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1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疫情分析
Analysis on Epidemic Situation of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Miyi County in 2015
XIE Huai-wu,YANG Xiu-ye,
(Miyi Coun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Panzhihua 61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miyi county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 pathogenesis regularity,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Using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of miyi county in 2015 the information report management system of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ata for analysis. Results Report in miyi county, 2015 b, c class infectious diseases, 11 kinds of 448 cases, report the incidence of 199.97/10;Infectious disease incidence rate fell by 1.75% compared with 2014.4 cases of death (AIDS), the report mortality of 1.79/10.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mong the six diseases in turn for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bacillary dysentery, tuberculosis and other infectious diarrhea, AIDS, viral hepatitis. Conclusion Miyi county in 2015 legal infectious diseases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key is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ut also must strengthen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monitoring work.
Key words:Infectious disease;Morbidity;Epidemic analysis
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被认为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保健事业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保健事业水平的提高,人群的疾病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为了解和掌握米易县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可靠依据,现对米易县2015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传染病疫情数据资料及人口资料均来源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方法 采用Office Excel 2003建立资料数据库,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传染病疫情概况 米易县2015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1~12月份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1种448例,报告发病率为199.97/10万;死亡4例(艾滋病),报告死亡率1.79/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8种169例,报告发病率为75.43/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37.72%;丙类传染病3种279例,报告发病率为124.53/10万,占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2.28%。传染病总发病率与2014年相比下降1.75%;其中乙类上升25.19%,丙类下降13.08%。
2.2传染病发病位次 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菌痢、肺结核、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淋病。3N丙类传染病的发病位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
2.3传染病系统发病构成 在乙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68例,占乙类传染病的40.23%;血源及性传播疾病51例,占乙类传染病的30.18%;呼吸道传染病50例,占乙类传染病的29.59%。丙类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274例,占丙类传染病的98.21%;呼吸道5例,占丙类传染病的1.79%。
2.4流行病学特征
2.4.1地区分布 全县12个乡(镇)均有乙、丙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乡镇为:攀莲镇(27.23/10万)、湾丘乡(8.48/10万)、白坡乡(5.80/10万)、丙谷镇(5.80/10万)、白马镇(4.46/10万),垭口镇、得石镇报告发病率最低为1.79/10万。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乡镇为:攀莲镇(37.05/10万)、白马镇(14.28/10万)、丙谷镇(14.28/10万)、普威镇(10.27/10万)、草场乡(9.82/10f),发病率最低的为得石镇(1.34/10万)。另外报告地址不详病例10例,发病率为4.46/10万,均为外地住址录至我县的病例。
2.4.2季节分布 2010~2015年传染病季节分布资料显示,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乙类传染病1~7月呈逐月上升趋势,4~7月为发病高峰;自8月起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肠道传染病发病率1~7月呈逐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7月为发病高峰(4.46/10万),报告病种主要为细菌性痢疾。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逐月下降趋势,1~5月呈逐月上升趋势,为全年发病最高峰(6.25/10万),报告主要病种为肺结核; 6月之后发病率呈逐月下降趋势,直至降到11月、12月零发病率水平。血源及性传播疾病2015年报告病种主要为艾滋病和淋病,1~12月发病较为平稳,全年仅4月、5月无病例报告; 3月、12月因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及CD4检测工作影响,发病数略有上升[1]。
丙类传染病发病数1~5月呈逐月上升趋势,高发季节为5~9月,报告主要病种为手足口病;10月、11月发病率有小幅下降趋势;12月发病曲线因受手足口病监测病例订正报告病例分类的影响,报告发病率又出现一发病高峰,此时的发病水平明显高于2014年和前5年平均水平。
2.4.3年龄、性别分布 乙类传染病男女性别比为1.64∶1。0~8岁年龄组中,0岁组报告病例数最多,主要病种为痢疾,随着年龄增长,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该年龄组为乙类传染病的一个低发年龄段;9岁组开始,随年龄增长,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直到35岁年龄组;20~40岁组为乙类传染病的一高发年龄段。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高发病种主要为艾滋病、肺结核,占该年龄段发病总数的60.00%。在45岁年龄组后,发病率较20~40岁年龄组明显降低,整个年龄段乙类传染病病种主要为肺结核、艾滋病、菌痢。随着年龄增长,传染病发病率逐渐呈下降趋势。 丙类传染病男女性别比为1.34∶1。病例分布于0~10岁组、20岁组、25岁组、60岁、65岁、70岁组,其余年龄组无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的年龄人群为1岁组,发病率为60.26/10万;其次是2岁组,发病率22.76/10万,3岁组之后人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骤然下降[2]。
2.4.4职业分布 乙类传染病职业分布以以农民、散居儿童、民工、商业服务、学生及家务待业为主,农民69例,占40.83%;散居儿童38例(22.49%);民工15例(8.88%);商业服务12例(7.10%);学生11例(6.51%);家务及待业10例(5.92%)。其余人群分类所占构成比分别为:离退休人员5例(2.96%);幼托儿童3例(1.77%);工人2例(1.18%);干部1例(0.59%);教师1例(0.59%);不详2例(1.18%)。丙类传染病职业分布依次为:散居儿童245例(87.81%)、幼托儿童24例(8.60%)、学生5例(1.79%)、农民3例(1.08%)、家务及待业1例(0.36%)、工人1例(0.36%)。
3 讨论
2015年法定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比,2014年虽然有所下降,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城乡结合部依然为传染病的高发地区,男性传染病发病明显高于女性[3]。疾病分系统构成中,肠道传染病占首位,全年均有发病,提示传染病防控工作进入了以肠道传染病为主要传染病的时期。手足口病、甲型肝炎发病率较2014年同期略有所下降,菌痢发病率明显高于2014年同期发病水平,提示肠道传染病仍然存在着爆发的隐患,必须加强腹泻门诊的督导和管理。
手足口病发病率居传染病之首,逐年呈上升趋势,原因: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且目前尚无疫苗问世;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后,疾病诊断和疫情监测报告的敏感性大大提 高[4];经过历年对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力宣传,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明显提高,患者的就诊意识增加;当前我县手足口病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使疾病的发现能力明显增强[5]。
农民的人口基数大,其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卫生意识较差,因此成为以肠道传染病为主的多种疾病的高发人群。散居儿童由于受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影响,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人群[6]。本年度手足口病发病率较2014年大幅上升,其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其次是幼托儿童,提示夏秋季要继续加强该类人群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加大,城区建筑工棚等流动聚居地相应增加,流动人口明显增多;由于该类人群预防接种意识淡薄,其居住环境和卫生习惯都较差,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因此要积极预防控制持续散发的传染病疫情。
综上所述,为有效控制法定传染病,米易县今后在控制病毒性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同时,还应加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防控工作,继续加强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参考文献:
[1]邓云琼.2008-201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手足口病流行特征[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6):482-484
[2]王Z,赵亚娟,王滨有.大庆市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疫情特征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24):114-115.
[3]汤建华.农村散居儿童肠道病毒感染调查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3(7):7-8.
[4]易大莉,刘宏虹,伍亚舟.重庆市沙坪坝区学校传染病暴发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6(28).
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2
[关键词] 传染病;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6-13-02
Epidemiology of Class-A and Class-B Infectious Diseases in Zuoyun 2005-2008
WANG L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Zuoyun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Zuoyun 037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ashion trends in Zuoyun County of Shanxi Province.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urveillance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The data of class A and B infectious disease from 2005 to 2008 in zuoyun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esults A total of 13 kinds of statistics B 1691 cas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252.70/lakh. A downward trend in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2005 to 2008. There was a rising trend year by year natural foci and the arbovirus diseases. The leading disease were tuberculosis,viral hepatitis,brucellosis,measles. Conclusion Respiratory diseases,blood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natural foci and the arbovirus diseases remain to be the priority diseas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disease prevention.
[Key words] Infectious diseases;Epidemiology
准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其统计资料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和掌握左云县传染病疫情的发病流行趋势,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山西省左云县2005~2008年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报表资料归纳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左云县历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资料,人口资料由统计局统计提供。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8年报告的所有甲乙类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5~2008年左云县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3种1691例,无甲类传染病的报告,年平均发病率252.70/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见表1。
2.2 传染病发病顺位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在前6位的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布病、麻疹、痢疾、梅毒,见表2。其他疾病为淋病25例,伤寒、副伤寒20例,猩红热6例,流脑2例,出血热2例,百日咳1例,艾滋病1例。见表2、3。
2.3 不同系统传染病发病情况
2.3.1 呼吸道传染病 报告836例,其中肺结核报告发病669例,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数的80.02%,麻疹报告发病158例,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数的18.90%,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为猩红热6例,流脑2例,百日咳1例。
2.3.2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报告573例,主要是病毒性乙型肝炎451例,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数的78.70%,梅毒发病55例,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数的9.60%,其他为病毒性丙型肝炎41例,淋病为25例。
2.3.3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报告163例,其中布病161例,出血热2例。
2.3.4 肠道传染病 报告119例,为痢疾55例,占该类传染病的46.20%,病毒性未分型肝炎29例,占该类传染病的24.36%,其他为伤寒、副伤寒20例,病毒型甲型肝炎12例。
2.3.5 新生儿破伤风 未有报告病例。
3 讨论
2005~2008年左云县甲、乙类传染病发病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免疫策略的实施及近年来我县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了《传染病防治法》,使得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麻疹、流脑、百日咳和肝炎发病下降。结核项目的启动,也使结核病的发病有所下降。2005~2008年左云县甲、乙类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为主。
肺结核自2004年启动了结核病控制项目,宣传和早期发现症状患者的工作得到了加强,病例的报告逐年下降,但我县肺结核的疫情形势仍然严重,几年间均居传染病发病的第1位。结核病在我县的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了解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和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觉的体检意识。同时以积极发现、转诊归口和治愈痰涂片阳性的传染性肺结核为重点措施[1],提高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实行全程规范化的管理,避免耐药菌的出现,降低肺结核的患病率。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乙肝的发病率占78.70%,乙肝的预防控制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加强全县新生儿的预防接种工作,利用体检等各种形式对青少年及成年人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筛查,及时对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2]。
近年来,我县性传播疾病病例报告逐年增多,预防性传播疾病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及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的性病知识、防护知识和风险意识。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中布病报告161例,出血热报告2例。近年来,我县布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为畜间检疫、免疫范围小、数量少,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畜间疫情得不到及时处理,造成人间布病不断发生,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差也是一个因素[3]。卫生部和畜牧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同步开展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防病意识,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护易感人群,使布病得到稳定控制状态。
历史上我县从未发生过流行性出血热,如今随着人员、物资的快速流动,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捷径。为有效地控制出血热的再度发生,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环境卫生,消除鼠类栖息活动条件。教育群众积极开展防鼠灭鼠活动,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
今后我们应做好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各种传染病的危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同时应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切断传播途径,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李志美. 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传染性控制效果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2007,7(7):702-704.
[2] 武继红,曹丽萍. 2008年洛阳市某区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190-191.
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3
一、预防措施:
1.学校有效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虫媒昆虫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2.学校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3.学校配备设立专门的卫生室和校医,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4.学校响应防疫站的号召,定期为学生接种疫苗。
5.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6.学校食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标准,建立严格的食堂管理制度,做到食物新鲜卫生,场所定期消毒并做好“除四害”工作。食堂人员都有健康证。
7.如学生或教师被认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来校上课或从事学校工作。
8.任何人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学校校医或学校领导报告。医疗保健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9.学校有关主管人员和校医,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二、应急措施:
1.在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课的紧急措施。
三、监督和责任:
1.学校上下人人重视,层层把关,领导起带头作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2.校医要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4
[关键词] 法定传染病疫情;东河区;动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29-02
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时掌握传染病的发展动态,现将东河区2009年的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传染病资料来源于2009年东河区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网报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009年东河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发病2 58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05.68/10万。死亡1例,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0.20/10万。与2008年相比,发病率升高14.10%,死亡率下降0.97%。全年未报告甲类传染病,其中乙类传染病9种1 639例,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20.99/10万,乙类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58.83%;丙类传染病7种1 085例,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12.49/10万,丙类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41.17%。
2.2 发病类型
发病顺位在前5位的分别为手足口病、肺结核、乙型肝炎、淋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与2008年相比,发病率上升的传染病有乙型肝炎、布病、淋病、梅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发病率下降的传染病有肺结核病、甲肝、麻疹、痢疾、猩红热、风疹、其他感染性腹泻。
2.3 传播途径
按传播途径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原及性传播疾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4类。2009年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99.57/10万,比2008年上升157.87%;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132.00/10万,比2008年下降85.17%;血原及性传播疾病年均发病率为170.98/10万,比2008年上升17.12%;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94/10万,比2008年上升1370.00%。
2.4构成比
2.4.1 肠道传染病构成比中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占94.41%;呼吸道传染病构成比中肺结核占79.23%;血原及性传播疾病中乙型肝炎占60.82%,淋病占13.63%,梅毒占12.94%,丙肝占12.49%,艾滋病占0.12%。
2.4.2 手足口病发病年龄构成中以小年龄组1~5岁发病率最高,占总发病率的84.58%;职业构成中幼托儿童占42.47%,散居儿童占51.48%,学生占5.45%。
2.4.3 肺结核发病年龄构成中20~80岁年龄组发病集中,其中20~40岁组发病人数占总构成的20.22%,40~60岁组发病人数占总构成的28.46%,60~80岁组发病人数占总构成的35.21%。职业构成中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农民、工人共占发病数的61.24%。
2.4.4 病毒性肝炎中81.82%的发病率为乙型肝炎,年龄集中在15~45岁,职业构成中家务及待业占17.89%、工人占10.73%、农民占10.36%、学生占8.85%。
2.4.5 淋病职业构成集中在家务及待业、长途司机、工人3种人群中,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2.22∶1。
2.4.6 其他感染性腹泻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但在小年龄组0~2岁段发病比校集中,发病数在整个发病年龄段占54.62%。
3 讨论
从2009年东河区疫情分析来看,除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外,其他肠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染播疾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均不同程度地上升。东河区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主要有手足口病、肺结核、乙型肝炎、淋病等。手足口病年龄多集中在小年龄组的婴幼儿,散居儿童的发病率要高于幼托儿童,主要与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有关。因此,卫生防疫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对大众进行宣传,普及以手足口病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把传染病防治与儿童保健工作结合起来,倡导家长或监护人接受高质量的卫生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培养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才能从群体角度预防和控制各种儿童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1]。托幼卫生机构与学校要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做好因病缺课学生的追查与登记,并切实加强与卫生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合作[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2003年全球新发结核病890万,其中3/4的结核患者是青壮年,他们正处于工作的鼎盛期。我国结核病患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而且发病对象主要是那些没有经济保障、居住条件差、营养不良等的社会弱势群体[3]。东河区从2004年开始结核病参加了世行贷款英国赠款项目,大大提高了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率(门诊就诊率为3‰),由于项目的支持和对结核病患者规范化管理,2009年结核病的发病率为104.58/10万,比2008年下降25.94%,但是由于结核病的耐药性问题,使结核病易反弹,因此,今后结核病仍然是东河区需要重点防控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中81.82%的发病患者为乙型肝炎患者,年龄在集中在15~45岁。因此东河区乙型肝炎防治应在加强对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同时加强对新生儿以外人群的免疫接种,特别是15~45岁的重点人群,以降低人群HBV感染率和乙型肝炎发病率[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率的大幅上升主要因为此病发病率的上升,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奶类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大量养殖户的增加。因此卫生防疫部门要积极与农业部门合作,除加强对生畜的管理之外,要加强对养殖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有条件的可以接种疫苗。
另外由于性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洁性生活和性乱导致性传播疾病的增加。因此,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蒋武,石海丽.2021例儿童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609-1610.
[2]贾建茹,左志平,祖文刚.保定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5):46-49.
[3]张会孝,强军,吴迪.结核病反弹之分析与对策[J].口岸卫生控制,2005, 10(5):18-22.
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5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四)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应对献血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三)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3、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
(四)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
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管理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五)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三、报告数据管理
(一)审核。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二)订正。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
(三)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四)。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1、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以当地统计部门数据为准)。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
市(地)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疫情分析制度。
3、用于对外公布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疫情分析结果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反馈到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应向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上年报告的个案数据。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将辖区内疫情分析结果反馈到辖区内的医疗机构。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五、资料保存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信息报告系统用户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
(二)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各地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七、考核与评估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6
为掌握松桃县传染病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制定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2007年松桃县法定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我中心2007年传染病分析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松桃县统计局。
1.2 采用统计描述方法。
2 结果
2.1 传染病疫情概况:2007年报告法定传染病17种,发病总数2 185例,总发病率330.34/10万,与2006年比下降0.91%;死亡26例,总死亡率3.93/10万,与2006年比上升27.18%;其中乙类传染病12种发病1 989例,丙类传染病5种196例,无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腮腺炎和感染性腹泻5种,占传染病总数的94.10%。狂犬病死亡23例,占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8.46%。法定传染疫情见表1。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2.2.1 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1 198例占总数的54.83%,其中以肺结核和腮腺炎为主,肺结核1 041例,腮腺炎147例,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86.89%和12.27%,发病率分别为157.39/10万和22.23/10万。
2.2.2 肠道传染病:共报告537例占总数的24. 58%,其中以痢疾和甲肝为主,痢疾274例,甲肝192例,分别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51.02%和35.75%,发病率分别41.43/10万和29.03/10万,其次为感染性腹泻和伤寒分别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6.70%和3.91%,发病率分别为5.44/10万、3.17/10万。
2.2.3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410例占总数的18. 77%,其中以乙肝为主,乙肝341例,占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总数的83.17%,发病率51.56.84/10万,其次为梅毒、淋病和丙肝,分别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6.83%、6.59%、2.68%,发病率分别为4.23/10万、4.08/10万、1.66/10万。
2.2.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共报告31例占总数的1.46%,其中以狂犬病、乙脑为主,狂犬病23例,乙脑8例,分别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总数的71.88%、25.00%,发病率分别为3.48/10万、1.21/10万。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时间分布:疫情报告统计结果显示,痢疾、乙脑、狂犬病、腮腺炎有明显的季节性,痢疾和狂犬病发病高峰在5~8月,乙脑发病高峰在6~7月,腮腺炎发病高峰在4~7月,其他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分布。
2.3.2 地区分布:我县28个乡镇,发病较高的为蓼皋镇和长兴镇,蓼皋镇为工业区,流动人口较多,经济较活跃、繁华,该镇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13.73%,尤其是腮腺炎、梅毒、肝炎、肺结核病较为突出,腮腺炎集中在城区,梅毒、肝炎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与工厂,肺结核病集中在农村;长兴镇经济文化落后,资源贫乏,该镇传染病占传染病总数的6.50%,尤其是痢疾、甲肝更为突出。
2.3.3 人群分布:肺结核发病年龄集中在20~64岁,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为2.3∶1;其中农民占83.57%,学生占5.28%。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年龄集中在5~9岁,主要以小学生居多,男女比为1.33∶1。肠道传染病以痢疾、甲肝为主,痢疾发生在0~4岁居多,男女比为1.6∶1;甲肝以5~44岁居多,以学生和农民为主,分别占47.40%、32.29%。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主要是乙肝,发病以15~44岁居多,以农民为主,占63.34%;其次为梅毒,发病年龄以20~39岁居多,以农民为主,男女比为1 : 6。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以狂犬病为主,年龄以35~54居多,以农民为主,占65.22%,其次为学生,占21.74%。
3 讨论
我县2007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7种2 185例,总发病率330.34/10万,与2006年比有下降趋势;死亡26例,总死亡率为3.93/10万,与2006年比呈上升趋势;统计描述显示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发病率有升有降[1],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计免“七苗”相应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上升幅度较大的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梅毒。疫情严重为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狂犬病,是今后传染病防治的重点。
疫情动态分析揭示:(1)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肺结核发现率明显增加;(2)大量未痰检病例进入列为临床病例;(3)流动人口的肺结核患者就诊后无法追踪、及时排查;(4)病疫情反弹现象。建议应加大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直报的培训与监管,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报技术,确保准确性;应加大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新入医生、实习生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培训,做到准确完整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对更改诊断的传染病应及时订正,使信息更及时准确;应加大呼吸道、肠道、性传播疾病的监测防控力度,尤其是性传播疾病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