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文字之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皮影文字之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皮影文字之资料

皮影文字之资料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 材料选择 理性定位 感性把握 多效选择 精心删选

    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判,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①所以选择材料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是极为费心费时一个环节,正如选料对于成就美味相当关键一样,选材对于成就一堂好课很关键。笔者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执教了人教版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专题一第2课《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下面就结合这一课的备课过程,谈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材料选择。

    一、理性定位

    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的放矢,为选择材料确立一个合理而准确的目标和方向是工作开始的前提。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言:“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止境,而亦更无意义可言。”②材料是“取之不尽”的,真正的困难是到底要找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材料才能真正解决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理性的定位是材料选择过程的重要步骤。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材料,无论是文字、图片、影视应有尽有,关键是太多,不知道要什么。因此,通过对本课内容完整的任务分析,明确本课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达成的目标,从而确定材料选择的基本方向和功效,在此基础上,材料才能真正为我所用,材料本身也能真正做到“尽其材”。

    首先,目标定位在于新课程本身,在必修和选修的不同模块中,新课程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定位,这需要教师在备课前能够对其加以准确的把握。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精神是“育人为本”,三维目标中最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设置选修6模块《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传承文明的责任意识。“在认识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问题时,能自觉地意识到:文物是物化的历史,是最原始、有力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爱护文物是每一个文明人义不容辞的权利和义务。”③俗话说:触景方能生情!选择生动的、有益于触发学生情感的材料来创设情景在本模块的材料选择中尤为关键。

    其次,目标定位在于对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解读。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体会保护世界遗产是历史与未来赋予的传承文明的重任。”④同时教学指导意见指出:“本课理论性较强,又是学好本模块其它单元内容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选取本地的、生活中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的历史文明的真切感受,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⑤分析指导意见可知:本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文化遗产的价值,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材料的选择也自然应以此目标的达成为根本。

    二、感性把握

    目标定位为材料选择确定了理性的方向,但是选择材料还需要一双感性的眼睛。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只是要求学生达到的一个目标,也是要求教师达到的一个目标,而且教师必须先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只有用动情的眼睛,才能找到让学生动情的材料,而教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寻找材料的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对教材及相关概念形成充分而完整的认识、寻找有价值的材料呢?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我们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去实现这个过程。

    教材是理解概念的首选。初读教材,从埃及的文化遗产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没有一项能在脑海中留下痕迹。再细细研读几遍,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到底是怎样一种价值?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原则该如何理解?充斥脑海的是模糊的概念和无数的不解。可见教材虽然用最典型的材料和最精练的语言来阐述,但是深度地把握相关概念还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网络是提供广阔视角的重要途径,往往能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热点新闻、评论、图片、视频很多:各国各地的申遗热;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两难问题;城市化建设中保护派与开发派尖锐的交锋等等。从文化遗产在网络中的热度可知,文化生活日益重要的今天,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网络呈现的资料虽然丰富多彩,但是良莠交织,让人眼花缭乱。

    书籍是很好的帮手,可以系统深入去理解陌生而遥远的知识。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楼培敏主编的《世界文化遗产图典》,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浙江省文物局编着的《意匠生辉——浙江历史遗产的文化品读》,两本全彩页的图集借助精彩的图片呈现和简洁的文字解读让文化遗产的价值淡淡的浮出,读书的过程中,有一种冲动慢慢的强烈起来,本课要给学生讲解的是多么美妙的事物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红婴所着《世界遗产精神》用很生动的语言解释了文化遗产的概念,简单而言,文化遗产就是记录着特殊历史文化信息的符号,人类可以通过解读这些符号了解过去创造未来,这关系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沙龙出版的《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专家对于遗产保护中热点问题的探讨,从中可以发现隐藏在各种热点背后的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严峻,而关键问题在于公众对文化遗产的陌生和保护意识的淡薄。

    除了读书外,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去了桐乡乌镇和海宁硖石,乌镇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画卷,海宁的盐腔皮影戏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以一种古老的艺术享受。在亲历现场的过程中,笔者逐渐感悟到了文化遗产它所体现的价值,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推动我去发掘、去传递这一信息,对文化遗产的情感也自然而然生成。

    三、多效选择

    在理性定位和感性把握过程中,教师对于本课所需材料的判读能力得到加强,下一步的任务是多选好料。按照怎样的标准去选择材料呢?新课程要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情境空间,所以材料选择要从这一规律出发,用不同的砖瓦构建不同的空间,让学生层层递进地实现情感的体验与意识的形成。

    首先要选择能够清晰传达信息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对关注的主题形成初步的认知。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课为例,本课将教学目标的达成定位于以下三个载体:海宁盐腔皮影戏、北京城、中东地区古文明,通过体现这三个层面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对文化遗产普遍价值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一种保护意识。因此,能够让学生对这三个载体的价值和魅力有真切的了解和体验,对整节课最终目标的达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皮影戏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文化遗产,以下材料从文字、视频到实物能够构筑一个有质感的欣赏和体验空间,使学生形成对盐腔皮影戏价值的认知。

    材料一:《汉书8226;外戚传》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武帝爱其兄延年。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帝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夫人少而早卒,帝思今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帝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材料二:南湖晚报报道:2006年海宁盐腔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专家第一次听到盐腔皮影戏的时候,激动的哭了!他们以为南宋时江南流行的南曲唱腔早已消失,却在盐腔皮影戏中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因为耍皮影的都是些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民,言传身教的传承过程中,这个唱腔几乎没什么改变。

    材料三:一段海宁盐腔皮影戏的视频——《闹龙宫》

    材料四:实物皮影。

    北京城是一个学生熟悉而且带有特殊情感的载体,通过故事、视频和文字构筑一个回味和体验的空间,使学生形成对北京城价值的认知。

    材料一:一段央视制作《故宫》的视频片断——肇建北京城。

皮影文字之资料范文2

辛儒认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建立双重馆藏标准;依托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特性规划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结构[6]。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是什么?其总体上仍然还是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类。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中心,通过文物的收藏、管理、保护与展示,博物馆以文物表达文化,记录历史,传承记忆。《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共展出馆藏木偶、皮影文物精品1583件,其基础性的条件就在于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多年来所征集到的1万余件木偶与20余万件皮影文物。丰富、精美的馆藏木偶、皮影文物,是本次展览得到各方一致好评的根本原因。但是,丰富与精美却不能代替全面。虽然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的木偶、皮影文物征集地域已经涵盖了我国几乎所有有这两类艺术形式的省区,但是,木偶、皮影相关实物、资料的征集却相对滞后。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其相关的文物、资料种类都特别多。对于木偶、皮影的展览来说,除了木偶皮影文物之外,相关的剧本、乐器、制作工具等对于展览有特别的补充意义。除此之外,各种表演视频、照片,以及艺人相关的资料等,都对于全方位了解木偶、皮影及其背后的文化,有特别作用。

二在全球文化交往和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现代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以传播、交往、审美为中心,特别是以陈列展览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提出,更加拓展和强化了这一趋势[7]。传播、交往与审美,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较多是在物质性基础上,以非物质性的关照为重心。非物质性关照则重点需要表达传播、交往,物质性则牵涉审美。从新博物馆理念出发,不仅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于对于所有文化、艺术类的博物馆展览,都是物质与非物质性的互动。《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作为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的重要配套活动,由于木偶联会大会及国际木偶节本身的戏剧艺术性,其天然就在于强调木偶、皮影的艺术性与非遗性。因此,展览本身就是博物馆对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汇合展现,交织着物质与非物质的互动。展览序厅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开台四将》的青、白、红、黑四个提线木偶作为中心展品,配合入口处运动着的木偶、皮影光幕动画,在观众跨入展厅伊始,就以一种艺术、灵动的表现方式,以木偶、皮影本身的艺术之美震撼着观众。同时,在序厅还有对中国木偶戏与皮影戏的艺术发展史所作的一个简单勾勒。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闻名遐迩,集造型、服饰、雕刻、绘画、戏曲艺术于一身,传承至今,风采依然。《偶•戏》部分从历史源流、制作工艺、木偶珍品与木偶表演等四个维度,力图在总体上对于中国木偶戏有一个相对全面的展示。《偶•戏》部分中心展品以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三种形态分类展开,兼顾地域流派,使参观者在对我国木偶戏的历史源流有了一个大致了解之后,能够粗略了解中国木偶戏的分类及地域流派。整个木偶展厅主要采用裸展方式,通过大量的木偶藏品的堆放式集中展示,凸显木偶之势;对于特别精致木偶艺术珍品,我们也采用中心展柜式展览方式,聚焦观众视线,表达木偶之美。

中国皮影戏的形成与民间的影子嬉戏、方士的“弄影还魂术”及佛教的“变文俗讲”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经历过汉代的简陋,表达在两宋的瓦肆,繁盛于近代的舞台,皮影艺韵悠长,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影•戏》部分以中国皮影为展示对象,着眼于中国皮影戏所包含的文化、艺术价值挖掘与展示,从而加强观众对于我国传统皮影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影•戏》以皮影戏的物质载体(“皮影”)的艺术展示为主线,以“七大影系”地域流派分组展开;以侧重于非物质方面的皮影制作、表演、剧目、声腔、音乐及其相关的民俗活动、演出情境等作为辅线,主辅互动,力图全方位展示中国皮影戏。皮影展厅以非物质关注为根本,以皮影造型艺术为表现载体,特别关注于皮影的“灵动性”,大量运用了视频、音频等方式,结合互动表演与现场演出,实现“展”与“演”的初步汇合。手影互动结合旋转的走马灯,深刻地向观众传递着皮影与木偶、剪纸、手影、走马灯、电影等姊妹艺术关系的文化信息;“影戏空间”以立置于墙壁上的皮影观演场景,展示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场景;皮影剧本结合不同地域民间皮影演出视频,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传统皮影戏的剧目与演出;以老腔、碗碗腔、影调、花鼓、汉剧、川剧为代表的皮影声腔,结合皮影乐器,从声音系统的角度表现传统皮影的最根本的“戏剧性”特征。展览尾厅以影戏互动与当代木偶皮影现场制作展示为主,辅以专题卖场,在时间的维度上把观众从传统引向现代,配合木偶、皮影两个展厅关于木偶、皮影现状的相关内容,提领观众思考我国木偶、皮影艺术的现状与未来,唤起观众对于以木偶、皮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总体上,这种展览设计的构思兼顾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个方面,形式上比较符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主流趋向。但是,在具体的展览实施过程中,由于场地条件、展览时间,以及经费预算等具体状况的制约,这个展览给予观众的感觉仍偏重于物质性,其非遗性的部分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主要表现在展览的亲和性欠佳,展览互动不够等方面。而其主要的表现则在于展演结合不够,展演结合显得较为生硬与传统。

三王伯男认为,“在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是传统戏剧最好的归宿。但博物馆以往的功能仅仅是守护,是保存”,但是这种被动的收藏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因此,也许博物馆这种方式可能只会起到延缓传统戏剧衰亡的过程[8]。然而,博物馆参与传统戏剧文化弘扬却不可避免的仍然是最有前景的新途径之一。为了克服传统博物馆的那种被动性与静态性,展示与弘扬传统戏剧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其必然的方式就是将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与灵活的原态演示结合起来。结合《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的初步尝试,对于传统戏剧的展演,大致需要重点考虑如下问题: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博物馆场域中传统戏剧的展示,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一种方式,其价值追寻与普通的旅游开发有根本区别。在这里,传统戏剧展演是以保护与传承为最终旨归,从文化经济价值的方向着眼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因此,必须首先从思想上区分博物馆中的传统戏剧展演与一般的旅游演出,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意识。以展为纲,以演为辅,展演结合。博物馆通过展览的方式使观众在特定场域中感受文化,接受文化熏陶,实现文化意义的默化;演出以舞台为情景,表达思想,传递艺术,品味文化。博物馆展演即以展览为主体,以演出为根本表现方式,实现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整合静态与动态的表现方式。博物馆的传统戏剧演出应该服从于展览主题,以演出补充表达展览思想。在本次木偶、皮影展览中,尾厅的影戏互动与山东皮影“一人一台戏”演出,聚集了大量的观众,甚至可谓是人潮涌动,就很好的实现了与展览主体的互动。

皮影文字之资料范文3

2011年xx县文化馆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文化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紧密结合我县群众文化的实际,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同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一年来,文化馆在繁荣民间文艺事业、组织展览、艺术创作、队伍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花香果硕。

在对新近发现的151名故事传承人进行走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加大了录制音像资料的力度和整理文字的速度,搜集整理了近600则故事,现在文字稿已经校对完毕,截止年底,工作人员已经整理出13-17卷的所有内容,正在打字中。

今年又成功申报两个市级保护项目:喀左民族秧歌和喀左皮影。近日,馆里又将这两个市级保护项目积极地向上一级保护项目申报,争取早日申报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今年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国家级传承人平房子镇平房子村的刘永琴、卧虎沟乡郝杖子村李丙贤、北公营子的韩宝玉、皮影艺人原凤鸣等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是不定期地走访并在年节进行慰问,让他们永葆身心健康,为喀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贡献力量。

二、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在x省第八届艺术节上,x创作的《那达慕》成为入选的美术作品;在由x省群众文化学会、辽宁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新形势下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主题论坛的征文活动中,佟涛获二等奖,张丽娟和李淑萍获三等奖、陈蕊获入选奖;在由xx县作家协会、xx县创卫办、xx县报社和喀左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举办的“奋进六十年,放歌新喀左”创卫杯国庆征文中,姚翔宇获一等奖,刘文莉获优秀奖;在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星光灿烂”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展示活动中,李瑞芬荣获最佳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姚翔宇、宋久文、田丽红、刘文莉等多名同志在辽宁群众文化、《辽西文学》、辽宁日报、辽宁职工快报、朝阳日报、朝阳广播电视报、燕都晨报、xx县报和喀左政协报上发表作品。

三、各门类艺术展览及文艺活动大放异彩。

2011年文艺组积极下基层进行辅导,其中主要有:到社区厂矿策划“职工联欢晚会”;去南哨镇白音爱里村为农民“送对联”“迎新春、送温暖、送吉祥”演出活动;参加朝阳市“宏达杯老年文艺展演”节目的组织辅导工作;为新华钼矿策划辅导“钼矿之夏”文艺节目,为各乡镇辅导“十一迎国庆”文艺节目, 近日又下乡去辅导业余剧团,为利州之春戏剧调演做了准备工作。

举办的活动及展览有:举办“今昔对比、精彩十年利州迎春”摄影展;配合朝阳市艺术馆举办“新人新作声乐大赛”选拔活动;举办六一少儿书画大赛;利州之夏文化馆专场演出;八月份与北京市延庆县、葫芦岛连山区三地联合举办楹联书画展;同时举办十一xx县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书法展览。

在这一年中,更让人激动的是:2011年1月xx县文化馆荣获辽宁省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优秀文化阵地”的光荣称号;今年年底,xx县文化馆又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辽宁省仅有两家。这些可喜成绩,是一年来全馆工作人员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全馆工作人员攻坚克难、超越自我的成果,也可以当之无愧地说,这一年,是事业辉煌的一年,是成就显著的一年。可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结合我县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今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成绩面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一、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文化馆应主动出击,取得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早日建成以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的农村文化网络。其次,文化馆工作人员要及时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文化现状和农民的文化需求。积极发现和培养农村文艺拔尖人才,重用业余创作人才,组织农民绘画书法摄影爱好者采风,扩大他们的视野,举办各种展览和比赛。尤其要注重进城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引导他们改变农村文化现状。文化馆要对他们进行方方面面的文化培训,成立民工艺术团,开展才艺展示及文学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比赛。最后,仍要加大对各乡镇业余剧团文艺辅导力度,搞好一年一度的利州之春——小戏调演和利州之夏广场文化活动。

二、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第一,积极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人们能够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主动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做到细致入微。第二,继续对喀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抢救,积极申请立项,加大对国家级保护项目——《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期再续十二卷,对省级保护项目——天成观皇会十道会的恢复工作也要如期完成,对市级保护项目喀左皮影、喀左民族秧歌争取申报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紫砂、喀左地毯这两个县级保护项目要积极申报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继续执行学习制度、签到制度和业务考核制度。积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继续扩大对外交流,在原有楹联展的基础上,扩大周边兄弟县的不同民间文化的联系,互通有无。继续执行每周五全体员工的学习制度,继续执行签到制度,继续大力开展业务练兵,举办年末全馆业务素质考核,使我馆业务人员实现一专多能,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皮影文字之资料范文4

一年来,文化馆在繁荣民间文艺事业、组织展览、艺术创作、队伍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在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上,佟涛创作的《那达慕》成为入选的美术作品;在由辽宁省群众文化学会、辽宁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新形势下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主题论坛的征文活动中,佟涛获二等奖,张丽娟和李淑萍获三等奖、陈蕊获入选奖;在由喀左县作家协会、喀左县创卫办、喀左县报社和喀左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举办的“奋进六十年,放歌新喀左”创卫杯国庆征文中,姚翔宇获一等奖,刘文莉获优秀奖;在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星光灿烂”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展示活动中,李瑞芬荣获最佳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姚翔宇、宋久文、田丽红、刘文莉等多名同志在辽宁群众文化、《辽西文学》、辽宁日报、辽宁职工快报、朝阳日报、朝阳广播电视报、燕都晨报、喀左县报和喀左政协报上发表作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花香果硕。

自11年4月喀左县东蒙民间故事保护基地——南哨镇的白音爱里村被辽宁省命名为“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基地”以来,文化馆积极配合县民委抓基地建设。先期投入近30万元在村里建起占地XX平米的文化广场,建成水泥地面篮球场一个,广场四周铺设彩砖,安装12套体育健身器材,在广场西侧的围墙上,以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主要题材,建起了少数民族文化宣传画廊。另外建蒙古包5个,其中大的蒙古包1个,直径达10米,小的蒙古包4个,直径达7米。敖包园13个,已建成1个,直径达13米,其余的12个正在施工中。蒙古村村赛门2个,建完1个。在民族文化广场和村委会中间,是村里的中心大道,蒙古族风情一条街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中。

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一位剪纸艺人,叫高延云。在馆里领导的鼓励和帮助下,拟以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题材,将剪出150幅剪纸,这是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喀左剪纸艺术的有效结合,也可以说是对喀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途径的又一创举。目前她已剪出20幅栩栩如生的剪纸画,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对新近发现的151名故事传承人进行走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加大了录制音像资料的力度和整理文字的速度,搜集整理了近600则故事,现在文字稿已经校对完毕,截止年底,工作人员已经整理出13-17卷的所有内容,正在打字中。

今年又成功申报两个市级保护项目:喀左民族秧歌和喀左皮影。近日,馆里又将这两个市级保护项目积极地向上一级保护项目申报,争取早日申报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今年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国家级传承人平房子镇平房子村的刘永琴、卧虎沟乡郝杖子村李丙贤、北公营子的韩宝玉、皮影艺人原凤鸣等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是不定期地走访并在年节进行慰问,让他们永葆身心健康,为喀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贡献力量。

三、各门类艺术展览及文艺活动大放异彩。

2011年文艺组积极下基层进行辅导,其中主要有:到社区厂矿策划“职工联欢晚会”;去南哨镇白音爱里村为农民“送对联”“迎新春、送温暖、送吉祥”演出活动;参加朝阳市“宏达杯老年文艺展演”节目的组织辅导工作;为新华钼矿策划辅导“钼矿之夏”文艺节目,为各乡镇辅导“十一迎国庆”文艺节目, 近日又下乡去辅导业余剧团,为利州之春戏剧调演做了准备工作。

举办的活动及展览有:举办“今昔对比、精彩十年利州迎春”摄影展;配合朝阳市艺术馆举办“新人新作声乐大赛”选拔活动;举办六一少儿书画大赛;利州之夏文化馆专场演出;八月份与北京市延庆县、葫芦岛连山区三地联合举办楹联书画展;同时举办十一喀左县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书法展览。

在这一年中,更让人激动的是:2011年1月喀左县文化馆荣获辽宁省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优秀文化阵地”的光荣称号;今年年底,喀左县文化馆又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辽宁省仅有两家。这些可喜成绩,是一年来全馆工作人员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全馆工作人员攻坚克难、超越自我的成果,也可以当之无愧地说,这一年,是事业辉煌的一年,是成就显著的一年。可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结合我县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今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成绩面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有:1、如何最大效益地发挥基层文化馆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2、如何将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走产业化道路?3、如何将民间艺术产品作为高价值的商品来开发利用,推向市场?……这些诸多新的课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文化馆特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

一、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文化馆应主动出击,取得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早日建成以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的农村文化网络。其次,文化馆工作人员要及时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文化现状和农民的文化需求。积极发现和培养农村文艺拔尖人才,重用业余创作人才,组织农民绘画书法摄影爱好者采风,扩大他们的视野,举办各种展览和比赛。尤其要注重进城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引导他们改变农村文化现状。文化馆要对他们进行方方面面的文化培训,成立民工艺术团,开展才艺展示及文学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比赛。最后,仍要加大对各乡镇业余剧团文艺辅导力度,搞好一年一度的利州之春——小戏调演和利州之夏广场文化活动。

二、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第一,积极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人们能够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主动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做到细致入微。第二,继续对喀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抢救,积极申请立项,加大对国家级保护项目——《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期再续十二卷,对省级保护项目——天成观皇会十道会的恢复工作也要如期完成,对市级保护项目喀左皮影、喀左民族秧歌争取申报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紫砂、喀左地毯这两个县级保护项目要积极申报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文字之资料范文5

林存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曾作为联合创办人任《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副主编等职务,其设计作品获奖无数,影响颇大。同时,在教学实践上也颇多建树,曾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奥运情缘

2011南京青奥会会徽正式,会徽图形由三部分组成,以青奥会英文名称及视觉标志为基础,中间以举办年份数字“2014”为构图过渡,再以色彩鲜艳的线条和色块将南京明城墙城门和江南民居轮廓进行艺术组合,勾勒出英文“NANJING”字样,整个会徽体现了“国际风格、奥运精神、青春气息、南京文化”的设计理念。

2014年,北京田径世锦赛吉祥物“燕儿”正式,吉祥物“燕儿”集合了燕子、沙燕风筝、京剧脸谱三大视觉形象。流畅的线条代表田径运动员的身姿;风筝寓意报喜,体现北京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京剧是国粹,为世界熟知的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同时,“燕儿”的名字也非常北京化,典型的儿化音体现地域特点;她还能够与赛场“鸟巢”形成呼应,体现“燕儿归巢”的趣味。

2015年冬奥会的标志“墨舞冬奥”正式,标志以中国书法“冬”字为创作主体,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结合,融汇了中国书法及冰雪运动元素,人书一体,天人合一;冬字下方两点融为2022,巧妙自然而富有动感。标识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南京青奥会的会徽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王敏与副院长林存真联合设计,北京田径世锦赛的吉祥物与冬奥会的标志则出自林存真之手。屡次与奥林匹克结缘,不论是面对苛刻要求、严格规定会徽内容,发挥余地极小的青奥会会和田径世锦赛还是时间紧、任务重的申冬奥标志,林存真都反复强调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及其与中国设计精神的承续,并期望现在年轻的设计师甚至是全社会都不应当忽视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应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并进行保护开发,因为这真是一片大有潜力的富矿。

谈到近期备受瞩目的申冬奥标志时,林存真表示这个标志的灵感来源就是中国文化和书法元素。冬奥标志主体采用了中国书法“冬”字与运动人形的结合,首先,中文字体是国际上识别率较高的中国文化符号;其次,其象形的特点可从造型上模仿运动员的形态。在字体选择上,她参考了大量书法资料,其中包括中国书法史上名家字体。但是大部分“冬”字都是在一定的篇章里,带有上下文的行气,单独拿出来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太合适,后来邀请中央美院的邱振中教授写了若干个“冬”字,从古今的许多书法“冬”字中,调整结合图形最终做到气韵相合。随后在大大小小数不胜数的修改后,才做到了兼顾字体形象和运动形态,而不互相涵盖;既抽象、国际化,又加入相对具象元素,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彻底。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他们的文化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灵魂、根基。由于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本身就有宜识别的特殊形象,具有很强的图像性,这种形象如歌如画。同时在中华传统中,书画同源,汉字影响了我们的造型艺术,催生了我们独特灵动的气韵、风骨,写实、写意、言志、抒怀等观念,汉字的地位不言而喻。

而“墨舞冬奥”标志正好借助这个国际赛事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其实林存真正是希望它能成为一个窗口,让更多人透过这个标志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外国人看到这个标志,可以使他们先了解中文书法,继而再引出更有深度的一些中国文化性的内容。

做一本好书

“友人所托为赏石做一本书。得此机缘,我们沉潜往复,对于中国文化、中国设计以及形与意、人与自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思考。书的主体为赏石,是具有纯粹中国文化意味的品鉴物,其表现也应是中国式的。之初,我们企图用二维平面尽量展现出赏石的三维丰富状态,在传统中国风格的构图中追求立体的最大化。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转变了初衷,书籍不只为了设计而设计,也不只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而是透析赏石的文化基因、精神境界,洞悉赏石所载的中国之道。” ――林存真

上面这段话正是林存真为《赏昕集》所写的一段文字,文字中洋溢着她对设计的认知,在设计中,她巧妙的借用了中国画的意蕴,但这种借用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挪用,而是取中国画在水墨笔触间挥洒的人文情怀,由此,将石与光、色等可视元素运用出来,表现其背后的意会情景。在沟通意义上,实现了从平面到空间的三维,再到精神的三维的过渡。这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引导当代设计的思维,实践了中国文化层面中“道”与“器”的归属。可以说,书只是一个媒介,她真正想要展现的,是通过赏石体味中国文化、感受人与自然沟通的精神境界。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时常纠结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点既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又能平衡艺术家内心的诉求?林存真的《赏昕集》或许能够带我们找到答案,在此书中,从选石、拍照、写作到排版她都放慢脚步,潜心感悟,凭借“天赋”和不断的“研习”打磨作品以与众不同。就像啄石成金的过程,没有天赋不行,但也需要不断的重复和坚持。才使这些作品既有传统的中国古典主义审美韵味,也涵有现代设计的高度凝练之精神,都是经受了层层打磨,才得以如此光芒四射。

正如林存真自己所说:“这是一本做得很慢的书,因为其中有很多思想的碰撞与摩擦,我们在沟通理念上、在表现方式上、在通过赏石看到的世界上,每个人的思考都是不一样的,要在这种不同中寻得共融。正如中国古人赏石,在世间百态与历史洪荒中,寻得个体与时空的共融。我们通过各自的视角读取赏石背后的文化信息,又在某处相遇,汇成一脉。”

布一个好展

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对古典家具的兴趣,促使林存真逐渐将设计与中国家具文化艺术进行融合。这也催生了中国古典家具文化艺术系列展。自2010年在798艺术区以大漆家具展开始,先后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进行了卧具、坐具的展示,并积极筹备承具、庋具、杂具的后续展示,在家具收藏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家具,作为日常行为的承载,必然反映了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风俗以及特定的生活方式。这都集中体现了建造者和使用者的社会观与精神面貌。以较为全面的视角,客观地解读那些我们未知的或一知半解的事物。从而洞彻古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哲学与生活智慧。在这个意义上,家具就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回溯中国家具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不同社会视角下的经典。通过物质材料展现出的抽象意韵,淬炼出一种独特美学,一种混合着简约、庄重和华丽的美。这种抽象语言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空间的认识,渲染着人们的生活氛围,传达着特定的文化精神。思考已经超越了表面而显现的文化,使人联想到隐含的另一面: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神的境界。

在此认知下,林存真及其设计团队,将展览设计成为一个打破时空的有限存在,将精神的内在需求展向无限,并塑造出内心的想像世界。以卧具展为例,将展览分为史・追本溯源、礼・载道于器、文・江山卧游、安・生息所系、艺・匠心独具五个主题单元。光影的运用,家具使用场景的抽象还原,特别是意境的展现,传达出一种超越和传神的美学思想,观者在这个空间中静观默想,凝近思远,在想像中发现自己,感受生命,重获心灵的自由。

当我们将零散的历史资料穿缀起来,潜心探索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就会发现其精华和魅力与儒雅之风、文人气质一脉相承。中国的历代文人,不仅提出许多关于家具形制、尺寸、装饰、用材、审美等方面的理论,同时林存真亲自参与设计,以供其诗书赏玩、休憩或与友人遣兴之用。三五好友,观古品形,营造出一个与想象并行的自由世界,得以“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为中国家具注入一缕新风,渗入一层无形的文化内涵。这无疑对当代设计与中国设计精神具有深远影响。

那些可爱的90后

林存真谈到学生时,用“那些可爱的90后”来形容他们,谈到他们的作品时更是不吝啬夸赞之词,“做得特别有意思”、“能够看出他们的丰富想象力”。

作为老师,林存真认为教学生不仅仅要传授学识,更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注重现代设计的概念、思维、表现与本土文化精神的有机结合,培养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与具备文化个性的专业拓展能力。其中,其主持“社会创新模式”课程,连续两年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合作,先后在北京大栅栏及草场地艺术区进行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要求学生带着社会创新的意识与思考,针对旧城区的现状,导入文化生态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要深入当地,了解百姓的生活,了解地域文化,从而建立一种特有的文化生态。通过设计、品牌甚至建筑、空间的跨学科合作,建构独特的文化生态的社会创新模式。学生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切入,深度挖掘隐藏在其中的各类素材,导入当代设计体系,将其引人入胜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对设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做出承诺,为大栅栏的发展提供支持,并在专业人士、大众及在地居民之间建立起对话和沟通的桥梁。这种软性的合作与沟通,对学生专业与市场对接能力的培养以及大栅栏地区的创新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成果丰富多彩,比如以声音传承文化的“口述大栅栏”;针对胡同区单车停放的拥堵问题、无序问题和美观问题而提出的“胡同”方案;针对胡同的公共社交问题,以社区共建的模式而提出的“胡同垫子计划”等。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都具有开放性地增长。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研究

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并且在中国各艺术门类中均有体现。中国当代设计,产生于西方框架之下,并于文化冲击中几次断层,造成中国设计师对本民族文化基因继承的缺失。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归纳、提炼,使之成为在当下的生活中具有活力的视觉符号是当代设计民族化的趋势。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当代设计应用两者的结合,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成型的教学体系及在有效的实际应用的设计方法,各种经典的传统纹样只是被简单挪用、组装,多落入俗套。例如单纯的中国传统纹样的研究,仅局限在考古断代及艺术史论层面,并没有与设计结合产生推动当代社会产业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研究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此为基础,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实践中建构中国的文化生态,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国设计应用系统,指导中国设计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视觉符号及应用体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和设计思想的探索,形成一系列可供推广的方法论,促进产业与社会的互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使之真正成为“中国设计”的精髓和来源,引导中国当代设计从舶来品转向自我文化构建。有助于中国文化、中国设计、中国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在“大栅栏”课程中,针对传统文化用具的逐渐消亡这些问题,林存真带领学生进行了整理、归纳与提炼,使之成为在当下的生活中具有活力的产品,像门神海报、扑克牌,兔爷玩具、招贴,宫灯首饰盒、置物架,皮影交互装置等,林存真认为这是当代设计民族化的趋势,也可以理解是民族遗产的现代化改造,各种经典的传统纹样在过去的再创造仅仅只是被简单挪用、组装,多落入窠臼和俗套。而单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却又仅局限在考古断代及艺术史等理论层面,并没有与设计第一线结合产生推动当代社会文化消费产业的力量。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社会产业化,还需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整理研究,形成一系列可供推广的方法论,促进产业与社会的互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使之真正成为“中国设计”的精髓和来源,一改“中国制造”过去在国际上的“山寨”形象,引导中国当代设计从舶来品转向自我文化构建。这有助于中国文化、中国设计、中国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设计师的责任与期许

林存真表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重视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可能会枯燥,但是当真正认识、了解到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后发力强的价值后,它会带来难以想向的回报,这种回报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学识修养还是专业上的发展都是助力的。“跨界”逐渐成为现在这个时代的一个热词,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需要的这种统合能力,如果一个设计师,既对传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又与时俱进,紧密把握时代潮流,那么他的作品,必当是两种文化碰撞的富有意味的结果。但是设计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些,还是把中国设计停留着口号层面,对传统没有深刻的理解,也做不到真正的创新,那就很难做出真正的中国新设计。

中国文化的深邃需要时间去学习、消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才会反应在作品中。首先,设计师要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艰深,有时候甚至枯燥,没有热爱很难有动力钻研。其次,踏实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源流和传承,看每个时期优秀作品,从中学习,再表现到自己的设计里。中国文化也许不能马上反应到作品中,不能很快给设计师回馈,但真的投入后得到的是远比你投入要多得多的回报,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修养还有专业上的发展都是回报无穷的。

承继中国文化,将东方精神融入中国设计,林存真一直将此作为中国设计师的责任与荣幸。

皮影文字之资料范文6

关键词:学生作文;教学技巧;培养能力;视野;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32-02

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观念越来越超前了,小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好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呢?这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深思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一、加强小学生作文基本功的练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做好学生作文基本功的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首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把生字词的意思理解了、融化了,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更准确地使用自己熟悉、理解的好词语。例如:在《画杨桃》一课的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教诲,重点给学生讲解了“叮嘱”一词的意思,并与“嘱咐”、“叮咛”做了详细的比较,使学生对三个词的感情表达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在一次写作中一名学生就准确的运用到了“叮嘱”一词,“我家就我一根独苗苗,每天上学前妈妈都再三叮嘱我过马路要注意安全,要等红灯了再走,还要记得左右都看看”,更好地表达了妈妈对儿子上学路上注意安全的谆谆告诫,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其次,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式,老师不光要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物体的观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那样学生的写作内容才会更广泛,学生才不会陷入眼前的事物很多,却无从下手的境地。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作文《介绍祖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有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有国画,书法;有布老虎,中国结,皮影戏,捏面人;有赛龙舟,舞狮子,闹元宵等。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不是缺少写作的内容,而是缺少写作的具体材料。有的学生想写贴对联,结果三言两语就匆匆结尾了,原因就是知道的有关对联的知识太少了,在过年的时候只是觉得新鲜好玩,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对联的来历,对联的常识性的东西积累太少,没有理解对联的意思,结果在写作的时候就显得无话可说。所以要培养学生少对周围的事物详细的观察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义活动,经常带他们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只有教会了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使学生积累到更多的写作材料,为写好作文奠定内容基础。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底,使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写作手法。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比喻,拟人,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正确的使用写作手法可以使小学生的文章显得更生动、更形象。例如:有一名学生是这样描写春天的:春姑娘像一位花仙子,挽着一个小花篮,把美丽的花儿撒向大地,大地立刻变成了花的世界,白的梨花,红的杏花,粉的桃花……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顿时显得秒不可言。还如:一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到“我爱上了读书,读书时我就象坐着小艇穿梭于浩瀚的大海,心情是那样的愉快;读书时我就象品尝最爱吃的菠萝、蜜桃,丝丝甜蜜渗入我的心底;读书就象爬上高高的山顶,让我领略到了山下无限的美景。”比喻手法的运用把小作者在读书时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

二、增加新的写作内容,使文章更有新意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因此,作文教学也要尽量联系现实生活,体现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作文不至于太老套,太空洞。如在写《爸爸妈妈的爱》时,好多学生写的还是妈妈给我送雨伞,给我系鞋带;爸爸、妈妈陪我过生日;我生病了爸爸、妈妈在病床前照顾我。作文内容显得很陈旧,没有新意。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在自己跑步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爸爸的鼓励是对自己的爱;在街上看到展出的花卉,妈妈教自己认识花的品种也是爱;自己到同学家写作业回家晚了,爸爸发大火也是爱。我们启发学生写作内容要新颖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写出新颖的内容。还如:在写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介绍家乡周围的环境》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小,年龄小,对环境的关注范围很有限,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自己外出调查,或访问家长、周围的人还可以查资料对家乡周围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学生才会有话可写,内容才会更贴近生活实际,更有新意。内容新颖的作文更有活力,也更加吸引读者。

三、加强作文的思想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