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感散文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感散文诗范文1
关键词:微课;具体化设计;情感化设计;诗歌散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5-0030-02
自2010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微课热”,截至目前也没有褪去。王竹立教授曾说过,“微课热”是暂时的,而微课却是永久的。[1]目前,存在于网络中的微课资源与日俱增,微课质量却参差不齐。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念的阐释和应用前景的展望,对学科微课建设的思考和实践亟需开展。关于微课的具体化设计是未来微课开发的重点领域,也是微课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学科本身出发探讨微课的设计有利于弥补当前微课研究的缺漏,实际上更有利于还原微课设计的本真。
一、微课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和内涵
情感化设计(Affective Design/Emotional Design)理念最初源自产品设计领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哲学。[2]唐纳德・A・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阐述了情感在商业产品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倡导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情感,使产品能够促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促使购买行为的产生。情感化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情绪和情感,以及它们与产品要素的对应关系。[3]
微课情感化设计隶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基于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在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等环节中以情感为切入点设计能够激发学习者积极情感的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微课的应用效果。
在某种程度上,微课是一种教育产品。微课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微课设计理念的兴起,侧重于对学习者情感体验和学习过程中积极情感的激发和保持。微课面向的学习者具有丰富情感并且渴望收获情感,如果在微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情感,设计学习者在学习微课过程中的情感历程,那么,微课便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因此,运用情感化设计来指导微课设计必会产生积极作用。
二、诗歌散文类微课的特点
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微课的界定多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但在微课的特点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主要包括: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结构相对独立。而以诗歌散文类为主题的微课在贯通微课具有的特点之上,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1.意境化强,情感体验丰富
诗歌散文多是以作者欲表达的情感为中心,应让学习者置身其中,体验文章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2.画面优美,多维感官审美
诗歌散文本身具有特有的音律和文体美感,因此,画面应该达到声音、图片的身临其境,达到多维感官的审美。
3.文字领悟,内容思想开放
诗歌文字凝练,散文文体形散而神不散,读者皆可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角度去鉴赏体会其中的思想。
4.陶冶情操,文化底蕴深厚
诗歌和散文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的抱负,因此,欣赏诗歌和散文也重在领悟当时的文化气息。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散文类微课在设计时应遵循微课原有的特点,尤其要融合诗歌散文固有的特点。因此,此类微课需注重情感化设计,这样学习者方能在学习微课时融入真实的情感,达到此类微课学习的真正用意。
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的情感化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此书的编写意在适应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注重从鉴赏角度引导学习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4]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学习效果。唐纳德・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到设计存在三个层面: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行为水平(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水平(reflective level)。[4]有学者也根据人脑处理信息存在的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面的加工水平将微课的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层设计、行为层设计和反思层设计[5](如图1)。
[促进思考,留下好印象
学习过程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赏心悦目的感官刺激] [反思层
行为层
本能层]
图1 微课情感化设计的三层设计模型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的情感化设计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本能层的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行为层的设计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反思层的设计。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
学习者在学习微课时通过感官接收信息,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主要关注给予学习者丰富的、多维的感官体验,使学习者产生情感共鸣,身临其境。
对古诗《登岳阳楼》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中,首先要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做简单的了解。本诗抒写了诗人在飘泊途中登上岳阳楼,对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水发出礼赞,进而联想自身漂泊、国家动荡而感慨万千的情感。根据诗人的情感轨迹,制作微课视频时应多采集古诗中的意象,如失意漂泊的杜甫、烟波浩渺的岳阳楼畔,等等;采集声势浩荡的背景音乐和忧愁凄凉背景音乐加入微课的设计之中,使得微课情感的张力娓娓道来;在微课视频的总体风格设计中宜采用浓墨淡彩的风格,渲染出诗人悲苦沉郁的情感。
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
学习者行为的改变多是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的应激性变化,体现在主体行为的调整和改变。学习是大脑支配的一种行为,学习行为的发生也伴随着情感体验的产生。行为层的满足感来自顺利完成任务或某事做得很好时所产生的直接感受。因此,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应该注重能够使学习者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对劝酒诗《将进酒》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中,对诗歌内容学习的设计采用突出情感主线的方式,例如:先在奔放豪迈的音乐背景下让学习者朗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使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为“慷慨激昂”。然后引入题目“对诗句的理解”使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转为“冷静”、“兴趣”,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者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也有利于对诗歌感情的领悟。
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微课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
本能层是情感加工的起点,在本能层基础上产生行为层行为的出现和调整,本能层又受行为层的加强或抑制。学习者在本能层和行为层上是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而反思层是人脑信息加工的最高水平。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意在使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迁移,促使新的思考活动。因此,反思层注重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的设计。
对赋《阿房宫赋》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中,在线测试、练习、辅助资源等各种辅助资源均可以启发学习者智慧,使得学习者建立知识关联网络,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深化。设置题目“《阿房宫赋》意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学习者读此题目后便会对赋再做细致的赏析,了解到诗人写秦朝覆灭,以六国衰亡为铺垫,而六国衰亡是因其不爱民,而秦不吸取教训而步六国后尘,这样起到提醒时下统治者勿重蹈覆辙,意味深长。学习者答题完毕后给予及时鼓励,使得学习变得积极。
四、结束语
诗歌散文类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创设了选修课学习的新型环境,深化了教学内容方式改革。基于情感化设计的诗歌散文类微课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流露积极情感,身临其境学习微课,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学习让学习者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突出了文言文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9):79.
[2] 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102.
[3] 李婷.网络课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
[4] 袁行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情感散文诗范文2
【关键词】 结构美 网状结构 多点排列结构 线状结构 非线状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38-02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我国散文诗以鲁迅的《野草》为发端,经何其芳等人的大力推崇,而不断得到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了郭风、柯蓝等专事散文诗的大家,他们以“短笛”、“叶笛”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到耿林莽这一代的散文诗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在质和量上渐成规模的新文体,特别是1985年邹岳汉在湖南益阳创办《散文诗》杂志出版试刊号,标志着我国散文诗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此,散文诗走向了空前繁荣时期。目前散文诗的主要阵地《散文诗》杂志发行网点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国,不仅是中国大陆创办最早、坚持最久、发行量最大的散文诗期刊,也是大陆诸多诗刊中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泛者之一,可见其之魅力。下面本文采用例证的方法谈谈散文诗的审美结构。
结构是事物各要素与要素之组合和链接。结构学已进入现代哲学、现代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等领域。后结构主义者把结构看成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散文诗或通过新的句法结构的创造来改变现实,使文本内容有一种异质的流动,或吸取科学创造中的逆向思维,几件事并置叠加,形成藤蔓缠绕的网状结构,或凭借自身阅历往里边填充内容的“空框结构”等 ,都是写作中可随机形成的结构法。可以打个比方,一章散文诗应是一幢设计新颖的美丽的建筑,语言是建筑材料,它的外形和内部的室和室的联系便是结构解决的任务,首先要紧密,又要坚固和多样。现代散文诗和建筑结构往往采取两维结构和多维结构法,垂直的窗框给人简约感、严峻感,而网状结构的支承却又纷繁厚重、控制了天空的整体。立方体是向三面敞开,可略离开中轴线却勿远离中轴线,主体和配套建筑之间,共享和互参。建筑艺术力图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限空间,散文诗却力图把客观的时空转化为主观时空。可见,建筑和散文诗大都采用线型结构,也可单线结构、双线复调结构、多线立体交叉结构,当然也还有多点排列结构、非线性结构等结构。
一、网状结构
米兰・昆德拉在谈到小说的结构时指出:“从小说的历史开端起,小说就试图避开单线性,在一个故事的持续叙述中打开缺口……使人物可以从小说的线性结构中走出来。”他要求小说要包容现代世界中存在的复杂性,而又不失结构上的清晰性。小说正是避开了单线结构,运用了复线结构。我们把创作的复线结构称之为“经络网状结构”,之所以称为“经络网状结构”,是因为我的全部作品都是由一条主线和几条副线组成,主线就相当于人的大动脉和神经主干,副线就相当于人的神经网络和血管网络。通常由一条主线、几条副线纵横连贯、互相交叉,采用影视剧切换镜头的方法设计情节、塑造人物、刻画心理,力争达到笔断意不断的艺术效果。
现代散文诗借鉴了西方小说的结构方法,换质换位,把几件事并置叠加,成如藤蔓缠绕的“网状结构”,凭借自身阅历往里边填充内容。现代散文诗和建筑结构差不多,往往采取多维结构法,立体地向三面敞开;建筑艺术力图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限空间,散文诗却力图把客观的时空转化为主观时空,极力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
二、多点排列结构
“散文往往求全,完整叙述事物过程,诗和散文诗则取其一点、一线、一角,以点代面,以一当十,作简约性勾勒”(秦华载于《原野・争鸣》的《读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化散文”和“散文化”〉》),有人说诗是以“线”抒写生活,散文是以“面”反映生活,而散文诗则是以“点”折射生活,常常精选生活的一个镜头、一件小事、一个侧面或一个片断,常常从作者情感燃烧的那一点辐射开来,把这些细小的点辐射排列在一起,形成环环相扣的情感冲击波,冲动读者的心弦,准确表达作者主题思想,进入诗的境界。
三、线状结构
线状结构,就是各个组成部分按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的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一步步向前发展。散文诗结构特征是跳跃性,诗化的跳跃是扩大容量必然的要求。要从一个联想飞跃到另一个联想,要从一个场景迅速转换到另一个新的场景,意象摇曳、叠加,贯穿连结的是相通的点。散文诗的结构美就是片断到片断,是一二个(乃至多个)点的巧妙连接,是跳跃的美和暂歇的美,是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白美。散文诗结构中,一个片断接一个片断,这种跳跃性在读者情绪中留下短暂的空白,这是散文诗独特的空白美。
四、非线状结构
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成长于二十世纪的散文诗,是世界现代文学的新品种,属于 “私儿”、“灵胎”、“另类”,被大人先生们逐出家门,不准入庙堂,恐怕是必然的事。 然而,这种新文体却为现代作家所偏爱,一百多年来,大师辈出,点亮了文学的星空。因为它本是现代文学形式的一种演变,挑战文学同有的形式框架,用新的语言形式,表达现代人的内心感受。二十世纪后半叶,科学家从分数维形态中看到了非线性的结构美,散文诗的结构也应是非线性的诗和散文各种元素的混成。我们不必再拘泥于散文诗是“诗的散文化”还是“散文的诗化”或是诗与散文的结合,散文诗不同于诗,不同于散文,有自己的独特的构成。
散文诗人马拉美认为,诗与散文的界限正在消失,诗的语言应引入空间范畴的自由语言,所有的符号又还原为原生独立的有机体;具有优秀散文那样的简炼和硬度,要像军官发出命令那样简短有力,具有与情绪精确对应的节奏,那就是散文诗。非线性结构的散文诗犹如中国的大写意画――齐白石画虾,减一笔就是胜利!这种文学手段叫做省略暗示法,或曰省略加强法,把潜台词、下意识、各种词句省略,甚至情节的突然转移及倒叙也包括在内;此转折和转移乃结构手法之创新,并非无意识的,而是深层意识的。如当代散文诗诗人喻子涵的《门》:
太阳沉睡在宁静的午夜。当我突然醒来,我已踩响漆黑的旋律。多少年不再发光的星辰在脑子里流闪;一座座石墙,一道道门坎,荆棘与血块铺垫的金色大道,我向你走来时泪光滢滢。
坚定地坐下来,就在这积满尘垢的十字路口。你不要再问我从哪里来,那里实在太远,杳杳然如天籁之音飘过之处。我已忘却家乡丢失在哪里。支起我疲惫的身躯,舐抚我的伤口,心灵的尖塔在第一千连一座城垣的上空闪烁珠光。
向一道门走去就意味着死之复生,跨过一道门就意味着生之复死。生命就在这一千连一道门之间飘过迷迷朦朦的小雨;一丝丝凄绝的回忆、淡淡的忧思、清涩的怀想,化成缕缕的温暖、辛酸与迷梦,既像清明时节泥泞小路上的幽幽哭声,又像墓园里、石碑前一束无名的洁白的小花在雾露中的清香。
终于,我跨过最后一道门看到了天边的一轮星。我向他祈祷。天国的光辉普照我的灵魂之舟,使我生命的黑幕缓缓下降接受忏悔的沐浴。我划向一座灿烂的云岛。彩云上坐着的慈航的母亲,我只期冀她轻轻地一笑,我的灵魂便永远有所皈依。
《门》这篇散文诗写午夜梦回穿越一座座石墙,跨过一道道门坎的心理幻觉,表面是在叙述上遵循空间转换的秩序(跨越一道道门坎迈向通向天国的大门),其实它通过多种情绪的冲突,形成一种奇特的“意识流”,全文所构筑出来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情境,这大概就是处于生命历程中的恍惚忧愁之感,其中相互矛盾的意象的暗示以及相当游移不定的事件的纠缠,又使得这种糅合着自然情绪和社会情绪的情感,分不出哪是主要方面,哪是次要方面。“心灵的尖塔在第一千零一座城垣的上空闪烁珠光”,从“心灵的尖塔”到“第一千零一座城垣”,再到“闪烁珠光”,意象之间的跳跃完全是由主观情感来支配,这说明诗人内心情绪触角无序性,接近潜意识情感状态的原生态。但这种非线性的结构为作者提供自由的写作空间,作者可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驰骋自己的主观的感情,可超出时空的限制;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想象的空间,行文中的许多空白,吸引着读者去一一填补,一一解开,从而走进 “天马行空”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愉悦的享受。
总之,散文诗的结构美是多方面的,这里就不逐一而述了。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情感散文诗范文3
一、平凡的题材
刘毅生活的地方,是贵州高原的一个县城。这样的地域环境和人文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涉及领域,决定了他不得不把关注的重点锁定在我们“乡土”的那些平凡而又可亲可敬的乡间物事。纵观刘毅的散文诗作品,不难看出他写作的题材主要分为几类:一是农村物什,如《裸根》《藤蔓》《树桩》《行吟青龙河》等;二是乡间人事,如《书记》《扫雪的老人》《村路》等。这样的物事一旦进入诗歌,毫无疑问会给我们一种不可抵挡的亲近感,基本上不存在阅读之初“心理上的隔阂”,很容易让读者非常自然地就进入诗人营造的艺术空间,开始审美的浪漫之旅。
二、朴实的语言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波特莱尔说:诗歌是“灵魂的抒情性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在这里,诗人给诗歌下了一个华丽非凡、光彩照人的定义。他的这句话一直被学者、专家们广为引用。的确,这个定义非常精当地概括出了诗歌写作的至高境界。但是,我们也不排除很多诗人因为对这个定义的崇拜而从此给创作戴上了一个难卸下的枷锁。于是创作时,纷纷开始“扭断语言的脖子”,“戴着镣铐跳舞”,于是原本应该写得很好的诗歌写成了很丑的诗歌了。恕我直言,60后、70年后的诗人大多有过相关的经历,刘毅肯定也是如此。但是不难看出,刘毅没有陷入那个泥潭,而是潇洒地走了出来,以一颗坦诚的心,怀着一份真诚的爱,走进了“平民”的内心。翻开刘毅的诗歌,这个观点就可以得到证实。在刘毅的诗歌中,很难发现一个生辟的词语或者句子。而且,每一首诗,从头到尾,都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架势。读完刘毅的诗,我们总是感觉有一个朋友面带微笑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满脸慈祥,让人倍感温暖。
三、平民的情感
情感的平民化自古以来就是文艺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历代名家大多深谙此道。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及现当代经典诗词就可见一斑。那么平民化的情感有何特征呢?著名诗人、批评家王志清先生在其文章《为真情招魂:散文诗最好方式的自救》里有一段论述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即“平民化情感所以为真情的最基本元素之一,是因为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美感体验范围而获得了最为普遍的美学意义,是在情感上表达了平民意愿而又最能为平民所接受的一种深刻同情和人性关怀。”在此,志清先生给“平民化情感”提出了三个要素:一是超越了个人美感体验范围而获得了最为普遍的美学意义;二是表达了平民意愿而又最能为平民所接受;三是深刻同情和人性关怀。如果拿着这个标准去检验刘毅的散文诗,我们会发现刘毅的散文诗大都符合这个标准,比如《灯光》:
“大雪封山,全镇停电。
一粒如豆的灯光从镇政府透射出来,尽管很微弱,但使人不再感到寒夜的沉寂。
书记、镇长们围炉开会,商讨如何使这个冬季暖和起来。
哪缺衣,哪户断粮,低保户、五保户如何过冬……成了党委会的核心内容。
心动不如行动。
于是,在通往山乡的那逶迤蜿蜒的山乡小路上,闪烁着一粒粒灿如星星的手电光亮……”
情感散文诗范文4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根据教学进程,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猜谜活动(让我们猜猜她是谁?)”,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八十多年创作,九十九载岁月,冰雪聪明,蕙质兰心”,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查了课前预习,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节奏、声调、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跃跃欲试,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品味荷之爱。
情感散文诗范文5
2、散文格式:大体有纪实性(直抒式)、想象式、哲理式和象征式四大类。
3、纪实性(直抒式) 即“意在象表”,比较外露。比如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或者说是心灵感受外部世界基本上是原原本本的,是什么就在心灵投影什么,很少变化。直抒胸臆的散文诗通常用此种方式。
4、想象式,指的是散文诗作者感受外部世界时,往往浮想联翩,由此及彼,由具像到抽象。
5、表述某一个哲理 这种散文诗和其他散文诗的区别是它有理性直接和间接地介入,以新的哲理发现和表述为特点。写作是为了表述某一个哲理为目的。
情感散文诗范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 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 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仿写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