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原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调歌头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原文范文1

关键词: 解构主义 译者主体性 宋词英译

1.引言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Bassnett(2004)指出“语际翻译过程必然有译者对原文创造性的解释”,从而译者主体性研究被纳入翻译研究范围。Venuti(2004)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反对传统的通顺翻译,认为译文必须看得见译者。其理论以解构主义的观点为理论基础,提倡译者就是创造者。Douglas Robinson(2001)甚至直接将译者看为作者,充分肯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的积极和创造性角色。伴随着这种趋势,解构主义翻译流派逐渐得以形成。

一方面,解构主义翻译流派认为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将无法生存。文本本身的意义是由译文而不是由原文决定的(李,2004:276)。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甚至认为“翻译文本书写我们,而不是我们书写翻译文本”(Gentzler,2004:146),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并且宣称作者和原文的死亡,认为译文是原文的来世,这样就否定了作者和原文的权威。

另一方面,解构主义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他们宣称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认为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正因为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译者便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出能使原文存活的因素,利用语言间的转换,使原文得以发展并走向成熟,这样译文便是原文的一种创造性的“延异”(廖七一,2000:73)。不仅如此,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不同,因而对原文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原文被不断地改写、重组(廖七一,2000:82)。

从上论述可以看出,在解构主义视角下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权威性的否认和译者自身地位的提升,而后者又包括译者对原作的“延异”和“改写”,下文将从这几方面对朱纯深宋词翻译体现的主体意识进行探讨。

2.解构主义视角下朱纯深及其几首宋词的英译

2.1朱纯深

朱纯深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英汉翻译的教学与研究,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现执教于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曾在国际权威译学期刊发表多篇译学论文,而且译著颇丰,主要包括《短篇小说写作指南》、读者文摘《当代小说选粹》、王尔德《自深深处》、中国古诗词中英对照本《古意新声・品赏本》,以及中国现代散文和新加坡当代华语诗歌的中英对照译作等。他的译文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在传达原文信息方面,可谓恰到好处。在宋词翻译上,他讲究诗歌翻译的“诗心说”,认为诗歌的翻译是对诗心“新的放歌”(朱纯深,2002);不仅如此,在宋词的翻译过程中,他还会记录自己的翻译历程和心得,这也为本文对他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2.2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

2.2.1对原作权威的否定

对原作权威的否定,并不是指译者对原作者及其思想的否定,而是在翻译中将其进行“新的放歌”,从而使原作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延续,即译者赋予译作新的生命。“译者不仅能赋予原作以生命,他们还能决定赋予他们以何种生命,以及决定如何如何使他们融入到译入语文学中”(Lefevere,1995),因此译者主体性决定了译作的审美独立品格和其在译入语的文化特征,译作和原作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文关系,这就充分说明了译者的创造性。这一点在朱先生的翻译观中颇能体现:在《心的放歌之一――假设诗歌翻译不难》中,他(2002)指出“要说‘作者死了’,那么在诗的境界里本来就不存在那个‘作者’”,对诗的每一次翻译,其根本意义在于“开拓了诗之国度的疆域”、“开启新的言说”和“张扬新的放歌”,因此诗的翻译要“随心”、“随意”、“不随形”;在《心的放歌之二――假设诗歌翻译很难》中,他(2002)指出诗的翻译就是“征引”,而且每一次征引都是一次“断章取义”:让文本作品脱离其原来的、历史的互文语境,进入一个陌生的互文语境,正是这样的语境迁徙标志着本雅明所说的作品“生命的延续”。

《雨霖铃》这首词译于1987-1988年间,当时朱先生孤身一人在英国留学,朋友很少,而且正是英格兰中部的冬天,阴多于晴,多有不适应,此时偶读该词便心有所感,翻译成英文聊以自遣,可见该词的翻译是为了抒发译者本身的情感,体现翻译过程的主观性;又如《水调歌头》的英译本初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朱先生同样身处异国,为了抒发人生漂泊无常的感慨而翻译此词,说明其动机是自身情感的抒发;其后该词译本(还包括《声声慢》)被用于新加坡大学的教材,这也说明正是因为朱先生的翻译,该词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传诵,为该词“生命的延续”和“进入享誉阶段”提供可能;《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选译首先是出于作者本人的喜好,而且新加坡出版机构的发行使该词在新的国度得到了流传,更为该词在新的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2.2.2对原作的“延异”

传统翻译观下,译者必须寻求译文与原文意义的“忠实”,但在解构主义视角下,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译者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意义”进行解构,从而造成了译本的“延异”。

(1)无限“延异”

当原作的“所指”本身不明确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有充分的自由性,将原作的意义进行无限的“延异”。如《水调歌头》中“照无眠”一句中,到底是谁睡不着呢?原词并没有明确指明,因此特指和泛指完全取决于译者的理解和想象力,这里朱先生处理为“my sleepless night”这一特指的个人感情,以期产生更强的共鸣;同样《念奴娇・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对于“笑”动作的主体一直都有不同的解释,到底是“应笑自己多情”还是“多情之人笑我”,这在原词中并不明确,因此该句的翻译也完全取决于译者,在此译者处理为“I must laugh at myself:letting sentiments grow into grey hairs,too soon.”就选用了第一种解释;《雨霖铃》第一句“寒蝉凄切”中,由于汉语语言“意合”的特征,对于到底有多少“寒蝉”在鸣叫并不明确,但是译入语――英语又为“形合”语言,数量的选择就完全取决于译者,在这里朱先生选择了单数“a cicada”,一方面是单纯提供事件背景,另一方面意在截取一个焦点意象。又如《声声慢》“憔悴损”一句中到底是人还是花“憔悴”?如接上句“满地黄花堆积”则是花,而考虑伤心憔悴又为“人”,这样的场景取决于译者本人,在此朱先生处理为“languid and grief-worn”用来形容人。

(2)有限“延异”

上述情况中,因语境和所指的缺失,文本意义不确定,译者主体性得到全面发挥。但当文本中“所指”存在时,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挥,而这主要依赖于译者的喜好和不同理解。如《水调歌头》“把酒问青天”一句,朱先生将“酒杯”的意象处理为“goblet(高脚玻璃杯)”,暂且不论其翻译好坏,都就该意象的“延异”掺杂了多少译者的个人和时代元素;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句,“江山”一词已是套语,但到底是将其译为纤巧细腻的工笔山水还是恢宏壮阔的写意山水,就要取决于译者个人的理解,朱先生处理成“what a glorious sweep of land”明显属于后者。与其他译者不同,译者将该词最后一句“一樽还酹江月”中“江月”以“江”和“月”作为两个意象分别译出“the River”和“the Moon”,这就说明意义的理解译者是见仁见智,取决于其主体性。另朱先生将《声声慢》词牌处理成“What a Day―To the tune of Shengshengman”,主要是得益于他对词牌文化背后的内涵和对该词的个人理解,充分体现了自我主体性。

2.2.3对原作的“改写”

解构主义视角下,原文不再是译者的“中心”,相反他们看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将文本放置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审视,因此每一次翻译都有特定目的和原因,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诸多因素限制,所以译者必须进行“改写”,包括意思的改变、意向的缺失、结构的重组和原文风格的变化等。

(1)意象改写

意象是传达诗歌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往往对其进行改写,这一点在朱先生的译本中屡见不鲜。如在《水调歌头》译文中,他将“琼楼玉宇”只简单处理为“there”以回指上文而并不展开,又将“朱阁”和“绮户”直接改成“chamber”和“gate”的意象,这是他考虑到悉数译出会附加很浓厚的文化涵义,加重译文读者处理信息的负担,分散其注意力。这一点在《雨霖铃》译文中多有体现,如“都门帐饮无绪”和“兰舟催发”两句,译者改变了“都城门外设帐摆酒饯行”和“兰舟”的意象,将其处理成a tavern by the city gate和the departing boat,担心过多细节在新的文化中会喧宾夺主,反而影响其对全文情绪的把握;又如译者将“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杨”的意象省略,将“残月”的意象改译为“setting moon”,这主要是“柳”字的谐音更能体现中文的联想意义,而天边的“落月”更能为词中的主人公提供凄美的画面;同样的改写在《声声慢》中也有体现,如翻译“雁过也”一句时,译者用“a hart-rending line”放在“wild geese”意象之前,意在暗指书信或诗的一行,并转为雁阵的“一”线,暗示雁过人去不见信的孤独伤悲。

(2)结构改写

正如上文所说,为了特殊目的或限于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译者会自觉进行结构的重组。如《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朱先生将其处理为“this is,anyway,an eternal flaw――an uncertain world under an inconstant moon.”这不仅是为了保持译文的精辟,而且是为了适应英文表达习惯,将表示议论性的话语“this is,anyway,an eternal flaw”提前先说;有时译者为达到某种预想效果,同样会进行结构重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译者将“惊涛拍岸”两个意象进行叠合译出“shore-tearing”,并将其与“Waves”进行跨行放置,达到那种“拍岸”的意味。又如《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行独立成句,却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为了达到相同效果,朱先生用emerging一词将三句巧妙联合,避免了平铺直叙。

3.结语

本文从解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探讨译者的主体性,通过对翻译家朱纯深几首宋词英译本的分析,发现其在翻译过程发挥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这其中有客观的(文本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的(译者自身的审美标准)因素。通过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在解构主义理论支持下诗歌的翻译是一个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平台,这也是诗歌存在很多译本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它为我们欣赏和批评诗歌翻译拓宽了视角。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解构主义视角并不是放纵译者肆意篡改或改译,只是要调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李.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朱纯深.宋词英译(1-2)[J].中国翻译,2002(3).

[4]朱纯深.宋词英译(1-2)[J].中国翻译,2002(2).

[5]Bassnett,S.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水调歌头原文范文2

2.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②暂凭杯酒长精神( )

③折戟沉沙铁未销( )

④干戈寥落四周星( )

⑤留取丹心照汗青( )

⑥高处不胜寒( )

⑦何事长向别时圆( )

⑧意踌躇(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赤壁》中的主旨句是:_________。

②《过零丁洋》中巧妙地用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凄苦的句子是:_________,

其中千古名句是:_________。

③《水调歌头》中写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是:_________,

常用来表达对亲人思念、祝福的句子是:_________。

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涵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动写静的句子是:

_________ ,体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

4.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5.《赤壁》是一首_________诗,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_,

后两句是_________。

6.《过零丁洋》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一联是:

_________。如文天祥一样临难不惧、宁死不屈的英雄人物还有(请列举四个):__________________

7.《水调歌头》一词上片写了_________,下片写了_________。这首词的过渡句是:_________。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8.说说《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曲表现的一个历史主题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水调歌头原文范文3

关键词:古诗词 流行歌曲 歌词 传播

流行歌曲也称通俗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感情。一首歌究竟能不能流行,能不能成为经典,歌词的作用至关重要。歌词应该有独特的叙述方式、审美角度及结构形式,必须能概括地表达歌曲的意境及氛围。好的歌词本身应该具有独立于音乐之外的艺术价值。古典诗词为词作者提供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是当代歌歌词创作的不竭之源泉,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及品味,同时,歌曲的流行也有助于诗词在更大范围的更广传播。因此,研究古诗词在当代歌坛的应用与价值,具有现实意义。以古典诗词为基础来创作歌曲,目前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以诗词原文为基础创作歌曲;二是在歌曲中用现代汉语描述、营造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三是还原古词古曲。我们主要讨论前两种。

一、以诗词的原题、原文为基础重新配曲创作出歌曲

歌诗本一家, 诗词的产生、发展与音乐有密切关系,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曾经作为歌词被广为传唱,古诗词是流行歌词的远祖,这是事实,也是文化传承的结果。中国古典诗词在遣词造句上大都非常讲究,而且又非常地强调韵律之美,因此经过作者的推敲打磨,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千载而下,音韵虽有变异,依然朗朗上口,音乐感极强,同时又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含蓄委婉,百转千回,动人不已,如果通俗易懂的话,本身就可以谱成一首好的歌曲。

歌词的语句表达是很重要的,歌词作为一种文学语言,应该具有节奏感。语言与乐曲相结合构成了歌曲,这就要求歌词韵律性强,押韵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押韵是古典诗词讲求韵律美、节奏美、音乐美的传统。在押韵方面,古诗词为当代歌词提供了素材和典范,将古诗词元素注入流行歌词的文字里,产生了一种发酵的效果。比如截取古诗词的标题或名句作为歌名: 《一剪梅》《涛声依旧》《一江春水》《人面桃花》《巴山夜雨》《东风破》《烟花三月》等。或是借用诗词名句来创作,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被改编为歌曲《但愿人长久》,流传甚广,让人印象深刻。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被改编为歌曲《月满西楼》,整首歌曲朴素清新,婉转动人,与李清照的词风一致,也是广为传颂的名作。

以整首诗词配曲的歌曲,最有名的是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 (玉楼深锁多情种)、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 著名曲作家谱的曲与诗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现当代音乐史上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经典作品。

一些小诗经过谱曲演唱后也会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明朝高启的诗歌《寻胡隐君》: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用简单明快的曲子把诗歌意境表达了出来,让人很快就记住了歌词,对诗歌本身的广泛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 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思》,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引用了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前四句,罗文演唱的《满江红》用的是岳飞的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用的是明代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化用古典诗来创作流行歌曲,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的精炼与表达方法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意境营造方面有一种文化积淀的优势,无论是述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将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增添了歌曲的内涵和韵味。

二、在歌曲中用现代汉语描述、营造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是一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具体可感知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意象或意象的组合可营造出不同的审美境界。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词作者手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给歌曲带来不同的意境。意境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借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营造歌曲氛围是流行歌曲创作的重要手段。意境的营造是否独树一帜,是否能够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歌曲的质量。借用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用现代汉语进行再创作,是非常困难的,对词作者的古典文学功底有很高的要求。

在营造古典意境方面比较典型的是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和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歌曲化用了李白诗歌《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词句。李白诗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新鸳鸯蝴蝶梦》歌词:“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漂流。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李白诗中写送别之情,借以抒发不得志的内心悲苦,词作者在这种悲凉低沉的意境中嗟叹爱情和人世的苦楚,与原作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涛声依旧》由陈小奇作词,他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是化用古诗意境和意象的典范。《涛声依旧》的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化用的是张继的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枫、渔火、风霜,作者巧妙地把古诗中的原有意象和自己的理解有机组合在一起,保留了原始苍凉、落寞凄清的意境,又加入了一种留恋、回味的个人情感,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成为广泛流传的佳作。

另外,由台湾女作家琼瑶改编的电视剧插曲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中的词句和意象,具有相当浓郁的古典意味。如《在水一方》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翻译,但是更贴近现代的情境,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和古乐府诗《上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邪》原文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用现代汉语把诗歌的含义一句句娓娓道来,听上去依然动人心弦。琼瑶有很好的古典文化功底,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她创作歌词时,古诗词名句信手拈来,这些古诗词名句像盐融化在水中一般,与整首歌词中浑然一体,再加上作者的解读和人生感悟,营造出一种婉丽清新又深情款款的意境,增添了歌曲的文化韵味。

水调歌头原文范文4

关键词 词义修辞格 英汉互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主要是借助语义的联想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们主要包括 simile, metaphor, allusion, metonymy, personification, hyperbole, irony, euphemism, pun, oxymoron, transferred epithet等。

(1)明喻(Simile),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与汉语是相对应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句中。

例如:Anna’s marriage to such a horribly vulgar husband was, to draw an analogy in the vernacular,like sticking a lovely flower in a dunghill. It’s a tragic,tragic.

安娜·卡列尼娜嫁给这样一位庸俗不堪的丈夫,用一句土话来形容,真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

(2)暗喻(Metaphor),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兼有汉语隐喻、借喻及拟物的特点,例如:夜幕 the curtain of night

He is a night—owl. 他是只夜猫子。

The ship plows the sea. 船在乘风破浪地前进。(不是“船在犁海”)

(3)引喻/典故(Allusion),与汉语的暗引相近似。其特点是不注明来源和出处,一般多引用人们熟知的关键词或词组,将其融合编织在作者的话语中。英语引用最多的是源出《圣经》故事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伊索寓言》和那些源远流长的谚语、格言等。例如: 英语典故:Helen of Troy 美貌女子;红颜祸水;直译“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Helen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

英语典故: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

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4)换喻(Metonymy),和汉语的借代词格相对应,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换用另一个名称或另一个说法,通常是以抽象代具体或以具体代替抽象。例如:用the Iron Lady代替Margearet Thatcher;用crown代替,权利;用gray hair代替老年人等。

(5)拟人(personification),与汉语拟人完全相同,就是赋予物以人的言语属性,使得语言表达更为形象生动。例如: How soon hath Time, the subtle thief of youth, stolen on his wing my three and twentieth year! (John Milton)

时间,这个盗窃青春的狡猾小偷,盗窃了我二十又三年飞走了。

(6)夸张(Hyperbole),是为了表达深刻的感受,抒发强烈的感情,通过故意夸大事实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汉语的夸张完全相同。例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Thirty—eight years are fled, in the twinkle of an eye.(cf:with a mere snap of fingers)

(7)反语(Irony),反语就是把正面意思反过来说,也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这种辞格便于挖苦、讽刺、俏皮、幽默。对这一辞格采用直译能保留原文嘲弄的修辞效果。例如: 周蘩漪:你这一次到矿上去,也是学你父亲的英雄榜样,把一个真正明白你爱你的人丢开不管么?(:《雷雨》)

FAN: And the reason why you are going away to the mine is that you’re following your father’s heroic example and throwing over the one who really understands and loves you?

(8)委婉语(Euphemism),就是用转弯抹角的说法来代替直截了当的话,把原来显得粗鲁或令人尴尬的语言温和、含蓄地表达出来。例如: He is hard of hearing. 用hard of hearing来回避“deaf”,译文用“听力困难”来代替“聋了”;用“weak in the head”来回避“ stupid”或“foolish”译文可用“脑子不太好使”来回避“蠢”“笨”等字。

(9)双关(Pun)与汉语双关一样,就是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语言片段同时表达双重意思:一个是表面的,一是隐含的,并且以隐含的意思为主。例如:Home is home, be ever it so homely. 家虽不佳仍是家。有时,译者想要把双关语译出原味,再现原文形韵是很难的,这时需要注解来说明,如:why is the river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原文bank是双关,一指河岸,二指银行。)显然原文的幽默诙谐感已经荡然无存。

(10)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将相互矛盾的概念和判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便相互映衬,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意味深长的哲理。如: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离别,是如此甜蜜又令人忧愁。(不是甜蜜的悲伤);The mother is undergoing the joyful pain and painful joy of childbirth.母亲正经历着分娩时欢乐的痛苦和痛苦的欢乐。

(11)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是一种超乎语言常规的变异现象,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应用。其特点是把用来描述甲事物性质的修饰语来修饰形容乙事物根本不存在的性质和状态。例如:sleepless night 不眠之夜;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The big man crashed down on a protesting chair. 这个大个子一屁股坐了下来,椅子咯吱咯吱响,好像发出抗议声。

结论: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的恰当使用能够提高语言表达的魅力,使得语言表述更为鲜明生动,更富感染力和效力。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英汉原作的文化背景及其所表述的意思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再现原文形韵,使得翻译不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冯树鉴. Practical Skill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水调歌头原文范文5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好日子。中秋节对于全球华人来说,都是比较特殊的日子,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今天小编分享了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五篇,希望能帮到你。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1今天是中秋节,透过窗户,我看见月亮从楼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楼顶时,似乎胆大了,一下子跳了出来,顿时,月光洒满了大地。月光照在杜鹃花的叶子上,在地面就能看见影子。我呆呆的瞧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

我突然想起和爸爸赛诗的事,便请了妈妈做裁判,并给爸爸讲了比赛规则:每人只能说带有‘月‘字的诗,谁接不上就算谁输。

比赛正式开始了。我一马当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说:不行,这首诗太简单,重背一首。我只好背起了《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爸爸说:你只会背这种短诗,看我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不甘示弱,背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完,我还挑战的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沉思了一会,还是一个字也没吐出,我的意极了,和妈妈一起数:5、4、3、2、1,时间到。天舒赢了。妈妈宣布。我高兴的蹦起来,抬头看了看月亮,嫦娥姐姐仿佛在冲我笑,祝贺我取得胜利。

下一次中秋节赏月时,一定还要来一次赛诗大会,我也一定要保持冠军这个称号!

中秋晚会上,你清甜的歌声,直到现在还时不时在我耳畔萦回;我向你索要过好多次的宣传橱窗里你的画,现在依然端放在我的写字台,澄清一方天地。

夜,早已来临。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各家的房屋里,照亮了人们的心房。就在这个时候,有多少人正与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在团圆的喜悦中吃着月饼,在月饼的甜美中仰望那一轮圆圆的明月夜,早已来临。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今天,刘老师叫我们带月饼,我很奇怪,我跑到钟的面前,看见今天是八月十五日,原来今天是中秋节啊!怪不得刘老师要我们带月饼呀。上课了,我把月饼拿出来,我看看同学的,又看看自己的,我们的月饼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很华丽、有的很别致。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这个节是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之一,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中秋节素有全家团聚,品尝月饼,吃酒赏月的风俗。

月亮圆了是中秋。你看!今天月圆了,天暗了,月亮挥了挥手,从山下走着猫步来到了天空。天空万里无云,月光幽幽的,给黑色的天空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若隐若现。

《步蟾宫中秋》原文去年掩冰轮皎。喜今岁、微阴俱扫。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无歌无酒痴顽老。对愁影、翻嫌分晓。天公元不负中秋,自把、中秋误了。

《南乡子中秋前一日饮赵信申》原文细雨弄中秋。雨歇烟霄玉镜流。唤起佳人横玉笛,凝眸。收拾光上小楼。烂醉拚扶头。明日阴晴且漫愁。二十四桥何处是,悠悠。忍对嫦娥说旧游。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2终于又到了中秋,今年的中秋又和往年的中秋有什么不同呢?对于我来说,还真是没有多大的不同;只不过是在人生中又增加了一份或许值得回忆和留恋的经历罢了。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我在异乡遥望故乡的天空,遥望那一轮明月。

中秋之夜,坐在窗前,等待那一轮明月;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果然不错,月亮从东方天边悄悄地露出笑脸,在幽蓝的天幕中,如玉如盘;仰望天空,月光轻柔的洒向人间;月光映着一层层,一缕缕薄翼般的轻云,美妙极了!

夜空里大多的星星在明亮的月光下已经羞涩的闭上了眼睛,只有几个调皮的小星星在遥远的天际还眨着眼;一轮满月微笑着注视着人间,她的笑容是那么温和,那么祥瑞;大地好像一个熟睡的宝宝。

月,最是那一轮明月扰人心;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这一轮明月高歌,惆怅和憧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东坡的《水调歌头》更是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怪乎《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此时,又一年的八月十五;无论身处何处,每当中秋月圆之时,每个人的心中最牵挂的就是那个家!

中秋的月亮,尽情的挥洒着银色的月光;你看月亮静静地凝视着我的张望;多少个中秋之夜,我只能与月影为伴,望月兴叹。举目思亲,心中泛着一股无比的孤独感。那份寂寞,那份心酸,就在这皎洁的月亮之下,一个人慢慢地咀嚼。如今,我望着明亮的秋月,看着淡蓝的夜空,却散落了一地的惆怅;曾经的月亮,曾经是那么的皎洁,那么的纯净,那么尽情的把月光洒给大地。可如今,是否也跟从前的一样吗?脑海中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亲人,好友;今夜,你们在哪里?是否跟家人欢聚在一起?

故乡的明月,在脑海里却是那样的清晰......

往事如风,转眼间,我们都在长大;那些曾经的很熟悉的东西虽然在心里,但已经变得模糊了;曾经渴望过的中秋节已变得不怎么想过了;儿时的中秋就是那圆圆的月饼,还记得住儿时的光景。一到葡萄熟了,一到秋叶落下,儿时的我就想起了甜甜的月饼。月亮刚刚挂起来,我们兄弟两个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月饼,欢笑声中,爸爸在葡萄架下摆好小桌,桌上一个大盘子里放了梦寐以求的月饼,妈妈幸福地为我们分着月饼,一人一个。“我的甜!”,“我的更甜!”。月亮也仿佛听懂了我们的笑声,浅浅地挂在天上笑着。

小时候不懂什么叫团圆,中秋的晚饭也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唯独吃月饼对我们来说是件大事!看着月亮奶奶会给我们讲中秋的来历,告诉我们中秋的传统,但最吸引我们的就是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吴刚伐桂的故事。我不是似懂非懂,而是完全不懂,因为我只顾着吃我喜欢的月饼了。小时候,我喜欢中秋,但与月亮无关、与传说无关,只与月饼有关。

而如今坐在窗前,点上一支烟,吐出一个个圆圆的烟圈;在烟圈里看着月亮,那淡淡的烟雾缠绕住过往的记忆;中秋的月光总让人把思念寄予心上,那美丽的嫦娥,娇小的月兔还有那芬芳的桂花树依然在那独自守望;秋风阵阵吹过,带着些许的惆怅;我突然想起,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过中秋了,我们长大了,童趣收藏了,却在怀念那一份轻松快乐。偶尔看着与当年的我们一样大的孩童,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想起这样大的时候,我们也是如此的玩乐;那儿时的记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带着深深的留恋。

望着秋月,很想,看那星空一轮明月,洒下满盘清辉;很想,看那月宫俏丽身影,葡萄架下细听美丽传说;望着秋月,剪一丝朦胧的惆怅,拾一缕淡淡的忧伤;让缠绵许久的情感在静静地月圆之夜慢慢延长。望着秋月,一份牵挂,一段相思;月挂中天,说不尽人间喜怒哀乐,道不明悲欢离合。

秋风习习,敲打着尘封的门扣;中秋月圆,又是一个美好的时候,但愿将快乐凝聚成祈祷,让倾泻一地的月光温情的送去我的祝福:中秋快乐!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是一个金秋的季节,月满西楼,分明的月光,洋洋洒洒地铺了一地。四周可以听见的也只剩下田中那偶尔的虫鸣声了。他静静地倚在床边,若有所思地望着地板上的白霜。披上青袍,走进看时,方才察觉到那是月光。望着那雕栏外那分明的明月,似乎明月也在望着他。触景不禁生情,他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父亲安好?母亲何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一首响彻千古的思乡之曲,应月而生。

皓月千里,浮烟一空,又一个中秋之夜。他一袭白衣,风度翩翩,却又愁肠满腹地危坐桌前。案上文房四宝,一盏油灯在秋风中摇摇曳曳。他好似从窗外依稀如故的圆月里捕捉到了些什么――愁眉稍稍舒展了些,缓缓地提起笔,接着就是疾书——“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桂花飘香四溢,天空中悬着一轮皎洁的明月。花间酒一壶,他独饮着。静静的花苑中他独饮着。孤独与寒意不时向他袭来——月光亮得喜人,对着秋月,他舞起剑来――以驱抵不胜的孤独与寒意。醉了,这一晚他喝得酊酩大醉——他甚至对着月亮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秋月扬明辉,他淋浴着盈盈月光,登上长安城,远望。玉关告急,长安征壮丁,然而,伴着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他似乎感到声声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子夜了,但砧声不止,月也圆得出奇。他不禁由而感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六朝金粉,随代笙歌汇聚而成的大唐盛世,与秋月为伴的李白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他胸怀大志,脚踏长安,在天子脚下写下了属于他的传奇。“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好一个桀骜不驯的与月为伴的李白!“力士脱靴,贵妃研磨”,你无奈地书写着“金玉其外,败玉其中”的大唐宫廷艳曲。终于有一天,火山喷涌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你又拂袖而去,散发弄舟,留下了一个亘古流传的与月为伴的神话。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4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而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赏月、吃月饼都是必不可少的事。

瞧!我们家早早地在阳台摆设了一个宴席,上面有月饼、橘子、苹果等等。我们边吃边等着天暗下来……

终于夜幕降临了,我看到一个明亮的月亮从山坡上升起来了。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的穿过一个一个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浅了,然后又变白了,白了!它傲然地、高高地升起来了。圆园的、亮亮的,它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看着这洁白的月亮,引起了我的想象。嫦娥偷吃了仙药,正在寂寞的广寒宫里守着夜;吴钢正在月亮里砍桂花树,我多么想去陪寂寞的嫦娥啊,又多么想去帮助吴钢砍桂花树,而且还想去逗一逗正在捣药的小玉兔呢。

这个中秋的夜晚,我们一家一边赏月,一边吃着香甜的月饼,真幸福。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我们先共同阅读这首诗的原文是如何的。《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原文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夜,中秋节的夜,应该是月明风清的月圆之夜。可是,窗外现在是乌云密布,打着雷,吹着风,下着雨一,正如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一样。站在窗前,感受着迎面而来的风,心中不禁荡起一股淡淡的忧伤,而这股淡淡的忧伤却夹杂着浓浓的思念之情,凭。。。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意蕴深厚的传统节日。传说,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开始祭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开始效仿,渐渐传入民间。据《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中秋节是代表思念与团圆的节日。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中秋节作文灯亮了、心暗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和父母的距离有这么远,而且真的真的好远好远!又是一年中秋节,万家灯火,喜笑颜开,家人团聚的场景似乎很常见,但是,对我来说那只是一种奢望!望着天上发着淡淡光芒的月亮,每逢佳节倍思亲。

2021年中秋节感悟心得模板5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水调歌头原文范文6

进;梧桐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96―01

“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这是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李渔(1611―1679)十五岁时写的一首《续刻梧桐诗》(简称《刻桐》),收人他成年时的小品文《梧桐》中。文中写道:“予垂髻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所坏,不克有终。”李渔出身于行医世家,父亲早死,他在母亲的教育下,认真攻读诗书,异常发愤。为了鞭策自己上进,他每年都要在亲手种的梧桐树上刻诗一首。这首十五岁时的刻桐诗使后来成为大学问家的李渔步人中年后仍记忆犹新。《梧桐》的末尾,作者写道:“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竞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欺人语乎!”

关于珍惜光阴,及时努力的问题,几乎是从古到今历代诗歌都曾出现过的主题。在1963年1月29日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里写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1956年6月写的《水调歌头・游泳》中又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词句,此句见《论语・子罕》,原文下面还有一句“不舍昼夜”。全句的意思是说:“孔子在河边说:“时间的流失,就象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啊!”

无怪乎在孔夫子之后,汉代乐府诗人告诫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位写下“煮豆燃豆萁,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的三国英杰曹植大声呼吁:“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唐代大诗人李白则感慨:“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在《满江红》词里劝勉人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是写过《琵琶记》的元末戏曲家高明的心得和体会。而明代的风流才子、据说曾“三点秋香”的画家兼诗人唐寅则写下了“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老不重来”的沉重嗟叹。清人亦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诗句。我们面前的少年诗人李渔又如何认识时间流逝的问题呢?请读他的诗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