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型城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型城市范文1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提升发展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
要取得经济发展主动权,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经济大国,但仍很难说是科技大国。目前,就技术层面来说,总的还是以引进为主,特别是核心技术。但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知识产权和技术贸易壁垒是必须逾越的两大关口。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取得经济发展主动权,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加强自主创新。
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而言,我们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要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推动力,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是出口、消费和投资。前几年,区域发展、企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投入拉动、体制机制的创新,而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动力除了投资、体制机制优势外,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和知识。
要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绍兴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土地、电力、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紧缺,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亏损额增加,一些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遭遇贸易壁垒、国际市场风险增大等困难和问题。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增长方式粗放、科技竞争力不强,根本的化解办法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
要保持绍兴科技进步的相对领先地位,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提出要“打造科技绍兴、提升绍兴实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全国四个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城市之一、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并连续4次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第3位。但我市技术创新工作仍有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比较高、专利技术产出量比较少、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绍兴要继续保持科技进步的领先地位,必须正视存在的这些问题,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没有企业的参与,科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着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强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我们要把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提升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
科技型企业,应该是以技术创新为主旨,以新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和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的“高效低耗”型企业;应该是科技投入大、自主创新能力强、设备先进、技术领先、产品科技含量高、拥有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和职工队伍的企业。这些年来,通过不断培育,我市科技型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全市共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5家,占全省近1/3。科技型企业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去年,我市又出台了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重点培育3种类型的科技型企业。一是通过科技人才的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型示范企业;二是通过对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通过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苗子企业。力争经过3到5年的培育发展,使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达到1/3。在具体工作,要引导企业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推动企业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
加强技术研发。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往往创新一种新技术、应用一种新材料、开发一种新产品,就能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市场空间,带来丰厚效益。要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抢占发展制高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实力的企业要创造条件建设自己的研发机构,并要借梯上楼、借脑引智,到国内外寻求科技依托,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要瞄准最新技术,重视设备更新,改善技术装备,持续不断地实施一批技改项目,形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产品档次相配套的生产装备。重视工艺改进和专利申请,持续推进工艺革新,努力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狠抓项目投入,围绕主导产业、产业延伸、科技创新,积极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传统产业升级项目,使企业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点。
注重产品研发。产品是企业的生命,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落脚点。加强市场研究,根据消费对象的要求,开发多样性、差异化的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对科技型产品的市场拓展力度,引导市场,引导消费,扩大高科技产品的市场覆盖率,使高新技术产品快出效益,出好效益。积极培育名牌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由贴牌生产向品牌经营转变,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就企业而言,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积极推进节能降耗,重点抓好节电、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实现资源减量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施一批以清洁生产、防治污染为主要内容的技改项目,扶持一批工艺先进、消耗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项目,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着力推行资源利用循环化,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积极培育废弃物再生利用、再资源化生产。
培育科技人才。企业家要有求贤若渴的人才意识,加快培养和引进包括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完善激励人才创新、人才冒尖、人才创业的体制机制,做到高质量引才、高待遇留才、高效益用才。创新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与此同时,要注重一线工人的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技能型、创新型的职工队伍。
推进管理创新。要强化现代管理,引进先进管理方式,推进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加强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企业和谐。加强企业与周边社区的友好交往,形成企业与周边社区的友好型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特别要加强诚信建设,诚实经营、公平竞争、互惠互利,走敬业、诚信、守法的发展道路。
三、营造有利自主创新环境,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自主创新是具有很高外部经济性的活动,仅靠市场很难使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因此,必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努力实现“四个提升”:一是提升人的素质,不断激发人的创新活力,使绍兴成为创业者的乐园;二是提升产业层次,自主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主品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牢牢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四是提升城市科技实力,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地位,全市科技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作为党委、政府,特别要重视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搭建创新平台。现代科学技术涉及大量共性技术问题,建立公共技术平台非常必要。它既可以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试、检测等技术服务,又可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着力建设能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创新平台,使绍兴成为重要的科技成果研发基地、高新技术转化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构筑公共技术平台,扶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充分发挥它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和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着力培育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为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服务。
加大科技投入。增加政府投入是对自主创新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措施之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整合现有科技发展资金,改进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鼓励企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努力形成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与工商、文化、公安、法院等部门齐管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为知识产权提供强有力的保护体系。
创新型城市范文2
二是专利发明大幅增加。专利发明是衡量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我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鼓励申报资助专利技术,促进了专利申请数量的稳步增长。20*年,全市专利申请数为1546件,专利授权量达678件;20*年,全市专利申请数为1609件,专利授权量达1156。两年时间里,我市专利授权量增长近80%。被授予“全国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体制创新方面都已有了较大的改善。特别是体制创新方面,20*年9月,*市政府与贵州大学合作建立贵州大学*研究院,*市政府每年向研究院投入300万,作为科研经费,现在该院针对*产业发展重点已建立了10个专项研究所,为一些企业设计了方便实用的软件和提供了一批科研成果。
通过两年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我市知名企业和品牌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优化,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说明,*加强自主创新已经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但是在城市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政策环境等方面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我们仍然要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总结创新经验。每一位企业家、党政领导干部都要认识到创新是*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创新,*的发展将一无所成。很多实例早已证明,凡是创新做得好的企业,它的经济效益、社会环境都比较好,而那些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企业,他们永远跳不出自己的门槛。*的“老干妈”就因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而成为了全国知名的食品企业。一个城市要有创新型的企业,才能成就创新型的城市。目前,*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技人才、工程师、测量师、评估师、会计师、律师等人才*现在还很缺乏,中介机构很少,比如理发师评个职称也要到外省。*在建设新型城市上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普及,去创造,去创新。*市的很多党政干部创新能力、学习力度、学习积极性、吸收知识的紧迫感还不够强。如果不创新,*就无法发展;如果不创新,*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创新就是*市党政领导干部的失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作为是*市党政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机,失去活力,就不会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要将创新作为精神支柱来激励我们、鼓励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高技术水平、较大产业优势、较强区域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为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断增添新的动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今后*要突出“一个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强化“一个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四个方面”;把握好“五个更加注重”。
突出“一个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中体现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当前,为了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国内各个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城市都高度重视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体系,力争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获取主导权。从*“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来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铝工业、磷化工、烟草、装备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煤化工、现代中药、特色及绿色食品、电力等十大产业,而高新技术企业又主要集中在我们的几个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和工业集中区,虽然这些园区发展良好,已实现了产业发展相关要素的集中和主导产业的聚集,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但是总体上看,*大部分工业园区(包括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还只是处于由不同行业、为数众多的企业集结而形成的企业“堆积”阶段,产业关联度不强、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套协作不紧密。如小河区的詹阳公司生产挖掘机的主要液压件依赖进口,今年由于液压件供应紧张,詹阳公司虽有市场订单却不能开足马力生产。又如老干妈公司由于产品产量激增,我市为其配套玻璃瓶的市一玻、二玻不能满足需求,企业只能远到柳州玻璃厂去购买玻璃瓶。这样的事例在我市企业中还很多。可以说,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差距主要就在于产业链短、产业配套差和产业集群能力不足。因此,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我们必须立足*的实际,大力延伸产业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强化“一个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载体,当然也是自主创新主体。近年来,我市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从整体上看,企业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投入不够大,研发水平不够高。因此,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强我市自主创新工作,增强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着力“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倡导、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做好在花卉、蔬菜、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工作。二是继续坚定不移地进行科技创新。统筹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是完善体制创新。加强政府与高校的合作,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在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四是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新型城市范文3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界定
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杨冬梅、赵黎明等人根据创新型城市(或创新城市)的两种英文表述“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从字面意思上提出,前者有“创造性、创意”的含义,因此可以将其译为“创造性城市”或“创意城市”,后者则包含“创新的、革新的”之意,因此可以被称为创新型城市或革新型城市。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争、包容梦想的文化氛围,城市居民具有崇尚创新、向往创新的强烈精神追求,各个社会实践领域普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各行各业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走上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狭义创新型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确立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要素的自主创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产品,以技术创新或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在得到较多认同的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纵观“创新型城市”概念的演变,该理论提出的早期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停留在狭义的理解之上,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大家逐渐更认同它广义的概念。在关注以科学进步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加强了司法、行政、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尤其是思维、观念、制度等方面。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国内学者提出的关于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构建创新城市需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在任何文献中都是被公认的,即:创新主体,即开展整个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创新型城市,其创新活动主要由创新主体来完成,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创新机制,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倪鹏飞提出: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角色的明确定位本身就是“创新制度”首先要创新的内容);创新文化,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基本环境,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创新文化这些核心要素为支撑,均衡的受力形成城市持续创新能力,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木桶效应”,继而有可能导致创新型城市的构建功亏一篑。
创新型城市的实现路径
由于不同城市有其自己独到的区域理论,故而关于创新型城市实现途径方面的相关文献较多,且基本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纵观比较,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思维上的创新(或者说软创新)从而带动城市创新的模式,第二种模式是通过经济手段并积极发展地缘战略从而发展经济以带动城市创新。具体内容描述如下:
(一)思维方式的创新模式
李永胜认为,构建创新型城市应大力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先进城市文化,应选择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与实施路径,应充分发挥科技与文化两个驱动力以构筑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新集群,要完善政府治理机制,从而加强地方政府的领导。
陈依元提出,要以“创新思路”去建设创新型城市,即要从模仿思维转为创新思维,从借助经济优势发展转向借助创新优势发展,把自主创新的原动力、集聚力、带动力注入到优势经济之中去;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拉动,从生产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转向以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为主。
(二)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倪鹏飞认为创建创新型城市首先需处理好城市内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从而通过经济的竞争使其成为一个共赢的搏弈,形成一个通过自由竞争,产生一般均衡即相互间制衡的一个最佳状态的合理的城市治理结构。
何颖更认同立足区域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他提出创新型城市实施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全面的战略规划制定,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城市资源进行必要的考察分析,并对城市创新发展阶段性特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判断后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城市文化体系。
祝一君认为,单项技术研发和单项技术创新是构成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就应该明确技术研发的市场化导向,注意单项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集中资源推进整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过程,努力实现集成创新。
(三)两种创新模式的比较
从学者们不同的论述可以看出,第一种注重思维、文化创新的模式会使得城市的创新型构想在经过时间历练、文化沉淀后水到渠成的实现,但是这种“偏软”方式相对第二种模式会花费较长时间;而第二种模式则以经济发展实现带动创新型城市的“偏硬”模式会使得城市GDP发展较快,收益明显,但忽略思维、文化的创新会给城市创新造成“瓶颈”,在经济繁荣一段时间由于思维方式的相对滞后而导致经济缓步不前。
总之,建设创新型城市,应该“思维方式”和“经济创新”两手都要抓,在确定以哪种创新模式为核心后以此点带动全面的发展,重视技术的集成创新,注意单项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形成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在市场研发的过程中使得思维同步创新,继而推进整个城市创新文化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标准
要想成功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深入地了解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本质,从而根据其地域特征制定出相应的、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城市有其特定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支柱产业、根据地域及经济发展状况,其创新制度以及创新文化必然也有所不同。
胡钰从宏观的角度确定了一个包括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和创新绩效在内的三维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城市的创新力。创新环境包括城市支持创新的硬、软环境,前者如科技基础设施,后者如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还涉及生态环境。创新动力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物质资源投入和企业创新情况等。创新绩效包括创新成果产出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可涉及节能减排的情况。这种评定标准比较全面的覆盖了构建创新型城市各要素,但在这个体系中,所构成的硬环境因素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但是软环境比如制度设计、生态环境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无法在短期内
转贴于 直观表现出来,且没有考虑到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制约。
与胡钰不同的是,考虑到了各创新要素之间的合力,提出应该根据科技创新、新技术产业化和品牌创新这三者的综合创新能力对其进行评价。该学者提出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能力的原动力,是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的基础;新技术产业化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这种创新模式比较偏重经济创新,故而对创新型城市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所忽略。
谢攀针对我国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评价技术创新或区域创新体系的指标体系绝大多数以统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公布定量指标为主,对定性影响因素和环境因素考虑不足的问题,将制度环境(包括人力资本激励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形财产保护力度)、科技创业环境、制造业地方专业化指数、万元GDP能耗等也作为三级指标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这种理论由于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相比上述观点更易实施,但由于创新型城市的构建是各个因素之间合力的结果,不能通过数据是否达标而简单衡量,故而稍显僵化。
李英武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表现,从全方位的提出了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六个方面: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全社会创新能力,既合作又竞争的网络化创新能力,行为主体素质综合化的全面性创新能力,企业集群的互动式创新能力,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创新能力,静态与动态比较优势集成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能力。这种模式较为理想,但由于涉及面较广、且以软实力的构建为基础,故而具体实施方式有待商榷。
总的分析来看,科技的创新投入是城市创新的必须条件,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创新也是不能忽略的内容。至于其中具体的优先性,需要根据具体城市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城市系统多因素的创新,特别是各因素之间的整合和协同作用。在此过程中,城市创新能力即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是评价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和影响因素。
结论
通过对有关创新型城市构建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文章研究角度多为宏观分析其含义、构建要素或实现途径、评价标准以及具体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的实现过程中各个主体间的互动即合力是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但截止目前,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主体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
创新型城市范文4
关键词:构成要素;创新型城市;路径
一、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系统包括创新主体要素系统、创新资源要素系统、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三大要素系统。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主体要素是创新主体要素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们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是创新成果产生并促使其进入市场流通的关键环节;创新资源要素系统是由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等资源要素组成的,是城市创新资源集聚的表现,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创新文化、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要素,这些要素为城市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提供交通、法规、文化、专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是整个城市创新体系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系统是创新主体系统、创新资源系统、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三者的有机组合,对三大系统之间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是构建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是对城市创新演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各要素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详尽描述。
二、创新主体要素系统
各创新主体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的组成要素,也是实现城市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行为主体,通过科技人员、技术、产品、市场等元素的流通互动,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形态。
在创新主体系统中,各创新主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创新网络,在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制造,并将这些创新成果或者经过产业化后投入市场,再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进行新一轮的技术、产品研发,在创新知识-技术-产品-知识的循环往复中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对系统整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以各创新主体间的行为及相互关系为主线,建立基于创新主体系统的创新型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1。
如图1所示,该模型主要存在5条反馈环,这5条反馈系统的描述了创新型城市创新主体要素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下是对这5条反馈环的分析:
(1)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研发投入政府对教育、科研的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数量及水平城市科技人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企业科技人员)城市创新能力创新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宏观经济收益政府创新意识创新激励保障政策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动力企业研发投入科研成果数目创新收益企业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研发投入政府对教育、科研的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数量及水平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创新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4)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政府创新意识(创新激励保障政策)(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动力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平台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成本创新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负反馈)
(5)企业利润企业研发投入科研成果数目创新收益企业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三、创新资源要素系统
创新型城市可以看作是对城市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它要求创新资源在空间上集聚,其创新资源要素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知识等。人力资源要素主要指参与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物力资源主要指城市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基础、研发平台、设施等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支持、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知识资源为创新活动提供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专利、数据库、科技文献等。
在对创新资源要素及要素间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创新资源要素的创新型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2。
如图2所示,该模型主要存在3条反馈环,这3条反馈系统的描述了创新型城市创新资源要素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下是对这3条反馈环的分析:
(1)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风险投资研发资金投入量企业科研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数量)科研设施、研发平台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收益创新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引进人才量科研人员知识存量专利、科技文献数量城市创新力创新收益创新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吸引力风险投资研发资金投入量企业科研投入企业技术水平(科研人员知识存量专利、科技文献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创新收益创新利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四、创新支撑要素系统
创新支撑要素系统是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服务支撑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集合,主要是为了有效实施创新,加速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流通。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文化等方面。
在创新支撑要素系统中,各创新支撑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支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在对创新支撑要素系统整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创新支撑要素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3。
如图3所示,该模型中主要存在6条反馈回路,这6条反馈系统的描述了创新型城市创新支撑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下是简要分析:
(1)市场机制健全程度市场需求科研院所创新动力(企业创新动力)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2)市场机制健全程度技术创新成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创新动力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负反馈)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完善程度政府研发投入科研院所创新动力(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创新动力)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4)政府宏观经济收益科技体制完善程度法律法规合理性市场机制健全程度产学研联合程度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5)政府宏观经济收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基础设施水平中介机构完善程度(科技体制完善程度)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成本产学研联合程度)(技术创新成本企业创新动力)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负反馈)
(6)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新基础设施水平(创新文化)城市吸引力人才引进量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转化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反馈)。
五、基于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的城市建设路径分析
在对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要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主要反馈回路的研究,进而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资源集聚及配置、创新支撑条件完善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路径。
1.创新主体培育路径分析
通过分析创新主体要素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在创新主体培育中,应主要遵循以下三条路径。
①企业-龙头企业-产业-产业集群、联盟的路径。应当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重点支持新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优胜劣汰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辐射作用,形成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提升城市吸引力;促使企业以行业或产业链为纽带加强协同创新,引导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实现规模优势、知识溢出效应、创新集聚效应。
②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网络,强化产学研组织之间的互动联系。企业在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对新技术及新知识的敏感度、研发能力、科技人员等方面具有企业所没有的优势;产学研合作能够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进而能够提高创新收益、增加创新利润;产学研互动的创新网络可以实现企业和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更好的发挥创新资源的作用。
③建立政府引导、激励、协调机制。包括依据城市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相关战略规划及政策措施、完善创新基础设施、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具体表现在各种激励机制的建立,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公共采购、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创新型城市建设参与的主体多且复杂,出现利益冲突是难免,这就需要政府完善其协调机制,以使创新工作有序进行。
2.创新资源集聚及配置路径分析
创新型城市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创新资源的集聚及创新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城市,应当加强对其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及优化配置。
①加强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除了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外,企业应拓宽创新财力资源的渠道,增加创新研发投入;通过人才引进、使用观念的转变及引进多渠道多样化,增加人才储备量;以多种方式组建技术研发平台,提供必要的实验设施等,为创新主体研发能力的提升提高物质保障;重视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增加知识存量的基础上,提高知识资源的生产力转化率。在创新资源集聚整合过程中,还应当提升创新资源的质量,优化资源结构。
②强化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同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数量及质量有不同的要求,结合各个创新主体的创新特征,合理分配创新资源;强化对创新资源的管理,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以提高创新绩效。
3.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创新支撑要素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要素,在整个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创新支撑要素。
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基础实施建设,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重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的宜居功能。
②加强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公平、高效、完善的市场机制,完善创新体制;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激励制度、政策,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等的保护力度,降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成本,从而有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③健全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种培训机构和提供专业服务的事务所以及各种行业协会、技术开发中心等组织机构,完善城市创新服务体系;加大对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管理力度,提高这些机构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健全技术产权等交易机制,促使形成形式、主体多样化的市场网络。
④营造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创新文化。将创新与城市文化特色及地域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创新文化活动;建设“学习型”城市,改革教育制度,鼓励终身教育,鼓励创新思维;促进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认同,只有认同了最终的产品形式,创新活动才算真正完成,也才会再反馈到创新活动的开始。
参考文献:
[1]C.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
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M].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6).
[2]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3]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
[4]蔡林.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1).
[5]马有才,赵映超,杨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8).
[6]宋延广,龙如银.城市创新能力的动态仿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创新型城市范文5
深圳市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射频识别(RFID)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新的、更加便利的城市生活模式。
大幅提高城市网络化水平
自2012年深圳市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以来,相关的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首批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中一直位居前列。
深圳市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立足成为全国三网融合的示范。深圳市积极在全市开展“三网融合”示范小区建设工作,推进全市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在2013年1月13日开幕的深圳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深圳市政协委员袁明向大会提交的《关于“抓住三网融合的四屏合一新机遇,促进深圳IT产业全面升级”》的提案受到广泛关注。
提案建议,深圳市政府加大符合三网融合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扶持,如四屏合一技术、三网融合智能一体电视、智能手机、智能移动平板电脑等;推动以四屏合一为核心的三网融合技术、产品及服务在深圳广电、电信等运营商落地,打造全国的样板店,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建设发展。
与此同时,深圳市还大力推进光纤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通信网络IP化、宽带化、全光化,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建设以无线宽带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无线城市”网络,快速提升无线移动网络的接入带宽。目前,深圳市的整体无线覆盖率达80%。
智慧城市将让深圳市民享受到新的生活模式,市民的生活将更加电子化、智能化、便捷化。目前,深圳市正重点建设全覆盖感知网络工程和高速融合网络工程。
全覆盖感知网络工程包括实现视频监控在公共场所全覆盖的视频感知网络,对城市移动物体身份识别的身份识别网络,对移动物置的精确感知、可用于交通管理的位置感知网络,对大气等环境实时监控的环境感知网络等。高速融合网络工程提出降低用户使用无线宽带的成本,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的演进路径,实现无线互联网在室外的全面覆盖。
实现八达通和深圳通互通互联
八达通和深圳通的互通互联是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圳通是通用于深圳市的非接触式智能卡系统,由深圳市深圳通有限公司发行。最初为仅适用于公共巴士的智能IC卡,自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开通以来,其应用范围已逐步拓展至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及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等小额支付领域。深圳通和银行卡的对接使得深圳通有“电子钱包”的功能,2010年年底,深圳通全面实现了“电子钱包”的功能。
八达通是香港通用的电子收费系统,是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在电子货币使用上非常方便。无论进行交易还是充值,操作都十分简单。2010年,八达通和深圳通互通互联的技术难题已经全面解决,实现了两地互用,让深圳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
打造先进信息港
深圳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和IT技术密切相关,深圳市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致力于将深圳市打造成为先进的信息港。同时又以应用促发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技术创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深圳市在推进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积极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避免形成“信息孤岛”。比如,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确立了地质灾害“辖区责任、分级负责和职能部门分类监管相结合”的防治管理原则,明确了防治责任及费用承担,规定了预报信息方式、对不同等级预报预警启动应急预案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电子政务实现了政府部门间对市民的信息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有效地解决政府部门间无法相互调用资源的“信息孤岛”问题。
电子政务大大提升了深圳市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将解决人工程序冗长繁琐的问题,避免市民排队、填报申请等麻烦,减少市民办一件事情要跨越多个部门奔波的问题。
四网融合成为智慧城市的基石
国内4G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四网融合时代的到来,这不仅是信息通信产业的重大机遇,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坚实的柱石。四网融合的探索也有力地推动深圳市成为中国“最互联网城市”,成为全国4G应用场景最广泛的城市。
深圳市2G网络全市覆盖情况达到国际一流水平,3G(TD-SCDMA)网络达到2G覆盖水平,WLAN实现全市广域及深度覆盖,4G(TD-LTE)网络规模、城区覆盖密度均位居全国前列,支撑涵盖市政管理、商务办公、居民休闲、公共交通、工业区、文教区等各类区域的业务应用,商圈高楼、商住社区、地铁干道、各大高校均有良好的4G覆盖。
4G发牌之后,深圳各界快速地进入全新的信息工作生活阶段,也成为信息消费、城市升级的科技助力。深圳市正加速在智慧城市的道路上前行,到2015年,深圳市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0%,建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90%。
创新型城市范文6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定位;主成分分析;运行机制
一 创新型城市发展过程
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与创新型城市发展历程的一些理论研究,将创新型城市发展周期划分为:萌芽、成长、稳定、分化等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城市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文化,并由此产生一些创新项目。政府在一些示范项目和研究工作上开始鼓励和实施创新,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介入创新领域。成长阶段,创新型城市的创新环境开始全面形成。城市拥有独立的、可靠的对外联系渠道。稳定阶段,城市已经被公认为是拥有丰富创新文化的重要地方,能够吸引来自全世界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分化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大部分的城市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止发展,进入“停滞期”;少部分城市创新能力会下降,进入“衰落期”;少数城市能够突破这一发展瓶颈,进入“再次发展期”,成长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二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1个指标,构建了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定位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2-5]。各指标的标准值采用的是16个城市各相应指标标准值的平均值。
表1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定位指标体系
三 构建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定位模型
1.创新型城市发展定量测评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定位模型, 过程如下[6]:
(1)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和标准化后[6],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得到主成分,求出全部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则主成分为:
(2)计算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并选择主分量。利用主成分进行排序时,希望选取少数主成分,而且信息的损失还要尽可能少,所以通常用前k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忽略后面的主成分。这k个主成分总共保留原数据总信息量的百分比即累积贡献率,即:
(3)运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完成后输出总方差解释表
(4)构建模型。将每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分别与相对应的主成分得分相乘后汇总求和,从而得到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定位模型: 其中,
其中, 和 分别是第j个主成分归一化后的方差贡献率和得分; 为主成分载荷矩阵中与第j个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后的值。
2.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
将各指标的标准值代入上述模型得到Z值为1,将此作为判断城市是否处于创新型城市的临界值,将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确定如下:
(1)初步划分
当0
(2)检验和修正
对创新型城市的纵向数据进行分析,若某城市历史Z值曾经达到1.5,在初步划分阶段结果为1<Z≤1.5时,则将其修正为分化阶段的停滞期;结果为Z≤1时,则将其修正为分化阶段的衰退期。
四 实证研究
1.数据的获取处理
本文选择北京、上海、南京、温州、深圳、秦皇岛等16个城市(分别用A-P表示)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来源于全国统计年鉴、城市统计年鉴、各省(直辖市)统计年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2.主成分分析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所有主成分按照特征根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取前五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4.033%。根据主成分特征根值确定5个主成分的权重分别为0.44、0.248、0.129、0.095、0.088。因此,构造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模型如下:
数据归一化后与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值加总求和将得到主成分分值(E1-E5),将其带入模型,得到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定位Z值,如表2所示。
表216个城市的主成分分值和
3.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划分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