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1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主体与客体的互动[1]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是一个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对主体起反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主体和客体不断发生摩擦和碰撞,导致主体一方面不断对自己进行纠正,以适应用围的客观环境;另一方面,不断地发探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周围的环境,为自己创造更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天地。
(二)发展的渐变性
青少年心理的成熟,是随着自己实践体会和学习的深入逐步完成的,并非一朝一时之功。阶段渐进,青少年的各种心理是随着其生活内容的逐渐拓展而相应地变化着的,并表现出其阶段性。如青年初期,青少年社会经验少、社会意识薄弱,心理生理迅速发展;步入社会后,社会经验才迅速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才逐步加深;成家立业后,家庭心理才会更加深到,对父母儿女之间的情感才会有更深的切身体会。所以,青少年心理的成熟经历了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青年后期几个阶段,是有层次、有阶段地循序渐进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是突变与渐变的统一。
(三)心理内容的社会性转换[2]
儿童时期人开始出现社会性的心理内容,但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进入青少年期后,他们中有人已经开始自谋生路,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承祖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得不承担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社会责任,不得不学会社会知觉,遵守社会规范,形成各种社会行为。这些社会性的内容和内涵,在儿童时期由于有父母的照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真正体味社会、体味人生是从青少年步入社会开始的,在青少年时期完成了更深刻的社会化心理内容。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社会心理内容已经成了他们心理活动的主干,青年的行为开始受到社会的驱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点
(一)隐匿性与突发性
青少年时期正是求学、升学的关键时期,家长与教师往往只注意他们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上的问题、身体健康问题,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本身也存在同样的倾向,即使有的学生想了解心理卫生的知识,也苦于无处求助。这种状况就极易使青少年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掩盖起来。当某一学生突然出现了难以理解的反常行为时,实际上他的心理问题已经隐匿了很长时间了。
(二)多元性与单一性
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有身心发展不平街导致的心理冲突,有心理发展滞后造成的社会适应不良,有认知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有家庭离异诱发的偏激行为等。可以说,导致整个青少年群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样化、多元性的。但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某一个青少年来说,导致心理不健康的起因往往比较单一。
(三)无知性与盲目性
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以及自我心理保健方法往往知之甚少或者处于漠然的状态。学校教育很长一段时期也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这都使得青少年学生对心理问题、心理卫生、心理咨询非常陌生,一旦产生心理问题往往不知如何处置,更谈不上用良好的自我保健技术来处理。所以说,在一部分青少年身上,对心理健康的知识、对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表现得很无知和盲目。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目前,对学校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任务加以归纳,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成长发展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与规律,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的发展目标与影响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社会环境在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智力发展、人格成长和品德完善的结构、关系与措施等等。
(二)以校园指导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掌握感到困难的心理机制和对策、感知、记忆、理解、应用书本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规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增强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式,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的关系和衔接,学习方法的自我检查和调整,应试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重大转折时期的环境适应和自我心理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及其矛盾处理,个人专长的确定和兴趣的培养,升学时的专业选择,就业前的职业定向和准备等等。
(三)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标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卫生原则和要求,影响学生心理卫生的条件和因素,不同应激源对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心理挫折、冲突所导致的心理危机及其预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与预防,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对学生的身心危害及其矫正,青春期性心理卫生的原则和对策,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和引导,大学生的异往和恋爱导向,不良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
(四)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内容
这方面主要包括儿童退缩、口吃、遗尿等行为障碍的成因和矫治,儿童多动症、厌学症、学习困难综合症的表现和治疗,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强迫行为的发病机理和治疗,青春期、青年期常见神经症的致病因素和治疗,病态人格、变态的原因和矫治等等。
参考文献:
[1]朱月龙主编,心理健康全书(修订版)(M),海潮出版社,2006.03
[2]陆士祯,王h 著,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6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教育;心理发展
青少年期是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历程中一个特殊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既为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机遇,也使青少年心理发展面临挑战与挫折。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在这一特殊时期克服成长中的各种困惑与烦恼,使青少年获得健康发展,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就成为学校思想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那么,我们就必须解决好途径和方法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几年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氛围的熏陶下,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端坐课堂、认真听讲的学习模式。殊不知,这一模式下,学生大多时候处在一种封闭内心、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思想是无沟通、无共鸣可言的。而我们的思想教育课与一般的课程教学是不同的,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一定要强调其应用性、启发性与体验性,必须在教学中结合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形式,突出“课程中有活动,活动中有课程”的特色。只有让学生用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进入课堂,我们才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以一种同感、接纳的态度开始进一步的交流。如果我们仍然固执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师长姿态来面对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只会让他们关紧心灵的大门,与我们愈行愈远。其实,我们只要建立好关系,在与学生的相处、交流中就会发现,这些孩子在面对青少年期的各种思想问题时,是无助的、需要关爱的。作为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就是要抓住这种“需要”的契机,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引。
二、充分利用资源开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这些“00后”的孩子拥有许多新的特点,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了,学生学习各种知识、了解各类问题的范围之宽泛,已经超过了以往同期的孩子。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思想教育课更需要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科教学活动、小组工作、校园文化交流、社团活动、社会调查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想教育的阵地和途径。无论以何种方式、何种途径,一定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充当主体,感觉到自我价值的体现。确立自信心,本身也是我们思想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客观分析青少年的思想状态,运用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的过渡期,导致他们的思想往往会出现很多我们应接不暇的状况。正因为青少年期的各种特殊因素,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时期的思想波动较大,基本表现在两个方面:
1.情感生活方面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其发展特点导致他们的情感生活更为色彩斑斓、起伏跌宕,时而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时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时而热情洋溢、意气风发;时而情绪淡然、沉默寡言;时而激情骤起、惊涛拍岸;时而情意绵绵、欲剪不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消极情感体验,一旦缺乏及时、适当的调控和排解,就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性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久而久之,积蓄在内心还会造成恶劣的后果。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帮助青少年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引导他们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影响他们,逐渐培养起他们自我控制情感的能力。
2.学习生活方面
进入中学后,课程种类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加大,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表现出各种学习情绪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动机、厌学、自卑感强、过分焦虑、学习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等。其实,这些问题在各个阶段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都有存在,只是青春期的特殊性给这些思想问题带来了更多、更鲜明的特点。加之学校、家长对青少年期各种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都使这方面的思想问题暴露出来。作为一门思想科学,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情绪属于正常的思想活动范畴,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找准症结,科学、有效地调整学习策略,调整思维角度和方法。当然,自信心的确立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又必然要回到本文前文所述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中去。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工作中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千变万化,都要求我们每个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竭尽所能帮助我们的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培养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些年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一些问题却让人感到不安,据近些年对几所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0%,初中生为15%,高中生为20%,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已超过30%。最近新闻媒体报道,北京市十七岁少年小新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陕西省户县十五岁少年王某为图好玩,竟制造火灾。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与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
上述枯燥的数字和惨重的事例并非危言耸听,它们确实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事实证明,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是否健康。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只重视智能教育,甚至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其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导致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独生子女的剧增,破碎家庭的出现,父母的望子成龙,金钱的刺激和网络的诱惑,频繁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生理的剧变以及现代社会的攀比竞争等,给未成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过度扭曲、积压和困扰。使之表现出过度的害羞和依赖,或严重的狭隘和抑郁,或病态的却懦与自卑,或出现逆向心理、打斗伤人,甚至轻生自杀等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说明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一般知道保持身体健康的途径是讲究生理卫生,却常忽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是讲究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不能等同与智力发育正常,其核心是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良好。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培养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
作为体现基础教育本质要求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按着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它所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各种生存本能、生活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尤其要在更为广泛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品德、智力、性格和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心理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使我们及早识别和预防其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发展和完善其良好个性,促进和保证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不仅只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保证人才和谐成长的先决条件,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还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理论研究。对心理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教育实践,反之又可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抓住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这个关键,渗透心理保健知识。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思品课,语文课,历史课等科目,教师应深入的加以挖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可在中小学专门开设“心理卫生”、“心理教育”等协同课程,促使其心理素质提高,中小学还应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有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老师,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四、注重课外活动。恰当的利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培养健康心理。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能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要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快乐阳光的度过青春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益民等.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0.
[3]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4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原因 策略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教育日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方面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达到整体优化效果。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孩子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致使学生在发展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的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决定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班主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那么,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我从原因和策略两方面谈谈认识。
一、分析原因
1.生理、心理原因。
(1)医学研究证明,现代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波动起伏,常呈现周期性的大幅度变化并难以预测,而且他们的情感周期没有规律,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
(2)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渐趋成熟。但因社会阅历不足,他们的愿望与现实会产生矛盾,容易造成主、客观脱节。同时,青少年学生的神经系统大多为不均衡型与弱型。不均衡型神经活动表现为两极化,忽强忽弱。而弱型则表现为抑郁和内向。这两种类型的神经系统都较脆弱,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不能应激适应,造成心理障碍。
(3)青少年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观、道德观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思想幼稚,容易把一切都理想化,对人生道路的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就易产生心理障碍。
2.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它是人生长发育的温床,又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家庭的“印记”。据我所知,农村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子女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实,家长的文化水平,家长的个人修养,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都易造成青少年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
(2)学校教育失衡。有部分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或偏爱,或歧视,或处事不公,或谴责过多过重,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这些都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3)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庸俗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流氓团伙的吸引,以及各种有害思潮的影响,还有各种不正确的社会舆论的压力,都会引发心理障碍。
二、寻找教育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足够的水源。因此,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地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班主任没有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那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纸上谈兵。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与个性的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注定是学生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班主任的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感染作用。一个公正、民主、乐观的班主任,易于培养具有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待人诚实、坦率的学生,反之,一个作风专制的班主任,容易造成学生紧张、焦虑、冷淡的性格。
2.发挥班会家长会的主阵地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最知心的朋友,班会又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知”是“行”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理世界永远是混沌的,行为往往是盲目的,一遇到心理困扰便显得无所适从。
据调查,目前农村孩子的父母,绝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班主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常,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又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
3.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班风。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良好的班风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果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紧张有序,同学团结友爱,老师待人和蔼,到处充满着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的气氛,那么,学生就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就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人和事,就会感到快乐安全,个别学生暴躁好斗、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等不健康心理就能得到抑制和改变。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学生观,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天生怠惰、不愿学习,并且不愿意服从教导,那么,教师就会强制学生接受教育,认为对学生的管理越严格越好,因此,他所选择的必然是专制的办法,他与学生建立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是平等民主的。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有学习愿望的,也是有学习潜能的,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的责任在于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总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对学生的因势利导中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班主任要相信学生。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囚犯外出修路时捡到一沓钱,马上交给警察,警察用轻蔑的眼光看着他,戏谑道:“别来这一套,偷,你还来不及呢。”当夜,囚犯越狱而去。在逃亡的火车上,他万念俱灰,呆呆地靠在车窗旁,这时,一位姑娘走过来,发现门扣坏了,轻声地对他说:“先生,请帮我修修门好吗?”囚犯一愣,望着姑娘信任、期待的眼神点了点头。到了下一站,囚犯下车去警察局自首了。在这个故事中,囚犯的不同抉择,不是因为警察与姑娘身份不同,而是因为他们的态度不同。警察的不信任使囚犯感到了绝望和被遗弃,而姑娘的信任又让他升腾起尊严感、自豪感,产生一种自爱、自律的强大力量。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班主任的信任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班主任必须相信学生,尤其要相信那些有缺陷的学生,不戴“有色眼镜”看他们,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和力量。
第三,班主任要热爱学生。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班主任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之处关爱学生,尤其是身处逆境的孩子,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热情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相信班主任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细无声”的“滋润”,会使其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从而促进其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四,班主任要示范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熟记于心的校训。教师要做人的楷模,就应当在方方面面、处处事事做出表率。每学期开学,我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用整洁芳香的教室迎接学生的到来。其实,班主任亲自打扫教室应该很平常,劳动量不大,身体也能承受,但其效果与影响力远胜于劳动本身。它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一面,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就是一种无声的表态,一种目标的定格,也是一种在起初就开宗明义地面对班级、面对学生的承诺:师生是平等的,地是可以扫干净的。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无声胜于有声。
总之,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任重而道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为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5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三、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对策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人的心理活动为此源头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里流动遇到某种阻塞,这就是心理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开始重新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的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1.2狭隘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询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开展面向家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很多学校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时间、精力等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教育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感到力不从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于心理咨询,它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满足于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咨询室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心。以此为依托,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广播、电视、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至于根据实际开展针对个别学生、家长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一种补充形式。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其实这也是片面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而心理课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体验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再次,心理课侧重于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它无法深入的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因材施教”对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不对症,岂能乱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