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塞下曲李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塞下曲李白范文1
2、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3、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李白《九日》。
4、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適《送魏八》。
5、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李白《渌水曲》。
6、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李白《塞上曲》。
7、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8、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李贺《塞下曲》。
9、遗音能记秋风曲。——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10、西风梧井叶先愁。——《浣溪沙·秋情》。
11、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李世民《度秋》。
12、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13、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4、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李密《淮阳感秋》。
15、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元好问《倪庄中秋》。
16、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李白《湖边采莲妇》。
17、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18、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杜牧《送薛种游湖南》。
19、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苏轼《行香子·秋与》。
20、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21、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22、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
23、教他珍重护风流。——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24、钿筝歌扇等闲休。——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25、眼中人去难欢偶。——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26、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27、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28、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9、可恨良辰天不与。——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30、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李觏《秋晚悲怀》。
31、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32、凤帏寂寞无人伴。——朱淑真《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33、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34、照影弄妆娇欲语。——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35、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刘基《眼儿媚·秋思》。
36、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37、清歌莫送秋声去。——《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8、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
39、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40、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41、但把清尊断送秋。——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42、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3、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44、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45、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46、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47、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48、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49、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塞下曲李白范文2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 谢安 (东晋) - 《咏雪联句》
12.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 李世民 (唐) - 《饮马长城窟行》
13.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 李白 (唐) -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4.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 毛滂 (宋) - 《上林春令》
15.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 张孜 (唐) - 《雪诗》
16.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 唐代 - 《南秦雪》
17.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 (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 向子諲 (宋) -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1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卢纶 (唐) - 《塞下曲·其三》
20.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 (唐) - 《春雪》
2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23.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2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2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2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2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28.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转应曲》
2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
30.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南秦雪》
40.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除夜有怀》
41.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南秦雪》
4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43.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
44.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联句》
4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
47.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对雪》
48.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塞下曲李白范文3
2、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吴均 《咏雪》
7、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8、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洪升《雪望》
塞下曲李白范文4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1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8、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9、春*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自居易《忆江南》
21、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
2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23、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24、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
2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7、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8、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3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6、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7、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3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3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1、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4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4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4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4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4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5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5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5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7、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5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0、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6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塞下曲李白范文5
关键词:悲秋 唐诗 气象现象 心情影响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以景寄情,而景物的意象也多因诗人的情绪而变幻无穷,在简单的意象之中夹杂多种情感[1]。季节之交替,花草之凋零,千变万化的气象特征在诗人笔下也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政治失意,凭栏而悲秋;客居异地,望月而思乡;纵情山水,怀古而言志。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也因诗人的情怀而展现出别样的姿态。气象与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气候的冷暖寒暑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着人们文化观念的形成[2,3]。古诗中古人无意识的气象描述也是研究古代气候的重要资料[4,5]。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不同类别的诗歌的分析,来阐释唐诗中秋季各种气象现象对诗人主观情绪关系变化的影响,从而从气象角度寻求古人为何悲秋的解释。
一.唐诗悲秋的主要类型
本文主要查阅了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其中有67首诗歌写到了秋天的气象现象,有49首涉及到了不同的悲秋情怀,从写作主题来分:写女子悲秋,表达宫怨与思念的有8首,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长相思》等;写客子悲秋,表达无限乡愁的有14首,例如韦应物的《夕次盱眙县》、李颀的《琴歌》等;写边塞将士悲秋,表达战争辛苦、征夫思人的诗歌有6首,例如王昌龄的《塞下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写离人悲秋,表达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的有3首,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温庭筠的《送人东游》等。悲秋的情怀有很多种,仔细揣摩每一首有关悲秋情怀的诗歌,发现气象现象对诗人情感的变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每一首悲秋诗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气象描写,并且,“悲秋”之“悲”很大程度上是由秋天的清冷天气所引发的,天气的清寒,气候的多变,物候的萧条,让诗人的情绪染上了更加浓郁的悲凉与孤寂。
二.悲秋诗中的气象现象分析
为探寻悲秋情怀的唐诗中记录的天气现象与诗人情绪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其气象现象进行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研究这种气候环境作用于诗人的感受。下面将通过对边塞诗、羁旅送别诗和女子思怨诗三大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边塞诗中的气象记录
《唐诗三百首》中,写到悲秋情怀的边塞诗有6首。这6首诗歌分别涉及到了宁夏、甘肃、新疆、东北等塞外地区的秋日气象[6]。塞外苦寒,集中体现在大风天气和雨雪天气上。边塞地区的秋日的疾风如刀是著名的,风就像刀口一样割拭着征人的面庞,让人感受到将士们守边的艰辛,如《塞下曲》中的“水寒风似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轮台九月风夜吼”、“风头如刀面如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燕歌行》中的“边风飘摇那可度”。如吼似刀的风中常常会带来漫天的黄沙或碎石,更给将士们的行军带来了更多的阻碍,如“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金山西见烟尘飞”,“行人刁斗风沙暗”。除了疾风,边塞地区的雨雪伴着侵入骨髓的寒冷,给边塞的将士们一个更加凄苦的秋日。“马毛带雪汗气蒸”雪花里飘扬着无尽的寒意;“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去时雪满天山路”,“雨雪纷纷连大漠”,纷纷大雪更显天气寒意;“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了风雨交加的天气,更加重了天寒。
除了直接的天气描述,边塞诗中还有对植物凋落的描写,以物候现象来表现寒苦气候。由于边塞地处大陆腹地,气候较为干旱,少树多草,因而边塞诗中秋日的物候现象多表现为“衰草”,如《塞下曲》的“处处黄芦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匈奴草黄马正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燕歌行》的“大漠穷秋塞草腓”都勾勒出漫漫衰草带来的悲凉肃杀之感。
2.羁旅诗中的气象记录
在《唐诗三百首》中,明确描写秋天的羁旅诗有14首,这些诗歌表达了客子羁旅他乡的思乡愁。秋日比较特殊的气象现象就是“霜寒露重”,如这些羁旅诗中写的“霜凄万树风入衣”(《琴歌》李颀),“露草泣寒虫”(《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空园白露滴”(《灞上秋居》马戴),“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韦应物)。秋霜与秋露那入骨的凉意就是悲伤与思念的催化剂,客子如是,游人亦如是。
此外,秋季也有很多物候现象,在羁旅他乡的诗人笔下成为表达愁思的事物。大雁是古人常用的寄托乡愁的候鸟,在秋季进行季节性迁徙,雁飞是秋天的标志,大雁向南飞的状态恰似客子羁旅他乡的漂泊,掉队的孤雁那份凄凉正是漂泊的诗人心中最深的共鸣。如“阳月南飞雁”(《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木落雁南渡”(《早寒有怀》孟浩然),“晚见雁行频”(《灞上秋居》马戴),“孤飞自可疑”(《孤雁》崔涂),“江上月明胡雁过”(《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孤雁南飞,让客子深感旅途况味,感到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植物凋零也给羁旅他乡的游子带来更深的乡愁,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落叶”,如“木落雁南渡”(《早寒有怀》孟浩然),“红叶晚萧萧”(《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落叶他乡树”(《灞上秋居》马戴),“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杜甫),“淮南木落楚山多”(《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落叶萧萧就像是客子的浮萍般聚散离合的人生。此外,还有“芦洲白”(《夕次盱眙县》韦应物),“陇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井梧寒”(《宿府》杜甫)也是勾起诗人思乡的重要意象,这些季节更替的植物变化,尤其让人触景生情。
3.女子思怨诗中的气象记录
秋天不仅是思乡怀人的季节,亦是深闺宫院内徘徊缱绻的无限愁思。在《唐诗三百首》的悲秋诗中,有7首唐诗主要表达了女子思愁。
在这些关于秋天的宫怨闺怨诗里,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8首当中有7首都写到了秋夜之景,秋季多晴朗天气,秋夜是赏月的好时候,空对逐渐变圆的明月,有无限的缠绵与思念徘徊在心头,如“行宫见月伤心色”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的《琵琶行》“别时茫茫江浸月”;“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其一》李白);“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李白)。
与羁旅诗相似,落叶这一秋日的物候现象,也会勾起女子的感伤。李白《长干行》里有“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的描写;白居易的“秋雨梧桐叶落时”渲染了一种冷寂湿寒的氛围;“九月寒砧催木叶”(《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沈全期)中,落叶的败落是时光流转的象征,在一年一年秋日的落叶里,一位思妇看到了时光的渐行渐远,因而引起了她更加迫切更加浓烈的对丈夫的思念。
三.结语
凄清萧瑟的秋日气象在唐朝诗人笔下勾勒出绵绵长长的情丝,从上述诗歌分析中发现唐诗中悲秋情怀的诗,可以分为边塞诗、羁旅诗和女子思怨诗,各个类型的唐诗均有对秋天各种气象现象和物候现象的描述。诗人身处秋天天际空旷、万物衰败、天气渐寒之时,满目秋景触动诗人伤感情怀,由此诗人借助对秋风、衰草、落叶、流萤、雨雪的描述,抒发了悲秋情怀。如是种种,在不同诗人的眼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韵,大漠边塞,那里疾风吹着边塞将士的悲秋情丝;路途漫漫,那里大雁带走游士的浮萍失意;深院宫墙,那里空寂秋夜闪烁着女子的自哀自怜。气象现象影响着人的思绪与情感,古人的伤春悲秋里包含着着他们的多愁善感,也包含着变化万千的气象现象记录,由此还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 释
[1]唐永泽.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
[2]李忠明,朱秋娟.气候灾异与吴嘉纪诗歌风格的形成[J].阅江学刊,2009(3).
[3]王东.气象书写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中的意义[J].名作欣赏,2012(11).
[4]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5]竺可桢.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J].气象学报,1951,22(1).
[6]雒海宁."盛唐气象"与盛唐边塞诗[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
塞下曲李白范文6
关键词:诗乐;关系;李白
一、绪论
从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最早都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如《诗经》里的“国风”几乎都是各地的民歌。很多文学家、诗人本身就是音乐家,据《说苑》记载,孔子的弹琴技艺是相当高明的,孔子不但精通乐器,并且很看重“独唱”,《弦歌要旨序》云“孔子礼乐之教,自兴于诗始”。白居易“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好听琴》卷23)。白居易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喜爱音乐也善于弹琴。“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清也琴兴》卷五)这是写他本人弹琴的诗。李白是我国的“诗仙”,一生留下九百多首诗词,他的诗不仅有明月、美酒、也有很多跟音乐有关诗篇,本文从中挑出几篇来进行论述。
二、器乐诗词
我国早期的诗歌都入乐,诗人写诗首先是为了供演唱,《诗经》中描写过的乐器达29种之多。其中有一部分篇章是相当成熟的乐舞诗。
笛,管乐器。竹制,有吹孔一,指孔六,近吹孔处另有膜孔,蒙以芦膜或竹膜,尾部常有二至四个出音孔。笛身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笛的音质,相当清远嘹亮,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音色,音调可以吹出多种变化。关于笛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崔豹《古今注》说:“横吹,胡乐也”。马融《长笛赋》说:“此器起于近世,出于羌中”。笛子,由西域传入,是西汉张骞通道西域时带入汉地。唐代,设置在“太常四部乐”中有笛这种乐器,可见笛在唐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诗中有笛乐诗有四百零二首。如李益的“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施肩吾“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嘹亮入东家。”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塞下曲六首》其一)这首诗出自汉乐府,为唐代新乐府题,“笛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即《折杨柳》的省称。这句表面是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味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说明了边塞生活之艰苦。笛本来为竹制,自唐起,却不拘于此,铁笛、玉笛常见。李白诗中屡见玉笛,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韩公吹玉笛,倜傥留英音”(《金陵听韩侍御吹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笛声的嘹亮悠扬,突出它传播空间的广阔。玉笛常与杨柳一起吟咏表示乡恋之情,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曲夜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曲,玉笛吹奏着古老的《折杨柳》离别曲调破长空而来,把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李白诗中还有“龙笛”,如“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是指龙笛能吹出高亢嘹亮的声音。
萧,管乐器,古时称若干竹管编成的排箫为“萧”,后世则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萧”。排箫有封底、无底两种。前者称“底萧”,后者称“洞萧”。后世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也为“洞箫”。《风俗通》说:“舜作萧,其形参差,以象凤翼”。《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善吹萧,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李白的《忆秦娥》使用了这个典故,“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厥。”《忆秦娥》,是词牌名。顾起伦云:“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婉流丽,颇臻其妙,为千古词家之祖。”对李白的这首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首写伤别的词反映了闺中女子对旅人的思念和分离的痛苦。“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夜深人静,夜色朦胧,秦娥独自吹箫,啸声幽咽,如泣如诉。
三、踏歌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歌舞形式,连手而歌,以足踏地为节奏,故曰“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人们节日聚会时,在街头野外,手拉手,以足踏地,边歌边舞,表示欢乐的心情。《旧唐书.睿宗纪》说:“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联袂踏歌。”可见“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节日,且以妇女表演为主。古代诗人描写“踏歌”的诗不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诗在我国妇孺皆知,由于李白的这首绝句,李、汪的友谊被传为佳话,这首诗突破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写法,使诗中的两个人物神气活现。李白诗中还有很多描写自己唱歌的诗句,如“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将进酒》)“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斟》四首其一)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他自饮自斟,酒酣兴浓时对月高歌,明月徘徊,依依不舍,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
四、结语
刘勰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说的是诗乐并重。“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汉书.艺文志》)王夫之解释说:以诗来表达意志就舒心;以歌来咏唱语言就畅快。朱谦之说:“中国自古以来的诗音乐的含有性是很大的,差不多中国文学的定义,就成了中国音乐的定义,因此中国文学的特征,就是所谓的‘音乐文学’。”
参考文献:
[1]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8
[2]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08
[3]王山峡等编.历代音乐舞蹈诗选[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08
[4]乐维华.唐诗与音乐轶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2
[5]潘慎主编.唐五代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