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日记题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日记题材范文1
关键词:新闻纪录片 纪录片视角 纪录片艺术特色
纪录片是反应现实的艺术作品,它的本质属性是真实[1],应当反映现实存在的生活方式和本质意义。纪实是纪录片的创作风格,侧重于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求纪录片拥有一种质朴的品质,纪实就是达到这种品质的途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现实存在和随意的观念传达,而是要求在内容上要反映原汁原味的生活现状,要做到全面、客观、真实、;在形式上要摆脱矫揉造作的缺点,要做到不伪装、不摆拍、不做作。本文分别从文化、拍摄手法等角度,来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纪录片如何反应现实问题。
一、题材选取特色对比分析
(一)中国纪录片题材的发展轨迹及《工地》的内容特色
中国最早的纪录片是一些外国人来华拍摄的有关中国社会状况的纪录片;的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主要以政治需要为目的,是少数人用来宣传其政治思想的工具;随后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纪录片绝大部分反映先进模范人物,其政治色彩淡化了;直至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优秀纪录片崭新的创作手法、观念引入到中国,对于我们自身创作纪录片、转变创作观念、更新创作手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人开始成为纪录片的主体反映对象,由原先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特殊意义的英雄、模范式人物转向生活中最普普通通的人。
纪录片《工地》是由大连电视台创作的一部有关农民工的纪录片。所表现的主线是,中国有13亿人口,8亿农民。农民中有4.6亿劳动力人口,其中有9400万进城打工。本片由农民工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人物面部特写和人物现场采访三部分组成,把农民工从世俗理解中的低微层面抖落出来,把他们的理想生活呈现给观众。
(二)纪录片的题材应该更加注重人
纪录片的题材应该来源于社会现实,应该以人为表现主体[2],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当代性、现实性、社会性以及社会责任感。人们越来越偏爱站在人类学或者民族学的高度来记录世界、反映世界。纪录片注重对人的表现、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重视,纪录片通过镜头,传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实现了观众与纪录片主体的对话,实现了感同身受。[3]
1.日本纪录片人文精神表现特点
《激流中国》是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电视纪录片《NHK特集》的系列题目之一。《激流中国》每集开头以此段文字作为指引:“夙愿的北京奥林匹克还有一年,试图从经济优先转向为真正大国的中国,如今种种矛盾,汇集成激流,汹涌而至。”可以说,《激流中国》是在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夕,日本制作者贡献给日本国内民众的一部以中国为表现主体的系列纪录片,目的在于让日本民众更好的了解中国的现状。同时向世界人民展示出日本视角里的中国形象。
本片的特点就是以人为主角,以关注人的生存和命运为主要出发点,环绕中国两个富豪家庭以及两个内蒙古荒村的农民工家庭为对比,反映了中国现当代贫富差距的状况,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思。制作团队在选材上站在民族性、个性化的基础上,传达出一种深层次的共性,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可以说是本纪录片本身就超越制作国界的差异、制作民族的差异、制作人的陌生和隔阂,从而形成广泛的深层的理解和认同。
2.中国纪录片人文精神表现特点
纪录片《工地》是由农民工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人物面部特写和人物现场采访三部分组成。选材上只是单纯的表现农民工的劳作、生活和对其理想生活的采访。如此由七个重复的单元构成整个片子。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之一,展示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无疑抓住了社会的热点,这是本片成功的一个方面。而真正获得成功的纪录片,不在于题材的大小,关键在于深度的开掘、主题的开掘、人心的开掘。对人类共同拥有的、共同面临的问题、理性的揭示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形成广泛深远的交流与沟通。本片在选材上的成功是第一步,而在表现选材上,将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通过工作者的镜头,一改往日或者煽情、或者批判的立场,把农民工简单的生活、质朴的理想表现的崇高而纯洁,从中升华出一种伟大。
二、艺术特色对比分析
纪录片要求内容的真实,它的一部分新闻特性,要求它应当追求现实的功利目的,而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纪录片与其它艺术形式又有着同样的美学追求和境界品格的提升。如何提升纪录片的艺术境界?最见功力的还在于“视角”[4]的确立,无论是其拍摄的手法、叙事的方式、还是驾驭拍摄记录形式的本领,都逃不开最初的定位,而这两部纪录片的视角也是不同的。
(一)中国农民工题材纪录片的特点及意义
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借用大众传播媒介转述大众化的生活内容,对于农民工题材的纪录片拍摄,一般都是以表现农民工的底层辛酸为主。无论是表现什么题材,或者电视人以什么形式来表现自己的选题,都偏爱将问题的阴暗面表现的催人泪下,或者以弱势求得关注与保护。这样的结果或许能够引来无数的关注,如果再兼具一定的新闻价值,关注度提高,幸运的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实施解决方案。但若没有这种运气,过多悲情的制作,只能加重社会的不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丧失。
在这一点上,《工地》拍摄团队就做的很好。他们没有沿袭以往的制作观念,一味的揭示现实中农民工的苦难生活状况,相反,他们运用独特的拍摄方式和表现手法,将农民工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一面展示在银幕上,让观众在欣赏、佩服的基础上去理解他们的处境、感受他们的辛酸。也许这才是对社会和谐发展最有利的推动力。[5]
(二)日本拍摄农民工题材纪录片的特点及意义
《富人与农民工》拍摄的立足点就是反映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现状。两个极端的对比势必会引起社会的恐慌。而日本人在拍摄本片中仍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是,他们深入生活的能力,对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犀利的剖析、直白的再现。二是,他们驾驭纪录片语言的能力、对镜头精准的把控和潜能的发挥[6]。他们不仅记录下生活的表象,还能显现生活的本质内涵。富人的奢靡生活、豪华的物质享受;穷人无钱医病的痛楚、家人分居离散的苦涩都通过纪录片的画面展示在观众面前,对比中透露着一丝丝触目惊心。
当然他们拍摄本片是站在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基础上,是使日本民众更加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问题的国家,在慢慢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的道路。这样或许会造成一种偏见,或许会引起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质疑,但是这也不失为一种走向世界的方式。将自身问题首先公之于众,接受的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文化的交流;不接受的,总归能寻找到症结所在,尽快找出另外一个相互包容的契合点,才能走上最便捷的出路。(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姜依文主编,电视纪录片卷:生存之境[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6
[2] 朱光烈,电视纪录片的方向性启示[J].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研讨会,1992年第6期.
[3] 刘敬东,纪录片、艺术美与人的主题[J].现代传播1993.4
[4] 姜依文,仰视?俯视?平视——纪录片视角的变化[J].电视研究,1999.7
日记题材范文2
关键词:日本动画题材;机械科幻题材;60至80年代
二战过后,日本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大幅度增加了与国外的沟通与联系,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日本作为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能够很好地结合自身特点而创造出新文化的国家。在多元文化不断输入期间,如1953年电视广播的问世、1958年3C产品的大热、1963年高速交通的完善等,机械科幻类题材的动画在日本人民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和追求中形成。
机械科幻题材是围绕机甲、科幻展开创作的动画题材,故事以机器人与机器人、机器人与人造人、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战斗为中心,由对机械世界观的塑造、战斗过程的描绘、情感的渲染及机械的分解等部分组成。自1968年1月1日《铁臂阿童木》开播以来,日本动画便开启了机械科幻题材的进程,将故事时间设定在很久以后,范围是全世界甚至整个宇宙,受众群体则扩散到各年龄阶层,具有未来感的科幻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随后,可遥控的巨型机器人《铁人28号》(1963)、为了拯救世界和平的9名人造人战士《人造人009》(1968年)、人类进入机器人体内控制其战斗的《无敌铁金刚》(1972年)等,增添了机械科幻题材的生命力。
1 作为日本动画界独特存在的机械科幻类题材,日本的历史及环境赋予了它不可替代的原因
1.1 时代背景的影响
60年代初,为了扭转二战后国家与人民的消沉状态,日本在经济、文化上积极开拓新的方向,他们通过高新科技来强国兴盛、发展经济,通过对世界文化精髓的不断吸收和改造来提炼自己的文化精华。正因为如此,日本在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高科技机械时代,人们对机械的热爱与日俱增。同时,日本动画人也没有放过这次机遇,将动画产业与时展相结合,将科技机械元素融入动画作品,创作出如《铁壁阿童木》《大魔神》《勇者莱丁》《无敌钢人泰坦3》等优秀的动画片。日本动画人认为机械和科技带给他们自信,《宇宙战舰大和号》中的“大和号”不再是二战时那艘战败的“大和号”,不再是耻辱的象征,而是为地球而战、为宇宙而战的“大和号”。不断求新的时代促使了机械科幻类题材动画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为日本动画开创了新的方向。
1.2 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人们的危机意识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岛屿国家,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不足,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被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袭击的危险,这些客观因素使日本人形成了高度的忧患意识,而对于日本动画人来说,更多的是希望能突破诸多局限的现实世界,创造一个广阔的生存世界。所以,创作者们通过在动画中对科技发展的机械化进行描绘来填补对现实中地理环境的不足。同时,他们还意识到在机械发展的同时会带来环境污染、机械进攻人类、人类想利用机械统治世界等问题,正如《银河少年队》中,太阳的力量受到破坏,少年英雄们为了宇宙和平而冲向宇宙,与邪恶的外星侵略者斗争,为恢复太阳的力量而战。
1.3 玩具等衍生品的相互推送
日本机械科幻类动画经过长期的发展有了强大的受众基础,该题材动画在经济市场中能够收获稳定的利润。为了维持长期的赢利,制作公司在该题材的数量上加大投入的同时,部分创作者还与赞助商一起创作机械模型,形成了机械科幻题材独特的创作流程。玩具设计师设计开发出真实耐玩的机械模型,动画创作者根据已经设计好的模型制作动画。在动画播出后,不仅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机械模型也可以制作出相关的玩具等衍生产品在市场上进行售卖。这样的商业流程将动画作为衍生品的宣传手段,通过动画故事与观众产生情感链接,最终达到销售玩具的目的。《机动战士高达》正是通过动画情节吸引了观众群体,带动了玩具等衍生产品的销量,与此同时,在玩具的不断热销之后,对动画的追逐也会更加热烈,《机动战士高达》是机械玩具的完美范本。
2 机械科幻类题材的类型特征
机械科幻题材动画以其独有的机甲、科幻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题材动画特征,在包罗万象的动画题材中一枝独秀。曾几何时,动画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完全围绕机甲、科幻为中心的题材,该题材在角色塑造方面,无论是人物还是机械,都有完整的身份介绍及鲜明的性格特征,火力强大、构造奇特、科技效果十足的机械造型,在激烈的机械战斗场面中对机甲角色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在酣畅淋漓战斗的同时,也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在故事情节方面,日本机械科幻题材动画通常以武力解决一切问题,以不同角色之间火爆的战斗场面,让观众感受战争的残酷。在角色的选择上,使用传统的人类角色搭配新颖的机械角色,两者完美配合,战斗力远超个体。在日本机械科幻题材动画中,通常是以机械、人类、人造人的结合等多种角色之间的战斗来表现火力强大、动作威猛,战斗场面火爆而激烈。流畅真实的打斗效果、战斗力强大的武器装备、科技感十足的机械技能等鲜明特点,将日本机械科幻题材动画打造成为世界动画之林中一匹特点鲜明的黑马,在动画的道路上奔跑不息。
此外,完整的世界观也是该题材动画的一大重要特点。以《机动战士高达》为例,该动画的世界观构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宇宙世纪年代的人类已经在宇宙建立了许多殖民星球,战斗范围被设定为全宇宙;第二,地区联邦政府对宇宙殖民星球进行剥削与压迫,宇宙殖民星球与地球产生了对峙;第三,拥有高新的科技能力,机甲是为了战争与和平而被创造和使用;第四,在形象设定方面,人物及机动战士的相貌、语言、思维方式和现实社会相近;第五,机械与人精神相同,有思想、有性格,与人平等。
3 结语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机械科幻题材在市场经济和受众群体的选择下越发蓬勃壮大,进而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日本的机械科幻题材的形成及特征告诉我们,动画的生命不应该随着一部片子的完成而结束,需要与市场、经济、人群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动画体系以延续它们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保罗・格拉维特(英).日本漫60年[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2013.
[2] 李捷.日本动漫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日记题材范文3
2001年我公司配合省公司又将人工电能抄费核算模式改造为微波远方传输电能自动计费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关口电量的核对速度,为我公司结算资金的快速回收创造了条件。
关口电能表前移至线路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我们发现发电机发电量减去厂用电和主变变损后,比线路侧关口电能表指示电量多,版权所有这直接影响了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为解决关口表前移后暴露出的电量不平衡的问题,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如下工作:
邀请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的电能计量专家,帮助我公司查找电量不平衡原因。通过现场测试后分析,认为引起电量不平衡的原因为:⑴七只关口电能表中有六只表计实际运行工况时呈现负误差;⑵计量用二次回路电缆截面偏细;⑶计量用电压二次回路的保险接触电阻大;⑷二次回路负载偏大;⑸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接线端子生锈;⑹计量用的电压互感器精度等级不能满足电能计量管理技术规程上的要求。
针对上述原因,公司利用设备停电检修的机会,对影响关口电能计量准确性的设备进行了整改,完成了如下工作:㈠更换了220kv计量用电流互感器;㈡更换了220kv计量用电压互感器,电能表专用一个二次绕组;㈢更换二次接线用的ct、pt端子箱;㈣尽量减少pt二次回路中的继电器接点接触电阻;㈤按期测试pt二次回路压降。
认真学习dl/t448-2版权所有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对照规程找差距。dl/t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规定,ⅰ类电能计量装置的电能表,应现场三个月校对一次,其配套用的电压互感器的准确度等级不应低于0.2级;对35kv及以上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压降,至少每两年检验一次,并要求ⅰ、ⅱ类用于贸易结算的电能计量装置中的pt二次压降应不大于其额定二次电压的0.2%。当二次回路电压降超差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在一个月内处理。现在我们严格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定期检测和日常维护工作。
日记题材范文4
【关键词】日本;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培养体制;特征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36-02
一、日本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制的特征
第一,国家对日本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导。
日本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视为事关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自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就一直致力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颁布法律法规和制定相关奖励措施是日本政府主导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举措。日本为明确社会福祉士和介护福祉士资格要求和工作内容等相关概念,于1987年5月26日以法律第30号的形式颁布了《社会福祉士以及介护福祉士法》,并按照日本社会老龄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对该法律进行适时的修改和完善。在《社会福祉士以及介护福祉士》法律的引导下,日本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日趋合理。为扩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日本地方政府积极鼓励年轻人参加社会福祉士和介护福祉士的专业资格考试,例如,为了缓解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求学压力和生活压力,日本东京都向正在学校学习的未来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提供包括20万学费和5万生活费在内的助学贷款,并免除这些贷款的利息,使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同时对养老服务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完备。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日本高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入,养老服务专业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高等院校也纷纷依据社会对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到目前为止,日本设置养老服务专业类课程的高等院校共有355所,其中包括27所公立大学、120所专门学校以及208所私立大学。从纵向延伸方面看,日本设置此类课程的高等院校可谓层次多种多样,既包括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课程,又包括函授层次的课程,该状况满足了日本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水平的多样化需求。从课程结构看,日本养老服务专业课程主要由人类和社会、介护、身体和心灵的构造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人类和社会的教育内容包括人类的尊严和自立、人际关系和交流、社会的理解等,课时数要求达到240课时;介护的教育内容包括介护基础、交流技术、生活支援技术、介护过程、介护综合演习、介护实习等,课时数要求达到1260课时;身体和心灵的构造的教育内容包括发展与老化的理解、认知症的理解、障碍的理解、身体和心灵的构造等,课时数要求达到300课时。上述教育内容分别以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实习内容和相关教师的资格等也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三,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建构。
为保证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质量能够达到一定标准,推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职业活动的正规化,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开始建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主要对社会福祉士、介护福祉士和精神保健福祉士等三大类养老服务人才的职业资格进行认证,认证的实施主体为厚生劳动省的指定机构、独立于日本政府之外的公益财团法人――社会福祉振兴・考试中心(日文表述为社会福祉振d・Yセンタ`),同时该中心还负责考试合格人员的登录工作。社会福祉士的考试科目为人体构造和机能以及疾病、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支援等19个科目;介护福祉士的考试科目为人类的尊严和自立、介护的基本等11个科目;精神保健福祉士的考试科目为精神医学、精神保健学和社会福祉原论等17个科目。日本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资格认证的合格率比较低,2016年社会福祉士考试的参加人数达到44764人,合格者人数为11735人,合格率为26.2%;介护福祉士考试的参加人数达到152573人,合格者人数为88300人,合格率为57.9%。
第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体系的健全。
日本在终身学习思想以及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体系。该体系在保障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缓解了社会中高层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不足的状况。日本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体系由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国家层面由中央福祉人才中心负责实施,主要实施的内容包括都道府县人才中心业务的联络调整、人才供给信息的收集和提供、都道府县人才确保人员的研修、社会福祉事业从事人员的研修以及都道府县人才中心业务的启发和广播等;地方层面由都道府县人才中心负责实施,主要实施的内容包括福祉人才的免费职业介绍、希望就职到福祉岗位人员的说明会和讲习会、经营者的人才确保以及调查研究、启发和广播等。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人才服务机构覆盖了日本全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立体交叉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体系。
二、日本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制的启示
(一)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注重政府的作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推动准公共产品――社会养老服务的有效开展以及质量的稳步提升。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要求政府在该方面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鉴于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我国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必须把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予以推进,设置专门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进度,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等。
(二)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培养体系的逐步改革和完善。从目前我国实际状况看,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需要从培养机构和课程设置两方面入手。培养机构方面,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克服人才培养的资金不足问题,打破培养机构单一化发展的僵化格局,确定各类教育机构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实现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均衡发展。课程设置方面加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改革并逐步完善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
(三)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环境要逐步改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提高需要改善现有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建构完善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其原因就在于该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按照社会的发展变化需求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具体来说,国家要在现有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认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认证环节和具体的认证标准,从而使认证体系能够实现规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浦.日本养老经验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4(8).
[2]吴杰.日本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探索带,2014(24).
[3]康越.日本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简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作者简介:
日记题材范文5
所以,本人认为了解摸清农村小学生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有意义的。其特点是:
1.父母外出打工多,留守学生多,父母与学校、学生交流机会少,督促机会少。
2.有些父母对学生学习不重视,认为读书无用,可读可不读,没有什么影响。
3.有些父母是有心无力,为了生计奔波,没有精力辅导孩子。
4.农村学生见识窄,课外阅读刊物没有,上网没有,受家庭经济影响。
5.学生的老一辈大多是文化较低,没有监管、辅导能力,缺少语言沟通和积累。
6.学生第一次练习试写日记,存在畏惧、害怕、不敢写的心理障碍。
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师首先要摒弃这种认为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而放弃指导学习写作的错误观点。农村学生经过学前班、一年级的学习,口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学会了拼音、识了不少的字,能够阅读课文,这就为二年级写入门日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从二年级开始,本人就指导学生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然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要让他们从写单词到要写成句子、写话,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如何才能使学生写出完整的一句话、或一件事,这并不是一时就可以做到的。除了要有一个好的指导方法外,还要学生们多写、多练,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把入门日记写好。那么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写好入门日记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
留守学生需要老师特别的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与他们交朋友,清除他们心中的障碍是我们老师的首要任务,这对于见闻少、语言积累少的农村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二、引导学生入好门
学生开始学写日记,却不知从何下笔,所以最初的指导要非常具体。本人收集一些低年级学生的日记读给学生听。为了便于看懂、写得出来,选读的日记应该是简短的,开始是从模仿做起,找一些图,让学生看图说话,然后把所说的话写出来。要完成这一个过度阶段,我们就要从模仿典型图案开始练习写,逐步把别人的东西融会变为写出自己的。总之一开始就是从最简单的一句话、二句话写出来。例如:一位学生写道:“今天放学回到家,我去河边洗菜,回来后,妈妈很高兴。”尽管就这些,但是是他独立写的,就应该肯定。对于刚入门学写日记的学生来说,这种按照自然顺序写的日记,正是最基础训练。
三、培养兴趣,指导筛选题材
兴趣,题材是我们写好日记的根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题材是个人每天的见闻、行为以及感想。也就是包括个人的生活、学习。为此,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有针对性提示习作题目、内容、变样地以实物、谜语、故事、图画、情境出现,激发学生写日记兴趣。其次在讲解学生日记时,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给予充分的肯定。
2.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每个人每天经历的事情很多,有动态的、有静态的、有好事、有坏事、也有稀奇的、更有平常的,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用好。
3.从四季景物变化中捕捉。一年四季各具特色的风景让人赞叹,然而学生对此都是感受不多、不深。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明月冬有雪。我就注意抓住四季特点,指导学生观察,感受四季不同之美。
4.从天气变化来捕捉。风霜雨雪、闪电白云,也是写日记的好素材。春雨、雷雨、阵雨就各不相同,指导学生观察,提高洞察力。我常抓住瞬间,指导学生细细体会、大胆想象。
5.从活动中捕捉。告诉学生,不仅是班级活动、学校活动都可以写入日记,同学自己的活动天天都有、天天不同,也都是写日记的内容。经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捕捉好素材。
四、指导学生多读多练多写,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对农村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就必须多读、多练、多写,而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不强,往往是粗线条的浮于表面的观察。农村生活丰富多彩,而且更贴近自然,有很多美的题材可以写,学生缺乏的只是生活的观察力。这就要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敏锐触觉。为此,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
1.按顺序观察。如:按时间、空间顺序观察从外到里,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先到后等。
2.对比观察。比较才能明白、理解。如春雨和雷阵雨的不同,白云与乌云的不同,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观察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
通过观察,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下来。有话可长,无话可短,关键是要留心观察,有随时记录的意识,从最简单的开始,鼓励学生多练多写。
日记题材范文6
导演就是一个德国的陆川
《拉贝日记》筹拍之际,《南京!南京!》等同类题材也在启动,明知题材会撞车,为什么还是决定投拍?
现在咱们都知道很多人在拍,包括艺谋曾经在筹备《金陵十三钗》,但实际上在《拉贝日记》筹备的时候,还没有其他导演的那些计划,也许在他们内部有,但是媒体没有公布,或者说华谊不了解。我在确定拍《拉贝》的时候,真的没有很明确地想过“我要拍一部南京的电影”或者“我想告诉大家什么”,这些都没有。这个事对所有中国人来说,好像都知道,又好像都不知道。我们都知道有30万同胞遇难,经过的顽强抵抗之后,当时的首都南京被日本人作为宣泄的城市,或者说他们的报复或是一种战略吧,他们有很多目的。不完全是我们潜意识想象的这帮士兵本性就是那样的,因为开始他们没想到最后事情会失控到那样的程度。人性里面最恶的一面全部被打开后,它很难控制了。
我此前也不知道拉贝是谁,就是以前看书知道有《拉贝日记》,以为就是拉贝这个人在他这个期间记录了屠杀的东西,作为外国人记录这个东西,若干年后被发现了,来佐证屠杀这个事。但后来才发现不是,当我们跟做了10年准备的制片人,和这个做了四五年准备的导演接触时,才知道原来拉贝是个参与者。这个城市当中有三种人在参与:侵略者、被侵略者和像拉贝这样的外国人第三方。所有达官显贵都已经离开南京,留下的都是最普通的市民,拉贝见证了这20天发生的一切,这个角度让我挺震动的。
以前我们也看过一些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但近十几年来,用新的电影语言来讲述南京的电影是没有的,这段时间集中出现几部南京题材影片,应该是个巧合。
德国制片人或者导演当初说服你投资的时候,有没有告诉你他们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
他们没有说过口号式的话,没跟我说过这是一个“责任”,他们更多的是从电影角度出发,他们认为这是非常适合拍成电影的题材。另外他们也觉得在中国拍拉贝的故事,蛮挑战的。他们在自己的教育里压根不知道拉贝在中国的故事。可能跟我差不多吧,我接受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想证明什么的念头,就是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电影题材。德国人都知道奥斯威辛集中营,也知道欧洲战场的事情,但他们不知道在遥远的东方,在同一个时间,还有一个城市叫南京,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合约上把字签完之后,你开始进入工作状态之后,才发觉很多事情有意义。
导演加仑伯格此前只拍过一部长片,制片人也很年轻,初次合作的外籍团队,为什么获得了你们投资人的信任?
他们虽然很年轻,但有很成熟的拍摄经验。导演在德国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导演,只是年轻,开玩笑说他就是一个德国的陆川。
相对来说,他们在跟我聊电影的时候确实跟中国年轻导演有区别。中国年轻导演会跟我聊他们的抱负、思想等等很多电影以外的事情,这些人却跟我只聊电影。哪怕他们拍了一个很震撼的题材,他们也不会用这样的词汇,只是跟我说他们想怎么拍,有什么样的情节。
有一件事情很遗憾,我们刚开始谈这个电影的时候,主演是德国另外一个很有名的男演员,就是乌尔里希・穆埃。我们合约都签了,在筹备过程中他去世了。后来我们赶紧开会,换成现在这个男主演乌里西・图库尔,他也是德国很有名的演技派。
拍《拉贝》是历史的轮回
陆川是华谊的签约导演,当初为什么没有和他合作《南京!南京!》?
陆川只是导演合约在华谊,我们签的不是他的全约。其实陆川拍完《可可西里》之后,我们俩就一直在找下一个片子的题材。南京是他报给我的若干题材中的一个,那时他报过好多题材,他甚至还提出拍李自成。陆川当时给我的那个南京的故事我很喜欢,他写了两个小人物,一个是从城外往里进攻的日本兵,一个是守城的中国士兵。我觉得可能当时那个故事的角度国内不太能接受吧,后来就暂时先放下了。
所以后来华谊选择了拉贝这样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讲述南京?
《拉贝日记》其实没有写拉贝的一生,只是讲了期间20天的事情。但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这20天是拉贝一生最华丽的部分,他就活这20天!之前他也许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的老板,但是可能他这一辈子真正有意义的时光就是这20天。所以他后来的日子就没必要去写了。
其实拉贝被发现是一个历史的轮回。拉贝留下的很多文字或者图片,都被封存了。反而是另外一个中国人张纯如,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时,突然发现有拉贝这么一个人。所以拉贝日记被发现跟中国人有关。如今德国人又找到我们拍摄拉贝,这个历史轮回很有意思。
我们在讲一个希望和救赎的故事
南京题材是有些导演一直想拍的故事,你个人是否也有这样的抱负?
如果出于个人情感,我不乐意拍这种电影。它一定会触痛中国人内心的伤痛。这个伤疤,72年了,它一定已经被揭开72回了。每一年,到了12月13日,南京全城鸣笛。这个伤疤永远不可能长好,就一直是结痂的状态,撕开了,鲜血淋漓。然后再长一年,再被撕开。你拍电影这一年,还在上面撒了点盐。所以我个人不太爱拍,而且从商业上考虑,中国电影观众也不太爱看这种反映自我内心悲伤的故事。
后来为什么你还是投拍了《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让我觉得可以拍,因为它角度不同。虽然它也揭开了伤疤,也描述了危险与残酷,因为没有这些也无法凸显拉贝他们做的事的意义。这是一个救赎的故事,这些人在那20多天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其实拉贝他们安全委员会里的人,平常各自身份很复杂,他们各自也有一身臭毛病。那威尔森医生很看不上纳粹,整天跟拉贝较劲。还有一个小男生,因为犹太血统,为保命“流放”到中国。甚至拉贝自己,他本人开始并不热爱中国人,开场他在西门子厂房那一段,包括要求中国司机敲门那些段落,你能看出,他其实骨子里充满了优越感和傲慢。但就是这些有毛病的普通人,在1937年12月那20多天,用南京人的话是“菩萨上身”了。
电影里除了张静初那个角色之外,所有人都是真实的,开始我们在片尾有个段落,讲述所有人最后的命运,但我们觉得这样太老套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truestory,根本没必要。其实最后安全委员会的这些人结局都非常惨,他们被巨大的精神压力折磨着,金陵女校的校长回去一年也自杀了。
这些人,他们都“活了这20多天”,这个角度非常好。导演跟我说,他希望电影是非常正常的色调,甚至还故意让色调暖一点。他说这个故事一定给看的人造成了心理压力,我不希望他们因此而有压力,我希望他们看到正常的电影,看到暖的一面。
是否正因如此,《拉贝日记》在一些反映暴行的方面相对节制,而将更多的笔墨放在情感方面?
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会到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来说,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对的认知度非常高,不需要拿这个电影来教育我说,12月13日,两周内,在那里死了30多万人。所谓日本右翼不承认啊什么的,没有意义!这个是被三次法庭审判过的。而且我们看过纪录片,把人活埋、砍头这些让人引起生理反应的镜头,从小就看过了,我们没必要花上亿的资金把这个再重新复制一次,《拉贝日记》严格来说不是一个的电影,我更想讲的是一个救赎的故事,希望的故事。
在电影上映结束之后,我们会在电影频道放映一个4个小时的电视版本,这个比电影更完整,除了拉贝之外,还有很多副线,比如中国士兵、张静初饰演的女校学生,这些段落都会完整呈现。
因为档期原因,《拉贝日记》和《南京,南京》已经形成了竞争之势,你怎么看即将到来的票房和口碑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