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灵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等等灵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等等灵魂范文1

灵魂似乎缥缈无踪,实则始终不离左右。只有灵魂与肉体有了最和谐的契合,生命才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但是,我们的灵魂什么时候开始掉队了呢?

看吧,迅猛的城市化和商业化已将人类逼到了角落,眼前只有纷乱的人群、奔忙的车流、喧嚣的噪声、耸立的高楼、金钱美女、海景房……由于跑得太快,脸上该有的微笑都消失了,有时甚至会忘记每天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没有清风过耳,不见白云满天,至于溪流淙淙、鸟语盈心则是梦里的场景。我们孤独的灵魂只能在远处飘忽不定,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有个朋友是出版商,极有文学才华,早年写过不少好作品。然而,近年来一直忙于出版事务,弄得焦头烂额。有时遇见,他总是抱怨忙得晨昏颠倒、心力交瘁。我劝他不要太累。他说:不行呀,最近刚买了房,要还贷,不忙活怎么办?我表示理解。隔了一年多遇到他又问,他说房贷还得差不多了,马上计划着买车,又揽了一大堆活儿。我只有摇头无语,他的灵魂怕是掉得很远了吧。

我家的隔壁有一对夫妻,经营着一家水果店,因为热情与勤快,生意做得十分活络。然而,他们不像别人那样热衷于购置房产,每年总要抽出一段时间旅游,几年下来,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游遍了。听说他们的下一步的计划是去欧洲旅行呢。做生意,勤勤恳恳;出去玩,逍遥自在。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惬意无比,灵魂定是步步跟随。

等等灵魂范文2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这是古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印第安人发现人的肉身和灵魂脚步的速度有时是不一样的,如果肉身走得太快了,可能会把灵魂走丢的。按照他们的信仰,如果已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灵魂赶不上肉身匆匆的脚步。在教育的旅途上,有时候,我们也应该放慢节奏,以尽情地欣赏孩子的可爱,感受孩子的纯真。而且,只有将节奏放慢,我们才能更多地关注孩子,找到教育的契机,深刻地领会教育的真谛。

兵兵以前没上过幼儿园,直接插到了我们中班。刚来的一段时间,他既不爱说话,也不参与任何活动,通常只呆呆地坐在椅子上。针对兵兵的情况,我们选择了放低要求、放慢节奏的策略。

一次,为了不影响班里其他孩子午睡,我把他带到办公室来。我拿了一本故事书,给他讲故事,他很快听得入了迷。我刚讲完一幅图,他就会指向下一幅图让我继续讲,听到有趣的地方,他会咯咯地笑出声。过后,我让他躺到沙发上休息一会儿,他乖乖地躺了上去,还时不时地看一看我,朝我笑一笑,但仍然不开口说话。我想,他应该是还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或许还有点紧张和恐惧,而性格也可能内向了点。我们需要的是耐心,给他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们在继续作出努力。我们特意吩咐一个比较能干的孩子带他,以让他在心理上有一个依靠。同时我们更仔细地观察他的表现,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教育方法,当他稍有进步时就及时予以表扬。开学的头几天他不肯吃饭,老师喂他,他也只是勉强地吃上几口。那天,老师改变了方法,采取了喂一口然后要求他自己吃一口的方法,不知不觉地,兵兵把一碗饭吃完了,于是老师奖励了他一个红苹果。这以后,我们更加关注他,一有机会就给他以引导和鼓励。一次,我们组织幼儿拍皮球,没想到,拍皮球是兵兵的爱好。只见他拿起一个皮球,双手不停地交叉拍打,还时不时地偷看一下老师,于是我们在旁边不断地对他喊“加油,加油”,他好开心。我们也终于看到他能开心地参与集体活动了。不过,尽管我们作出种种努力,想让他开口,却一时并不见效。但不管怎样,我们看到了曙光,我们相信,只要再多一点耐心,再多给兵兵一点时间,兵兵一定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并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健康地成长。因为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速度,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孩子。不能因有这样或那样的“另类”而抱怨,我们要有“孩子你慢慢来”的耐心,欣赏孩子的慢慢成长。教育家张文哲也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们以足够的耐心来修炼自己,成就孩子。

等等灵魂范文3

一天,米兰•昆德拉和妻子薇拉开车前往法国一个宾馆参加学术晚会,这个宾馆是由一个古老的城堡改建而成。来参加当天学术晚会的人群中,有一个来自捷克的昆虫学家,因为政治原因20年前被罢黜为一个建筑工人。此外,还有一个整日钻研如何在电视上“舞蹈”的政治家,一个企图靠勾引政治家完成自己舞蹈的女电视制作人,一个年轻的学生文森特和一个女招待员。他们匆匆聚在一起,觥筹交错,看上去好不热闹。但最后这些人都极为不堪:捷克昆虫学家受到嘲笑,被人打;文森特在泳池边和女招待交媾,居然阳痿。结果,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尽快紧遗忘这些不堪经历。

与此同时,米兰•昆德拉还描述了发生在该城堡的另一个18世纪的故事。

该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骑士被一个“T夫人”勾引,在夜晚与T夫人于花园中散步、、再。T夫人很享受与骑士相处的时光,她把与骑士的良宵尽量放慢,而她确实做到了,她把这个夜晚深深烙印到骑士的记忆中,而骑士则带着一份抹不去、也不愿抹去的回忆慢慢地离去。

夜晚过去,清晨悄悄来临。此时,最精彩的时刻到来了,米兰•昆德拉居然让18世纪和20世纪碰了面:“慢”的时代和“快”的时代的两个年轻人在即将离开城堡时站在了一起。一个是文森特,他希望赶紧忘掉昨夜自己在游泳池边阳痿的狼狈状态;一个是年轻骑士,他则希望在回家的路上慢慢回味昨夜的。后来,两个年轻人交谈了几句,但发现都很讨厌对方,都不愿意到对方的时代去生活。

急躁的中国人

在米兰•昆德拉笔下,“慢”是指没有汽车电话的18世纪,出门要靠笃笃悠悠的马车,消息要靠磨磨蹭蹭的信件,那时候还有“游手好闲的英雄”。而这些到了“快”的20世纪,乡间小道、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在机器革命后,生活被装置上发动机,开足了马力,于是我们开始了转瞬即逝的生活,再也慢不下来。

虽然米兰•昆德拉要批评的是20世纪的法国社会,但书中描述的那些人和事、场景和故事、急躁和不耐烦,仿若是当下中国活生生的写照。

当下国人,都赶时间。吃饭要快餐,寄信要快递,坐车要高速公路或者高速铁路,坐飞机要直航。能坐电梯绝不爬楼梯,能加塞儿绝不排队,能走后门解决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

不仅如此,整个国家也在赶时间。五年计划,十年经济总量翻翻,增长率不能低于8%,城市房屋寿命只有30年,5年的教育压缩到3年完成,门前的道路一年中要被挖3次。

英国文化协会日前做了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调查,每个城市随机抽取1000名成年市民,测量市民在随意情况下走过60步所需的时间。结果显示:香港人走完60步平均只需要10.8秒,上海人需要12.3秒,北京人需要12.6秒,重庆人最慢,需要27.3秒。与此相对应的是,罗马人需要30.7秒,而巴黎人需要37.4秒。

我们都患了“不耐烦症”,不能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似乎都在赶一场盛大的约会,但那盛大约会究竟是什么呢?

对,那约会就是死亡。

当代表中国速度的和谐号动车,在温州将40条鲜活的生命匆匆送走后,有人呼吁,“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其实,那只是无力的呼吁,我们根本等不了。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联合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仅有一成多受访者自认为健康。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有脂肪肝、甘油三酯升高、颈腰椎病、高血压、高血糖、痔疮、超重肥胖等。觉得自己“很糟糕,有慢性病”的比例达到了13.72%。在所有受访者中,七成受访者睡眠存在障碍,超过五成的受访者特别容易疲劳。

复旦癌症女教师于娟没能够让中国人慢下来,她用生命和血泪写作的博文虽然成为网络经典语,但那只是别人的故事,我们都不相信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什么让中国人慢不下来?

1984年,柏杨到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他这样讲中国人不喜欢排队的性格:“台北排队只算半截排队,上车排队,本来排得好好的,可是车子一到,却像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立刻土崩瓦解,争先恐后。英雄人物杀开血路,跳上去先抢座位,老弱残兵在后面跌跌撞撞,头肿脸青。”

后来柏杨在其著作《丑陋的中国人》里进一步质疑了国人不排队的习惯,他说“火车汽车对号入座,座位是铁定了的,真不知道为啥还要猛抢。”

可惜柏杨没有给出自己的解释,所以后人帮他完成了,最被接受的版本是:国人习惯从众,认为越多人抢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由于缺乏独立思考,导致盲目跟从。

但真的如此吗?

或许这些人只说对了一小部分。国人爱抢,盖因供需不均、社会结构不稳定和现代科技所致。

试想,假如房子低到一个月工资就可以买一平米,那么还用得着彻夜排队吗?试想,假如每所学校的师资都一样,还用得着削尖脑袋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名校吗?

庞大的人口基数,而可供分配的资源又少,这种严重的供需不均衡直接导致了国人凡事喜欢抢,从出生抢床位,到临终抢坟地,从头抢到尾。

供需不均导致的急躁可以通过扩大供给、减少需求来均衡,但是社会结构不稳定导致的急躁却无从改变。

因为社会结构不稳定,导致分配机制不完善和不公平,或者有分配机制却根本无法执行,这个时候权力上位成为唯一的王道,所以往往形成的局面是:权力通吃。因而你总在担心,如果这个机会不抓住,就被社会抛离了;如果你现在乖乖排队,那么就一定会有人打尖。所以我们一定急躁,不顾规则。事实上,也没有什么规则和公平,抓到手的才是硬通货,排队等待的永远都只是愿景。

除了供需矛盾和社会结构不稳定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元素使我们慢不下来,这就是科技。

想想现代社会的几乎所有发明都在解决速度问题。以前交通主要依靠驴车和马车,现代社会则发明了汽车、火车,进而又发明了飞机、火箭;以前我们用一个月来等一封信,现在我们用10分钟来写一封电子邮件;以前我们用十天来抄写一本书,现在用10分钟来复印一本书。速度似乎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唯一法宝。

从“快乐”到“慢乐”的生活哲学

现代社会通过流程的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使得追求速度成为了可能,所以在现代语境中,标准化往往意味着快,而快的就是好的。

但这导致了人作为主体的存在主义危机。米兰•昆德拉将之归结为一个“存在主义数学方程式”:慢的程度与记忆的强度直接成正比,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也就是说,“快”是反记忆的,而“慢”才是记忆的亲密伙伴。所以,人们往往愿意记住愉悦和欢乐的东西,而非痛苦和苦难。从这个层面上说,“快”其实也是反愉悦和反欢乐的。

所以,当人们饱尝现代社会的速度之苦时,一股慢生活的风潮开始在欧美流行开行。20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开始兴起了“慢城运动”,一个名叫奥维亚托的小城拒绝快餐店、霓虹灯、汽车等现代文明的象征,倡导返璞归真的传统生活方式,以慢慢品味生活的乐趣。后来奥维亚托成为“慢城”的“范本”。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城市加入“慢城运动”。

等等灵魂范文4

我曾经遇到一个男孩,他叫丘卡。丘卡在嘲笑声中长到了十六岁,他是个跛子。

当然不很严重,他的右腿有轻微的变形,走路时像走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有着隐隐高低起伏的动态。

似乎一整年下来,我看过他的背影比正面多。他的身躯佝偻着,但却透着倔犟,或许因为一早就知道身后背负着各种好奇的目光,不回头就可以看不见。

放学后,我和牧野远远地跟在丘卡的后面。并非我们走得比他还要慢,而是我非常珍惜和牧野并行的这一段时光,舍不得以哪怕稍快一些的速度虚费掉,心里快乐的小涟漪散漫开来,脚步就不自觉地一直慢慢地晃荡着。

但是,还是与丘卡渐渐地并肩而行了。三人打了个招呼,丘卡的脸是灰色的,黯淡无光,尤其在帅气的牧野的映衬下,甚至可以算得上丑陋。

我并不像其他人一样那么明显地对丘卡敬而远之,我只是有点同情他,一些小事,比如扶他上公交,教他数学题,只要他开口,我都会愿意帮他。

我想,牧野会因为欣赏我的善良而更加欣赏我。

在一个十字路口,我和牧野分开,和丘卡并行。丘卡放学后还要去一个画室学画,画室和我的家同一个方向。

喜欢我,他怎么配

善意无形,却极易感知,尤其对敏感的丘卡来说。因为一个人总会孤单,而我愿意做他的朋友,在他难过时给他一个温暖鼓励的眼神或者微笑。

渐渐地,我的课桌里会多出一根糖葫芦,一本漂亮的笔记本。有时是两个圆滚滚的蜜桔,在我无意翻找书本时滴溜溜地掉出来,被班里同学看见,然后最后一排的丘卡弯下腰捡起来,把蜜桔递给我,满脸通红,但一言不发。

直到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牧野小心翼翼地问我:“楠楠,丘卡他是不是有点喜欢你?”

那一瞬,我脑海里刮过一阵飓风,我说不清,被人喜欢的惊诧,被牧野探寻的羞赧,还有被丘卡喜欢的尴尬,哪个更多一点。

而且我心里,明明是有点喜欢牧野的,我怎么可以和丘卡联系在一起。我控制不住情绪,有点激动有点气愤,昂着头向牧野说:“你不要听人瞎说,喜欢我,他怎么配?”

牧野有点释然地笑了,他笑起来的样子坏坏的,他说:“那你敢不敢玩一个游戏,用大冒险来套一个人的真心话?”

我懵懂地点着头,牧野的话我总是不能拒绝。

如果这不只是个游戏

大概每个女生都有这样秘而不宣的小心思吧,被人关注,总值得高兴。可是,若那人太矮,太丑,成绩太差,便觉得连自己也一并受了连累,于是被那人喜欢就变成了一件不那么光彩的事。

可是,如果一个人太矮,太丑,或者成绩太差,他就没有喜欢一个人的权利了吗?可惜我不懂。

牧野不知道从哪里弄到丘卡的QQ号、邮箱,冒充一个陌生人给他聊天、发邮件,说自己也是画室的学员,注意他很久了,想和他交个朋友。

看得出丘卡很激动,他很快就回复了,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惊喜和热情。无论我和牧野绞尽脑汁地问什么问题,他总是一板一眼地回复,没有半点欺瞒,真诚地让牧野觉得兴味索然。

牧野问他:“你十六岁了,喜欢过谁或者被谁喜欢过吗?”

丘卡说:“没有人会喜欢我,但有一个叫楠楠的女孩,只要看到她我就高兴,但我是没有资格说喜欢的。你呢?”

牧野说,这么简单就套到话了,真没意思。我盯着电脑屏幕,有点想哭,丘卡,你一向如此吗?完全相信哪怕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坚强亦是一种灵魂力量

开始只觉得新鲜好玩,像电视上演的读心术,丘卡连和他说话的人是谁都不知道,但他的心事却一览无遗。后来丘卡实在太认真,我不忍心拆穿这个荒谬的谎言,只好一直扮演下去,收不住脚步,却一天天地在丘卡毫不矫饰的关心中招架不住,败下阵来。

然而白天上课,我看着丘卡每天轻快地进出教室,脸上带着笑,身躯笔直,走路也似乎找到了平衡感,不那么一拐一拐的了。是错觉吗?丘卡真的在谎言里一点一点好起来。那段日子,他似乎不那么丑了,他的眼睛里有光。

终究是牧野先不耐烦了,他在邮件里提出要丘卡想象或者描绘一下,他这个所谓朋友的样子。如果相似度超过一半比率,就见面。当然,牧野是不会去的,这只是个玩笑而已。

一周后,牧野收到了一幅手绘画,扫描进电脑里的。画上有个女孩,杏核眼,长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是我的样子。

画的右边有丘卡的字,刚劲有力,很漂亮。

“楠楠,我知道是你,不管你怎么样,我很高兴。

你所谓的欣赏,或许是一场玩笑。而我的喜欢,却是一场盛大的只为一个人的表演。

在身体困顿无力时,坚强亦是一种灵魂力量。不管给我这种力量的是你或者我自己,我都没有怨怼,只会感激。”

牧野的脸红了,我也是。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丘卡有一颗秉性至纯的灵魂,比我们都美。

等等灵魂范文5

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中外双边领事条约(协定)以及中国国内法律规章,中国领事对中国公民的结婚登记申请,有的可以办理,有的不宜办理,有的不可办理。因此,必然会出现当事人“同样申请‘领事结婚登记’但结果有别”的情形。

例一:中国领事为中国公民阿明和阿秀办理了结婚登记

中国公民阿明(男,25周岁)与阿秀(女,22周岁)在D国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几年的同窗生活使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友谊慢慢地变成了爱情,再后来两人决定就近办理结婚手续并领取中国结婚证书。

于是,他们共同向中国驻D国大使馆领事提出了结婚申请。

中国与D国虽尚无现行有效的双边领事条约或协定,但两国均为《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成员国。根据公约及中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经审查,阿明和阿秀符合中国领事办理结婚登记的基本条件,即:

1、D国法律承认领事办理结婚的效力;

2、男女均为居住于驻在国的中国公民;

3、男女双方符合中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要件,双方当事人均未婚且已达法定婚龄,同时他们非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并且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4、男女双方共同向中国领事自愿提出申请。

所以,中国驻D国大使馆应阿明和阿秀的申请,依照中国法律规定的要件和程序,为他们办理了结婚登记并颁发中国结婚证书。

例二:中国领事未为中国公民阿海和阿真办理结婚登记

中国公民阿海(男,27周岁)与阿真(女,25周岁)在M国的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同阿明、阿秀一样,老乡兼同学的情谊同样使阿海和阿真的感情不断升华,并且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得悉阿明和阿秀通过中国领事办理结婚登记并领取中国结婚证书的消息,阿海和阿真为不必专门回国办理结婚手续而兴奋不已。

于是,他们共同向中国驻M国大使馆领事提出了结婚申请。

中国与M国间既有现行有效的双边领事条约,也均为《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成员国。尽管为阿海和阿真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符合中国国内法律规章,但由于M国法律不承认领事办理结婚登记的效力,中国领事没有受理他们的结婚登记申请。

中国领事耐心地向阿海和阿真解释:如果中国领事为他们办理结婚登记,其夫妻关系虽在中国境内能够被法律所承认,但中国领事难以保护他们在M国因夫妻关系所产生的权利和利益。建议他们依法向M国主管机关申办结婚登记,或者回国向民政部门申办结婚登记。同时说明:如他们在居住国办理的结婚证明或文件需送至中国内地使用,可在办妥当地主管机关公证认证手续后,向中国领事申请办理领事认证;反之,如他们在中国内地办理的结婚证明或文件需送往居住国使用,亦应办妥中国内地主管机关公证认证手续后,向文书使用国驻华使领馆申请办理领事认证。

最后,阿海和阿真对中国领事的解释、建议和说明表示感谢,并决定利用假期回国办理结婚手续。

例三:中国领事不为中国公民阿民和阿芳办理结婚登记

中国公民阿民(男,30周岁)与阿芳(女,28周岁)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又同在中国内地的一所大学任教。经过多年的相识与相知,他们决定实施一次“说走就走”的出国浪漫旅行,并大胆设想在国外向中国领事申请办理结婚登记以作纪念。

于是,他们共同向中国驻A国大使馆领事提出了结婚申请。

中国与A国间既有现行有效的双边领事条约,也均为《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成员国,并且A国法律承认领事结婚登记的效力。然而,中国的《婚姻登记条例》第1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可以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为男女双方均居住于驻在国的中国公民办理婚姻登记”。据此,中国领事不可为临时出国旅游的中国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同时,A国主管机关也不为临时入境本国的外国游客办理结婚手续。

鉴此,中国领事告诉阿民和阿芳:他们依法只可回国向民政部门申办结婚登记。

等等灵魂范文6

就诗本身而言,杜甫给我的感觉要比李白衰老得多。但事实上,杜甫却比李白小12岁。

难怪有人说,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

乱世成就了杜甫。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也就是这一年,杜甫和这个王朝共同开始了长达16年的动荡漂泊。他是一根飘荡在乱世中的蓬草,风吹向哪儿,他就飞到哪儿。杜甫行走在路上的心情,绝对与李白不同。李白是个游览者,杜甫是个流浪者。杜甫的行踪,连同着战事蔓延的路线。先是滞留长安,然后历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原。中原遍地狼烟,杜甫及家人与逃难的流民们一起辗转天涯,这一路上,他与妻儿分分合合,但他始终不曾片刻忘记家人。身陷长安的他,望着头顶那轮月亮,想起远在~州的妻儿,不禁写下感人的《月夜》。潼关攻破,首都丧失了最后一道屏障,杜甫逃往灵武,投奔肃宗,期望为国尽力,可惜所遇多被伤,诏许归蓬荜。他忍泪别君,沿途百姓的惨状与时局的疮痍,让他心痛,更加剧了对家人的担忧,于是归心似箭,马不停蹄。一进凋敝的破茅屋,看到穿着补丁衣的妻子,两人抱头恸哭;再看看久未见到的儿子,满脸污垢,脚不着袜;床前的两个小女,也是浑身补丁无完衣。情景虽然令人心酸,但家人毕竟安好,“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北征》)看着孩子们学母亲的样子,在自己的小脸上胡乱抹画,调皮的孩子亲热地揪住父亲的胡子,问长问短,杜甫不忍呵斥,更忘了饥渴。

这是动荡苦难中洒向人间的一缕暖阳。一个男人在仕途和事业上遭逢的一切委屈,就这样被亲人团聚和离乱中的天伦轻易地抹去。孩子们就是他快乐的源泉,幸福的所在。

有着一颗柔软内心的男人,更让人感到动容,也会让人觉得可爱。

当然,乱世里个人小小的心愿,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无望的奢求。《彭衙行》里诗人记录下全家更艰难的流亡经历。

为了躲避贼兵,全家走险道,行夜路,逃至彭衙道,一路徒步,“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女儿饿得号啕大哭,噬咬父亲,父亲身怕哭声引来官兵,抱女入怀,不让出声。刚懂事的小儿子,不知从哪儿找的几枚苦李子,权做家人充饥之用。又偏逢雷雨,道路泥泞,一家人无物御寒。绝望中,幸得遇上故人相助,留夜备饭。诗人不忍带着妻儿逃难冒险,忍痛将家人托付朋友,夫妻相视而哭,少不更事的孩子却正狼吞虎咽,不知疼他的父亲又将辞别……

命运对杜甫总是吝啬,给这个家庭更多的是苦难。杜甫最小的儿子饿死在逃亡的路上。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怀里孱弱地凋零,杜甫五内俱焚,泪雨倾盆。

杜甫的诗是沉重的,他的内心承载了太多忧苦:个人,骨肉,亲情,故土,黎庶,国家,天下。哪一个都让他愁肠百结,黯然心伤。

“飘零”成了杜甫晚年的全部主题。765年五月,杜甫携家眷离开了生活五年之久的成都,离开了杜甫草堂,离开了短暂安定与快乐的生活。那里曾是他半世流落最安稳的栖息之所。漂泊的心,曾在那里安顿过。然而,天险成都也不太平了,资助他生活的严武也去世了,回家的愿望,在暮年的杜甫心中越来越强烈。狐死首丘,飞鸟归巢,这个一生飘零的男人,这个一生忧国的男人,这个一生悲天悯人的男人,这个一生心事重重的男人,这个一生爱妻惜子的男人,他一生仅写过的十几首情诗,都是写给爱妻杨氏的,他无限忠诚,不管身至何处,家和妻子永远存于心间,他对爱坚贞,一生没有第二个女人。他也是个好兄长,好儿子,好臣子。放到任何时代,杜甫都是道德极完美的。

此刻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回家,回家,回家……没有什么比望见长安,伏倒在故乡的土地上,热泪盈洒,更令他感到迫切了。他要赶在死亡之前,回到阔别十余载的河南巩县。

765年,杜甫携妻儿,乘舟出川东水路;766流寓夔州,768年行进公安,客居岳阳,身至湖南,一路劳顿,置衰朽之身而不顾。晚年杜甫,身体每况愈下,老病缠身,常年漂流,又添新疾。心情是难再平复了,一路所望,无不牵动伤悲:玉露凋残的枫林,雾气萧森的巫峡,兼天翻涌的波浪,密匝阴沉的山峦,江面低飞的沙鸥,滚滚东流的长江,岸边摇曳的细草,天边遥远的片云,与夜同孤的月亮……766-767年,也就是杜甫生命倒计时的第三与第四个年头,他一路又写下了400多首诗作。生命的河流如此湍急,刮着的疾风如何凛冽,都不能阻挡这只飘摇中颠簸的孤舟,逆水而行的决绝。

又一个秋天到了,杜甫也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

杜甫的诗里满是秋天,虽然不是多么钟爱,但他把所有的心情都交给了这个季节,把心中一切的心事都倾诉给了秋天。或许,一个成熟的男人,在尝遍了世间万千滋味后,这个给人收获而又让人苍凉的季节,成为映照自己最真实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