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亲子教育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亲子教育技巧范文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0-03
李中莹除了最早把NLP完整全面地介绍到国内之外,他也被认为是华人界NLP学问功力最高的导师之一。李中莹经过多年的全心研究和实践,开发了针对中国家庭问题的系列课程,涉及的主题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孩子快乐学习”和“家长自我提升”,这些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做父母及夫妻的正确心态和有效技巧。其中,关于“亲子关系”这一主题,李中莹专门著有《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一书,该书以其简洁、通俗、可读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连续畅销12年,并于2013年推出“升级版”。
在独生子女时代,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成为人们格外关注并热议的话题,“亲子关系”“家庭教养”等与子女教育有关的问题也为家长们所津津乐道。在采访中,李中莹谈到,虽然从表面上看,在我们这个时代,孩子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实际上,“今天的孩子受到的关注不是更多而是更少。今天大部分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当年他们自己是小孩时所获得的父母陪伴的时间更少,而所作的沟通,在质与量上都有明显的退步。”今天的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对着电视、电脑、手机和电子游戏机,在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情绪处理以及生活技能等方面鲜少得到锻炼。
生命源于父母,父母与孩子构成千千万万个家庭,人类正是以“家”为单位元素,延续生命和传承文化。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作为“家”的一员,充分体验和感受其间的真情、关怀、爱、奉献、感恩……还有因为爱之互动不流畅所带来的痛楚与辛苦。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家”展开的,父母是孩子的零起点。
李中莹指出,他在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学校教育、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工作中,发现一个潜在的规律,即学员在工作、家庭、生活等人生的不同方面所受到的种种人际困扰,追溯到本源,都是学员与原生父母的互动关系不够通畅或发展不够充分导致的。也就是说,孩童时代决定整个人生。改善与原生父母的关系,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这也就是李中莹特别强调亲子关系重要性的原因。
然而,李中莹认为,虽然父母知道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如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父母的思想、说话和行为,往往受到传统文化、社会状况、上一代的熏染等影响,致使他们只能重复过去的做法。”目前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只注重理论,而缺少能付诸实践,行之有效、简单易学的技巧的支持,许多家长便遇到“道理都知道,却做不到”的尴尬状况。在《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一书中,李中莹系统地为家长们介绍了各种改善亲子关系、培养优秀孩子的技巧。这本书向父母们表明了一个主旨:要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每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而家长的作用,就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有效地释放出来。该书还从家长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份、理想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引导模式、因时施教、情绪教育、亲子沟通、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业、消除家长压力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亲子关系的各种技巧,为家长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提供了一整套实际有效的概念和做法。
在采访中,李中莹结合当下孩子的主要特点,重点阐述了亲子沟通中须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
教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人生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条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担负着许多责任,例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成长空间,给孩子良好的榜样力量,为孩子将来指引前进的方向……李中莹认为,在所有这些责任中,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足够的能力,让他可以充分地照顾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这也是亲子关系的目标。
李中莹指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指向分离的爱。从人类生命系统的角度看亲子关系,生命是经由不断的生命传承而维持的,这一传承过程包括:成年(心智成熟)—谈恋爱—结婚(成立家庭)—新生命诞生—父母照顾下成长—成年。而亲子关系,实际上归属于“父母照顾孩子成长”这一部分,其先决条件是家庭,其后续阶段是孩子发展出足够的照顾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成年之后会离开父母,展开自己的生命传承过程。因此,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便是教会孩子如何有效地照顾自己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照顾自己的能力包含:1.对世界事物的了解;2.有成熟的思维能力,让他在面对选择时作出好的判断,面对困难时想出解决方法;3.让他在处理与其他人有关的事务时可以不断地得到这些人的尊重与爱戴。
李中莹认为,当前在中国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三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代替孩子的成长、控制孩子的成长和妨碍孩子的成长。李中莹老师说,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用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标准去代替、控制和妨碍孩子的成长。父母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气氛,使子女根据自身的潜质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出做事成功快乐的能力,进而在走上社会后,成为一个独特的、积极乐观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是青少年将来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父母自身培养起良好的情商,同时掌握一套有效的亲子教养技巧。
把父母的牌收到背后,打朋友的牌
李中莹认为,孩子的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9岁以前。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在父母的带领下,跟着父母的方向,不断获取信息、学习成长。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表现为:孩子习惯并且乐意让家长牵着他的手走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很多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去探索、吸收、学习知识。
第二阶段为10~12岁。这一阶段是孩子最为叛逆、也最为脆弱的时期,许多青少年自杀的个案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因为从十三四岁到成人阶段,孩子处于“准大人”阶段,这一阶段孩子所做的许多事都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资格,不会只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孩子为“准大人”阶段所做的准备工作,一般是在10~12岁进行。李中莹指出,在这一年龄段,父母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们不再亦步亦趋地跟在成人身后顺从成人,而是事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对于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变化,如果家长不能够谅解或配合这些转变,事事施压,亲子关系就会快速恶化,代沟、叛逆性格等也会产生,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的冷漠、争吵、离家出走等行为。而这一阶段,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变“带领者”“指导者”“权威者”等角色为“朋友”的角色,并时刻提醒自己做孩子的朋友。
第三个阶段是13岁以后。这一阶段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并准备逐渐将自己塑造为一个成人。尤其是14~16岁之间,是孩子摸索未来的人生挑选阶段,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体验人生的机会,帮助孩子选择未来的方向。李中莹强调,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信念及行为模式,例如,对自己的人生可以自主地作决定,同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与别人相处方面,寻求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尊重别人;面对冲突时,能以自敬和敬人的态度处理事情;等等。
李中莹认为,作为家长,父母应该根据孩子各个成长阶段不同的特征而施教。孩子到10岁以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由父母主导演变为操控与反操控的关系,对于这一变化,李中莹强调,家长应该首先作出改变,“把父母的牌收到背后,打朋友的牌”,这样比处处强调家长的权威更有效果,更有助于改善亲子沟通、建立融洽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人生必备的15项能力
人的一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悲剧和痛苦?在十几年的自助与助人中,李中莹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在孩童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培养出良好健康的心理。
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出现一些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例如药家鑫杀人事件、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北京李磊灭门案、哈尔滨医科大学血案,等等。这些事件中的施暴者并没有精神病史,甚至有些人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什么他们会犯下这些有悖人性的罪行?李中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充分的心理素质教育,缺乏人生必备的15项基本能力,因此导致了仇杀、愤杀、伤人以及矛盾冲突等情况。
在李中莹看来,能力的缺失害人害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其人生必备的15项能力,如下:
·建立自我意识
·说话达意
·与感觉一起
·理性与感性并重
·多线思维
·从别人角度看自己
·解决困难的能力
·面对及处理冲突的能力
·对失败及挫折的正确态度
·面对分离的正确态度与能力
·对金钱的正确态度
·感恩的心
·对事物的观察与正确判断
·了解本人学习的模式(含学习兴趣)
·有效生活在系统里的正确态度
在以上15项基本能力中,前5项尤为重要。家长若不从小对孩子施以恰当而正确的教育,帮助其逐步培养出人生必备的15项能力,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方面的能力可能会慢慢缺失,从而增大其出现各种偏差行为的概率。对于培养“人生15项基本能力”,李中莹将其称为“心理素质教育”。他强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充分的心理素质教育,这是孩子能够有效地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获得成功、快乐人生的基础。
亲子教育技巧范文2
您好!
xxxx新春伊始,xxxxxxxx研究中心的的全体工作人员向您及您的家人送上诚挚的祝福!
为了感谢您对亲子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特荣幸地邀请您和您的伴侣参加我中心举办的第x期“xxxxxx”,具体如下:
课程内容: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建立亲子关系;学习与孩子及他人的沟通技巧;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亲子教育技巧范文3
[关键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沟通技巧;家庭氛围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27-02
[作者简介]朱赛花(1982―),女,福建福州人,大专,福建省宁德军分区机关幼儿园教师,二级教师。
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本质关系,常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会有显著的不同。
父母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并对孩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为儿童的教育和成长提供了实践依据。良性的亲子关系即家长与孩子之间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建立。
一、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类型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整个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和长期习惯的教育行为。过去,传统且保守的社会较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以父母为重,而现代民主社会则倾向于亲子“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态度。
(一)完美型
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近乎苛求。强求孩子凡事都必须达到父母的标准和预期,绝不允许孩子犯错。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当低,亲子关系亦紧张。
(二)权威型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忽视幼儿自身的能力和兴趣,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其进行全方位培养。这样的教养方式不仅会使家长身心疲惫,更会使孩子丧失最初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致使其一事无成。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父母把孩子放到特殊地位,一切服从、服务于孩子,过分顺从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和愿望,还事事代劳。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其特征是对孩子的过分监护和关注。这种类型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性格不完善、行为表现比较幼稚、责任心不强、创造性不够,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身体往往比较虚弱。
二、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它具有明显的教育性和影响性。亲子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最常见的是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即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到了另一阶段则无法相处。而在此阶段中父母又采取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从而导致亲子间的关系受到了影响。
(一)亲子关系淡漠疏远
当代大多数父母缺乏科学的教养观念和知识,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和指导,使得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重要阶段产生了断层。亲子间接触不足,互动内容单调、贫乏,情感逐渐趋于弱化,父母在孩子心中似乎不被重视、与孩子不亲密等情况频频发生。父母采取的威吓教养方式见效快,但易导致亲子关系淡化、疏远。
(二)导致亲子关系极端化
父母在管教子女的问题上,更多的是重“惩罚”轻“奖励”。大多父母沿袭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于是批评、指责、规劝整日不断。家长刻板、乏味、重复说教的模式,不能给予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变成了父母单方面对子女说教。
(三)加重幼儿逆反心理
不良的教养方式会使幼儿出现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使亲子间亲情疏远,甚至出现对立的紧张格局,父母处于家庭中心的主控地位,子女处于被动边缘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不考虑子女的尊严和心理,野蛮粗暴的体罚及训诫性的言语仍为广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个主要手段。
三、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
父母教养方式对于亲子关系有着一定的影响,要改善亲子间的互动和关系可以从改变父母教养观念着手,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重视与孩子间的沟通交流,采取合适的沟通策略,形成良性的亲子关系。
(一)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
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幼儿的第一叛逆期出现在1.5―3岁阶段,主要是发展自主性,即希望自己做主、发展自由意志的阶段。此时的孩子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自诩超人,不需要别人命令和指导。父母如果过多干涉就会引起冲突,导致孩子的逆反。此时最好还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自由发挥、尽情挥洒,即便需要管教,也要在接纳、尊重、平等的态度基础上给予指导。
2.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
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孩子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异常态度,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幼儿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幼儿是两个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不应将成年人的思维强加于孩子身上。父母要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转变粗暴严苛的教育方式,建立正常的家庭规矩和守则,正确处理和对待孩子的是非对错,鼓励并培养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父母不要以成人的尺度和眼光去衡量评价孩子,应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
(二)父母需掌握与幼儿沟通的技巧
1.针对年龄段,实施不同的方式交流
0―3岁,同步回应孩子的愿望与需要,过度回应与回应不足会产生非安全型依恋,模仿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夸张面部表情和声音,与孩子玩不同的游戏。3―6岁,以民主的方式交流,多商量,少命令,多支持鼓励,少批评限制。
2.倾听幼儿的观点和想法
学会倾听与尊重,倾听会增加信任感。与孩子进行长时间接触,多倾听、多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孩子共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尽量少些抱怨批评,多些心平气和耐心地聆听,这有利于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也是进行良性亲子沟通的第一步。对孩子的成长速度、能力大小做出适当的判断,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让子女与其他同年龄的孩子有交流的机会。
(三)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增进亲子间的互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促进亲子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家庭氛围对其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孩子要爱而不惯、言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以发挥孩子行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卧室、客厅等地布置出温馨的环境。
(四)加强亲子相互之间的沟通
1.定时或不定时地进行沟通
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是不可缺少一个环节。然而要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如果必要,每周2―3次,每次沟通1―2小时。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选取。沟通时,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孩子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2.组织多样化活动,加强亲子互动
父母多抽空花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喜欢的活动。与孩子成为朋友,进行亲子阅读或亲子游戏等。关注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多换位思考,深入地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多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兴趣和需要。
参考文献:
[1] 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8).
亲子教育技巧范文4
一、家庭亲子游戏的现状
我们采用问卷法对“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及其亲子关系”的现状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半封闭式及开放式问题为辅。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长、幼儿对亲子游戏的态度,亲子游戏的类型、条件创设及指导策略等方面的情况。共发放问卷103份,回收问卷90份,回收率为87%,剔除无效问卷3份(未填写完整、非父母所填写问卷),保留有效问卷87份。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家长们对亲子间沟通的重要性基本上表示赞同,大部分持同意观点,并尽量做到抽出时间――哪怕是晚餐前后和睡觉前的时间来陪孩子,说明家长的观念在更新、在转变。家长在家庭中与孩子共同开展亲子游戏的形式还是比较多样的,包括与孩子聊天、一起玩耍、游戏、运动、郊游、教孩子学习等,和孩子开展棋类、拼图等益智游戏,阅读等语言游戏,户外体育游戏等占了比较高的比例。
以上都是我们在调查中看到的可喜的地方,说明被调查的家长中,大多数对亲子活动的重要性都是比较认可的。亲子游戏的传播虽然愈来愈广,遍及千家万户,但从亲子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看,却不太乐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亲子游戏存在的问题
1.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以母亲为主,其他家庭成员参与的比较少。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和孩子玩谁都一样。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孩子智力发展尤为重视。
2.在家庭中,没有属于孩子的游戏场地,家长提供给孩子的只是一些玩具和图书。在对待亲子游戏的态度上,孩子对与父母一起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家长因受教育观念的影响,不能完全认识到亲子游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没有主动陪孩子游戏的意识,不能有意识地安排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
3.在游戏的选择上,每天都是重复几种简单的游戏,如“藏猫儿”的游戏经常进行,不了解亲子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在亲子游戏条件的创设上,家长缺乏选择玩具的相关知识,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合的材料,如把八九岁孩子才能拼凑的飞机模型送给三岁的孩子,他当然拼不起来,而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对拼图或与拼图相似的游戏的兴趣。大部分家长还怕孩子弄脏房间,根本不给孩子使用半成品材料和废旧材料。
4.在游戏的指导策略上,家长主动参与孩子游戏的意识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大部分家长总是在孩子的要求和带动下被动参与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家长仅认识了游戏的娱乐性,忽视了教育性。常表现为两种态度:一种是孩子控制着游戏的进程,这样虽能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但由于受孩子自身能力的限制,常出现孩子不能驾驭游戏的现象。另一种是家长过多干预孩子的游戏,总是对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感觉不满意,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缺乏自信和主见。
三、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亲子游戏教育价值的认识
家长观念的转变、更新是先决条件,只有对亲子游戏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才愿意多花时间参与到亲子游戏中来,才能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与支持者。因此,我们通过亲子游戏实验班家长会、亲子游戏资料的发放、家园联系栏的宣传、校讯通的互动、开展免费体验咨询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传递最新的有关亲子游戏的信息。让家长们在自学、辨析、撰写心得体会中,明确亲子游戏的意义、价值,提升对亲子游戏的认识,从而愿意“走近”亲子游戏。
(二)科学引导,提高家长对亲子游戏的指导
家长们充分认识到了亲子游戏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实际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技巧,往往效果适得其反,而违背了“亲子互动”的初衷,自然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需要教师用其专业知识影响和引导家长,从而提高家长开展亲子活动的教育技能。教师对亲子教育活动的指导是立体的,包括理论的、形式的以及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
1.分层施教式。
对主动性强,具有设计游戏能力的家长,课题组成员每月定期访问2~3名幼儿家长,给予实施指导,并对游戏开展情况如实记录。
对于对亲子游戏表现积极,但自己设计游戏有困难的家长,课题组每月向家长提供2~3个游戏案例,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亲子游戏,如实记录指导情况。
对在家庭中无法进行亲子游戏的家庭,课题组教师设计多种游戏并准备好材料,每学期分2次组织部分实验班家长到幼儿园参加游戏,让家长感受亲子互动的愉悦,促进游戏的广泛深入开展。
2.观摩学习式。
邀请家长参加现场观摩亲子游戏,让家长直观地学习与孩子互动、沟通的技巧,提高亲子活动的有效性。如在“大手牵小手”六一亲子游园活动中,活动前教师向来观摩的家长发放观察记录反馈表,问题有:“此次游戏内容孩子感兴趣吗?是否积极参与?”“家长和孩子是如何分工的?”“孩子喜欢玩哪些亲子游戏?”“当孩子在游戏遇到困难时,家长是如何处理的?”……
通过问题的提示,引导家长对亲子互动的过程有针对性地观察记录。活动后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家长了解选择的活动必须是孩子感兴趣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活动中应体现孩子的主体性,避免包办代替。很多家长在观摩活动后感概:“让我发现了平时表现好强的孩子,并不会为一时的失败失控,能正确对待竞争场上的输赢。特别是在这样需要团队一起来合作完成的游戏中,能正确面对队友的失误,这点让我很欣慰。”“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还给孩子家长和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家长能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老师对孩子最真切的呵护和关心,让孩子和家长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就是孩子的第二个家。通过游戏还让孩子在游玩中增强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家长们亲眼目睹了自己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感知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并通过亲身的尝试与讨论,明白孩子是在自己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而成长起来的,从而逐步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3.随机点拨式。
亲子游戏中,在父母指导孩子活动有了困难时,教师加强对家长和幼儿的随机指导,帮助父母提供解决的方法,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家长在以后再碰到此类问题时就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如在亲子游戏“小脚踩大脚”活动中,乐乐和爸爸总是走不快,乐乐很着急,开始责怪爸爸,并且明显失去了信心。这时老师及时介入,“乐乐,想想看为什么走不好?”“爸爸的脚像滑滑梯,我老是要滑下来。”“那有什么办法呢?”“我想爸爸抱紧我,我的脚在爸爸脚上放平,爸爸的脚再勾起来点就好了。”进而教师对乐乐爸爸说:“你瞧,孩子其实很有自己的想法的,我们家长应把问题提出来,调动孩子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孩子做游戏不在于结果,更重要的在于过程中孩子的习得。”
4.以点带面式。
合理地挖掘家长们的资源,对于教育效能的发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扮好“桥梁”的角色,整合家长教育资源,以点带面,带动家长积极参与,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不仅能有效协助教师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家园的全面互动,而且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家长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在原有家委会的基础上,还成立班级家委会,鼓励其他家长主动与他们结对子,形成家庭互助小组,通过电话联系、串门或结伴外出郊游等形式增进联系、加强沟通。家长之间成为好朋友,孩子之间也成为好朋友,就在这种“好朋友”的氛围中顺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如“到小朋友家去做客”家庭聚餐、“和春天有个约会”亲子郊游、环保时装秀、风筝制作节……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家长们感受到了这些互动与以往教学活动的不同之处,体会到对孩子的教育既不是高深莫测的,也不是呆板生硬的说教,它就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5.分享交流式。
游戏后的交流反馈是亲子活动的源泉,家长在交流反馈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重视家长的意见反馈。当亲子活动结束后,我们及时搜集家长的意见反馈,总结活动中的成与败,然后张贴在家园联系栏,让家长感受到他们也是参与活动的主人,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参与亲子活动的意义。同时还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案例介绍给大家,分析其中科学的观念及方法,以此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亲子教育技巧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育 亲子游戏 情感交流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表演艺术服务社会与传递正能量研究》项目批准号:HB15YSO11
2014年度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城市社区景观色彩研究》编号:sz141305
在国外的教育中,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亲子游戏的设计和运用方面,表现出了更多的大胆和创新,用更加刺激和新颖的方法去锻炼孩子的胆量和能力。国外的家长喜欢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带孩子出去野餐和郊游,这是一种很好、很简单的游戏方式,家长既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和孩子沟通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和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一、亲子游戏的内涵与特点
(一)亲子游戏的内涵
在儿童游戏的产生和发展进程里,亲子游戏作为其核心内容是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作为儿童和家长之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沟通桥梁,是良好家庭氛围的“催化剂”,同时,它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资源。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一种活动。
(二)亲子游戏的特点
科学、良好的亲子游戏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启发性:启发幼儿的智慧。亲子游戏的设计旨在通过游戏的形式,相对应的启发幼儿关于语言、运动等各方面的天赋。
2.交流性:促进幼儿、家长和幼儿工作者教师三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亲子游戏是以家庭为主要舞台,通过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设计符合特定幼儿的游戏形式。
3.平等性:家长和幼儿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游戏中。家长和幼儿都是亲子游戏的参与者,家长应与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不是指手画脚,高高在上,这种形式是打破传统的以管教为主的教育方式的典型方式。
4.趣味性:整个游戏的设计不仅能符合幼儿自身的兴趣和年龄特征,同时应确保“幼儿”、“家”、“园”三者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游戏。
二、国外亲子游戏发展现状与经验
(一)国外亲子游戏的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关注亲子游戏的研究。国外的教育专家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好坏,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相处的质量如何,即要用优质的时间来进行亲子活动。在国外大部分地区,孩子们大都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亲子游戏。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种类和方式,家长不会给他们安排任何竞技性的比赛,而是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玩儿。国外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自主性,他们在和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喜好,选择他们喜欢的话题进行交流,这样既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而且可以加强孩子对家庭和团队的认同感,让孩子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感受到归属感和自信心。
(二)国外亲子游戏的开展经验
虽然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亲子游戏具有跨文化性,即亲子游戏的基本形式具有普遍性,只要我们把游戏形式稍加改变,就能把优秀的经验应用到我国的亲子游戏教育当中,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对国外文化的吸收和引进方面,最重要的是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中国的家长大多对孩子过于溺爱,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包办好,不让他们受一点挫折,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离开父母的保护后不知道该怎么生活,这就要求我国的教育要从小注重孩子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亲子游戏这方面,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孩子自己在游戏中摸索和成长,家长不要干预过多。如果家长总是指手画脚,孩子就会缺少自己的判断,破坏他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在家长的空余时间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带孩子出去郊游或玩耍,这样既能拉近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又能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国外亲子游戏现状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国内幼儿园对亲子活动尤其是亲子游戏的重视和认识,丰富从业人员的幼儿教育途径。
在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日益发展和丰富的今天,亲子游戏无疑占据着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互动积极有效等多种优势。通过对幼儿园亲子游戏的现状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促使幼儿园对这一教育形式有一个系统完善的认识,充分利用“家”、“园”合作的优势,丰富其教育的手段与内容,使其教育内容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同时也能使家长在游戏中体验到“家”、“园”共育的乐趣,从而有效的联合幼教机构进行教育,真正的实现“家”、“园”协作、同步教育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研究教师和被研究对象对于亲子游戏的组织能力,促使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在亲子游戏环节中,教师和家长的接触和沟通,能够使教师更真实的了解家长的想法,掌握幼儿在家庭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从而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方便家长和教师双方良性的互动,提高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教学进度中的能力和技巧,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有利于激发家长参与亲子游戏的热情,增进家长对幼儿教育活动的了解、支持、配合。
幼儿教师亲自开展亲子活动,调查了解家长的想法和意见,通过和每个家长的交流互动,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关心幼儿,与教师和其他家长之间沟通交流、借鉴理解的机会。幼儿教师通过鼓励家长亲自参与到亲子游戏的设计、准备、实施、总结中,不仅能够使家长深入的了解幼儿的发展状态,弥补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障碍,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家长的亲自体验,能更好的、更直接的向幼儿园提出改进意见,也让家长之间有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激发了家长的参与热情,让家庭环境更加适合幼儿教育,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加和谐,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Walberg&Herbrilt.J, et al. Family programs for academic learning [J].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1992 (2):12-28.
[2]陈先珍、于冬青.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0):50.
[3]吴伟俊.0-3岁亲子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亲子教育技巧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69―01
一、转变亲子游戏观念,明确亲子游戏价值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对亲子游戏的观念仍停留在简单陪孩子玩玩具的层面,而幼儿园有引导、协助家庭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责任和优势。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节庆日、主题活动等契机,组织多种类型的亲子游戏,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使家长在游戏中感受游戏带给孩子的成长和快乐。通过参与和观摩,让家长走出亲子游戏的认识误区,创新构建家长对亲子游戏的价值认知。此外,还可以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类亲子游戏,在游戏中让家长不但感受孩子在认知、情感、语言、动作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而且体验通过亲子游戏培养起来的浓郁的亲子情,用现身说法的形式破除“游戏不是学习”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亲子游戏观念,使他们科学认识亲子游戏及亲子教育,真正重视并参与游戏,提升亲子游戏所蕴藏的教育价值。
二、科学选择游戏材料,不断丰富游戏内容
合适的游戏材料是亲子游戏的媒介,可刺激儿童游戏的乐趣,提升游戏的价值。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家长认为贵的、新奇的游戏材料就是好的,因而也造成了一些家长、孩子离开了平板、网络就不知道如何开展亲子游戏的现象。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家长提升游戏材料的教育意义,不求最贵但求最适宜。在开展亲子游戏中要注意游戏材料的多样化、新颖性和多变性,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避免一味追求娱乐性。在提供游戏材料和玩具时,应符合当下孩子的年龄特点并随着孩子年龄、能力的增长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向家长渗透“变废为宝”、“易得、实用”的理念,引导家长和孩子自制玩具、自找玩具,积极挖掘和利用大自然的材料和家用物品的游戏价值,将一些自然物(如太阳、豆子等)和简单的家用物品(如塑料瓶、床单、报纸等)纳为游戏材料。这些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不仅很好地丰富了游戏内容,而且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因为材料信手拈来而使得亲子游戏的开展更加方便。
三、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有效推进游戏进程
游戏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开展亲子游戏时,首先要确保物质环境的安全性和丰富的刺激性,并且将教育性与可控性相结合,把教育意图渗透在游戏环境中,创设一个自由自在、充满有趣事物的适宜性游戏环境和游戏舞台。家长在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时首先要确保游戏场所和游戏材料的安全性,例如对于一些跑跳的游戏,可尽量安排在户外宽阔的场地进行;而对于一些相对安静的游戏,可以在家中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游戏场所,尽量减少因为外来干扰造成游戏中断的现象。其次,家长要努力营造一种温馨、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让孩子轻松、愉悦地参与到游戏中去,也让游戏成为亲子沟通的最佳途径。在温馨的游戏环境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还要与孩子结成对等的玩伴关系,以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等方式适宜地参与游戏,通过引发孩子与材料、与角色间的互动,巧妙引导孩子提升游戏技巧,真正担当起“舞台管理者”和“共同游戏者”的角色。在游戏进程中,家长还要充分运用暗示原理,以游戏角色给予隐蔽的间接指导和支持,启发孩子模仿和思考。
四、拓展亲子游戏内容,发挥游戏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