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嘎达梅林的故事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1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准确把握重点。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以音乐为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效果,或者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变化而舍本求末。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个大的方向,时刻围绕“音乐”进行课堂教学和内容拓展。吴斌老师曾说:“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不应该把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知识重点转移向音乐之外。”

在执教《永远的莫扎特》一课时,如果以通俗歌曲《不想长大》作导入,引出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然后带领学生用画图谱、做律动、讨论两首作品之间的关系等方法。促使学生认识到:如此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竟然源自一首精美锦纶的古典音乐,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再引导学生整体地聆听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并在演唱四个音乐主题时,细致地分析了乐曲的旋律特点、结构形式、乐器音色、音乐情绪等,促使学生发现音乐作品的形式美,认识理解其句法对称、结构严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应该说,学生是在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的活动中接受审美教育的。这种成功的教学实践,源自于教师为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而教,源自教师忠实地贯彻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

如果音乐教师忽略了音乐本体,过于注重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或者片面强调课堂的趣味性,这就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这样的音乐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们也都开开心心地参与到活动中,但没有注意体验音乐的内涵,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音乐审美体验。曾有一位教师执教《新疆之春》,他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很多关于新疆的自然风光、流经的地域与地方的文化,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化,课堂最后10分钟才安排了《新疆之春》的欣赏。课堂结束后,有一学生说:老师,你的课很生动,比我们地理老师上得还好,把“音乐课”上成了“地理课”。实在是让音乐教学处于尴尬境地。

二、要重视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泛指音乐作品的情感、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曲式结构等。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体现的,音乐要素是音乐的表现手段,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如在教授《嘎达梅林》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沿着嘎达梅林这一历史故事,感知音乐作品是怎样运用各种音乐要素(如:力度、旋律、节奏、音色、情绪等)来表现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和事迹的。首先让学生聆听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的旋律,后让同学们轻声随老师的琴声哼唱歌曲旋律,感受上行旋律与下行旋律的情绪变化,并为歌曲标出换气记号。随后分段聆听交响诗《嘎达梅林》,在聆听音乐片段A(引子+第一主题)时提问: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通过悠扬、起伏的旋律线来诠释、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特点;聆听音乐片段B(副部主题1)时提问:音乐在力度上是如何塑造这一恶势力形象的?聆听音乐片段C(副部主题2)时提问:它的旋律是上行的还是下行的?为什么?聆听音乐片段D(展开部2)时提问:音乐是用什么样的节奏来表现这一场景的?请学生用XXX XXX XXX XX这一节奏拍腿,模仿马蹄声;随后设计了表现小小勇这一环节!(师:听!远处传来了马蹄声)—— 师生一起在打打节奏。(师:看!勇士们骑着马儿过来了)——师生一起作骑马的动作,再随音乐师生一起打节奏、作骑马的动作;聆听音乐片段F(尾声)时提问:民歌主题出现了几次?感受音乐在情绪上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通过抓住音乐中的灵魂——节奏,引导学生从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让学生和着音乐来表现节奏、在音乐中学生自己来创造节奏,层层递进。

三、获得“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体验

新课程提倡“音乐审美教学为核心”,音乐教学实践也使我们体会到:“以音乐本体为基础”、“以音乐技能为基础”、“以音乐元素为基础”等教学原则。虽然现实的双基比较枯燥和乏味,但如果只强调审美愉悦体验,并不能强调音乐教学的成功,只求一时“繁荣”的音乐教学很难走的很远。一个不具备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人,只凭浅显的感性认识是很难真正听懂音乐的,更谈不上去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了,只有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才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真正落实“以审美为核心”的体验。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2

2013年4月在镇江举行的“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培训会”上,就有专家让在场的音乐教师分成男女声来进行“异曲同唱”,结果发现效果更好,这也给中学音乐的民歌教学带来了启示:民歌的旋律久唱不衰,但教法可以不断创新。北方的少数民族民歌的教法可以因曲而异。有的可以从歌曲的背景故事入手,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讲述关于“嘎达梅林”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有的也可以从民歌的种类开始,比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花儿”,这就需要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花儿”和“花儿会”,然后再学唱歌曲;还有的则可以从介绍作者开始,比如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上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资料和歌曲,然后从欣赏他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开始教学,等等。

二、曲艺音乐的教学

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泛指说唱音乐,大致可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和琴书五类。八年级欣赏课中,有一课为欣赏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和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两种曲艺离中学生的生活都比较远,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形式。苏州评弹有着抑扬顿挫的音调、优美儒雅的音律。《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为诗词谱曲的优秀作品,是一首抒发悼念情感之作。作者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奇特而瑰丽的联想,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重整河山待后生》是为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度身订制”的主题歌,这部电视剧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而老舍先生的小说本身就“京味”十足,契合这一背景,词曲作者特地选用了京韵大鼓这一北京传统曲艺作为主要表现形式。骆玉笙先生的演唱,苍润、浑厚、开阔,而且通俗、自然。但是,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歌,它又带有很强的流行音乐元素。欣赏完以上两首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一张表格,分别从流行地区、方言、曲调、伴奏、风格几个维度,比较、了解南北方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片段,充分感受曲艺音乐的特点。然后,再欣赏四个音乐片段,分别是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山东琴书及东北二人转的几个唱段,要求学生根据音乐语言的特点,独立地分辨出具体而又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

三、戏曲音乐的教学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3

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始于20世纪初,蒙古族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陆华柏在1952年出版的《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中的《桃花心树》、《小黄鹂鸟》两首作品是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创作而成的钢琴作品。1952年桑桐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民歌为音乐素材创作的七首钢琴曲。此作品曾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的作曲比赛中获得了铜奖。1956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黎英海编著的《中国民歌钢琴小曲50首》中,《小情人》、《嘎达梅林》、《思乡》、《舞曲》等四首作品也是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的钢琴曲。1996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莫尔吉胡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山祭》中的十首钢琴曲,都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李世相编著的《蒙古族风格少年钢琴组曲集》中的十首钢琴组曲,以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风俗以及蒙古族特有的音乐形式作为标题而创作的,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钢琴曲集。200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编著的《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60首》,是以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歌为主题的钢琴曲集。2005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陈明志编写的《复调小曲集》中的钢琴曲《草原牧歌》,是以蒙古族民歌为主题的复调小曲。2009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潮鲁创作的《儿童钢琴曲集——安代》中的21首作品是以蒙古族民间歌舞曲调《安代》为主题材料创作而成的钢琴曲。

一、蒙古族风格钢琴曲的主题

多数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的主题来自于蒙古族民歌。20世纪五十年代桑桐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中,七首作品的主题是采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蒙古族民歌改编而成,其中有《丁克尔扎布》、《塞很》、《满冻通拉格》、《回家乡》、《小情人》、《丁郎彬》、《兴安岭》、《崩博莱》、《思乡》以及《莫德格昂嘎》等民歌。同时代由黎英海创作的《小情人》、《嘎达梅林》、《思乡》、《舞曲》等钢琴曲的主题也是来自于内蒙古东部地区民歌。21世纪初期,由李世相编著的《蒙古族风格少年钢琴组曲集》中的多数钢琴曲的主题,同样来自于内蒙古蒙古族民歌,其中有鄂尔多斯地区的《酒歌》、《甘地树》等民歌,也有科尔沁地区的《诺恩吉雅》、《乌尤黛》等民歌。上述钢琴曲的主题以及主题的展开,都是采用蒙古族民歌的素材,同时,采用和声、复调、曲式、变奏以及多调性等等多声部作曲技法,使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经过编创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方式。

《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曾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的作曲比赛中获得了铜奖,是蒙古族风格钢琴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之一。谱例1选自组曲中的第二首《友情》的片段,主题从下声部开始,这个主题采用了蒙古族民歌《满冻通拉格》,并且保留了民歌的原貌,对民歌的旋律并没有进行改编,只是将民歌主题在不同的声部完整出现了两次。但是,由于采用了和声、复调以及曲式等多声部作曲技法,使这首民歌具有了新的表现方式。

以蒙古族民歌旋律作为素材进行主题的编创,是蒙古族风格钢琴音乐创作中常见的手法,这类作品在蒙古族风格钢琴曲中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蒙古族民歌作为主题的钢琴曲,基本延用了民歌的完整旋律特征或加以改编,因此,能够较完整地保留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其次,钢琴曲的主题选自于民歌,使钢琴作品的主题更富有歌唱性与抒情性;再次,作为钢琴曲主题的这些蒙古族民歌,多数是广为传唱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歌曲,这对于钢琴曲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创作歌唱性较强的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时,以蒙古族民歌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是一种重要的作曲技法。

还有一部分蒙古族风格钢琴曲的主题来源于蒙古族传统舞曲的旋律。如李世相创作的钢琴曲《盅碗舞》的主题来源于蒙古族盅碗舞的旋律,《篝火旁的安代》的主题选自于蒙古族安代舞曲。潮鲁创作的《儿童钢琴曲集——安代》中的二十一首作品的主题来源于蒙古族安代舞曲。

除根据蒙古族民歌和传统舞曲为素材创作钢琴曲这两种情况,再有一部分蒙古族风格钢琴曲的主题是根据蒙古族生产生活、民间风俗为题材自创的旋律。如莫尔吉胡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山祭》中的钢琴曲《山祭》、《清晨》、《赛马》等作品的主题,是源自于蒙古族传统文化题材自创的钢琴曲,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音乐特点。

综上所述,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的主题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分别为以蒙古族民歌旋律为素材的主题;以蒙古族传统舞曲的旋律为素材的主题;以蒙古族传统文化题材自创的、具有蒙古族音乐特点的主题。这些主题都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音乐风格。

二、蒙古族风格钢琴曲的调式调性

蒙古族风格钢琴曲的主题,多数都来自于蒙古族民间音乐曲调,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曲调具有五声性调式特征,其中,羽调式居多;宫调式、徵调式次之;商调式、角调式较少。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五声性调式特征,直接影响了蒙古族风格钢琴曲创作的调式调性特征。通过大量乐谱分析看出,多数作品中都遵循了蒙古族民间曲调的调式特征,并且多数都采用了羽调式进行创作。同时,蒙古族风格钢琴曲创作,在调式调性方面也有一定的扩展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手法。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4

9月20日晚上6点,第42届金马奖截止报名。总计有72部影片报名(剧情片52部、非剧情片20部),令该奖成为影人的大聚会。

台湾将由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与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领军,主演《最好的时光》的张震与舒淇将竟逐影帝与影后奖项。香港也阵容庞大,《神话》、《头文字D》、《童梦奇缘》、《龙凤斗》、《精武家庭》都是明星助阵,而《神话》除由成龙角逐影帝外,还提名韩星金喜善争取影后,这也是首次有韩国女星角逐金马奖。主演《头文字D》的周杰伦首度拍片便报名影帝与最佳新人两个奖项。

而内地更有冯小刚执导的《天下无贼》,黄建新的《求求你、表扬我》等影片也报名参赛。《天下无贼》由上届影帝刘德华主演,表现精彩,有机会以此片争取蝉联最佳男主角的荣街。

李宇春电视处女作指日可待

“超级女声”成就了一个电视节目打造平民造星运动的奇迹。冠军得主李字春不用变成公主也成了人人追捧的灰姑娘,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玉米(宇迷)”。这就是后现代娱乐的力量。前不久她以200万的明星价格成为了电脑品牌的代言人,最近又迈出了进军电视的步伐。

9月22日,《芙蓉花开》剧组委托四川新闻网独家对外消息。据悉,天娱公司已经正式和《芙蓉花开涮组签定合约。根据合约规定,人气“超女”李宇春正式加盟《芙蓉花开》剧组,并将在这部长达20集的电视剧中本色出演自己。此外,李宇春还可能为电视剧演唱插曲。《芙蓉花开》因此成为李宇春演艺生涯中出演的首部电视剧。

首届好莱坞(中国)电影节开幕

首届好莱坞(中国)电影节9月16日晚在美国好莱坞开幕。国际影星成龙等电影界人士与500多名中美影迷一起出席了开幕式。

在为期近一周的电影节上,除了《黄河绝恋》和《紫日》外,还将展映《漂亮妈妈》、《首席执行官》、《天地英雄》、《甜蜜蜜》、《马路天使》、《城南旧事》、《嘎达梅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8部不同时期的中国电影优秀作品。

《电影传奇》入藏电影博物馆

在近日举行的“百年电影,百年收藏”藏品见面会上,由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担任总策划的百集《电影传奇》被即将开馆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收藏,成为惟一入藏的电视节目。《》导演郭维、《野火春风斗古城》和《英雄虎胆》导演严寄洲以及著名编剧黄宗江等众多老电影人到场祝贺。崔永元还表示将把自己收藏的一些珍贵海报和小人书借给电影博物馆作为展示。

中国电影博物馆展览面积逾1万平米,初步设定开馆时间为12月28日。

崔健要拍电影了

崔健成为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是因为《新路上》、因为《红旗下的蛋》,因为摇滚。不过继《我的兄弟姐妹》之后,他准备再次涉足影坛,用他的话说,是“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据悉,这部他筹备了五年之久的电影暂定名《给你一点颜色》,剧本是崔健自己写的,并将由他本人自编自导,著名摄影师杜可风任摄影师,《卧虎藏龙》监制李少伟任监制,并打算由中、日、韩三国明星合作。至于为什么执导电影,崔健说:“我就是想做点基础的工作”。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5

浅谈蒙古族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有着完美而独特的艺术形式。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蒙古族民歌的格律。蒙古族的诗歌是很特殊的,每行的音节数目不要求相同,但每行的重音数目在原则上却必须相同。在音韵的安排上,有时也像汉文诗歌那样押脚韵,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要押头韵。所谓押头,即是在一节诗行中,每行的第一个音节不单是要求元音相同,而且要求铺音也想同。事实上就是要求每一行的头一个音节必须相同或相近,即要求同元音同铺音,韵尾有时不严格要求。正因为蒙古族民歌有如此特殊的格律,尤其押头韵的特点,所以唱起来有种特殊的音韵回环之美。这是译文所难以表达的。其次,蒙古族民歌大多以四行为一节,在章节上也采取了两节为一单元的章节重迭复沓的形式。四行为一节,上下两节又重迭复沓,事实上是八行才构成一个意义上的段落。这是蒙古族民歌,尤其是蒙古族民间叙事歌的典型形式。章节之间的重迭复沓,是在同样的内容基础上上下两节语句的重复。有的只是换一两个词,有的换个韵。无疑这种重迭复沓的表现手法便于加强表现力和加深印象,表达的感情更尽兴。这种重迭复沓的形式能收到一唱三叹的效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主题。重迭复沓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体现了诗意的发展,使内容相前推进了,思想感情加深了。其研究价值表现在:1.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各个社会时期的缩影。通过欣赏和研究可以了解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解读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民俗习惯。2.内容之广,数量之大。有广泛群众基础,因此在继承和保护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精心细致的研究和挖掘,以多种艺术形式加以传播。3.蒙古族民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性,同时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蒙古族民歌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逐渐形成它独有的风格特点。同时因其悠久的文化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有很多艺术家从浩如烟海的民歌中寻求灵感采风,出现了很多以民歌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或改编于民歌的作品。如《嘎达梅林交响诗》,马头琴曲《苏和的小白马》等。

二、声乐教育中的专业化民歌演唱与原生态的演唱技巧运用

在当今世界对美声的研究来看歌唱者通常会运用声带,胸腔,口腔,鼻腔,头腔来演唱。使得声音浑厚饱满富有穿透力。如忽略了某一器官的作用就会影响声音的质量。现在有些民歌手演唱功底较差,大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化的声音训练。在完成两三首作品后就会出现嗓子疲惫声音干扁等现象。这样就造成了有些歌手无法唱高音,演唱寿命短等弊端。所以说,发展和弘扬蒙古族民歌艺术,就必须在保留原有艺术风格特征,同时结合科学的演唱技巧。

例如:美声长调就是民歌与美声相结合新型的演唱方法。通过长期的已实践证明,运用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更能使长调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如下:1.演唱耐力强。美声唱法的诸多歌唱家如三大男高音,中国的寥昌永等都有过人的演唱耐力。完成一场音乐会听不出一丝嗓子的疲惫,真是令人钦佩。2.共鸣性强:美声唱法气息宽广、表现自如、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3.美声唱法的艺术生命力长,用美声唱法演唱蒙古族民歌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蒙古语同意大利语发音较为接近,为学习提供了便利。这是一项弥补民歌发展不足的举措。

三、民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嘎达梅林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 高职 美育 声乐教学 美育渗透 专业知识教学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美育手段进行思想教育,是审美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环节,能促进人的情感世界的升华,提升人的文化表达能力,同时,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而促进德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声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根本特征是在审美中完成教学。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并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审美过程,同时积累审美经验,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最后达到知美、懂美并能创造美的境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一个教师每次对一位学生上课,但它同样具备了现代教学原理中课堂教学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和个性发展。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深刻体会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声乐教学中更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美育教育。

一、从声乐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把声乐发声技巧训练与音乐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高职声乐教学走出纯技巧训练的误区,充分实施其美育功能一直是一个难题。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就无法进行高难度作品的演唱,就无法感受并表现出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各种情感,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此声乐课堂上,要切实培养学生驾驭声音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也应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的着重点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训练上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上。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接受能力及生理条件来制订声乐作品,在声乐学习中,无论哪种基本技巧的训练,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急于求成是学习声乐最大的弊病,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形成难以更改的毛病,使学生丧失学习声乐的乐趣和信心。让一个没有基础的学生超出其能力范围去唱难度较大的歌曲,他除了用嗓子喊叫外,没有一点技术可言。而一首适合学生能力的歌曲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把基础技巧应用到歌曲中,这样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能够感觉到成就感,获得美的享受。在给初入门的学生上课时,我常把《故乡的小路》作为练声曲。练习时从1=D开始,以半音向上移至1=E或1=F,然后又以半音回到1=D。这首歌短小而精美,学生非常容易理解,也能够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在歌唱时就会最大限度地把技能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放在能够感受和理解的音乐意境和艺术形象中,比枯燥的发声练习愉快得多。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精神,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真切体会音乐的美,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快乐。

二、从声乐作品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美育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例如《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黄水谣》、《松花江上》这类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使学生更深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我爱你,中国》、《长城永在我心上》、《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这类作品,主题明确,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通过演唱这类歌曲,学生懂得了祖国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分量,懂得了祖国就是母亲,一往情深地爱着她。《嘎俄丽泰》、《嘎达梅林》、《玛依拉》、《茉莉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牧歌》、《阿里山的姑娘》这类作品,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演唱这类作品,学生了解了各民族的历史、熟悉了各地域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唤起了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长江头》、《那就是我》、《高天上流云》这类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满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通过演唱这类歌曲,学生的内心进入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了音乐本身的美,通过演唱,可以训练学生提高艺术品位,从而真正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从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二度创作”中渗透美育

声乐是一种抽象的表现艺术,它是“二度创作”。俗话说“同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唱一百个样”,这也就是音乐审美过程中创造力的表现。它是根据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声音技术、歌唱心理、驾驭能力等诸多因素微妙地表现出的一种形势,也是演唱者在演唱中渗透出的美育的理解。“二度创作”的质量取决于演唱者的诸多因素,但是对作品的审美过程尤为重要,同时要尊重作品,良好的审美过程会使声乐作品演绎得更加完整,继而使学生的审美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都应真正做到:把审美教育有意识地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美感因素。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求知欲望,得到美的享受。通过声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及相关的声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

参考文献:

[1]叶林著.艺术歌曲的发展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