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1
关键词:科研单位;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优化措施
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层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不同研究项目的开展。在这一形势下,项目支出的预算与绩效考核工作更加重要,深刻影响着科研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以及使用的高效性。
一、研究背景
(1)项目概述。本项目为保证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的主要工作而设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的技术支持,包括项目方案制定、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督导检查与质量控制、技术报告编写和年度总结等工作。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同广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目标及方案。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分阶段目标以及方案:2018年2―5月,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2018年7月前,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培训与“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技术培训;2018年9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2018年10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实验室质控与抽样复核工作;2018年10―11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阶段总结与数据审核工作;2018年12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资料分析、总结及总结报告研讨工作。
二、绩效管理过程
对于农村医改相关项目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如下方案进行:第一,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二,完成监测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三,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第四,完成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第五,完成质量控制与抽样复核工作;第六,完成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第七,编写监测技术报告与工作报告。
三、绩效评价体系
1.绩效目标
所谓绩效目标,是指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的责任以及具体的发展要求,在预算安排的基础上,为项目支出所设立的预期产出和效果。具体来说,绩效目标可以根据其时效性,划分为年度绩效目标以及中长期绩效目标,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者设定的重要基础。该项目的绩效目标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
2.评价指标
(1)产出指标。根据项目既定的预算情况,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以及技术指导,相关指标的设定以项目方案为主。(2)质量指标。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是这一项目最终监测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对相关人员监测技术培训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收集农村饮用水水质以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具体数据,主要需要设定农村卫生监测培训、防控能力培训以及水质卫生数据监测合格率等三项指标。(3)时效指标。所谓时效指标,是指该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对监测培训工作的督导与评估,从而为全面、高效地获取监测数据,以及项目的按计划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起对监测方案的规划、对检测点的维护以及对监测系统的完善这几项工作的评估,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设定完成日期。(4)效益指标。所谓效益目标,指的就是该项目最终可以创造的社会效益,与项目目标的设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项目的开展具有广泛性与基础性的特征。其目标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到农村卫生情况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5)满足度指标。该项目计划为两个项目的执行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日常组织管理、维护等工作,通过对相关检测人员的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了农村饮用水以及其他卫生方面的现状,具备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实现了对该项目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的满意度指标值参照工作计划进行设定。
四、优化措施
(1)加强宣传,增强资金利用效率。要想切实提升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让科研单位的各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增强自身的绩效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科研单位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项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许多项目责任人只重视项目产出结果,而忽视了对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的现象,科研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既要全面考察各个项目的产出结果,同时也要重视项目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给予那些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并且产生社会效益的责任人一定的奖励,从而使每个项目主体更加重视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2)强化管理,落实政策。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于各项政策、规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才有可能做到有序、高效。基于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首先应当制定有关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各个科研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绩效工作体系,并且自觉接受政府部门对其工作开展的监督。根据工作体系以及工作目标的具体要求,科研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并为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将每一项工作落实。(3)完善机构,确保评价公正独立。现阶段,我国各个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指导理念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积极探索、分步实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开展模式,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务部门的主体作用,首先从该部门的自我管理入手,开展这一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的监督作用,建立起一套立体式的绩效管理模式,推动考核指标的科学化,考核工作的透明化以及考核结果的真实化。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使其共同服务于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高质、高效发展。(4)科学调研,构建合理评价指标。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想实现自己原有的作用与价值,首先必须构建起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评价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充分考察各个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研究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议法、查问征询法、成本――效益法等等,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对许多项目的评价,都应当重视非公式化评价方法的应用,而不是直接套用固有的计算公式。除此之外,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数据库,借助于网络化的平台,实现不同单位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从而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理论来源。(5)结果公开,提升绩效管理效能。绩效评价结果产生之后,只有将其应用于绩效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实现其原有的作用与价值,所以相关主体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切实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让不同的主体认同评价的结果。其次,评价结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评价”与“应用”的有效对接。最后,要让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提升绩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应当将其作为单位考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这一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保障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总而言之,就是要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工作体系与制度,扫除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障碍,助力绩效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五、结语
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现代社会,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个科研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进而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综合国力强弱。相关主体应当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同这一工作开展的价值,并且具备合理、有效利用科研资金的意识;健全工作体系与工作制度,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全面性、科学性的有效提升;推进评价结果的公开,让更多的人认同评价、考核工作的价值,切实提升绩效管理效能,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全.国家级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研究.中国财政,2011(16).
2.高新华,李莹,张倩.农业科研单位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优化研究――基于S单位水果体系项目绩效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
3.鲍晓艳.论科研单位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江苏商论,2012(33).
4.童慧,黎大志.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研究.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4).
5.郑大喜,戴小喆.卫生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16,36(2).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2
关键词:绩效预算 高校 校内科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政府拨款增长不多的情况下,资金的匮乏是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高校资金分配依据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情况仍普遍存在。
为缓解高校收支矛盾,在现阶段高校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探索逐步实行绩效预算管理。高校对校内科研项目有较强资金分配权和使用权,成为高校此次改革的突破口。
一、 绩效预算的管理思想
与传统的投入导向型的预算管理模式相比,绩效预算是一种建立在基于战略的结果导向型的分权式的预算管理模式。“绩效”是指通过绩效指标和标准对客体进行评价;“战略”是指预算的制定是以组织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为基础;“结果”是指预算执行完后达到的效果及其影响;“分权式”是指赋予项目管理者以充分的支出自由,可以像商业部门的经理那样灵活地、创造性地根据环境的变化使用资金。
也就是说,绩效预算就是组织在明确自身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将战略目标分解到组织下层各个预算项目作为绩效目标,项目管理者在各自绩效目标的约束下享有充分的支出自由,他们只需对项目的绩效目标负责,而组织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价对各个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把关,并且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次预算分配的重要依据,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 高校校内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校校内科研项目经费重投入、轻产出,重立项、轻验收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项目立项缺乏战略基础
目前,高校对校内科研管理缺乏战略定位,通常是学校目前需要解决哪方面的难题就进行哪方面的课题,造成高校课题缺乏长期的规划,影响高校的长期发展。
(二)、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科研绩效评价还没有一种广泛适用的、完全公平的客观评价方法,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在同行评议的框架下加入部分客观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科研论文水平的客观定性和定量指标方面,近年来使用得最多的是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在这些刊物的数量成为衡量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的重要标准。
这种考核制度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高校教师在学术上的急功近利行为和浮躁心理。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高校科研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能够在短期完成的一般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而那些需要潜心多年才能完成的、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成果不多;二是研究成果数量增加,但质量多数不高,被引用率普遍偏低;三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得不到及时转化和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校很大程度上是用这些资金成就了一些没有使用价值的论文、论著,这大大降低了高校科研资金的分配率和利用率。
(三)、未进行成本核算
目前高校科研的预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研项目结项时突击花钱现象严重;二是赤字预算和超额预算并存。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最终原因是高校对科研经费未进行成本核算。
三、 改进高校内科研管理的建议
去除现有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弊端,探索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项目绩效预算模式成为改革的方向。
(一)、确定高校科研战略,为校内科研项目申报提供明确的战略导向
高校在要求各单位申报校内科研项目时,首先应综合考虑高校自身和各部门的发展需求,确定高校长期的科研发展战略和一段时间内的科研战略目标,然后将该战略目标分到各个部门,为各部门校内科研项目的申报提供科学的导向。
(二)、逐步探索面向“结果”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指标是用于测量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和统计数据。一般可分为产出指标、效率指标和结果指标三大类。其中产出指标是指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后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效率指标是指通过获取、使用和管理资源以实现项目结果或产出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结果指标实质实施某个项目或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一般而言,科研项目的绩效指标应紧紧围绕结果,在难以设定结果指标时可使用产出指标,并兼顾效率指标。
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完善考核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评价,不仅要有通用的考核指标,还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的自身特点制定专门的考核指标和标准;二是加强对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水平的评价,尤其是对成果的创新性、科技是否成功转化、产业化后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绩效评价。应该逐步引入面向“结果”的考核指标如:创新性、科技转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大胆实践,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体系,同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今后申请科研项目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引进权责发生制,实行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
对科研项目而言,笔者认为,高校在科研项目中应引进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提高科研项目的效率指标。具体做法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
目前这在高校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应该在高校管理者头脑中形成理念,成为以后努力的方向。
(四)、增强项目信息的透明性,完善监督制度
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特别是校内的一些重点项目应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其预决算信息的公开披露程度,同时要求所披露的信息能被信息阅读者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高校科研资金的信息披露中应包括项目的预算资金、研究成果、支出结构、绩效指标及标准、对研究成果和支出结构的综合绩效评价以及奖惩措施等信息。让信息阅读者了解并监督项目管理者用了多少资金到底干了多少有用的事,效率有多高。从而增强社会和公众对校内科研项目的监督。
(五)、制定面向“结果”的相关制度,促进校内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项目成果的成功转化是保障实施绩效预算管理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它使对项目成果绩效考核逐步走向量化,但目前在高校对校内科研项目的研究采用的评价考核标准,主要是看其在权威性期刊上的数量,项目获得何种奖项,研究项目专利的获得等,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能否能够成功转化,致使校内科技项目重申请、轻转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最初研发项目的选题,就过多偏重于技术与理论,研究的科技项目常常与现实需求脱节,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的水平上,造成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实验室成果或一次性“产品”。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
四、 结语
笔者认为,高校校内科研项目的管理目的首先是保证预算项目任务的完成,再考虑效率问题。鉴于此,对高校校内科研项目的管理应首先考核预算目标的完成质量,而这个“质量”是用面向 “结果”的评价指标来考核的。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对项目进行成本核算问题,对项目的完成效率进行考核。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科研经费管理及绩效评价”(SZ122019)和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财务管理专项“高校绩效预算问题研究”(CWZX2011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3
(一) 管理机制不健全。在高校中,通常是由科技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项目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科研项目实际执行人为项目负责人,三者独立行使各自职能。从实际情况看,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畅通,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科技部门往往只关注项目经费到账的数额以及提取相应的管理费。财务部门也并未参与科研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报账过程中, 虽然财务人员审核票据, 但对科研工作所报销费用的必要性很难做出专业判断。而项目负责人缺乏相应的预算知识,在客观上由于不熟悉国家资金管理的政策,造成项目经费的支配使用随意性大。
(二)管理制度落实不力。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 教财[ 2005] 11号)。之后又出台了相关文件,用以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省级主管部门及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或管理办法。因此,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并不缺失内容完整的规章制度。那么, 为何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依然没有根治呢? 原因就在于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不少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重视,主要精力往往放在如何争取立项和经费支持上。而项目负责人在主观上认为经费是自己凭实力争取来的,对经费有当然的支配权。这些观念导致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过于宏观、粗放、内部控制缺乏或者是多头管理,使管理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三) 科研费用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偏低。主要表现:第一,高校科研预算工作不够严谨细致,往往只具有申报课题的理论意义,与科研项目实际费用需要形成“两张皮”,预算编制严重偏离实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由于科研项目从预算编制申请到最终的拨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导致在费用拨付之前,科研项目因缺乏驱动资金而无法顺利开展,在经费拨付后,又因为缺乏系统的安排而导致经费配置不合理,最终影响了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和最终效果。
(四)结题不结账、科研经费挤占教学经费的现象比较突出。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科研项目的结题,与之相关的科研开支也理应结束。实际上很多高校科研项目通过了评审验收之后,其剩余经费依然继续使用,或挪作它用,甚至被科研人员作为“私有财产”来随意开支。在不少高校,本来生均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只能勉强地维持学校的教学和日常行政运转。而各高校为“申硕”“申博”的需要,纷纷出台政策,给予科研启动费等配套奖励,吸引人才,同时对取得的纵向和横向经费给予1:1甚至更高的配套奖励,致使高校教学经费和行政正常运转经费被挤占。
(五)资产管理存在漏洞,浪费流失严重。由于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众多,尤其是横向经费,不易为学校所控制,造成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有形资产诸如电脑仪器设备等登记不及时;对那些化整为零以耗材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亦未能发现和如实登记。一些科研人员在项目结题后购置的设备独占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变动时,物随人走等,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造成流失和浪费。有的课题组在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而直接转入公司,以逃避学校财务的监督和漏逃学校提取的管理费,或以各种名目如协助费、材料费等将资金转移至校外账户私分滥用,造成高校科研资金的直接流失。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规范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实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阳光工程”,将经费评审、经费分配和经费管理过程向公众公开;严格执行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来源不同的科研经费分类管理;对于无经费资助的校级项目,原则上不予解决费用,可酌情考虑对其研究成果(如论文、课题版面费)予以报销;对于纵向有支持经费的科研项目的支出,可在实验材料费、论证费、测试费、差旅费、查询费、会务费、印刷费、电脑耗材费、论文版面费、出版资助费、图书资料费等基础上列支劳务、培训、招待等其他费用;对于有经费资助的横向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在原则上包括该科研项目的所有直接费用和所分摊的期间费用。
(二)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应在科研人员中普及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建立和完善全额的成本核算制度,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课题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划分为直接成本和期间成本。将科研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列入直接成本。对于课题项目使用学校的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应按照财务制度的核算方法分摊计入期间成本。平时发生的办公费、差旅费等期间费用,也应作为期间成本进行分摊。对于纵向课题经费重点规范管理费、人员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预算项目一般情况不得调整。对于横向课题而言,要保证课题研究从实际出发,量入为出,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使成本更趋公平合理和透明。这样可以使项目经费的支出更加科学透明,又能为项目的财务决算和科研工作的绩效考核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运动的“全过程”监管。由于现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因,表面上看财务部门、科研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分别担任着科研经费、课题项目和资产管理职责,看似职责分明,管理科学。由于经费使用者和财务部门关注的重点不同,经常导致经费和资产管理与实际情况脱节。高校财务部门牵头,会同科研、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结合资金、项目、资产的管理要求,加强对经费使用的审核,要求科研经费的转移使用都要有清晰的路径和合法的账单证明,从项目合同签定、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直到项目结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
(四)提高服务质量,为科研人员提供实用高效的专业服务。要提倡财务主动服务。财务部门应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协作沟通,从科研项目立项开始,由专业的财务人员参与,协助做好课题申报的预算工作,确保项目经费预算支出内容要与项目申报书的内容关联匹配,杜绝填报预算的随意性。同时,在财务报销工作中,尽可能做到全面周到,热情服务,积极指导协助财务报销人完成经费报销的整个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4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 财务管理 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02-02
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高校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将科研水平的高低成为促进或制约高校综合实力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国家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使得科研经费的来源和渠道出现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而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工作,贯穿于科研项目的确立、执行及结题验收的全过程。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重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只停留在经费管理的基础上,用多少要多少,实报实销,科研经费的结余现象日趋严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控制不全面,致使在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种种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造成部分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佳,以及科研资金的投入和产出失衡。因此,要科学地管理科研经费,必须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建立内控制度,完善科研管理体制。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方式可以准确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优化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质量,使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事后核算成为事前、事中的全面成本管理控制。通过准确的、及时的、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可以大大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概述
由于目前高等院校缺乏统一、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使得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脱节。财务部门则认为科研经费只是一种代管经费,只进行简单的核算管理,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不予参与,对科研资金的取得、耗费以及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更不会去过问,这样势必造成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财务管理不相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存在的不确定性,可操作性不强
由于科研人员或财务核算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够重视,科研人员为了提高项目立项率,不顾实际,凭经验估计,多列或少列预算,从而导致预算的失真;有些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报预算时,往往不会过问财务,科研项目的预算应如何科学地编制;而财务部门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基本上不参与,也谈不上对立项的预算是否具有合理性,更谈不上项目的预算是否能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样失去了预算的严肃性和实际意义,最终导致科研经费的开支与课题申报时的预算不相符合,出现经费使用不当、超支使用等现象,为后续的经费核算和监督埋下了隐患。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1.由于高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这样使很多科研人员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使用权在于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可以随意支配经费,主要表现为邀请专家补贴支出过多、虚开招待费和劳务费,更有甚者将日常财务管理中不能报销的费用也纳入经费列支,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科研经费的使用混淆在学校的事业费中开支,科研项目的受益与费用的负担相脱节,导致科技经费耗用不实。
2.用科研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于高校财务账只反映科研资产的金额,至于设备的型号、品名等在学校资产管理处反映,财务处无法知道设备的购置、利用是否合理,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虽然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也进行了验收、登记入账,但基本上是由课题组成员自己验收、保管、使用,在课题组成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整时,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而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资产从未进行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等后续管理工作,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有些已经结题,但在财务账面上仍保留着余额没有结清,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特别是横向科研项目。也有高校虽然制定了财务结账制度,但并没有落实。从理论上讲,科研结余经费应该按项目主管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理;而事实上,经费提供者对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并不真正执行。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沉淀现象的普遍存在,将影响国家的有限科研投入的使用效果。
二、科研项目经费核算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剖析
目前高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尽管会计核算是借贷记账法,但这种财务的核算方式并不能准确地核算出科研项目的成本。大多数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只局限于部分费用要素的简单归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还停留在经费核算管理的基础上。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同意将科研经费划拨至学校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划分到不同的项目类别中;由于科研经费实行课题负责人制,经费到位后学校扣除管理费后,余下的经费完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支配、管理,用多少报多少,实报实销;财务部门只是在经费核算上对每一笔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财务审核,仅仅是对科研项目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进行核算,而对各项目所耗用学校的公用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水电费等)既不在各科研项目中分摊,也不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再者课题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项目,且这些项目研究存在着相关性或交叉性,日常收支完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确定,容易产生课题项目之间的经费串用,混淆科研项目成本。
另外,高校的大多数课题人员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其工资、津贴都在高校的教育事业费中的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每月发放的硕士研究生补助及博士研究生补助、博士后工资也均在事业费中列支,科研经费只负担那些比例不小的加班费、劳务费。而财务人员不会了解科研项目的各类支出比例是否按照整个项目的预算支出执行,也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进行事中、事后控制,这样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审计、监督,基本上是失真的。
大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上没有形成单独的成本核算的管理方式。财务部门只核算科研课题组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追溯到具体的项目,而将共享的学校成本没有以科学的方式分摊归属到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其结果是从高校事业费中支出,使得高校每年的事业经费基本无结余或超支,而科研经费则结余较大,这样并未真正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系。
三、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对策和措施研究
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筹措的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科学、规范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这已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这也将是今后加强高校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趋势。因此,应实行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方法,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使有限的科研经费获得最大最佳的使用效益,以达到研究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及科研管理的信息质量的目的,来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
(一)完善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被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范畴,即列入国库集中支付的一切支出都必须严格依据预算才能支付。这样,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本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地制定项目的支出预算,明确经费来源和经费开支计划。项目预算应包括经费收入的预算和经费支出的预算以及审核、调整、执行、分析与评价几个方面。财务部门应参与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使得预算既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也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加预算的可操作性。科研管理部门应与项目负责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就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分析与预测,避免科研预算不符合财力,以保证科研项目和资助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应增加对支出预算计划的管理,将审批后的支出预算计划纳入合同管理中,为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提供执行依据。财务部门则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从立项申报开始,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分析,指导项目预算编制,审查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将有问题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使其能及时调整方向,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项目负责人要按规定编制经费的预算,积极配合管理,开支要严格按预算执行,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各部门和项目负责人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过经费管理来完善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
(二)建立以成本为界定的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的模式
1.成本的界定。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成本可划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能够容易和准确地归属到成本对象的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不能容易或准确地归属于成本对象的成本,无法按某一特定标准直接归属有关对象的成本。从会计核算方式看,凡是直接成本必须根据原始凭证直接计入直接成本对象;凡是间接成本则要先计入间接成本对象,再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给相关的直接成本对象。
就高校科研成本的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科研成本的会计本质是通过货币计量而对特定会计对象――科研项目。只有当其科研收入足以补偿科研成本时,才能维持科研活动所需的人、财、物资源。如何划分科研项目的成本呢?我国政府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文件中规定科研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耗用的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依托单位为组织和支持课题研究而发生的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各项费用。”由此可见,科研项目的直接成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及其他研究经费等。间接成本包括:支付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
2、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研究方法。确定科研成本的合理界定后,直接成本中的人员费应当纳入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中,将科研人员以及其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研究生的劳务费等从科研经费中列支,冲减高校事业经费的人员费用支出;对于间接成本,也应在项目预算中按性质和用途分门别类地列示支出,并对其经费来源和开支编制详细类别说明。间接成本是指利用学校提供的共享资源消耗的费用,如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耗材、水电费等,这部分费用可通过仪器设备占用工时、水电费的测算分摊等办法进行核算,从科研经费中提出,增加高校的专用基金及冲减水电费支出;计划管理费用是学校管理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而支出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可根据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定的提取比例计入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增加高校的专用基金;为了能真实反映科研成本,搞好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对在用的仪器设备等应当计提折旧或使用费。折旧率由主管部门参考本行业审定,折旧方法可以用年限折旧法、工作量法或其它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有效地使用仪器、设备,才能合理地计算科研项目成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使有限的科研项目经费取得最大最佳效益。
(三)建立和形成一套支持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网络信息系统
科研项目有效的财务信息共享平台,是以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各学院及项目负责人参与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高校各自的具体情况,在课题立项后,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信息数据库,如项目经费的拨款、预算情况、项目的用款进度、节余情况等,做到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实现信息共享。这样使项目负责人可随时了解该项目经费的预算及经费使用情况等,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合理控制项目进度;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也可以对科研项目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管理,实现了科研经费由事后控制转化为事中控制。同时通过该信息平台,各职能部门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有效地解决科研经费管理各环节部门衔接不够、沟通不畅以及数据不及时准确等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科研经费管理是否科学与完善,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科研水平,影响到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以科研带动教学,科研引导产业,科技服务社会将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趋势。高校上下应当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对增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意义。因此,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各职能部门乃至科研人员密切配合,在经费管理过程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建立内控制度,加强经费成本核算,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开展审计监督,真正做到“投而有效,放而有度,行而有序,管而有法”,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最大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蒋业香,李存芳.试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科学与管理,2007(4)
2.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1)
3.孟凡生.科研成本控制问题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4)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5
关键词:医学高校 科研经费 绩效管理
基金项目:南充市社科联“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课题编号:NC2015C028)。
如今,我国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制度还不成熟,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不高,尤其在经费绩效管理上还存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包括了重复购置现象普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不严格,经费结余使用不合理,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评价不足等 ;这些问题大大的制约了经费的效益、使用效率。本文主要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一、我国医学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
一个完善的医学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是包括了两大方面,即业务管理、经费管理。一般情况下,在医学高校普遍轻视科研项目经费绩效管理,过分的重视项目业务的绩效管理。通常经费管理职能是由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来承担,不同部门其管理目标、经费管理部门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过分的在意项目的争取,花大力气去提升科研成果,不重视科研经费该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其效益性、合理性。再加之财务人员在专业方面受到限制,难以评定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而只是判定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二)项目研究环境的变化
对于一些研究时间长的项目,往往会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的条件、项目执行时的条件发生相应改变, 包括了价格在内的影响因素,由于研究过程的未知性、预算的超前性, 均会造成科学研究不能真正的在预先设计的计划的基础上,使预算按照原计划实施进行。
(三)项目预算缺乏科学性
一般情况下在申报、论证、研发、结题等 相关的项目过程环节中,科研工作者对于绩效管理的观念不强,忽视了项目的经费预算 、支出管理,而过分的重视项目的申报、研发。再加之有部分项目负责人未能依据 要求来开展预算以及项目等等细化工作,申请者也未能了解经费的开支标准,在经费划分的时候融入了过多的个人意愿 ,对各类项目的投入情况只能大概的估算,造成实际需要与项目预算间出入较大。
(四)经费使用的不可控性
在进行项目经费的申请中,会出现预算过于简化,对项目没有进行细分,导致项目负责人需要承担几个项目,而在这些项目中存在相关性,在内容上也存在交叉,未能真正将几个项目的经费支出具体升华至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上,致使经费的实际开支与相关预算标准严重偏离,项目负责人随意将项目之间的支出进行调整,最终会导致项目支出的不可控性。
二、医学高校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途径
(一)树立绩效预算观念
合理的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预算,可以在促进项目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可以将经费 管理的难度适当的降低,为之后的项目绩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项技术性要求较强的项目,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即要具备丰富的财务预算知识,还要具备科技管理水平,对相关项目进行熟悉。另一方面,相关的项目负责人员必须加强绩效预算管理意识,对经费开支的范围严格的进行控制,避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失控的情况出现,加强与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力度。同时,项目负责人也要对财务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的掌握,把握好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以及相关的标准。在实际的工作中,知道经费需要的比例与内容,坚持勤俭节约、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有效科学对支出预算进行编制,保证项目的研发、经费的预算与实际的研究 性质相符合。
(二)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在传统的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的管理者会错误的认为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只与项目负责人员相关,而相关的财务部门也只是在会计的规定的基础上来开展日常核算的工作,经常性的忽略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帮助财务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的工作量进行相应的增加,促进财务工作者监督预算工作的执行力度,科学的进行科研成本的核算工作。与此同时,绩效管理也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加大监控科研外拨经费、审查科研技术合同、核查知识产权费用支出的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工作
在医学高校中,大部分的教师要承担科研、教学两重工作任务,难以真正的确立科研成本。尤其由于我国在科研资助的体系中对学校负担成本与项目成本的补偿设计不合理,致使学校科研任务的承担工作越来越沉重,加大了学校 科研的间接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医学高校过分的关注科研经费总量,忽视了科研成本以及产出效益,最终造成科研项目中需要的占用的高校物力、人力没有真正的融入于科研成本核算中,只是单纯等等对科研管理支出进行提取,大大的占用了医学高校的教学资源,造成实际的成本和预算成本相差较大,严重制约着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真实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在医学高校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医学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医学高校实行科研经费绩效管理的途径,保证医学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更有效的进行,适应医学高校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绩效管理
1关于科研绩效管理的理解与认识
科研管理工作大到行业管理,小到具体的单位内部管理,都是以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基本特征的部门管理,从属于公共服务部门的一个部分,以提供管理和服务为目标,具有社会公益特点。
绩效,又称生产力、业绩、作为等,指的是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者产生的积极效果,是对资源投入-产出行为效益的评价。针对农业科研工作来说,具体到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就是通过科研组织系统整合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为,从全方位对科研工作绩效进行监控、行为改进和评估,它主体功能是评估、衡量、追踪,主要作用表现在:(1)对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责任落实;(2)承担工作利害关系人的期望;(3)科技成果、工作结果导向的强调;(4)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双重需要;(5)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6)有效的管理工具与工作改进。
从管理学来讲,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实现过程,管理学界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和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发展完善。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改进公共绩效果的管理方式,在科研单位内部它以单位的整体绩效为分析单元,更加强调结果导向、战略管理与系统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益和业绩、明确管理职责和任务,强化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优化单位内部的资源配置。
2当前我国科研工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快,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管理理念和实践,在我国不少地区、单位进行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在农业科研单位中,绩效管理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不够完备,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研工作的产出难以量化,运行的成本缺乏可比性
农业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受环境因素干扰较为严重的工作,特别是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考核指标的多元化、考核过程的复杂化、科研工作量化的复杂性、考评标准的多元化等等,都决定了科研工作难以以正确测量技术进行度量或者量化。不同的项目来源责任方对项目绩效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同一个单位内部不同类项目之间目标考核的差异较为明显,而对同类项目之间科研产出也难尽相同,不可类比。农业科研工作包括农业科研项目既要注重实效性又要注重时效性,更多地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更关注社会效益,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运算问题,因而无法取得比较可靠的比较成本和收益数据,在绩效评价上造成困难。
(2)绩效管理项目目标缺乏准确性
在公共部门的管理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绩效管理项目目标都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众多的公共项目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包含着许多价值判断和政治因素,难以以数量或者正确定量定性表达,在社会成员中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或者评价尺度,甚至在项目指标的设计上有一些长官意志,缺乏科学依据,与实际脱节;甚至在一些竞争性项目的申请上,申请者之间对同一项目的实施结果和效果相互攀比。而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农业科研工作的管理部门更多地愿意把管理目标、工作目标用文字性语言修饰完满、表述含糊,这样为避免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寻求突破口。
由于农业行业和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地位,农业科研不仅仅涉及农业生产活动,也涉及到农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是一项涉及民生和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公共事业。因此在农业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目标中涉及众多内容,在科研工作具体的管理和执行实践中,同一类农业科研项目之间考核指标的定性和定量标准很难确定一致。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农业科研既需要实验室工作,又需要更多地田间实验实践等等,因而农业科研工作的运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难确定性,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实施刚性管理制度,更多地需要弹性和柔性管理。
(3)理论和实践不足
从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价的实践来看,从参与绩效评价的研究者本身讲,要求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如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心理学、行政学、法学等,对研究人才的要求很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少。
从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运行来看,特别是现实国情的制约、体制和传统作风的影响,使得对绩效管理的研究难、见效慢,同时绩效评价过多地带有行政色彩,也使得绩效评价与一般工作考核差异不大。其次,由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科研项目更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种效益的测算标准、方法还不健全和科学,从而使得农业科研工作的绩效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和方法。第三,绩效评价针对的测评群体都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知群体,在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整合的量化行为标准,对人才考核的标准在不同的项目、工作领域不同。第四,在具体实践方面,我国开展绩效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薄弱,绩效管理较多地停留行政模式的基础之上,在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上,受到局限,也使得绩效管理的效用难以有效发挥,绩效管理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和完善。
3完善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绩效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1)积极培育绩效管理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工作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主管部门和单位组织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绩效管理是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发育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土壤之中,也植根于社会这一更大的土壤之中。
农业科研绩效管理涉及面广、宽泛,我国的绩效管理要能够健康发展,并迎头赶上国外先行国家的水平,现在就需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研工作的得失成败,要审时度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善于抓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强农业科研绩效管理的宣传和理论研究,要增加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遵循农业科研工作规律,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强单位内部组织文化建设,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在提供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积极改变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考评制度,不断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为开展绩效管理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合理公平的环境,建立“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责任性、回应性、公平性、节约性、高效性为基本特征,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工作。
(2)不断完善绩效管理的配套体系
一是要实现科学地评价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合法的、真实的统计数据系统,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的标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法,采集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的出正确的结论。
二是要逐步建立导入基于绩效的预算体系。要将加大对涉及公共事业运行成本的核算和监督,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审定和监督,努力构建完善的基于绩效的公共预算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提供基础。
三是要加强绩效评估的后管理过程。要积极把绩效评估的结果纳入到日常的管理过程之中,让参与者真正能正确认识到其有存有的价值,减少组织内部成员对自我评价偏失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把组织内部成员的奖金分配、职务升迁等与绩效考评的结果联系起来,发挥好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把绩效评估的结果做好今后组织内部政策、制度等改进的依据。
(3)强化绩效意识,促使绩效改进
一是要积极改变绩效意识,积极改变绩效核算的方式和体系把绩效评估纳入管理成本效益的核算体系,建立公众参与的评价方式方法,改变主管部门绩效评估的方式。
二是要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的性质以及现实情况和阶段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
三是要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特别是要积极改变以往单纯靠农业科技主管部门评估的单一主体形式,逐步实现官方评估、民间评估、专家评估并或者多元化评估。
四是要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促使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项目的参与者、执行者以及相关的社会公众,参与改进绩效评估的方式方法,为科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是要建立绩效管理的诚信机制。把绩效管理纳入常规工作之中,建立一种相互之间的诚信机制,有效降低绩效考核中随机误差,使考核的结果更能珍视与现实,实现绩效管理的常态化和动态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