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文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歌词文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歌词文学

歌词文学范文1

一、引用歌词,充实内容

好的歌词,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其丰富的内容,可以表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手不是手,是温柔的宇宙。我这颗小星球就在你手中转动。”这句歌词虽原意是表示爱情,但我们也可用于表现伟大的母爱、纯真的友情。“不经历风雨,怎能风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歌词可用于“挫折”“奋斗”等话题。如果学生每人收集5~10句好歌词。再指定几个好学生整理、分类。则反映亲情,友情,爱情;人生感悟,理想追求,意志品质;爱国、爱乡、爱家等内容的都有了。学生写作时合理引用,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成为文章亮点之一。

二、利用歌词,构建结构

1.用歌名(歌词)作题,出奇制胜。如以“同学”为话题:用上《同桌的你》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以“母爱”为话题:用上《烛光里的妈妈》或《懂你》。起着画龙点睛之功效,使人眼前一亮。

2.用歌词过渡,自然别致。如写挫折,如何由遭受重创的情绪中解脱,以郑智化的《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几句歌词转承,过渡自然,独具魅力。

3.用歌词小结,升华主题。写“成长的烦恼”,以歌声“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升华主题,寓意深刻。

三、研究歌词,借鉴写法

好的歌词必定有好的写作手法,研究歌词,能激发写作灵感,学习写作手法。

如:《同桌的你》“爱哭的你”“你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几句歌的词细节描写,言语不多,却很传神。

又如:《篱笆墙的影子》“星星啊,还是那颗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梁啊,还是那道梁……”歌词中星星、月亮、群山、石碾、劳苦的爹娘、吱吱的油灯等物象传达着山村的贫穷、闭塞和落后,村人的幽怨、叹息、无奈等情感。情景交融的写法起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歌词文学范文2

要想学好这个知识点,需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可数名词的数量表达

可数名词大多都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名词复数的变化分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两种。

(一)规则变化

复数形式通常是在单数形式的词尾加-s 构成。主要方式是:

1.一般情况直接加-s。例如:boy-boys, desk-desks 等。

2.以s, x, ch, sh 结尾的词加-es。例如:bus-buses,fox-foxes,watch-watches,flash-

flashes 等。

3.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词,把y 变为i再加-es。例如:factory-factories, country-countries 等。

4.以-f(e) 结尾的词,把f(e) 变为v再加-es。常见的词有:leaf, half, self, wife, knife, shelf, wolf, thief, life。

5.以-o结尾的词,一般加-s。但有四个常用的词加-es,记住这句话:

The two heroes are Negroes who plant potatoes and tomatoes.

两位英雄是种植土豆和西红柿的黑人。

(二)不规则变化

1.改变元音。例如:man-men, woman-women, foot-feet, tooth-teeth, goose-geese, mouse-mice 等。

注意:Roman-Romans, German-Germans。

2.词尾变化,例如:child-children, ox-oxen 等。

3.单复数同形,常见的有五个词即:Chinese, Japanese, sheep, deer, fish。

注意:(1)fish 指种类,复数要加-es;指数量,单复数同形;指鱼肉,是不可数名词。

(2)表示单位的汉语拼音通常是单复数同形,如jin, li, yuan 等。

4.只有复数形式的常见名词有:ashes, clothes, glasses,goods, pants, people,scissors,shorts,thanks ,trousers 等。需要表示这类词的数量时,需要加pair, suit等词,如 a pair of glasses。

5. 复数形式,单数含义。

一些表示学科等的名词,虽然形式是复数,但被当作单数看待,如:maths, physics, politics, news 等。

6.合成词的复数形式

有主体名词时,-s 加在主体名词的词尾上;没有主体名词时,-s加在复合词的词尾上;由man 和woman 构成的复合词,都要变成复数形式。例如:

runner-up — runners-up 亚军;go-between —go-betweens 中间人;

man doctor — men doctors 男医生;woman nurse — women nurses 女护士等。

二、不可数名词的数量表达

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不能直接用基数词修饰,它的数量可以这样表达:

1.数词+容器名称+of +不可数名词,如:a cup of yogurt 一杯酸奶,two teaspoons of cinnamon 两匙肉桂,three glasses of water 三杯水,four bottles of ink 四瓶墨水。

2.数词+可以表示数量的名词+of +不可数名词,如:a slice of bread 一片面包,two pieces of paper 两张纸,three sticks of chalk 三支粉笔,four bars of chocolate 四块巧克力。

3.不定代词some, any, much 等+不可数名词,如:some milk, any cheese, much tomato sauce 等。

三、常见的修饰语

1.常见修饰可数名词的有:

many 许多,few 没几个,a few 有几个,a number of 一些,a group of 一群, several 几个, tens of 几十等。

2.常见修饰不可数名词的有:

much 许多,little 很少,a little 一点,a bit (of) 一点,a great amount of 大量的等。

3.常见的既可以修饰可数名词又可以修饰不可数名词的有:some/any 一些,a lot of/lots of 许多,plenty of 大量等。

请看几个例句:

A few students have no school clothes.

有几个学生没有校服。

There is only a little time left.

只剩下一点时间了。

A lot of apples are on the tree.

许多苹果在树上。

We need a lot of water at the moment.

目前我们需要许多水。

四、“两面派”的常见名词

某些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既可用作可数名词,又可用作不可数名词,而意义不同。常见的如下(前面是可数名词,后面是不可数名词):

chicken 小鸡—鸡肉;room 房间—空间;glass 玻璃杯,眼镜—玻璃;orange 桔子—桔汁;paper 报纸,试卷,文件—纸;fire 火炉—火; exercise 练习,体操—运动,锻炼;fish 鱼(条数,种类)—鱼肉;time 次数—时间;Japanese 日本人—日语;Chinese 中国人—汉语;German 德国人—德语;light 灯—光线;hair (几根)头发—(全部)头发;work 著作,作品—工作;language (某民族、国家的)语言—语言、术语;youth 青年人—青春等等。

试比较:

Mr Li keeps many chickens every year.

李先生每年都喂养许多小鸡。

Mr Li likes eating chicken very much.

李先生非常喜欢吃鸡肉。

五、主谓一致的情况

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应与名词的单复数保持一致;不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但是不可数名词前有复数的数量词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例如:

The little girl is John’s sister.

这个小女孩是约翰的妹妹。

These young girls are from the USA.

这些年轻的姑娘是美国人。

There is some milk in the bottle.

瓶子里有些牛奶。

Are there three glasses of orange on the table?

桌子上有三杯橘汁吗?

温馨提醒:提问数量时,可数名词要用how many,不可数名词要用how much。例如:

Jack has 10 story-books.

How many story-books does Jack have?

歌词文学范文3

一、活动主体性

这是学生主体性特征的外在层面,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堂形态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是从这个层面来说的。就教师而言,主要看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意识、习惯等产生影响;就学生而言,主要看是否在教师的作用下有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开展了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

过去,我们的语文课堂基本上由教师控制、主宰、操纵,教师以拥有知识的权威自居,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形态下,学生被剥夺了自、言说权、活动权,是没有主体性可言的。现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活动式学习逐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语文课堂一改过去的沉闷,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辩论争鸣。在这样的课堂形态下,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拥有了自、言说权和活动权,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权威”变成了“平等对话的首席”,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总之,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由此发生较大的变化。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主体性”实现是初步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方面承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追求形式的生动活泼,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这是张扬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这种活动性主体特征,只是外在的,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肤浅的。道理很简单:我们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并非任何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并非只要让学生活动了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说话”这样的层次上,许多老师认为,只要让学生说话了、活动了,就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于是一味追求语文教学课堂的热闹,一味追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参与”,而不问这样的“行为参与”是否需要,是否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

二、交往主体性

任何主体意识都不可能孤立形成,而只能在主体与他人主体的交往中形成。在讨论学生主体性这一问题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关系存在,就语文教学而言,它表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是多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与主体在和谐共存中,通过协商对话,促成主体间的一种共同建构。这种主体与主体在交互中的协商、沟通、对话,我们称之为学生主体性的交往性特征。

学生主体性的这种交往性特征本质上要求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中关键是前二者。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精神沟通,教师和学生不是把对方看作可占有、改变的对象,而是与“我”对话中的“你”,沟通交流中的“你”,是平等的“参与-合作”关系。在共同讨论的“话题”中,教师有根据自己对“话题”独立的感受、体验、理解和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同时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倾听、感受和理解教师对“话题”的感受和理解,进而作出分析判断,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生的反应和言说又进一步促进教师作出分析判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循环中促进了对话的深入。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被动地记忆和复制,不是学生向文本靠拢,不是了解“该文本是什么”,而是运用文本建构意义。符号化的文本,不是纯粹的符号及其组成,它保持了主体的灵魂和生命体的复杂意义和信息。因此,“理解的对象也不再是某种符号传达的内容或某种特定的作者在某个情景下表达的东西,而是一个有能力的言说者在用语言诉说。”对文本的理解,不是“死读书”的过程,也不是掌握局部的某一知识点,而是“我”与“文本”的情感、意识、人格力量的沟通。

所谓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世界上没有缺席客体的主体。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必须上升到交往性层次,学生的主体性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此可以说,从活动式学习到合作式学习,从活动性特征到交往性特征,是学生主体性更深层次的实现。

三、发展主体性

应该说,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学生活动主体性和交往主体性的实现上。这种变化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学生在活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是教师在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在“交往”,在对话,课堂教学充满了“互动”性的因素。这一些,我们都可以在课堂教学形态上直接观察到。

但是,学生“活动”了,课堂“交往”了,是不是就是完全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是不是就完全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未必。因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的实质并不是外在的活动,也不在主体之间的互动,“活动”与“互动”的实质,还在于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发展”是“学生主体性”的本质,学生主体的内部发展,是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根本出发点。而“活动主体性”和“交往主体性”,归根结底是为“发展主体性”服务的。在语文教学中,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歌词文学范文4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掘流行歌词中的“炼字”典型,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准确、生动地使用动词。中国古代诗歌有注重炼字的传统,如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就经过了“到”、“过”、“入”、“满”等锤炼,最终定位“绿”。“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活力与激情,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生命的气息。我发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中,同样也有十分突出的例证。如方文山的《发如雪》歌词中“你发如雪 纷飞了眼泪”一句,词作者方文山改变了“纷飞”形容词的词性,活用为动词,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将眼泪流下的状态刻画得真实而细腻。此外,方文山的词作《青花瓷》“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中,一个“惹”字形象而生动的写出了“芭蕉”与“骤雨”、“门环”与“铜绿”之间的微妙关系,堪称典型。用好了动词,可以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在后来的作文训练中,我惊喜地发现班上一位同学写夕阳西下时的妙句:“众鸟高飞,衔走了暮色的天空”,“衔走”一词让我感觉到鸟儿在天空自由飞舞的姿态,非常形象而生动。

其次,教师可积极发现流行歌词中场景营造的句子,并将意境诉诸于画面,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了解和把握词作者写作的方式和技巧。其实,在许多中国风歌曲中,都比较注重画面的营造,如周杰伦的《东风破》《台》《烟花易冷》,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在梅边》《花田错》,许嵩的《清明雨上》《南山忆》《断桥残雪》,胡彦斌的《诀别诗》《潇湘雨》,等等。在一次描写训练中,我特意选择了两幅图片,一幅以静谧的村庄为背景,一个人静静站立于村头吹着牧笛,我适时播放了背景音乐——周杰伦的《烟花易冷》,同学们听了很有感慨。另一幅图以琥珀色的月亮为背景,没有人物,播放的歌曲是王力宏的《花田错》,我要求同学们通过想象填充画面内容。在教学中,我归纳出流行歌词中营造画面的常用途径:古典意象和人物情绪的融合。这次课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写作中也会尝试着像歌词中通过意象的经营来描写具体的场景。没过多久,语文课代表让我帮忙看看她的习作,她写了一首名为《春雨》的小诗:“雨水/从青绿色的梦中碎裂/沿屋檐落成/一只只/归巢的/春燕。”诗歌通过雨水从屋顶滴落下来的场景,将雨水转化成归巢的春燕,写得非常奇特。

再次,教师还可通过阐发流行歌词中一些较好作品的主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树立批判的意识。比如,在讲述作文立意时,我选取了汪峰的《存在》和许嵩的《微博控》这两首歌词,阐发其主旨。汪峰的《存在》深刻地反思了我们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存状态,批判自我,剖析自我;而许嵩的《微博控》批判了一种现象: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成果时,我们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工具的某种依赖,甚至被这些高科技产品奴役,沦为它们谦卑的奴仆。在解析这两首歌词时,我着重强调了词作者立意的高度与深度,通过我细致地讲析,学生们明白了在作文立意时应该思考的问题,有利于他们批判的意识的养成,这对于学生的写作和今后的成长都十分重要。

歌词文学范文5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滋养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也占据了很大比重,不但有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也有外国诗歌经典,所以,不论是从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吸纳国外优秀文化的角度,提高诗歌教学质量,都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诗歌是一门典雅的的艺术,它能唤起人们的想象,通过语言,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的同时,还能获得对真理的理解与领会。诗歌在文学这一艺术门类中,其语言是最具特色的,可以说,语言构成了诗歌的第一个层次,然后就是诗歌的内容,在有限的语言表达中,它有着非同一般的内容再现,还彰显了独特的含义,所以,内容和意义构成了诗歌的另外两个层次,本文就从诗歌教学的层次性上谈谈如何做好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由于古代韵律诗和现代诗歌在语言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本文就以现代诗为对象来谈谈诗歌教学。

一、领略诗歌语言,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

诗歌的语言特色在于简练中铸造丰富,甚至可以说是以一种非传统的语言创作诗歌,在字、词组合和句子的搭配中,建筑了新的表达方式,正是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给诗歌语言本身赋予了丰富的魅力,甚至诗歌语言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也构成了诗歌语言丰富性和建构性的潜质。比如,闻一多《死水》一诗,其语言营造了丰富的意象,甚至这些意象让你意外,给你别样的阅读。“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这些意境独特的意义暗示是由语言传达的,所以解读诗歌最重要的就是对诗歌语言的解读。

所以,诗歌在语言结构上往往做出调整,为了某种艺术的形式或者表达的需要,诗歌语言在结构上变得“似乎不符合语言规范”,但是正是这样的特色,使得诗歌成为文学艺术的王冠。比如在语言解读上,就需要想象力,才能从语言中领略到诗歌艺术的魅力。比如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如果没有想象力,则很难领会诗人为什么要用残损的手掌,为什么说广袤的大地有一角已变成灰烬,有一角只是血和泥――通过想象力等解读方式,对诗歌的语言所营造的意象有了基本的认识,于是,可以通过意象去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了。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语言,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是教学的第一步。

二、把握诗歌内容,从整体上抓住诗歌的核心

诗歌的内容是解读诗歌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只有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知道作者在言说什么。诗歌语言和一般的语言相比,更加具有不明确性和模糊性,每个字可能都有着超越一般意义上使用的内涵和外延,词义的多样性让诗歌所阐述的思想变得更加丰盈而广阔。或许词义本身并非难以琢磨,但正是如此,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才具有了多重可能性。有理论家甚至说,诗歌一旦进入读者的视野,那就和作者没太多关系了,因为它所言说的东西并不都是原作者的,已经进入到读者自己阐释的层次了。所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某种意义上说是诗歌语言的差异性所带来的。诗歌的内容需要读者自己的阐释,阐释的前提是需要理解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进入到诗歌的内核中,学生才能和诗歌语言及其言说达成某种默契,一种心灵的赴约。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内容是很丰富的,那么,学生该如何去理解呢?诗人在那些意象构成的内容中,是要阐发什么样的情绪呢?人说“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为什么海子要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祝有情人终成眷属呢?在阅读和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是否能与语言构筑的艺术话语达成共鸣,是否能获得阅读的享受,就在于是否能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将这些内容与自己的情感、经历、知识、思想等有机融合起来。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情感倾向,诗歌文本潜在的多重意义只有借助个性化的理解和阐释才能将诗歌语言和艺术内在的丰富性展现出来。所以,不同的学生可能对同一个文本有不同的阐释,老师应该鼓励这种个性化的阅读,这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比如海子这首诗,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就会读出不一样的诗意来。所以,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是诗歌教学中必须秉持的教学态度,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诗歌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世界

歌词文学范文6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前两篇是精读课文,也是承担学习新知识的最重要的课文。后两篇为略读课文,没有课后习题,但有过渡的提示语进行导学。先来看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的设计。

“詹天佑”课后习题有三道: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对照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和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的课后习题,可以分明地感觉到这项语文能力的训练只起着复习巩固的作用。如果能在后面补上一问:从这些描写的语句中,你觉得哪些词句打动了你,为什么?那么,学生就能在第二学段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2.“试画一个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再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这道题的最终的训练目的与第1题大同小异,你看,要想画出示意图,学生必定要认真研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才能画得准确。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的。因此,其实质也是理解语言(即找出关键词句),而后体会情感的。只不过是通过画示意图,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罢了。如果此题再补上一问:你在画图时,抓住的是哪些词句,同学之间交流交流。那么学生间就会有意识地品味词句,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准确与效果。3.“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更是无法落实单元的训练重点了。

“怀念母亲”一文课后也有三道题。第1题: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这与“詹天佑”课后第1题如出一辙,笔者不再赘述。

第2题:读句子,注意带点的部分,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这道题进了一步,也就是提供了“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表达的情感。

第(1)题: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编者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抓住“频来入梦”这个关键词来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真挚的爱慕之情。而对于用上“频来入梦”对作者表达这样的情感有何作用或说有何特殊效果,一语未提,一问未设,使师生无法达成单元的训练目标。如果补上:文句中用上“频来入梦”,在表达上你觉得好在哪里?那么,学生就能带着词语“走了个来回”,落实了单元的训练要求。

第(2)题: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这个问题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情感。对于为何用上这两个词语,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设计,特别对关键词“糊”的忽视,笔者感觉甚为可惜。如果抓住“糊”再设计一个问题:通常“糊”是用在什么地方?作者用它来表达自己“浓浓的凄凉与甜蜜交织一起的情感”你认为好在哪里?那么学生就能体会到“糊”字多么准确、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思乡情之深,思亲情之浓的作用,用上“糊”那是要表达情感浓得无法化开程度啊!这样的设计才能体现“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单元的训练要求。

第(3)题: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这道题围绕关键词“面影”进行了设计,但同样没能围绕单元新知识来设计。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说出母亲的面影后,作进一步对比引导:为什么在作者的泪光里,母亲的面影是幻呢?是模糊的“影”呢?这样表达好在哪里?那么将能很好地落实了“体会关键词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单元重点。

第3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读一读,并抄写下来。这一题属积累词句,同样无法起到落实单元目标的作用。

再来看两篇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和“中华少年”。练习题只在过渡语中进行提示。我们从这两篇课文前的提示语中也不难看出,编者的编排意图,还是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提示老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可是对于“关键词句怎样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或者说,关键词句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只字未提,因此,学生无法在本单元中学习到“体会关键词句对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语文知识,更是无法形成“体会关键词句对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语文能力。这不能不说,是编者的一大失误。编者的失误,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新的教学内容的缺失,教学效率低下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