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评课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评课稿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84-01

教学评价指通过有计划地系统收集有关教学效果信息,根据信息对学生学习质量和个等做出价值判断,进而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调整、控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开展科学、有效、合理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才能使课程更加完善,达到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目标。所以,需建立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法来适应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必须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动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建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则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细致全面地完成,但因其复杂性,故在实施过程中,只选择多个方面为对象。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更是评价的主体因素。评价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关注课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此原则需关注学生的智力表现形式各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导向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指导并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功能。制定标准实行对照评价,评价必须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教育的要求,符合基础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要求。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合理及不足之处,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发挥有力的推进作用。

3.动态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确定信息的类型和来源,选择合适的工具,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这是信息素养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学生情况、教学条件和社会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变化,标准的制定也需不断更新及完善。在遵循动态性原则时,需以教师的认知程度及素质作为辅助,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动态、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打下有效、扎实的基础。

4.可行性原则

评价体系内容的确立和权重分配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容易操作,各评价指标要素便于评价者同步做出价值判断。评价指标的设计需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进行调查及分析,了解评价中的不足,进行不断的修改及完善,要能正确地反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状况和学生现状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 建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方法

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就是俗称的考试,传统方法为试卷的测试,有选择题、简答题、填空题等,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测试及了解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已不能满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要求。对信息技术课堂来说,包括上机测试和书面考试,书面考试及实践操作考试结合,对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十分必要,可检测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成果展示阶段,可尝试学生互评的方式,通过评价的过程发现别人的优点,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调动其积极性,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改进和完善,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

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学生提交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根据作品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教师对作品合理性、收集整理信息的准确性及认知、技能和情感等进行评价,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灵活的评价方法。在这过程中,老师需谨记,学生是主体,要关注学生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摆脱出来,实现自主学习,此评价中主要注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即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学习态度问题

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参加还是消极被动地参与。此评价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通过言语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和水平,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真正思考并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是否能与老师主动配合等。教师可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及其他表现进行记录,汇总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其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尽可能地反馈学生在课堂的真实表现,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2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评价原则;参考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97-01

课堂评价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或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为完善而进行的监控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如课堂练习中的作品评价等。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对其最终的活动成果进行的评价,如期末考试、学业水平测试等。

一、过程性评价实施的背景

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往往还是比较注重以考试结果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特别是多个省份已经把信息技术学科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科目,考试成绩与高中毕业证甚至高考录取相关联,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信息技术学科曾被冷落、被边缘的窘况。针对上述种种弊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即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等方式的结合使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师评环节中则主要纠正偏差、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信心。

二、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目前我市高中学生来源广泛,城乡兼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起点及能力水平也不一样。

2、多元化原则

过程性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主要指学生对某个学习主题的理解与表现,如观点是否准确,论证是否清楚,内容是否全面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主要指对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档案袋或成长记录等方式,系统客观的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自然情景中的真实表现,也可以采用评价标准和评价量规,比较精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可行性原则

在指定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规时,应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到的,且每一项评价指标应具体、明确、简明、扼要,易为学生理解,便于教师掌握,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避免繁琐和形式化,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定评价标准和量规,以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4、全面性原则

过程性评价的全面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即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是指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延伸的一般性发展目标,如道德品质、信息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方案参考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的评价。学生自评前,应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出评价量规,制定好的评价量规可以贯穿自评、互评和师评等环节。评价量规一般有评价要素、指标、权重、分级等几个要素构成。教师先行就评价量规的意义、注意事项等向学生做出说明。

2、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一般在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以4~6人为一组,可以通过博客、FTP服务器共享作品的方法来进行。首先,互评重点在“评”而非“价”,评价的目的是指出对方的优缺点,促进对方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时,不能只简单的要求互评者评判等级,更要求他们说说为什么,要让被评人真正从中有所感悟和提高。其次,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应只看他的定量掌握情况,还要看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辛勤努力、学习态度、所用方法甚至勇气与耐心,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的评价要素。

3、教师评价

对比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环节,教师在师评环节不应只是简单的总结,而应点拨并促使学生学习的升华。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评价反馈,不仅要纠正学生知识与方法上的错误,更要激励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培养。同时,师评环节又是一个开放性、交互性较强的环节,教师评价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点评和补充。师生良好的互动,不仅促进了学习内容的巩固与升华,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

总之,过程性评价应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必须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建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3

[关键词] 新课改; 信息技术; 课程; 评价方案;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甄宗武(1975— ),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新课改的必修课程之一,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和“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1]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和“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任意两个模块,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修满信息技术课程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有兴趣或者理、工科取向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个学分,可以作为就业或高校招生的参考。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

(一)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信息技术作品,全面考查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这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2]

(二)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注意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为了减少各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评价之前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与各评价主体充分交流,提高评价主体之间的一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统计、归纳评价结果,并尽快反馈给学生和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

(三)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体差异。同时,高中学生个性特征分化更为明显,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三、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评价方案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新课改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实践操作性很强,所以不能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也要注重总结性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3]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案例评价法、量规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等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1. 案例评价

案例评价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给出解决该类问题的典型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这些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4]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典型的范例,分析这些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成功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分析一些典型的不成功的例子,分析这些例子中不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范例可以是教师或其他人完成的,也可以是以前学生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照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进行小组内成员之间互评和小组之间互评。

2. 量规评价

量规评价是指教师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设计一套评价用的指标体系供学习者对照检查的评价方法。这种供评价用的指标体系称为量规,学习者通过使用量规,可以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量规的制定应简单、明确,便于操作。[5]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制定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量规。情感方面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如自尊心、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可以通过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如出勤情况、课堂学习情况、是否有违规现象或者参加比赛获奖等情况给予评定。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必须容易操作,且起到约束与鼓励的作用,约束学生维持课堂的良好秩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发展个性、努力创新。例如恶意破坏系统数据或在课堂上沉溺游戏均扣10分,而如果善于创新、或参加竞赛获奖则加10分。奖罚分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表1为情感态度评价量规,可供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制定评价量规时参考。该评价量规学生人手一份用于自查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每个小组一份用于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评价。在填写量规时,对部分有该项表现的同学根据其表现程度,由小组内成员讨论决定给予相应加分或减分。

其次,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为完成某一主题或某一作品,学生需要进行协作学习的情况,为了保证学生协作学习的质量,教师需要制作协作学习过程评价量规。量规中必须说明学生承担的角色及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表2为协作学习过程评价量规,供教师制定评价量规时参考。该评价量规学生人手一份,用于对自己的角色自查反思;小组的评价量规用于小组对组内每个成员进行评价。

表1 信息技术课程情感态度评价量规

最后,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对主题的探究或完成电子作品后,每个小组必须对成果进行展示。为了保证学习成果的质量,教师需要编制学习成果评价量规,量规必须明确说明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成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小组的评价量规用于小组自查自己的作品或成果,而教师的评价量规用于对每个小组的作品或成果给予最终的评价。表3是一份学习成果评价量规,供教师制定评价量规时参考。

3. 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法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有关学习的资料都放在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中的评价方法。在文件夹或档案袋中可以包括学习笔记、作业、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自己的电子作品、学习成果等。[6]通过该文件夹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有利于作出公正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或者学生围绕某些操作技能而进行的制作电子作品的学习活动。在进行这些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纸质档案袋并建立一个电子文件夹,把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如学习笔记、作业、小组协作学习的分组名单及分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作的电子作品、撰写的研究报告等分门别类地放入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文件夹,以便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省、市级信息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得奖励的优秀的电子作品或研究报告的研究过程资料可以单独整理放入一个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文件夹,并装入学生高校招生录取档案中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方案设计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评定。[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实现的。评价方案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笔者在对各省市信息技术课程考试方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方案。

1. 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现状分析

通过对各省区信息技术课程考试评价方案的对比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作为高校录取招生时的参考依据

大多数省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采用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基本上都采用A、B、C、D等级制的方式来呈现考生的成绩;其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依据,例如山东、安徽、天津等省市。[8]

这种评价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虽然进行了评价,但由于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没作统一的限定,只作为参考依据。在“以高考成败论英雄”社会大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把信息技术课程当作“副科”来对待,只要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合格,不影响高考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评价方式势必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影响,教师不会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教材,学生也不会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而把大量时间花在数学、英语、语文等高考必考课程上,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只能是空谈。长期以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2)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将成绩进行折算计入高考总分

海南省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作为各类考生四门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将会考成绩折算为10%的分数(满分40分)计入高考总分。[9]

这种评价方式虽然采用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但由于要将考试成绩折算计入高考总分,直接影响到高校招生和录取。所以,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课程重视,教师会认真研究教材和考试内容,学生会花较多时间去学习相关内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不再是空谈。

(3)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之一,并对成绩进行限定

江苏省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七门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之一,并规定学业水平测试七科中有六科成绩为A的考生增加10分投档。[10]

这种评价方式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成绩进行了限定,并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有一定的优惠体现,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成绩没有直接体现在高校招生录取考试中,所以效果没有采用方式二直接和影响大。

(4)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考科目之一

浙江省对于技术类考生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考科目之一,成绩直接计入高考总分。[11]这种方式由于考试成绩直接在高考中进行体现,所以教师和学生会很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教师不会把课程作为“副科”来教,学生也不会把课程当作“副科”来学。

2.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方案设计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求和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现状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方案。

(1)模块结业评价

模块结业评价可以安排在学生修完必修或选修模块后进行,评价方式采用纸笔考试或上机考试与学生作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高中各学校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是否重修该模块的依据。在学生修完每个模块后,由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组成命题小组进行命题,或从学校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对学生进行纸笔考试或上机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所修模块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同时,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及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制作的作品以及创新成果等,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文件夹和纸质档案袋,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制作的电子作品以及创新成果装入电子文件夹或纸质档案袋,作为学生模块结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优秀的电子作品,将制作过程资料和电子作品单独整理放入一个纸质档案袋和电子文件夹,并装入学生高校招生录取档案中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在对学生进行模块结业评价时,考试成绩和学生的作品要各占一定的比例(如考试成绩占70%,作品成绩占30%),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等五个等级,主要用于对学生所修模块的终结性评价。

(2)学业水平考试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用于对信息技术课程整体掌握程度的测试,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和实施,考试内容可根据各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开设的模块的具体情况进行命题,试题内容可分为若干层次,其中一级的考试范围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加任一选修模块;二级的考试范围在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一级不重复的另外一个选修模块;以此类推,三级、四级、五级的考试范围分别在上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上一级不重复的另一个选修模块。考试方式采用纸笔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每学年组织两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的等级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修模块自主选择。考试的成绩每个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等五个层次,作为学生毕业和高等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例如,如果学生要取得高中毕业证,则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至少应达到一级合格以上;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若达到二级合格以上水平,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如通信、电子、网络、信息科学、自动控制、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进行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或将考试成绩进行折算并计入高考成绩。像甘肃、青海、贵州等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教学软硬件条件较薄弱,选修模块开设得不全,而且农村和城市高中教学条件差异较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考试中采用学业水平考试方式,在高校招生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限定;而对于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山东等,由于教学条件较好,选修模块开设得较全,农村和城市高中教学条件差异较小,则可采用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折算并计入高考成绩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评价。

(3)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信息技术作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内容,其组织和实施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① 作为高考综合科考试内容

无论高考方案是中小综合(理科基础和文科基础)还是大综合,信息技术均列入综合类考试(笔试),信息技术学科分数占综合科总分的10%左右,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各占50%,其中选修模块的命题要覆盖所有模块,但考生只需选择其中与自己选修模块相关的考题进行作答。

② 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内容

把信息技术作为选考科目内容进行考试。凡是涉及通信、电子、网络、信息科学、自动控制、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选考信息技术。考试内容为一个必修模块加2~3个选修模块。考试可采用笔试加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实现无纸化考试。在计算机网络上自动实现改卷、评分和排名。

将信息技术作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内容,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在经济发达、教学软硬件比较好的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进行。可以借鉴浙江省的实施方案,将考生进行比较详细的分类,比如将考生分为理工类、艺术类、文史类、体育类、技术类等,而理工类和技术类考生可选考信息技术课程。

总之,合理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在模块结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和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使教师真正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42.

[3] [7]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6.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4

关键词:教学现状;平台搭建;实施策略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学模式产生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上,网络学习评价平台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重点阐述了网络学习评价平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教学的优势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优良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条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了个性和创造力的提高 ;有助于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互动就是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互动可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深的认识和更多的思考。

2构建网络学习评价平台的方法

要想利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需要了解及搭建一个完善的平台。在搭建平台时,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建议搭建两个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中一个平台。平台构建如表1所示。

表1网络学习评价平台的搭建

3利用平台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课改背景下仅仅改变教材是不够的,在利用网络平台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措施。

3.1优化网络课程资源

在优化网络课程资源方面,需要充分了解网络资源,优化已有的教学资源库,构建网络课程体系。比如,课后习题练习库、学习录像,具有系统化的管理,能够实现各种资源信息的共享。可以构建相关的论坛模块,师生可以在里边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3.2提高课堂参与深度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实现多种互动合作方式: 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以上三种互动合作方式,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再进行在线测试以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内容。

3.3优化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在对应的网络资源库中查找各种教学素材。教师还可以边教学边调用可行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进而,实现网络教学、实际教学二者之间的整合,优势互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结束语

利用网络平台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负荷,这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5

关键词:自助 调查问卷 统计结果 教学质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b)-0021-01

自从Internet建成以来,利用网络实现的各项应用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问卷调查也是其中的应用之一。纵观国内外在Internet上的问卷调查,不外乎两种形式:下载调查表,填写完毕后邮寄到指定的邮址;网上填写表单网页,将填写的结果发送至指定的数据库。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到市场、商品、交通、教育、培训和消费等专题。利用Internet进行的调查优点是范围广、成本低、统计迅速,但针对性较差,无反馈或不能及时反馈,调查问题不方便自我定义,不易普及应用,周期也较长,且无自可言。

余青松等人早在2000年为日本YAMAHA下属的YEC公司开发的调查问卷系统,可以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输入各种基本数据,相对自由地在Web页面上产生问卷,通过Internet把页面填写的内容传到公司的Email服务器上,系统收集各用户邮件,并提取结果写入关系数据库中,经分析统计,以表格或图表形式反映调查结果。该系统服务器需要WWW、Email两个,软环境复杂,不便移植和普及,一般人员不能掌握并应用之。

问卷通网站有偿提供的通用问卷系统软件,在一定意义上能自主出题(仍是有范围的),题型丰富,达13种之多;系统提供大量模板和图片,可灵活地给出各种页面;问卷发送方式多样,并设有相同IP过滤功能;结果以多样化统计分析图形来表示,可生成统计报表。正是由于其各行各业通用性,其软件庞大、复杂,平台架设困难,对于教学跟踪而言,正好失去了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切性,不易普及。

教育部质量管理工程实施以来,特别是2007.2.17提出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计20条,全面覆盖了学校本科教育的各个方面,强调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质量工程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2)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4)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5)加强教学评估,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6)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从上面几个大的方面可以看出,质量工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全面展开,学生作为学校的产品,他们在4年本科学习中,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亲历其境,有极大的发言权,如何及时、广泛、周密地跟踪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新型、自助又便捷的问卷调查系统有了呼之欲出的必要。

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本系统希望通过调查3~5门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过程,提炼相关问卷题目,归纳题型,建立切实的数据结构,利用WWW、ACCESS和网页编制等技术,在B/S架构上完成自动HTML问卷生成、分发、收集试卷,统计数据、图形分析和输出结果的过程,主要研究内容有:问卷题型、库结构定义、自动生成HTML页面、问卷分发和收集、题目导入/导出,结果统计与图形输出。

本系统的主要研究方法是:(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检索、图书馆资料查阅等手段,寻找与教学问卷及软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2)访谈法:访谈对象包括负责教学质量跟踪的主管部门领导、计算机专家及调查问卷设计专家等。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更深入的探讨研发自助式“调查问卷”系统的切合性。并通过与几门课程的有经验教师面谈,探讨教学过程中想要了解和改进的主要教学环节,提炼出各种切实的题型,并做出1~2门课程的模拟问卷。(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原型法:分析并确定该系统的研究模块、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等。(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初步完成各模块功能的编制与调试工作。(5)试验法:对所设计的自助式“调查问卷”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试运行,以检验系统的初步功能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提出完善系统的意见。

2 功能模型和数据库结构

自助式“调查问卷”收集与统计系统初步功能模型,该系统可广泛用于全校范围的教学评估、师生意见收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局域网调查系统将成为校园应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自助式“调查问卷”的优点

教学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主体,教学质量的优劣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它是一项需要各级领导、全体师生化大力气,作大投入的长久工程。只有当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及时获取广大学生的反馈信息,主动吸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细节,学校的教学平台才会向健康的、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迈出向现代化大学进军的坚实步伐。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爱上信息课但主要兴趣只是集中在玩游戏和聊天上,无法将学生真正兴趣持久保持在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无法进行相对准确测量“有效教学”达到什么程度,课后也没能有留下痕迹无法知晓,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打造。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行研制开发,建立并应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成功将学生的兴趣活动真正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实施了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1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提供网络支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和计算机教室一人一机的优势,自行研制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中小学全部课程资源和每节课的评价要素(也就是信息素养形成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细化和分解)预设在教学平台中,课前教师只需要选定课时教学内容,就可将该节课的教学资源和评价要素自动提供给师生课堂使用。如七、八、九年级上下两学期各预设20个课时,如果选定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时后,师生只要登录到学习平台,就会出现该课时(“文章的版面修饰与美化”)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网页界面。该界面分成为导学区与评价区两部分,在导学区里提供了本节课的导学任务(文章修饰美化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此处略述),评价区里对应导学任务出现6-8个评价要素:(1)设置不同字体字号和颜色;(2)设置段落对齐方式;(3)设置首行缩进;(4)设置行间距;(5)插入艺术字和图片;(6)设置图片版式;(7)按时完成作品美化并上传;(8)积极交流和评价。学生学会或者完成了相关的学习探究任务,只需点击评价要素下的功能按钮(“学会”或“完成”)就将学习情况提交到服务器上,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即时查看到全班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见图1),在有效时间内,哪些探究学习任务都能学会和完成,哪些任务仅有部分同学完成,哪些任务学生都不能完成或仅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在学习平台上一目了然。对于全部都能独立学会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免予讲授或交流,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对于仅有部分学生能够学会或者完成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与互学,而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与展示,达到全班掌握和解疑破难、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都不能完成或仅有个别同学能完成的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由此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下的过程评价系统对于教师即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合理调控教学环节,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显得极为方便、灵活和重要。

2课堂评价系统应以过程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强化信息素养的落实

课堂评价系统的建立,给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提供了依据和便利条件,师生可以将评价活动应用到课前、课中、课尾全过程。课前学生只要打开评价系统首页界面,就会弹出上次课后学生的星级荣誉榜,系统自动选出10名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即将学生照片滚动显示在登录首页上并授予不同的星名(见图2),给学生以成功的幸福感,激励学生挑战星级榜;课中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任务完成情况,点击评价区“学会”或“完成”按钮,相应的评价要素下就会显示出一个“ ”,同时自已的“本次课堂积分”和“累计积分”、所在小组的总积分也自动增加一分,各小组的学习星级排行榜立刻发生变化,激励小组同学比、学、赶、帮。学生作品提交后,师生可以通过评价系统查看所有学生的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或加分,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减少了学生提交作品后无所事事甚至玩游戏、聊天现象的发生,在这里积分的增加过程,实际上体现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落实和提升过程。课尾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系统中显示的学生课堂得分

情况,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和“探究达人”、“交流达人”、“作品展示达人”将评价活动推向。

3课堂评价系统是多维评价的综合应用,提高了评价可信度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中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互证、师评、系统自动评价。既有分数评价,也有留言评价。在具体课堂实施中,不要求每种方式都用到,但要求真实可信,可将学生每3-4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定一个同学当组长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评价活动,当学生学会了某项技能或完成了某些学习任务后,可以进行自评记分(系统中显示“ ”);小组长对组员的学习结果给予检查确认后可以进行“互评”记录,即将“ ”改为“ ”;教师对小组学习成果认定后可以给小组评价记分,该小组成员前面出现小红旗标志。对于作品制作优秀或者探究交流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系统给相应同学送出一个“笑脸”图案,也可以在学生个人留言板里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话,如:“作品真好!让老师欣赏”、“你们小组学得真不错,继续保持!”这样做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肯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会更加专注地去学习信息技术。

4课堂评价应用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深入持久地学习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基本信息素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价系统中学生的成长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级别升级状态。对于课堂评价系统中表现出学生已经学会或完成的技能,教师应抽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不能为了升级而拉票加分,以此培养学生负责任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对评价系统中表现出探究操作、作品制作方面还存在困难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即评价系统中各评价要素都没有得“ ”),教师千万不能不管不问,任由学生发展,一定要给予足够关注,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或请求其他同学帮助,然后安排他们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这样他们就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个同学的关注,才能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学习信息技术上来,学习才能深入,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建立且能持久。

5 课堂学习过程评价系统的应用保留学习痕迹,为后续教学提供内容选择的依据

上一篇一个人伤心

下一篇顾城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