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1

热闹过后冷静思考,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不过就文言知识的梳理、文本的朗读训练等方面来看,这种热闹似乎只是表面的浮华,再加上学生的一些搞笑表演更是与文本相去甚远。想想我们平时观摩过的一些语文名师如余映潮、于永正老师他们的课,初看上去貌不惊人,许多老师甚至觉得乏善可陈,没有惊艳之处,也没有令人拍案之时,似乎我们平时也就这样上的,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上成这样。于是心中便涌起丝丝自得或是说自信。然而细细品味,他们的课堂实在、高效,底蕴深厚。教无定法,然而不管什么教法都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前提,评价一堂课,我觉得科学是第一基本要求。

一、教学流程设计要科学

教学内容体裁多样,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文体特点,从而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不过从阅读文本的认知规律来看,不管什么形式的文章,都可以从“写什么”——了解主要内容、“为什么写”——体会主题思想、“怎样写”——学习写作手法这三个方面去把握。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便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科学的任务。如《皇帝新装》一课,教学设计三步:教学设计三步:读课文,理情节;读人物,赏片段;品故事,谈感悟。不蔓不枝,层层深入。

二、问题设计要科学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培养创造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研究文本专心细致,上课时觉得要跟学生交代的内容很多,生怕漏了哪一点,问题设计过多。笔者认为提问的根本目的是以问题为纲,架构起整个文本的解读,过多的问题会分散学生的思维,重点就不突出。因而问题要少,要巧。

《皇帝的新装》一课,三个环节分别设计三个问题:第一个,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串联故事情节,你会想到什么?第二个,我认为 是一个 的人,我从文中 可以读出,这里运用的描法是 ;第三个,读了本文,我觉得 是可 (怜、笑、恨、恶、叹、悲……)的,……请以此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你的阅读感悟。这样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晰,简洁有效。

三、时间分配要科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语文最有意识、最有目的性的地方,课堂教学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都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便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笔者这里所讲的时间分配不是导入、检查预习、研读新课等教学流程的时间分配,而是师与生在课堂上“活动”所占的时间分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缺一不可,如何把握合理的时间便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的一环。特殊教学内容除外,笔者认为,学生活动占课堂总时间的70%左右是最为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要科学,然而仅仅靠设计是设计不出科学高效的课堂来的。学生是灵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预设的情景太多,好的语文课堂还应是自然和谐的。

1.教师的教态要自然。经常看到一些语文公开课“做”的痕迹太重,从头开始,教师就进入表演角色,或舞或蹈、或哭或笑……这样的课堂低估听课老师的水平,浪费学生的时间,看不到语文教学中最本真、原生态的东西。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我们还是要自然一些,不要“端着”,给人感觉气势逼人,高高在上;也不要“掖”着,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语言要自然,不哼哼呀呀,不大呼小叫,清新而不柔媚,流畅而不冗长。

2.问题的出现与生成要自然。在问题出示之前,要准备好过渡语,问题之间的衔接要自然。要善于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新的问题,所有的问题到最后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向更广范围、更深内涵研读课文。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死命地把学生往自己设计的下一个问题那儿生拉硬拽。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的改变提问的顺序。好的语文教师就像一个剑术高手,没有生硬的套路,剑在手,术在心,随心而动,流露无形。

3.表扬、点评要自然。课堂上,对学生的点评要及时、准确,以鼓励引导为主。在许多时候我们也看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尤其公开课上对学生不吝褒奖之词,“你太棒了!”“回答得真漂亮!”……让人听了有肉麻之感,不是不可以,而是要适度。对学生出现的谬误要引导,也要坦率地指出。不要刻意地要求学生掌声鼓励,那样的掌声是廉价的,水到渠成才是真实的。不仅我们对学生评价要客观务实,还要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师生交流无障碍,生生评价无顾忌。让师生轻松、和谐地度过一节课的时光。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2

“教后记”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写“教后记”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的依据。“教后记”有助于教师积累资料,促使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后记”中积累的教学火花、典型教例、教学一得,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教后记”能促使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从而提高备课水平。它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经常写“教后记”,是教师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表现。

“教后记”是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我就在这快小天地里进行了反思教学的实践。近年的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后记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教后记”的内容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记成功做法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的思维的提问等。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如讲《皇帝的新装》时,在总结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说的:《皇帝的新装》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在于两百多年后,人们还能从中找到自己或社会的影子,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超越时空,就在于它揭示的不只是当时的社会,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揭示。我想当这些虚伪自私等人性的弱点在社会上繁衍之时,我们是多么渴望有更多的小男孩勇敢地站出来说真话,希望大家都做这类人。这样的结尾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记失败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如在讲《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我认为本课的词语较简单,没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也没强调一下。课后,大家在评课时都指出了这一点。从这以后,我就吸取了这次的教训――词语教学是不可丢的。

3.记学生问题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段时间内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如“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点学生对此分不清,我就用具体的句子一遍遍地练习,平时学习课文时,也针对性地加以练习,时间长了,同学们就明白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这些是修辞手法,“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这是表达方式。

4.记教案的修正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得当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若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为今后的教学丰富材料养分。

5.记学习心得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五步曲 教学效益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模式,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等多重教学目标,中国学校的课堂教学任务很重。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教学效益十分必要。初中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更多的教学任务,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养成,甚至还承担一部分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课堂教学中,尤其要保证教学的高效益。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设置课前兴趣导入

充满吸引力的课前导入设置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初步学习兴趣、期待继续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课前导入的设计是高效益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入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常关注的兴趣爱好要多加运用,通过引起学生的共鸣、好奇、趣味等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之中。兴趣导入的设计要和课堂上要讲的知识相衔接,以便能将兴趣导入无缝转入到课堂知识讲解中。例如,在教授《口技》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结合当下学生们感兴趣的各种口技形式作为引子,如在年轻人中风靡一时的B-Box表演、各种综艺节目中出现的声音模仿秀等,这些新型的口技表演形式是大部分同学感兴趣的,老师以这些元素引入课堂,通过新型口技与传统中国口技的对比将话题转入到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之中,从而初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快速集中到课堂上,老师可以快速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环节。

二、巧妙设置课堂问题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解传导,而应该是以师生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的前提是老师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师生就这些问题共同探讨,达成一致的结论。老师对问题的设置关系到本节课程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问题要围绕课程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还要能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启发,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持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打造智慧飞扬的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大人们都会说谎话?明明没有看到衣服却装作看见有衣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学生们肯定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得出不同的答案,在听取了同学们的答案后,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些说谎的人是不是都是坏人呢?让同学们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同时老师要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解读,再结合教材对同学们答案的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一一指出,使学生豁然开朗,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要拘泥于形式,要运用各种辅助手段进行教学。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展开教学提供了便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立体教学的应用在课堂上成为现实。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应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实现教学的多维度、多层次发展。除了运用教学工具资源外,还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资源,使教学内容不仅限于教材上,还要做到对关联知识的扩展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知识来源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各种知识之间的对比分析,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花木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视频、动画等工具作为教学辅助。花木兰的故事已经被拍成各种电影、电视剧、动画作品等艺术作品,老师可以从这些艺术作品中选取一些片段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形成形象生动的花木兰形象,使学生能更好地对文章中描写的花木兰进行人物解读,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在教授《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崔杼弑齐庄公”的故事进行对比,对两个故事中说真话的小孩动机进行分析,以更好地通过课文挖掘学生的思想深度,使同学们不仅仅理解课文的表意,还对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情愫和批判精神进行分析理解,达到培养学生学会辩证思考、树立批判意识的目的。

四、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尽量摒弃传统课堂中课堂氛围严肃的情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积极参与讨论。老师要拥有亲和力,在课堂中要保持笑容,放低自己的姿态,实现与学生在课堂地位中的平等。教师要积极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在课堂上加大和学生交流的频率,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搞特殊化对待。总之,教师要与班上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全身心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使学生们能在欢乐中学习,体验到课堂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

五、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中,应试事实上是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因此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授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判断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薄弱点,对每个同学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方法指导。要全面教授学生听、说、读、写等各个语文板块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得心应手地解决这些问题,并能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

结语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课堂“五步曲”方法的应用是实践证明的有效方式之一,各位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五步曲”的研究和在课堂上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建波.语文教学设计五步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7:100.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留白艺术;应用现状;有效策略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而“留白”是高效落实以上培养目标的有效形式之一。它通过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创造与想象空间,使学生深入思考,发挥想象,升华情感,感悟角色,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的含义与思想,进而不断提高自身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水平。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运用“留白”教学艺术,是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留白”艺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留白”艺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未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虽然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已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的方法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但是多用问题引导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未完全实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语文教师都是事先设计好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对阅读文本进行理解与思考,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对阅读文本中的“留白”进行质疑。在回答问题的环节中,很多教师普遍采用的是让学生自主回答,然后教师评价后给出标准答案的模式,而真正让学生用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方法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度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因此,阅读教学中提出的“留白”问题,处理问题的主动权依然在教师手中,学生似乎是教师展示阅读文本内容的忠实观众,没有时间与机会就文本“留白”进行质疑与思考。从阅读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没有依据各个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

2.教学活动未充分发挥“留白”的作用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及学生对“留白”的了解不多,而苏教版教材中很多经典文章的“留白”都是作者预留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从而更好地融进文本内容中。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文本中的“留白”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需要教师深度解析文本,并积极探究与思考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留白”的重大作用,也有意识地将“诗意式”“情景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但是由于给学生预留的时间与空间过少,表面上课堂活动异常热闹,但实际上没有让学生收获多少知识。有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知识的最有效形式,是通过他们自己的顿悟、探究和思考。为了让学生从阅读文本的“留白”中感悟到更丰富和新颖的内容,教师应为其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新课标重视初中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丰富情感体验,但是,迫于中考的压力,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追求高密度、大容量的教学模式,因此极易忽略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对阅读文本中的“留白”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揣摩与体悟。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的策略

根据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全面分析出现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一些应对策略。

1.挖掘教材文本中的“留白”

我国文学一直追求“韵外之致”“象外之象”“言外之意”,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所有篇章,都是古今中外名作,很多经典作品中都有“言外之意”,也就是“留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解读“留白”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帮助学生合理、生动地理解文本。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沁园春?雪》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诗文虚无境界中的“留白”内容,让他们在不断的思考和反复吟诵中体悟诗歌描述的意境与气势,并将自己的想象与经验融入到诗文中,最终与诗文产生共鸣。为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大声诵读诗歌,读准字音。然后,在熟悉诗文中字词意思的前提下,以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再次大声诵读,并说出自己对诗文的感受与理解。教师可对每一种感受给予适当的评价,但并不给出标准答案。为了让学生对诗文隽永、含蓄的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可将搜集到的诗文写作背景资料展示给学生:在开始之前,作者登上大雪覆盖、海拔千米的塬上,放眼祖国的大好河山,感触颇多,于是提笔写下了此诗,流传至今。接着,引导学生依据课后习题内容,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理解对诗文内容进行分析与描绘。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颠覆了传统的教师将文本内容直接告知学生并要求其牢固背诵的陈旧、呆板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增强教学效果。

2.在阅读文本中设置“留白”

新课改理念将培养学生创新、欣赏、想象、理解等能力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以教学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身份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对阅读文本有更独特的、深刻的、丰富的理解与感悟,进而达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思维,提升素养的目的。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阅读文本中应有恰当的留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语言、故事、描述等进行大胆的猜测与想象,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信息。

语文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在阅读教学设计“留白”。如在备课中设计,在导入新课中设计,在课堂提问中设计,在课堂评价中设计等。笔者现以导入新课中“留白”的设计为例,详细分析“留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及作用。

新课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文本,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假如教师能在新课导入环节巧妙设计一些“留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激起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事半功倍、先声夺人的效果。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课前可让学生收集一些与文本有关的图片及文字,在导入环节中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看。这些图片涵盖了阅读文本的精彩故事点,像皇帝试穿新装、皇帝神气游行、大臣献媚奉承(配文字)、孩子实话实说(配文字)。这几张图片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心中不免产生疑问:“皇帝为什么会光着身体游行”“为什么大臣会称赞滑稽的皇帝而小孩却说法不一”,从而对故事的后续情节产生阅读的愿望。这就是“留白”的魅力,最终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优化语文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积极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合理而巧妙地设置“留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士满. 巧用文本留白,感悟人物角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关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01).

[2]熊小玫.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11).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必要性;途径

所谓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人为本”是互动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互动教学模式能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着手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关注预习反馈,提高设计参与程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潜心研究教材内容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模式与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与体现,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也应当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设计过程之中,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在教学设计之中,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详细的预习,一方面为了将基础性知识掌握在课前,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之中发现还有哪些重难点存在。在预习活动结束后,由语文科代表进行统一搜集整理,将具有共性的学习难点梳理出来,提交给教师,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对教案设计进行回头看,适当调整与完善课堂教学。

二、建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途径

(1)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猫和老鼠”的尴尬关系,导致课堂氛围紧张,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对语文课程兴趣的培养。要建立初中语文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营造和谐的互动氛围[1]。作为教师,应首先转变角色,从课堂的“统治者”转变为课堂的“导演”,营造一个人人可以参与、人人愿意参与的和谐氛围,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排练一出课堂话剧,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形成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民主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和不拘泥于常规的创新精神。

(2)创建合适的互动情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建合适的互动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融入课文情境、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学习《木兰辞》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前熟悉课文背景,课堂上教师简单讲解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剧本改编”,然后进行分组表演。这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

(3)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需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进行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的第一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与学生之间只有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才能将互动式教学顺利的开展下去,实现共同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沟通、探讨、总结,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加速了知识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跳跃性的色彩的。

(4)教师与学生互动。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师生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以长者、以知识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要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 教师重在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积极提问,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的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建立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还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建立语文学习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为学生解疑答惑。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家庭作业搬到互联网上,教师在个人社交网站或其他网络平台上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作业布置,学生也通过网络完成作业。这既可以帮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外练习,还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语文课堂;兴趣;学生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的东西。”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做到课前“激趣”,课中“持趣”,课末“增趣”,营造一个充满“磁性”,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环境,语文课堂自然就“活”起来了。

一、课前导入──激起兴趣

成功的语文课是从课前导入开始的,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当学生高高扬起求知的风帆,启开学习的航船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开始了。

学生不同,课文不同,导入的方式也不同。有故事导入,提问激趣引入,设置悬念,欣赏歌曲引入,创设情境引入,谈话引入等。无论何种方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目的就达到了。

1.采用谈话方式激趣引入。《明天不封阳台》一课为例:同学们谈一谈家中的阳台有什么作用,再问:如果叫你明天封了家中阳台,你愿不愿意?板书《明天不封阳台》,(众生皆笑)笑声起处,一堂有趣的语文课就开了个好头!接着,可引出思考,同学们不愿封了自家的阳台,都有理由,作者不封阳台却是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想告诉大家什么呢?大家阅读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然就直奔课文的主题而去了。

2.巧设悬念激趣引入。以《十三岁的际遇》为例:同学们,你们现在有多少岁了?(老师有点明知故问,学生们有点纳闷:老师这是干什么呢?但还纷纷抢答。)你们十三岁刚读初中,而有一个女孩子在她十三岁时已经上北京大学了,真是一个奇迹呵!大家想不想知道她的传奇经历呢?(用对比反差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味口也早已被吊了起来)都来了兴趣,这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3.音乐激趣引入。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用音乐引入,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体验诗中的情境,进入学习理解词的主旨及思想情感。

4.有时可用迷语激趣引入。如教授《松鼠》这一课时,可用猜迷语的方式来激趣引入:“同学们想不想猜一下迷语吗?”(自然都想啦!)“身子真灵巧,穿件灰皮袄,尾巴当棉袄,白天睡大觉,晚上树上跑。”学生七七嘴八舌地猜了起来。学生的情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课堂激趣引入的方式当然不仅是这四种。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富有趣味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课文学习中,犹如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的作用很大。

二、上课过程──保持兴趣

轻松进入课堂学习后,如何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呢?

持趣方法一:读法灵活多样

阅读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少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读法的设计因课文的不同而灵活多变。对于内容较长的课文,我采用让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当然,得用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采用竞赛的办法,让学生比一比,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比较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篇幅较短语言优美的课文,可采用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学生比赛朗读等形式进行。让学生读,要引导他们读出特色,要有特色,学生就必须理解课文。对于内容有趣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来朗读。如《皇帝的新装》,学生略显稚嫩但不失原味的朗读,让全班同学都哈哈笑乐了,在笑声中,他们懂得了皇帝的愚蠢、小孩的天真。有一次,笔者给一个小组读完了,全班同学觉得还不过瘾,又给二个小组读,就这样全班同学在愉悦的朗读中快乐地过了一堂课。感情深沉的课文,可采用先品其味,然后通过朗读来诠释。如《人琴俱亡》一课,王子猷猜测弟弟去逝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了不悲,都不哭。奔丧睹琴不调后,情不自禁悲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先让学生用心体味王子猷内心悲伤的情感,然后以朗读来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并阐明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调来读,再让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这样全班在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兴致盎然地学习,其乐融融!

持趣方法二:巧设提问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语文课堂的提问非常重要。有些教师的课堂很乏味,有时主要原因就是提问过于简单,学生都不必动脑就可回答出来;或者是答案就在提问中,都不需要思考;有的老问“是不是”,学生二选一,百分之五十的命中率,想叫他们有兴趣,难!

在课堂上如何通过提问来使学生保持兴趣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把提问的权交给学生。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肯定有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在课堂上可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学生论解决。教师的提问要既切题又巧妙。如上《甜甜的泥土》时,在学生通读全全文后,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完课文,对小亮母子的遭遇,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心情”是引入主题,小亮与母亲的遭遇,谁不同情呢?“为什么?”就是让他们去探究、发现课文的主旨。

持趣方法三:寻找兴奋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最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话题展开讨论,寻找到话题的兴奋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例如《三个太阳》一课,题目“三个太阳”是最先吸引学生眼球的,在地球上而言,大自然只有一个太阳,文章为什么用三个太阳为题呢?学生想“不想”都难。但在课文中,对“三个太阳”的含义却不讲明,这三个太阳到底象征什么呢?笔者便让全班同学讨论,大家各抒已见,开始时有些是不着边际的,再提示他们联系上下文,扣住南极人的精神来理解。经过热烈讨论,各种见解纷纷出炉:有认为“三个太阳”分别象征女画家、她父亲、儿子,女画家希望一家三代都能为南极建设作贡献;有的认为“三个太阳”分别象征过去、现在、将来,她希望南极工作获得新的突破,获得圆满成功:有的认为三个太阳是温暖的象征,女画家认为南极工作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的认为是南极工作者火热的工作激情。整个课堂探讨得炽热昂扬,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迸发、跳跃。

持趣方法四:穿插表演──寓教于乐

表演主要是为了配合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不是为了逗趣,但是往往这些表演又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兴趣也最高,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有些课文,最适合表演课本剧,如《皇帝的新装》,上课前叫学生作好准备,等到分析完课文,学生有些疲惫了,注意力稍有松懈时,演上这一出皇帝赤身游街的好戏,全班同学无不乐哈哈得看,松怠的脑子一下了又有了精神。

三、课堂末尾──增趣

开始上课,学生怀着求知的欲望入课,容易激趣他们的兴趣;上课过程,围绕文本重点设计,是一堂课呈现的环节,学生的兴趣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这时到了临近课堂结束,在一般情况下是学生注意力低潮期,如何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学生要学好语文,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指导提高语文能力之外,还应在课外的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语文阅读难能力。所以,笔者总是尝试在课堂结尾时,注意激发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在高尔基的《童年》一课结束时,笔者是这样讲的:这一部自传体小说,基本上也是作者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童年经历与他后来成为作家有何关系呢?我想大家读后,你们一定得到启发的。又如上完朱自清的《背影》,笔者在小结时,这样讲:作者以背影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生活中,你发现你们的父母对大家的爱了吗?可否像朱自清那样从一个特定的载体,来反映你们父母对你的爱呢?有个学生马上就回答:“有,我爸那双手。”“这双手怎样体现呀?”笔者立即就问,“我爸的手像松树皮,为了养育我们,他日夜操劳,这就是对我们的爱。”于是趁机引导学生:“大家课后再找一下类似的文章来读,比较一下,看一看人家是怎样写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从中找出表现方法来,为以后写这类作准备。”后来学生找来了同类优美文章如《父亲的信》、《谁与我同行》《一碗馄饨》等,共同欣赏。

有人可能会问,课末增趣,重在课外阅读,与课堂有多大关系呢?学生课外阅读多了,语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了,理解能力强了,语文课堂不就更好上了吗,这不是使语文课堂更“活”了吗!

总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就不愁语文课不“活”了。语文课“活”了,就不怕学生语文能力不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田良臣.语文教学的新途径[J].教育科研期刊,2005(6).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mo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n Chinese classroom, thus to form good interac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 and improve Chinese teaching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