,只是镇X将军干得好了,会进号为征X将军作为奖励。(“汉置四征将军,谓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也。其后又置四镇将军,有功进号,则自镇为征。”)一般而言不会出现征、镇将军同时存在的情况(不排除特例,如钟会、邓艾),以屯兵所在州的刺史为“储帅”。如果征、镇同时出现,则多是出于相同制衡的目的。

四方将军的品级也失于记载,不知道到底是多大职务。其职权下降应当是有一个过程的。直到曹魏末期,担任四方将军的还有司马亮、司马伷等人,猜测其职权应当还是在杂号将军之上的。

吴、蜀两国从汉制,四方将军依然大于征、镇将军。但征、镇将军之间的大小则难以考察。赵云曾从征南迁镇东,或许可以说明蜀汉是镇大于征。吴国征、镇将军间没有升降的记录,大部分人说吴国征大于镇可能是因为吴国大多名将,如朱然、施绩、陆抗都是从征X将军升迁吧,此处暂从这种意见,但不表示确定。

基本如下:魏:四征、四镇(二品)、四方(品级不详)蜀:四方、四镇、四征。吴:四方、四征、四镇

注:如果征、镇将军名号中不是东、西、南、北的话,那么只是杂号将军而已

此外,杂号大将军也较为出现于三国历史中,即XX大将军。杂号大将军职衔位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下,其它众将军之上。魏国将之列为二品。

琦君散文范文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治疗方法:金水六君煎合生脉散与金水六君煎;对照治疗观察;中医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90—01

金水六君煎由当归、熟地、法半夏、陈皮、甘草等组成,是明代医家张景岳所创,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感风寒,咳嗽,喘息多痰……[1]临床上应用本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取得较好的疗效[2-5]。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有良好的祛痰,改善肺通气功能的作用[6]。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金水六君煎合生脉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或合作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治疗的Ⅱ级[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CV)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金水六君煎(当归15g,熟地25g,法半夏10g,茯苓20g,陈皮、灸甘草各5g)。水煎温服,每日1剂,日服2次,四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采用金水六君煎(药物剂量见对照组)合生脉散(生党参25g,麦冬15g,五味子8g)水煎温服,每日1剂,日服2次,四周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生活质量评分:应用圣乔治医院呼吸问题调查问卷(Georg’s呼吸问卷,SGRQ),分为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对日常生活影响三部分,共50个问题,采用自我评定方式进行评为,分值为0—100分,对生活质量无影响为0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为100分,分值波动在4%以上具有临床意义[8]。

②临床疗效:每季度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治疗结束后半年内,两组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发作情况、AECOPD住院治疗例数及住院时间。急性加重标准:咳嗽、咳痰加重、脓痰增多,呼吸困难,气喘加重,合并发热,肺部感染等。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内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80例患者中,1例中途退出治疗,1例未按要求用药,最后完成治疗78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

2.1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后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基本一致[(54.3±2.8)分比(55.1±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及治疗组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41.2±2.1)分比(49.2±2.0)、(54.3±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半年内治疗组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12例(30%),需住院治疗者6例(15%),住院时间平均为(8.0±0.3)d;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30例(75%),需住院治疗者20例(20%),住院时间平均为(14.0±0.4)d。治疗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发生率,需住院治疗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祖国医学“肺胀”范畴,由于其病患者众多,病死率高,病程漫长,社会及家庭负担沉重,已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社会公开卫生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特征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肺功能呈进行性下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使患者病死率进一步增高,即使病愈后患者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临床评估指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若能避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或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次数,则将大大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的进程,有效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寿命和生存质量,呼吸道感染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9]。而提高机体免疫力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其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以致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虚在肺肾,实在痰浊阻塞气道,影响肺气宣肃,在治疗上要祛痰为治标,扶正以固本,金水六君煎由二陈汤加当归、熟地等组成,方中二陈汤可健脾燥湿祛痰,当归,熟地可补血活血,滋阴补肾。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人参补益肺气,麦冬滋养肺阴,五味子收敛肺气。现代药物实验表明,上述中药可增强体质,抗疲劳,提高耐缺氧及抗寒能力,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有提高机体对缺氧状态的耐受能力和抗寒能力,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第5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86

[2] 黎志远。金水六君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20例[J]。湖北中医杂志。1983,(4):15

[3] 沈英森,金水六君煎加减治疗喘证的体会[J],新中医,1986,(8):34~36

[4] 沈英森,金水六君煎治疗老年病的临床意义[J]。暨南大学学报1988,(4):60—63

[5] 沈英森,金水六君煎治验二则[J],暨南大学学报1992,13(6):98—99

[6] 孟辉,沈英森,赵长鹰等,金水六君煎口服液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1995,11(3):42

[7]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M]。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琦君散文范文3

回到家,我在书架里搜寻着,如蜜蜂采蜜一般,找寻着琦君的书。书架上,《粽子里的乡愁》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等着我去采撷。封面是浅浅的橙色,一下子就让人有种怀旧的感觉。翻开目录,“故乡情怀”、“千里怀人”、“儿时有味”、“浮生小记”、“宠物良伴”一个个章节映入眼帘。很显然,琦君是将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怀想,对童年的回忆,都藏在了她的文字里。

这本书里,我对《粽子里的乡愁》这篇散文印象特别深刻。仍然记得,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第一遍读时的那种欣喜。因为,我们可以在文章里读到那么多熟悉的味道:豆沙粽、火腿粽、猪肉粽、灰汤粽……令人最最欣喜的是白米粽。我知道,只有温州才有那么多种类的粽子,只有讲温州话的地方,才有如此特色的白米粽。我的妈妈是宜山人,每逢端午,她总是要回宜山去买白米粽,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如今我们居住的灵溪的大街上从来看不见白米粽的踪影,妈妈爱吃白米粽,是因为它有故乡的回忆吧。读到这个细节,我一下子被文中的“粽子”吸引了,被“粽子”背后的画面、情感感动了。琦君,12岁跟随父亲去了杭州,温州对于她,就是心底最深的思念。

回家后,我再次阅读《粽子里的乡愁》。这回,我不仅看到了家乡的美味,还看到了文字背后淡淡的思念和乡愁。透过隐隐的粽香,我仿佛看到琦君的母亲蹒跚着行走在潘宅大院,忙前忙后;偶有乞讨的路人经过,她总会让琦君为他们送上一两个热气腾腾的粽子。时间流转,岁月交替。六七十年后,远在美国的琦君独坐窗前,她依然会想起故乡的一切,想起最最思念的母亲。

在这本散文集里,除了《粽子里的乡愁》外,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琦君总是借物抒情,将自己淡淡的乡愁融于回忆之中,融于叙事之中。比如,《水是故乡甜》,从矿泉水着笔,引发对家乡山泉水深深的怀恋,这样的笔调一下子就带人走入了思念之中。

的确,游子在外,永远忘不了生她养她的故乡。乡愁,是游子们笔下永恒的主题。对于张籍来说,乡愁是“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犹豫;对于王安石来说,乡愁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对于纳兰性德来说,乡愁是“山一更、水一更,身向榆关那畔行”的一路飘摇;对于琦君来说,乡愁是“藏在文字背后淡淡的记忆相册”中的回首。

乡愁,总是藏在淡淡的记忆里……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星海学校 指导教师:杨克谋

吉吉工作室

对于初中生来说,乡愁是一种过于深邃的伤感,幸好有如诗的文字结集成书,阅读、感怀、思索,于是思乡之愁也就从琦君的笔端流入了小作者的心中。

作文里既有《粽子里的乡愁》中情景的描绘,也有小作者生活中场景的应和,一只白米粽,既牵着琦君千山万水外的思念,也引着妈妈每逢佳节时的乡情,两相对照,数十年光阴流去,乡愁却依然盘桓在每个温州人的心中,不离不散,于琦君,是数不清的梦回故里,于母亲,是久久盼望的亲友重逢。

琦君散文范文4

通过散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形象和隋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散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时,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散文教学,在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和鉴赏写法时,培养阅读与写作的能力;通过散文教学,在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领悟作品内涵时,使学生积累情感体验并培养他们的美感情操。散文教学的这些功能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来看,散文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是师生容易行走在文字的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与品读。理想的散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谊绵绵”、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在字字珠玑中领略散文形神兼备的美。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理想的散文教学境界呢?我想,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去深思、积极去尝试、积极去研究的命题。语文教学有章法,散文教学无定法。面对初中教材题材、章法不同的散文,面对灵活多样的散文教学方法,该如何取舍?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听课经历的思考,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下雨天,真好》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就如何立足文本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散文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立足文本是开展散文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一方面要正确深入解读文本,至少要完成三次解读。首先是自己深入文本的文字和作者进行对话开展自我解x;再次通过教学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实现对文本的扩展解读;最后再根据该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点进行综合解读,确定该散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解读到哪个层面。散文大多含蓄蕴藉,要立足文本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本,即所谓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师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文章的语言、章法结构、作者的主体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不琐碎地肢解散文,才能真正体现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琦君的《下雨天,真好》因雨起兴,用绵密的情思撩动记忆,把不同时间、地点和文化背景中的雨联系起来,在时光的迁移、生命的转换中,表达了诸多的意绪。对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雨天的自由欢乐、亲情、真情的不同情趣上,而要引导学生品味、理解这些在作者心底留下温暖、亲切、动人的怀念的是作者的“本土性”,无论是以母爱为基础的欢乐童年、少年时雨中忆父的凄美、还是对钱塘西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深切思恋,最根本的是作者深厚的乡情乡谊、纯真质朴的赤子之情!因此,立足于文本,不能把学生困在书本的文字上,而是要引领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语言文字中、获得比自己的认识更深入的体验。正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正是开展散文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二、寻找线索、整体把握,构建教学设计的思路

大多数散文的题材广泛,表现形式比较灵活,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而且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散文的“神”的精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作者的思路和重点内容,抓住行文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从而构建教学设计的思路。《下雨天,真好》的题目中,一个“真好”就是文眼,为什么“好”呢?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做了概括性的回答,“好像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优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这句话就是作者行文的重要线索,在全文起着提挈作用。文章正是以“雨”为线索,串联起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一个人生阶段对应着一位文章中的主要抒情人物,“母亲”“父亲”与“知已”。所以,抓住了这一线索,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就出现了:教学过程以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分为三个主要板块,即“童年雨趣――少年雨昧――西湖雨忆”。在每一板块中,从三个人物的描写中各取其中有趣味的片断、撷取其中之精要加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雨中情思的内涵,体现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每一板块的分析都力求做到“小中见大”,“由点及面”。

三、聚焦语言、品读结合。领会散文含蓄蕴藉的感情

好的散文,往往语言精炼准确、亲切感人,在语言文字中涤荡着思想的魅力和隋感的浪花。在教学散文时,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聚焦在语言上,引领学生多角度地品味语言、多种形式地朗读,徜徉文字的原野,进而领会散文尤其是叙事类散文含蓄蕴藉的感情,让散文教学体现语文味,具有美的特质。

1.聚焦细节、披文人情。在散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叙事类散文,要引导学生从品读文中的具体细节人手,抓住文中的一个词语、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标点人手,或结合生活体验、或分析语言技巧,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用心品读,体会妙处,领悟感情。如《下雨天,真好》要引导学生感受“童年雨趣”是以母爱宽厚仁慈为基础的情趣,要抓住“我”听母亲讲故事的温暖、母亲的“慈眉善目的”的“菩萨”长相、雨天听鼓词的热闹、母亲给瞎子先生盛米饭一系列具体细节,捉住细节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佛心”,而不仅仅是“好心”。对于父亲,要抓住文中“赏花”“作诗”“咏诵”这些虚写的细节,理解父亲的“诗性之爱”。

2.品读结合,唤醒体验。在散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意蕴,就要以读带品、以品导读、品读结合,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学生与作者碰撞感情的火花,产生情感共鸣。《下雨天,真好》中,对于母亲出场的背景都是事境或人境,内容比较好理解,可以采用先抓细节品析文字、再指导朗读的重音、语调、感情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形象,产生和作者一样靠近母亲的情感;而父亲的背景却无不是“诗”与“花”的虚写,不太好理解,可以采用范读把学生带人情境,或指导朗读的感情、语调的抑扬,在有一定的朗读体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睹物恩人的含蓄而绵长的感情。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朗读营造氛围,品读结合才能使学生深入文字体会内涵,达到“情意绵绵”的境界。

四、适时拓展、知人论世。深化对作品内容的把握

散文是表达作者的独特的感情体验或人生感悟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散文打上了作者自己独特个性、独特人格的烙印,也和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散文属于作者个性化的产物。鉴于散文带有主观色彩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散文时,不仅要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去分析形象、把握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在适合的时候,对相关的内容适时地加以拓展、加以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背景、作者的经历、时代特征等,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攻克难点,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和深化作者蕴含的感情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琦君散文范文5

《春酒》一文,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抒发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涓涓的思乡之情感染着无数的读者。在写作手法上,主要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诸多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我设计了读、析、感、拓四个教学环节。

一、读

文体特点注定了这篇文章的教学应以动情的朗读来带动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以及对语言的积累。所以此设计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教师的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同时,老师将朗读的要领示范于其中,也能让学生领会到一些朗读技巧。

我选择了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代表作品《故乡原风景》作为背景音乐。音乐一起,立刻将我带回自己童年的记忆中,作者不事雕琢的语言让我觉得似乎在和每一个孩子诉说着自己的童年往事。悠悠的陶笛声伴着我深情款款的朗读,将绵绵的情思化作丝丝甘霖,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朗读结束后立即爆发出的掌声,是孩子被情感所动的最直接的证明!

二、析

《春酒》一文语言生动传神,细节描写成功。学习此文,引导学生品析生动的细节,是一重要环节。对此,我先做品析示范,这样使学生有的放矢,等于化难为简,容易接受,也易受启发。

师:作者围绕新年吃春酒写了许多有情趣的细节,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吗?请你把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分别从“我”、“母亲”和以“阿标叔”为代表的众乡邻这三个角度去分析。)

教师示例:“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写出了小女孩的活泼可爱、娇憨。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师:给课文描写“我”之精彩处作批注,加评点。

生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我”对喝春酒的急切与热情,也写出了乡亲们之间随意,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形象奇特,蜜蜂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也写出了我在乡亲那里受到的优待,和后面“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体现了乡邻们的淳朴与盛情,短短的几句话,馋嘴的、可爱的“我”跃然纸上,形神毕肖,而淳朴的乡情正像“我”这个形象的背景气氛,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生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

师: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生2:不好。“偷偷”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生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的可爱和童趣。(情趣)“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了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师: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

生4:“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和企盼的神态。(情趣)

教师小结:通过评析,朗读,我们读出了童年的琦君是快乐、幸福的。这么幸福的童年是谁给的?(自然引出对母亲和众乡邻的分析)

师:文章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让琦君如此地魂牵梦萦?

学生很快找出了相关的句子“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一个热情好客、慷慨大方、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的母亲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而这些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

众乡邻中的代表阿标叔“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这不仅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更能体现出乡亲间亲如一家的关系。就在这看似平常的叙述中,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和睦,和谐,让读者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和浓浓的乡情。

三、感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而能让我们真切地触及这些鲜活的人物的正是基于文章的语言魅力。在这一环节中,我先以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文字一出,亦博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也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对文章语言的深层次的感悟。所以此环节学生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也纷纷以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表达出来,可谓精彩纷呈!

四、拓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她正是用这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于无声间感动着每一个读过或正在阅读她的童年的人。《春酒》是如此,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月光饼》《粽子里的乡愁》等。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有各种馅的美味月饼,可一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月光饼》)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粽子里的乡愁》)

琦君散文范文6

关键词:春酒;以人为本;生本课堂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校一直以来所倡导并践行的教学理念。作为我校一名年轻语文教师,我深知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感受语文的精彩魅力,体验学习语文的自信成功,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两年,我深刻地体会到在生本教育中构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很重要的,真正的高效课堂是要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程度。看教学效果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否是愉悦的。本文主要结合我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为例,谈谈我对于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及看法。

一、精心备课,正确引导

作为语文教师,上每一节课前,我首先要做的,就是一定要阅读文本数遍,从而得到自己对文本最真实的阅读感悟。然后,还要广泛地查阅资料,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参照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优秀教案、课件、教学实录),汲取其他资源的优秀之处,广采博纳,取其精华,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上课前,还要再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等,并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及已有的知识、理解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需求、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及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比较合理、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当代信息技术十分发达,获得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如果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就要是一条河,这样才能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迅速而准确的解答,只有站在另一种高度,才能够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

例如,本学期在教授琦君的散文《春酒》时,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关于童年家乡过年喝春酒的几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体会深厚的情感。为此,我准备了《品读》关于作者琦君的动态视频介绍、《春酒》课文朗读精美视频、《舌尖上的中国》关于海外华侨对故乡味道的痴迷与依恋、学生自绘的图片以及阅读文章的感悟。在上课时,用作家琦君的传奇经历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有这样一位作家,1917年生在温州,1949年迁至台湾,50多年间,都没有回过家乡温州。

有这样一位作家,一生写过很多思念家乡的作品,直到她90高龄才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

有这样一位作家,故乡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但她没有吟诗,没有作画,也没有唱歌,只是斟上了一杯故乡的“春酒”。

她就是台湾女作家琦君。今天,让我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吧。

在合作探究环节,我精心准备了几个阅读步骤,制作了精美课件,层层深入:

(一)酒醒落花风里,梦回啼鸟声中――开怀畅饮,美读春酒

(二)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细酌慢饮,品味春酒

(三)醉心造佳酿,温情还旧香――精心醅制,酿造春酒

诗意引导,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由美读到品味,由初品到细品,由细品到创造,让学生深入体会、认知,并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再创造的欲望。

在初读课文时,我请学生通过合作回答:“我”泡的八宝酒与儿时喝的味道相同吗?不同在哪里?从而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感受“春酒”的不同:

时间――童年

人物――母亲

地点――故乡

这一环节,学生的眼光与筛选能力以及课前预习都很重要,学生勤于阅读、敢于发现,才能在课堂上突出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充足的准备,老师才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展现自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精准设计问题,深入领悟

精准设计问题,符合学生实际,合理引导,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势必将成为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成为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先认真去解读文本。有些课文中有些字或句是此篇课文的“根”。抓住了这一个“根”,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体,悟透文本。

通过对文章细节的品味,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们看到的节日里孩子的快乐里蕴藏着原汁原味的童真童趣;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善良的人,温柔的人,慈爱的人,质朴的人,贤淑的人;作者怀念的家乡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的、充满融洽的、充满快乐的故乡。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趣味、母亲的情味、家乡的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才是春酒的真正味道――琦君永远怀念的母亲的味道、家乡的人情和风俗的味道。

对于本文的结尾,很多教学设计都粗略地匆匆带过,而笔者认为,本文结尾深意十足,非常值得让学生好好品味,这恰恰才是进一步领会作者蕴含在文字当中款款深情的钥匙。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以生为本,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实践活动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抓住教学中的兴奋点,真正实现对话,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