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茶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茶戏范文1

关键词:采茶戏 客家 音乐分析

一、赣南客家采茶戏概述

江西采茶戏种类繁多,根据地区不同可分为赣南地区的赣南采茶戏、赣西地区的萍乡采茶戏和万载采茶戏、赣东北地区的赣东采茶戏和景德镇采茶戏、赣北地区的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和九江采茶戏赣中地区有抚州、吉安、宁都、高安等多种采茶戏。而发展最广最具特色的是赣南采茶戏。赣南,地属江西南部,由于江西南部绝大部分隶属于赣州市,所以赣南基本等同于赣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南采茶戏是在赣州地区土生土长的剧种,它是由赣南客家俗语和民间歌舞结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是以当地的采茶歌舞和民间灯彩为基础而形成的,历史悠久。其中话白是赣州方言,内容主要是反映赣南地区农民的生活,以闹剧和喜剧为主,戏曲风格幽默诙谐。伴奏主要是用锣鼓和唢呐,采茶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勾筒”(胡琴)。在清朝时期,采茶戏被赣南政府屡屡查禁,迫使采茶艺人四处流浪谋生,正因为如此采茶戏才传播甚广。唱腔曲调分灯腔、茶腔、路腔、茶调这四类,以茶腔为主,弦乐伴奏。剧目多为丑旦合演的民间生活小戏。

二、赣南客家采茶戏地域性特征分析

(一)地理环境分析

赣南是江西最大的行政区。气候宜人,地理环境优越,为赣南客家采茶戏提供了丰富而有利的发展和传播条件。临近城市有: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这些城市都是采茶戏发展较旺的地区。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赣南客家采茶戏,尤其瘦湖南花鼓戏影响较深。赣南地区的地理环境、风俗传统、历史文化都造就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独一无二。

(二)语言环境

赣南地区生活着700多万的客家人族群而居,他们都使用客家话。除此之外,在赣州的城区也流行赣州方言。根据场合和演唱目的的不同,表演赣南采茶戏时的语言也不同。受当地民歌和邻近省市语言环境的影响,采茶戏的衬词多为“里格”、“哎呀”、“呀依”。正是这些衬词更加反映了贴近生活的采茶戏,也反映了茶农们的生活。

(三)音乐环境

赣南地区流行着多种民间音乐形式。如赣南采茶戏、兴国南北词、宁都采茶戏、灯歌、赣州南北词、客家山歌、民间小调、风俗歌、号子和民间灯彩等等。戏曲、曲艺、民歌、歌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色彩和独特艺术特色。它们共同存在于赣南地区,为赣南客家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不断影响赣南客家采茶戏,也促进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三、赣南客家采茶戏表现手法分析

(一)剧目题材分析

赣南客家采茶戏剧目的题材紧紧围绕老百姓的生活,通过喜剧和闹剧的形式表现赣南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主要代表作有《对花》《九龙山摘茶》《挖笋》等。例如:《对花》这个剧目有很多种,流传较广的有《大对花》《小对花》《正对花》《反对花》。流传地区不同,形成的称谓也不同,赣南客家采茶戏选择用喜剧和闹剧的方式来演绎社会的美丑百态。

(二)表演形式分析

赣南客家采茶戏主要有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这三种表演形式。其中矮子步是表演的基本舞姿,表演时脚尖微微点地、脚后跟提起、双腿向前蹲,随着音乐慢慢向前移动,动作朴实而滑稽。扇子花是演员用扇子摆出各种形态配合舞姿进行表演,演出时扇子只固定在左手使用。单袖筒和传统戏曲所用的水袖有所不同,它不是女旦穿戴而是男丑的演出服装。这三要素在剧目表演中占重要地位,能够深入地刻画出人物形象,把故事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表演行当分析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行当主要表现小丑和小旦两个行当。小丑包括正丑和反丑,正丑是丑行俊扮,大都为勤劳、勇敢的正面青年男子形象。以矮子步和扇子花为主要表演形式。反丑则是一些浪荡流氓、烟酒赌徒等反面形象,善于用幽默搞怪的语言和动作来自我讽刺。小旦也表现淳朴的农村妇女正面形象,表演形式大多也使用扇子花,但使用方式较小丑更为丰富。

四、赣南客家采茶戏的音乐分析

(一)唱腔分析

赣南采茶戏传统唱法以赣江为界可以分为“河东”、“河西”两大派。河东派稍微略带说唱性质,旋律起伏不大,较为抒情优雅。河西派则旋律跳跃幅度较大,激情旋律性强。赣南客家采茶戏丰富多彩,聚集了诸多元素。根据曲牌、调式调性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简称三腔一调。以茶腔为主,节奏明快活泼,用客家方言演唱,衬词甚多。有《牡丹调》《斑鸠调》等 。灯腔高亢明亮,旋律跌宕起伏,加上伴奏的紧密配合,把戏曲味展现的淋漓尽致。大部分灯腔都有衬词,其中一小部分例外。路腔顾名思义是行走时所唱的曲牌,旋律诙谐风趣、轻松活泼、喜剧性强。杂调在采茶戏中不作主腔,偶尔出现点缀情趣,旋律娇柔甜美。如《孟姜女》《茉莉花》等。

(二)伴奏乐器分析

赣南客家采茶戏的伴奏主要是勾筒、唢呐、竹笛、锣、鼓、钹等民间乐器。音色和演奏风格都极具乡土气息。奏法有正弦和反弦,紧随唱腔称正弦,其他则称反弦。反弦必须比正弦低一、四、五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赣南客家采茶戏是采茶戏中的重要流派,在赣南地区都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历史。经历了从茶农们即兴演唱到载歌载舞的演出再到地方小戏的历史演变过程。但由于流传的地区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它们在唱腔、声腔、语言、表演动作、剧目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像赣南客家采茶戏这样的民间音乐越来不受重视。许多采茶戏团都濒临生存危机,传承人越来越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我通过这篇文章呼吁大家研究和重视采茶戏,保护我国非物质遗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保护物质遗产的队伍中来,共同捍卫我们的民族音乐,保护我国非物质遗产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田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2).

采茶戏范文2

关键词:采茶戏;高校音乐;教学模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采茶戏,最早起源于清朝,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很受欢迎,是老百姓最喜好的文化活动,其中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东南、闽西北、桂东南等客家地区。迄今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采茶戏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而又相对完整的艺术表演流程,其中的唱腔、行当以及曲牌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表演歌舞兼有、活泼大方,与当地的文化审美密切相关,体现出当地民众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将这样的地方戏曲音乐,吸纳融入到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对于传承弘扬地方特色的采茶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都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作为音乐教育的高等机构,无论如何,都有义务承担将祖国这块文化艺术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的历史重任,同时,也是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探索尝试。

1采茶戏的剧种简史

1.1采茶戏的起源

采茶戏,与大量出产茶叶有关,是江南地区广大茶农在收获茶叶的时候,通过山歌对唱来抒写劳动情怀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后来,又不断融合了民间歌舞、茶灯、地方方言和曲调等各种艺术因素,最终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采茶戏。采茶戏,通常由生、旦、丑三人表演,在从明清年间到今天三四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几大流派、四百多种曲牌,戏曲内容多为反映茶农人家的爱情收获、伦理道德等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总体上表演欢快、歌舞风趣,乡土气息浓厚,富有人情味,深受茶农喜爱,是反映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载体。1.2采茶戏的类别相传,明清年间,江西赣南的九龙山上,茶产量颇盛,当地茶农经常通过唱茶歌、跳灯舞、茶鼓等形式,来欢庆茶叶丰收,并在吸收了其他剧种表演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采茶戏。到了当代,通过考古、文献证明,赣南采茶戏是中国各地采茶戏的鼻祖。后来,在从清到今天的三百多年间,逐步迅速发展,对各地茶文化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湘东南、赣东南、闽西北、桂东南等多地域不同种类的采茶戏,种类繁多,地方特色鲜明。

1.3采茶戏的传承意义

顾名思义,采茶戏就是关于采茶时表现相关感情的戏曲形式,更是中国茶文化与戏曲文化有机结合的典型。在继承传统采茶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对于传承采茶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采茶戏的繁荣发展,也可以促进与采茶戏相关的花灯戏、花鼓戏等戏曲的进步,还能起到促进茶文化、地方人文内涵等传播的作用,进而丰富了茶农人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整合茶文化、戏曲文化、道德文化的宝贵资源,达到相互吸收、相互完善的境界。

2采茶戏的发展现状与困难

建国之初,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指导理念,使得采茶戏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直到今天,采茶戏不断走进了全国各地,并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逐步走向了世界。然而,居安思危,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采茶戏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危机。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采茶戏生长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存状况也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使得采茶戏的发展出现了传承断裂的问题。

2.1采茶戏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采茶戏,来源于茶,自然离不开茶的生存环境。现代社会下,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得茶叶赖以生存的水土环境遭遇了无法挽回的影响。没有了茶这个行业,采茶戏将如同无源之水。所以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进而起到保护采茶戏源文化的作用。

2.2采茶戏的从业人才严重缺乏

当前,人才和资金是支持采茶戏能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人才方面看,现在的采茶戏演员主要还是年老的艺人,年轻人大都不喜欢挣不到钱的戏曲,从而出现了没有接班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资金情况来看,要想使采茶戏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就要重视采茶戏所需人才、服装、道具、剧院、传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2.3观众群体的缺失

在乡村地方,采茶戏的发展还基本维持着乐观态势,不少茶农还是喜欢采茶戏的,但在城镇化不断加快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城镇人压根就没有观看过采茶戏。这样的情况,造成了采茶戏整体观众群体的缺失,采茶戏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威胁。2.4高校教育的缺失由于受西方市场经济思维的影响,很多人大都不重视传统的采茶戏,认为采茶戏没有前途,甚至感觉丢面子,不如时尚的专业更能达到成功的目的。这一方面,固然有人们不懂欣赏的原因,也有高校不重视采茶戏教育的原因。

3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采茶戏音乐的应用探索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采茶戏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也是起着缺一不可、重要环节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其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探索加强采茶戏的教学,既加强了广大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到了采茶戏的知识,并加强对茶文化、地方戏曲文化的爱好与探索,从而调动学生对于采茶戏音乐教育的兴趣,从主动中提高对高校音乐教学的兴趣爱好。进而推动采茶戏的发展,进一步弘扬地方特色戏曲文化。

3.1拟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采茶戏通过三四百年的孕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对初学者来说是很高深的。所以,高校在实施采茶戏的音乐教学前,就应当规划出极具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同时,选择浅显易懂的采茶戏作为教学内容,这是引导大学生初学者从一开始就认识并喜欢上采茶戏的关键步骤。高校还应根据自身水平,根据采茶戏在音乐唱腔、乐器、服装、道具等方面的特点考虑是否提供相应的教学用具,以满足大学生对采茶戏的学习需求。

3.2强化高校学习环境的布置

高校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并强化环境中对于采茶戏的布置,使学生长期处于采茶戏的渲染中,创造学生热爱学习采茶戏的软环境。走进学校,就应该在宣传栏、教学楼走廊、楼梯、电梯、教室等每一个学生可以走到的区域宣传粘贴关于采茶戏的介绍海报,提高向学生传播相应知识的频率,也可以宣传采茶戏的服装、行头等道具,让学生在日常就有所认识,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来播放采茶戏音乐,使整个校园都能听到采茶戏的音乐,营造出强有力的学习氛围。

3.3加强采茶戏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学模式,通过亲自参与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地方戏曲文化的兴趣,积极主动的体验教学活动、表演特色、音乐特色,进而使我们茶文化和地区戏曲文化更加历史源远流长。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一首自己熟悉的采茶戏旋律音乐,来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也可通过音律音调,或者通过采茶戏的特定动作来助演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使不同的人对不同音乐的理解,所表现出来的戏曲表演动作也大大不同。只有这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当中,感受到采茶戏音乐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情绪,才能真正对采茶戏音乐教学模式产生兴趣。高校在实施采茶戏的教学实务中,要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创新侧重于实践转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观看采茶戏演出,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采茶戏的认识,不仅能使学生对采茶戏的曲调、表演,同时也能掌握对于采茶戏中关于茶文化的魅力,另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学校教学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专题讲座。比如说展开对于采茶戏当中某一主题的讨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来源、发展过程、乐器认识、曲调了解、行当唱腔、服装道具等不同方面来讨论采茶戏的表演,让大家都能亲自来提出自己对于采茶戏的认识与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采茶戏教学的理解程度,在这样的学习方法中,进一步领会采茶戏的艺术内涵。

3.4加强体验式教学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在亲自参加的基础上可以产生最为深刻的体会与认识。那么,在采茶戏音乐的教学当中,高校也可以引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自策划、组织、编舞、编乐、演出等,让学生真正体验采茶戏的表演,加深对采茶戏的理解与记忆,才能最终提高采茶戏教学的成功率。采茶戏音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并强的课程,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老师与学生、人与采茶戏音乐之间的互动体验与良好沟通,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摸索与实践体验中,感受到采茶戏的真正魅力。另外,还要通过探究性的语言体验、情感体验或角色参与,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与内心丰富,促进学生对于采茶戏的精神共鸣。

4结语

采茶戏范文3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 学前教育 价值迷失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25-03

一 问题的提出

赣南采茶戏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江西赣州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的戏剧,它以居民日常生活为表现主题,以客家方言为基础,反映当地风土人情与民俗习惯,是历代艺人通过对劳动过程、生活动作和动物形态的模仿、提炼、加工、美化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浓烈的地方特色和神奇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与其他古典艺术一样,赣南采茶戏受城市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今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其观众越来越少,剧团越来越不景气,创作人员、演员甚至观众的大量流失,使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处境令人担忧。

2008年3月教育部的京剧进课堂试验活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热议。随着“京剧进课堂”的展开,地方戏进课堂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顺应这个潮流,研究者想到了自己家乡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是否也能进课堂?赣南采茶戏在幼儿园能否实施,是否可行?现在幼儿园进行的赣南采茶戏活动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采茶戏内容比较适合幼儿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哪些方法和策略是积极有效的?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对赣南采茶戏在幼儿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访问。

二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旨在了解赣南采茶戏在幼儿园的应用现状,分析当前幼儿园的赣南采茶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为后期幼儿园的赣南采茶戏活动奠定基础。

1.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检索对赣南采茶戏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幼儿园的应用情况的探讨和分析,厘清本次调查项目;课题组成员深入各类型各层次幼儿园进行访谈,观摩了幼儿园的赣南采茶戏的活动,对涉及幼儿园赣南采茶戏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印证和筛选,编制了针对幼儿家长的调查问卷和针对幼儿教师的调查问卷。家长问卷侧重于了解家长对赣南采茶戏的了解和支持情况,教师问卷侧重了解幼儿教师关于学前儿童赣南采茶戏的教育观念及其实践情况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课题组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抽取赣南地区10所曾经实施过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幼儿园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和访谈的对象。调查范围涉及赣州市章贡区、开发区、安远、石城、宁都、兴国、会昌、广昌。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85份,其中家长问卷98份,教师问卷8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4%。课题组还与3所幼儿园园长、部分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座谈。

三 调查的结果

1.家长问卷方面

第一,家长对赣南采茶戏活动的了解和参与情况。

――――――――――――――――――――――――

* 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赣南采茶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编号:YG2013191Z)、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本土文化走进幼儿生活的实践研究――以赣南采茶戏为例”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14YB175)

研究者通过对幼儿家长关于赣南采茶戏教育观念的调查发现,幼儿家长对赣南采茶戏的了解和参与的经历较少,他们对赣南采茶戏的认识仍停留在浅层次,只有浅显的模糊意识。其中有58.2%的家长表示自己从未唱过(或演过)赣南采茶戏,只有4.1%的家长表示自己参与过演出活动;38.8%的家长表示偶尔带孩子看看赣南采茶戏,从未带孩子看过赣南采茶戏的家长高达54.1%,只有1%的家长一般有演出就会带孩子去看。

虽然有69.4%的家长认为赣南采茶戏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对赣南采茶戏意义的认可并不能说明幼儿家长对赣南采茶戏有真正的认识与理解。他们带幼儿看戏剧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有利于孩子学习。43.9%的家长带孩子看赣南采茶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多掌握知识,开阔眼界。

由此可见,家长对赣南采茶戏的意义更多是属于一种直觉式的理解,并未深入到采茶戏与人生、与生活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理解上。

第二,家长对赣南采茶戏的支持情况。从整体来看,家长对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的支持态度方面。40.8%的家长对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的活动十分支持,24.5%的家长认为有比没有好,24.5%的家长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就好。

但大多数家长的这种支持不是在关注、了解戏剧教育基础上的支持,不是从幼儿需要的角度来支持,而是一种表面上的、态度上的支持,是一种盲目的支持,不能从实际给予学前儿童戏剧教育以足够的家庭教育支撑。如58.2%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的戏剧教育方式应该是让孩子多排练、演戏。

2.教师问卷方面

第一,教师对赣南采茶戏的了解和参与情况。研究者通过对幼儿教师关于赣南采茶戏的教育观念的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对赣南采茶戏的了解和参与经历相对家长来说要好些,除有26.4%的教师表示自己从未唱过(或演过)赣南采茶戏,其余都或多或少接触过赣南采茶戏。有10.4%的教师非常喜欢赣南采茶戏,35.6%的教师喜欢赣南采茶戏,50.6%的教师选择一般,只有3.4%的教师说不喜欢赣南采茶戏。

第二,教师对赣南采茶戏的实践情况(可多选)。67.8%的教师是因为幼儿园的要求才在幼儿园进行赣南采茶戏活动,55.2%的教师想搞特色活动才进行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只有25.3%的教师考虑到孩子的兴趣。

73.6%的教师在幼儿园进行赣南采茶戏活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来源于教师自身的艺术技能有限,63.2%的教师认为主要困难来自于孩子根本不感兴趣。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赣南采茶戏的培训,幼儿园老师在尚未入职前,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赣南采茶戏的机会。在他们的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阶段接触赣南采茶戏的机会也不多。现在所进行赣南采茶戏活动多是现学现卖,从外面学习了一个赣南采茶戏的舞蹈,然后就按部就班地教给孩子动作。教师在进行活动时没能结合孩子的生活,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活动,策略运用不当,许多孩子因为有些方言话语听不懂或者不会说,导致对其不感兴趣。

四 分析与结论

1.学前儿童赣南采茶戏活动自身价值的迷失

赣南采茶戏活动的价值是多维的,包括个体的、社会的、文化的,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塑造人的价值才是教育的主体价值。而当前的学前儿童赣南采茶戏却将其价值落脚点放在学前儿童之外,甚至是教育之外。

学前儿童的赣南采茶戏经验只是通过成人口述或者示范而获得。孩子领悟不了其中的内在意义,孩子的演唱、孩子的肢体表达离开了心理的作用,离开了头脑的思考,也只是动作的表演,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学前儿童赣南采茶戏活动的目标取向不当,最终导致其自身价值的失落。

2.功利化的赣南采茶戏活动破坏了学前儿童享受赣南采茶戏的乐趣

在幼儿园里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原因多数是某课题立项,幼儿园要求的建立园本特色、为了节庆演出等,而这些最后都需要成果的展示。急功近利的人们等不及孩子在赣南采茶戏活动中自己去感受、思考、创作与表达,他们并不关心活动的过程,他们需要看到的是成果。

但对学前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学前儿童人格的养成与心智的发展,而这却恰恰是一个循序渐进、缓慢渐行的过程。赣南采茶戏活动对孩子最大的影响不应仅仅是提供展示的机会,更是提供思考、沟通、合作、表达的空间。学前儿童赣南采茶戏活动的舞台化、功利化严重破坏了学前儿童享受赣南采茶戏的乐趣。

3.成人化的赣南采茶戏活动压抑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

虽然幼教界一直呼吁幼儿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的观察者、支持者、协作者、引导者等等,儿童则是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等,但教师、家长,甚至包括一些研究者都在质疑这么小的孩子他会吗?于是,从对幼儿的怀疑与不肯定开始,教师包办了赣南采茶戏活动中的一切内容,从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到怎么说、怎么演、什么表情应该是怎么样的等等,成人都一一设定好了,孩子只需要按照成人事先规定好的方式去做、去演就行。成人凭借自身的优势统治着孩子,压抑着学前儿童在赣南采茶戏活动中的创造性。而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方面的有利条件与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这种统治直接导致儿童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游戏者的天性在赣南采茶戏活动中无法施展与体现。

4.幼儿园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实施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与技能

幼儿园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实施者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赣南采茶戏的培训,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与技能,他们所进行赣南采茶戏活动多是从外面临时学习一个赣南采茶戏的舞蹈,现学现卖,按部就班地教给孩子。教师在进行活动时没能结合孩子的生活,以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活动,策略运用不当。这种脱离游戏、脱离儿童生活的赣南采茶戏活动无法有效地激发儿童的积极性,最后就变得越来越没有趣味性了。

5.学前儿童赣南采茶戏活动缺乏家长的强有力支持

家长作为学前儿童赣南采茶戏活动的重要一端,对学前儿童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家长对赣南采茶戏的认识与参与经历都会影响学前儿童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发展。然而,就目前来看,家长自身的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素养有限,了解和参与的经历较少,对学前儿童的赣南采茶戏活动仍持不明朗的态度。即使是那些支持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家长,他们也并不是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的,他们只是觉得有比没有好,而且还要保证不能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学习。他们的支持也只是表面上的、态度上的支持,不能从实际给予足够的支撑。

参考文献

采茶戏范文4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 幼儿园课程 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132-02

随着教育部“京剧进课堂”试验活动的开展,地方戏进课堂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者想到了家乡的地方特色赣南采茶戏是否也能进课堂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研究者不禁思考,能否将赣南采茶戏也引入幼儿园的课堂?赣南采茶戏在幼儿园能否实施,是否可行?

一 政策法规层面

1.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其中,艺术领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和美术。因为艺术本身就囊括了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戏剧等多种形式。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就首次把戏剧、舞蹈纳入艺术课程标准之中,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幼儿园艺术教育无可避免地也将走向融合。

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学科,它综合了音乐、绘画、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艺术元素,它创造了一种由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直观与想象等紧密结合的立体的、运动的复合形象。在戏剧活动中,音乐变成有色彩的、看得见的音乐,文学变成立体的、可见的文学,绘画变成能言的绘画。我们对戏剧艺术的感受、欣赏过程其实是一种综合的学习过程。将戏剧艺术教育融入到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并将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等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整合,无论是从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构思上都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具体实施十分有效。

2.儿童戏剧教育发展的需要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戏剧教育研究不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要落后很多。直到20世纪末,才有部分地区引入了“儿童戏剧教育”的理念。台湾地区率先于1997年开展了戏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戏剧纳入学习领域。在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动下,戏剧教学正式在学校中推广。现在,戏剧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一个新的重心。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最具特色的地方戏剧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客家特色,是历代艺人通过对劳动过程、生活动作和动物形态的模仿、提炼、加工、美化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浓烈的地方特色和神奇的文化内涵。可是受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冲击和赣南采茶戏自身的停滞不前,了解熟悉赣南采茶戏的人越来越少,赣南采茶戏发展越来越不景气。

我们把赣南采茶戏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从小让孩子接触赣南采茶戏,感受和欣赏赣南采茶戏的艺术魅力,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赣南采茶戏的兴趣,让孩子在这种地方特色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浸润于地方特色文化的精华中,逐渐对地方文化产生热情,喜欢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参加形式多样的赣南采茶戏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发展幼儿和文化传承的双赢,同时这也是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

二 理论层面

1.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可行性

第一,儿童是天生的戏剧家,他们拥有一切与戏剧有关的本能天性。儿童是天生的戏剧家,他们身上有着

――――――――――――――――――――――――

*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本土文化走进幼儿生活的实践研究――以赣南采茶戏为例”(编号:14YB175)、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赣南采茶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YG2013191Z)

与生俱来的艺术潜能,并表现出很高的艺术能力。不仅包括演、导,甚至儿童能够直接创作戏剧。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范围之内的,赣南采茶戏走进幼儿生活是可能的。

第二,赣南采茶戏是来源于生活的,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赣南采茶戏是来源于生活的。如赣南地处山区,客家人靠山吃山、垦荒种茶、上山下坡、摘茶炒茶,都要弯腰屈膝,由此而创造了天下独一无二的采茶戏的基本舞蹈技法――矮子步。

通过直接感受赣南采茶戏作品中的真善美,感受美与丑的斗争,可以使作品中所表达的真善美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赣南采茶戏与幼儿在生活上的连接,使幼儿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并在戏剧艺术教育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拓展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和欣赏赣南采茶戏,表现和弘扬赣南采茶戏。

2.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赣南采茶戏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生活的理解。如赣南采茶戏表演时,我们常常看到演员们手拿扇子,表演各种舞姿,组成各种形态,就好像鲜花盛开,千姿百态。据说扇子花的来源也与茶农的生活有关,茶农在炒茶时,要一手搓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这样才能使茶叶不被烫坏,确保茶味纯真。孩子们在表演采茶戏时可以增加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第二,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幼儿园赣南采茶戏活动几乎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曲艺等一切艺术手段都整合起来,并按照其内在的规律有机地将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和谐有机整体,呈现出赣南采茶戏独特的艺术美。赣南采茶戏悦耳动听的音乐、朗朗上口的台词、鲜明欢快的节奏、色彩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这些直观的、生活化的、有趣的形象和活动来启发幼儿,为幼儿的审美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象,逐渐使幼儿形成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审美品质。

第三,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园的赣南采茶戏活动中,幼儿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并亲身参与其中,他们在具体表演时,通常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借助故事语言,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茶农们如何上山下坡、如何炒茶等,借助各种生活动作,不仅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还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相传在过去茶农们出门劳动时,腰上常系一根长长的腰带,有时用来擦汗,有时用来扇风,后来经过艺人加工,这条腰带成了左边的长袖,运用到舞台上,用别具一格的单袖筒来表现各种情绪。如用龙飞凤舞来表现高兴,用拂袖而去来表现愤怒;用扬头遮脸来表现害羞,用垂袖站立来表现悲伤;用挥袖飘扬来表现再见,灵活多变,形象易懂。

借由幼儿园赣南采茶戏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获得各种情感体验,进而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第五,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赣南采茶戏活动是一种需要共同协作的群体活动,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互相配合。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最能体现同伴之间的合作精神,他们在活动中同伴关系得以发展、同伴交往能力得以提高,逐渐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助人等社会行为。

第六,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客家方言,风趣幽默,气氛轻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妹子》中妹子说:“我问你的名字哪一个?”米童说:“我没有名字,刚刚过河过水跌掉了。”妹子答:“名字又不是一张纸、一块板子,怎么过河过水会跌掉呢?”

三 实践层面

近年来,有少数幼儿园、学者、专家开始关注到如何有效地把赣南采茶戏与学前教育结合起来,一些幼儿园尝试在幼儿学前教育课程中加入赣南采茶戏活动,培养孩子对赣南采茶戏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达到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学前教育环境的目标。

虽然在实施的时候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但是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看着他们憨态可掬的动作和演出,听着孩子们无意间哼唱出来的赣南采茶戏的调子,我们发现在幼儿园开展赣南采茶戏活动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郭起华、钟俊昆.30年来赣南采茶戏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蔡淦珍.赣南采茶戏与幼儿快乐成长的研究[J].教师,2010(32)

采茶戏范文5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存在问题;继承与发展

        一、关于南昌采茶戏的介绍

        南昌采茶戏是流行于中国华东地区赣中的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我国传统戏曲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唱腔属于民歌体,与曲牌体结构形式较为接近。戏曲素材主要来自于民间,当地的民歌,小调,灯彩音乐。南昌采茶戏的声腔系统是由灯歌小调、专戏专曲、采茶本调融合形成的,南昌采茶戏演唱的主要声腔有正调和杂调之分。正调包括下河调、本调、凡字调; 杂调有高腔、鱼鼓及民歌小调等。

        写农村、演农民是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其中较有影响的南昌采茶戏分别是取材于南昌本地真实故事的的《鸣冤记》《花轿记》《南瓜记》《辜家记》,被合称为“南昌四大记”。

        二、南昌采茶戏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南昌采茶戏在全国的地方戏中虽然只是小有名气,而在南昌本地却是广为流传,被当地人民津津乐道的。由于它的故事情节就是来源于民间百姓生活,故事内容的生活化气息很浓、表演形式幽默诙谐、唱腔朗朗上口、身段载歌载舞,是南昌周边地区的观众最熟悉、最爱看、最亲切的家乡剧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观众对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南昌采茶戏逐渐经受着与流行和新潮流争舞台的考验,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危机,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南昌采茶戏目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包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年轻演员和剧团人才的引进。剧团最年轻的演员是1984年招的文艺学校的学生,二十多年来未引进各行专业人才。由于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剧团乃至整个剧种将有可能面临萎缩和停滞不前的威胁。二是经济的问题,剧团的专业人员报酬不高,剧团经济现状时有出现拮据的状况,设备陈旧、人员老化、人才短缺、作曲、舞美设计和道具制作等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民营剧团剧目单调、新剧目的创作又受到资金的限制而略显粗糙,由于资金引起的人员和器材,道具到剧本的危机,影响了南昌采茶戏专业演出的市场效果和社会反响。最后是市场的问题,南昌采茶戏虽说有戏迷,有欣赏市场,但作为欣赏和观戏主体的农民由于农忙和生活不富裕的原因,演出价格提不上去,导致演出的经济效果并不乐观,市场难以继续扩大。

        三、南昌采茶戏的的未来发展

        在新时期,改革是使包括南昌采茶戏在内的所有大小剧种想巩固并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成。有继承有发展才不会与现实脱节。传承和振兴南昌采茶戏,需要戏曲艺术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要把采茶戏当做“文化名片”来打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为振兴南昌采茶戏贡献力量。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集剧本、导演、音乐、演员(不同行当)、乐队、舞台美术、灯光音响设计等为一体,只有在最完美的配合下,才能达到最完美的艺术境界,缺一不可;首先考虑的应是观众需求、观赏价值、艺术品位、社会效益。要追求艺术的真、善、美,以求达到寓教于乐的精神文化境界。其次是出戏、出人、出成效。在稳定的基础上,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包装,融进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同时,创作出讴歌新时代文明、和谐、贴近社会的新作品,让它们被老戏迷以外的更多观众所接受中国的农村就是一块最大的市场,农民就是南昌采茶戏的忠实观众。综上,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主要是以以下三方面为主:

        1.重视人才的培养

        南昌采茶戏要发展,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要不断引进年轻的专业的戏曲工作者,给南昌采茶戏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更贴近农民生活和受众市场。加紧对南昌采茶戏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的宣传和教育,以利于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

        2.重视与其它产业的结合

        采茶戏剧团要重视并不断整理自己的传统剧目,传承一些相应的表演程式,发挥这个南昌采茶戏写现代农村、唱现代农民的剧种优势,体现剧种音乐特色,保留一些精彩唱段。同时南昌采茶戏将走出市场,并开拓新的市场,与其它产业向连接,包括将南昌采茶叶的振兴与赣南、赣中日益发展和昌盛的旅游业紧密联系起来,利用一切交通工具和各旅游景点,大力旋床南昌采茶戏等地方戏曲,以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新的观众群体。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之路,还要与大众传媒紧密结合,在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南昌采茶戏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节目广泛而紧密的结合,开辟戏曲类栏目,也是南昌采茶戏在新形势下振兴和改革的必有之路。

        3.重视巩固农民市场

        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要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发扬采茶戏的优势。要在不断巩固农民市场的前提下,开辟更多的观众。在表演艺术和音乐上,南昌采茶戏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把传统程式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编排了现代剧目,免费送戏下乡,接农民进城看戏。采茶戏剧组与爱好采茶戏的个体经营者合作,把传统戏制作成光碟,投放市场,赢得市场氛围。通过赛事和媒体来加强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同时,南昌采茶戏剧团要多与其他地方的戏曲协会进行交流,通过举办专题戏曲会演、评演及各种赛事,有效的提高了南昌采茶戏的知名度以促进南昌采茶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10.月

采茶戏范文6

【关键词】南雄;采茶戏;艺术特色

1.南雄采茶戏的艺术特色

南雄采茶戏运用粤北地区的语言、习俗、小调、和板式,具有鲜明的岭南地方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南雄采茶戏最初的表演形式,常以一丑二旦(也有一丑一旦)登台,因而被称为“三角戏”,表演戏班亦被称为“三角班”。南雄采茶戏是从歌舞演变而来,它的起源就给南雄采茶戏设定了宽广的表演套路,这种体裁给导演提供了施展的大空间,使得整个舞台气氛更为活跃,场面华丽清晰,赏心悦目。

南雄采茶戏唱腔音乐更多汇纳本地的山歌小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调、灯调、彩调、路调、小调、山歌六大类。采茶调又因定弦的不同而区分为北、南两路;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来又采用板式变化的方法,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采茶戏的伴奏乐器就地取材,以竹子为主,加以金革乐器,有勾筒,大筒,茶胡,八音,扬琴、二胡、竹笛、三弦、板胡、琵琶、小锣、大锣、小叉、大叉、高边锣、板鼓。

采茶音乐不但实用戏曲行腔,而且实用于抒情歌曲写作。因为它来源广泛,自然流畅,甜美动听,能适应剧情和人物刻画的要求。发展到现在,词曲使用方面,都有它比较固定的模式,它有适合于各种人物、各种环境,不同情感的曲调。采茶音乐那高亢流畅的旋律,轻松明快的节奏,优美朴实的情调,富有喜剧风格和载歌载舞的表演,显得非常协调,富有浓厚的山野气息,能充分表现劳动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

南雄采茶戏最初的表演形式是两人对唱或自拉自唱,一人唱众人和,载歌载舞,先闹场踩场,再由一男一女(二小戏)或一男二女(三小戏、三脚班)登场表演。男称花鼓公或茶公,女叫花鼓婆或茶婆。男的左手挽腰带,右手舞扇花,走矮步;女的左手挽腰带或持花篮,右手耍彩巾或舞扇花,边舞边歌,唱的都是民间小调,俗称“唱花灯”、“唱花鼓”。后来茶区艺人引用角色上演故事,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去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如一丑一旦的《装雕》,一丑二旦的《夫妻采茶》等。表演则在花灯歌舞的身段、台步、套路的基础上,一方面提炼劳动生产动作,模拟飞禽走兽形态和取用民间武术拳脚;另一方面吸收大戏剧种的表演技艺和表现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形式。群众把这种演出成为“调子戏”“、采茶戏”,进而成为了地方小戏。南雄采茶戏演唱形式常采用“一唱众和”的帮腔形式。帮腔这种形式可以溯源自唐代“踏摇娘”等歌舞戏,流行于宋元戏文,而目前除了在福建梨园戏、川剧、潮剧、高腔戏还能听到帮腔,在其他很多剧种中已经听不到了。南雄采茶戏在演出时,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这种帮腔给南雄采茶戏增添了浓厚的茶味,特点鲜明。

南雄采茶戏表现语言,以客家方言演唱,无论在人物安排、情节设计或语言运用上,都很注意突出活泼欢快风趣的喜剧特色,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轻松活泼、淳朴幽默的喜剧风格。采茶戏在不同的地域就用不同的语言,这是本剧种与其他剧种完全不同的地方,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容纳各地方的方言特性,在表演中加入地方特色的歇后语,使剧场效果达到最大化。南雄采茶戏语言明快生动,唱词清新隽永,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

南雄采茶戏在表演艺术方面,生、旦、丑三行之内逐渐有了更细致的分工,逐渐形成了正面人物的生行和扮演包拯一类人物的净行,形成了生、旦、丑、净四个行当。丑、旦两行具有自己的基本功架,表演程式和特有的身段,举凡走路、上山、过桥、涉水以及各种劳作,无不手舞足蹈,演出时青年男女脚色往往有一段双人歌舞表演。此外,又从大剧种吸收了水袖功和把子功等。采茶戏的表演有它特殊的动作,这些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动作来之茶事劳作,如矮桩、中桩、高桩、彩步、马步、蹉步、一指扇、二指扇、三指扇、四指扇、摇扇、拨扇、挽腕圆扇、八字扇、含羞扇、正抛巾、反抛巾、跨下抛巾、八字巾、挽腕圆巾、拨巾、浪翻巾等。南雄采茶戏表演载歌载舞,形态健美,刚健敏捷,活泼优美、轻松奔放,富有乡土气息。高矮步、云手、摸步、扇子花、独舞、对舞是南雄采茶戏特有的表演形式。

2.南雄采茶戏的发展

保存与发展南雄采茶戏原有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在表演形式上采取突破。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一说改造,有些人就对采茶戏进行伤筋动骨、脱骨换胎的大手术,不惜在音乐唱腔中加入流行歌曲联唱、西洋乐器、现代音乐等严重遮掩采茶戏艺术特点的因素。这根本不是保护,而是大肆摧残。在南雄采茶戏演出形式方面,如何既要保存采茶戏艺术的原汁原味,同时又希望吸引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可以借鉴宋金杂剧、元杂剧和浙江越剧的演出形式。首先是宋金杂剧、元杂剧的演出模式。根据《都城记胜》和《梦粱录》中的关于杂剧演出的最早记录,南宋杂剧的演出可以归纳为首尾有音乐序曲和尾曲的四幕演出剧,这种结构的演出很明显是吸引男女老少不同观众群的演出模式。由此可见,不论是宋金杂剧,还是元杂剧,在正剧前后都加插有其他活跃气氛的演出形式,或歌舞,或器乐,或滑稽调笑式的杂拌。中老年人可以在正剧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年轻人可以在正剧前后的插演歌舞中获得安慰,从而是男女老少观众各得其所。第二个参考样本是浙江台州地方的戏班演出。浙江台州演戏活动繁盛,戏班即使在最低峰值看也能比较稳定地保持在70个左右,其中民间戏班、私人创办的戏班占绝大多数。台州戏班每场演出在演出大戏之前,要加演一个短剧或折子戏,习称“前找”。有时在大戏演完后,还需要再加演一个折子戏,称之为“后找”。现在“后找”已经较为罕见,但“前找”仍然是最普遍的演出定例。“前找”一般是演一个折子戏,大约半小时左右。现在台州戏班的“前找”,还开始流行武打戏。近些年,台州戏班在正目之前加演的折子戏,经常被改为“清唱”,或者干脆直称“歌曲”,主要表演歌舞,请一些歌舞演员演唱一些流行歌曲,表演一些时髦的舞蹈。加演的歌舞主要是为年轻观众们演出的,相当数量的青年人往往更对加演的歌舞感兴趣。由于有了这些歌舞,前来看戏的青年人急剧增加。这种以流行歌曲为主的、载歌载舞的演出,往往能够吸引青年观众,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中老年观众为主的局面。粤剧、潮剧、越剧等演出正剧之前,通常也会有附加的剧目,但主要是扫台、祭白虎、八仙祝寿、观音送子等内容,不属于本文讨论内容。浙江台州戏班的“前找”表演形式具有借鉴的意义,粤北采茶戏剧团也有很多擅长歌舞的演员,也可以与歌舞团合作。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既不损害采茶戏正目演出的本来面貌,又可以拓宽观众和市场,一举两得,值得一试。那么,这些附加的剧目、歌舞会不会喧宾夺主而对采茶戏构成威胁呢?南雄采茶戏传统剧目与传统演剧形式已经深深融入到粤北客家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随着民众千百年的精神生活,天然地构成了客家民族情感记忆链的重要一环。既然它能够经受住来自内外古今各方面的强权长达数百年的压抑而一直顽强地生存到现在并伺机重新崛起,又何惧于浮浅的流行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