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诗范文1

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分不尽,半凉天。——《思佳客·闰中秋》

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尾犯·甲辰中秋》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秋诗范文2

中秋节来了

行着菊的步子

月饼

是奶奶笑满皱纹的脸

月亮做了夜的情人

梳妆的更亮更圆

千古的结

团圆是永恒的主题

漂泊的游子

思乡泪淌成结冰的河

只有

母亲慈祥的目光

才能融化入海洋

望穿秋水的情人

把火红的枫叶

裁成诗的衣裳

鼠标用尾巴提着花篮

爱的花香飘逸四方

红木的八仙桌

倾诉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思念是父亲手中的酒杯

第一杯酒永远洒到地上

父亲的父亲是心中不朽的篇章

2.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3.

《中秋》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4.

《中秋月》

中秋的月亮

总是那么惆怅

似一洼秋水的悲凉

蕴着我无可奈何的感伤

借你纤纤的手

剪一缕朦胧月光

让我把今夜的孤独收藏

八月的桂花开始了飘香

而我

再也找不到了来时的方向

5.

《月之故乡》彭邦桢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6.

《月亮升起的地方》小岛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秋诗范文3

行遶紫极宫,明珠得盈掬。

平生人欲杀,耿介受命独。

往者如可作,抱被求同宿。

砥柱阅颓波,不疑更何卜。

但观草木秋,叶落根自复。

秋诗范文4

我们做工作要有必要的形式,更要有务实的作风,追求最佳的效果。没有一定的形式工作也就失去了载体,缺乏新意、活力;没有从严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的付出,形式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然而形式、行动脱离实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无异于劳民伤财的无用功,甚至是负劳动。

当前,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检察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就铁路检察机关来说,要抓基层院建设、争创先进院;要抓铁检特色、进入运输领域主战场;要抓健全机制、实行绩效管理;要抓更新观念、尝试检察改革;要抓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要抓科技投入、跟上现代化发展步伐……。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接踵而来,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检察机关的领导干部尤其是检察长必须调整好精神状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工作中求形、求实、求效,力争作到形与实的有机统一,形、实与效的高度一致。

所谓求形,是指我们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对检察机关来说实践“三个代表”,执行上级要求,首要的是联系实际、思考落实的形式,决不要搞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贯彻讲话等照转、照抄、照搬的形式主义,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对上级精神实质有深入理解;二是对局情、检情有熟悉的把握;三是善于把上级要求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点子、思路。以必要的形式开展工作,只要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不固步自封,不独断专行,求形就不难实现。

所谓求实,是指我们工作要力戒空谈,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实不是领导看、群众干,检察长要有好的精神状态,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敢于解决矛盾、承担责任的勇气,有亲力亲为的行动;求实不是独干,要调动起全体干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把上级的要求、领导的意图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求实不是蛮干,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关键是把握规律性,工作中要执行上级部署不走样,履行检察职责不越位,服务铁路企业不动摇,与时俱进不落伍,解决问题不敷衍。是不是实干,是觉悟问题、精神状态问题;能不能实干是能力问题、方法问题,真正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求实才能实现。

所谓求效,是指我们工作要实现预想的结果,用检察机关的话说要做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这应是我们检察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三个代表”思想的集中体现。求效是对实与形的检验,决策失误,形式脱离实际,结果必然偏离方向,工作不落实,方法不得当,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说求效不但是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也是对领导者政策水平高低、决策能力强弱、工作方法正误的实际考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检察长带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做糊涂官;带头严于律己,不做逍遥官;带头勤政,不做老爷官;带头维护团结,不做帮派官;带头从严治警、从优待警,不作孤寡官;带头钻研业务,不做外行官;带头开拓进取,不做太平官。通过求形、求实、求效,做好检察工作,开创检察事业新局面。

秋诗范文5

1、最经典的中秋诗词——苏轼《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神话色彩的中秋诗词——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李商隐这首诗以嫦娥奔月的神话为背景,写出了诗人清高的品格。李商隐的这首诗被选入新课标课本,李商隐擅长用隐喻,孩子熟读李商隐的诗会更加有助于加深对唐诗的理解。

 

3、最雄浑的中秋诗词——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张九龄是一代名相,他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哦!张九龄遭到贬谪时,恰逢中秋佳节,于是望月伤怀,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中秋表达思念的名作。这首诗也入选了新课标课本。

 

4、有亲情味的中秋诗词——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杜甫这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但是在战乱纷纷的年代只好把相思寄托在月亮之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这首诗入选新课标课本。

 

5、最寂寥的中秋诗词——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望尽,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解:这首诗展现了一种寂寥的意境。先写月色,后写思念,“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更是被世人所赞誉。这首诗是一首经典之作,在新课标也是要求背诵的唐诗。

 

6、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月亮总是古人用来传达思念的意象,同一个月亮,分隔两地的人却不能一起观赏。李白这首诗写出了妻子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新课标要求背诵此诗。

 

7、最浪漫的中秋诗词——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此诗明明是写秋天月色,但是却充满了一种活跃的气氛。虫声喧嚣,赶走了秋天的寂寥,让人感受到一种浪漫。新课标要求背诵此诗。

 

8、最伤感的中秋诗词——白居易《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战,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怨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解:白居易一直是以叙事诗见长,但是这首《中秋月》却写得十分缠绵伤感。中秋月圆夜,本是团圆时,但是思念之人分隔两地,白居易说月亮不懂得这种断肠的牵挂,可谓伤感至极。

 

9、最俏皮的中秋诗词——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解:这首中秋的诗写得十分俏皮,恰如皮日休的名字一样。皮日休写下这首诗的前一年刚刚高中进士,所谓意气风发,因此此诗的意境也是清新明快,是众多中秋诗词之中为数不多的“俏皮之作”。

 

10、中秋诗词

 

《中秋》

 

作者:李朴 年代:唐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译文】: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秋诗范文6

一、首先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结构,让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意识

《故都的秋》在阅读教学时,如果逐段分析,那么学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就不能整体认知,教学重点也不够突出,而对于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不舍之情,学生的理解也不会深入。如此一来,在高中散文鉴赏学习中,《故都的秋》就失去了入选教材的意义。

《故都的秋》的开头两段,作者以北国之秋与江南的秋相对比,突出故都的秋味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其中“我的不远千里,……这故都的秋味。”这句话中连用两个“赶上”和一个“也不过”含义深刻,意味隽永。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件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此时,郁达夫怀着看最后一眼故都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此时他的心情就像一件心爱的宝物,即将被人抢掠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深怀眷恋而又无奈,这种深沉的家国之思,内心苦苦的挣扎以及个人境遇的凄悲,使作者品出的故都的秋味便是清、静、悲凉的。如果这里没有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和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鉴赏下文五幅画面就失去了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理解的根基。

文章最后三段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对秋的感受,突出“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通过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四个比喻句中的对比,含蓄巧妙地突出故都的秋味的浓烈。最后作者在无奈中甚至愿减少寿命来留住故都的秋,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

教学时,可通过勾画文中的重要语句,将文脉清晰地梳理出来;通过品析领悟词句,理解似平易实深沉的情感。

二、鉴赏五幅秋景图,品析语言,解读作者的内心情怀

破屋中静对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清秋奇果这五幅秋景图,作者从中品出了故都的秋味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既觉得细腻,……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句话是理解清、静、悲凉特点的一把情感钥匙。

1.破屋中静对牵牛花的蓝朵。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看着碧绿的天色,吹着清秋的晨风,听着驯鸽的飞声,细数着槐树叶漏下的日光,静对破壁腰中蓝、白的牵牛花,想着花下疏落的秋草,这样的情景氛围怎一个“清”字了得。清凉、清冷、清净、清闲,这寒意阵阵的清秋早上透出作者复杂的心情。在30年代的中国,战乱连连,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颠沛流离,个人的愁苦与家国的苦难同在,作者在这双重“秋”意中既痛苦又细心地品味着故都的秋味。

对这幅秋景图的鉴赏可设置一个整体的情景氛围,通过入情入境地联想,体会破屋中所见所闻景物的特点,走进作者此时的心中,才能品出故都秋味“清”的内涵。

2.秋蝉残声。在故都的民宅内,胡同旁,槐树下,房前屋后静听着秋蝉的啼唱,嘶叫。此处不仅是以声衬静啊!读到此处,心中一直疑惑,人们总有趋利避害的心理,为什么作者在清冷的秋天独自一人去聆听声嘶凄厉,时断时续的秋蝉的嘶叫声?为什么作者将秋蝉的叫声称为“啼唱”?蝉是牵愁惹恨的意象,寒蝉声让人柔肠寸断,在生命最后一息的秋蝉挣扎地发出一丝丝的啼叫,作者似乎听到了故都将沦陷时自己心中发出的凄厉的喊声,那是挣扎而又无奈的喊声。四周越静,叫声越痛彻心扉,他谛听着,忍着内心的痛苦在谛听着,欣赏着。

3.秋雨话凉。北国秋雨来临前的氛围:灰沉沉的天,一阵凉风,风卷落叶,尘土漫漫,行人脚步匆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层悲凉。都市闲人的对话中的“层”听着像“阵”,作者说“倒来得正好”,阵阵悲凉落在作者的心里。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衣食无所安,颠沛流离,何等的沧桑,凄凉,这是人生之秋的悲凉。家国之秋的悲凉岂是都市闲人能领会得到的,他们见面只寒暄天气的冷暖。那是一种沧桑中的悲凉。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