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1

学生在初中虽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但对如何鉴赏诗歌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形成一定的鉴赏诗词的能力,而高中语文必修的第一单元便是诗歌单元,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诗歌鉴赏方法,以期快速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如在教读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长沙》时,笔者给了学生如下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抓意象,悟情感;

知人世,析背景;

明手法,品语言。

一、抓意象,悟情感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就是附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如《沁园春・长沙》中所描绘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万类霜天”,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但毫无过去一般的写秋的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而是大气、壮美,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充满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这就是抓意象,悟情感。

二、知人世,析背景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多伤春悲秋,秋天在诗人笔下大多涂上了凄凉、萧森的色调,传达给读者以无限的悲伤。比如杜甫写秋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等,无不透露着秋的萧飒与悲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枯藤、老树、昏鸦为我们营造了秋天傍晚的凄凉景色,表现了浓郁的羁旅之愁。那么诗人为何有如此多的愁苦呢?这就要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写诗的背景来分析,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由盛而衰,人民流离失所,而自己“入朝见妒”,以致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只落得只身“飘泊西南天地间”“每依北斗望京华”, 有家难回,报国无门,贫病交加,看到落木纷纷,如何能不伤怀?而马致远是一个飘零异地的天涯游子,见深秋之景,自是抒发凄苦之情了。

为何笔下的秋景会如此大气磅礴,如此绚丽多姿?还是要结合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生平来解析,也就是所谓的知人世,析背景。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自己艺术风格的诗人,他的词情调慷慨激昂,风格豪迈爽朗,他的人更是有襟、大气魄,所以他笔下的秋景才会如此壮美,充满了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基调。正是符合了“以我观物,则物皆有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因此,诗词鉴赏中,知人论世是不可忽视的极重要的一环。

三、明手法,品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凝练,不平铺直叙,以其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因此,写作诗歌往往借助各种手法,并且讲究炼字炼意。各种手法中,最常用的便是借景抒情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方为诗歌的大境界,《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就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结合。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在教读的过程中,笔者先对如何鉴赏诗歌景物描写进行了归纳:

写景的顺序: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仰视到俯视或者从下到上、由近及远、有俯视到仰视,也就是写景要有一定的顺序。

写景的手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反衬等。

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这首词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见“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观“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写景层次井然,大气磅礴,囊括万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静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为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万山红、漫江碧,色彩绚丽,充满生机,以乐景衬乐情,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

另外其语言也运用得极为传神,比如说“层林尽染”的“染”字,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写出层林仿佛人工染过一样,“鹰击长空”长空的“击”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鱼翔浅底”的“翔”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的那种状态,这首词的语言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传神的动词运用更能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品味优美传神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是阅读诗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2

关键词:职高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策略

诗歌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通过精美简短的文字塑造作者隐晦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职高语文中,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学生的心头病,学生出于很多原因,对诗歌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困惑,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让学生能够深刻地品读情感,赏析唯美,肯定诗歌的魅力之处,

一、职高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是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及今后发展深造的基础,是一种强大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想象力,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不会发明蒸汽机,爱迪生不会发明电灯。诗歌中有许多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尽夸张之能事,只要一读,我们就能被这庞大的气势吸引进去。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定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应该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之上,职高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经历,这些都为诗歌鉴赏铺垫了一定的基础。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言简意赅,篇幅一般较小,叙事简练,可是蕴含的道理和情感却很深刻。诗人在写作时大都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深掘内心,学生很容易对诗歌理解产生隔离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考查,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出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等,使他们不再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上。

二、提高职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策略

1.创新教学理论依据,把握诗歌内涵。为提高职高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充分把握诗歌内涵,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创设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里所描绘的画面中,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学生自我鉴赏的目的。要在讲解过程中,对高考中的典型诗歌鉴赏例题进行分析,以传授学生做题技巧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注重课堂实践。在职高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得学生能自我分析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其感悟叙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与作品情景交融。诗歌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练性,所以越是成功的诗歌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就越大。创作有赖于想象,鉴赏也需靠想象。如讲杜甫《登高》一诗,教师在上课时宜点拨学生想象诗人当时俯仰的见闻情景,于脑际间浮现凄清惨淡的特写画面。想象万叶飘逝凄凉、长江汹涌不息的开阔意境,描绘出一幅声图并现的悲秋图景,从而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

4.加强对诗歌意境的分析。例如,教师在讲解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诗句时,教师不仅要解释作者所描绘的满山红叶,百只船在激流中竞争,鹰在长空飞翔和鱼在水底遨游的字面意思,而且要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停留于字词表面,而是透过描述性的词分析诗歌意境来洞悉作者的写作意图。该诗歌中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通过鹰、长空、鱼、浅底、百舸、江流以及漫山枫叶等一系列开阔的景物来表达阔达的胸襟和眼界。

5.通过拓展性阅读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沁园春・长沙》后,可根据学习情况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该作者的一系列诗歌,如《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以及《七律・》等。通过纵向的拓展阅读深入到作者的写作主旨中,达到深刻独到的诗歌鉴赏效果。学生也可横向地对诗歌进行拓展式阅读,以拓宽对诗歌的理解途径和见解,全面促进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其中,教师可根据诗歌风格类型进行拓展性阅读策略实施。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诗歌《卫风・氓》后,可安排学生拓展阅读《涉江采芙蓉》《琵琶行》《长恨歌》以及《湘夫人》等篇目。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个十分博大、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涉及的也只是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的方面,还有许多方面和教学环节不是本文所能详述,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芳 浅论提高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读与写(上,下旬),2014,(16),85-86。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现代诗歌教学法;运用策略

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法的运用,为提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提供依据。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首先,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诗歌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不高,教师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在教学中将诗歌层层分解,导致诗歌语句脱离了诗歌的整体语言环境,使诗歌缺乏美感,使学生缺乏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其次,朗诵是诗歌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诗歌朗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而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只注重诗歌教学的速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诗歌朗诵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第三,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少,教师只讲解诗歌的具体含义,让学生机械地记笔记,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和含义理解不够,更无法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意图,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诗歌审美与鉴赏能力

由于学生对作者的诗歌创作意图与创作背景难以掌握,而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具体意境。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诗歌教学。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资源中搜集有关作者创作年代与创作背景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意图与诗歌产生背景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例如,在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诗歌作者的故事,以及作者创作《沁园春・长沙》时在其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资料可以以影视作品、历史记载的形式出现,教师将从网络资源搜集到的诗歌利用多媒体等形式播放,使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意图,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的领悟,对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诗歌朗诵竞赛,培养学生诗歌朗诵意识

诗歌朗诵是诗歌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将诗歌的具体含义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表达出来。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诗歌并朗诵诗歌。例如,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开展一次班级诗歌朗读比赛,诗歌朗读的内容由学生设定,教师给学生准备时间,朗诵内容可以是本学期学过的诗歌,也可以将朗诵内容开放到课外诗歌,只要是学生喜欢并能够充分表达其诗歌内涵的内容即可。教师找一节自习课作为诗歌朗诵比赛时间,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带衬托诗歌意境的背景音乐。学生先确定比赛内容并加强练习,对自己选定的诗歌深入了解,并在比赛过程中通过朗诵将诗歌的创造意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自主意识,对提高诗歌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创造写作机会,加强学生诗歌创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写作机会,培养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例如,在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再别康桥》进行仿写练习,自主选择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可以根据徐志摩先生的作品进行模仿,简单的模仿写作使学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此外,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歌写作手法之后,对诗歌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诗歌创作。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诗歌创作的机会,在课后作业中给学生布置字数较短的短小诗歌创作,并将其创作结果带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评价,为学生创造诗歌写作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对诗歌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石耀华,赵彩丽.试论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内容的现状与出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4

关键词:三问;题目;内容;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49-01

听了许多老师上的课,总感觉要么云山雾罩,缠夹不清;要么支离破碎,味同嚼蜡。不禁反思,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把一堂课上清楚就那么难么?这应该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呀!到底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心灵世界出了问题?以自身之昏昏,能使学生昭昭么?我想更多的原因可能在于缺乏有效地指导,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再加上心灵浮躁,才使得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感于此,我想我一贯践行的三题提问法,在如今这种内容多、课时紧、要求高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三个问题,而不是四个五个问题呢?

首先,从中国文化角度看,“三”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数字。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万物的本原,“三”这个数字可进可退,可以衍生出许多小问题,视教学需要进行拓展。

其次,从教学过程角度看,问题太多,势必会冲淡教学重心,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

再次,从学生接受角度看,其兴奋时间一堂课在三十分钟左右。问题太多,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最后,从整体效果角度看,三个问题显得干净利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比较大气。

怎样设计三个问题呢?以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教材为例,我的做法是从这三个角度入手:

1.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能够折射文章的思想,涵盖文章的内容,展示文章的特色。因此,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如在教学《江南的冬景》时,我围绕题目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文章写了几幅江南的冬景图?②作者认为江南的冬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③你正生长于江南,你认为江南的冬景如何?从对文章的概括分析中,让学生感受到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从而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在教学《一个人的遭遇》时,我扣住题目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文章写了一个人怎样的遭遇?②从这些遭遇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③文章写的仅仅是一个人吗?三个问题的解答既梳理了文章的故事内容,概括了文章的人物形象,又探讨了文章的深层内涵,领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辩能力,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

2.从内容入手

只有把握住文章的内容,才能领会作者的情感。怎样把握文章的内容呢?它需要你去认真地理解,深入地分析,合理地设计。

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第一部分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①我与地坛有什么关系?(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近)②来到地坛我见到了什么景象?得到了什么启示?③想通了怎样对待生活后,作者再看地坛景物,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三个问题立足文本,要求学生捕捉课文有效信息,分析语段具体意象,从而领会作者前后的情感变化,品味珍惜生命的主题,显得干净而利落。

第二部分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①母亲对“我” 的爱,体现在哪里?试从心理和行动两方面去寻找。②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样一份深沉的母爱,作者当时能否理解?从文中找出依据。③等到作者能够理解母亲的爱时,母亲却已不在了,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哪些道理?教学时,配上《我与母亲》、《秋天的怀念》录音,许多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为这么一份伟大的母爱而唏嘘,为自己曾经的任性而自惭,为能让母亲骄傲而努力。

3.从特色入手

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阅读这些文章,就好象跟一位位名家交流。只有把握了文章的特色,才算是了解得深入。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①读了这首诗,你对感到最佩服的是什么?(浩大的气势、远大的抱负等)②在词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进行概括?(视野、色彩、动词、情感)③从已学过的诗词里,还有哪些也能体现出的浩大气势来?再从四个角度去重新赏析《沁园春•雪》,进一步领会诗词的特色,辅之以课外拓展《洋人如何评价》,布置随笔《我心中的》,全班掀起了一股热。许多学生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在这过程中,又跟上“立大志,践行动”主题班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这一切都发端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5

关键词 诗歌 诗境 动与静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诗境中的动与静问题,是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教学上的难题,是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课题。依照中职学生自身文化学科知识基础薄弱的状况,充分利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时所学诗歌的一些知识,再根据现在中职语文教材的要求,笔者对诗境中的动与静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扬长避短,总结出几点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诗歌是文字语言的准确表达的体现。如何让读者(学生)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是语文诗歌教学关键。诗歌是讲求意境的,分析诗境中的动与静,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欣赏诗作,就要欣赏诗作创造出来的意境,从意境中仔细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达到增加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诗作的意境有动的,有静的,也有动静结合,静中含动、以动写静。

首先,诗作的意境,动态性是最常见。唐代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可为典范。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所见的动态秋江美景,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动态画面,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画面,是诗人流离失所的写照。接着颔联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广阔的动态美景图:“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长。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动感之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以上四句写动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动态秋景,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彩。颈联两句,详述了人生凄苦、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抒发了诗人的哀叹。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对诗的动态理解也就比较容易。

其次,诗作的意境,静态性也是常见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颈联。景物仅选四大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都是静态景物,概括而准确地传出了塞外旷远荒凉的景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给正切在地平线上的“落日”加上一个“圆”字,让它衬托在“孤烟”、“长河”的背后,多么静寂的景色啊!而此静寂的环境气氛和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一致的。当时,表面上诗人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带着这种激愤而又抑郁的心情出塞的。所以,“大漠落日”的苍茫辽阔的无限风光,丝毫不能驱散他孤寂惆怅之情,而把这种感情巧妙地融入北漠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读着这名句,又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诗人所寄托的那种孤寂惆怅之情,学生也就心领神会了。

第三,还有不少的诗作是动静有机结合的。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便是一例。词的上阕开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写的是在深秋的季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向北奔流,江水滚滚奔流着,这是动态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除了写山红水绿的静景,还着意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在碧绿的江面上许多船只争先恐后地飞驶。接着又进一步展现了两个动态的特写镜头:雄鹰长空翱翔,鱼儿水里畅游。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和谐完美。为下面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诗人的博怀自然而然倾注在诗作的字里行间,这种思想感情也犹如涓涓细流自然地注进学生的心田里。

第四,有些诗作的意境除了有动的、静的和动静结合以外,还寓有静中含动,形静而实动的情况。《木兰诗》中有这样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表面上看,它是一帧静态画轴:朔气凛冽,柝声阵阵,月色皓皓,将士们军中静宿,军帐之外,星夜设哨。其中一位哨兵长鞭在手,威风凛凛,可敬可畏。可是通过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哨兵,一联想,再结合全诗的内容,“机杼忧叹”、“市购戎装”、“途中思亲”“天子召见”、“辞官回家”、“合家接迎”、“伙伴惊忙”等,一组组有动有静的画面,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一个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屡建奇功的铮铮英雄铁汉仿佛向读者扬鞭致礼的慢镜头移过之后,便是一位“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云鬓黄花少女似乎向读者姗姗走来。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不慕功名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从木兰这个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至此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跟着老师的分析而更开阔了。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范文6

1.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的学习和一般的语言一样,非常注重平时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厚积薄发才能有所成就。我国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复杂,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积累。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很躁动,难以坚持长期的语文学习,想要他们认真咀嚼语文文言文和诗词中的文化底蕴并化为己用更是难上加难。他们从不怀疑语言的魅力,但是仍然缺乏长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时自然也就不够主动、投入。

2.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习惯以课本为主,按照课本的进度来进行教学。教授文言文时,一般都是提前查好资料,上课时为学生进行简单地介绍,要求学生记下来作者大概的朝代信息和代表作品,之后就会解释每一个字句的意思,让学生能够对古文的意思有所理解;在讲授现代文阅读时,教师一般都会介绍文章的背景,对文章进行分层,归纳每一层的意思,寻找文章的线索和中心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学效率非常低。

3.教学评价方式陈旧。我国当前高中语文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笔试,在一张考卷中包含诗词填空、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写作等方面。语文作为语言的学习课程,它的学习和考察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看出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在语文教学评估中只注重背诵和写作的考核,忽略了对语言口语的检验。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解决方法和具体途径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地体现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对知识的兴趣,才会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简单而又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在进行正式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革命时期的语篇,让学生通过视频来理解当时作诗的背景,理解伟人的情怀,还可以推荐学生观看《恰同学少年》,并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学生对诗作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配上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朗诵,充分地展现出的意气风发。教师也可以学生的兴趣入手,如和学生一起鉴赏流行歌曲的歌词,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巨大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堂效率,创新教学方式非常必要。高中语文课堂不过是四十分钟到四十五分钟,想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努力。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胆的以学生为主导,自己进行学习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辅导书、互联网来了解文章的背景,在上课前期发言。也可以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对文章的感受,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并在之后的文章讲解中有针对性地讲解出文章的意义。比如,在讲《再别康桥》时,教师在前五分钟安排学生自己讲诗歌的背景,之后再讲授诗歌的内容和含义,中间还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真正的精髓,到了快下课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朗读诗句,带领学生体会诗句的具体意境。

3.促进教学评估方式的多元化。想要培养出真正的素质人才,就要保证教学评估方式的多元化,从多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水平都体现出来。在考试时,语文考试应当和英语考试一样丰富,不仅包括笔试,还要有口语朗诵、现场答辩等考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诵能力,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