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免疫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动化免疫分析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1

本文阐述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应用实践中进行使用方法的改良,极大地方便了仪器操作者的使用,有效地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的差错的发生。解决故障的过程有助于思路的扩展,对使用其他的检验仪器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和较大的参考或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标本容易加错现象;标本识别移位故障;改良方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72-01

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是由美国雅培公司研发的第三代大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的原理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具有检测速度快,测量范围宽广等诸多优点,且可与生化模块C8000相连。且检测试剂稳定并易于进行室内与室间质量控制。然而全自动化仪器的高故障率亦对检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本文即是作者在雅培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应用实践中遇到的:容易出现加错标本,和机器本身出现标本识别移位的故障现象,分析其原因、探讨改造方案并付诸实践成功解决故障的过程,以便应用到其他的现代化的检验设备使用中去。

1 标本容易加错的改良方案

1.1 标本容易加错的现象:

由于该机器的原来的设计是每个标本架只有5个孔,也就是每个标本架只能放置5个标本,这样就使使用者放置标本时,必须要好好的记着所加标本的原来的编号,待放到架子上时要好好的计算出标本的位置是在第几个架子、第几号位置编号。譬如:手里拿着16号标本需要放置到标本架子上时,就必须计算出是第4个架子的第1号位置才是16号的位置。是非常的不方便吧?

1.2 标本容易加错现象的解决方案:

因为我发现了这个非常不容易计算出所要加的标本位置,并且又很容易加错标本,工作起来非常不方便的现象时,就一直在脑子里寻求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不久我就想出来了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在每个标本架的靠近1号位置端,设计出了一个不干胶贴,上端标明1、2、3、4……架子号顺序号,下端标明该架子的5个标本号在该架子上的应有的顺序范围。详见附图1改造后的第一个托盘俯视图

2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改良方案

2.1 故障现象:

应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批量编程,每个标本架放置5个标本,每5个标本架为一组,每一组用一个托盘托起,即标本号依次为1-25、26-50、51-75、76-100四组。在全部标本仪器检测完成后,对HBsAg阳性标本利用金标法复查时,偶然发现阴阳性结果极为不符合的现象。遂对每个标本对应的架号、位置、结果逐一排查,发现个别标本架上的标本并没有消耗(即没有被取样),但却赋上了数值。经逐一检查仪器所加样本与操作者编程的标本架号位置明显不同,即发生了跳跃,如31号标本所赋值实为36号样本测试值或其它样本值。

2.2 故障分析:

经与使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兄弟单位工作人员及雅培中国工程师沟通,了解其工作过程原理是:利用ARCHITECT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批量编程1-25、26-50、51-75、76-100号标本架号位置后,仪器会首先会进行标本架条码扫描,同时也给每个标本进行扫描。如果某个标本架的条码没有扫描到,则机器会自动顺延一个标本架进行操作,这样就会出现跳架移位现象,也就是我们上述的故障现象。譬如仪器在批量编程,31-35号标本架的条码扫描过程中没有扫到,仪器则默认该架子不存在,标本也不存在,跳过了该标本架,将36-40号标本架或及其它标本架上的标本默认为31-35号标本。以后的标本均以同样的方法顺延赋值,即后面的所有标本均顺延了5个号码,如不复查而直接报告传输的结果,必然出现张冠李戴的严重后果。上述现象并非偶然,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为日常检验工作带来相当大的不便,工作人员往往会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排查或复查标本与结果是否相符,一度认为此仪器的标本识别和处理软件系统存在巨大缺陷。

3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解决方案

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严密的科学探讨和积极的创新实践,我们对ARCHIT -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进样系统,进行了简单而合理的改良,使上述故障得以完全解决。具体方法如下:

准备100个改造过的与架同高的平口空试管(以合适放置加样杯为宜),利用条码机打印1-100编号号码的条码,分别贴在每个试管上条码器能够扫描到的位置。将这些贴有条码的试管按顺序放置在标本架上,并保持条码向外,易于条码系统识别判读;实验操作时只需将加样杯放置在对应贴有条码的试管上即可。请注意:只需更换加样杯加病人血清标本。更多的标本亦可用类似方法粘贴上1-100或更多的试管条码。

详见附图1 图2所改造的H540试管架俯视图和侧视图

经过如此改良,仪器在进行标本架条码扫描时,同时也会给每个试管条码进行扫描,如果其中某个标本架条码漏扫,但仍会扫描到试管上的条码号,机器则自动的默认标本架的存在,就不会出现跳架移位的现象。

4 思路扩展与推广应用

标本容易加错的解决方案:就是以较小的改造或改良,而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的不足,避免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像这种小的改造可以用到大多数的试管架子是5个试管位置的大型生化分析仪、放免分析仪等的仪器上。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解决方案:类似的跳架移位故障,不仅出现在ARCHIT -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在其它设备上,譬如ARCHITEC -Ti4000SR等仪器亦会出现,亦可采用此法进行改造或改良。兄弟单位同类仪器或不同品牌的仪器,出现类似的因为批编程而出现的跳架移位故障亦可借鉴此方法一试,以避免出现数据移位错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信息。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2

关键词:EIP协议;自动化;通信平台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一、基于EIP协议的综采自动化系统通信平台的研究

(一)EIP协议概述

EtherNet/IP(Ethernet Industrial Protocol)技术是包含EtherNet/IP,DeviceNet,ControlNet等多种协议的CIP(通用工业协议)技术与以太网技术的巧妙结合,它基于标准的TCP/IP协议,只是在TCP或UDP报文的数据部分嵌入了CIP封装协议,封装协议的主要任务是定义和规范了如何封装和传输上层协议报文,以及如何管理和利用下层TCP/IP连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EtherNet/IP己经成为国际标准,在世界上已经得到数以百计的厂商支持,国际上ODVA、CI、IAONA和IEA,也一直在进行EtherNet/IP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相应开发工具可以从和中获得。

(二)EtherNet/IP协议通信原理

CIP控制和信息协议是EtherNet/IP的特色,该协议既提供实时的I/O通信功能,又实现数据信息的对等传输功能,其控制模块利用隐形报文来实现实时的I/O通信功能,信息模块则利用显性报文实现非实时状态的信息交换功能。CIP协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介质的无关性,即实施CIP应用层协议时与底层介质无关,这使得人们能够在控制系统和I/O设备上随意实施这一开放协议。与源/目的通信模式有很大不同,EtherNet/IP协议采用的是生产/消费的模式,即允许网络上的节点存取数据时可以同时存取来自同一个源的数据。在新的生产/消费的模式中,数据会被附加上一个属于自身的唯一标识,数据源将把数据一次性发送到网络,节点可以选择性地对这些数据进行读取,这样大大提高了数据的传输效率。

(三)EtherNet/IP协议的特点

1.Ethernet/IP协议两类报文

(1)隐式报文:主要用来传输系统中的实时I/O数据、功能性安全数据和系统动作控制数据等周期实时性数据。采用以太网中的UDP协议,将UDP报文映射到IP多播传送,实现高效I/O交换,有力的支持了生产者/消费者通信模式;(2)显式报文:主要用来传输系统中的配置、诊断、状态等非周期、非实时性的数据。采用以太网中的TCP协议,利用TCP的流量控制和点对点特性能够对特定的节点进行信息获取。

(四)EtherNet/IP的优点

EtherNet/P的显著优越性在于融合了Ethernet和TCP/IP技术。另外,专门用于工业控制设计的应用层协议CIP也被吸纳到商业以太网中来,提供访问数据和用于控制设备操作的对象集。EtherNet/IP的优越性可归纳如下:

(1)设备间一致性。EtherNet/IP解决了网络设备之间互操作难的问题,这归功于网络设备共同遵守一致的规范,可以相互传送具有明确含义的信息;(2)易集成性。由于EtherNet/IP使用标准的TCP/IP以太网,便于通过Internet对企业进行管理;(3)广泛的支持性。EtherNet/IP应用层采用CIP协议很明显的好处是与ControlNet和DeviceNet使用相同的共享对象库和设备规范,具备了最广泛的支持性;(4)同步和安全技术。前沿同步技术在EtherNet/IP的应用使得同步精度不超过100ns,而尖端安全技术实现了不间断地系统集成,并且能够在同一网络上同时运行安全设备和标准。

二、技术展望

(一)EIP技术在综采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前景分析

综采工作面是煤矿生产最前沿的工作环节,也是最复杂的工作环节。其设备数量多,设备之间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任何单一设备都无法脱离其它设备而单独完成任务。此外,随着国内外综采工作面设备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实现综采自动化、无人化的目标,也都是建立在各个综采设备间大数据量的高速、准确、可靠的信息交互的基础上的。当前综采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平台存在设备间协议“各自为政”和通信协议安全性、准确性和链路带宽低的问题,迫切需要制定一种适用于各设备之间能够自由开放的、高速稳定的交互数据的统一的通信协议。

(二)基于EIP技术的综采自动化系统通信平台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无人化”开采以及数字矿山的技术的发展,以及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煤炭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各大煤矿集团都越来越加大对煤炭自动化、无人化开采的投入,不可避免的对综采工作面的自动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综采自动化系统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综采设备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因此,这就要求综采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平台能够具备以下几点特性:

(1)大数据量、远距离传输:能够很好的支持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系统,乃至整个数字矿山的实现;(2)高度的开放性:能够支持综采自动化系统中任意设备的快速方便的接入;(3)协议的一致性:实现综采工作面各设备乃至整个矿山设备的通信协议的一致性;(4)数据传输的高速、稳定和安全性:为了保证自动化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必须保证在通信平台上传输数据的高速、稳定和安全。

三、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EtherNet/IP协议的新一代综采自动化系统通信平台方案,充分利用CIP和工业以太网技术提高煤矿通信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开放性,为实现煤矿少人、无人开采和安全开采的目标打下了基础,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3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 血清学检测; 化学发光; 核酸检测

梅毒是国家规定的血液筛查的项目之一,在乙肝、丙肝、艾滋三个项目已经开始采用核酸筛查血液时,梅毒检测现阶段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可以用在血液筛查中提高血液筛查效果呢?最近20多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梅毒的检测方法与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表现在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断提高上,还表现在化学发光技术与核酸检测技术(NAT)的引入。笔者现就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做一评述。

1使用类脂质抗原的梅毒螺旋体

血清学检测技术\[1\]此类试验主要包括VDRL、USR、RPR、TRUST等,其中VDRL和USR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结果,RPR和TRUST用肉眼观察结果。

1.1VDRL(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

20世纪50、60年代最为常用的梅毒血清学试验。反应素(梅毒螺旋体破坏机体组织过程中,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与抗原(从牛心中提取的心磷脂和从鸡蛋黄中提取的卵磷脂及胆固醇等有效成分)发生反应,试验时的摇动,使得反应素与抗原反应,形成的颗粒互相粘附,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凝集沉淀,即为阳性。VDRL试验有几个缺点,即抗原需要每日配置;血清标本需加热灭活;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因此,后来又推出了改良的USR和RPR。

1.2US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本方法对VDRL抗原进行了改良,即将VDRL抗原稀释后,再将抗原悬液离心,然后在沉淀物中加入含有EDTA-Na2即氯化胆碱等的缓冲液。EDTA可使抗原半年内不变性,氯化胆碱可以灭活补体,这样就无需每天配置抗原,也无需血清加热灭活,但仍需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3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本方法是在USR抗原的基础上,加入特制的活性炭颗粒,这样,抗原抗体反应呈现出黑色的凝集颗粒,在白色纸片上,肉眼易于观察。

1.4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本方法是在前述抗原试剂中加入了甲苯胺红。甲苯胺红是一种颗粒均匀的化学染料,阳性结果呈现出红色的凝集颗粒,更加便于观察。目前,用于梅毒筛查的常用方法是TRUST和RPR。

上述4种试验都使用类脂质抗原,采用凝集反应方法测定,操作简单快速,但4种方法的特异性较差。多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会出现生物学假阳性。有报道在没有梅毒感染史的正常人群中上述实验会有0.1%的阳性率。TRUST方法曾经用于血液筛查,但从2000年起逐渐停用,取而代之的是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的酶免方法。

2使用密螺旋体抗原的梅毒螺旋体

血清学检测技术此类试验是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试验,比较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2.1TPH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本实验是以梅毒螺旋体作为抗原的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所用抗原为将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经超声裂解后得到的可溶性抗原成分,用其致敏火鸡或羊红细胞,然后用Reiter株(无毒株)制成的吸收剂稀释血清,吸收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抗体。经过上述处理后TPHA试剂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本试验无需特殊设备,尚未实现自动化检测,试验中可发生自凝现象,需引起重视。由于TPHA试剂成本较高,且不能实现批量自动化检测,因此本方法暂不适合用于血液筛查。

2.2TPP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本实验原理与TPHA类似,其所用凝集颗粒为明胶颗粒而非红细胞。TPPA在2002年为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用作梅毒确证试验,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但试剂价格较贵。据文献报道,TPPA与ELISA检测结果之间符合性很好\[2,3\]。

有报道称TPPA试验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2\],但未见TPPA试验自动化的明确报道。TPPA的自动化检测也是笔者科研立项的题目。如果TPPA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那本方法是很适宜用作血液筛查的。应用TPPA作为血液筛查方法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项确认试验,还在于进行献血者告之时给予肯定的结果,从而避免引起各种纠纷。

2.3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本方法所用试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得到高纯度的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作为抗原,大大提高了试剂的特异性。用于检测TP的IgG和IgM抗体。大量的试验表明其与TPPA,TPHA有较好的相关性\[2,3\]。本试验操作简单,可实现自动化检测,是梅毒血清学诊断试验的首选方法。现阶段血液筛查要求使用两个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进行筛查,本方法应用已经十分成熟。

2.4金标法

本法是以基因工程生产重组纯化的TP外膜蛋白,采用胶体金标法和免疫层析技术进行TP抗体的检测,该方法快速,简便,但有假阳性的结果,需做进一步的确认试验。本方法主要用于街头血液TP的快速筛查。

2.5FTA-ABS(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

本试验为定性试验,是公认的“经典”血清学试验。它是将Nichols株抗原涂在玻片上,然后用Reiter株制成吸收剂加入待测血清中,30min后将混合血清加在涂有抗原的玻片上37℃孵育30min,然后用PBS缓冲液冲洗晾干,加上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37℃孵育后冲洗晾干,最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由于本试验需要荧光显微镜,以及不能进行自动化检测,因而不适合应用于血液筛查中。

2.6WB(蛋白印迹技术)

20世纪80年代蛋白印迹试验逐渐发展起来,它是一种膜上免疫测定技术。首先将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菌体细胞用超声波破碎,再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梅毒螺旋体各种抗原成分分开形成不同区带,经电转印可将这些条带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抗原,最后用酶标技术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特异抗原。如果出现特异性区带15.5KD和45KD,这时即可确诊梅毒。这种方法通常作为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认试验。RPR, FTA-ABS,和TPHA,TPPA等试验出现的假阳性,用本实验检测均为阴性,有研究表明本方法要优于上述这些方法,是一种很不错的确认试验。

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本法是化学发光法和免疫分析法结合的产物,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它采用化学发光反应试剂标记抗原或抗体,等其与待测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后,测定发光强度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该方法广泛用于各种抗原、抗体、酶、药物等物质的检测,是一项最新的免疫测定技术\[4\]。在检测梅毒抗体方面,三甲医院临床实验室逐渐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在近几年的文献中多有报道,其结果与TPPA、ELISA等符合性较好\[5,6\]。由于其自动化程度高,检测快速,灵敏度特异性与TPPA持平或更高\[5\],因此在血液筛查检测中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唯一不足之处在于检测成本较高。

4PCR(聚合酶链反应)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对于梅毒螺旋体的基因结构已经清楚\[7\],是由1,138,006个碱基对组成的环状DNA链,有1041个开放读码框架,已经发现TP膜抗原有22种,内鞭毛蛋白36种,其中外膜蛋白47KD蛋白和内鞭毛37KD蛋白具有高度免疫原性。以下就常用PCR的方法做一介绍。

4.1常规PCR

常规PCR首先要选取适宜的靶基因进行扩增。早在1990年,国外有学者使用tmp基因作为靶基因来设计相应引物,之后又曾尝试过bmp、47Kda等基因,但效果均不理想。2000年时,经研究比较发现,polA基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8\],随后将其用于引物设计。经过临床试验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95.8%和95.7%,效果显著。常规PCR后期工作比较繁琐,因其需要做凝胶电泳。本试验需要重点控制的环节是防止扩增产物受到污染。

4.2多重PCR

本方法在常规PCR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使用靶基因作为引物设计上采用了多个特异性抗原基因设计多个引物同时扩增几条DN段。试验的反应原理、反应试剂、操作过程都与常规PCR一样。有学者应用多重PCR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者的标本后再与确认PCR比较,其一致率达99.3%,而且该方法很适合在常规实验室使用\[9\]。

4.3实时荧光定量PCR\[10\]

本方法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对荧光信号积累的实时检测来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Holland及其同事最早提出了TaqMan原理\[11\]。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出了TaqMan荧光探针,使用实时荧光PCR仪实时检测荧光信号。在TaqMan荧光探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又发展了MGB探针\[12\]。我国学者徐瑾等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8-T-TP,建立了利用MGB-Taqman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PCR\[13\]。几年之后,Leslie等使用改进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与血清学方法比较,结果Real-Time 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与常规PCR相比,实时荧光定量PCR不仅不需要电泳确证,因其采用闭管荧光检测,还大大减少了假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的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也使其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的各领域。

4.4巢式PCR

又称二次PCR,也即进行两次扩增。本方法首先用外引物进行第一轮PCR,利用第一次扩增的DNA序列内部的一对引物再次扩增。有报道称巢式PCR可检测1.6fg的TP DNA,因此适用于检测血清等标本中微量的梅毒螺旋体。多名学者设计试验对巢式PCR与常规PCR、血清学方法进行比较\[14\],实验结果显示巢式PCR与血清学方法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常规PCR有显著性差异。由于巢式PCR使用了两对引物进行了两次扩增,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得到了增强,故可以作为血清学方法的补充用于梅毒螺旋体的诊断。

4.5逆转录PCR(RT-PCR)

本方法首先是提取目标细胞中总RNA,利用mRNA做为模板,反转录生成cDNA,然后将cDNA做为模板扩增,即可获得目的基因。虽然检测结果优于常规PCR,但其操作较常规PCR繁杂,注意事项较多,故不利于推广使用。

梅毒是一种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最近几年发病率逐年上升,这种情况对输血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实验室检测梅毒的方法较多,梅毒研究中常使用WB、TPPA和PCR三种方法;临床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有ELISA、TRUST、TPPA、化学发光法等\[15\];血液筛查是使用不同厂家的两种ELISA试剂进行。为了提高血液筛查水平,根据不同实验的特点,建议在血液检测中使用TPPA或化学发光法筛查梅毒,以便更好的保证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李金明.临床酶免疫测定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20-223.

\[2\]赵艳梅,周子昱,曹红荣,等.徐州市无偿献血者梅毒ELISA和TPPA检测结果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55-257.

\[3\]王伦善,吕蓉,盛琪琪,等.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CO值与TPPA结果相关性研究.中国输血杂志,2011,24(2):126-127.

\[4\]林金明,赵利霞,王栩,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9-12.

\[5\]魏寿忠,林桂花,陈依平,等.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效果评价.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351-1352.

\[6\]张旭东,马艳华,周少聪,等.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梅毒抗体的一致性比较.武警医学,2012,23(9):756-757.

\[7\]Fraser CM,Norris SJ,Weinstock GM,et 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reponema pallidum,the syphilis spirochete. Science,1998,281(5375):375-388

\[8\]Rodes B,H Liu,S Johnson,et al.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gene polA coding for an unusual DNA polymerase Ⅰ from the obligate parasite Treponema pallidum.J Med Microbiol,2000(49):657-667.

\[9\]Mclver CJ, Rismanton N,Smith C,et al.Multiplex PCR testing detected higher than expected rates of cervical Mycoplasmas,Ureaplasmas,Trichomonas and viral agents in sexually active Australian women .J Clin Microbiol,2009,47(5):1358-1363.

\[10\]李金明.实时荧光PCR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7-18.

\[11\]Holland PM,AbramsomRD,WatsonR,et al.Detection of spes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 by utilizing the 5-3 exonuclease activity of Thermus aquaticus DNA polymerase.Proc.Natl Acad.Sci.USA,1991,88:7276.

\[12\]Afonina IA,Reed MW,Lusby E,Shishkina IG,et al .Minor groove binder-conjugated DNA probes for quantitative DNA detection by hybridization-triggered fluorescence.Biotechniques,2002,32(4):940.

\[13\]徐瑾,张顺.梅毒螺旋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临床应用.江西医学检验,2005,23(6):529-532.

\[14\]曾铁兵,吴移谋,黄澎杰,等.巢式PCR扩增梅毒螺旋体polA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2):74-76.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4

关键词:ADVIA Centaur XP;ARCHITECT i2000SR;比对试验

0 引言

随着国内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成熟,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广泛。现对我院引进的ADVIA Centaur XP和ARCHITECT 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在甲状腺激素检验中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内分泌门诊和住院送检的120例甲状腺功能测定血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值40例,中值40例,高值40例。质控物为Bio-RAD质控血清,批号分别为40231、40232和40233[1]。使用仪器为ADVIA 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西门子)和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雅培)及其配套试剂、标准品。

1.2 方法

对本组120例样品先后使用ADVIA Centaur XP和ARCHITECT i2000SR检测,记录检测数据。2台仪器均每日检测Bio-RAD质控血清在控[2]。将ARCHITECT i2000SR作为参考仪器(作为坐标轴X),按照ADVIA Centaur XP定标液浓度配制血清作为标准品对ADVIA Centaur XP(作为坐标轴Y)进行校正,再次比较分析检测结果[3]。

1.3 评价标准

参照澳大利亚室间质量评价标准以t±1.5s或t±15%为日间CV可允许范围;以系统误差(SE%)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 SPSS17.0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可靠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两台仪器不同Bio-RAD水平质控物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素(TSH)检测结果显示3批质控物的日间CV及总CV均0.970。

由于ARCHITECT i2000SR质评成绩优秀且进行定期校准因此在研究中作为目标系统,ADVIA Centaur XP自配校准后,两台仪器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3及FT4检测结果均被临床接受(见表3)。

3 讨论

ADVIACentaur XP和ARCHITECT i2000SR均为临床常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由于两种仪器系统均采用顺磁颗粒和磁性分离技术,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都较高,能够测定包括内分泌激素、血药浓度、心血管疾病标志物、过敏原、肿瘤标志物以及免疫学各项指标等项目[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台仪器在不同Bio-RAD水平质控物水平上日间CV及总CV均

参考文献:

[1] 王治国.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8-54.

[2] 龚智仁, 曹春晓, 杨琦, 等. ADVIA Centaur XP与ARCHITECT 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的比对试验[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04): 467-469.

[3] 谭云昌, 曾正莲. 不同品牌化学发光仪检测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07(15): 1622-1623.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5

[关键词] 自动化检测;管理;血站;检验技术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59-02

随着检验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化及信息化的发展,大部分血站实验室都配置了全自动分析系统,并根据《血站质量管理办法》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实现了全面有效的自动化管理体系。血站自动化检测既提高了检测质量和效率,也减少了人为误差和受污染的机会。目前,血站检测系统使用的自动化仪器主要有两大系统,其中前处理全自动加样器是AT、RSP 以及STAR,后续酶免分析系统是FAME 和BEPO[1]。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检测水平,应采取科学、先进、有效的管理方式,本文结合本站2年多来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有效、长久地运行自动化管理手段,得到稳定、可靠的检验结果作如下探讨:

1 人员素质

由于大部分设备都依靠人员操作,所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对实现有效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资深工作人员带教,接受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以及相关的安全、卫生培训,经测试合格后获得国家规定的血站工作人员上岗证。实验室工作人员除了进行以上的相关培训外,还要对新进的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培训,使工作人员充分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及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并对新进的设备安装调试,建立设备及项目的标准操作规程,对培训和考核结果进行记录,以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及检验结果准确性降低。成立质量考评小组,每月按照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各科业务工作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2 设备与仪器管理

建立仪器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监控程序,并严格实施,每台设备设专人管理并使用唯一性标签标识。具体措施如下: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设专人负责仪器的购置。购置仪器的人员需从仪器的厂家、可行性方面考虑是否购置,并在添置洗板机、酶标仪或离心机等高档设备后,向计量部门申请检定,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定期做好仪器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并设专人管理设备档案,包括购置审批手续、产品合格证、计量检定合格证、验收手续记录、使用说明书、使用记录、损坏维修记录及其他变动情况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另外,对于新进的设备必须经安装调试确认完成后才能使用。指定专人负责自动化检验设备程序的编制,其他工作人员不能随便改动,如有变动应立即修改。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照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并保持整洁干燥,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包括设备的保养、电源检查等,做好维护记录和校准记录,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3 标本与试剂的处理

3.1 标本的处理

由于血液标本的处理对自动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大,所以工作人员应做好标本的采集、贮存等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首先,每个采血人员需考核上岗,合格后才准正式采血操作。其次,每个标本都应有唯一的条形码标签,且贴于试管中部,以免条形码扫描不能正常进行。另外,工作人员还需保证离心后的血标本无溶血、脂血的异常现象,保证有足够的血清量,如有异常,填写标本返工单,由外采人员重新取样,确保标本符合各检验项目的要求。在取样后需严格执行血液贮存条件,每天对贮血冰箱温度记录3次,用2%戊二醛对贮血冰箱每半个月进行一次消毒处理,血液在有效期内发放,对于过期报废的血液要及时处理。

3.2 试剂的处理

保证进货渠道正规,所有试剂必须经国家认可,具有质检部门及本站质控科确认的合格证书,免疫试剂还必须有批检激光防伪标志。使用前将试剂放于室温平衡半小时,检查试剂包装密封是否完好,试剂是否足量,检查合格后,按比例配制试剂,且尽量由一人核对,以免加错试剂。试验完成后将剩余试剂加盖存放于2~8℃的冰箱内,严格填写出入库、交接手续。为避免标本的污染,出现花板现象,一般2周需清洗容器一次。

4 环境要求

由于自动化仪器对环境要求较高,如不注重实验环境,往往易形成潜在隐患。实验室的建筑与设施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的规定[2-4],要求实验室布局合理且有明确的分区,有充足的照明和操作空间以及有效的消毒设备。实验室室温应保持在18~25℃,相对湿度保持在50%~80%,环境温度过低易使弱阳性标本出现漏检现象,实验室周围也应避免电网强磁场的干扰。为排除环境因素对仪器的影响,实验室主管应购置自动化仪器对实验室环境进行评估,必要时提前做好实验室环境改造的准备[5-6]。

5 操作流程要求

为确保检测项目、实验步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检验科免疫项目的检测原始记录和实验操作步骤应精确到每分每秒,并执行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定期总结、整理,保证有据可依。

目前,按照《血站质量管理办法》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血站实验室质量体系已经建立,但建立全面有效的血站实验室自动化体系不是最终目标,我们旨在如何使整个体系有效、持久的运行。为了提高血站自动化检测管理水平,应保证实验室充足的人力资源,并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保证设备仪器的正常运行,持续改进实验室质量体系,为安全输血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 2006:167.

[2] 张悦.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5(3):59-60.

[3] 庄执文,陈红,刘鹏. 血站实验室管理与自动化检测的探讨[J]. 中国健康月刊,2011,10(7):36-37.

[4] 段瑞. 血站实验室自动化检测与管[J]. 实用医技杂志,2008,7(30):68-69.

[5] 赵红胜,邢培清,刘玉振. 血站系统自动化检测仪器的选[J]. 中国输血杂志,2005,12(2):89-90.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6

(新疆伊宁卫生学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对新疆伊犁地区28家医院进行临床调研,目的是掌握伊犁地区医学检验技术的人员结构,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就业。调查结果表明,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市场需求一致,培养规格必须适应临床工作岗位群的特点。

关键词 :伊犁地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员结构;人才培养;就业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34-02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是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中的一支重要队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检验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检验技术装备日趋专业化、精密化,检验技术水准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医学检验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何适应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是亟待探讨的课题。2011年7~8月暑假期间,我们对新疆伊犁地区28家州级、市级、县级及基层医院进行实地调研,经过对医学检验专业人员队伍的现状、发展需求、岗位分布、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的全面调查,旨在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调研的基本思路与形式

调研内容 通过对伊犁地区州级、市级、县级及基层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了解各医院目前的检验技术装备、技术门类、检验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情况、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等情况。

调研方法 2011年暑假期间,我校先后组织医学检验专业十余名教师对伊犁地区2个州、3个市、8个县、5个乡镇共28家州级、市级、县级及基层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对不同层次医院的检验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检验人员人数、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分布情况。

医学检验职业岗位现状分析

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基本情况 调研结果表明,目前新疆伊犁地区医学检验人员年龄分布结构尚合理,以中青年检验技术人员为主,但职称和学历结构普遍偏低。与此同时,国家拨专款为乡镇、社区医院配备了常用的检验仪器设备,但多数乡镇医院由于缺乏医学检验技术人员部分检验业务没有完全开展起来,仪器设备使用率偏低,尤其是乡镇卫生机构,还存在人员不足、学历及职称偏低、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详见表1、表2,下页表3、表4。

医学检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 医学检验专业人员主要分布于各级各类医院。调查结果显示,按科室分类岗位设置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生化、免疫、门诊、临检、微生物、血库及临床急诊等七个科室,对医学检验专业人员的各种能力要求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业技术能力及职业基本素质。详见表5。

医学检验专业发展趋势

医学检验的发展,特别是检验仪器的迅速发展,使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检验中的部分项目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不断发展的新型检验技术,如生化检验中的酶促速率法分析技术、临床检验中的干化学试纸条法检测、免疫检验中的放射免疫、酶免疫及化学发光、微生物检验中的全自动鉴定技术和以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新技术,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可靠,检验技术装备日趋专业化、精密化。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检测项目逐渐增多,临床疾病的诊断对医学检验项目的依赖愈加明显,已由单纯的辅技术工作变成直接参与临床诊断、科研和医疗决策的手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临床检验科室一直被看作是医院的辅助科室,而目前检验科室所应用的技术手段是否先进、开展检测项目的数量及检测水平如何,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医院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检验学科及其相关部门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检验的快速发展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医学检验专业成为当今医学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应该看到,自动化仪器检验虽具有速率快、重复性好、干扰因素小、可批量测定等特点,便于室内质控和评价,是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自动化仪器的普及,忽略标本的形态学观察造成漏检、误诊也时有发生。实践证明,仪器再精确、再智能也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检验,仪器不可能有完全的思维鉴别能力。因此,形态检验技能是医学检验人员必备的技能,是任何仪器设备无法替代的,应注重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此项技能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刘馨.检验医学在当今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位置[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5-47.

[2]花雨昆.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7-8.