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试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文学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1

【关键词】古代文学立体式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

古代文学课程涵盖了中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如详细讲解,则无法解决课时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创建、更新。一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突出问题导向。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虽有不同版本,但内容都非常丰厚,均是按照史的线索逐章展开。在具体授课的过程中如何将这些内容化繁为简,线条明细,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块化处理。以先秦文学为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分解为4大模块:1.先秦文学的浪漫主义。这一模块的主题是———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及表现,涵盖的主要内容有:上古神话、《庄子》、《楚辞》。2.先秦文学的现实主义。这一模块的主题是———现实主义特色的形成及表现,涵盖的内容有:《诗经》、诸子之文、史家之文。3.先秦文学的南北差异。这一模块的主题是南北文风的不同。涵盖的主要内容有:《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4.先秦文学中的治国之思,涵盖的内容有:《春秋》、《左传》、《国语》、《老子》、《孟子》、《韩非子》等。每个模块都有调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这些点和史的线索有机串联,避免内容的碎片化。二是在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应从艺术和精神两个层面解读,两个层面并重,而非只突出艺术性。例如对《离骚》的讲解,应以屈原的伟大人格在作品中的表现为统领,而不仅是停留在对诗歌字句的疏通,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从更大的视野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三是在发掘古代文学课程的现代意义。在分析、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在审美中感受真、善、美的崇高;在先贤的曲折人生中,让学生感悟何为担当,何为坚持,何为发奋,应该拥有怎样的人生的品度;在分享哲人的智慧中让学生体味生命的真谛。

二、教学方法的革新

由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必须在教学法上狠下功夫,进行变革。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1]。这段话告诉教育者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即便使用多种,也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在她的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任务型教学法[2]虽然针对的是语言教学,但我们可以活用到古代文学教学中,完成不同教学方法的立体式整合。任务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前任务”(pre-task)。将每一个教学模块细分为若干个小的模块,每一个小模块由2-4的小问题构成。在课前将1-2个小模块的问题布置给已分好组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搜集资料。如先秦文学教学内容设计的第三模块———先秦文学的南北差异,可以将这一模块分为“先秦文学诗歌南北差异”、“先秦文学散文南北差异”两个小模块。针对第一个小模块可以安排学生准备4个问题:(1)了解梁启超《南北文化之不同论》这篇文章。(2)《诗经》产生的地域及文化特征。(3)楚辞产生的地域及文化特征。(4)举例对比《诗经》、《楚辞》在外在形象的描写上的差异。二是任务循环流程(task-cycle)。将前任务安排的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课堂汇报,每个小组汇报5-8分钟,教师根据汇报情况答疑、解惑、讲解,深入、有序地推进教学内容。三是语言聚焦(languagefocus)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之后,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查找不足,总结本模块的重点,完成本模块的学习内容。任务型教学的优势在于其包容性,可以整合如讲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交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使教学内容从扁平走向立体,从呆板走向灵活,从静态走向动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三、实践性教学的加强

立体式教学除了教和学两个基本维度之外,“做”是第三个重要维度。如何将“教”和“学”的成果转换为实际能力,是立体式教学的目标所在。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3]兴起于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能力本位教育融入了多种研究成果,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双元制”模式、5W1H分析法、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教学[4]等,可以看出,在全世界教育格局中,能力本位的培养是十分凸显的,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的实践性教学被忽视,满堂灌是教学的主流,这一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的实际状况。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除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更新、改进之外,还应安排有一定课时的教学实践环节。例如可以安排学生改编古代文学的作品,排演简单的话剧表演,笔者曾组织学生改编、排演《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左传秦晋崤之战》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安排学生对优秀的作品制作成PPT播放讲解;鼓励学生对古代文学不同文体进行模拟、创作等,通过这些实践环节,一些学生脱颖而出;一些学生克服了自卑心理;一些学生改变了学习习惯。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建学生团队参与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来,教会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梳理基本文献。事实证明,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学习兴趣,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投入到地方文化的建设中去,笔者曾将本地区文化分成历史名人、历史建筑、古代帝陵、历史名胜等多个板块,组织学生撰写相应的文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2

相较于文字素材而言,图片及音频、视频素材更能展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传统教学模式下,板书加教师讲解的方式,很难达到形象再现的效果,合理利用图片及音频、视频素材却能够事半功倍。对于图片素材,一个误区是仅把图片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装饰品,只将其用于美化课件,对教学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合理地使用图片素材,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下文就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拙见。

(一)引证参考图片文献

在教学活动中,对某一个文学现象进行解读,单纯的文字说明比较抽象,适当地引用图片文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讲解元杂剧的舞台演出情况,用文字介绍诸如角色、乐工、戏台等,始终比较抽象,如果结合泰定元年山西洪洞县霍山明应王庙(俗称龙王庙)正殿墙面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讲解,则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再如讲解《西游记》成书过程时,结合唐僧取经故事遗迹———两处“西游记壁画”:甘肃安西县境内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幅取经壁画及张掖大佛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即1098年)的《西游记》连环壁画,学生对取经人物的形象演变以及故事内容的转变,都会形成更为直观深刻的印象,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再现情景,营造氛围

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够深刻理解。那么,该怎样再现情景,将学生引入到古代文学情境中,营造良好的讲读氛围呢?利用图片拉近古今,切入主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以笔者个人教学经验为例,讲解陆游《沈园》一诗的时候,以沈园园景图片为媒介,讲解历史上的沈园故事,何处是传说发生“惊鸿照影来”的地点,尤其是刻有《钗头凤》的石壁等景物,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拉近了古今的时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讲解赵孟頫《岳鄂王墓》一诗时,将岳飞墓图片投影给学生,介绍墓地雕像的寓意,四大奸臣跪像的历史等,将岳飞故事讲给学生,把诗的文化背景形象地再现给学生。学生对岳飞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诗歌的讲解也就变得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了。

(三)历史实物直观展示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便是其直观性。讲解古代文学作品时,常常涉及古代典章名物、历史遗迹、服饰文物等,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这时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比如讲解元代文学背景时,介绍元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便可以图片形式展示“交钞”实物,加深学生印象;元代的青花瓷艺术、渎山大玉海(酒具)等都可以通过图片方式加以展示,如果能与文字解说(文献)配合使用,会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再如讲解《儒林外史》时,涉及科举考试,如“周进撞号板”,如果能结合江南贡院的实物图片,配以讲解科举考试的实际情况,可以使学生形成更为形象直观的印象。这方面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诸如《诗经》《山海经》的名物,《楚辞》的服饰,古代书籍的版式等,合理使用会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复杂结构关系整理

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其内在线索或人物关系常常非常复杂,讲授时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而且也难以理清,这种情况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进行处理。比如讲解《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涉及到四大家族,人物关系非常繁复,仅就贾氏宁荣二府理清五代人物关系就非常困难,如果加上旁支及丫鬟就更加繁乱。这时就可以将主要人物关系列表,以图片形式展示给学生,讲课时据此讲解,就不会出现学生分不清人物身份的问题。处理复杂的线索,同样可以用此方法来列表图示解决。

(五)地图平面图等应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大量地理名词,而由于时代久远的原因,学生经常难以理解。如杜甫《潼关吏》中强调潼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如何重要?柳永《望海潮》的“东南形胜”又从何而来?如果能借助地图讲解其特点,则明白易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隆中对”特别强调荆州的战略意义,其后来北伐时“六出祁山”,为什么不选择别的路线?如果只是口头讲解,很难真正明白,结合三国地图,则一目了然。《三国演义》的“失、空、斩”情节非常有名,涉及极为详细的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及司马懿的才能。其中涉及地名众多,如街亭、阳平关、箕谷、新城、列柳城、郿城等,如不知道山川形貌的地理特点及战略位置,是很难理解二人运筹帷幄的的才能的。配以三国地图讲解,则问题迎刃而解。再如讲解《红楼梦》,涉及到贾府大量居所,单就大观园就有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文字解说很难表述,这种情况就可以借助贾府平面图来讲解,以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音频与视频素材的使用

音频、视频的使用范围广泛,诸如范读、再现实物等,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比图片更加形象生动、信息容量更大等特点,优点自不必言。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特别注意,运用图片素材时教师的讲解依然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依然主宰课堂教学;运用音视频素材时,教师则退居次要地位,如果使用过度,很容易喧宾夺主。使用音频、视频素材时,“度”的把握及对素材精当剪裁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注意控制课堂,不可被多媒体控制“,以播代讲”。音视频素材的应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营造艺术氛围

图片素材的形象性来自于视觉效果,而音频、视频可以营造艺术氛围、再现情景,在视听两个方面形成立体感知,具有其他素材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讲解柳永《雨霖铃》之“寒蝉凄切”,阐释蝉的文化内涵,可以讲得清晰明了,但对“凄切”两字,还是很难有更直观深刻的感受。现在的学生生活远离自然,对自然事物比较陌生,对蝉的形貌及特点很难有深刻了解。如果结合音频和视频,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蝉的习性及特点,还可以对其“高洁”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凄切”的悲鸣形成深刻认知。而且,很多时候音频、视频可以让学生在声、光、电多角度的刺激下,更快进入艺术氛围。讲解《红楼梦》时,笔者曾用电视剧《红楼梦》的《枉凝眉》曲引入正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直观感知艺术

古代文学与音乐关系密切,早期诗歌本就是诗、乐、舞三者一体,词与散曲更是本身就具有抒情歌曲的功能。从文体上讲,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剧。虽然一些艺术形式的演出情况已不能得知(如元杂剧),但还是有部分剧本保留了原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昆曲。在讲授《牡丹亭》的时候,便可以适当地使用昆曲《牡丹亭》的音频资料。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艺术魅力,不但可以了解昆曲的特点,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不同艺术的差异。徐渭《南词叙录》说“: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8(]P.245)这段文献所谓的“柔媚”,不亲身体验,很难真正理解。当然,所选音频、视频的时间不能过长,而且要精当剪裁,如可选择最经典的《游园惊梦》一段,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喧宾夺主。

(三)重现经典章节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3

关键字:信息技术;古诗教学;整合;优势;途径

G623.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当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要能够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古诗教学工作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小学古诗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理解并鉴赏古诗的能力,并能够受到古诗意境的影响,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说,将信息技术和古诗教学工作相融合,是大势所趋。

一 、信息技术和小学古诗教学相整合的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小学阶段需要背诵古诗文达到了110篇,由此可见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对经典古诗文的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能够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好的讲解古诗文,发挥其作用,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古诗的教学工作,构建起新型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具体来讲,将二者进行整合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克服传统古诗教学中的弊端。传统的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较为单薄,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过于僵化,这样学生不能够充分的体会到古诗所要表达的内涵。加之教学资源短缺,内容仅仅局限在课本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教学单一且零碎。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真正的发展,教学效率也较为低下。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古诗教学中,能够更好的拓展古诗信息的获得途径,老师可以利用网站资源、搜索引擎、CAI课件等,融入到教学工作中,通过动人的音乐、生动的画面以及声情并茂的解说多种信息于一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其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境,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古诗文的语言都非常的精炼,字词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写出的,因此说,抓住重点的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串讲法,老师过多的讲解,限制了学生思想情感的表达,加之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对于古诗中所描绘的人物思想和社会背景较难理解,因此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也成为难点。在教学工作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克服时空的限制,通过声、光、色以及形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文字或者是画面,这样学生就能够抓住古诗当中的诗眼或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体会古诗的妙处。

二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古诗教学融合的途径

第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古诗是最能书法诗人情感的|西,而古诗当中的情感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构成意境,之后再借助文字表达出来,所以说,古诗十分注重形象的描写。在讲解古诗的时候,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和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讲故事中的形象转化为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的东西,让学生观看,调动起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很快的进入到古诗的意境当中。

例如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讲解的过程中,诗中对于瀑布雄伟壮阔的描写仅仅局限在几个字中,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老师可以借助录像,让学生通过观看,感知瀑布飞流直下的壮阔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

第二,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发挥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掌握古诗内涵,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说,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古诗教学中,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并运用教学设计的方式,将老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的组织更加合理和清晰,教学结构更加优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应用信息技术,而不能够盲目的利用信息技术。

依旧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进行分析。该古诗中第一句是“日照香炉生紫烟”,该句中生字用的非常妙,但是单凭讲解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个字的妙处,这时老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之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学课件。学生在观看课件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地观察思考,能够从课件中的画面中体会到生字的妙用。当然,二年级学生对于诗意境的体会还不够深入,这时在学生观看课件的时候,老师可以加以适当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体会。

第三,要营造恰当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古诗意蕴。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从子句中体会古诗的美,这时就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以及古典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诗氛围,并进而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是传统古诗教学中不能够实现的。如老师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和主题确定不同的感情基调,进而运用多媒体设计出不同的截面,适应多种教学需要,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

如《草》所要告诉学生的是小草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这时多媒体课件中就需要营造一种顽强向上的画面。而《咏柳》则是通过对柳树的描写和赞美表达诗人对于春天的热爱,这时教学课件设计过程中就需要突出早春时节柳树的形态,且要突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通过这一热闹的春景能够更好的理解诗人对于春天的热爱之情。

结束语:在小学古诗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现代信息技术下小学古诗的教学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红 小议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整合研究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20期

[2] 阮鹏 机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考试周刊,2014年第57期

[3] 张学青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华经典诗词教学的探索 教育导刊月刊,2013年第1期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兴趣

古诗词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其精练、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其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的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中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言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数模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为形象,通过视听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量。

一、多媒体条件下的情境美

古诗词教学要求的就是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沉浸于诗情画意之中,如身临其境。比如在“多元益智理论在中学课堂中的运用”课题的结题,结合这个课题我利用多媒体声像集合的特点上了一堂公开课。以《雨霖铃》为例,《雨霖铃》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词。当时作者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想到从此将不能跟随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基调格外低沉。因此为了体现这种离愁别绪,也为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课前5分钟反复播放《阳关三叠》。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悠美旋律营造了恰到好处的情境。

教学过程中,我又用低沉哀怨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在播放画面、朗读时,始终贯穿其中,使学生获得了音乐美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情感体验。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动人之处。传统教学只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受画面美。只能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感知。我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选取了现成的由flash制作的与诗词内容相符的画面优美朗诵,并通过链接,和文本连接起来,为整个教学创造了浓厚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不仅感受了音乐美,同时还感受到了画面美,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二、多媒体条件的乐谱美

当然,多媒体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法手段,帮助创造教学情境氛围,对古诗词的赏析重点还在语言的品味上。单元教学提示中就明确告诉我们:“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因此,本课教学我紧扣朗读吟诵,采取不同形式的诵读,并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美,将欣赏引向更高的层次。古诗词之情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教学一开始,我先讲清楚辞的平仄的变化,《雨霖铃》一百零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然后请学生做好朗诵的准备,包括准备好呼吸,再利用多媒体播放画面、音乐,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词,用语言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词。在意境的把握上我是从美学上引进的。我告诉学生美可以有多种形态,比如说壮美、优美、奇趣美、幽美等等。那这首词渲染的就是一种“凄美”。这样,学生初步感知了意境。再引导学生注意词的格律,学生自由朗读,抓住意象,进一步体会意境美。在整体感知了全文凄美的意境之后,我再逐步将欣赏引向更高的层次,使学生懂得如何去鉴赏诗词。在讨论、理解了意象,把握了意境之后,再指名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进行朗读,同时多媒体播放画面、音乐,让学生沉浸在一片离愁别绪之中,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了诗词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了一种情感体验。再用不同的方式:吟诵、唱等多方位的品味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最后全班齐声朗读,情感推向,在结束全词之前,我再一次地播放音乐画面,让全班齐读,将情感推向了。

三、多媒体条件下的想象力

在分析了意象、感受了全词那凄美的意境之后,作为教师在结束课文之前就应及时归纳,使学生从感性的审美体验中跳出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学有所得。这样,在教学古诗词时,我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优势,营造了教学氛围,创造了教学情境,又以朗读为线,启发联想和想象,辅以多媒体的灵活穿插,使学生真正感受了美的体验,并将古诗词欣赏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诗词所渲染的意境正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想象来体会。所以教师不能过多地播放音像,导致限制学生的想象,使教学背道而驰。应该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播放音像来启发学生。教师切莫忘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变成纯粹的技术放映员。让学生欣赏声像画,不能喧宾夺主,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

总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反复的语文实践来实现,多媒体屏幕上的声像画不能代替。这就正如有人说过:“多媒体之于语文课,就像化妆品之于女人。”假如运用得恰到好处,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反之,不但无用,还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喧宾夺主之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多媒体教学凌驾于传统教学之上,或是与传统教学相对立,而是将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古诗词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最终使得古诗词教学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清娥.《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教学与管理,2006

[2]孙朝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牡丹江师范学院报,2008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5

    (一)教学上重文学史轻文学作品,重教师主体轻学生个体

    中国古代文学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文学作品是核心。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可以逐渐熟悉中国文字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基本规律、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理解古代作家的创作用心、创作手法和古代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分类及其不同的文体特点。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偏爱文学史教学,他们乐于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占用大量面授课时,向学生讲授文学史基本知识,梳理文学发展脉络;而对于作品教学,则多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印证文学史的辅助材料,泛泛带过,错失了培养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居于主导地位,其讲授内容往往被视为“金科玉律”,难容质疑;学生居于被支配地位,其实际学习能力和不同兴趣诉求常常遭受漠视。课程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出于授课教师的一厢情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考核上重知识轻能力,重终结性考试轻学习过程考察

    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授受教学情况相对应,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也相对较为僵化刻板。其一是考核构成上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倾向,即以期末终结性考试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认定的绝对标准,忽略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考核结果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其二是考试内容编设较为教条。教师的命题多依据平日的教学讲义或教材,命题内容多限于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建安风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等,这样的问题限定性、指向性强,难以让学生开展独立评议,提出创造性的识见。其三是考核缺乏科学的评价模式。平时作业的批阅、考试试题的评阅,一般都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即便有学生参与其中,也多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来评判,从而忽视了文学评论的多元性特征和学习的个体化特点。考核完成后,则多是通报成绩了事,很少有针对性的考核分析和评价反馈。

    二、地方文献对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积极作用

    地方文献指的是记录某一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教育、风俗等内容的地域性文献资料,具有地域性、原始性、多样性、长久性、稀缺性等特点。地方文献因其“包罗万象”的内涵,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建设、学术研究、教育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中适当引入地方文献,既可以推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考核的学术含量,提高课程的关注度,扩大课程的影响力,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一)树立作品教学观念和研读原典意识

    地方文献汇集了某一地域长期科技文化发展的成果,内容庞杂,其中很多属于未经整理的原始文献。研读这样的地方文献,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调动丰富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研读地方文献,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就必然要将教学重心从文学史转到作品上,通过作品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地方文献多是第一手的资料,将其引入考核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研读原典的意识和不从俗众、唯己是信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对于教师而言,地方文献的原始性特点也可以督促他们积极关注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二)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克服学习功利化倾向

    近年来,基于高校过于注重实用的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以分数为核心的较为单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教材编设等多重因素,很多大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力,在学习上越来越功利化。中国古代文学所面临的学习功利化现象更加严重,“陈旧无聊”、“脱离实际”之类的评价甚嚣尘上。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中引入地方文献,可以在内容上增加课程考核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归属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克服功利化倾向。如针对浙江嘉兴地区的学生可以根据《万历嘉兴府志》、《光绪桐乡县志》等地方志的相关记载编设关于明清时期嘉兴地区佛寺兴废、民间兴学等方面考题;针对杭州地区的学生则可以根据《湖山便览》、《西湖志》等地方文献编设诸如西湖的历史沿革、西湖历代名人题记等方面的考题,让考题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期待。

古代文学试题范文6

本课程从上古文学直至近代,是高校中文专业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一门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多而杂的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成为摆在古代文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由于大量的理性知识都在文学史教材中,加之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因而很多同类高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史”为主,作品的讲授成了阐明“史”所提出的已定观点的例证。由于学生缺乏对足够数量作品的深入学习、具体感受,所接受的文学史知识只能是粗疏、抽象、流于表面并且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比例是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作品”与“史”的关系应当是作品是第一性的,“史”是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其发展脉络、规律的归纳与梳理。因此,本课程应将作品选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确立作品选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应在讲授、学习一定数量作品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文学史理论。只有如此,才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受到思想感情的陶冶。具体体现在时间安排上,作品的讲授、学习至少应占到每位教师任课学时的三分之二以上,文学史占三分之一。另外,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内容很多,面面俱到的讲解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但必须保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必须突出各时期的名篇佳作的讲授和学习。

过去这门课程的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教学中应当逐步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体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授每一阶段文学史时,可以采取以下四种方法:概括要点法、列表法、学生讲授法、练习法等。

所谓概括要点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采用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概括归纳文学史的要点,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概况;列表法是要求学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用列表的方式,列出书中涉及到的每一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影响等等;学生讲授法就是定期选取一些简单篇目,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讲解,由学生自己讲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法就是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根据课本作出答案,培养学生组织语言和概括能力。概括要点法易于学生理清思路,但是呆板、单调,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列表法和学生讲授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适用于已有了较高自学能力的学生,但耗时多,不易于教师把握;练习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但是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则显得不足。四种方法各有短长,为了避免教法的呆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我们应该穿插使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古代文学知识。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教授作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文学史具体化,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生动,最具体的部分,它最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部分教材,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每章节时,要要求学生从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简单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四个层次来掌握课程内容,培养自己的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

一是记忆能力层次可分识记和背诵两种。识记,要求识记主要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背诵,要求背诵经典作品,熟悉其中的名句名篇。二是理解能力层次,主要要求理解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概括、归纳作品主旨,理解作品段落层次,认知作品的某些总体特征。三是简单运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和具体艺术手法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主要文体、作家作品和重要的名词概念作简要的解释说明。四是综合运用能力层次,要求能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以打破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沉寂状况,只有师生双向互动,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悠久古老的古代文学才能绽放迷人的艺术魅力。

作业布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目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的形势下,注重学生平时作业的布置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只有终端检测即可。但笔者认为平时作业能督促学生用功,从多方面、多角度检测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学好课程提供更多的保证,减少他们的考试压力,这是终端检测所不能代替的。作业可以布置课外阅读篇目和背诵篇目,要求学生背诵百篇以上的诗文作品,选取自己理解最为深透的作品,每学期写出1至3篇短小的分析、鉴赏文章等等。通过这些作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上一篇心理咨询

下一篇爱恋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