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欢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子欢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子欢喜范文1

当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想着:“爸爸妈妈将带我们去什么地方玩呀?”

十月二日早上,我七点钟就醒来了,快速地穿好了衣服又跑到弟弟的房间把弟弟叫醒。吃过早饭,我们一家就上路了。

坐在汽车上,我看见公路两边的树叶黄了。哦,秋天来了!我仿佛看见秋姑娘正对着我们笑呢!大约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成都,只见街道两边挂着许许多多的灯笼、彩旗、还有庆祝国庆的标语。

随后我们到了这次旅游的第一站:“浣花溪公园。”这个花园是一个五星级的公园,它座落在杜甫草堂的背后。我们是从杜甫草堂的后面进入浣花溪公园的。

浣花溪公园里面左右两边是三苏、三曹。三苏分别是:苏轼、苏洵、苏辙,三曹分别是:曹操、曹 、曹植。我们继续往前走。我发现前面有一条诗歌大道,在大理石地面上刻有很多诗人写的诗,如:曹植的七步诗i,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绝句。。。。。。我还看见了杜甫,李白的塑像。杜甫手上我不知道拿的是什么,一个白白的东西,我想:“是不是拿着一本书呀!”

公子欢喜范文2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nbsp;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

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奇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假如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积极因素:

2.1.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非凡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

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不利因素:

2.2.1治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治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治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治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治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熟悉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

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治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猜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治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治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治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治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治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

3.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把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

技术保障。

3.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

2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2002

3&n

bsp;张怀涛,黄健.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图书与情,2001

4李嘉琳.中外图书馆治理体制比较研究.图书与情,2001

公子欢喜范文3

我看过许多电视节目,有《熊出没》,有《喜羊羊》,还有《白雪公主》,其中我最喜欢《白雪公主》。

我最喜欢的公主是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很漂亮,还很善良,她还帮助别人。以后我要向她学习,做一个善良的人。

区一小一(7)班 方梓颖

公子欢喜范文4

【关键词】工厂;备用电源;供配电;备自投

工厂供配电系统备用电源的自投切换功能在工厂生产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工厂的生产线在进行生产过程中不能由于电源的切断而断掉生产,另一方面,生产设备以及相关精密仪器在突然断电过程中会发生损坏,因此,加强备用电源技术的利用能够确保工厂生产的进行和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

一、备自投概念综述

备自投在电力中指的是正常供电中断后,企业或工厂中的备用电源通过相关技术自动投入使用的一种设备。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急灯就是备自投技术应用的体现。

备自投一般都有两个电源开关,在电网停止供电后,日常供电的开关就会关闭,而另外的备用电源开关就会投入使用,发动机开始运行发电,将电力输送到各生产车间,确保工厂生产的正常运营,同时由于电源切换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因此由断电带来的机器设备损害较少,降低了企业的维修成本。

工厂供配电系统备用电源自投切换需要遵循如下的操作:

首先,工厂内部人员要确保所有电源被切断。

其次,在确保备用电源在投入使用时是处于断开的状态后,打开备用电源。

最后,将电力通过各线路输送到用电地带。

在进行备用电源自投使用时,技术人员要确保现阶段情况下备用电源启动的可行性,防止因为范围过大而造成使用的难度加大,同时,在进行备用电源使用时,电压的状况也需要格外注意,技术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并结合相关经验对备用电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压变化进行分析,防止因电压变化而产生“假失压”的判断。

二、如何实现工厂供配电系统备用电源的自投切换

(一)自投切换的使用分类

工厂供配电系统备用电源的自投切换根据切换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它不仅有正常意义上的自投切换,更有由于功能故障导致的不正常切换。

首先,备用电源的正常切换是技术人员在工厂正常断电后采用手动技术打开备用电源的一种方式。在手动打开备用电源过程中,又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正常供电的电网向备用电源的切换,另一种则相反,由备用电源向供电电网的切换。这两种切换方式是切换方向可逆性的表现。

在进行具体的切换过程中,根据切换发生时间的长短,以及切换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向下细分为逐一切换和同时切换。逐一切换也就是并联切换,是技术人员采用的先切断备用电源开关,然后将正常供电的开关关闭,观察能否使用备用电源,在条件符合备用电源的使用情况后,打开备用电源开关的方法。而同时切换就是直接打开备用电源开关, 同时切断正常供电的电源。

其次,从备用电源切换的非正常情况来看。工厂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在这种不可预料的情况下,工厂的电源保护开关自动开启,备用电源自动连入工厂用电中,当然,在这种非正常情况下,电源保护系统的反应速度是关键,在进行备用电源启动过程中,电源保护系统会自动断开正常工作电源,从而保证用电安全。

(二)实现工厂供配电系统备用电源自投功能使用的措施

在应用备用电源自投功能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和工厂领导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工厂电路安全检测,确保备用电源和正常用电电路的正常运行。工厂生产等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电力系统,在进行日常生产活动中,工厂需要定时对工厂电路铺设情况进行检修,防止出现电路老化情况,进而造成备用电源的不正常使用。同时,加强电路检修,有利于保证备用电源在电源供应切断过程中的正常使用,减少工厂因断电停止生产而出现的不必要损失。

其次,工厂领导要加强工厂内部人员对备用电源的认识,从而保证备用电源的正常使用。备用电源的使用是在工厂正常供电中断的情况下进行的,加强工厂内部人员对备用电源的认识,能够确保备用电源在正常用电过程中的维护,工厂员工在进行电路检修过程中也会加强对备用电源的检修力度,从而推动工厂内部电路安全建设。

最后,工厂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电力使用的培训,并积极的采用新技术。工厂备用电源的使用不仅需要技术人员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更要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工厂的实际电量情况来判断是否启动备用电源。工厂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能够确保技术人员进行正确的备用电源的使用,同时,在进行培训过程中,工厂相关负责人要让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进而激发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在维持工厂正常生产活动的同时,适当的为工厂减少电力方面的维护开支。

新技术的使用能够推动工厂备用电源自投切换功能的深入发展。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工厂需要及时的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工厂的资源利用率,并通过改进生产模式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在电力使用过程中,工厂也应该加强新技术的使用和投入力度,只有确保新技术充分利用到具体的电力维护和相关操作过程中,才能够为工厂节约成本,进而保证备用电源自投切换功能的正确合理使用。

结束语

工厂供配电系统备用电源的自投切换功能在工厂中的应用一方面是工厂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先进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备用电源的自投切换需要有相关技术人员来进行维护和处理,在应用过程中,工厂要及时的更新有关设备,并根据具体的生产情况进行技术改革,从而推动先进技术在生产中的利用,确保生产的持久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丁益生.带备自投功能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J].电气时代,2009(7)

[2]苏彬.SUE3000装置在大庆石化公司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2(31)

公子欢喜范文5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composi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 the status and role of various resources and the necessity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for interlibrary cooperation, then analyzes the impact factor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uilding and sharing,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mments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文献;共建共享

Key words: Network;information resources;literature;building and sharing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96-02

0引言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

1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

在这里我们看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文献资源范畴,它已扩展和延伸为一个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丰富的新型馆藏体系。这是网络环境下给人类的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带来的根本变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传统文献资源无论何时都是图书馆的基础的、现实的馆藏,是能够提供给读者的最直接、最经济的的资源。即便是在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的现在以至将来,它仍将是馆藏的主流。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副教授科克斯(R.R.Cox)写道:“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书籍、杂志和报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回避的宝贵的组成部分”,“按我的理解,印本图书,四个世纪以来是最有效地传播信息和知识的方法或人工制品,将在二十一世纪不断进化的信息时代继续扮演同样的角色。当我在因特网上漫游时,我依然会读书;当我在万维网上加载电子文本时,我依然会写书;当我浏览电子图书馆目录时,我依然会逛书店。”

电子出版物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信息媒体。它泛指一切以电子方式或机读方式生产和发行的出版物,出版物中的文字和图像信息以数字方式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输出设备或电信网络传送,最后在视频显示终端上被阅读。电子出版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模式,改进了信息提供、信息种类以及文献和信息的获取方式。电子出版物具有传统出版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一员。而且,随着图书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具有资源共享功能的电子出版物在馆藏中的比例还将不断提高,从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形成与传统出版物互补、共存的局面。

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指由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学科信息、政府公告、电子公告、电子邮件等非正式出版的网络信息资源。它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因特网上的信息容量大,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和筛选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必须对这些动态的、离散的信息加以组织、加工和有效的开发,提供给读者具有权威性、精确性、实效性的信息资源。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 积极因素

2.1.1 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2.1.2 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

2.2 不利因素

2.2.1 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

2.2.2 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

2.2.3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 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

3.2 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

3.3 普及使用新技术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3.4 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公子欢喜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计划、合作和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库存投资、低单位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间的平衡。

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供应链的形成使链上各个成员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快速反应致力于总体库存的大幅度降低,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平衡机制。

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为中心,以“3CS” (最终客户服务Customer Ser'vqce、客户满意Customer Satlsfactlon、客户成功Customer Success)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贯穿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并将改善客户服务质量、实现客户满意、促进客户成功作为创造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二、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的物流和信息流问题及现状

物流是供应链的基础,没有现代物流,供应链只能是空中楼阁。物流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物流概念的出现,归功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物资流动量会急剧增长,结果可能是国内的运输能力、储存能力和其他社会基础设施诸如道路、港口等的严重不足。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增加成为物资流动量增加的基础。这时,企业的运输、储存能力的扩大成为当务之急。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物流的主要目的是能力的扩大和费用的降低。为此,宏观方面要求社会基础设施诸如道路、港口等的整合和扩大,这将推动运输产业的保护和扶持。企业也追求流通活动的合理化,力求建立自己的流通中心,其中包括现代化的机械的购置和信息技术的引进。一旦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物流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能力扩大和降低劳动强度,而是变成提高生产效率和物流系统整体效率的管理,这时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将不可避免,对信息流的管理将变得重要。进入经济低速发展或停滞阶段后,与物流的发展相关的外部经济问题将受到关注,交通拥挤、交通事故,大气和噪音污染以及与建筑物相关的居住幻境恶化等问题将凸现并可能得到解决。因此,作为国家的物流政策在追求物流现代化的同时,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兼顾环境保护。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供应链运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确立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因此电子商务为推动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管理、发展电子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为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呈如下新的特点:

(一)管理信息化。

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己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

(二)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三)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

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四)物流系统化、专业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上升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其经营的绩效直接决定整体交易的完成和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物流信息对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商品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流活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3PL)方式改善企业外部物流情况。 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以契约形式完成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是当今世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适应物流一体化趋势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完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改革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前提,特别是企业的内联网、外联网和因特网的集成,是保证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基本条件,同时它的供应商也要有好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网络之间的对接合。

(三)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ERP系统。

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通过流程再造,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可取得显著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四)加强协同整合。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单打独斗式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的需要,为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在供应链的范围内增加信息共享的意识。供应链各环节参与者彼此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减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以提升经营的效率。

(五)重视CRH(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atlOnship Mnagement)建设。

CRH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延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技术,CRH能够突破供应链上各节点的地域界面和组织界面,将客户、经销商、企业销售部系统整合,实现企业对客户个性化的快速响应,真正解决供应链中下游管理问题。作为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向客户延伸,客户反馈的信息折射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共赢。

参考文献: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