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诗范文1

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分不尽,半凉天。——《思佳客·闰中秋》

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尾犯·甲辰中秋》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秋诗范文2

中秋节来了

行着菊的步子

月饼

是奶奶笑满皱纹的脸

月亮做了夜的情人

梳妆的更亮更圆

千古的结

团圆是永恒的主题

漂泊的游子

思乡泪淌成结冰的河

只有

母亲慈祥的目光

才能融化入海洋

望穿秋水的情人

把火红的枫叶

裁成诗的衣裳

鼠标用尾巴提着花篮

爱的花香飘逸四方

红木的八仙桌

倾诉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思念是父亲手中的酒杯

第一杯酒永远洒到地上

父亲的父亲是心中不朽的篇章

2.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3.

《中秋》

如果那也算作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无礼

青春可以原谅岁月将她抹去

蟋蟀停止了吵闹

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

最后那一场雨淋湿了野玫瑰

(他们说湖边的玫瑰喜欢歌)

你会不会坐在月下

听我唱

听我的歌飞进山林

飞越湖水

飞向那一轮圆月

4.

《中秋月》

中秋的月亮

总是那么惆怅

似一洼秋水的悲凉

蕴着我无可奈何的感伤

借你纤纤的手

剪一缕朦胧月光

让我把今夜的孤独收藏

八月的桂花开始了飘香

而我

再也找不到了来时的方向

5.

《月之故乡》彭邦桢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6.

《月亮升起的地方》小岛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秋诗范文3

行遶紫极宫,明珠得盈掬。

平生人欲杀,耿介受命独。

往者如可作,抱被求同宿。

砥柱阅颓波,不疑更何卜。

但观草木秋,叶落根自复。

秋诗范文4

关键词:高效课堂;求巧;求实;求恒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20-02

作为一线教师,深知构建高效课堂是课堂改革最直接的一环,公开课上,尽管多媒体课件层出不穷,小组合作热闹争先,学生发言积极热烈,但总觉得在这表面光鲜的背后似乎少了些什么。课堂真实性有多少?学生真的乐于学吗?学生从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能承受得住课后的当堂检测吗?所以,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个人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感受。

一、组织求“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巧妙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许多低效能现象。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天花乱坠,可下面的许多学生却东张西望,精神不振甚至哈欠连天恹恹欲睡,效果极其不佳。我们应该及时反思一下就会发现问题没有出在学生身上,而在出在我们教师身上,确实是我们的组织方法单一,是我们的课堂枯燥乏味,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导致的,所以改变这种低效能现象的最佳办法就是“巧”组织。

1.漂亮开头,引人入胜。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说兴趣就是学习的先导,就是学习的动力。一个漂亮的开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快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正如于漪老师说的:“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想听的故事吗?1935年5月,英勇的工农准备渡过大渡河继续北上抗日,可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怎么办呢?河上要是有一座桥多好啊!河上确有一座铁索桥,叫什么桥?(板书“泸定桥”)可现在这座桥在敌人手中,有两个团的部队在防守,怎么办?(“夺”,在“泸定桥”三字前板书“夺”)。可问题是现在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敌人又调了两个旅增援桥头,),夺下泸定桥的关键是什么呢?(翻山越岭、抹黑冒雨、击溃敌人,顾不上吃饭,抢切时间赶到敌人增援部队的前头),终于在29日早晨赶到桥头并成功夺下了泸定桥!这样的行军速度只有勇往直前的中国工农才能做到,这样的行军速度简直是在“飞”(在“夺泸定桥”前板书“飞”)。这样开头不仅深深吸引了学生,也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层层推进突出了“飞”和“夺”这两个课文重点。

2.创设氛围,轻松愉快。心理学研究指出,人在愉快、舒畅、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热情、斗志昂扬地组织教学活动,始终做到情绪饱满,富有激情和亲和力,用自己的热烈情绪、积极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艺术地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使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知识,为达成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在教学《比本领》一课时,我用电脑课件展示了这样一组题“( )会游,( )会飞,( )上树无法追。梅花鹿会( ),小猫会( ),公鸡会( ),母鸡会( ),金丝猴会( )”。然后导入“小动物的本领可真大呀!要是梅花鹿和金丝猴相比究竟谁的本领大呢?”顿时大家兴趣盎然地抢着说自己的认识,激发了学生探求的兴趣和热情,营造了一种愉悦、积极、主动阅读的氛围,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精彩结尾,画龙点睛。“红花还需绿叶衬”,一堂高效的课还必须有一个精彩的结尾。它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梳理概括还能起到画龙点睛和延伸拓展的作用,达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明代文学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的确,好的结课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凡是读过《最后一课》的老师,大概对韩麦尔先生在课文结束时的表现都会有深刻的印象:韩麦尔说不出话来,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并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种课堂结束法是非常精彩的,没有多余的豪言壮语,却把当时的气氛推向了,既感染了小弗郎士和其他同学,也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爱国主义教育悄无声息。因此,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结尾,像“豹尾”刚劲有力,使学生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二、教学求“实”,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1.“勤”于课前,有效预设。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自己,了解学生,力求问题的设计准确到位,抓住要害,有时甚至能灵活运用教材,大胆重组教材,让教材这个“例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这就是我们有时要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一位年轻老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他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城全貌,然后向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长城各部分的结构。课后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预设时,他认为这样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长城的构造。我认为像这样的预设就属于低效预设,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真正领会“以学为本”的理念,当然就不能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如果我们让学生动手在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的长城的各部分,如:城墙外沿、垛子、t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一一标注,然后看着长城全貌图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这样既使学生充分了解了长城的特点,还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进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这样的预设才是积极有效的预设,自然也为有效的知识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实效,发展学生。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一线教师,我比较赞同“不要刻意去追求课堂教学内容与备课内容的完整性与统一性,重点还是要追求课堂的实效性。”这一观点。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尽管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解决、突破可能会导致表象上课堂内容的不完整,但却远胜过为完成备课内容连珠带炮似的华丽现状。因为那是只达到了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却永远也没有达到课堂内容的实效性。这就是所谓的“有的老师上课不咋样,但学生考试成绩好,有的老师上课很精彩,可学生考试成绩却不好”的症结所在了。贾志敏老师教学的《我不怕鬼》就向我们重申了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如,在讲到“鳞次栉比”这个词语时,贾老师首先讲解了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提问:“鳞次栉比这个词语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呢?”有学生想出来“是用在建筑上的”。贾老师就立刻用自己的经历造句:“我进入兰州后,一路上看见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地排列着,真是漂亮。”贾老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他要求“要读出感情,读出变化”,先给学生作示范朗读,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读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读通、读懂课文,品味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彩之处。整节课,从生字的识记到语言的实践,从内容的概括到朗读的指导,都很好地体现了扎实的课堂教学风格。其实,只要出发点在于学生,哪怕一节课只学习一个知识点,只要学生理解了,能独立运用了,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其次,要促进学生发展。学习语文,归根究底是要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通过具体词语的教学,教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换近义词理解等的一些方法;再比如教给学生背诵方法(按写作顺序背诵,抓重点词语背诵,看书上插图想象课文语句……)让学生自己选择应用,练习背诵,效果都很好。当然主要还有为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而进行的遣词造句、重点句段分析体会及概括小标题、文章主要内容等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掌握随着学生知识水平和阅历的增加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变成运用能力。语文学习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在教学中,我们若能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不断的发展,那么真正演绎精彩的高效的课堂就为时不远了。

三、习惯求“恒”,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秋诗范文5

1、最经典的中秋诗词——苏轼《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神话色彩的中秋诗词——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李商隐这首诗以嫦娥奔月的神话为背景,写出了诗人清高的品格。李商隐的这首诗被选入新课标课本,李商隐擅长用隐喻,孩子熟读李商隐的诗会更加有助于加深对唐诗的理解。

 

3、最雄浑的中秋诗词——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张九龄是一代名相,他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哦!张九龄遭到贬谪时,恰逢中秋佳节,于是望月伤怀,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中秋表达思念的名作。这首诗也入选了新课标课本。

 

4、有亲情味的中秋诗词——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杜甫这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但是在战乱纷纷的年代只好把相思寄托在月亮之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这首诗入选新课标课本。

 

5、最寂寥的中秋诗词——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望尽,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解:这首诗展现了一种寂寥的意境。先写月色,后写思念,“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更是被世人所赞誉。这首诗是一首经典之作,在新课标也是要求背诵的唐诗。

 

6、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解:月亮总是古人用来传达思念的意象,同一个月亮,分隔两地的人却不能一起观赏。李白这首诗写出了妻子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新课标要求背诵此诗。

 

7、最浪漫的中秋诗词——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此诗明明是写秋天月色,但是却充满了一种活跃的气氛。虫声喧嚣,赶走了秋天的寂寥,让人感受到一种浪漫。新课标要求背诵此诗。

 

8、最伤感的中秋诗词——白居易《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战,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怨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解:白居易一直是以叙事诗见长,但是这首《中秋月》却写得十分缠绵伤感。中秋月圆夜,本是团圆时,但是思念之人分隔两地,白居易说月亮不懂得这种断肠的牵挂,可谓伤感至极。

 

9、最俏皮的中秋诗词——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解:这首中秋的诗写得十分俏皮,恰如皮日休的名字一样。皮日休写下这首诗的前一年刚刚高中进士,所谓意气风发,因此此诗的意境也是清新明快,是众多中秋诗词之中为数不多的“俏皮之作”。

 

10、中秋诗词

 

《中秋》

 

作者:李朴 年代:唐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译文】: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秋诗范文6

现在的社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品质。也就是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助你打通成功之路。但是,有些人所谓“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过是拉关系,走后门,利用人际关系牟取利益。他们在求人帮助自己获取利益的同时,也失去了最珍贵的自尊。

有时候,求人不如求己。女学生露柯・艾利森――这位四肢瘫痪的学生成为哈佛大学首位残疾人毕业生。

21岁的艾利森在7岁的时候遭遇严重的车祸,在医院昏迷了36个小时后奇迹般苏醒,但四肢瘫痪。艾利森凭借自己的信念和毅力,以不服输的精神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学士学位。艾利森曾说道:“这是我的生活,我必须勇敢面对。我要自己拯救自己。”

还有海伦・凯勒,她来到世间后不久,疾病就将她的视觉和听觉无情地夺走。世上的五光十色,鸟鸣兽吼都与她隔绝。但她凭着惊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去学习,不仅拥有正常的智力,还创造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辉煌。她学会了英、法、美、德、希腊和拉丁语,并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美国备受尊敬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当有人问她:“是什么让你这样坚持走下去的?”她回答说:“因为我一直告诉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需要别人的帮助。当发生火灾时,我们会拨打119寻求帮助;当生病时,我们会寻求外力的帮助,或联系亲人朋友,或打120去医院就医……

其实,求人与求己是互相联系而不是独自存在的。求人其实就是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当危险程度超过人的自我保护能力时,向人求助的行为,是人的本能!

因此,求己不能一味否认别人的作用,夸大自己的实力。如果一味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那是高傲自大。我们要头脑明智地根据不同情况分辨应当求人,还是求己。

点评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