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凉茶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凉茶文化范文1
当前,一些地方上燃料乙醇项目热情高涨,意向建设产能已超过1000万吨。为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近日接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
这是对粮食“养车”热的一次“刹车”。记者调查发现,适度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一哄而起、盲目建设,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玉米加工产业健康发展,并可能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能源化产区变销区
在位于吉林榆树市的一个经济开发区,毗邻而居两个“超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吉粮天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按照计划,两个项目一期消耗玉米都是60万吨,二期建成后也都是100万吨。
榆树是我国近三年连年的“全国产粮第一县(市)”,每年粮食产量240万吨,其中玉米180万吨。榆树市市长助理孙凌岐告诉记者说:“如果两个项目全面完工,榆树全市的玉米都不够供这两家企业,需要外调”。
记者在东北三省发现,像榆树一样由于加工业迅速发展而即将带来的“产区变销区”的情况比较普遍。传统的饲料加工业、淀粉加工业呈刚性增长,“能源化”则是“一把新火”。由于国家对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严格限制,项目上马因此花样翻新,方式更加隐蔽。
燃料乙醇继续扩产、争上项目。原来国家已批准建设的四家定点生产企业纷纷扩产,不少地方仍在论证上马新的乙醇生产项目,伺机争取国家批准。
转战乙醇上游产品酒精市场。生产燃料乙醇需国家批准,市场终端也由石化企业掌握,而酒精转化为燃料乙醇只有一步之遥,不少企业便打起“球”,“先斩后奏”建酒精厂。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新建及改扩建的酒精生产能力已达到160万吨/年。只要政策允许,市场有需求,这种项目很快就可以转产燃料乙醇。
生产下游的生物化工产品,直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这也可以规避国家立项门槛的限制。
高额利润和政府驱动力强大
用陈化的玉米、小麦加工燃料乙醇是能源替代途径之一。燃料乙醇项目位列我国“*”十大重点工程,*年开始启动。由于当时燃料乙醇价格高于汽油,因此发展缓慢,到20*年全国产量才3万吨。
20*年开始的全球石油价格上涨使燃料乙醇利润空间不断“放大”。在国家财税政策扶持下,燃料乙醇从无市场变为有市场,生产企业从当初的无利润变为有利润,国家还包销产品。因此,2005年国家指定的四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产量猛增,燃料乙醇项目从以前的“包袱”变成了“财富”。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发展替代能源已由当初单一的用粮食加工转变为生物质能源的综合开发,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提出要更加依靠非粮食原料。但由于用粮食加工燃料乙醇及其上下游产品技术成熟,且在目前情况下大规模原料采购比较容易,成本低廉,因此企业仍对其青睐有加。加上东北产粮区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紧张。企业追逐利润和粮产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一拍即合”,新的粮食“能源化”项目便以各种名目上马了。
东北一个正在建设的百万吨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他们的工艺,3吨玉米可以生产1吨化工醇、1吨DDJS饲料和1吨酒精。以目前石油和玉米价格计算,每生产1吨化工醇能获利1200元。如果年产20万吨,利润就是2亿元。为此,公司快马加鞭,项目从提出到开工仅用了两三个月,4月份开工10月份就要求投产,可谓“从天而降、拔地而起”。而地方政府对企业也给予了“无私”关怀,近35公顷的土地全部无偿提供。
粮食能源化影响已显现
关于“粮食能源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话题自其出现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目前业界仍然争论不休。而可以肯定的是,“粮食能源化”正在引发我国粮食市场的巨大变动,其“连锁反应”目前有的已经显现,有的将继续显现。
在包括“能源化”在内的一系列原因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玉米加工业产能增幅远远超过玉米生产增长水平。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在20*至20*年度或20*至2009年度,我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实际上,由于能源化加工的推动,今年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并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改写了各类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对最近一轮粮油涨价产生了影响。
“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粮食生产应该首先保证口粮和畜牧业发展。”吉林四平市粮食局副局长赵殿发告诉记者,对将粮食用作工业原料的深加工项目,不可过度发展,尤其不可一哄而上。
凉茶文化范文2
PENG Peng, LI Bin-zhe, FU Xue-wei, WANG Gong-shu
摘 要:针对广泛存在于现代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两级车辆路径问题,在考虑配送服务耦合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整数规划模型,并提出了求解问题的离散差分进化算法。在离散差分进化算法框架中,采用贪婪算法产生初始解,对一级和二级网络分别进行编码,然后进行变异和交叉操作,并在二级网络求解的基础上求解一级网络。文章采用随机产生的算例对算法求解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的模型和算法正确有效,在求解大规模问题时也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优化结果。
关键词:两级车辆路径问题;混合整数规划;离散差分进化
中图分类号:U116.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a two-echelon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that is widely existed in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of the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By considering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service, the problem is formulated as an 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with the objective of minimizing total distribution cost, and a discret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model. In the framework of discret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we encode the first and second network individually, then use greedy algorithm to get the initial solution. The next step is variation and cross. The solution to the first network is based on the second.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tested by a random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and algorithm are correct, and can obtain high-quality solutions.
Key words: two-echelon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integer programming; discret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0 引 言
经典的车辆路径问题大多假设单级配送,即由配送中心直接向顾客配送物资。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对大型车辆的管制,从配送中心必须先到达各个中转站,然后再送给各个顾客,这样就形成了两级车辆路径问题(2E―VRP)。在文献[1]中首次提出了2E-VRP问题的数学模型,应用分支―割平面算法求解;文献[2]采用特殊的分支―割平面算法求解2E―VRP,取得了较好成果;文献[3]采用了自适应大规模邻域搜索算法改进了初始解,平衡了结果的质量和求解时间。本文采用离散差分进化算法对此问题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解。
1 问题描述和数学模型
两级车辆路径问题结构如图1所示,在两级配送网络中,第一级为从配送中心运送货物至中转站,然后再从中转站运送到顾客。因此,在车辆路径问题中,已知配送中心、中转站的位置和容量、顾客的位置和需要的货物,需要确定各个顾客分别由哪个中转站服务、每个中转站由哪个配送中心供货,并设计相应的车辆行驶路径,使车辆行驶成本之和为最低。
下面我们给出两级车辆路径问题参数和变量的定义[4]:配送中心集合N■,中转站集合N■,顾客集合N■,顾客i的需求量q■i∈N■,m■j∈N■表示配送中心j拥有的车辆数量,m■k∈N■表示中转站k拥有的车辆数量,B■表示中转站k的容量,M■表示经过配送中心j的一级路径集合,R■表示经过中转站k的二级路径集合,c■表示二级路径l的费用,c■表示一级路径l的花费。定义x■和y■为0-1决策变量,对l∈R■, k∈N■,x■=1表示二路径l被选择,否则x■=0,对l∈M■, j∈N■,y■=1表示一级路径l被选择,否则y■=0。基于上述定义,两级车辆路径问题可以表示为以下整数规划模型:
minz=■■c■x■+■■c■x■ (1)
s.t.
■■x■=1, i∈N■ (2)
■x■≤m■, k∈N■ (3)
■■q■x■≤B■, k∈N■ (4)
■y■≤m■, j∈N■ (5)
■q■=■■q■x■, j∈N■, k∈N■ (6)
式(1)为目标函数,目标为两级物流网络成本最小,式(2)表示顾客i能且只能被访问一次,式(3)表示中转站k使用的车辆不能超过其所拥有的数量,式(4)表示中转站k运输的货物总量不能超过其容量,式(5)表示配送中心j使用的车辆不能超过其所拥有的数量,式(6)表示中转站运入的货物总量等于其运出的货物总量。
2 差分进化算法
本文提出了离散差分进化算法对两级车辆―路径问题进行求解。差分进化算法(DE)是一种用于最佳化问题的后设启发式算法。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基于实数编码的具有保优思想的贪婪遗传算法。
离散差分进化算法采用自下向上的求解过程,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首先对二级配送网络中配送路径进行求解,然后根据二级配送网络求解结果,求解一级配送网络的配送路径。
2.1 编 码
由于2E―VRP包含多个子问题,并且本文提出的离散差分进化算法采用自下向上的求解过程,因此在解编码方式选择上,本文将一级配送网络与二级配送网络分别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编码来表示解向量。
本文采用的是实数编码方式,以二级配送网络为例。对每一个中转站分别进行编码,该编码包含有编号为1,2,…,c的c个需求点以及若干个0表示路径分割。图2为某一中转站的编码示意图。
该网络编码可转换为3条路径:
路径1:某中转站228727该中转站
路径2:某中转站161962414该中转站
路径3:某中转站2028该中转站
2.2 算法步骤
初始化:
在初始化过程中需要生成两级配送网络初始解,本文采用贪婪算法生成初始解。
第一阶段利用贪婪算法搜索构造第二级配送网络解向量,第二阶段根据上一阶段生成的第二级配送网络解向量,采用相同的方法构造第一级配送网络解方案。
以二级配送网络为例,贪婪随机初始化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将需求点分配给距离其最近的备选中转站。
步骤2:根据需求点分配结果,检查所有中转站服务的需求点是否超过该中转站的容量。
步骤3:若有中转站服务的需求点超过其容量,将最后一个分配到该中转站的需求点分配到距离其次近的中转站。
步骤4:根据需求点分配结果,检查所有中转站的服务的需求点是否超过该中转站的容量。如果都没有超过,则初始化结束。否则返回步骤3。
变异:
利用随机数产生变异的位置,例如对图3进行变异操作,假设随机产生的交换的两个位置是3和4,变异过程如图3所示。
交叉:
步骤1:随机选择切点c■,c■。
步骤2:交换中间部分。
步骤3:从第二个切点c■后,第一个基因起列出原顺序,去掉已有基因(注意0的个数)。
步骤4:从第二个切点c■后,第一个位置起,将获得的无重复顺序填入。
我们将上面的原个体和变异个体进行交叉操作,假设我们随机产生的c■、c■为4和6,交叉操作如图4所示。
3 实验分析
本文采用随机生成的2E―VRP算例来对离散差分进化算法进行求解验证。算法在Intel(R)Core(TM)i7―4720HQ CPU、4GB RAM、Windows10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MATLAB编译运行。该算例需求点数量为50,需求量为1,中转站10个,容量10,每个拥有的车数量3辆,车的容量为5,配送中心3个,容量为30,每个拥有的车数量3辆,车的容量为10。离散差分进化算法框架部分所含参数包括:最大进化代数,变异概率,交叉概率,种群规模,在这里分别设置为100,0.5,0.9,200。求解结果如图5所示。
凉茶文化范文3
关键词:物理教育文化;差异;学生
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科技、文化传统,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也不相同,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学校的物理学教育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略见一斑。
1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中国传统物理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知识基础,但这种物理教育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只知念死书,全盘接受所学的知识,最终走到一个越来越窄的道路上去。美国教育制度倡导自由式的物理教育方法,学生常常是在乱七八糟之中把知识学了进去,是在不太清楚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种与中国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不同的称之为“渗透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体系的漏洞非常之多,后劲略显不足,但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混乱的思维中孕育出真理,并且能把握先进科技的发展方向,能很快站到物理科学的最前沿。
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广泛渗透,并由此产生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我们不仅要强化物理知识,还要注意物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化学、生物、天文、计算机之间的联系,很多学物理的留学生到美国以后才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有的幸运地改到了自己适合的专业,有的改得不太成功,吃了很多苦头,这就是中美物理教育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结果。
2 中国传统物理教育要求学生谦虚向上,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观念。这种物理教育的优点是使人更加扎实,你不了解情况就免开尊口。但是其缺点是使人变得谨小慎微,使学生不愿意去参加跟自己研究方向无关的讨论,浪费了增长新知识的机会。美国的物理教育方式与此相反,特别强调人的个体能动性的发挥,提倡创新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可以激励学生思索前人还没有发现的东西,并与原有的物理知识融会贯通。
当然中国学校的课程设置造成了中国学生的知识面不宽,由于知识面不宽,在参与讨论的时候也就没有切入点从而失去发言的机会。中国的学生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入学以后要读哪个专业,比如系统物理和固体物理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并且从大一开始不同专业就开始开设不同的本专业课程。而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先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会有各种学术顾问给学生做专业方向的指导。在确定了专业后,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所以美国的物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有显著的优势,能够让毕业生保持对物理学的兴趣。
3 中国传统物理教育比较注重于理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但是比较轻视动手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有关。这种物理学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强,且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但在中国目前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这样的人才并不是最需要的。美国物理教育传统注重于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实验能力,注重于培养学生从实跋到理论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虽然这样的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中国学生差一些,但他们对于所学的东西不是全盘吸收,不会分不清主次,而是对物理学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能够较好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1945杨振宁来到纽约,经费来推荐成了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学生。他在芝加哥大学写了一个实验物理的博士论文,之后就开始做实验,但杨振宁的试验工作并不顺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动手能力较差,他的同学最喜欢讲的话就是“哪有爆炸哪就有杨振宁”。后来,在泰勒的建议下杨振宁决定转攻理论物理学。
4 中国传统物理教育要求学生虚心地向“先贤”、老师和书本学习,学生从小就被训练得习惯于听从教师和父辈的教诲。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通常训练有素、守规矩、进取心强,且学习成绩极佳,但不习惯于怀疑和考证,更难以自觉地发现问题,难于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美国物理教育则完全相反,它鼓励学生自由发展,注重个性的培养,虽然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某些方面的要求,但这种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现代物理科学所需要的。
凉茶文化范文4
关键词: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区别
一、内涵存在差异
茶作为一种超越饮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内涵体现。分析日本茶道会发现,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体内容简单,其次是出现不平衡的审美要求,也称之为情趣不对称。可以这样解释,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国禅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个茶道的进行也是有着主次表现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为常态,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颜色图案不对称也不均匀。日本茶道非常重视形式,以及蕴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时,近似于宫廷礼节式的苛刻要求,包括着装仪态,行为举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层面表现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个侧面表现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间的和睦,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饮具的清洁透亮以及饮茶的氛围营造等。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思想内涵,它包容着儒学、道学和佛学,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产生排斥或者对立的现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纳百川。中国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中国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风格迥异,它不注重形式但是关注精神元素。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廉”“美”“和”“敬”等,这其中也体现出我国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国人的生活行为。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喝茶非常随意,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更适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构成要素存在差异
首先先探讨一下日本茶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分别是茶具、点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对应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汤,分别是炖菜、烤鱼、拌凉菜以及大酱汤。
点茶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当年11月持续到来年4月份
使用的地炉,另一个是剩余时间使用的风炉。
茶花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根据不同的月份煮茶时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则是指提供饮茶以及做茶的空间和环境,这也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构建。道具是整个茶道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总称,其中包括着烧水、壁龛、添炭、点茶、茶事等。
我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茶人、茶艺、程序、环境以及主题,这也是整个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构成。茶人是饮茶人和煮茶人,茶艺是制茶的技术,主题是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个品茶的流程,环境是品茶的空间元素体现。
三、制作工艺存在差异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艺,并从中找出差异化表象,中国制茶工艺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艺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个环节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同一个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差异也是非常显著的,给饮用者带来很多意境的体现。相比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细节化的处理,礼仪的过程化,也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艺,同时常常是以煎茶法为主,所以通过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对于茶的理解和差异。
四、流派存在差异
如果从广义的层面进行分析,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流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探讨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内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传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师,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禅宗茶道为思想内涵。最后以死捍卫茶道尊严,被后世敬仰。
中国的茶文化主要涵盖以下四个重要的流派,分别是贵族阶层、雅士团体、禅宗领域以及世俗市井。这也更加的说明了我国茶文化是全社会的文化景象特征,因为各个阶层皆爱茶道,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时也能够寻获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华灿烂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圈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饮品文化,并已经超越了饮料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其中最为驰名的两个代表分别是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国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备自身的特点。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点是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间的特征和差别,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凉茶文化范文5
关键词:东正教,佛教,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差异
一、中俄两国国情,宗教概述
中俄两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两个大国,都为推进东北亚和整个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两国睦邻友好,和平共处,随着普京的上台,两国之间加强了经济贸易合作,组成了战略协作伙伴,而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两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其中,宗教建筑,就是宗教文化的灿烂标志。
二、、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与宗教建筑
(一)、俄罗斯的
俄罗斯联邦境内共有10余种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包括东正、天主教、新教、三大教派)、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萨满教等。其中,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也是对俄罗斯宗教建筑艺术影响最深的宗教。
(二)、东正教与俄罗斯宗教建筑艺术的发展
1、东正教文化的传入与传统建筑样式的演化
自罗斯受洗以后,神父们从拜占庭输入石建筑技术基辅罗斯石建筑中最具代表的是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它是11世纪古罗马建筑艺术的一个高峰。
2、封建割据时期的东正教和教堂建设
12世纪中叶,古罗斯进入了封建割据时期。各地王公为了取得教会的支持,不惜耗费巨资,建造大教堂。这个时期宗教建筑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形成了俄罗斯祭祀建筑的圆筒型塔式教堂建筑模式。
3、蒙古
鞑靼人统治时期的教堂建设13世纪下半叶,蒙古鞑靼人入侵和罗斯周边封建主的扩张,罗斯的建筑业进入衰落和停滞状态。尽管如此,还是有了一些新的表现方法来适应定制人的不同要求。
4、莫斯科公国兴起时
14世纪下半叶~15世纪,库利科沃会战反败为胜后,莫斯科在全罗斯的主导地位被各地所认可。这时的东正教会鼎立扶持莫斯科大公,大公因此对东正教会非常依赖和提携,在各地建立了很多东正教堂。石头建筑在莫斯科兴起。
5、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后
15世纪末~16世纪,俄罗斯部族形成,真正的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历史开始形成。教堂建设开始与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艺术接触。流派特点为:结构清晰,对称,多层,装饰性的白石雕刻。正面的彩色花纹,彩色瓷砖和建筑物明显的向上动感等等。
4、俄罗斯帝国的建筑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世纪。彼得大帝建立“俄罗斯帝国”。这段时期突出的典型是在泥泞海滩上建立的彼得堡。彼得堡的建筑大都规模宏大、十分气魄,表现出建筑师已经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术。
5、十月革命时的东正教和苏联时期的教堂命运
十月革命是20世纪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于东正教的法令和政策。“土地法令”和“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结束了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国教地位,教会势力受到重创。教堂建设不再继续,而且还受到极大的破坏,有些被改作其他用途的建筑,教堂大量应用于非宗教活动。
6、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与教堂现状
当代,国家对宗教逐渐采取了妥善的政策。政府主张复兴作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东正教,赞同把教堂全部归还教会使用。一些教堂的围墙用白色大理石砌筑,重建的救世主大教堂就是显着的代表。教堂内还增添了许多现代化设施。当代俄罗斯的教堂艺术在继承原有俄罗斯教堂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正迈向现代化。
三、中国的宗教文化与宗教建筑
(一)、中国的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其中,拥有信徒较多、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道教。其中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的影响颇深。
(二)、佛教与中国宗教建筑艺术的发展
佛教建筑及其特色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
1、佛寺
1.1佛教寺庙的产生和发展
白马寺是我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从洛阳白马寺的诞生到现在,我国佛教寺庙的建筑历史已经将近两千年。从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第一座佛教寺庙的出现,到公元七世纪的唐朝初期,我国的佛教寺庙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并逐步发展成为伽蓝七堂的形式。
1.2佛教寺庙建筑的类型
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所以民俗种类繁多,佛教寺庙建筑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与佛教传入方式相适应,我国的佛教寺庙也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为汉传佛教寺庙。第二类为藏传佛教寺庙。第三类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
1.3佛教寺庙的特点
由于深受宫殿、王府、坛庙、住宅等传统建筑模式的影响,汉传佛教寺庙一般都由一组又一组的庭院式建筑组成。中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寺庙的等级不同,大小不同,寺中庭院的数目也不相同。规模小、等级低的寺院,一般只有一、二个庭院。规模大、等级高的一般有四、五个以上的庭院。唐代的扶风法门寺,属于皇宫之外的内道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
2、佛塔
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形式丰富,发展脉络清晰。这种埋有佛祖舍利、佛牙、骨、发等圣物的塔,一般称作舍利塔。中国佛教著名佛塔至今尚保存完好的有:河南登封的嵩山寺塔、山东历城的四门塔、陕西长安县的华严寺塔、陕西西安大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浙江杭州六和塔、云南曼飞龙塔、藏传佛教大塔(白塔)等……,都已形成中国民族自己特色。
3、石窟寺
石窟寺也是起源于印度。大约在公元3世纪开始,中国的佛教徒也开始开凿石窟寺。公元5至8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的盛期,最晚的可以到公元16世纪。中国历代的石窟寺一共有10种类型。
四、结论
通过对中俄两国建筑艺术的剖析对比,我们了解到俄罗斯的宗教建筑恢弘大气,中国的宗教建筑深沉内敛。这与中俄两国的密不可分,俄罗斯信仰东正教,东正教神秘,崇尚上帝,希望通过受洗和忏悔来赎罪,所以它的建筑一般以教堂的形式呈现,神圣,而有威望。中国受佛教影响颇深,佛教讲究真平等者,大慈大悲,所以它的建筑以寺庙,佛塔,石窟为主,讲求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宗教的发展推动了艺术载体与现实需要的教堂建筑的不断创新与超越。
综上所述,宗教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中俄两国宗教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也就是宗教文化促成的结果。中俄两国建筑风格的不同,正是对两国宗教文化差异的最好体现。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两国的建筑艺术,更好的挖掘两国宗教的异同。
参考文献:
[1]著作:《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作者:王永元;出版:黄山书社
凉茶文化范文6
关键词:陆地;海洋;升温;降温
陆地夏季温度较海洋温度高,冬季温度较海洋低,气温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加热地面的质地不一样,造成的温度在上升和下降速度上的差异以及最高温、最低温的差异。
一、实验部分
1.主要原料
沙子、纯净水
2.主要设备
酒精灯、试管、火柴、钳子、温度计、记录纸、笔
3.反应机理
水是自然界里比热最大的物体。即容纳温度的能力最强,通俗的讲就是升温降温的速度最慢。而固体的比热一般都比较小。新疆位处大陆深处(固体多),离海洋(水)很远,所以,固定温度的能力差,白天有光照,升温速度快,到了晚上降温也快。所以,在新疆会觉得傍晚的时候降温降的特快。
陆地夏季温度较海洋温度高,冬季温度较海洋低,用沙子和纯净水在酒精灯的加热作用下观察陆地与海洋气温的变化。
二、实验分析与讨论
1.实验过程
用沙子(泥土)比作陆地,用纯净水比作海洋;酒精灯加热时比喻为夏天,酒精灯熄灭后的数据比喻为冬季气温。沙子和纯净水的重量都为100 g,分别放置于两个大小相同的试管中,用钳子夹住试管的入口段,将试管的中部和底部置于酒精灯的火焰上方加热,每隔两分钟记录试管中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情况,共四次;然后将酒精灯熄灭,试管保持不动,继续观察气温的变化,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气温的数据。
2.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九点整(沙子温度为15℃,纯净水温度为23℃),九点零二分(沙子温度为22℃,纯净水温度为26℃),九点零四分(沙子温度为37℃,纯净水温度为32℃),九点零六分(沙子温度为45℃,纯净水温度为36℃),九点零八分(沙子温度为41℃,纯净水温度为31℃),九点十分(沙子温度为32℃,纯净水温度为27℃),九点十二分(沙子温度为25℃,纯净水温度为24℃),九点十四分(沙子温度为15℃,纯净水温度为23℃)。
3.由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图得出结论
(1)数据和图标表明沙子升温快降温快,纯净水升温慢降温慢,即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海洋升温慢降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