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模拟游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模拟游戏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 双语教学 角色游戏 模拟 探究
一、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主题的设计
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是幼儿对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游戏主题的产生具有偶发性,教师应善于捕捉住幼儿游戏的兴趣,根据幼儿的游戏意愿自发生成游戏的主题,由于这种游戏主题的产生不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内,教师组织起来可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但幼儿应该成为游戏的主人,只要是合理的游戏主题,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提供游戏材料来支持幼儿游戏的开展。
二、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情节与内容的生成
幼儿在游戏中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成一些新的游戏情节与内容,对此,教师也应该持包容的态度,只要游戏情节和内容合理,就应该支持幼儿的游戏。此外,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或纠纷等,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有可能生成新的游戏内容。
三、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的指导
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是幼儿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自发性的游戏活动,没有成人的指导和干预,游戏也会自然发生,并普遍存在于幼儿的游戏生活中。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育要与游戏相融合,所以,深受幼儿喜爱的英汉双语角色游戏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教师的指导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1.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开展前的指导。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开展前的指导工作是指做好游戏开展的环境与条件的准备,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的内容来源。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反映,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越充实。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所见所闻,为了拓宽幼儿的视野,教师除了在活动中渗透知识教育外,还应调动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将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融合,加深幼儿对生活的印象,提升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
(2)提供适合的场所、设备及材料,为幼儿开展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创造物质条件。游戏场地、设备及材料是幼儿开展英汉双语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同时对激发幼儿的游戏意愿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投放玩具或材料时,既要考虑材料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也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较差,且喜欢模仿,在投放玩具和材料时,教师可多投放逼真的成品玩具,且数量要多;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动作操作能力,在游戏中更倾向于运用材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可多投放半成品材料或原材料,给幼儿探究的机会,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此外,幼儿参与材料的准备,也能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2.学前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1)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的主题。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是幼儿自发产生的游戏,游戏的主题也应该由幼儿自己提出,而不是教师硬性规定。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适当激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幼儿确定游戏的主题,并在游戏中充当观察者,在必要的时候,成为游戏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2)指导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幼儿分配角色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协商、猜拳、轮流、竞争等,教师可将这些方法教给幼儿,让他们学会分配角色的方法。在幼儿分配角色时,教师也要注意观察,不要总让能力强的幼儿扮演主角,能力弱的幼儿总是扮演配角,确保角色分配的公平性。角色分配好后,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认识角色的社会职责,指导幼儿扮演好角色,确保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与角色身份相符合的行为。
3.英汉双语角色模拟游戏结束后的指导。
(1)引导幼儿愉快地结束活动。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活动是教师游戏指导中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结束的时机,即在幼儿兴趣尚未低落时结束是最好的,这容易让幼儿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而保持游戏的热情。在幼儿游戏遇到困难,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或很难继续下去时,教师也要及时结束游戏,以免让幼儿产生倦怠感或挫折感,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结束游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弹一段音乐,提醒幼儿活动要结束了。
模拟游戏范文2
摘要:借用国际象棋认识西欧封建社会,是初中历史《中古欧洲社会》(人教版)一课的创新教学方法,它依据国际象棋的棋子和西欧封建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通过设计国际象棋游戏的方式将模拟游戏带入课堂,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关键词 :国际象棋;游戏;西欧封建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24-02
在历史教学中,面对抽象的概念或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教学内容,不妨借助模拟游戏的方法转化为中学生较为熟悉或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模拟游戏,将教学内容与模拟游戏融合,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且符合新课改贴近学生生活的理念。
认识西欧封建社会是初中历史《中古欧洲社会》(人教版)一课的核心内容,笔者依据国际象棋与西欧封建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设计了一种通过国际象棋游戏认识欧洲封建社会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九年级历史课堂上进行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对西欧封建社会特点的认识。
一、国际象棋棋子和西欧封建社会各阶层的对应关系
国际象棋又称欧洲象棋或西洋棋,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战略棋盘游戏。国际象棋中黑白棋子各16个,每一方的棋子包括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八个“兵”。国际象棋源于古代印度,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欧洲流传时期,欧洲人对国际象棋进行了多次改革,并最终定型。世界上的大多数棋类游戏都对应着相应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国际象棋也不例外,国际象棋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国际象棋的棋子也和西欧封建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下面加以简单介绍:
王(国王):国际象棋里的王,对应于中世纪欧洲的各国国王,是国际象棋中最重要的一个棋子。王被吃掉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灭亡。
后(王后):是站在王旁边的棋子,是国际象棋中威力最大的棋子。其实,国际象棋中的“后”,并不是代表王后本人,而是王后身后的另一个盟国。由于欧洲皇室之间有政治联姻习惯,因此,后这个棋子代表的是第三国军队,所以威力巨大。
车(城堡):国际象棋里的车,是从古代的城堡演变过来的。在中世纪,尤其是在15世纪之前,城堡是抵挡敌人侵略的最好方式,为了维护自己领地的统治,欧洲的大封建主们都拼命修筑城堡,车对应中世纪的大封建主。
象(主教):国际象棋中的象就是主教的意思。在棋盘上,主教的战斗力完全不亚于能征惯战的骑士。如果说骑士和城堡是王权的象征,那么主教就代表了一种同样强大的力量,那就是至高无上的教权。
马(骑士):国际象棋中的马代表着骑士阶层,他们有着强大的作战能力。在中世纪,骑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通常只拥有一小块封地。
兵(兵卒):欧洲中世纪的兵往往来自于社会的下层阶级,这些人平时作为农民、手工业者、农奴等劳动阶层,战时则作为士兵。
二、借用国际象棋分析西欧封建社会的的教学流程
借用国际象棋分析西欧封建社会,并不需要师生精通国际象棋,而仅仅需要了解国际象棋中棋子的位置和走法规则,通过不同棋子的位置摆放和走法,认识西欧封建制度。下面介绍这种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1.通过不同棋子的走法,认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游戏活动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会不会玩国际象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伴着国际象棋穿越到中世纪,去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状况。”然后,让学生描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的图案。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在讲台上摆出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文明都有自己的国王与王后,同学们看看国际象棋中的国王、王后,与哪儿的国王和王后有关呢?非洲、亚洲、美洲,还是欧洲?”很显然,学生们都会指向欧洲。
然后,教师向学生们讲解国际象棋的历史,指出虽然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但是,却是在欧洲中世纪定型并流行开来的,欧洲中世纪各阶层都将下国际象棋作为荣誉的象征。通过给学生播放十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国际象棋棋子基本走法,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不同棋子有不同的走法,不同的走法有不同的威力。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可以按两人一组发下国际象棋,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进行实际操作。进而学生会了解国际象棋的基本规则,比如,兵这个棋子只能向前直走,每次只能走一格;而后这个棋子,则横着走、直着走、斜着走都可以,并且步数也不受限制。
看完视频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国际象棋的游戏规则是否特别青睐某个棋子呢?哪些棋子更有威力?”学生们在操作、思考和讨论之后,很容易就会明白国际象棋赋予了不同的棋子以不同的威力,同样,学生们也可以得出这个棋子最有威力,而车比马更有战斗力,兵的威力则最小。在这个时候,教师顺理成章地指出棋子的威力不同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欧洲中世纪的阶层、地位不同。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29页及《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来认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教师指出,经过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国王以下的各级封建主也把土地当作采邑分封出去,而逐层分封的结果,则形成了以国王为首,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次之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最低层则是人数众多,肩负着沉重劳役的农民和农奴阶层。体现在国际象棋上,王和后代表着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封建主——国王,象代表着教会,车代表着大封建主,马代表着骑士阶层,兵代表着农民和农奴,兵是国际象棋中人数最多的子,并且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体保卫着王国。
之后,经过讨论和总结,可以得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领主有责任保护附庸,附庸也有义务效忠,随时去前线作战。体现在国际象棋上就表现为,国际象棋的对局目的就是捕获对方的王而保护自己的王,王处在自己一方棋子的最中间,为了保护王,其它棋子都可以牺牲。
2.通过国际象棋,认识教会的地位和影响。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认识“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教学这个问题时,也可以借用国际象棋。
教师在向学生们介绍了基督教的诞生以及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等问题之后,让学生观察国际象棋中“象”这个棋子的摆放位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在欧洲中世纪,教士有着极高的位置,“象”这个棋子摆放在了“王”和“后”这两个棋子的身边。同样,他们也有着强大的威力,并与其它棋子一起构成了强大的攻击能力。
然后,让学生们阅读课文中“丕平献土”的小故事,并讨论“在欧洲中世纪,为什么教会与王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讨论中,有学生就得出“正如在国际象棋中一样,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保护”的结论,这都体现了国际象棋对学生思考的影响。接着,教师结合国际象棋中“象”的位置和与其它棋子之间相互支持、保护的特点,总结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改写国际象棋游戏规则,思考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对欧洲中世纪社会秩序的影响
在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进行进一步地深化和升华,借助国际象棋游戏,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评价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对欧洲中世纪社会秩序的影响。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修改国际象棋中棋子的走法,以便让每个棋子的权力都平等,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经过试验操作、思考和讨论之后,很快就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每个棋子的权力都是绝对平等的,人们肯定无法真正地参与游戏。同时也表明了,正是棋子之间走法的不同才给游戏带来了必要的秩序。
然后,提出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为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秩序吗?”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28页教材导入框的小故事。学生们在阅读和讨论之后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一些学生会认为,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社会非常混乱,老百姓几乎目不识丁,甚至许多官吏都是文盲,如果不是那么严苛、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欧洲社会可能会发生更混乱的状况;也有学生认为,这样的等级制度是违反了人的基本尊严的。虽然答案千差万别,但是这样一个思考和讨论的过程恰好就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关键目的所在。历史教学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利用各种材料和信息去做出审慎地判断、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己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发展,这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四、运用国际象棋教学的启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关于国际象棋的演示和讨论占用了不少的时间,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都非常有兴趣,也都进行了持续、热烈的讨论。学生们都表示,从国际象棋中学习历史的体验让他们对历史更感兴趣,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思考。在课堂讨论中,笔者问学生“在西欧封建社会,为什么教会与王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女学生回答道:“很简单,他们可以相互支持对方,以便保持自己的权力。正如在国际象棋中一样,他们可以相互保护对方。”很明显,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西欧封建社会王权与教权复杂关系的理解,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象棋。
模拟游戏的教学方法使得《欧洲中古社会》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借用国际象棋让学生在体验乐趣、挑战智力的同时,也更为深刻地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这也给了笔者一个重要启示:历史教学应该在坚持发展学生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尽量为他们创造充分参与和互动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并创造贴切、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开展较高思维水平的讨论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模拟游戏范文3
[关键词]游戏性;游戏性元素;系统动力学;虚拟实验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116-05引言
电脑游戏与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并被应用于企业、教育、军事、科学以及医学领域。目前的虚拟实验无论是设计方面还是开发方面,大多数都只是将实验器材迁移至计算机中来实现,单纯地追求实验的仿真,而不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其学习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一个自由而充满趣味性的虚拟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游戏性虚拟实验的构建则是实现这一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游戏性元素的融入对于学习者学习环境的改善以及知识建构、深层次理解都起着促进的作用,并且吸引着学习者愉悦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游戏性元素的注入需要运用游戏策划、设计方法和实现的技术的结合来表现一个完整实验环境的设计,这并不是简单的添加,构建模型可以把复杂的问题清晰的表达出来,使理论的各组成部分可视化并得到检验。利用模型构建的方法不仅帮助学习者理解形成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还给指导者提供了评估学生们理解问题的外在表征。系统动力学建模工具Stella软件具备强大的建模环境和简便的操作方法,以此技术建模可以清晰的揭示出游戏性与虚拟实验二者之间的融合,为虚拟实验设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一 相关理论
1 游戏性的内涵
“游戏性”来源于英文“Gameplay”,在中文中,“游戏性”可以被笼统地理解为“游戏的核心性质”;但在英文中,“游戏性”(Gameplay)可以指“游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游戏的抽象趣味整体”等双重含义。游戏性并不等同于“游戏的性质”,游戏具有极为多样的属性,游戏性就是当排除画面、声音、剧情等因素的刺激所带给玩家的乐趣。游戏性元素包括沉浸、情节、扮演、竞争、任务、动作、益智、成长、管理、创造、探索以及群聚元素,然而虚拟实验的宗旨是教学,它不同于游戏的宗旨,因此在引入这些游戏性元素时,必然有所删减。融入游戏性元素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和提高学习者操作、探索和挖掘的乐趣以及研究和练习的乐趣。
在游戏性虚拟实验中各游戏性元素的概念内涵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①沉浸元素,通过物理方式或者想象进入到一个与通常环境不同的场景。②情节元素,按照因果逻辑或意义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③扮演元素,有意识地假扮某一特定角色,并从该角色的处境和场合出发,进行思考、表达和活动的方式。④任务元素,某个需要被完成的既定目标。⑤动作元素,实时付出行动的身体运动。⑥成长元素,成长是指由低级或简单形态向较高级或复杂形态发展,或者在数量、价值或力量上的增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多表现为升级和装备提升。⑦管理元素,管理元素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促进游戏者的管理性思维的发展,鼓励游戏者运用策略和部署来游戏;第二是将游戏者处于一种较高的管理位置,让游戏者体验拥有权势和掌控大局的乐趣。⑧群聚元素,“把两个及其以上的玩家聚集在一起的状态就是群聚的形式”。
2 游戏性虚拟实验的特点
在游戏业初见端倪的欧美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全面论述游戏动机的学者是Malone,通过对已有游戏的一系列的观察,对大量玩家访谈,Malone(1980年)总结出三个主要的让视频游戏使人更快乐的因素:挑战、幻想和好奇。在2002年,Garris等人认为:幻想、规则、目的、感官刺激、挑战、神秘和控制是游戏的六个动机特征组件。Asgari与Kaufman(2004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游戏的动机组件是:交互、竞争、控制、幻想、好奇、挑战与反馈。
游戏既有行为层面的游戏,也有心理层面的游戏。将游戏的内在品质融入虚拟实验中来,更能提高和丰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更广泛的意义。游戏性虚拟实验设计应着重从学习者的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两个方面考虑:
(1)心理层面包括愉悦性和自由性,解决这一层面的问题,可以考虑将游戏中沉浸元素、情节元素、任务元素加入到虚拟实验的设计中来,以解决这一层面学习者学习的愉悦性和自由性等问题。
(2)行为层面包括规则性、表演性、体验性和对话性。在行为层面中,将管理、扮演、动作元素加入游戏性虚拟实验的设计中,解决学习者行为层面的需求。游戏性虚拟实验的开发要以学习者为主导,其目的是提高和优化学习者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实验中的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锻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总之,游戏性虚拟实验不是虚拟实验与游戏的简单融合,需要虚拟实验开发与设计人员接纳游戏的本质理念与相关元素,掌握虚拟实验的技术开发工具,发挥自身的实践智慧,运用游戏策划和设计的方法与技术表达虚拟实验设计,然后,让学习者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二 游戏性虚拟实验系统动力学的模型结构
模拟游戏范文4
“爱是两个人的眼睛看着同一个地方”,1953年,泰·米索尼(Ottavio Missoni)与妻子罗莎塔·米索尼(Rosita Missoni)在意大利瓦雷泽的自家地下室内,建立了小型的针织品工作室,作为他们二人爱情的疆土。
之后无论是嬉皮当道的上世纪70年代还是崇尚极简的上世纪90年代,直至已经“妖魔化”的现代,米索尼始终玩着它的“魔法组合游戏”,用“色彩、针织、条纹”这三个视觉元素,拼装成永远不重复的充满想象力的万花筒,这也是米索尼品牌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魅力源泉。
罗莎塔在她73岁之际曾表示:“你必须对时尚保有热情,你必须保持好奇,而我现在已不再好奇这些。但是对于家,对于生活方式我有着不灭的热情,现在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些方面。”此后罗莎塔投入她热爱的关于家的“色彩组合游戏”事业中去,为庞大的时尚王国再添“新丁”——米索尼家居。
罗莎塔把米索尼家居的设计核心称之为“给空间上色”。“偷取”米索尼时装每一季新品的各种图纹创作,在延续着注重色彩与条纹、折线和混搭图案的设计风格基础上,米索尼家居结合室内空间特点进行了更丰富的设计尝试。
在将产品系列延伸至香水、配饰、家居等领域后,米索尼再次跨界,从爱丁堡到科威特,从苏格兰到迪拜,米索尼用一以贯之的Style打造了度假酒店,建立了名符其实的米索尼帝国。“你们当然能造一艘十万吨级的大船,但前提是你得能让它行驶,还要有一队优秀的船员。”米索尼是少数以家族方式经营而持续至今的流行品牌。家族两代人明确地分工和各展所长的合作,使它在众多品牌的环伺威胁下,依旧能占有一席,令其他家族品牌羡慕不已。
一手开创了这个神话的泰·米索尼于2013年辞世于他在意大利的住宅内。他的女儿,如今的帝国掌门人安吉拉(Angela Missoni)回忆父亲时说,他始终乐此不疲地在家里摆弄着一张张的色卡和彩笔……也许这正是米索尼成功的秘诀。除了拥有一批有灵魂的设计师和特征鲜明的品牌文化外,还有着对于自我风格持续不断的坚持。
米索尼的魔法三要素
色彩的碰撞
对于许多品牌来说,色彩只是可添加的一种元素,但对米索尼而言,色彩成为其首要的思维方式,是风格造型、图案设计的基础。罗莎塔曾说:“我就是不能不用彩色,因为彩色可以带来欢欣快乐,它们就是我的一切。”于是,在米索尼的“房间”里我们看到了:如彩虹般的被子,亮丽斑斓的亚麻桌布,七彩波浪线条蜡烛……即使是最稳重的沙发,也在流动的色彩中跳跃起来。初看这只名为“祖母后花园”的抱枕,就像一幅色调浓艳的油画。明亮的橙和激情的红、青春的绿与忧郁的蓝、甜蜜的粉与冷峻的黑……仅抱枕一侧特大号的“雏菊”就用了28种颜色。米索尼从来不会使用闪闪发光的元素,这位标准的“印花控”,用色极尽张扬,并且这些在画师眼中或许是冲撞不和谐的色系,却在米索尼的设计师掌控下,呈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奇妙风格。
创新针织技艺
米索尼“Style”的形成与其先进的染织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针织技艺是将纱线弯曲成线圈,再将线圈相互串套。在延伸性和弹性上,相比机织物有更大的透气性能,手感也更松软。只有高超的针织技艺,才能保证米索尼的“组合游戏”不会在强烈复杂的对比中失去奇妙绚丽的基础。
米索尼的“时装”睡袍,曾在大银幕里惊鸿一现。睡袍的色彩和几何纹样在熟练的匠人手里层次分明,呈现出完美的色调与花型。但是糅合羊毛,丝绸,棉布,还有人造纤维的睡袍,却像蕾丝一样轻盈,这完全得益于复杂精密的机械和创新的纺织技术。米索尼并不否认引入科技与机械进行制作,正是电脑和高端机械的配置,使米索尼打破了传统上经、纬纱织法对图案和色彩的限制,其“游戏图块”才拥有了更多非比寻常的组合方式。
图形的混搭
模拟游戏范文5
[关键字] 精细建模 特高含水期 数值模拟 油藏动态
[中图分类号]P628+.3[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82-1
埕东油田是胜利油区整装大油田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与调整,对油田的认识程度较高,调整措施得当,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目前埕东油田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后期,采出程度高,措施难度越来越大,要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必须精雕细刻,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局部剩余油潜力,为此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了埕东东区整体精细油藏模型,开展了整体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及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 整体精细藏数值模拟研究的难点
埕东油田位于沾化凹陷北部埕子口突起,是在古生界前震旦系,基岩隆起上发育起来的新生界的披覆背斜构造。共有1-4砂层组16个小小层,93个油砂体。
该块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特点和难点主要表现为:⑴生产过程中,油水井频繁换层,导致油水运动规律复杂多变;⑵油藏非均质性严重,严格受沉积相约束,⑶开采历史长,开采井多,导致数值模拟动态模型冗长而复杂,历史拟合工作量大;⑷平面上原油粘度差别大,取样分析值变化范围从100mpa.s到1700mpa.s,加大了模拟分区的难度。
2 针对性技术措施
2.1 数值模拟目的层优选
数值模拟目的层的优选主要:⑴储量大,且储层连片分布;⑵历史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开发层系作为目的层。通过筛选确定Ng23- Ng34层为数值模拟目的层进行整体精细模拟研究。
2.2 模型区的优选
综合考虑模型大小与工作站CPU时率的关系,选取Ng34层的含油范围为模拟区范围。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⑴模型区北部发育的近东西向一条较大断层对油水系统和原油高压物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以作为模拟的封闭边界处理;⑵考虑了边水的影响。
2.3 网格优化
由于模型区内井网密度大,划分平面网格时应该避免一个网格内出现两口井;网格单元边界与油藏无流动边界保持一致;油藏中流体的运动方向平行于主轴线;考虑网格规模对计算周期的影响。因此平面上边水区网格较粗150*150m,含油范围内网格细分为50*50m,纵向上一个目的层做为一个垂向网格处理。
2.4 地质模型建立
在三维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除了现有的井点控制属性内插外,将沉积相研究、地质统计等成果引进来作为控制参数,把地质家认识、经验和智能补充到三维地质模型中,提高了属性在井间插值的合理性。沉积相控制属性内插主要包括平面上沉积相带的区域分布及沉积相带的截断值两方面内容,还可以通过控制点内插权重的调整适当考虑沉积相带对属性分布的影响。
2.5 分层系岩石流体物性控制
由于模拟目的层存在物性非均质性,因此,分流动单元建立了岩石流体模型,主要包括流动单元流体物性参数,分流动单元归一化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等,充分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油水分布规律的影响。
2.6 精细动态模型建立
模型区域纵向上投产时间较长,横向上井多,根据劈产数据计算的模拟区采出程度为43.1%,到2009年底,模型区实际采出程度为43.2%,相对误差为0.23 %,保证了动态数据的准确性。
3 技术应用效果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3.1 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
埕东油田东区上馆陶目前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挖潜措施越来越少,但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油层的非均质性、井网控制程度的不同,导致储量动用程度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在纵向上仍有差异,在特高含水期仍存在剩余油潜力相对较大的井层和部位。
3.2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断层对剩余油分布控制作用明显;边水对剩余油的分布影响较大,由于早期内部注水,实施强注强采,造成原油外溢,在油水过渡带附近形成明显的剩余油富集环形带,但随着水淹程度加大边水的影响减弱;注采井网不完善影响剩余油的分布,这些部位生产井距大,在平面上表现出井网控制不完善,油井单相受效;非主流线及长期停产井的周围剩余油丰度大。
3.3 应用效果
2010年以来,根据平面及层间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时跟踪油藏动态,针对埕东油田目前的生产现状,确定了以补孔、换层、卡封、提液和油井恢复、打更新油井及水井调剖、动态调配为主的剩余油挖潜措施。共实施各类油井措施101井次,累增油1.7*104 吨,水井动态调配等措施86井次,累增油2.2*104吨。
4 结论
(1)将沉积相引入到三维地质建模中,提高了属性插值的合理性;
(2)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细分到流动单元,提高了拟合精度;
(3)合理划分模拟阶段,综合考虑储层物性变化,与常规模拟比较,极大地提高了模拟精度及工作效率,获得了常规模拟所不能达到的理想结果;
(4)及时跟踪油藏动态,指导油田科学开发,保持了油田特高含水后期的高产稳产,有效的控制了含水上升速度。为开展同类型油藏的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福垲 黑油和组分模型的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张一伟.陆相油藏描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模拟游戏范文6
导游实训是各旅游管理院校或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导游业务》所开设的一门主干型的实践性课程。本课程通过对当地相关旅游景点的介绍和导游讲解技能的训练,为当地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旅行社导游服务人员和旅游景点的讲解人员。从长远的眼光看,具备这种知识和技能还能从综合素质上和个性心理上为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和进行专业拓展做好必要的铺垫。
一、构建宏观的导游实训教学管理环境工程,强化实训课
(一)改变思想观念
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要逐步克服传统的对于实践课程偏见和忽视的倾向,营造良好、积极、科学的实训课程的外部环境。长期以来,不少教学管理者和从教者在观念上将实践教学仅仅视为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导游实训等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程的“立法”保护。
(二)注重实验教学
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课组轻实践课组”的课程计划编制观念,以“校园宪法”的形式保证专业实训课程的地位,强化《导游实训》课程的执行力度。目前的教学计划安排不管从课时的分配上或者授课模式的自主选择上都非常不利导游实训的时间要求,也制约着导游实训课程的积极性和灵活性的发挥。在课程安排的次序上,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将本课程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这时的学生已经度过了最为关键的专业观念形成时期,并且许多学生已经开始考虑毕业的去向问题,根本无心上课。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往往只能保证34个课时,并且大都是分散上课,每一单元的内容无法完成。此外,针对学生需要外出实践或者观摩的时间安排不仅无法保证,并且由于存在的调课或者学校处于经费或安全考虑,许多既定的计划很难落实。为此,必须通过学校教务处的行政行为,方可落实导游实训课程在课时、排课顺序、授课形式和保证条件方面的要求。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
注重培养和塑造“双师型”教师,强化实训师资队伍稳定和建设。实训基地需要配备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师资力量,以期真正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完满实现实践教学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发能力,又应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宽广的知识面。只有这样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也只有“双师型”教师才会对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有比较全面、完整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主要依靠人才引进和学校自主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产学合作,向相关企业借用优秀技术专家和操作能手来指导学生,或选派教师到企业去进行实践培训。
二、创建高效、活性、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强化情景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在所有教学形式中占据首要地位,它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域,在其中教师所担当的讲授者角色异常鲜明,但由此也造成了历来难以避免的潜在认识误区,即片面地将课堂教学等同于理论教学,这尤其误导了旅游教育。许多教育者想当然地认为,在课堂讲理论,在课外再去实践,学以致用,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割开来,而否定课内实践。实则不然,实践教学是导游实训教学活动的中心,并贯穿其始终,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且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实施观摩教学法,强化模拟教学力度
导游实训授课过程是以有关景区景点的旅游背景知识和专业性的导游讲解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平台的搭建的过程。学生对新导游客体的陌生感,严重制约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游刃有余地在向客人进行讲解。授课中借助多媒体或者景区沙盘等形式使学生在直观有清楚的认识,更好的掌握所学景物的相关知识和讲解要领;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模拟导游讲解,使学生在思路的组织和语言的使用上更具有规范化的效果;通过聘请导游专业人士的课堂现场讲解,学生更能掌握最前沿的导游技能和景点知识,体味高级导游的讲解魅力,从而确立个人的导游特色。
三、开辟第二课堂,搭建高效就业平台
(一)探索导游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实训模式
导游实训各核心内容按照导游业务活动的特点,与旅游业务流程对应设计实训单元,学生以活动小组形式,按照业务环节进行相应实践,再将业务环节进行组合,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进行一次多环节结合的模拟实践或实战实践安排,以消化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再开始下一个阶段。
(二)课外校内实训――“第二课堂”模式
学生社团是课外校内实训的载体,由学生自发建立、自主管理的社团性组织,每年定期举办导游大赛、社团周年晚会等活动。学生对此有极高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以锻炼学生各项能力为目的且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三)校外实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