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节吉祥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节吉祥成语范文1
1.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的价值
讨论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的价值有两个重要前提:第一,在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学校教育应该为 青少年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第二,21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是科学技 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则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 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 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和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主动、积极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 育。从以上两个前提出发,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的价值在于学习外语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 养的要求,并应适合多元化的社会需要,这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高尚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1)学习外语与21世纪人才素质的关系
21世纪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依赖的世界,英语已成为国际性语言,它是世界科技进步、国际经济发展与 文化交流的必备工具。学好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储备,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 才的要求。因此,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使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如果学生缺乏外语技能,他们今后 的教育选择以及职业选择都将受到限制。
2)学习外语与信息时代的关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极其迅速,计算机网络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21世纪的人才应该具备在国际互联网上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英语则是国际互联网上的语言交际工 具。只有具备用英语获取信息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和终身受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一门外语对学 生今后全面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学习外语与多元化社会的关系
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制度的国家的人们相处,学会在一 个多元化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习一门外语,学生可以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有 利于学生在将来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在学会互相尊重的同时,寻求合作与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与稳定。
4)学习外语与性格、品格、意志培养的关系
英语与汉语在发音、文字、语法和词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国学生学习外语需要大量的实践,要敢 于开口,不怕犯错,并要不断地与遗忘作斗争。因此,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困难,从而形 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同时,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和包 容的性格,以及善于交际和善于同他人合作的精神。
2.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的基本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英语语感,获得 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通过外语学习,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调动非智 力因素,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了解文化差异,增强民族与世界意识,开 阔视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1)在研究焦点上:从教什么到如何教的转变( from what toteach to how to teach);从学什么到 如何学的转变(from what tolearn to how to learn)。学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2 )在思想观念上: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
3 )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法翻译法教学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多层次训练的转变。
4 )在教学模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5 )在课程总体目标上:从以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到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阶段性教育、升学教 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
6 )在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模式向多媒体教育技术应用的转变。
A.欧洲国家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与发展趋势
欧洲国家历来重视中小学的外语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洲各国的贸易 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把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欧洲各国的重视。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评估标准与手段,以及教师培训等工作始终都是欧洲国家教育研 究的重点。他们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科学的评估,已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早在60年代,欧洲国家就开始了低龄外语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研究与实验。1969年,欧洲委员会通过 决议,提出在21个成员国中,有条件的要从10岁起开始外语教育。从1962年到1979年,欧洲委员会共召开了7次 关于低龄儿童外语教育的研讨会,最终提出5点共识:1 )小学开设外语可以更好地利用儿童习得语言的天赋; 2 )目前还没有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的理论提出,但是一些实验结果倾向于儿童外语教育的最佳年龄为9岁;3 )低龄外语教育应与学校其他科目的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4 )低龄外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学的外语 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5)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实验和研究,1990年有六个 国家已将开设外语的年龄提前到了8岁。 这六个国家是:奥地利、芬兰、爱尔兰、卢森堡、瑞典和瑞士。其他 一些国家如德国、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正在实验当中。预计本世纪末,实验从8岁开始外语教育的国家还会进 一步增加。 目前开展低龄外语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包括:
优势与障碍
学习外语知识的益处
起始年龄问题
如何使外语学习与学校其他科目的学习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问题
如何为中学外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评价学习效果
如何培训师资
以上这些问题也正是我国在外语教育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欧洲国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理论 的和实践的成果,确立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评估体系。研究欧洲国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必将有利于我国外语 教育的发展和研究。
B.其他国家和地区外语课程开设的情况
1.日本从中学开设外语课程,共设315个学时,每学年105学时,平均3课时/周;高中要求掌握5500个词汇 ,大学则要求掌握10000个词汇。
2.俄罗斯要求中学毕业完成9000个词汇的学习,大学完成15000 个词汇的学习。
3.加拿大在4—8年级(10—14岁),开设法语(第二语言)课程,共600学时,平均4课时/周。有四级要 求。
4.英国在7—11年级(11—16岁)开设外语课程;对听、说、 读、写四项技能提出了八级要求。
5.香港特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小学词汇量约为800 个(相当于国内目前初中的要求)。
6.澳门地区从小学一年级或五年级开设英语课程,未定词汇的要求,但有详细的科目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 。
7.台湾地区现阶段初中开设外语课,并将从2001年起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外语课程。
4.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
A.中学的外语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1993年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我国从初中一年级开设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外语课程。目前 初中一般为每周5课时, 初一、初二每学年约为170课时,初三为120课时,三年总学时约为460个。 初中阶段 要求掌握600个左右常用词汇和200条左右常用词组,400~500个认读词汇。高中阶段总学时为427.5课时,要求 累计掌握1100~1200 个词汇和约1300个认读词汇。初、高中要求掌握的积极词汇共约1800个,认读词汇共约1 800个。
自1993年以来,新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一些新教材的使用,使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和研究进入了前 所未有的阶段。各地都在开展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验,已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在教学观念、教学 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转变,并使这种转变成为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逐步提高, 特别是听说能力明显提高。但是,目前的外语教学还存在问题。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目前的外语基础教育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我们认为,目前基础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在教学目 标上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他们学习是为了 应付考试;在教学方法上被动多于主动,灌输多于启发,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不利于他们自主发展与独立人格意识的形成。此外,基础外语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也过于单一,教师和学 生都感到精神压力和学业负担过分沉重。问题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但语言运用能力仍然较低。
2)词汇量要求偏低,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听、说、读、 写的技能。
3)教师对教学的路子和方法掌握不准, 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
4)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都比较欠 缺。
5)应试教育的阴影阻碍着教学的改革。
6)教师的文化素质、语言水平和教学水平均亟待提高。
B.小学的外语教学现状
小学外语教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截至1998年,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小学外语课。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共有483.2万小学生在学习外语。1998 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小学英语教学教研工作研讨会对小学外语 课达成以下共识:
1.小学开设外语课是为了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提 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因此,小学外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端午节吉祥成语范文2
教学目的:
1、本课融欣赏与造型表现为一体,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理解中国龙的造型特点,体会龙的象征意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培养想象、造型、创造和合作能力,并以合作的形式共同创作龙的形象。
3、在欢乐的气氛中体会美术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龙的造型特点,体会龙的象征意义和龙的精神。抓住龙的特点,集体创作中国龙。
教学难点:
在创作表现中抓住龙的特点、造型,表现出龙的精神、气势。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添画活动用纸、彩纸、布。
学具:水彩笔,油画棒,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2、师生交流,活跃气氛。
二、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歌,是普天下炎黄子孙最喜爱的爱国歌曲,它唱出了我们中国人的心声。我一直想和大家分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龙的传人》,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课件)师:大家唱得很好,这首歌中唱到,我们的祖国是一条巨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要从轩辕黄帝说起。师:有的同学可能从电视或者报纸上看到,在不久前,我们郑州新郑刚刚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祭祖大典,祭拜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师:相传在很久以前,轩辕黄帝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征服了其他部落。为了使自己的民族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他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精华,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做为自己民族的图腾,那就是龙。(课件出示)从此以后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标志,炎黄子孙始称龙的传人。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感受中国龙、创作中国龙。
三、了解感受:
1、龙的文化
(1)欣赏师:龙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建筑物都以龙作为装饰,在北京的北海公园,就有一处九龙壁。(课件出示九龙壁)九龙壁上九条龙神态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仰天长啸、有的怒目圆睁、有的翻江倒海……一个个都好像要破墙而出一样。提问:看了九龙壁,你想说什么?生:……师: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古代,龙形象是只有皇族才可以使用的,大家看,这些都是皇宫里的物品(课件出示:玉玺、龙玉佩、明代青花蟠龙瓶、龙扇、明朝金冠、清朝龙袍)提问:这些物品上都有龙的形象,那么谁能说一下:在古代龙有什么象征意义?总结:在古代龙是权力、威严的象征。
(2)龙与生活师:但是,到了现在,龙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你能说说在哪里见过龙的形象吗?生:元宵节龙灯、端午节龙舟……师:我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龙的形象,大家请看(课件出示)提问:通过生活中这些龙的形象,大家想想,在今天,龙还象征着什么?生:象征着吉祥、幸福。板书:吉祥师:是的,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它不仅代表着权威和神圣,象征着吉祥和力量,更象征着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3)龙的成语师:可以说,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能说出带有龙字的成语吗?生: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啸九天……师:生龙活虎、龙马精神显示出龙的精神,龙啸九天、龙飞凤舞中我们可体会到龙的气魄,龙凤呈祥、望子成龙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龙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让我们一起来创造中国龙。
2、龙的造型
(1)观察:师:要想创作好中国龙,首先要学会观察。请大家观察。提问:龙的形象和这些动物在哪些地方相似?学生:……(课件显示)师小结:龙就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把这些动物的精华部分经过组合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正是这些动物精华的组合,意味着龙是万能之兽,是神圣之兽。
(2)提问:师: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万能之兽呢?生:……师:好的,在创作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请大家注意:一要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二要创新设计,我们的祖先正是通过想象创作了龙,我们在设计时也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三要注意安全,在使用剪刀时要小心;四要保持卫生,在创作时,请把剪下的废纸整理收集,不要随地乱扔。师:现在,就请喜欢画画的同学就坐到第一排,喜欢手工的同学就做到第二排。老师已经在桌子下面为你们准备好了添画用纸和剪贴用纸,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创作中国龙吧。
四、展评
1、展示师:大家刚才创作的那么认真,我相信你们的作品一定很精彩,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生:……师:我们来欣赏绘画组同学们创作的中国龙学生介绍……师:绘画组的同学创作的中国龙非常精彩,介绍得也很精练。请手工组的同学把你们的作品也展示各大家看一下师:这条龙可真够华丽的,让我们一起把它舞起来。
2、舞龙师:谁愿意表演舞龙?组织学生舞龙(课件播放音乐)师:看了他们的舞龙表演好不好?生:……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舞龙表演。(课件播放舞龙视频)师:怎样表演才能把龙的威严和气势表现出来呢?师:然我们再来一次,相信你们这次一定能成功。师:这次表演得真不错,表现出了翻江倒海、龙啸九天的气势。
端午节吉祥成语范文3
关键词:解构主义;“龙”和“dragon”;文化霸权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9-023-007
一、引言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解构主义,他以一种全新的批判的不破不立的目光去看待事物,引起了思想界和学术界的轩然大波。德里达认为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分析。也不是摧毁,而是一种策略,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但解构并不是否定,它总是带着肯定的要求去看待事物,对物持有一种既怀疑又肯定的批判的态度。“解构”是一个文化时代性的特征,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保持一个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独立性变得更加重要,我们更要重视保护、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让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西方认识我们,让西方逐渐地以他们的方式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而应当以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主动的方式,让我们的文明在当今的全球文化中拥有更大的更具影响力的一席之地!
二、解构主义视野下的“龙”和“dragon”
2008年北京奥运日益临近,但人们始终对“龙”落选2008奥林匹克圣火形象久久无法释怀,“中国龙”落选!而鱼,大熊猫,藏羚羊和可爱的小燕子当选!许多人对此很是纳闷,这里就关系到一个很长时间至今还没有解决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中的误读问题。“龙”在当今许多词典中被误译成“dragon”。在这儿先来分别看看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一)中国“龙”
先秦时,龙是一种神兽。商代时,龙是作为神人坐骑或一种祥兽出现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麟、凤、龟’,谓之四灵。”
国人的传统思维认为,非真龙天子不能称帝,而龙亦成为皇帝的专利。皇帝的身体是龙体,皇帝的脸色为龙颜,皇帝的居处叫“龙庭”,皇帝的服饰称“龙冠”、“龙服”。当今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北京故宫太和殿共有龙12654条。
在华人看来,龙是吉祥的神物,是“四灵”之一。它是尊严的化身。华人大多有龙的情结,十二属相里有龙,有大龙、有小龙,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水嘴儿,叫龙头;灯火游动叫火龙;桂圆叫龙眼。在中国文化中,一切与龙沾上关系的事物似乎都是吉祥的象征:天上的星宿有龙星,地下的风水有龙脉。食物中有龙虾、龙眼,衣饰中有龙袍、龙冠,行具中有龙船,建筑中有龙亭,动物中有龙马,植物中有龙葵、龙柏;端午节有赛龙舟,元宵节有舞龙灯。关于龙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龙腾虎跃、车水马龙、画龙点睛、龙潭虎穴、成龙配套、藏龙卧虎、叶公好龙……。由此可见,“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
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说中的“dragon”是看守财宝的怪物,类似鳄鱼,长有翅膀。口吐烈焰,生性凶残,令人望而生畏。有研究称,在西方有关屠“dragon”的故事有一千多。这些故事中的“dragon”无一例外都是邪恶的,与人类为敌,需要英雄来铲除。英国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有杀死巨大“dragon”的故事。
在现代英语口语中,“dragon”是性情暴烈的老妇人的象征(a fierce bad-tempered old woman)。再看看“dragon”在最新权威词典里的解释吧!
1、a large angry,imaginary animal usu,able to fly and breathe fire(附有插图)。
(The Basic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外研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184页)。
2、a mythical monster like a giant reptile. In Euro-pean tradition the dragon is typically fire-breathing and tends to symbolize chaos or evil,whereas in the Far East it is usually a beneficent symbol of fertility,associated with warer and the heavens
(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638页)。
由此可见,英语的“dragon”大概有以下特征。这是一种传说中或想象中的动物,类似蜥蜴,体形庞大,性情凶猛,长着双翅。一条长尾。爪象鹰爪,通常会飞,口中喷火。
(三)解构主义视野下的“龙”和“dragon”之何去何从?
通过对比分析,很明显“龙”和“dragon”在中国和西方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许多学者和专家提出给“龙”改名,由“dragon”音译成“loong”。但也有许多学者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随着中国的逐步走出家门,踏入世界。在地球上有了五星红旗的一大块立足之地,中国人咳嗽一声。地球人吓一跳,“龙”的形象慢慢会被接受和理解,他们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试想一下,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如果哪个国家的形象是“猪”。他们无论怎么美化,怎么大力宣传,“猪”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如何的神圣!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他们始终是“猪的传人”啊!
从“龙”英译成“dragon”历史看,是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建构的结果,这就涉及到一个超越了跨文化交流界限的哲学问题:如何看待后殖民时代民族国家的自我形象的认同和重构?在西方话语中心者的眼里,原始落后和积贫积弱的东方只是—个证明了西方的强大的“他者”。西方虚构了一个适合自己利益要求的“东方”,并反过来将这个形象强加于东方,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机构,从而在语言上和文化上完成对东方的殖民和新殖民。在这个过程之中,东方语言文化再次陷入了被殖民、消灭的危险境地。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们必须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重视保护、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让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破除以西方的“文化霸权”为特征的西方话语权力中心。
1985年,“象牙海岸”这个名字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取代的是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科特迪瓦”!就是因为“象牙海岸”是一个法语单词的音译!最近韩国的首都“汉城”这个称呼也被韩国人民的呼声吞没,取而代之的是“首尔”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汉城”听起来很象中国的一个小地方!他们都是通过政府征求国民的意见,然后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的决定。树立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形象。中国的“龙”就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端午节吉祥成语范文4
关键词:龙;中国文化;信仰;图腾
中国的山有龙岗、龙岭,水有龙江、龙泉,以龙来命名的城镇、村庄、园林、寺观更是数不胜数。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与敬畏源自远古的图腾信仰,渗透到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在宗教、政治、绘画、文学和民俗节日等方面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1],因此人们也把中华文化成为龙文化,龙成为了中国文化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也成为了中国对外形象的独特象征。
龙是十二生肖之一。《帝王世纪》有云,神农氏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故神农氏即神农氏。就历代描绘的龙的形象来看,难以将其比附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汉代人认为龙是“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四十年代闻一多先生《伏羲考》中谈及龙的形象时认为:“龙是在蛇的基础上,接受了兽类的四角,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腿,狗的爪,鱼的鳞和项”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说到底,龙是一种虚构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组合而成。最重要的是,龙是一种信仰观念,它承载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祈福、崇拜和敬畏。
关于龙的起源,人们依据文献做过许多探讨,意见纷纭,看法不尽相同。
依据红山文化玉龙和相关玉器的研究认为“猪是龙形象的来源之一[2]”,三星他拉玉龙极具猪的特征,表明龙的起源与原始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对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的研究,西水坡45号墓中的“所有迹象都可以用天文学观点来加以解释[3]”。中国古人将天域分为东、西、南、北四宫,以动物名为星宿命名,分别为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纵观以上观点,龙的起源至今仍扑朔迷离,但研究可以表明,龙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反映出中华民族祖先对于生物、天文、气象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包含着中国文化重视自然的科学精神萌芽。
龙在商代形成以后,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从商代到东西周,由汉代到六朝,以及尔后隋唐、宋明清的不断发展演变,龙的形象“走的是一条由多元化向规范化、由宗教化向艺术化发展的道路[4]”。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变更的各个时期为龙赋予了多种基本神性。
1.喜水。龙的诸多模糊集合对象,大都是“水物”或“水相”。
2.好飞。这一神性,使龙很自然的成为帝王、神仙、圣杰的乘御对象。
3.通天。龙具有沟通天地,做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
4.善变。龙可以变动物、变天象、变植物等。
5.灵异。龙可以显灵示异。
6.征瑞。龙有征示祥瑞的神性。
7.示威。龙的性情中,也有凶猛威厉、乖张易怒的一面。
这些诸多神性都反映在民族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龙与宗教,龙与政治,龙与绘画、文学、民俗节日等。
1.龙与宗教。龙可通天。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空前发展带来了原始装饰艺术的进步。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无不说明了人民思想意识的方向。夏商二代的青铜器一方面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符合人民听天由命、尊神宠鬼的心理和思想,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作为其中的控制力量和通天的神兽的主角――龙纹也颇具宗教色彩,此类纹饰给人以恐怖、神秘的感觉。
龙能祈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天气的阴晴旱涝直接控制着农作物的生长,而农作物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命运。因此,“自远古以来,祈雨就是巫术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5]”。在古人的观念里,龙是一种能够影响云雨的神兽,于是龙也就成为了其与巫术中的主角。
龙神的确立。在中国的传统宗教观念中,龙一直是通天、降雨的神兽,那么它又是怎么样被人格化,出任龙王的呢?究其根源,中国龙王的形成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附会有关。龙王的产生在历史上反映了百姓维护生存权利、追求温饱生活的美好愿景,但龙王毕竟还是愚昧与落后的产物,终究要被觉醒的人民所抛弃。
2.龙与政治。以龙纹为代表的先秦装饰艺术经过西周的统一、春秋战国的纷争,逐渐发展起来。秦代一扫六合的大一统局面,更加促进了龙纹的发展。龙在这个时代仍然有通天神兽的宗教寓意,但其作为吉祥神兽的世俗意义受到人们越来越大的重视,人们希望得到神兽的庇佑。秦汉的龙纹已经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其世俗化的一面,龙在人们心中已经不再是商周时期的恐怖形象。随着君权神授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深蒂固,天子龙种的说法逐渐拥有了社会基础。“龙是通天神兽,地上的统治者希望自己是天神派来维护人间秩序的天人,即将自己比作是龙的化身,一龙自诩。因此便有了后世的真龙天子一说”[6]。
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者仍然利用图腾崇拜的观念来实现其统治,他们向世人宣告自己是龙的化身,替天通知世间。从2世纪起,龙成为帝王和权力的象征,帝王服饰和家具用具都是带龙形象的图案,龙的形象被统治者所垄断,吃穿住行皆与龙有关。尔后,龙便成为了皇权和统一的象征。一是认为龙与帝王特殊的关系,帝王被视为真龙天子,其后代被视为“龙种”。二是龙被视为帝王的象征,有种种禁忌。三是表现在年号上,不少帝王喜用带有“龙”字为年号,有些帝王还喜欢在龙年登基和改换年号。老百姓在这种权利的诱使和胁迫下,只能承认统治者就是龙的再世并接受其统治,并且相信有幸的话自己也可能与龙有某种联系,例如“鲤鱼跃龙门”的典故等。
3.龙与绘画、文学、民俗节日。龙与绘画。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龙专家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曹不兴,据南朝齐谢赫评价:“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此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中也曾出现龙的形象。不得不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画龙专家,他曾在金陵安乐寺中画龙,便有了“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由来。后世历朝历代皆有画龙的高手,其形象千姿百态,龙在中国绘画中的存留一直传承下来。
龙与文学。龙在古人的宗教和政治观念中具有一定的位置,龙纹又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流行的纹像之一,自然要成为文学家笔下的素材。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龙的形象主要与周王和诸侯以及祭祀礼制中出现,与人民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楚辞》中诗人则多以神龙自诩,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格和远大政治抱负,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懑。直至后世的《搜神记》、《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中,龙的形象逐渐丰富多样起来,龙那雄起威武的外貌、圣灵神异的特性、光怪陆离的身世,都引起了文学家无限的遐想,为中国文学增色不少。
龙与民俗节日。中国的民俗节日中有不少与龙相关的节日,这些节日的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质朴的乡土气息。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也称“灯节”,这天必要进行舞龙灯;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是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等等。龙为中国民俗节日增添了色彩,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欢乐。
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们认为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龙成了一种文化。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守道.三星他拉玉龙考[J].文物,1984(6).
[3]冯时.河南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J].文物,1990(3).
[4]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1.
端午节吉祥成语范文5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短的民间传说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短的民间传说故事1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明代诗人沈周的詠栀子花已经把栀子花的清香、纯洁、娇态都形象的表达出来了。每年初夏,栀子花开满每家每户,人人喜爱至极。特别是女士更爱她,衣服上,发髻上都佩戴着她。一阵阵清香,清新怡人,沁人心脾。
说起来栀子花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栀子花本是天上百花园的一枝仙花,名号栀子花仙子,她看见人间只有一些小花小草,没有大点的鲜艳的花朵。于是她就下到人间,变成一棵栀子花树长在一处荒坡上。日晒雨淋,生长不旺,眼看花树渐渐枯萎了。离荒坡不远处,住着个单身穷汉子。他发现了这棵可怜的小花树,就把她移植到了家门口,给她浇水,施肥,悉心照料。花树很快就有了生机,顿时长得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叶色碧绿,油光水滑。初夏开满了洁白的花朵,芳香素雅,特别招人喜欢。穷汉早晚总要站在花树旁,为其寻虫除害,整枝打叶,将花树养护得更加壮美。
穷汉是个长工,每天早出晚归,这天他外出回家,一开门就闻到了一股饭菜的香味,他很奇怪,他孤身一人,无亲无故,是谁帮助做的饭菜呢?以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他想弄个清楚明白,就多了一个心眼。
这天,他故意装着出门的样子,走了没几步就回来躲在外面,偷偷的往家里看。这时,只见一素身白衣的女子从花树上下来,飘进了他家。穷汉吓呆了,他壮着胆子进屋问道:“姑娘你是谁?”女子只好如实告诉他:“我是栀子花仙子,来到人间,一时不适应人间环境与气候的生长,是你在我危难时出手相救,你是我的恩人,如果你不嫌弃,我愿嫁你为妻。”穷汉惊喜不已,当然愿意娶她了。
婚后他俩对门前的那棵栀子花更加爱护有加,栀子花仙子还将栀子花的枝条剪下来插枝繁殖,他俩的门前栀子花树长成了林。老百姓闻到这清香,看到这素雅的花朵,纷纷都想养,他们就将培育栀子花树送给大家,从此家家户户养起了栀子花。其中,有个女人,不知道收敛,经常招引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到家里鬼混。她也养了棵栀子花,就在她闹大肚子打胎的时候,抚摸了她,长的绿油油的栀子花树一下就蔫了,没几天就死了。人们都说栀子花是纯洁的,不喜欢龌龊,是被那女人气死的。后来家里坐月子的女人,一般都不去碰栀子花树。
栀子花是仙女的化身,女人们都爱戴着她,栀子花也越来越在人间繁茂,给人们带来清香素雅的芬芳。
短的民间传说故事2可能是受到《天外飞仙》演绎过后的影响,抛开结尾的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美好的,他们是同学、是知己、是爱人,他们在一个人的身上找到了多个人的定位。
西晋时,汝南郡南30公里梁庄有一青年叫梁山伯,遵父母之命到红罗山书院求学,路过一个叫曹桥的地方,就在路边的亭子里休息。
离梁庄东十八里有个朱庄,庄上朱员外家有一女儿叫朱英台,十分聪明,一心求学,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化名朱九弟,也前往红罗山书院求学。二人相遇在曹桥亭,互问了家乡、年庚,结拜为弟兄,同赴红罗山书院求学。
红罗山学校四面环水,景色宜人,一次,梁山伯、朱英台和同学们一块玩耍,用石头砸水中嬉戏的鸳鸯。朱英台在扔石头的时候腰闪了一下,同学叫道:“朱九弟象女人一样”。朱英台顿时满脸飞红。
师娘心细,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就在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床中间立了块界牌。梁山伯生性憨厚,不知其意,同窗三载也没想到朱九弟是个女的。
英台回家看母,山伯相送十八里。一路上英台作了许多比喻,梁山伯仍是不解其意。最后,朱英台说家中九妹尚未婚嫁,想说与山伯,山伯答应了。来到朱家,英台让山伯在客厅等候,说让九妹出来献茶。
英台换上女儿服装端着茶走了出来。梁山伯诧异地说:“你不是朱九弟吗?”英台说:“九弟即九妹,九妹即九弟”,二人遂私约终身。
北马庄有一秀才马文才,姥娘家是朱庄的,朱员外有心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成亲,就托马文才的姥娘说媒,许英台于马家,英台无奈,违心应允。
山伯如约前来议婚,英台泪告已晚。山伯气得当场吐血,归家后一病身亡。家人遵嘱将其埋在马乡官路的西沿,碑刻梁、朱姓名,黑红两色。
马文才迎娶朱英台,花轿至马乡村后,突起旋风挡路,朱英台下轿哭祭山伯,墓忽然裂开,英台扑入墓中,墓随即合上。从墓中飞金黄、雪白两只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在我们这个时代男女同窗再正常不多,很多美好的爱情也都在青涩的年龄有了交集,真心对待那个陪伴你走过青葱岁月的人,想一想你们是何其幸运,因为你们的陪伴比其他人早上好多年。
短的民间传说故事3在汉语中有一句成语叫“南柯一梦”,用来形容梦境或一个人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飘渺。
短的民间传说故事4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短的民间传说故事5森林的深处,有一户人家,家里住着姐姐丁香和妹妹百合,还有她们年迈的祖母。
丁香天生活泼好动,她每天都要到林子里采些蔬菜水果作为食物,还会采一篮鲜花种到花园里,当然也少不了紫色的丁香花和粉红的百合花。百合可不像姐姐那样,她的性格十分文静,不喜欢吵闹。但她每天都会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打扫得干干净净,也不会忘记给花园里的花儿们松松土,浇浇水。祖母呢,能烧得一手好菜,会定期更换花瓶里的花。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其乐融融。
一天,姐妹俩正在客厅里吃水果,突然听到一阵哭喊声:“救命啊,放开我!”丁香拉开窗帘一看,发现一个蝴蝶般大小的女孩正被一大群鸟包围着,无法脱身。鸟儿们一会儿把她抛向空中,一会儿啄她的肩膀,一会儿又把她的头发扯得乱蓬蓬的。丁香为这个女孩感到愤愤不平,推开门就跑向那个地方,百合拿着棍子紧跟其后。两人齐心把这群鸟儿打得四处乱窜,飞回天空。百合小心翼翼地捧起吓昏了的女孩,把她放在床上,盖上一条小毛毯,给她暖身子。
经过悉心照顾,小女孩终于醒过来了。祖母见了,急忙把刚出炉的面包端出来,放在她面前。小女孩见了,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祖母关心地问:“你叫什么?怎么会落入那群鸟的手中呢?”小女孩一听,伤心地哭起来:“我本是一名花仙子,住在一朵牡丹花里,可这朵牡丹被那群鸟啄坏了。我找不到藏身之地,就被它们捉去了。”百合对花仙子说:“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我们照顾你。家里别的没有,就是花多。”花仙子点点头,露出灿烂的笑容。从此,花仙子和她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可有一天,花仙子竟失踪了,把大家急得团团转。丁香在桌子上找到张字条,只见上面写着:祖母、姐姐,我得离开你们了,我不属于这个世界,我还是得回去。没什么好报答你们的,送你们一本日历。只要撕下其中的一页,说出自己的愿望,就能实现。对不起,我走了。
一家人看到了那本神奇的日历,可谁也没有用它。捧起它,就似乎看到了花仙子。
短的民间传说故事6听老人们讲,古代有凤凰鸟,那是既美丽又聪明的鸟,可有谁见过呢?
还真的有人见过,而且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史书记载。《前汉书、昭帝纪):“三年……冬十月,凤凰集东海,遣使者祀其处。”。这是说,昭帝始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年的冬天十月里,有许多凤凰聚集在东海岸边的山上,皇帝认为这是了不起的祥瑞征兆,专门派使臣到海边祭祀。
传说凤凰老家就在东海岸边连云港云台山脉的凰窝山上。而有史以来,这里的地名、山名就叫做凰窝、凰窝山,民间还—直流传着许许多多龙凤呈样的爱情故事,亦真亦幻,神奇曼妙,动人心弦。这更加印证了连云港凰窝山就是凤凰栖息的地方。
凤凰自古就是人们的图腾崇拜物,后来传说其幻化成神鸟不胫而走。凤凰从品性到形状,高度地综合了鸟类的特征,是鸟类。鸟类像人们对自己的兄长那样,尊敬、拥护,爱戴、敬畏凤凰。人们还赋于她聪颖的智慧、崇高的思想和优良的品质。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集德、义、礼、仁、信于一体的圣物的角色,承载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寄托,是天下太平、百姓幸福的标志,是纯洁爱情、美满姻缘的像征,是世间美好的吉祥物。连云港人为有凰窝而自豪,为有凤凰而骄傲。连云港也因凰窝而传扬四海,也因凤凰而闻名遐迩。
我久闻凰窝山之名,读了民初张学瀚,“凰窝仿佛桃源境,赏月看花且诵经。”的诗句后,常神往到凰窝山—游,领略它的山海风貌,特别是那一个个美丽动人的龙凤传说,更添了寻秘探幽的情趣。今年“端午节”,我应邀参加中国华文作家协会古典文学创作研讨会,和海内外作家齐聚高公岛风景游览区采风。
游凰窝山不是作家们的初衷,他们最有兴致的是要寻觅龙凤传说,更想—睹凤凰仙女蔚云的娇容。我们登上108级“拜风梯”,在气喘吁吁中终于看到了“栖凤亭”,是传说中凤凰栖息的地方。在此不远处立有一尊青铜凤凰像,这就是人们仰慕的凤凰仙女蔚云。这地方叫“丹凤朝阳台”,是凤凰仙女蔚云眺望情郎妙臣的地方。相传玉龙太子妙臣回到大海后,蔚云思君心切,飞来这里,面对大海,望眼欲穿,日出也等,星夜也等,希望有一天,希望下一个雨季能与心上人欢聚。
研究古典文学的作家们为了探究龙凤的爱情故事,还特别绕有情趣地游览了凰窝山之胜景“三潭飞雪”,龙凤的爱情故事就是由此而来。它在龙潭涧中游,是传说中玉龙太子妙臣顺着龙潭洞从东海来到凰窝山与凤凰仙女蔚云相会的地方。相传东海龙王敖广的儿子妙臣气宇轩昂,智慧超群,他在—次海边游玩时,恰巧看到山崖上姿容温雅的凤凰仙女蔚云,那天然的风韵和美貌深深吸引了他,她也脉脉含情地凝视。然而天上海中无法相聚,蔚云执着地飞遍千山万水衔来树枝草木,在高高的山谷中筑起一道大坝,蓄水积流。有志者事竟成。在又—个雨季来临时,天水浩荡,冲出的水流在山谷中形成一条弯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